计划和变化/耳东风(马来西亚)

有人说,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到了半百之年,这句话似乎蛮对的。五十岁的人呐,行动开始变缓,思想也没有那么灵活,很多时候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是因为自己里外不一,而是渐渐力不从心。

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许多事情一想到就付诸行动,也不怕做错,因为错了,还有时间改。但是一个不小心,错了二三十年,突然发现,好像没什么时间改正错误了。一切行动,突然小心起来(其实是行动和反应缓慢下来),左思右想,很多时间还没决定要怎么做,局势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我来说,一切良好的习惯,似乎都是在年轻时间开始的,过了几十年,良好感觉依旧,没必要改变。但是,不良习惯,这几年改了许多次,拟就许多计划书,就是改变不了,也许至死方休吧。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们有计划性的将坏习惯剔除,好习惯持之有恒,那么经过了几十年,我们或生活富裕,或心灵富有,或开心喜满,总而言之,不会留下太多遗憾,也不担心计划追不上变化。原来,一切的遗憾,源于自己无法改掉坏习惯。

看了这篇文章,从现在开始计划和行动吧。20年后,您或许会记得,冠病一年之后,您不知哪里(告诉您:《学文集》)读到一篇劝人长期持有好习惯的闷文章,但是却启发了您,决定开始做好事,持有好习惯,就这样安然度过冠病危机,安然度过20年,高兴的度过了这一生。这个变化,许是作者和您都想到的。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计划

上一篇文章链接:铜臭味/米奇(马来西亚)

渐入佳境/耳东风(马来西亚)

今年2021年开头第一个主题是“突围”,之后是“渐入佳境”,四月是“计划”,三个月的题目可以连接起来,作为某个人处于危机,如何反危为安的故事。也许这是大家在2021年伊始所希望看到/做到的吧?2月已过,我们在冠病包围之下还没有突围,也无法感受到“渐入佳境”,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乐观的想法总比悲观的想法好。也是(华人)新年新希望吧,我希望自己、身边的亲友、读者,还有大家都好事渐入佳境,坏事告别身边。

其实,如果要突围,是应该有个计划,然后执行,然后才看看是不是渐入佳境。不过,许多活得一天是一天,不晓得明天自己还是不是存在的人,什么计划、突围,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济于事。活着,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这完全符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里最低的基本要求“生理需要”。连安全需要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的,“渐入佳境”,等安顿好自己的衣食以后才打算吧。

那么,马斯洛是怎么讲的?满足了生理需要以后是安全需要,然后是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要渐入佳境,可以将以上需要作为个人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实现。当我们生活渐渐稳定,三餐温饱,我吗开始需要保障自己的身体和资产安全,然后,想要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友爱/社区和爱情/归属)。再下来,是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是将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最高境界,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最迫切的需求是激励人们行动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但是,当每个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烈作用就会降低,因此更高层次的需要将取而代之,成为下一个推动力。所以,当我们可以渐入佳境时,相信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当我们已经成功以后,快乐或者满足的感觉会相对减少(但这不是说成功以后我们就不快乐,虽然有些人的确有这种想法)。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在进行工作时和完成工作后、追求伴侣时和结婚以后、正在减肥时和减肥以后的心情体现出来。

如果要活得开心,那么,切记“吃饭只吃七分饱”,做事探讨如何做到更好,永远维持“渐入佳境”(明天会更好)的积极心态。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渐入佳境

上一篇文章链接:突围/Xiaomei JIA(中国)

我国的大专教育突围了吗?/徐嘉亮(马来西亚)

根据去年(2020年6月)发表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马来亚大学名次排在第59位,与去年相比擢升11位。我国还有另4间本地大学挤进前200名内,它们是博特拉大学(UPM)排名第132位、国民大学(UKM)位居第141名、理科大学(USM)排名第142位,以及理工大学(UTM)排名187位。此外,泰莱大学(Taylor’s University)也获得了大跃进,上升了135位,排名全球第379名,是全马排名最高的私立大学。

乍看之下,我国大专教育的春天似乎近了。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小弟得知某间上榜的国立大学,接近200名物理系的本科生应考“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在读了14个星期后,竟然只有3个人及格(课程作业50%;加上期末考的分数50%;及格分数是总分的40%)。结果?教授使出绝招,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先“开平方根”,再乘10,好不容易才能让大部分的同学过关。请注意,及格分数只需16分!(编按:

让小弟再举个例子。大部分的国立大学因为近几年国家欠下巨款,财力不足;因此理科生为了毕业论文所作的研究实验,都得付钱。比如用Spectrophotometer验一个sample,你就得付10令吉;用HPLC验sample内的某一种成分,价钱可是200令吉起跳,还得自备“standard”及化学试剂。如果您的指导教授还有研究基金支付,那么基本的实验还能勉强做下去;不然,您的实验可是“泡汤”了。因此,大学的管理层想出了一个绝招来应对,那就是逾十名的毕业生组团,建立一个“虚构”的公司;你当行政总裁,我做行销经理的来“虚拟卖”大学第二年“研究与开发”课程内的功课产品,然后写一份小组报告。哈!这样既满足了政府要商业化大学的“研究成果”,又能省下做研究的功夫,还能省钱;可谓是“一箭三雕”啊!但是,某个课程在几个星期内赶出来的“功课产品”会有什么商业价值呢?让未毕业的本科生自生自灭似地组建公司、写报告;岂不是表面功夫,蹉跎学生的黄金年华?

或许您会说:“我们还有私立大学啊!”为了吸引学生入读(增加收入),大学高层都会规定必须让八十个百分比以上的学生及格。承受压力的讲师,大部分都会给考试贴士;小弟甚至曾亲耳听见讲师在课堂里讲出期末考的答案。因此,有些讲师被逼替学生的考卷上写答案,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近几年,大马政府规定在职的幼教老师必须拥有文凭资格(Diploma),于是某些办远距离课程的大学,趁势而起,大量地录取学生。据说有一间私立大学两年内就收了逾3000名学生。当它被幼儿教育协会询问如何安排学生进行两个阶段的实习(低于四岁及四至六岁的阶段)时,那间大学的高层竟然以他们的学生都是在职的幼教老师,所以不必实习来忽悠过去了。未经过正式训练,所谓的经验,大部分都是错误的经验,因此在职的幼教老师才需要去进修一个幼教文凭啊!怎么政府也一只眼开,一只眼关,任由奸商蹂躏教育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呢?

写着……写着……真的是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十年前,小弟曾针对我国的国立大学写下了十道选择题。各位,您不妨尝试做一做,再参考我在题目尾端附上的“一家之言”,那么您对于“我国的大专教育突围了吗?”这个问题就会心中有数了。

大马国立大学之“十全十美” (上)

早前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跌出2010年QS全球200最佳大学排名榜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200排名》内,相信每一个大马子民心中都挂满着问号,为什么我国的国立大学好像扶不起的阿斗,排名一年比一年差?!2007年的《国家高等教育策略蓝图》曾扬言要推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2020年全面转型,并于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中,至少设立一所拥有世界水平的APEX大学,并立志在未来三年内挤入世界100所最好大学的排行榜内。可惜的是当年的“愿景”成为了今天的“笑柄”!或许各位看官做了以下的是非题后,能从中得到一些解答;或了解真正的情况,从新出发!

1.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本地大学应该

A. 限制研究生只能在“办公时间内——早上八点半至下午五点半”做研究,以免研究生的健康及人身安全受影响。如要继续,必须提早三天向HEAD OF SCHOOL申请,并且需要得到四方面的批准。

B. 拥有一流的设备,但没有人会用,任由机器“放到坏”。

C. 多办一些“开斋节宴会”或“交流大吃会”,让大学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办公时间内大吃大喝,从而促成“一个大马研究家庭”。

D. 多请些“永远不在”的研究室助理,以便大马的失业率保持在低点。

答案:全错,但这却是事实。

2.    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每况愈下,我们应该

A.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训练他们跳出思维的旧框框。

B. 聘请世界一流的教授及研究人才,以提升本地大学的学术水准。

C. 专注发展大学的“软实力”,拥有藏书丰富的大学资料库。

D. 不要对此感到困扰,因为大学排名波动是一件平常事。我们不能将环境和条件与我们不同的大学排名,这就像把橙与苹果相比。

答案:D。请参阅新闻报道中,我国高教部长拿督斯里卡立诺丁在2010年时对《星报》所说的一番话。

3.    如何提升单位师资论文引用率?

A. 多与外国著名的研究所或大学合作(Collaboration),从中提升研究的素质。自然而然,我们发表的国际文献引用率就会提升。

B. 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及风气,让研究人员能自由地做研究。

C. 提升本地研究人员的英文写作能力,让他们多参与“如何写论文”的研讨会,而不是播出一笔钱请人代笔或删改(某些大学拨出每位讲师一年有四千令吉请人代笔费)。

D. 聘请世界一流的教授,以便提升本地大学讲师及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

答案:全对。大学的研发工作的深度、进度、运用性(practical)和相应性(relevant)将决定大学所产生的论文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会被其他学者引用和评论;是否会起到承先启后(pioneer)的作用。

4.    国际研究文献的发表率及引用率已成为本地大学讲师升职的先决条件之一,他们应该

A. 认真地做研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地求真理,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validity)及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

B.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反正升职也可靠“关系”。

C. 组成一个五人至十人的小组。每人发表一篇研究文献,却放上全组人的名字,那么一年就有十多分文献啦!甚至可以“寄居”在小组内,只是挂个名。

D. 出钱组一个团体,办一个科学公报(scientific proceedings),然后想办法让那公报进入SCOPUS。这么一来,大家都有机会发表文献,也能自我引用。

答案:A。只可惜能这般坚持的只是少数人。

5.    马来西亚要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大学,研究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

A. 不知道为什么走上研究这条路?反正念完学士后,也不知该去哪里,又不想这么早投入职场,故留下念硕士。

B. 抱着文凭至上的心态。硕士或博士文凭能确保将来有一份高薪水且又轻松的工作。

C. 觉得当研究生是一份优差,因为有一份薪水,自由度也高,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也没人管。更妙的是要放假,就放假 (斋戒月放假,开斋节也几乎放上将近一个月)。

D. 不认真看待研究。自己的论文可以抄,就尽量抄,反正讲师也不知道。为了“毕业”,他们甚至只是凑合几位学士的毕业论文,当作自己的硕士或博士论文。

答案:全错。一个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拥有探讨真理的不懈精神;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能够自律及善于规划时间;享受发现的乐趣;和最重要的是诚实

由于篇幅所限,下回再续。

大马国立大学之“十全十美” 下)

文接上回,让我们继续探讨我国国立大学的水平为何犹如近视眼生瞎子——一代不如一代?早前在国会会议,我国高教部副部长拿督赛夫丁说,不能单凭QS世界大学排名来断定本地大学水平。“因为这项排名的其中一个重要评估是国际学生的巴仙率,这与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即录取本地学生为主的宗旨不符。”他补充道,我国硕士生人数已增加74%,即从2005年的2万2889人增加至2009年3万9809人;博士资格讲师也增加了120%。这位“高瞻远瞩”的副部长更豪言地认为大马学者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殊荣,但未定下确实的日子。换言之,他认为本地大学水平是相当高的(笔者代他做个小小的结论)。哈!各位心中雪亮的看官,你认为呢?

6.    如何善用研究基金以提升研究水平呢?

A. 讲师可以“暗渡陈仓”似地将一部分的基金,通过卖化学药品的商家,以货物换取的方式来购买一些私人物品,如最新款式的手提电脑,手提电话等等。这样就能让本身得到益处,以便“继续钱进,袋袋平安”。

B. 大学有关当局所设立的大学研究基金,GUP(Geran Universiti Penyelidikan) 及 OUP (Operasi Universiti Penyelidikan)只能用于讲师们参加或举办研讨会(少数能用来支付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的薪金)。那么讲师们就能够以学术交流为名,名正言顺地携眷出国旅行,享受五星级旅店的服务。

C. 为了促进我国的研究水平,一般上大学及政府研究机关都会合作研究。每年年尾,吧生河流域一带的研究人员就会集中在一些偏远的名胜地(扶老携幼)开会,如浮罗交怡岛、沙巴的西巴丹岛等等。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兼顾研究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大马的旅游业呢!

D. 通过自己在外设立的公司,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当然仪器的售价可是特别“优待”的!

答案:见仁见智。或许看官们认为这是荒谬的,但是以上的状况早已根植在许多大马研究员的脑中,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7.    研究生的水平取决于本科生的学术水平,那么要如何制度化地提升本地大学生的素质呢?

A. 为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考试能够及格,可以降低及格率至三十分(一般上,学生们的分数都是根据normal distribution来分配)。学生的上课出席率可贡献二十分,所以只需从考试中获取十分,就能及格了。

B. 考试题目的范围只需从讲义中照本宣科的搬出来,学生们的“优良”成绩就有保障了。

C. 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每当修完一科后,他们可以到相关的研究机关或工厂参与mini research project或帮助厂方解决一些实质的生产问题,从而提升实战经验。

D. 教育部应该重检教育政策,着重落人后的马来人或土著(鲜少得到一等文凭),让大部分的马来大学生都能以类似一等文凭资格的成绩毕业,以栽培具创意及高竞争力的人才。

答案: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C,(但其他的选择都是事实)你的看法呢?(D 的答案请参考巫统妇女组主席拿督斯里沙丽扎在2010年的巫统大会上所发表的言论。)

8.    为什么我国私人界及外国的厂商鲜少与本地大学或政府研究机关合作?

A. 本地讲师的研究水平“太高”了,研究成果都无法被商业化,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不符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本地大学讲师严重缺乏工商界方面的知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被录取为讲师。

B. 大学与大学之间鲜少认真合作做研究,导致大部分研究人员没能真正发挥所长,只是自顾自的闭门造车。

C. 大学有关当局拥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导致有兴趣合作的厂商,因时间上的“无限期”拖延而打退堂鼓。

D. 时间上的不足而导致遇到瓶颈的良好研究被迫腹死胎中,因为政府基金所资助的期限一般上只有两年(扣除等待钱进入户口,等买仪器的过程及等待化学品到来的时间,能好好被利用的时间也只剩下一年)。

答案:全对。

9.    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本地大学讲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提升大学的学术及研究水平呢?

A. 从不进研究室,也鲜少指导学生正确的做实验技巧,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有个人想法的研究生啊!

B. 用“最贵”的教材和讲义来教导学生,毕竟那些都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古董”。

C. 吩咐学生照着一些国际科学文献里的方法,重做他人的研究,以当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把它发表在一些本地的科学研讨会。

D. 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有后台或寄居在一些活跃的研究小组,一样可以轻轻松松地升职。

答案:全错,但这却是真实现象的冰山一角啊!

10.   大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

A. 做多错多,做少错少,不做就永远不会错!

B. 准时上下班打卡,其余的时间都是充满“创意性”及“自由度”的时段。他们可以到邮政局还水电费,接送孩子,忙自个儿的生意,观看电视,喝“无数次”的茶,逛百货商场,睡觉,上“面子书”种菜等等。

C. 以利益为主。买化学品或工具要抽佣金,开会或劳作后要有茶会等等。

D. 敬业乐业,稳守自己的岗位,懈力做好本分,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凡事都以提升学术水平为前提。

答案:D. 如果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平提升指日可待。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祝你地牛翻身!/零会穷(马来西亚)

难以突围的人工智能哲学/江扬(中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源生于1948年图灵提出的Intelligent
Machinery概念,起起伏伏发展了数十年,经历了数次浪潮,以1997年深蓝与国际象棋大师的人机大战渐渐引起关注。然而当时人机大战互有胜负,依赖强力穷举法的人工智能可说是仍处于襁褓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算力的突飞猛进,以及深度学习等新算法问世,让人工智能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在2017年Alpha Go轻松击败所有人类围棋顶尖高手之后,人工智能成功出圈,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热点,也几乎一跃成为所有学科的显学。计算机科学等理工学科自不待言,人文学科也一拥而上,人工智能伦理学、人工智能艺术学、人工智能哲学,甚至包括荀子思想对于人工智能的启示、人工智能与老子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

众多学科的介入动摇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原本仅限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寄望于制造出更聪明的Thinking Machine的人工智能方向,被普罗大众文学想象为可以超越人脑的超级智能生物。认知学科迫不及待地试图为人工智能指明发展意识的步骤,伦理学家们则“理智”地指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守则。而这些都让脑科学家们大呼无奈,毕竟人类目前的脑学科发展水平连大脑的基本运行逻辑都还远远未能摸清,如何可能制造出近似人脑甚至超越人脑的物种呢?对于基本的意识、情感、意志这些重要概念,哲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脑科学都未能统一认知,所谓的人工智能,又有多“智能”呢?

还是务实的计算机学家们为我们澄清了人工智能的误解。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只是基于图灵机的二进制原理,主要在封闭性准则下通过设计算法来帮助解决人类日常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换句话说,无论Alpha Go可以多么轻松地战胜人类棋手,它从来不知道它在从事一种棋类运动,它的本质仍然是计算机在完成二进制运算。人工智能的构成原理与以人类为代表的哺乳类动物大脑发育大相径庭,无论如何难以发展为一种类人脑的存在。好比人类为了飞翔,发明了飞机,但飞机飞行的原理与鸟类并不一致。若是去一味模仿鸟类,人类恐怕永远发明不出喷气式飞机或者螺旋桨飞机。因此,人工智能更准确的名字也许应该是“辅助智能”而非“类人智能”。对只知计算的机器施以人类的伦理、社会法则,无论这个作为工具的机器能发展出怎样的“智能”,仍显得牛唇不对马嘴。

人类对作为人工智能参照物的大脑自身的研究仍然迟滞不前。目前的脑科学大致认可了大脑中的神经元是主导大脑作出判断的基本单位,但限于技术伦理限制,无法对于正在运转中的大脑作出更加深入的探索。全世界都在等待着脑科学的迎头赶上。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脑科学能证明人类的所有活动其实不过是基于神经元的量子计算结果,所谓的情感、意识也都是计算产物的表象。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么机器与人脑的原理或能基本打通,我们方能见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的诞生。只不过与其说它是机器的智能化,不如说它意味着人的彻底工具化。工具理性一统天下,数代人孜孜以求的人工智能伦理学最后无异于一篇机器运行守则。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2434/练鱼(马来西亚)

想突围的老人家/零会穷(马来西亚)

突围,即使你不想突围,生活也逼你要突围。读书时,成绩要突围,即使及格了,父母还会说 :“你还可以更好的。”;工作时,如果你只想安安分分打一份工,那么就别想升职加薪,只是拿着十年不变的薪水,能抵抗通膨,能供屋养家吗?

但不管是哪个想要突围的人,都会有个梦想——退休,好好的享受人生。在马来西亚,只有一种人越来越拼搏,即使已忙了一甲子,仍然想突围而出,成为大家的英雄,国家的救世主,这种人就是——政客。

可不是吗?看看我国站在重要位置的政客,哪个不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而且年纪越大的争权夺位就越卖力,二度任相的马哈迪已经95高龄,他可不想在家含饴弄孙,他是当中最想突围的人,虽然被拉下马但三度任相的梦想从未放弃过,他的目的大家都很清楚,但不可否认他的毅力与坚持是很多年轻人没有的。

现任首相慕尤丁,73岁,原本是与马哈迪一起组团共进退的战友,没想到一场喜来登政变,让他把马哈迪拉下马,自己当了首相,在疫情期间为获民心大派援助金,但在另一边厢却有许多饿虎觊觎他的相位,让他在二度求助元首后,成功发动紧急状态。73岁为了保住相位,想尽千百种方法,他的“努力”不可抹杀。

再来,同样是73岁的安华,数十年来从未放弃当首相,当年曾是副首相的他,即使数次成为阶下囚还是不放弃。与马哈迪后来联盟,相位只有一步之遥,但那一步就如千里远。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坚持一个梦想数十载?即使前面有许多阻拦,但他还是积极的想创造奇迹。

除了这几个人,想突围任相的人还有前首相纳吉、巫统主席扎希、东姑拉沙里……这些头发已经白花花,七老八十的老爷爷们比起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还有干劲,在他们眼里没有“退休 ”两个字,他们只想突围登上那个相位,再次成为造王者。至于抗疫,振兴国家,听听就好啦!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学会麻木/陈保伶(马来西亚)

没有突围,只有蚂蚁搬家/李黎(中国)

“突围”这个话题,很难写。想了一个周,没有任何想法,因为上次看到这个词,是在余秋雨的书里,是讲《苏东坡突围》。只记得年少时,真是爱极了余秋雨的文章,后来见多识广后,发现作者人不如其文,就不再看了。

对小小的我来说,真的没有值得突围的地方。辩证法里讲一个量变引起质变,我大概能理解这可以叫超越,也可以叫突围。不过生活里,目标是一点点通过行动去完成的,而目标本身也是极小的,很少有大刀阔斧的突围。

比如一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学习,获得了某个突破,这个不算突围,算是因果,付出后的回报。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突破目前的困境,走出桎梏,这个可能算是突围,但在我的人生经验里,还没有发生过。

可能对我来说,不适用那种突飞猛进型的大刀阔斧,只适合从容的一点点进步。我不能用突围这个大词来定义我这种蚂蚁搬家似的的行为。

可以用跑步来表达,跑步的时候,假如要跑10公里,其实一开始,我就累了,暗暗叫苦,但又不能停下来,然后就默默数着距离,0.5公里了,我已经跑1/20,棒棒的,继续加油,5公里了,已经跑1/2,熬过一半,继续熬。间或一些时候,会觉得跑步时心灵上真舒服,有种挣脱桎梏的自由感,但身体很累,只得为这片刻的心灵自由去坚持着,或者为了减肥、锻炼身体等目标坚持着。但事实上一次跑步10公里,并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达成什么目标。但这一小点一小点的行动,取悦了我,安慰了我,让我认为自己可以蚂蚁搬家似的达成一个小目标,让自己过得更开心一些。这就是我的生活,和突围无关,也可能是没有被围着,或者围栏太大突不破,索性爱咋地咋地。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第一次加盟/林明辉(瑞典)

减腰围/公羊(马来西亚)

一家四口刚吃完宵夜。其实并不饿,就是口痒。这是疫情间养成的习惯,也是目前常做的事。

吃饱伸伸懒腰,太太指着我的肚皮,笑说我的腰围大了。

其实本来就很大,只是现在更大了。我老早就知道。只是经太太这么一说,证明我没有眼花也没看错。

我不服气,也上下左右前后指着她说,你变大的何止腰围?!

再把手指指向女儿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幸好现在上网课,不然还要花钱买校服。

一家四口,除了个油炸也不胖,衣服可以从四岁穿到八岁的小儿子外,其他三个的腰围都变大了。这是疫情期间我家最明显的变化。

巧的是,从前到现在,我都是比太太重大概二十公斤。她是看着我体重吃饭的吗?

看来是时候减肥了。我心里又想。

对!减肥这事确实想了很久。从三十岁想到现在四十多,奈何总是无法行动。现在的住家对面就是小公园。当初搬来时还说需要跑跑步锻炼锻炼。最终是距离越跑越短,最后还断链了。

曾经也买了新泳裤,最终一次泳都没游成,就已经穿不下了。

因此对我而言,要把腰围减下其实不简单。最大的敌人是美食,最难的就是坚持。每每美食当前,减肥计划永远排在美食之后。但我决定,明天开始,我的正餐只吃菜不吃饭,然后多菜少肉,咖啡不加糖,不吃淀粉类,每天来回跑家里楼梯至少五次(现在MCO不能出去),尽量化悲愤为运动,和戒宵夜!我必须踏出第一步,但愿可以坚持下去。

咦!这不是半年前和太太说过的话吗?

呼噜~~夜了,想着明天的美味面包做早餐,减围或突“围”的事,再说吧!

摄影:Clement Poh(马来西亚)

主题:突围

上一篇文章链接:突破重围/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