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的家庭传承》/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本文作者是学文集作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单看笔名猜不出来吧?曾经是本人的作文老师,做得一手好吃的红烧肉。特以本篇作为二月主题讨论的压轴。(周嘉惠)

280214 Ken
“人文”这个词语的涵义,说是深,探不胜探,可以为此做博士论文,可以为此探究一生而成为人文学者。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深广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行为举止说是浅,也真浅,就在眼前,就在自己身上。即使是一字不识的村妇樵夫,其言语谈吐,举手投足之间,也能尽显人文素养。这里的“人文”是指一种自我修养,是人的生活质量,是人生存在社会上的一种品位。它强调以人为主体,人与人互相尊重的价值,互相关心的思想观念和规范。本文要说的是后者。

因此,“人文”首先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行为品质,只是你的行为品质属于哪个价位的问题。朋友的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出身乡村农妇,从没读书,一字不识。但是她熟知孔孟的三纲五常,知道如何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做男人。她养育了二男儿女,教授男孩,话不能琐碎,做事要有始有终;教育女孩,笑不能哈哈大声,坐不能随意叉腿,十四五岁学做女红。她的孩子从小被邻居赞誉为“知书达理”,成为墙门里的楷模。长大以后不是考上名校,就是在非常时代自学成才,成了教授、建筑师、主编审等。你说他们的妈妈人文素质是高还是低?

邻居家有只小狗,三四个月大,主人就用一粒粒狗粮训练它倒地、蹲坐、直立,很听话。邻居家也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四岁多就让她学钢琴,弹五遍曲子就有糖果奖励。后来要保护牙齿,减少了糖果,增加了表扬和赞美,小姑娘脸上喜滋滋地很自豪,训练仍很顺利。可是在狗身上表扬和赞美说了一大篮子,却行不通。心想这就是动物和人类的不同点之一吧。人类有思维、观念等人文精神层面的功能,狗没有,所以它是动物。因此,你是人,就应该具有“人文素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不然……

人文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本人曾经问过朋友的母亲,她的那么多的做人道理和规矩是哪里来的,她说是她妈妈那里来的,让我想到“传承”。

提到“传承”一词,心中不免有些心酸,因为“人文”的传承曾经断了几代。断代方便啊,噼里啪啦一阵造反,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可要续代,就要花费一番功夫了。好在人们重新重视起了要学会做人、做什么人的问题。无论小学还是大学,现在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学校里又有了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的座位。各种媒体也注重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的宣传,但人文素质的回归最重要的教育场地是在家庭这个生活环境,而培养孩子具有人文素质最有效的第一任老师即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从父母身上传承来的品质德行,是根植在心田里,永固不倒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组织,当孩子还未成年时,父母是孩子的主宰。父母有怎么样的品行,孩子就会有怎么样的德性。“子不教,父之过。”当父母的,就要认真考虑自己要给孩子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人生价值?让孩子具有怎么样的行为规范?

因此,当今的父母不但要日夜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以身作则,身传言教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知识传授、行为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孩子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内在品格。这是一个孩子有否出息的根基。优质的根基,什么高楼大厦都可以建造,而人文素质最重要的传承途径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

摄影:王健(马来西亚)

《网络》/王健(马来西亚)

270214 Ken
网络,已经是许多现代人的必需品。上世纪八零年之前我们都只是靠信件来联系,那时候的关系保温需要很坚韧的毅力,而网络的普遍,的确让我们更加容易联系,也本应该更加亲密。

时代一直都在向前迈进,人,也随波逐流的前进;时代因为科技而发达,人,也因为科技而得以拉近彼此距离。

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网络世界,消息瞬间即可传遍全世界,大家几乎分秒都在靠网络来通讯;whatapp、面子书、微信、viber、line、Skype、talkbox、kakaotalk,一大堆的通讯软件和社交网圈,都在鼓吹一个共同文化:亲密联系。

凡事都有其正反两面。使用网络,得到方便和迅速的联系,但是因为方便,反而助长各种伤害心灵空虚的风气,而这种隐蔽的伤害,从健康受损,到关系破裂的例子,随手可执。即使它本应有的维持“亲密联系”的使命 ,到头来反而让聚在一起的朋友家人仿佛碰面不见面,个个埋首于电子产品的社交软件,与远方的人交流鸡零狗碎。

面子书在近十年成为大家交流、联系的一个流行平台,撇除那些沉迷游戏、滥交等等的坏处,这类社交软件其实也可以发挥正面的作用,如果正面积极的使用其传播力量,必定可以带出正面的信息,让大家可以在思想和灵性的修炼上得到辅助。“学文集”就是其中一个利用这种力量,希望为提升人文出一份力量的例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也一样。小心使用,去芜存菁,网络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不让它反客为主,它也可以证明是一个最有用的现代工具。只要人类一日存在,人文的火苗就会随着存在,精明使用网络工具,难保它不是呵护这火苗成长的科技使者呢,对吗?

摄影:王健(马来西亚)

《什么不是人文?》/周嘉惠

270214 yun
管理学有句常用的话:thinking out of the box。意思是思维可以更活泼一些,别被框框限制了。如果把这逻辑套用在人文讨论,相信也行得通。既然“人文”难以把握,那么我们何妨反过来思考,什么不是人文?

随地丢垃圾,扫地时把垃圾直接往水沟扫,这些行为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化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且不去提什么公民意识了,自私自利首先就不人文。

如果无良计程车司机挑客、欺客,那是违反职业道德;如果建筑公司偷工减料,那也是违法职业道德;如果执法机构执法不严,那更是违反职业道德。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或者可能简直就是当事人,无论如何,那可不人文。

把一位远道从蒙古国来的女郎,用C4炸弹将人家彻底销毁,无论基于什么理由都好,都是很不人文的处理方法。

百物涨价时,贸消部长居然说抗议的人只占少数,代表多数人其实赞成物价上涨。在百姓感觉生活艰难时,说这样的风凉话,实在很不人文。

首相的“蕹菜论”,让许多人联想起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或者问“为什么不吃蛋糕”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皇后,以为首相不识民间疾苦。但是好像没什么人注意到,肉糜、蛋糕都是比一般人平时所吃更高级一点的食物,蕹菜却是更一般的食物。所以这不是不识民间疾苦,而是觉得百姓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倘若有朝一日大家不幸连蕹菜也吃不起了,有人却来表示关心:“何不食树叶?何不食野草?”岂不气煞人?虽然树叶、野草都可能是纯天然的有机食物,不过落井下石绝对不人文。

人文不人文,我们心中其实早有一把尺,问题是这把尺在有心无意间逐渐被蒙蔽、遗忘了。可是,不人文的行为仍然使人生气,令人震惊,教人发指,视背离人文的程度而定;上述情绪都是在现实中遭遇到不人文的指标,符合人文的举止通常不会导致群众血压集体上升。透过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人文行为的观察、揣摩,什么才是人文,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至于质疑关心人文有什么意义?这么想吧,它让大家活得比较像个人样,它让整体生活环境比较不那么令人生气。这能不能算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积极意义,嗯?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尊重》/陈如珊(马来西亚)

260214 Clement
“人文”,一个涵盖面甚广的题材,依我看,凡和人沾得上边的都该称为人文,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在于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他的事和物。然而,这对我们这一代的许多祖父辈、父辈等前辈来说却是一件罗哩叭嗦的西方玩意儿。尊重在他们眼中是有层次之分的,晚辈必须尊重长辈,无论对错;长辈对晚辈则胥视情况而定,尤其在自己理亏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不需要尊重晚辈,因为若真的尊重晚辈就往往需要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就算不道歉,也必须改变原来错误的做法,这也是有损颜面的,万万不得。

两年前与弟弟一起接手管理父亲的那坛酱缸生意,请别搞错,我们不卖酱醋茶油,只是整盘生意已俨然一坛酱缸,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敲破坛子,拣选能供使用的剩余物资,整装再次出发。经过与父亲无数次的唇枪舌剑,发现鸿沟乃在于凡事一把抓和我说了算的理念。每当出现意见不合时,严格来说是我们翻查公司业务文档揪出问题予以改革时,就会触及“尊重”这个主题。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叫做翻旧账,没有给予尊重,我们则认为改革必须循着历史开端,由根开始。

父亲和我们的冲突可归咎于对权力的诠释,这个权力尤指“父权文化”,它是上十几个世纪掌权者用以维持所谓的生态平衡和生活方式的手段,然而,走到现在这个连偶尔在街上走路鞋子不小心掉了跟,也会让人铺上网大肆渲染一番的所谓资讯爆炸年代,彼等大爷们如何能垄断操纵手中资源,把人棋子化,往往又因棋艺不精,各就各位兢兢业业的棋子就在一盘又一盘的小赢大输的棋局中遍体鳞伤、片甲不留?

柏楊说过:“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醜陋。”父亲只许州官放火,不许人民点灯的陋习,俨然政府的缩影;他们不知道或者知道但选择回避,现实环境中的竞争情势已今非昔比,单打独斗、只手遮天的场景已不复见。在野生动物园里生活的牛羊鹿群想要存活并繁衍子孙,只有持械杀出一条血路方能成功。械,非刀枪飞机大炮,乃指以符合人文精神的思维逻辑创设管理系统,三国时马谡向诸葛亮进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肯定为战略中的上上策。

这是我们这等第三世界中第三等思维的掌权者所无法认同的想法。他们的逻辑是不管对错你只要乖乖坐着听命行事,到时就会有犒赏。然而,团队精神贵在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各展所长、凝聚力量完成使命。这,也就是人文精神之所在,我们的国家社会要达到这个境界应该还有一段时日吧?

难道说,真需要等到这群安哥、安娣在地平线上消失了,才可以有所期待吗?可悲啊!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人文与政治》/陈永华(马来西亚)

250214 clement14
人文,根据词典,乃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文化总是被野蛮所干扰、折磨、打压,却未曾摧毁。为何?想来是因为文化的种子里有善良美好的因子,即使野蛮之势铺天盖地,只手遮天,它经历严寒酷热,也终会有发芽的一天。如同石在,火不灭。人文就是在野蛮与文明的拉扯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

在生活里有温文有礼的人,也有粗俗败德之徒;在马路上有规矩礼让的人,也有鲁莽驾驶的司机;在商场上,有童叟无欺的老板,也有鱼目混珠的奸商。在政治上,有洁身自爱行事透明的政府,也有残民自肥流氓般的政客。而终究能传承而称誉的文化,都是符合大部分人能接受的价值观的文化。

最近拜读聂华苓女士的《三辈子》,里头有许多关于流浪/流放作家的真人真事。作家们因为耿直与善良,一再被执政当局打压、骚扰、囚禁或放逐。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语言写作的人,在各自的土地上不约而同地被欺负。沈从文、艾青、柏杨、雷震、殷海光、卜瑞邦、哈维尔(后当选捷克总统)…

这些人为什么被欺负?而又是为什么没有人为他们出头吭声?就如在二战时当纳粹屠杀犹太人时,何以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如果那个时候人们挺身而出,是不是人类文明的进展也就得以前进,不至倒退?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当德国武力并吞波兰时,大家都群起抗议的话,是不是后来生灵涂炭的二次世界大战就可以避免呢?后来的德国人,想通了这一点,在先人的罪行前谦卑鞠躬,道歉认错。从此在纳粹企图抬头或弱势群体被欺压时,哪怕只是调侃或轻微的歧视,都会有群众站出来声讨犯错的一方,守护受害者;因为从惨痛的经验里人们终于意识到有些看似轻微的疏忽,代价是巨大的。

让我们来谈谈马来西亚的一个轰轰烈烈的公民社会运动。

从21世纪初始,大马的国民看清楚了选举制度背后的不公义,并且深深了解到以此制度绝对无望选出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政党,所以公民社会有了BERSIH 运动。(譬如官方选民册充斥着大量幽灵选民。军警员提前投票可是选票被窜改可能性高并且存在可投两次票的作弊风险。乡区与城市的选区划分不公,不能彰显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精神)BERSIH乃马来文,词义为干净。为运动冠上此名的原因乃国民们要求选举委员会(官方任命)重新审核选民手册,改革选举制度。BERSIH运动至今共三次,参与人数一次比一次众多,声势一次比一次浩大(估计第二次运动的参与人数20万,第三次人数50万)。

如此声势浩大,众人举步天地撼动的运动,任何有道德的政党都不能忽视。可是事与愿违,醒觉的民众们只得到执政党隔靴搔痒的回应。但曾经被长期愚弄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在相对言论较自由的互联网上(印刷或电子媒体都被亲政府的大集团操控),人民对政治的热情与议论依旧澎湃与热炽,改革选举制度的声音也不曾衰弱。

在事情正发生的当儿,衣冠楚楚并善于辞令的人一定就是文明人吗?

例如BERSIH运动,漠视宪法给与人民集会权力的纳吉(马国首相)政府,出动催泪弹、警棍、参杂化学剂的水炮暴力横蛮对付出于善念争取权益无门而涌上街头手无寸铁的善良人民,究竟是文明人的所为,还是野蛮人的行径呢?而纳吉政府所说的“引发社会动乱者”,那些穿着普通,不善言语却举止平和的人民,就是媒体上所说的野蛮人吗?

评定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一向来黑白分明,欣慰的是在资讯与教育普及的年代,人们不再相信官方的一言堂,而选择在分析了来自各种管道的资讯后才去评定谁是野蛮人。

更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普及,科技先进的年代,许多事情的黑与白都摊在阳光下让人检视,历史不再是单由执政者所撰写。公义,由此伸张。

在二次大战后醒觉的德国人与近年来马国人民的表现,就是人文的进步,也是人文质素的提升。人文质素,就是谦卑多一点,温柔多一点,悲悯多一点,礼让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主动多一点。不平则鸣,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时刻关注弱势者的处境和需要(如原住民,老人,孤儿,同性恋者,变性者);时刻监督政府的施政是否公平透明或有无错漏;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每日三省吾身,为自己点一盏灯,也就是为路人点灯;照亮自己,照亮他人。培养自己的人文质素就像妇女怀孕,用心血在体内孕育最宝贵的生命;人文就是在心培育最宝贵的价值情操。

笔者认为,谈人文,不能忽略政治对它的影响。否则就像种植物却不顾天气一样。相比起古代资讯不流通的时代,现代的人文受政治影响更为深远。政治人物被选来管理国家,运用国家资源去实践他们的政治理念与目标,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不管关心政治或政治冷感的,也终究会被波及。

譬如在中国,不论有钱人或穷人,无可避免的受生育政策的影响;文革时,人权被践踏,无数家庭破裂,文物被毁。在马来西亚,因为歧视性的教育政策导致华文教育被打压,马国历史刻意被扭曲来合法化种族政党领导国家的正当性,成为官方统治人民的工具;在泰国,前首相塔信为了选票而奉行的民粹主义分化原本相安无事的城市人和乡区农民,导致泰国陷入红黄政治斗争的恶性循环,社会对立,暴力事件死伤人数增,经济停摆,人人受影响,看不到出路;二战时的德国日本家庭受强制性征兵制影响,家庭破碎,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悲剧不断上演…

所以说,政府的理念与施政的好坏的对人文的影响不容忽视。监督政府,是现代人的最大挑战与功课,也是对人文的最重要的投资,因施政良好的政府,造福万民,功德无量。只有提升人文质素,才能确保政府保持良好操行,并且让人文继续深耕,继续发光。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哀人文思辨之芜秽》 /李名冠(马来西亚)

240214 Clement
人文,是一门不容易揣摩通透的大学问,却也是人们经常弃之如敝屣的领域。这年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的舒适度前所未有。然而,非但人们的人文素养日渐低落,就连基本的人文思辨也逐渐变质了。

所谓“虎豹关中,不是关中虎豹;麒麟阁上,皆非阁上麒麟。”人文思辨和科学思辨是两回事,千万不可混为一谈,两者都很重要,更不能偏废。对于尘世间的人情事理,切忌鱼鲁豕亥,遇事时如果完全套用实证科学思辨的方法,洋相就容易糗大了!

用于社会、经济、人文以及心理层面的统计学,说实在的,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实证科学”,因为,实证科学必须预设的“自然齐一律”。 (‘自然齐一律’:所有实证科学必须预先假定自然界的明天还是和今天一样,太阳还是从东边升起,否则,所有自然科学和数学理论都必须废弃。在人文的领域,现实中,我们无法百分百的、一厢情愿地预订‘人心如一’,或者说‘明天的她是否还像今天一样的爱着你’。)

我们发现,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命理大师”,招摇撞骗,误导了许多当代教育制度下只重视自然数理科学,但人文思辨能力低落的现代人。每回年关之前,坊间就会出现许多铁口直断“术数家”,出书预测十二属相的来年运程。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我们收集各“大师”的说词相互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预测南辕北辙,时而故弄玄虚,时而含糊其词,甚至彼此矛盾。(术数家们唯一的共同点,恐怕就只是积极推销趋吉避凶的吉祥用品了。)它们忽略了人文的辩证性和人的意志力。

任何把全人类仅仅区分为“十二个类型”的说法,都是忽略了人性的自主和多变性的的伪科学。全世界有数十亿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殊胜的、珍贵而灵长的生命体。人的意志、意念、心性和各种因缘际遇都不是相对简单的命理学可以说明以及论定的。

《周易》六十四卦,384爻,其实,并不敢自诩尽能预知万事万物的变化轨迹。除了正卦,尚需配上错卦、综卦、互卦,卦中每一爻,都会面临“变卦”。就算如此,研究《周易》的学者,最忌铁口直断、大言不惭。《易》之道,在其博大而致微,在于恪应天文之盈虚流变,进而反思人文之吉凶悔吝与伦理。台湾易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说出了易学的精髓,值得一学。有一回,曾教授到美国去,友人对他说:“您是研究〈易经〉的,来,请告诉我,明天会不会下雨。”曾教授答道:“会不会下雨,你应该打电话问气象台。”学习《周易》是一种修心和提升修养。孔夫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又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皆出自《论语 · 述而》),讲的就是这个理儿。

近些年,网络谣言满天飞。许多转载及转发者不问是否合理、“该不该”,只求误人娱己的低级趣味,仅遂一己之私愤。有者更发挥想象力,添油加醋,粗言秽语,极尽诋毁之能事。俗话说“吠声者众,辨实者寡”,许多时候,但见群犬狂吠于深巷中,让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听闻为虚,眼见为实”,这年代,就算是贴上照片,甚至附上视频,我们都不能百分百的相信所谓的“事实”。我们了解,报道事件的是“人”,报道者免不了在有意无意间掺杂了个人的主观意识。(人文层面没有百分百的客观)再者,所谓“事件”的发生是一种“过程”。任何新闻报道,有着事件背后各种错综复杂的酝酿和肇因,报道者需保证事件发生时近乎全面的观察,更要注意报道之后的后续影响及进展。我们不能单凭一则“书面报道”就轻率论定事情的好坏对错,更不要牵动情绪,胡乱谩骂。诚为可叹啊!市场经济支配下的现代“新闻从业者”,他们往往重视的是如何“做”新闻,甚少顾及真相和社会责任。在他们眼中,所谓“最有价值”的新闻,就是能登上首版头条,促进销量以及增加广告营收而已。

当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语重心长地说:“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不怀疑愚蠢的存在,但当时人们对它的理解有些不同:它被视为只是缺少知识,是一个可以经过教育而改正的缺点。”然而,这显然不是知识匮乏的时代,反之,是资讯泛滥的时代,“在福楼拜关于愚蠢的思想中,最让人震惊、最令人愕然的是:愚蠢面对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性,并不遁去,相反,它水涨船高地随着进步一起进步!”。(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204页)

文学院里,由于学科分化的影响,文史哲分了家。各家研究各家的学问,各钻牛角,各成一家,进而欠缺融通文史哲以及人文思辨的智慧。在不少大学职专越来越“学店化”的今天,人们但问专业的“含金量”高不高,严重鄙视人文思辨的真正底蕴。更可怕的,当前许多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教育“主事者”,非但不懂人文思辨,其思维模式与街坊贩夫走卒几乎同一层次。闻其言语,思其论调,往往让人犹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相对于《牡丹亭· 肃苑》中春香所唱:“书要埋首,那景致则抬头望”,这年代,我们为福楼拜所谓的“愚蠢”干杯!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给女儿的一封信》/徐嘉亮(马来西亚)

230214 yun
今天,大家都被突然而来的“砰”一声响声吓着。原来是你的爷爷从电单车上摔下了。平时和爷爷最亲的你赶紧丢下饭碗,跑出去看他。看着仅两岁余的你,拖了张凳子给爷爷,还不停地问“是不是很痛?要搽药吗?”时,我真感动。这不就是我们常强调的人文教育吗?

咏恩,当你明白这封信的内容时,相信你已入学。爸爸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把你教好,让你懂得做人的道理。仔细一想,看来我是过虑了。还记得上个星期,隔壁的哈菲芝叔叔患上了骨痛热症,你还嚷着要去医院探望他呢!有好东西吃时,你也总会留一点儿给弟弟,甚至会问每位长辈要吃吗?谢谢上苍,一颗善良与爱分享的心,是最珍贵的!

最近的你常说:“我要读书,读书好……”你天真无邪的脑袋里,装着满满的问题及对大自然的好奇。新年前我们忙着写春联,你也拿起毛笔,沾着水,在旧报纸上划来划去,可爱极了!看着天空翱翔的风筝,你会问:“为什么它会飞呢?它又没有翅膀,怎么飞?”下雨了,你会说:“天暗暗,小鸟飞低低,找虫吃,对吗?”探索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是陪伴你一生学习的好朋友。

孩子,读书就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别让考试制度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只要你存一颗善良的心,保持坚毅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态度,相信凡事都会迎刃而解。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城市发展与人文》/刘伟伦(马来西亚)

几乎可说是在望穿秋水的情况下,学文集终于迎来了第一篇读者投稿。希望这篇文章能够鼓励更多的读者投稿给我们,让学文集呈现出更多元的视野。感谢刘伟伦的仗义助阵!

220214 clement7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龙应台

我在台北断断续续的也住过有七八年的时间,如果你问我:吉隆坡和台北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坦白说,台北除了有较明显的四季变化之外,剩下的衣食住行这些事物,乍看之下也真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要论文明程度的话,直觉告诉我,台北比吉隆坡文明多了。然而,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呢?凭物价水平的高低?建筑的宏伟程度?还是交通系统的完善程度?

从外表看来,吉隆坡什么都有。论摩天大楼,我们有全世界最高的双塔;论机场,我们也有世界级的机场;论行政中心,我们有着国际罕见的政府行政中心。因此,若从这些硬体建设的部分去判断,我们甚至还比台北较好一些。

我一直觉得,判断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不能单凭其硬体建设。因为只要政府肯砸钱,不用几年,建筑就可能达至国际水平了。相反的,我们应该从“国民的人文素养”及“城市中细部工作处理的完善程度”两方面去判断,我认为是较为妥当的,就好比:民众乱丢垃圾的情况、对弱势族群的照顾或重视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程度等等。

先前,我执教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学习回馈附近政府组屋,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大扫除。过程中学生真的很努力的将该区打扫的很干净,然而,相隔一天之后,学生就很灰心的说:“不到一天就打回原形了”。这就是吉隆坡和台北最大的差异之处。有去过台北的人都清楚,在台北的街头,除了垃圾桶除外,找什么东西都很方便。确实,台北用了一套最不人性化的方式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但神奇的是,台北乱丢垃圾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还是世界上资源回收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当地,你会很容易看到民众手上一直拿着垃圾,一直到找到垃圾桶为止。相反的,我们在找垃圾桶不难的情况下,很多民众从屋子、从车子、从手上把垃圾随地乱丢,讽刺的是,他们有时却抱怨我们的城市很脏。我的一个朋友把这现象看成是件合情合理的事,他觉得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惯,觉得这已经很难改变。试想想,有哪个城市,一开始就非常干净的?如果到现在,还学不会尊重自己的居住环境(自然)的话,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什么高素质的生活呢?

最近这一个月,几乎整个西马久旱不雨,那天我开车经过隆市区的一些道路时,发现有很多路旁的植物早已枯萎;几天前,天空终于作美,下了场及时雨,结果这又造成多处的红绿灯失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一个贵为一国之都的城市,连这些基本的细部工作都无法处理妥当呢?

我喜欢龙应台女士的一句话:“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我们目前所延伸的种种问题,很可能与“文化”被扭曲有所关联。试想想,当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在采用“利己”的方式在对待自己;利用“侵犯了他人的自由”的方式而对待他人;以“掠夺”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怎么可能会出现充斥着真善美的城市呢?若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只有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但却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疏离的话,那是我们当初想要的吗?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谈人文的“真”》/甘思明(马来西亚)

210214 Clement
谈到“人文”,不禁联想到“文人”。我想,“人文”大概也离不开“文人”。

文人写文章并不是参加作文比赛,比才华而已。在个人来说,写法律文章会比人文文章来得容易,在法庭的书面陈词写上数十页并不是难事。我想个中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只要能抓住对手弱点,把对方击倒就“大功告成”。但是,人文文章却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真”。

很多心灵导师写下大量相关的文章,可是他本人的生活有多“灵”呢?很多宗教学者写下大量“信心”(faith)的文章,可是他本人对神的信心有多“坚定”?也有很多激励作家写下大量“正能量”的文章,可是他本人的能量有多“正”?

当然我们都不是完人,但是作为一个写作人如果所写的东西不真,或者失真时,那不单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轻则自己骗自己,重则严重误导他人。本人就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位拥有神学硕士学位的顾客要出售一间中价组屋,并扬言卖了所得将捐给教会,但在售卖过程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很担心转名手续会出问题。最后我对她的“没有信心”实在有点烦了,问她说:“圣经不是明白地告诉你说神连天上不种不收的乌鸦和无人理会的野百合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而凡事都在神的控制之下,你到底还在担心什么?更何况你说卖了的钱是要捐给神(教会)的?”她一下子愣了,哑口无言,往后才让我耳根清静(这里倒不是要针对任何宗教,恰好想到这个个案而已)。

虽然说写文章要“真”,那是否意味着有必要把整个内心世界赤裸裸地摊在人前?我认为不一定,文人有权,甚至有必要把一些个人隐私保留。上述的“真”并非要所有文人都把自己隐私公告天下,只是所言必须对得起良心,切勿自欺欺人。

话说回来,时下却有一种奇怪现象,尤其是在面子书,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摆上网,如今天吃了什么,看见些什么,图文并茂,几乎到了今天穿什么颜色的内衣也唯恐天下不知,呜呼!

对我自己而言,如果不能写“真”的东西,还不如放下不写,去写一些专业论文好了。

这是一篇匆忙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经过周详的思考与组织,只能说是一些杂感而已。无论如何,就当着这是one man’s view吧(不好意思,李光耀先生)!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