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学文集作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单看笔名猜不出来吧?曾经是本人的作文老师,做得一手好吃的红烧肉。特以本篇作为二月主题讨论的压轴。(周嘉惠)
“人文”这个词语的涵义,说是深,探不胜探,可以为此做博士论文,可以为此探究一生而成为人文学者。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深广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行为举止说是浅,也真浅,就在眼前,就在自己身上。即使是一字不识的村妇樵夫,其言语谈吐,举手投足之间,也能尽显人文素养。这里的“人文”是指一种自我修养,是人的生活质量,是人生存在社会上的一种品位。它强调以人为主体,人与人互相尊重的价值,互相关心的思想观念和规范。本文要说的是后者。
因此,“人文”首先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行为品质,只是你的行为品质属于哪个价位的问题。朋友的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出身乡村农妇,从没读书,一字不识。但是她熟知孔孟的三纲五常,知道如何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做男人。她养育了二男儿女,教授男孩,话不能琐碎,做事要有始有终;教育女孩,笑不能哈哈大声,坐不能随意叉腿,十四五岁学做女红。她的孩子从小被邻居赞誉为“知书达理”,成为墙门里的楷模。长大以后不是考上名校,就是在非常时代自学成才,成了教授、建筑师、主编审等。你说他们的妈妈人文素质是高还是低?
邻居家有只小狗,三四个月大,主人就用一粒粒狗粮训练它倒地、蹲坐、直立,很听话。邻居家也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四岁多就让她学钢琴,弹五遍曲子就有糖果奖励。后来要保护牙齿,减少了糖果,增加了表扬和赞美,小姑娘脸上喜滋滋地很自豪,训练仍很顺利。可是在狗身上表扬和赞美说了一大篮子,却行不通。心想这就是动物和人类的不同点之一吧。人类有思维、观念等人文精神层面的功能,狗没有,所以它是动物。因此,你是人,就应该具有“人文素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不然……
人文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本人曾经问过朋友的母亲,她的那么多的做人道理和规矩是哪里来的,她说是她妈妈那里来的,让我想到“传承”。
提到“传承”一词,心中不免有些心酸,因为“人文”的传承曾经断了几代。断代方便啊,噼里啪啦一阵造反,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可要续代,就要花费一番功夫了。好在人们重新重视起了要学会做人、做什么人的问题。无论小学还是大学,现在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学校里又有了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的座位。各种媒体也注重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的宣传,但人文素质的回归最重要的教育场地是在家庭这个生活环境,而培养孩子具有人文素质最有效的第一任老师即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从父母身上传承来的品质德行,是根植在心田里,永固不倒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组织,当孩子还未成年时,父母是孩子的主宰。父母有怎么样的品行,孩子就会有怎么样的德性。“子不教,父之过。”当父母的,就要认真考虑自己要给孩子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人生价值?让孩子具有怎么样的行为规范?
因此,当今的父母不但要日夜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以身作则,身传言教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知识传授、行为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孩子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内在品格。这是一个孩子有否出息的根基。优质的根基,什么高楼大厦都可以建造,而人文素质最重要的传承途径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
摄影:王健(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