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休闲》/ 梁山下买豆腐

310715 ckh 17
现代生活太紧张,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每个人都红得24小时被全球盯梢似的,除了影响日常生活,闲暇的时间、心情和素质也同时大打折扣。偶尔获得一时半刻的休闲时间,如果还真有几分闲情,那是应该花点心机好好计划的。

时间这一回事,不论我们以精心规划、漫不经心,乃至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其实都是一分一秒的流逝,不快也不慢,但绝不停留。时间一去就像铁了心分手的情人般永不回头,我们即使起初不放在心上,可是却怎能够一辈子都不当它一回事?虽然没人规定时间该怎么分配使用,但在一生中,不给别人,也该给自己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片刻,难道不也是很应分的事吗?而闲暇时分正是为自己创造回忆的时刻,需要认真对待。

我们工作时往往身不由已,休闲时段通常倒还可以事先规划一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做好准备总不是什么坏事,有计划就可以随时找机会实行。譬如偶尔别人爽约,把一直没时间看的书掏出来阅读,就比坐在那里生闷气强多了。

智能手机的出现已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那要怎么应付这个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呢?以个人为例,正常情况下,晚上十点后就直接把手机设为静音,有事明天再说,真等不及的话,请找蜘蛛侠去。

我不是个过分浪漫主义的人,也不是个过分实用主义的人,大概比较趋向于两者之间吧?如何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充分享受一点难得的闲情逸致,才是个人一直念兹在兹的事。

我常怀疑,在这个时代,多数人在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回忆是否仅仅为一个电视荧幕或手机屏幕而已?这种情况,以个人角度来看,是绝对要避免的一场潜在悲剧啊!

(摄影:周嘉惠)

《乐归田园兮》/ 修 静(寄自中国)

300715 Li Jia Yong 37
自从有了小孩,周末出游成了我家的固定节目。每当临近周末,我这个当妈的总要关心收集各种出游信息,哪里的花开了,哪里的果熟了,哪里有好玩儿的活动,又或者春天去哪里踏青,夏天去哪里玩水,秋天去哪里喝茶赏桂,冬天到哪里打牙祭。周末一到,放下繁忙的工作,带上老人小孩,和老公一起四处游玩,全家出动其乐融融,而这时候我娃总是特别兴奋,嘴里呼喊“哦,今天爸爸妈妈不用上班,可以陪我玩咯”,对他而言,我俩不用上班是最最开心的事情了,既能玩好玩儿的,又能吃好吃的。除了周末游,暑期出游也是我家一年一度的happy time。去年,娃两周岁多,带他去了趟海岛游,自此念念不忘一整年,言必提三亚,按他的话说:“三亚可以玩沙子、游泳,还能吃哈根达斯”,经常还会说出游玩中的小细节,比如所住酒店有水滑梯、摩托艇,其实他小并没有玩到,他也记得清楚。这才意识别人所谓的“孩子太小带出去玩没用,等大了再带出去”是无稽之谈,别看孩子小,经历的事他都记得呢,而暑期旅游也成了一家老小都很期待的事。

中国父母很宠爱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很多,稍有闲暇就带着孩子四处游玩,希望孩子能更早地认识世界,更多地体验生活。不过我发现除了这个显性因素外,旅游也是当下年轻父母解压的方式。在中国,绝大多数年轻父母会参加工作,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忙成狗(流行语)。周末假期一到,带娃出游的同时,也是舒缓自身工作生活压力,放松身心的绝佳方式。而且当了父母之后,会发现很多生活乐趣是娃给带来的。当这两者毫无违和感地结合在一起,就难怪亲子游这么流行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平日里在钢筋水泥的空间里呆多了,特别渴望山林原野的自然气息,亲近大自然,给疲惫的身心找点时间、空间,使自己处于放空状态,同时犒劳自己的胃,哪怕只是短暂的一日游、二日游,也能使整个人焕然一新,带回满满的正能量投身工作。也因此,短途旅游,即城市周边游很受欢迎,当田园山林与文化、与美食结合在一起,萌生出各种农家乐、民宿、文化创意园,也就号召了一大批或文艺或饕餮的拥趸,奔竞不息。

这让我想到:古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历朝历代归居山林田园的贤人雅士数不胜数,中国人好山乐水的文化基因原来未曾消失,且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得到了映射。

(摄影:李嘉永)

《闲暇心 闲暇身》/ 刘姥姥的孙女儿(寄自中国)

290715 ckh 2
上帝说人是负着原罪来到世上的,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那么这一生必定是沉重辛苦加身,无有闲暇可谈。菩萨说:在佛教的劫变理论中,除了世界周期性的成灭,除了众生寿命周期性的增减之外,人类还要周期性地遭受各种灾变的折磨。那么这一生也是受苦受难,心惊胆战的。无论是根据上帝还是菩萨的角度,人类的一生是不幸的,没轻松,更没闲暇。

实际呢?一点没错。人使着劲儿离开既富有营养、又温暖舒适的母体,迎头而来就是一阵冷风。而后,口干、肚饥、身体不适,都要使劲地叫喊才有应对;稍一长大,手头就围绕着无休止的作业、考试;然后为房子、车子、妻子、儿子,无限制的人生欲望苦恼、奔波、挣扎。没有一个人一生的事情都是顺利轻松的,更没有一生的闲暇。没钱的如此,有钱也如此。

但如果你相信佛教的六道轮回,那么宏观地看,来到人世间,实际上是一种闲暇。你想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道中,相比天规的威严、地戒的残酷、饿鬼的难熬、畜生的任人宰割,人间的生活为最自由、最生动、最轻松快乐的了。就看你是不是认识到这种大闲暇,而且闲暇地对待这一生。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自己还真是闲暇了一生。小时候,常常挨骂。因为妈妈有五个孩子,哆来咪发唆,两年一个。别说做鞋子、做衣服,就是五个人的吃,现代人就会觉得是在办食堂了。尽管我们那时是吃饭不吃菜,但一天三顿也让妈妈忙乱一阵。妈妈一骂,我就悄悄地让四个弟妹赶快做家务,我当然也做,一边做一边回味刚才跟弟妹追逐香烟纸鸢玩儿的乐趣(谁叠的纸鸢飞下来盖住了别人的纸鸢,就占有了这只纸鸢)。妈妈是雷声大,雨点小,见大家闷声不响做事情,一个人骂骂咧咧没意思,就不响了。一会儿事情做完了,我们又聚在一起数谁得的纸鸢最多,谁输了最多。上初中时,跟妹妹回到家里就是唱歌。当时上映一个新电影,我们就学唱这个电影中的插曲,唱到妈妈骂我们才停止。现在细想,孩童时代、少年时代,真的没什么委屈,没什么怨恼的记忆。即使是大冷天清晨五点不到起床要去排队买猪肉(想用肉票买到肥点的肉,要起早才行),我们姐弟也轮着去排队。那天早上要罩上一件大黑棉大衣,手缩在长长的袖子里笼在一起取暖,我常常有一种唱古装戏甩水袖的感觉,好玩。

懂事后,感到一种来自社会上的压力,爸爸说:“你们的前途就看你们自己如何去努力了。我做爹的一点也帮不了。” 我是老大。既然如此,就靠自己吧!于是先把写字台的抽屉一人分一只,做学习用品的储藏格,让每个人自己管理。弟妹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领地,整理得可欢腾了。二弟把抽屉放在地板上,跪着摆弄,妹妹把抽屉放在床上,还不让别人看,每个人有滋有味地,就像在玩家家;每年寒暑假定计划、预复习、做习题,家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上面只能趴三个人,我们常常为能抢到桌子的位子,欢呼雀跃;我把书借回家,大家轮着看,抢着看,那种抢书看的味道特别好,书也特别看得进。家里虽然有点寒酸,有点拮据,但日子就是快乐着过,就像天天过节一样,邻居们都非常羡慕。后来我们家一下子就出了两个大学生,要不是十年动荡,肯定都上了大学。

提起那个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那真是个所有人都休闲下来的时代,但那也是让无数人痛苦迷茫的年代。冥冥中迷惑了几个月后,打开了一本《中医医学基础》,祖国的医学让人静下了心,接着就是好奇地在自己身上摸穴位、打针灸,在有形的身体上去感受无形的中医理论,学得个不亦乐乎!后来给父亲打针、给孩子吃中药,成效还挺大的。

即使后来不让我回家,要我交代什么问题,我仍然坚持在宿舍的水泥地上跳绳(那年冬天特别冷)、学拉二胡。一定要我写什么材料,只能写游记,写对校园里播放的红歌歌词和乐曲配合的分析鉴赏文字,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一桩乐事,那时真休闲!

成家有了孩子后,先生在外地工作,两个孩子跟着我。夏天,一脸盆一脸盆的衣服要洗。一边洗衣服,一边练唱歌;两个孩子争吵,哭了,就对着孩子的脸,细细地研究孩子哭脸肌肉运动的纹路,告诉他们,哭起来真的不好看。

轮回到人世间,真的是一种福气。一天24小时,不多呀,为什么不快乐地、去欣赏地度过?

看到这个月的话题“闲暇”,心想,如果人跳离自己的生活圈子,从六道轮回的角度,你来到人间,实际上是上苍给了你一个大闲暇。用闲暇的心理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一切事情,你就是在实行一生的闲暇,你就是一个闲暇身。

回头看自己过来的几十年,不错呀,心头感到的是温馨、满足、快乐、惬意!

(摄影:周嘉惠)

《闲暇文化》/徐嘉亮

280715 Li Jia Yong 38
从小,“闲暇”这个词就离我远远的。对于一名七岁就开始工作的小孩,闲暇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每天放学后,我都得去巴刹工作;回家后,一大堆的家务和学校作业等着我去完成。当中唯一让我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的时间是走路的时候。上学、去工作及回家的路程,让我紧凑的生活得到了一丝解放。一路上,看到了美丽的花草树木,我会放慢脚步,一一欣赏。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傍晚时分,我总会爬上归途中的小山坡,望向天边的晚霞,在凉风习习的轻拂下,精神为之一振。当然,路旁的行人总会以怪异的眼神望我,因为我是边走、边放声歌唱……

长大后,我看了一本由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天主教哲学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于1947年写的《闲暇:文化的基础》(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的哲学书。作者认为闲暇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他指出,宗教只能产生在闲暇之中:因為只有身在闲暇之中,我们才会有时间去沉思上帝的本质。闲暇曾经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基础,过去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换言之,闲暇是思想的基本条件。欠缺闲暇和闲暇精神的国家和地方,那里的人就很难建立起心灵、思考、道德等重要的人生条件。

小学老师的口头禅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因此,我们的概念是忙得焦头烂额才是好的。人生往往在这种“冲、冲、冲!”的进行中,匆匆而逝。七年前,我的研究论文陷入瓶颈,忙了两年,成绩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某下午的雨后,我步出了研究室,一道彩虹出现在我眼前。刹那间,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

如今,我的闲暇时间,都是生活中的短暂时间。譬如,我会利用如厕的时间,看一篇短文(当然练不成令狐冲的“刺蝇剑法”啦,哈!)、驾车时听一段生活小品或预录的大师演讲等等。最逍遥的莫过于到维修中心为车子保养的那段时间,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干什么呢?维修中心的师傅是我的同门师兄,他总会播一些华乐演奏曲,让我听出耳油。

看官们,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取决于他如何应用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闲暇,取决于他的心境,不是吗?

(摄影:李嘉永)

《闲谈闲暇》/甘思明

270715 Clement 94
也许是受了苏东坡一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影响,几年前搬进新家,第一件事就是在我书房窗外种下一排幼竹,一心想体会一下苏轼“脱俗”的意境。

假日,我总喜欢抽出时间静坐于书桌前,欣赏我那“迷你”竹林。早上,太阳从竹林间洒入窗内,斑斑的阳光散落在书桌上,那时提起毛笔写上几行墨字(不敢说书法),好不写意!午后,凉风习习,竹林婆娑起舞,“沙沙,沙沙”的声音实在好听,常常让我想起儿时住在椰园的日子;下午至傍晚时分风吹椰林时的悦耳浪声,那是天籁之音,只可惜当时还小不懂得欣赏那大自然的旋律。

雨天更加好玩:听雨声,看雨景,看竹林在雨中点头,那并非屈服于雨点的淫威,而是和着雨声与雨点一同翩翩起舞。这时候,无论是在写文章、写墨字、阅读、绘画…都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因此,休闲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灵上的状态。适当的时刻加上适当的心情,一小排不起眼的“竹林”也可以是快乐的泉源。

闲暇重质不重量。准确一点的说,其实闲暇并不宜过长。西方有句话是这么说的:If all the year were playing holidays, to sport would be as tedious as to work(注:出自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一部》,古英语中的‘sport’,相当于今天的‘play’。——周嘉惠)。我想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毫无止境、不停的闲暇与玩乐就有如工作般的叫人觉得累。换句话说,闲暇与工作互相结合,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才是生活之道。

“鬼佬”有句口头禅曰:work hard, play hard。鬼佬并不懂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其他方面都比中国人更懂得生活之道。就说旅行吧,中国人重视的是地点,而鬼佬重视的是旅程。或者说生命,我们总听到中国人对孩子的期望是“快高长大”,早些“成家立业”之类,换言之,即快快到达“目的地”,过程中的美景都被忽略了。

小时候常听老人家说“勤有功,嬉无益”。带着这种人生哲学过活的人一旦从职场上退下,大概会死得“很快”。虽然如此,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因而对一般人来说,工作都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没听说‘blue Monday’、‘Saturday night fever’,甚至‘Thank God It’s Friday’吗?),能够以兴趣作为终身职业的人并不多。

我认为最实际的解决方案就是工作时努力工作,休假时努力休闲。休闲活动可以是登山、远足,也可以是画画、写写,甚至什么都不做,重点是恢复元气。

真的没时间?那就看看每天的日出、日落吧。那种大自然的美,天下最强的画匠都无法把它呈现在画纸或画布上。它并不须花钱,也不花时间(日出与日落的黄金时刻其实非常短暂,不到十五分钟)。

希望我们不要像一些人整天在埋怨没时间,很忙;但是当你问他到底在忙些什么?他却没法回答。忙——对这些人来说,其实是不是一个借口?

(摄影:Clement)

《有此一说:闲暇》 25/7/2015

250715 yishuo
“一如往常,闲暇喜爱阅读。内容涉及专著、论文、报章杂志、古典与现代诗文等等。随着阅读经验的累积,现在无论读什么刊物,甚至一则广告、一帧图片、一小段文字等等,不自觉的会进一步分析,探索;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启示,或能印证过去所读过的经典,豁然开朗。”

《闲暇不是为了浪费生命》/周嘉惠

250715 ckh 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浪费生命。譬如说,塞车,等一个迟到的人,开会等等都不是让人陌生的实例。说它们“浪费生命”,主要在于事情的无意义。除了我国前任交通部长林良实厚颜无耻地看出“塞车代表繁荣”,塞车还可能有什么意义?迟到,特别是习惯性迟到的人,于人有何意义?开会一般来说最能反映制度的不健全,实质意义不大;尤其那种“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会议,生活还真的会无聊到那个地步?由于别人的无能、坏习惯或失误,我们却因而平白无辜地付出一部分的生命殉葬,虽然无可奈何,但果真可以无动于衷吗?

因此,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都尽可能不去做会导致浪费人家生命的事,那实在太缺德了。我不迟到,也不主动召开会议,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说得上十分符合道德伦理标准。

网络上《百度百科》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消磨闲暇时间,那应该是很令人愉快的事吧?其实也不见得必然如此。

每次到维修中心为车子保养,一般需时一到三小时不等。顾客时多时少,但在中心痴痴等的总有十来人。除了极少数人仍用手提电脑在等待的同时继续工作,一般人翻几下报纸,然后就百无聊赖瞪着电视几小时,而且很明显对节目并不感兴趣,但就这样干瞪着,直到等待结束为止。

为车子定期保养,不是什么突发事件,理应有充分时间作出准备,几小时时间并不难打发;不论是看书、织十字绣、折豆芽根,甚至闭目养神都行,做点什么吧?瞪着电视放空是什么意思呢?现代生活不是匆忙得很吗?怎么就发几小时呆,任由时间流逝?如果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时间,可见无意义、浪费生命其实也可能是许多人的自主选择。

或许,真的是时候我该回到自己的星球去了。

(摄影:周嘉惠)

《哈利路亚》/练鱼

240715 Clement 72
在史瑞克(Shrek)这部动画的第一集中,有一幕说菲奥娜 公主答应了罗法瓜的求婚,公主的目的是为了能保持青春美丽,也满足了每个人对童话故事的刻板印象:王子和公主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就在此时,一首背景音乐徐徐进入画面,菲奥娜 公主一脸幽怨的准备婚礼,歌手清清的哼唱出哈利路亚哈利路亚,曲子令人心酸不已;再配合美丽的菲奥娜和绿色的史瑞克两人悲情的演出,我相当确定,这是一首情歌,不是赞美上帝的福音颂歌。

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

为了搜索这曲子,十多年前几乎翻遍吉隆坡金三角区 硕果仅存的唱片公司。当时翻版猖獗,生意难做。苟且偷生、存活下来 的CD专卖店不多,如此冷门的 CD更加没有人愿意进口。便跑去当时号称最大的淘儿唱片(Tower Records,在双子星塔底层,位置在现在的马来亚银行处),要求订购。结果等到淘儿“执笠”,原版CD也未曾收到。

歌曲的原作者是加拿大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犹太裔,中年曾剃度皈依,尔后还俗。作者花了四五年才勉强完成歌词,于1984年推出final版本。因为创作时间跨度长,所以有多达数十种不同的歌词组合版本在坊间传唱,内容各自解读。

互联网的速度由当初的64kbps进步到如今的10Mbps,加上苹果音乐蓬勃发展和忧管的流行。我们不必像年轻时上山下海的去找歌,只需滚动滑鼠,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歌曲手到擒来,一首首下载然后慢慢欣赏。

在各种《哈利路亚》版本中,特别钟爱加拿大籍歌手凯蒂.莲(KD Lang,请按链接)在温哥华冬季奥运开幕的那场的演绎。这版本的《哈利路亚》最能让人心动。她用她那独有的嗓音,带出歌曲的深沉、厚度和沉重感;她用她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把歌曲中所阐述有关爱情折磨人和残酷的本质,用音乐触动各人的心灵深处,听众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不停的流下眼泪。

另一位英国歌手,亚历山大.伯克(Alexandra Burke,请按链接),是以这首《哈利路亚》在歌唱比赛夺冠。她的版本非常大气,歌曲编排澎湃汹涌,尤其后面和唱部分,副歌一出,众人动容,不禁打着拍子、跟着旋律哼唱“哈利路亚”。

凯蒂.莲的婉约缠绵的版本比较接近原唱的味道;而亚历山大.伯克则是属于另一种不同的演绎,激昂高亢的唱法,与教堂圣歌唱法相似。

现把亚历山大.伯克的版本的歌词,载录并翻译如下:

“Hallelujah”

I heard there was a secret chord我听过有一种神秘的琴弦
That David played, and it pleased the lord那是大卫用来取悦神所演奏的
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a? 但是,你其实并不在意音乐,不是吗?
Well, it goes like this好吧,那是如此演奏的
The fourth, the fifth先四度、后五度
The minor fall and the major lift然后降小调,再升大调
The 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困惑的国王谱出了哈利路亚

Hallelujah x 4哈利路亚

Well, 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虽然你有坚定的信仰 但仍需要被肯定
You saw her bathing on the roof你见她在天台淋浴
Her beauty and the moonlight overthrew ya她美丽的身影和着月光 把你给征服了
She tied you to her kitchen chair她把你捆绑在餐椅上
She broke your throne and she cut your hair她毁了你的王位 剪了你的头发
And from your lips she drew the hallelujah她从你唇中 读出了哈利路亚

Hallelujah x 4哈利路亚

Well, maybe there’s a God above或许我们头上真的有神明
But all I’ve ever learned from love但是 我从爱情里 所学到的
Was how to shoot somebody who’d out drew ya不过是如何击退那些觊觎妳的人
And it’s not a cry that you hear at night那不是深夜里 所听到的某个哭喊声
It’s not someone who’s seen the light也不是某个看见光的人 所发出的
It’s a cold and it’s a broken hallelujah那只是一句 冷酷破碎的 哈利路亚

Hallelujah x 10哈利路亚

短短的一段歌词,包含了两个圣经的故事。琴弦部分,讲的是大卫王的故事。

大卫精于琴弦,为神所喜爱。当上王之后,一次在王宫窥见一位在天台上就着月光沐浴的女人,此后大卫千方百计接近她,得知她怀孕后,为掩饰罪行,把留战场上、女人的丈夫召回,并设法让他们行房。可是丈夫为表示与军中兄弟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卫无法,只得把他遣返回战场,并调派到最前线,结果丈夫战死沙场。大卫把女人接回王宫,诞下一子。耶和华对此“不甚喜悦”,后来取走孩子的生命,以示惩罚。

从餐椅开始,讲的是《旧约圣经》里《士师记》第十三章的一段故事。

力大无穷的以色列武士参孙,在和费利士人的战争中,无数次击败敌人。费利士人想方设法把參孙拿下。在得知參孙爱上了大利亚后,贿赂大利亚,要她套出参孙的神力来源。居心叵测的大利亚,费尽心思的想问出参孙的秘密,参孙不胜唠叨,遂告诉她长发乃其神力来源。大利亚趁他睡着时把他的头发剃掉,待他醒来,神力不再,费利士人一涌而上,把他拿下。

费利士人把参孙关在牢狱并挖出其双眼,羞辱折磨他。并在费利士人的大神祭日,把参孙捆绑在神殿大石柱上戏弄他。费利亚人并未注意到此时参孙头上已长出浓密短发,悲愤至极的参孙奋力拔出石柱,神殿倒塌,敌人同归于尽。他死时所杀的敌人比活着时杀的还多。

我在想,大利亚会不会也在祭典上?如果她在,看着枕边人被伤害、被羞辱、在痛苦挣扎,是不是也和在场的费利亚人一起笑了?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对于感情的背叛、爱情的诱惑与痛彻心扉的心碎,没有人会比参孙来得惨烈。他当时的感受会是如何呢?当他决定拔起石柱,埋葬自己和过去的那一霎那,他可曾有想过大利亚?

作者科恩的情路必定是起伏颠簸,饱经人情冷暖,才能写出如此的情歌。歌曲如点点繁星,一眨一眨的,欲语还休;原歌词仿佛达文西密码般,环环相扣,需层层剥开;歌曲也如盛夏情窦初开的少女心,剪不断理还乱,终夜辗转覆辙,只想问一句,情是何物?
.
.
.
.
.
“咦?你这个月的主题不是闲闲没事做吗?”
“是呀。”
“怎会变成歌曲评论呢?”
“闲闲没事做,才会看动画、听歌和找资料呀。”
“也对。那确实像是闲闲没事做的人才会干的事。”
“怎样,写的不错呗?”
“问你,那段‘某个看见光的人’讲的是圣经的哪段故事呢?”
“很遗憾,还查不到到答案…”(耸耸肩)“让其他闲闲没事做的人去找吧。”
“下辈子吧。地球人是不会像你如此这般闲空的啦。”

(摄影:C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