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号文章二之二:《谈钱》/江扬(中国)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每个现代人都耳熟能详。与其说这强调的是“理”的能动性,不如说这是为了彰显“财”的不可或缺。浸淫资本主义世界多年的我们也早已对这样的需求习以为常。但这并非自古皆然。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或者金钱,固然也十分重要,但掌握钱财的商人在各个国家都并不处于真正的高位。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常常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社会阶层。这不是因为当时的物质资源不用钱来购买,而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钱财并不具有绝对的购买力。首先民间的物物交换仍然十分普遍,人们很多时候可以绕过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在以金银作为钱财的时代,由于金银的不可再生性,与其说金银是货币,不如说它们仍然是一种介于等价物与商品之间的物品以便于交换。作为掌握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行政机构,也无力改变这种一般等价物的性质。这就保证了金银这种货币的稳定性与客观性。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有很多宝贵的物质并不进入交易市场。换句话说,钱并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钱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荆轲刺秦这样的故事中,荆轲这样的勇士当时不是用金钱买来的,他去刺秦也不是为了任何经济利益。也许一般的勇士可以被雇佣,但像荆轲这样的顶级勇士,是不为金钱所动的。

当然,这一切在资本主义时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荆轲截然相反,今天越是顶级的人才越要用高身价来标榜,越是高薪才越显出高人一等。这不仅因为资本将世间万物收归囊中,世间的一切都有了价格。小到爱情或者友情,大到人命,都有各自的价码。想要什么,备好钱袋即可。这更是因为这些价码还会不断变化,是为通货膨胀。当国家机器可以控制一般等价物的数量的时候,当“比特币”这样的颠覆者被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无情剿杀之后,那么普通老百姓的钱袋就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谓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实则是个体与群体的博弈,国家与私民的对赌。你搏赢了就是成功理财,你输了就是没跑赢通胀。于是,在资本的裹挟下,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无法离开这个赌局,都要与大势抗争,与整体博弈,生活在不停的算计中。人人焦虑,个个恐慌。即使找到世外桃源可以逃避,总还得费尽心思先凑够买船票的钱。

日复一日这样的算计占据了我们感受的空间,改变了我们思维的方式。换言之,人异化了。我们看待每一样东西,乃至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了价格属性。每个人头上都自带标签,标上自己的价码。我们看到一样东西,本能的反应是我是否买得起;看到一个人,就想到他身家多少钱;而做一件事,则首要是算计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价码,是赔了还是赚了。我们推己及人,于是人人都待价而沽。资本逻辑是我们认识论的起点,经济意义则是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准。谈钱固然伤感情,但这世上还有对钱免疫的感情么?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么?当然不是。但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便再也合不上,离开了伊甸园的亚当也再也无法回头。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一边依偎着人世间少许尚未被资本染指的温暖,一边冷静地计算今年能否多收个三五斗。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30号文章二之一:《慢慢识理财》/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理财”一词进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脑袋,时间不长久。好像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记得那时的概念不是为了个人理财,而是“集资”。有个叫什么“长江建设开发”集团还是公司的在集资,利息颇高,于是亲戚朋友之间奔走相告,风生云起地纷纷翻箱倒柜,拿出少有的余钱,凑到一起,成个整数去集资。那时对“风险”一词也没认识,以为跟银行一样有保障。第一次拿到利息,欢欣鼓舞,还后悔自己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去钱生钱。谁知三四个月后,上面说,这是私人集资,干扰国家金融秩序,是违法的。这个“长江”集团公司立即被封闭了。大量想发财的集资民,根本不知道这种集团公司是如何运作资金,只被告知本钱不能如数退还。于是整日吼吼地在人去楼空、铁将军把门的集团公司门口聚集、喧闹,义愤填膺。最后每个投资者损失了百分之五的钱,归还了亏一只角的本钱。清楚这些钱为什么会损失?又在哪儿损失了?我的第一次被集资宣告失败。

当时嘲讽自己想钱想疯了、好没知识。这是私人集资,私有制产物,当然有违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但又想,这种公司是如何成立的,难道国家没有审核、批准?而到事情进行了一半,却又来个“封杀”。思量了几个晚上,算了算了,就怪自己愚民一个,亏本,该!

对“理财”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是在过了二十年以后了。1989年开始有了股票所,可以买卖基金、债券,接着各种投资公司遍地开花,社区的空地、菜场的入口都有某某投资公司的办公桌戳在那儿。私有敛钱的法儿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平民百姓的角角落落。“理财”成了老百姓余钱的生财之一道。尤其是退了休的老人们,为了丰满养老的保姆钱、治病的住院费,纷纷投资理财去。“理财”的目的已经很清楚,是为了自己,是理自己的财。

就像农民分得了土地,在自家的土地上种庄稼,积极性高得连晚上都在地里下种一样,股票所无论是大户室、中户室,还是散户室,总是人头济济;在银行买债券,买基金、买理财产品,即使花上两个小时排队,也毫无怨言。人们的眼前只看到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后到手多出来的钱钞。

“理财”是有风险的。明白,要理财的人明白!但是“理财”总是与银行联袂,只要不选那种地方银行,而选国家银行做后盾的理财公司,风险会小一点吧!?做好了一旦风险兑现,就算哑巴吃黄连的思想准备。于是思前想后地测试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稳健型吧,保本钱。然后在四五页排满密密麻麻蝇头小字、银行理财师让你看清楚,而你又看不清楚的“理财”合同上签下你的大名,意味着,是由你自己承受这次理财一切风险后果的责任。即使如此,“理财”还是几乎成了全民运动。退休老人之间,互相打招呼都变成了手一招,中气十足地一声“理财去!”。不得不承认,老百姓手里的钱是比以前多多了。

几十年过去了。不管手里的钱多钱少,只要是理财的人多少都赚了钱。除了股票,今天赚了,明天亏了,进进出出,还好,平平过。当然极个别也有跳楼、上吊的。那真的玩儿的太过了。而理财的,稳稳地,多多少少都赚了。于是胆子练大了,心理也练壮了。原来想定的“理财”三分法开始倾斜了(余钱中,三分之一存银行、三分之一手头备用的现金、三分之一买理财产品)。存银行的利息太低了,理财的资金有三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多。人们亲近了理财。

殊不知螳螂后面,总是有黄雀。这个放之万物皆准的规律不是每个人都能首肯的。二三年前开始,有的投资公司开始撤了。撤得无影无踪,在街头小巷摊桌上买理财产品的理财民,找不到公司的老板了。于是理财民都集中到当初联手的银行。银行说:我们只是帮助操作,并不是保家;你们不是签过理财合同吗?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理财是有风险的,风险得你们自己承受。噢,原来风险还包括卷资逃遁;原来银行只是个买理财产品时的忽悠!接着,理财民把希望寄托在警察身上,希望他们能把老板抓回来。等吧,等吧,希望在将来!

有办法的投资主持者则想尽办法把资金撤回来,能撤多少是多少,尽可能减少手下集资理财民的损失。那个隐隐地、蠢蠢欲动、潜伏在后面的黑熊已经蹒跚地走出来了。

你看今年,你看现在,哪个理财产品的本钱、利息能够顺畅地运作!

理财有风险,这是大实话!理财不能贪,可能有得赚。胡适学者虽然撰文讽刺了《差不多先生》,但是在无数现实中,差不多先生的心理状态是绝灭不了,就像没有阿Q精神,很多事情就过不去,不少人就过去了。

心要耐下来,慢慢等。过了这个谷,会有那个峰。然后再理财去——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投资的窍门》/徐嘉亮(马来西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最近,网上流行一篇文章:《毁掉一个年轻人最好的办法 就是向他鼓吹财务自由》(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8-10-04/doc-ihkvrhps3985607.shtml)。诸位看官,您看过吗?看过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今天我们对财务自由的理解是错的。许多人都会觉得财务自由就是不用工作也有许多钱花,或是买东西根本不需要考虑价格。这一切的解答,都在文章当中。

各位,今天就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投资的正道与窍门?小弟是一名客家人,自小就常听长辈们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什么是会打算呢?由于客家人是一群逃避战乱,从中原南下迁徙的民族,因此我们常有未雨绸缪的打算。不论我们的收入是多少,拿到工资后,父亲就会叮嘱我们必须把二十个百分比的钱存起来。或许您会说,我们的工资都入不敷出,怎么存啊?这时,父亲的另一句名言是“没有这么大个头,不要戴这么大顶帽。”打个比喻,在外用餐一般上都得花费较多,因此我自小就吃住家饭。与大家分享丑事一件,小弟在中六毕业后,才真正地在快餐店吃了人生的第一次快餐。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要告诉大家,钱不够用,是因为买太多想要的,而不是必要的。

现在,让我们进入主题吧!投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第一笔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那就是上一段所讲的,勤快地工作,然后存回来的。股神巴菲特的名言:“投资有两条黄金法则。第一条是永远不亏钱。第二条则是永远跟随第一条。”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得先投资于如何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不为物质与名利诱惑的情商高手。各位,正确的投资情商是需要被培养及学习的。您愿意花这个时间吗?一个投资高手,他不会听信股海消息,更不会迷恋赚快钱的快感,而是稳打稳扎地一步一脚印地登上成功的高峰。

有了第一笔资金,情商方面也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得做功课。我们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一间公司的盈利成长,最终一定会反映在股价上。因此,大部分的功课必须环绕在公司“未来的盈利成长”!切记,那是“未来的盈利成长”,不是我们能参考的往年公司业绩。当然,一些基本的公司盈利指标(如本益比,周息率等)和基本的技术分析图表,我们都得掌握。

各位看官,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投资,复利式的成长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让我们做到真正的财务自由。切记,不要妄想一夜暴富,那只会是一场噩梦!

摄影:Max(台湾)

《有钱没钱 娶个老婆 好过年》/练鱼(马来西亚)


姑且称他为小强。

小强是我第一份工作时认识的同事。长得浓眉大眼,古铜色的肤色,高大结实,深得公司上上下下的大姐姐们喜爱。

公司有给员工tea-time、喝下午茶的福利。人事部把我们分配到同一时段去喝茶,因为年龄相仿,常常坐到一处聊天。

*****

要知道,那个年代,杯水车“薪”,不多不少,刚刚够用。给了家里伙食费和买了一辆需要分期付款的国产车后,便捉襟肘见;不敢上馆子吃一餐,买一双新鞋也要左右斟酌好几个月。所以,一般上需要自费的聚餐、出行,都会想尽办法推掉。

小强和我同期,理论上薪水应该相差不远,家境又same same,可他出手阔卓,天天有饭局。问他如何办得到?他眯起双眼,压低声音、一脸坏相的告诉我说,“找个有家底的女朋友,万事便OK。”

左手还比了个 OK的手势。

*****

到最后,小强没有和他的女朋友结成连理。因为习惯花钱,便把目标转移到公司内的女生。可是,有家底的女生毕竟不多,再加上吃饭只往软的挑,不久便成为公司女生们的拒绝往来户;男生们也不齿其行为,朋友只剩下我一个。

我说小强,如此下去不是办法,应该把重心放在业绩上,否则年尾评估考绩无法达标,加薪幅度和年终奖金都不会好看呀!

小强依然我行我素,公司下达动员令、经理亲自下海紧盯也无法拉抬小强的业绩,在压力下,小强最后也只能黯然离去。

*****

多年以后,怡保出差,在人来人往游客区,惊见小强在五脚基坐着摇扇乘凉。

他娶了个怡保姑娘,开了间精致小旅馆和一间美食店。

小强死活要我住他的旅馆,我说公司替我订了酒店。熬不过他的坚持,便在小强旅馆住一晚;夫妻俩下厨弄一顿怡保美食招待我。用餐时,小强夫妻俩互动逗趣,嘻嘻哈哈的。

我说小强,你在旅馆和餐厅总共投资了多少钱啊?

旅馆餐厅不重要!小强揉着太太的手臂,这才是我这一生做最对的投资。

小强太太听了眼眶含泪,温柔地摸摸小强的头,摸摸小强的肚子,他是因为秃头啤酒肚,追不到女孩又没人要,才委委屈屈来娶我。

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突然间我觉得我是灯泡。

*****

第二天离去时,小强陪我去取车。

他说他夫妻俩先在怡保卖熟食,挣了点钱,便开了间小餐馆,夫妻同心协力,凡事亲力亲为,生意倒还过得去。趁着金融风暴,低价顶了隔壁的旅馆,战战兢兢地营业到现在。

小强太太拿了些马来糕点过来,要我路上吃,叮咛我驾车小心。

*****

回家路上,嘴巴满满的都是糕点。

人生除了荷包满满,心里满满也很重要。

共勉之

摄影:Nick Wu(台湾)

《危机管理》/何奚(马来西亚)


有些人是不需要考虑理财这件事的,我认为。

在此简单举三个例子。一、无财可理的人。过去曾经去探访过一些赤贫家庭,他们平时以“零收入”过日子,生活就是白天等晚上,晚上等天亮,过一天算一天。一年的高潮是等农历新年时神庙、会馆之类派个小红包,那红包钱就是他们当年的收入了。理财?哈哈!不嫌太幽默了吗?二、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的人。譬如我们的前首相纳吉先生,如果把人家“送”他家的名牌包包只消拿一半去当掉,一般家庭全家吃三辈子也绰绰有余。理财?吃饱撑着没事干吗?三、活在福利国。福利国让国民免去后顾之忧,接近实现了传说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说到底,理财正是因为我们有后顾之忧,而且还有余力事先做些准备。用听起来比较唬人的说法,即“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包括什么呢?生病了,医药费怎么办?没有收入怎么办?万一不幸意外挂了,家里的老人小孩又怎么办?不怕,买保险就有保障!退休后钱从哪里来?没钱怎么过日子?不怕,可以趁有工作能力时购买单位基金让专业人士帮你赚钱,或者做些其他力所能及的投资,退休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当然,投资的事必然有亏有赚,不过亏钱的事我们暂时不去考虑。人总有去世的一天,如果事先没分配清楚,恐怕遗留下来的财产未必会按你的心意分配了。所以,遗嘱一定要早早写好。财产比较丰厚的,还可以委托信托公司帮你管理。

现代的理财,目的是危机管理,方法则是透过保险、投资、遗嘱、信托公司等来实现管理。防范于未然是没错,但我常想,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担心这又担心那,安排这又安排那,老天是不是就会按我们的计划行事呢?只怕未必。

所以,理财的本质其实就是“尽人事,听天意”。做了我们可以做的事,其余的就别想太多了。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生日,谨以配图文句自勉。

《道义》/刘明星(马来西亚)


本来想在题目前加“江湖”二字,一转念,怕戾气稍重,被人误以为是在说些打打杀杀的蛊惑故事,于是遂不把相濡以沫鱼两相忘的海洋世界给牵扯进来。

说到理学,似乎总先想到宋明理学的程朱等人,那么之前的“理”是否就按其本义玉石纹路来看呢?像伦理、道理之前是不是和玉石无关?近代的生理心理、数理物理,更加有其科学翻译的背景。另一方面,像总理、经理、襄理、助理等职务又是应该如何打理?至于理发理毛理顺我们的美感当然也都不在话下。

近日获赠一本小小的复印《周易》,翻到《系辞下》第一章有这么一段:“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从这句话的头尾,读者可以看到题目的意趣。传说是孔子作的《系辞》所说的理财,读着并不像是叫我们玩金钱游戏,或者储蓄投资,而是像对圣人宝位的阐述。聚仁曰财,还像是把财货当成集聚人性的现象。

庄子外篇《胠箧》就针对窃国为侯的骑劫仁义诠释作出很形象的比喻。回首看看马国的鲸吞案的偷龙转凤,不免概叹小刘一人居然有推倒一甲子政权的能耐,他“理财”的功夫不可谓不惊人。国人的道义观也从此改变。

因为新加坡友人在脸书上载了一张斯宾诺莎读书会的照片,我也翻开了贺麟翻译的《知性改进论》,书里第一章就对财富应当视作手段而不是目的做了一番解释。

我也不去再翻什么亚当斯密《国富论》还是荀况《富国》篇了,在短短几百字里说那么多人物思想,连自己都沉重起来。

不如去看看去年财长颁布的预算案,今年会不会有什么追加的项目?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时间的价值》/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读书时第一次学到的时间价值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写这句话的人大概是要告诉大家光阴的宝贵,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那么,讲到理财,即管理钱财,最高的境界,想必是管理时间了。

家境贫穷的我,在高中开始做工来补贴家用,虽然赚的不多,至少不必一直要向家长讨钱。那时的我,发现这句俗语原来消遣的是自己,自己的钱再多,还是不能买到自己的时间。原来,自己的时间最贱价也最无价,一百万还是一分钱都买不到。但是,我又发现了另一点。自己虽然买不到自己的时间,却可以将它变卖——这是新词语中的“量化-quantify”。只要别人出得起钱,就可以买到我的时间。把自己的时间金钱化,卖得越高,就越懂得理财了,不是吗?

那么,时间到底值得什么价钱呢?把时间卖给肯德基或麦当劳,一小时大约值得3-4令吉;卖给工厂,一小时大约10-15令吉;卖给补习学生,一小时大约是20-50令吉。如果安排好要“贩卖”的时间,如何卖到最高价钱,而又不影响自己的学业,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理财配套。
到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真正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也学会了如何计算金钱的时间价值,这又是另一种领悟。

原来,自己的时间不用卖給别人,也可以有其自己的价值。如何计算时间价值呢?这个,和金钱少不了关系。简单来说,把钱存入银行,一年拿4%利息,这个就是手上金钱的时间价值。过了一年,1000令吉就变成1040令吉,两年就是1080令吉。哎,不对,这是简单利率,如果是复利,那么,两年后的价值是1040×1.04=1081.60令吉。利用不同的利率供应,我们的金钱配上时间,就带来不同的价值。

而理财,不外是金钱、时间和利率回酬的三搭档,能够将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理财有方。
于是,有些人的理财方式是用今时的金钱算未来式,即现在有多少钱(例如1000令吉),回酬率是若干,存上20年后有多少钱?不够的话,再添加存款。另一些人是用未来所需要的钱,推算回来现在是多少。例如,20年后您退休须要5百万令吉,那么,现在您要存多少钱,预测回酬是多少,才可以达到目标。

然后,有人再加入更复杂或者更聪明的算法:通货膨胀率(Inflation)。在通膨之下,您的钱如果收在床底下,十年以后面值一样,购买能力却变小了。我们看回上述例子,如果1000令吉存入银行,1年后得到4%利息,价值是1040令吉。可是,如果通货膨胀率也是4%,一年后您的货币贬值4%,或者说购买能力跌了4%,结果,您在1年后的1040令吉等于今天的1000令吉。换句话说,数量是提高了,素质却还是一样。如果您什么都不做,一年后您的钱还是1000令吉,但是购买力降到960令吉,其实你的生活素质降低了。

所以,理财就是存多点钱在年回酬高于通膨的产品/投资,然后记得,时间是您的合作伙伴,越早开始合伙的“时间”越值钱。

摄影:Nick Wu(台湾)

《电子钱包》/宫天闹(马来西亚)


去年我和太太去云南旅行,发现现在的中国人其实都不太用现钱,几乎大家都在用电子钱包。由于我们没有中国银行的户口,我们没办法用微信或支付宝付费,只能用现金。平常在马来西亚用现金付费感觉没什么,习惯了,可是在中国没有电子钱包的话会忽然感觉非常不方便。举个例子吧,在中国我们会打滴(搭德士),如果费用是8元的话,有些师傅是没有零钱找的,所以我们也只能付10元了。

回国后,我开始研究我们的电子钱包,发现我们的电子钱包真的五花八门,真的有很多,如BOOST,GRAB PAY,TOUCH N GO E-WALLET等等,当然也有WECHAT PAY(微信支付)。我也去注册了几个电子钱包APP来试用。以下是我用了几个APP后的感想,当然,事先声明,这只是我个人用后感,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提议,不妨让我知道,在此先谢过了。

我第一个注册的BOOST,之所以会去注册是因为我家附近的夜市里有许多档口都可以用BOOST来付费,然后我也看到有很多商家都接受用BOOST来付费,所以就去注册来用用看。用了大约半年,我本人是很满意。BOOST有一个让我很开心的优惠,就是每一次我用来付费后,只要摇一摇电话,BOOST会回馈你几毛钱到几令吉甚至更多的钱。这让我感觉好像赚到了。虽然不多钱,可是想想如果用现金付费,那是没有回馈的。还有一项是,我会用BOOST来还吉隆坡的停车费,费用会是用现金的一半,非常划算。

我最近也注册了TOUCH N GO E-WALLET。会去注册的原因是我发现如果用这个电子钱包去买电影票的话,会有5令吉的折扣。我喜欢看电影,所以这对我而言是一大好消息。

其他的电子钱包我暂时还没用过,所以就不给任何评语了。总而言之,我觉得电子钱包在马来西亚有点太多了,不同的公司会给不同的优惠,我本人就会选一些比较多商家参与的公司来注册。

电子钱包的优惠,虽然能回馈的钱可能不多,可是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能省则省,也是理财的一种吧?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希摩的财富观》/廖天才(马来西亚)


2012年我才认识希摩,他属于砂拉越州南部的一个比达友少数民族。

他居住在一个山旮旯村落,而这旮旯村落,只能从某山峦的一处山脚,徒步三到五句钟,在蜿蜒丛林中的小道上下无数个山坡,穿越几座山头,跨过十多座用竹筒材料建成的吊桥,耗尽脚力与汗水才能抵达的地方。

当时是应好友黄文强的要求,陪伴一位微型水力发电系统的技术员,进入希摩的村落,帮这个村落重新安装一架水力发电机,才有机缘认识他及他美丽的村落。

从山脚到村落的路程大概只是7~8公里,但就是要在林中小径逐渐往高处走去,时而上山坡,时而下山坡,甚是消耗体力。当时一个重达百来公斤的发电机,须从山脚搬上村落,还需劳动多位住山上的村民下来,轮流杠运回村落。

一路走,希摩一边介绍说,前面几个山头之后,就会出现四个不同的比达友村落,它们散落在这山峦群之间。但要从一个村落去另一个村落,也只能步行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我们将会穿过其中一个叫打巴沙益(Taba Sait)的村落。另两个村落则座落在不同的山头。他停了一停,然后继续说:“我们四个村落却都面对共同的命运;被逼迁。政府要在山腰,也就是刚才我们从古晋坐了四十分钟车,把车停留的地方,兴建一个水坝贮水,以供城市人食水量的需求。水坝一旦建成及贮水之后,三个村落将会被淹没。”

是的,刚才在山腰一下车,就看到傲立在两山之间,用来阻挡河流以贮水之用的钢骨水泥厚墙。

来之前我已经知道,眼前这位说话轻柔,格子不高、皮肤晒得特别焦的男人,就是带领一批不愿搬到政府所规定,被规划的现代化住宅区,而迁移到更高的山岭,守护着将来没有被淹没的祖传土地,继续过着传统生活的抗争领袖。

“为何您不要搬迁到新的住宅区?新住宅区有公路,汽车可通达,也有水电供应,一切都方便啊。” 我问他。

“不,我要的是土地和我的森林,那是我从小就与之为伍的地方。我祖公、公公到爸爸,世代都在这儿长大,我们对这儿的土地很熟悉,对这儿特别有情感,舍不得离开。” 希摩望向眼前的青翠山峦,对它无限的依恋,用温和的语气娓娓道出他的看法。

当时有一半的村民跟着希摩迁往更高一处的地方,建立新的家园。愿意搬迁的另一半的村民,则接受政府的安排,准备迁移到山脚下一个重置区。重置区由政府出资、规划、兴建,是由洋灰砖块建筑的现代屋子,这一半的村民也许是服从村长,或相信政府会帮助他们,也憧憬着新的、美好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到来。

(希摩)

“你不认为迁移到新的地方居住,容易进出城市,将来便容易赚取金钱,未来生活素质会更好?”

“土地其实就是财富,我们在山上种稻,整年都吃到香喷喷的米。我们种胡椒,有了收成,可以换取一些金钱作为购买生活必需品。虽然交通不方便,搬运辛苦,金钱不多,只能买必要的东西,但我们物质需求不高,内心反而相对愉快。”

在希摩山上村落居住几天,发现到这儿村民最大的财富,是心灵财富。远离城市的他们,物质欲望还没被唤醒、膨胀,心灵保持着一片的纯洁,对奢华物质崇拜迷恋的病态,丁点都没染上。他们谈论周遭环境的优美所带来的愉快,喜盈盈地介绍这儿一个山腰隐藏着一个窗帘型的瀑布。接着从屋旁处取出一个竹筒拔掉盖子,浓郁的榴莲香扑鼻而来;这是榴莲发酵而成的一种食材配料。傍晚时分,一位老者拿出一个由竹筒所制作的乐器,用一根竹枝轻轻的敲击竹筒的细弦,发出轻快的节奏,老妇跟着轻快地舞动脚跟,缓缓旋转身子,随着咚咚咚的清脆竹声舞起步法…

早晨起来,薄雾遮盖周围山峦,朝露滋润花草,晓风轻拂树梢,小村清凉宁静。中午阳光耀目,微风拂衣,花香扑面。傍晚青天一碧,万里无云,好鸟在树。村民生活简单,门户从不深锁,却不必忧愁家会进贼。相较城市人,这儿的村民不必花过多时间精力打理这个,整理那个,不必相比谁比谁拥有更多外在财富,却能相处愉快,心境平和,彼此说话轻声细语,见面没有不交谈,交谈没有不投契。

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不是很美吗?

摄影:廖天才(马来西亚)

《滚你丫的理财》/张雷(中国)


这期的主题大概是《学文集》创立以来最让我头疼的主题了。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想到《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个故事:

一个国王有一天出远门,临走时大概是吃饱了太撑了,想拿人开涮,于是找了仨倒霉仆人,给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拿着当本钱做生意。等到国王消食儿回来了,几个仆人屁颠屁颠前来汇报。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我已经用这锭银子赚了十锭。”国王表示你很牛逼然后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我赚了五锭银子。”国王说你也很有方法嘛然后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怕丢失,一直用手绢包着,没敢拿出来。”国王听罢,放声大笑,拍拍这个老实人的肩膀,命令将他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然后说了句贼有名的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这绝对是《圣经》里最硬核的故事,没有之一。这个世界压根不存在所有人都能获得财富增长的事情。舆论天天呼喊的理财无非也是把老实的穷人的财富以口吐莲花的忽悠和贩卖焦虑的论辩、让他们乖乖地把钱掏出来投入充满罪恶的金融市场然后最终悉数流进富人腰包的鬼扯罢了。甚至理财的诡诈不在于富人让穷人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掏钱,而是穷人抱着有朝一日也能获得财富翻倍甚至财富自由的梦想然后把手头的所有积蓄全部投入充满高风险的理财工具中最终血本无归。“理财”本应在于“理”,但当今吃人不眨眼的金融经济所赖以生存的宣传策略却把全部重心放在了“财”上。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理性的选择理财工具,那这个世界上将无财可理,因为没有赌徒下狠注也就无钱可骗;而对高风险理财工具的宣传,以及进而形成的相互攀比谁能更有能力驾驭高风险理财工具的社会心态,才是中国式“理财”的肯綮。

我鄙视理财,正因为我看透了打着积攒财富的名义实际干着践踏老实人尊严、污蔑不肯挣不义之财的有廉耻者为时代无能者的这套理财文化。越在金融市场上缺德,却能洗得越白,然后在中国这种权钱勾结的社会里立起牌坊,再干点公益,当个人大代表,上个鲁豫或杨澜的电视节目,瞬间成为一支优雅的白莲花,哪怕他的长相连狗尾巴花都不如。老老实实存银行的平头百姓是最“无能”的,“能人”都在金融和股市里闷声发大财——理财能力和社会评价标准直接挂钩,这套逻辑推到极致,必然是对投机的疯狂崇拜。中国没有银行家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没有保险大亨兼诗人史蒂文斯,只有油头满面天天张嘴吹牛逼的李大霄和能把阿玛尼主线穿成医生白大褂的徐翔。一个没有端庄的仪态和崇高的生命追求、一味鼓吹骗人技巧和投机能力的金融界,不也正是这个国家的缩影吗?

理财不过是自以为是中产者实际却无比脆弱、权力和资本的随意一碾就成渣滓的中国底层百姓的心灵鸦片罢了。一个缺乏勇气却又梦想成功的人,在理财的傻逼梦想里很容易找到海市蜃楼,殊不知恣意挥洒生命的能力远比抠抠嗖嗖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的基金定投要重要得多得多。最后推荐一个中国的理财大师。他就是著名的毛润之先生。毛先生不到三十岁就在北京捞到了两万块大洋的风投。人家拿到这笔钱,回到湖南长沙,想到的不是投资企业,不是股市理财,更不是存银行,而是如何操翻这个世界。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