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吴颖慈(新加坡)

最近两个月脑子一片空白,挤不出半个字,是懒得思考?还是根本不想思考,真相应该只有一个!当局者应该明了,旁观者且慢深究。直到此刻,虽说是开了个头,我却仍搞不清楚什么是苟且?什么是诗和远方?

小时候经过玩具摊,一定会盯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双眼发亮,那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种类繁多的玩具,似在我那双小脚丫上打了两根钉子,让我寸步难行。这时,妈妈就会对我说:“等中了马票再买给你哦!”然后牵着我离开。钉子瞬间连根拔起,只好任由那些熏得我几乎晕眩的斑斓色彩渐渐变小……缩成了我的诗,渐渐变小……缩成了我的远方。拥有许多玩具是小时候可望不可及的梦想,那时候的我绝对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竟然也会变成拔钉子的那个人。

现在物质丰富,活在优生年代的孩子们,玩具垂手可得。儿童节、圣诞节、同学生日,不必呼唤,玩具自己就排山倒海般涌到怀里,那双看着玩具时滚得又圆又大、闪闪发光的眼睛不复存在。更糟糕的情况或许是“一机在手,世界我有”,视堆积如山的玩具如无物,不会动、不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我小时候的诗和远方,在现代小孩的眼中应该只是苟且!而我小时候的那些苟且呢?母亲温柔地哼唱童谣、父亲骑在摩托车上那宽厚的肩膀、还有一家人用餐时的闲话家常!这些,会是现代小孩的诗和远方么?

我可能无法统计现在有多少双薪家庭,夫妻俩为了生活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女佣,自己拼命苟且,希望把诗和远方留给孩子。奈何,父母眼中的诗和远方,竟只是孩子的苟且;孩子眼中的诗和远方,依然遥不可及……他们长大后也许不再记得小时候的玩具,却会对忙碌没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印象深刻!相对于小时候总是抓着妈妈裙角打转的那些苟且,却是我多年以后还可以细细品味的诗和远方。

生活中的资讯来得太快太多,挤得满满当当让人几乎窒息,我总是提醒自己放下手机,不要把自己的诗和远方寄托在他人的苟且之上。是谁说的理想生活就似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午后的一杯咖啡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摇头摆尾的一缸金鱼就是我的诗和远方;艳丽盛开的小红花就是我的诗和远方;安静地画一些没有意义的点线面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我并没有梦想成真,我只是把别人口中的苟且,活成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其实,我不是咸鱼/野子(马来西亚)

其实,我不是咸鱼/野子(马来西亚)

我做人做事喜欢按计划来,但不对目的地怀有过多幻想。

幻想来做什么呢?还以为这世界真存在着“诗和远方”的美妙乌托邦吗?别傻了!

生而为人却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看过周星驰电影的人都会发出这个疑问。有分别的,咸鱼不会游动,而我还在按照计划力争上游。游去哪里?游到哪里算哪里,尽力而为,但求不负如来不负卿,更重要的,不负自己来这世界一趟。

那还不叫理想吗?就我个人的定义,不是。理想是锁定一个目标,而我追求的是开放目标,但凡比昨天的我有点长进,就都可以接受。

做人眼高手低有意思吗?平凡是福啊。

  • 电脑绘图: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的遗言系列:我的葬礼遗言/周丽雯(澳洲)

我的遗言系列:我的葬礼遗言/#周丽雯(澳洲)

遗言我是还没想过,不过葬礼我是很想安排好的。不知算是幸还是不幸,我经历过几次亲友的葬礼,在马来西亚的有:佛教式的、道教式的、基督教式的,在台湾的有:佛教式的,在澳洲的有:基督教式的、佛教式的、巴哈以式的。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无非就是让死者安息的同时,让亲友们一起回忆一下与死者的记忆,互相安抚一下沉重的悲伤。

不过因为死亡对一般人说来,还是件不容易接受的事。多数人的这些“不能接受”,常会变成怒气,撒在亲友身上是很常见的,对工作人员的发泄也属常事!所以我想,为什么不现在把葬礼好好的安排一下,让我把自己想邀请的人,想说的话,想安葬的方式、地点,甚至葬礼上的摆设,都清楚交代好,这会否免掉那些不开心的摩擦?

人的一生,应该除了婚礼,就该数葬礼是个大事了吧?婚我是结过了,这葬礼我们一般人还是抱着能不提就最好不提的心态。甚至人寿保险,不都还有人当成你在诅咒他短命吗?其实澳洲还是有相当多葬礼公司在卖“葬礼套餐”。我没咨询过,可能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总觉得安排自己的葬礼,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毕竟面对死亡,不是去麦当劳买个快餐那么直接、简单。

最近这全球大流行肺炎,搞了快两年了,全球死亡人数多得恐怖,即使不翻报纸、看新闻,也很难不知道。除了大家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人生目标也大有调整。我们一天的二十四小时,该怎么花,事业心该多重,花在孩子身上的心态该如何调整,才对孩子有利而又不会把自己气死,这些调整真是门学问!以前有个朋友她很爱在朋友跟男女朋友吵架后用一个理由来安慰人家,她爱说“如果他(她)明天意外死掉了,你(妳)还会为了这事不开心吗?不会吧?那就好,这根本不算一件事!”我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没有了明天,那什么事才能算是件事?我有几个概念希望能留下来。

我个人不想留下太多遗憾。人生嘛,不可能完美,但我希望别遗留太多的悔恨。至于怎么能做到,目前我只能说凡事尽量在做决定之前,收集多些资料(科学的数据、朋友的看法都重要),尽量少些“早知道我就……”的情况发生,毕竟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有了充足的资料,当以后发现没做好正确决定,也只能说情况不一样了,结果当然就不一样了。

然后我还会鼓励大家及时行乐,能帮的就尽量帮,朋友也好,路人甲乙丙丁也罢;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就尽量帮。最近我还学会了一招:不能盲目的帮。有时候帮人,也很讲技巧!好比帮街边的乞丐,尽量别给钱,可以问问他们想吃啥,然后帮他们买个外卖,让他们饱腹一餐。因为很多时候这些街友,不太会花钱,而且多数有毒瘾或赌瘾,或有心理病,吃饱比有钱花对他们来说比较有用!帮人,需要用人家真正需要的方法,而不是自己认为对的方法。

我想我还会做个PPT,把我从小到大、到老(如果我可以再活个二三十年的话)的照片整理一下,让亲戚朋友能回顾一下。然后这PPT还必须放上我的脸书,让大家想我时候可以看看我,就有点像酒瘾发作时候闻闻酒香来顶一顶瘾的味道。当然还得加上我的一段话,让我的声音也有机会留在人间。毕竟人的记忆是信不过的,有照片、声音的记录,比较可靠。脸书会一直在网上吗?可能还是得放上云端,不然只剩下墓碑上的一张照片,也太少了吧!我记得有一次去扫墓,我妈说:“看,人嘛,最多留在世上的影响就只有三代,过了三代,连墓碑在哪,都不一定有人知道。”凭良心说,有几个人对自家曾祖父有概念?父姓是知道的,但是曾祖父的名字大概就要去翻族谱才知道了。至于有什么人生格言,人生经验留下,恐怕就更谈不上了吧?除非是个伟人,不然连名字都留不下来,套我那女朋友说的,这样的人生不算件事!

其他的,对我而言,其实都是不太重要了。我是个无神论者,所以脚一蹬,眼一闭,就是尘归尘,土归土。棺木的材质设计、葬礼的形式排场,甚至下葬的方式,我觉得都该越简单越好,所谓的走个过场就可以了。这些在我眼里,是为了死者家属置办的。我觉得把钱省下捐给慈善组织比较实际点。其实我也很赞成把身体捐给医学院让学生来做研究、学习。有点废物利用的概念。比变成肥料被植物吸收了要好吧?不过我认为这还是应该留给我儿子决定,他能接受的是土葬、火葬我都无所谓。如果我老公死在我前面,那就我儿子用最便宜的方式解决我的葬礼;要是我死在我老公前面,那就让他决定一切,我知道他不能接受火葬、捐躯给医学院等的想法,那就罢了,反正我的概念就是哪个方法让家属舒服就用那个方法。我想现在是时候跟我老公谈谈这话题了,免得万一突然得面对,就成了件太头疼的事了!

上一篇文章链接:沿途风光明媚/#练鱼(马来西亚)

沿途风光明媚/练鱼(马来西亚)

从小养成抄小抄这一好习惯。每每读到一些有趣的东西,譬如一阙词、一段优美的散文、一些好笑的段子、一闪而逝的灵感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拿起纸笔把它抄录下来。

要知道,在照相手机发明之前的那个年代,要记录一些不期而遇的东西,手抄是唯一的办法,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如果不能当场记录下来,很可能你眼前的东西就会一闪而逝,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被淹没在在茫茫人海中,无从找起。

长大一点,为了不留遗憾,看到喜欢的书,能力范围内,都会整本买下;CD也是一样,常常为了一首喜欢的歌,把整张CD:一首好听的歌加其余九首不那么好听的歌,一起买下。买一送九。

*****

有些东西不能等。就好像最近上映的电影《沙丘》,为配合宣传,书商把一套六本的《沙丘》,重新包装上市。当时就在想,该不该买下?考虑点是,家里的书橱放不放得下这六大本书?因此决定先回家把书橱整理整理,从那拥挤的书堆里,千辛万苦的挪出大约六寸半的位置。

然后又叽叽咕咕的一两天,才兴致勃勃的回书店买书,结果发现书没了,卖了。

*****

月初得知本月的主题为“诗和远方”,阅题的那一刹那,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每当有这种感觉,表示曾经有过小抄。于是,便翻箱倒柜,把一叠叠的小抄拿出来慢慢翻阅。很享受这种边找东西边回忆的时刻,你会发现某年某月的某一刻,你曾经抄过这些那些有趣、好笑又无聊的东西。看到喜欢的,还会找回当初看的那本书,翻半天;静静的读完那个章节,然后掩卷叹息,叹息时光飞逝。

“诗和远方”这一句,是我在《亚洲周刊》杂志2021年第一期,总编辑邱立本先生在<封面笔记>里写的那一篇文章内抄录的。抄的那一段是:“他们不会满足于眼前生活的苟且,而是追求‘诗和远方’”。文章题目是<党外Ÿ理想主义Ÿ言论自由>。

《亚洲周刊》在台湾的政治光谱里,是属于中间偏蓝的一支。看了文章的题目和了解了杂志的政治立场,不难猜测内容是什么,所以,不蓝的同学请慎入。

*****

虽然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同一条咸鱼有乜区别?”请相信我,理想如红萝卜,是鞭策人们前进的动力;眼前并不只有苟且,沿途还风光明媚呢!我们更应该珍惜路过的一切,努力活在当下,不必太过强调“诗和远方”。

就如当初,如果不那么犹豫不决,那一套六本的《沙丘》,已经摆在我的书架上了。

小伙子,前面真的没有什么诗,远方也不会有什么田野,如果你现在不够努力的话。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远方的诗/甘思明(马来西亚)

远方的诗/甘思明(马来西亚)

在视觉艺术里,远方景色都是美丽的、诗意的。摄影与绘画的远景,带着神秘与朦胧,美得不行。

在书写艺术里,诗与远方几乎是美的符号,连流浪都得到远方才够浪漫。在宗教世界,追求的是远方的净土、天堂、极乐世界——诗一般的afterlife。

情人把前面的岁月看成一首诗,但是到头来却发现婚姻生活只是“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到达婚姻的远方才发觉竟然如此荒凉。

我个人所欣赏的两位诗人苏、陶,似乎不大喜欢眺望远方、向往远方,而是把重点放在今生今世。

尤其喜爱陶渊明在《神释》中所写的最后几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以及苏东坡在《定风波》中的结语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看的不是远方,而是生命风风雨雨后的平静。也许对苏东坡而言,远方并不是诗。

咱们小时候羡慕大人的生活如诗般写意自由,成年后又羡慕退休人士的生活逍遥自在,老了以后却又羡慕小孩时期的无忧无虑。那么,人生的诗到底在哪里?

会不会如杨绛所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出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在现实生活里,诗和远方并没多大关系,当然,把前面的景色美化、诗化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得记住把事情美化并不能改变客观事实。

最近我的女儿到花园里面(有六百住户)(注)的playground散步,居然被“友族”要求她把狗带回家。天哪!那是花园里的playground,并不是public park。还有这几天闹得满城风雨的Timah威士忌,和新一轮的土著51%股权政策。虽然我们大家都想,也希望我们族群在这片土地上也有着诗一般的远景,然而事实在在告诉我们那只是不可能实现的期盼,摆在眼前的事实也许只能用一句悲观的话总结:“我们的远方并不像是一首诗,而是像一坨屎!”

注:马来西亚的“花园”相当于中国的“小区”,一般会有一个小公园playground供居民休闲。(周)

  • 电脑绘画: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诗和远方刍议/奉化.山人(中国)

诗和远方刍议/奉化.山人(中国)

追求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吧?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与愿相勃,于是会引出一大堆诸如苟且和远方之类的咏叹。作为芸芸众生之一的在下,当然逃脱不了这一矛盾的怪圈。比如,退出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之后,原以为可以在田园或远方找一块乐土,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殊不知“久入芝兰之室不知其香”,渐渐地,无边寞落降临周遭,甚至连与生俱来的咬文嚼字喜好也消磨殆尽了。怎么办?苟且吧,不甘!挣扎吧,徒劳!与三、两知己小聚吧,话题也愈见窄小;找网上爆料消遣吧,大多满纸荒唐言,空付出一把辛酸泪!倒是远方还有点吸引力,可人多的地方怕挤兑,人少的去处呢,导游又懒得带;终于挤进车水马龙的行列时,发现自已是那样的不合时宜,满脑子充斥着离群索居时的怀念;孑然孤行时,又觉满世界尽是空白!人啊,最难满足的是欲望,而欲望往往与生活现状相抵触,欲望愈大,失望愈多。看来,生活中要达到真纯、谐和、满足,恐怕只能清心寡欲了,而在充满浮躁的世界里,谁又能把持住欲望的不断滋生呢?

所以我是想明白了,随遇而安吧,且行且珍惜,过好每一天!

今天是中国旧历节气霜降,昨晚看过天气预报是有雨,可一睁眼却是遍地阳光,金晖满天。知足了,感恩母亲给了我顽强的生命力!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去一下远方回来/杨晓红(台湾)

去一下远方回来/杨晓红(台湾)

暂时把狗屁倒灶事情摆在一边,收拾心情,去听看名师经典。

司马谈步步为营用心栽培儿子,最后司马迁不负父望,忍辱负重把《史记》完成,流传后世。 历史学家吕世浩老师把《史记》里人物,讲得活灵活现,其中“圯上纳履”张良与老人之间,高手过招再过招,真是拍案叫绝。

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结合心理学,带大家入红学之门,到另一个人烟稀少的层次,去细细品尝经典中的魔鬼细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个假在以言论自由的网路时代,更是俯拾皆是。

近日台北故宫,每十年一次大集合,展出北宋时期范宽<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图>以及李唐<万壑松风>经典画作。其中范爷的作品更是千年之遇。有许多专家学者介绍这三幅作品,教赏析解技巧,开眼界。绘画史上由盛唐时期,擅长人物风华刻画,到宋代对山水自然敬仰的观点演变,有如洗尽铅华后归于平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千百年后,至今依然适用。

名师分享,让我们有机会欣赏经典中的经典,古人的格局气魄,人物面貌百百种以及欣赏大自然泰然处之。从新探索、学习、省思、提醒自己…。

好吧好吧,该去缴交通罚单了。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彼得卡朗/廖天才(马来西亚)

彼得卡朗/廖天才(马来西亚)

第一次进到巴南内陆村落,就被悄似桃花源所描述的情景所感动。

桃花源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虚构乌托邦,而我接触的,是真实的存在。陶诗人所说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我看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看到。“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更是亲身看到。我所体验的还多了诗句所没有出现的描述;重重的山峦、白雾绕林、白鹭飞掠大河、万蝉争鸣、蜂蝶飞舞。诗人的“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何于劳智慧”,在巴南这村落仍然看得到。

我想,只要远离政府所能管辖得到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地域,生活就轻易回归自然,幸福愉快。

砂州巴南内陆原始森林面积之广,树种之多,散布着不同的民族,资源之丰富,绝对可以满足哪些对动植物学、民族学、人类学、或语言学有兴趣的人去做研究。

十年前,砂州政府想要迅速的经济发展而不顾这种天然的优势环境是否会被一夜间摧残。

话说十年前,砂拉越州政府突发奇想,计划要在公元2030年,把贫穷的砂拉越变成先进富有的州属。要拯救贫穷的砂州,方法很简单,就是搞吸引外资进来投资,叫投资家投资在各种大型巨型工业。大型巨型工业需消耗大量的电源,州政府计划先建设足够的水力发电站,以提供足够的电量给“想象中的投资家”。州政府于是计划多建12座大水坝,而接下来要建的水坝,地点就是巴南内陆。

计划中的巴南水坝,估计将会淹没400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30个少数族群村落将会被迫搬迁,包括了加央、肯雅及本南这三个民族。

政府的计划被村民知道后,巴南内陆居民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若是被迫搬迁,习俗地将会永远消失,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将一去不复返。搬去新的移殖区,意味新的生活,一切都变得陌生,未来的日子会变成如何,是一个未知数。但眼前的美丽村落、河流、土地,肯定是要消失了。

砂州也有过为了未来建筑巨型水坝而逼迁内陆人的经验与历史,有鉴于被逼迁的村落人的痛苦经验,彼得卡朗(Peter Kallang)开始串联当地的几个少数族群非政府组织,发动一个保护森林、土地、环境、文化的反巨型水坝运动。

彼得卡朗是肯雅族,他的村落处于建议中水坝的下游,水坝建立与否,与他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考虑到水坝会长远地影响内陆族群习俗地与文化的冲击,他毅然领导少数族群非政府组织联盟,游说受水坝影响的村长,全力反对水坝计划。

之前砂州的几个水坝计划,州政府都是在没多大阻力下顺利完成的。这次的反水坝运动是否会成功,谁也说不准,但是彼得卡朗领导下的联盟,无论如何的艰辛,谁也没轻言放弃。他们深入内陆村落,收集反水坝签名、在城镇办示威活动、写信给各个州议员,要求对话、要求见首席部长、飞去吉隆坡见国会议员,要求关注内陆人的心声、要求西方学者前来做计划中水坝对环境、经济的破坏的评估报告。

彼得卡朗领导的联盟,凝聚的反对力量越来越大,巴南内陆选区的州议席和国会议席,执政党的获票率越来越低,加上砂州忽然更换了新的领导人,最终州政府决定把巴南水坝计划搁置下来,让反水坝运动成功。

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河流、山峦被保留了下来,三四十个村落获得继续生活在原本的土地,每年圣诞节,村民继续在各自的村落欢腾庆祝。这,都要归功大家的努力奋斗,更要感谢作为原住民的彼得卡朗的带领做最大努力抗争,村落才有机会保留原状。

“理想”这首诗歌必需要以汗水血水来书写的时候,彼得卡朗没有选择在远处观望,而是投身进入战场。投入战争未必会胜利,但是不争就注定失败了。

今天是彼得卡朗所领导的《拯救砂州河流》联盟的成立十周年纪念日,我谨此寄上对他的领导的最大成功的祝贺。

P/s: 想要多些了解原住民当时的“抗战”状况,可以看这个视频。

或是放下,或是执迷/李黎(中国)

最近重看(听)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感触不少,并且破除了我对于“远方”的执念。

这本书区别于金庸的其他小说,讲得更多的是“爱情”,而不是“侠义”。“虽然过得颠沛流离,但仍然很幸福”的金银小剑三娘子,等了十年仍然没有等来师妹回心转意的史仲骏,得不到就要毁掉的瓦耳拉齐,虽然“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的李文秀。每个人都执迷在爱情里,放不下,舍不掉。他们的诗和远方,最后可能都是悲剧一场。

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如果获得了所谓的爱情和远方,那又怎么样?过得也不过是寻常日子,每天都是无数的鸡毛蒜皮,争执和拌嘴,把远方变成了此时。

诗和远方,不过是理想中的生活,和幻想中的美丽乌托邦。

不过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我领悟到的是放下;李文秀所执念的那个儿童时期对自己友好过的少年,不过是她自己幻想中的样子,她执迷的是未选择到的另一种生活,不一定是这个少年本身。那么,有着杨柳、桃花、燕子、金鱼和英俊勇武的少年的江南,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我在很久以前,很喜欢过一首诗,是戴望舒的《寻梦者》。

诗人要去寻梦,寻求“无价的珍宝”,过程很是艰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寻到一枚金色的贝,又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历尽辛苦和磨难,最终

  •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寻求一生,在垂垂老矣时,得到了追求的结果。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爱人的情诗,表达在爱情中的苦苦追求,以及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能和爱人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以前觉得这首诗很美,给人生赋予了一层追求的意义,毕竟任何容易获得的东西,都不容易被珍惜,有个可以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非常好的。

不过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苦苦追求一辈子,去寻找一个结果,有意义吗?

当下的我更在意此时、此刻的感受,不想再去苦追远方和未来的某个结果。可能之前(甚至现在)我会特别特别想逃开当下的生活,去远方,去高山、去草原,去《呼啸山庄》里的苏格兰北部看荒原,去边疆金色的深秋看黄叶,去大草原上骑马。但当下,我想珍惜,珍惜和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片段,小区里掉落的红叶,西湖边的残荷,琐碎的家务时间和慵懒的午后片刻。

珍惜当下,才能寻常心看待远方。不然到了远方,发现不过又是失望一场。寻来寻去,究竟寻的是什么呢?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诗与远方/江扬(中国)

诗与远方/江扬(中国)

互联网上知识考古,走红中文网络的“诗与远方”来自于游走各大综艺的知名媒体人高晓松。据高晓松自己在母亲著述的序中所述:“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也就是说,这句话高晓松得自家训。但高母张克群接受采访时候却说:“我可能说得没有这么诗意,是被高晓松加工了,他是诗人。”按说高晓松家世显赫,爷爷外公不乏院士校长,无须这句家训来贴金。倒是多年后高晓松的文采,让老高家又在大众视野里风光了一把。

细究“诗与远方”这个短语结构,其流行一方面来自于其非对称结构,形成略带不羁的诗的韵律,若是换一个“理想与彼岸”之类的对称表达则相形见绌;另一方面,“诗”与“远方”各自构成了理想乌托邦的意境,并列呈置,双双击中了都市年轻人对于都市陈俗的厌恶与对田野乡间的渴望,正是这恰到好处的不俗不雅引致了广泛的传播。相比之下,高晓松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即使有许巍助阵,即使有旋律帮忙,也远不及“诗与远方”这四个字自带的话题影响。高晓松为了通俗的押韵,生生在后面加了一个“田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过于工整,却破坏了原先的诗意。大众审美自有其逻辑,过度追求朗朗上口反倒阻碍了传播。

诗与远方背后的逻辑是去远方寻找诗情画意,以摆脱当下的种种不堪。这当然很有诱惑力,尤其是对于不谙世事“没去过远方”的年轻人来说。中国语境下,这样的远方就是新疆与西藏。于是,短视频直播的风口下,无论白天黑夜,打开抖音你都能刷到向拉萨进发的年轻人——七八自驾,十多骑行,百来步行,恍如八仙过海。相同的是他们都在贩卖着远方的情怀,让陷在都市无法远行的手机前的你我蠢蠢不已。然而,如果当我们细看远方的另一面——从进藏山路上遍布的恶劣气候与险恶人心,淳朴的藏民时不时暴露出的狡黠与世故,直至珠穆朗玛山头上令人胆寒的粪便垃圾与不腐尸体,你会幡然醒悟,彼岸跟此岸一样一地鸡毛。霎那间,“唐僧见如来都不得不交人事”、“希腊诸神的勾心斗角”、“三十岁之前相信共产主义是浪漫,三十岁之后还相信共产主义是愚蠢”这类的暗黑典故都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人间清醒的高晓松自己早就过了这个坎儿。他从小远离家中学术渊源,混迹过音乐圈,也拍过电影,后经酒驾牢狱之灾,反倒借势翻红,一边叫喊着“诗与远方”一边猛扎进大众娱乐,被调侃为“对懂文学的人讲历史,对懂历史的人讲艺术,对懂艺术的人讲哲学,对懂哲学的人讲经济,对懂经济的人讲文学”,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出了几年风头,直到近年受阿里动荡牵连与反智舆情侵袭,声势才不复如前。即便如此,他仍然风月浮沉,忍去远方。因为他深知,远方只可远观,若你真到了远方,远方成了近处,诗意就消失不见了。但他也许自己都没意识到,不管身处何方,诗意就来自于他喊出“诗与远方”的那一刻。无论他后来利用这个修辞换取了多少利益,在那一刻他像孩子一般真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不断辩证着诗意栖居就是此在。语言如何修辞并不重要,人们需要借助它唤醒心底的诗意。摄影:周丽雯(澳洲)

主题:诗和远方

上一篇文章链接:诗和时间远方/公羊(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