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号贴文二之二:《另一种匆忙》/江扬(中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匆忙叙事我们早已经耳熟能详。现代人所憧憬的财务自由,诗与远方,无非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匆忙状态,直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境界。然而,摆脱了名利心的我们,就能无事一身轻,重返自由之境么?

有一种匆忙,来自于习惯的力量。许多一辈子的手艺人,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他们也许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在幼年就进入这个行当,但当他们已经年岁渐长,可以荣休之际,仍然兢兢业业地过同样的生活,做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匆忙,来自于数十年养成的习惯。这样的故事在日本最为典型。捏寿司的寿司之神,或者做了一辈子的拉面师傅,从小到老,就服务一个小店面,十数个客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从不扩张,也基本不涨价,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再重复。《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犯人在被关押了50年终于出狱之际,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恐慌——他不是不习惯外面的世界,而是不习惯自由的身体。这是机械主义匆忙。

还有一种匆忙,叫做亲友的托付。你需要为你身边的人做一些什么。也许出自于报恩,也许出自于情谊,或者是责任,但既不为名誉,也无利益纠葛。这解释了东亚社会的父慈子孝,也解释了西方的自我牺牲精神。曾经有社会学家研究为什么在战场上的士兵会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特别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雇佣兵里,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而像《兄弟连》、《黑鹰坠落》这样的影片告诉我们,战场上舍己救人的动机其实非常简单,仅仅是不希望看到战友在自己眼前死去。因此,这样的匆忙,也许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匆忙。

更有一种匆忙,是对于自由时间的填充,美其名曰人生志趣。虽然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无论是谁,一生所为皆不过沧海一粟,但总还是有数十年的光阴需要虚度,总还要琢磨着如何打发时间。陈寅恪晚年花费大量心力,双目失明仍然要完成《柳如是别传》。此书既不是他一生习惯的历史研究,也不是受人之托,终人之事,这纯粹是个人的兴之所至。人总有一好,这为原本毫无意义的生命增添了神性。这种匆忙,可姑且称之为无功利匆忙。

总之,诗与远方的道路上一样匆匆忙忙。当你慨叹一晃而过的匆匆人生之时,其实忽略了匆忙是人生的常态,无论是否利来利往。我们可以接受一事无成,但不能忍受无所事事。换句话说,即便你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废柴,最终也难以得逞,因为只要你活过,就会留下匆忙的痕迹。是的,我要说的其实不是匆忙,而是生命的原欲。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12月31号贴文二之一:《隔壁孙女对她奶奶说的话》/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dav


奶奶,我就要小学毕业了。六年是长长的,也是短暂的。回过头去看看,什么也看不见,回过头去想想,就是“匆匆忙忙”。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地起床、吃早点、匆匆忙忙去学校。匆匆忙忙地打开书包拿出书上课,匆匆忙忙地在下课休息时间做上课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不这样抓紧时间就完不成校内作业,就要在放学时被老师留下,补做作业。搞不好,老师还要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告状。那后果你是知道的。只有在下午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才能匆匆看一眼柳树上长出芽孢了,芽孢吐出树叶尖了,才能撇一眼树丛下听到我的脚步声匆匆溜逃的小猫。就是这样也是匆匆的。不然回家就做不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奶奶每天叹息我的书包为什么那么重,知道了现在学生的每一主课就有两套以上的书(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两套以上的作业本(学校作业本和家庭作业本)后,却又很无奈地嘟哝:我上小学时的书包只有两本书、两个本子和一支铅笔。

其实奶奶,学习上的匆匆忙忙倒也罢了。你老是对我说,人的一生是匆匆忙忙过去的,一定要抓紧匆匆忙忙的每一分钟,给自己留下多多的美好瞬间。可是小学六年给我另一面的回忆是那么地令我压抑、令我郁闷,我想忘掉,忘得彻彻底底,但是甩也甩不去。虽然那也只是匆匆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深深地铭刻在我最初的记忆网上,筛也筛不去。还记得刚学写数字“9”那件事情吗?老师说我写的“9”字横着睡觉了。我对老师说:你不是认出来了吗,这是“9”。老师就生气了,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怎么对我,你当然知道。我在想,如果老师好好说,“9”字让它站起来,像个亭亭的小姑娘多漂亮!我一定会把“9”写得亭亭玉立的。后来,老师又因为我上课讲话、做小动作,多次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每次老师打电话那一天,我在学校里挨骂,回到家又挨骂,真觉得那日子没意思极了!

后来奶奶你也说,怎么现在的老师动不动就给家长打电话,把应该在学校里教育学生的事情推给家长?为什么要告诉家长?家长又不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为什么两个人讲话只我一个人受罪?学校里有很多不公平。

记得参加兴趣小组的事情,我想参加语数兴趣小组。到老师那里报名,老师说我不能报这个兴趣小组,可以报其他兴趣小组。如果报名的人多了,那么可以通过考试决定谁可以谁不可以。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兴趣小组的一个秘密,即凡是考试的题目,兴趣小组内一定题型相同而数字不同让它们先做几遍。那也罢了,最可气的是我明明做对的题目,老师批成我做错了。而另一个同学有三道题做错,却批他是对的。我去跟老师说,老师却说,考得好得奖的奖状已经印好了名字,改不了了。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吗?不只是不公平啊,还欺骗人!

奶奶,你劝我不要计较分数,自己懂了就是了。可现在就是计较分数的时代。而且这还关系到诚信。不是教育我们要诚信吗?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对我?我心里一直很憋屈。奶奶,这小学六年我心里真的没感到多少快乐,我不喜欢长大。

听到这里,奶奶想到不久以前网上传来一个十岁女孩的遗书,望着孙女心痛不已:“孩子,别说了!”

隔壁奶奶在老年活动室告诉我她孙女的故事,我也愕然,无言以对。现在的社会使得小学也成了一个功利主义的实验地和启蒙地。老师的双眼就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身上,因为他们会给老师带来荣誉,带来业绩。老师已经失去了我们那年代里跟差生做朋友的热情和耐心。因为学校和家长之间责任和义务关系的错乱,学生在学校发生什么问题就一个电话把家长叫到学校,让家长来处理。家长则也像犯了错的学生耷拉着脑袋听老师的训斥,做爸妈的在老师面前丢失了脸面,回到家还不到孩子身上出气,找回平衡?只有可怜的毫无自卫能力的孩子,有时连解释的权利都被剥夺,忍受来自教师、家长双方的处罚。

“教书育人”是要有责任、人品和艺术的。不知现在的教师评定职称条例中有没有这一条要求,又是如何来衡量评定的?可有老师知道美国有位名叫詹姆·伊斯格兰德(Jaime Escalante)的玻利维亚人移居到美国的中学老师。美国不承认玻利维亚的教师资格证,他在44岁时考得了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也许也有国籍歧视的因素,他被分到了最差学校的最差班。他是拿着菜刀走进教室的。原来他打算一年后离开那个学校,但他发现了那些差生身上的优点、他们的热情,他留下了。再以后,他以他的责任感、他的满腔血肉、满腔热情、毫无歧视、公平对待和显现他心血的教育艺术,在他的后半辈子把这个学校400多个被外人眼中认为是流氓、社会渣滓的高中毕业生送进了美国的名牌大学。我们现在除了升学率,还有这样的榜样吗?

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教的课,这个学生一定学得很好。这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致,而不只是这个老师这门课教得好的原因。现在的教育界对教师的人格又有多少深程度的要求?

奉劝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先不要人云亦云,怒气冲天,要了解事情的经过,要让孩子碰到问题有解释、说明的权利,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更要有爱,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在平和中成长。

这个隔壁奶奶当然也没有让孩子沉浸在沮丧、郁闷的情绪里。童年是短暂的,本应该是快乐,轻松地度过。因为现在社会的复杂,无论好、坏,社会现象大都是赤裸裸的。现在的孩子又过早成人化,什么事情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对他们的心身影响很大。

不过隔壁奶奶是个退休老师,她很了解她的孙女。她不希望她的孙女在这匆匆忙忙过去的小学生活留下阴影。她的孙女儿喜欢写诗。她说,第二天她送给孙女儿一小诗。那是一首俄罗斯有名的小诗《短》: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的太晚,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
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学情、朋友情 。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隔壁奶奶希望她的孙女明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希望她的孙女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希望她的孙女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隔壁奶奶认为:在没有掌声的环境中、风雨里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才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才理解生活真谛。在没有溺爱的环境中,磨练里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才懂得尊重辛苦,才懂得感恩。

祝愿隔壁孙女儿能健康地成长,相信隔壁孙女儿长大不会比别人差。

摄影:黄艺畅(中国)

《匆匆的人生》/徐嘉亮(马来西亚)


十二月初,小弟参加了一个有关特殊教育的实践工作坊。当中主讲者,庄琼惠教授说了一句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的过程,慢就是快!”这句话,对于小弟,犹如醍醐灌顶,晨钟暮鼓。自小,我就被教育成明天的事,最好前日毕。我呢?当然也是用这种方式教小孩了。于是,“快点吃饭,快点冲凉,快点睡觉……”,快点,快点,快点,已成为我的口头禅。

不知曾几何时,我的生活就像一股激流,不断向前冲。每天早上,匆匆地把面包塞进口里,再花个约十分钟梳洗,换衣,然后就匆匆忙忙地驶向公司。为了避免困在车龙里,五点四十五分就出门了,甚至所谓的大号也在路上的加油站解决。到了学院,一打开电脑,当然就是做,做,做……一直到肚子打鼓,才出去“吞”碟杂菜饭。为何用个吞字?只因小弟整个吃饭过程只用约五分钟。可是,一山还有一山高,我对面的同事可是不吃午餐,肚子饿了,只吃一些面包,饼干或是水果充饥。哦!真不知她是时间不够用,还是要瘦身呢?午餐后,当然又是一咕碌地埋进工作堆里,不停地做。有时抬头一看,怎么整个水瓶还是满满的?哈!缺少喝水,当然去厕所的时间也省下了不少。工作至六时,赶紧去载孩子回家。一路上,塞在车龙中,没有一个半小时,我可别妄想能到保姆家。接了孩子们后,我还得匆匆地打包,回家吞食,洗个“水牛澡”。然后,我是否就可以休息,休息,或是做做自个儿的事情,或俗称的“Me Time”?

唉!我可想得美。这时才是我“第二段工作时间”的开始。我得打醒十二分精神,陪孩子们温习功课。大约晚上九点半,又是念“快点,快点”咒语的时候。往往在这个时刻,孩子们会要求讲故事。我呢?脑子不断地催眠自己孩子们只有在这个岁数才会黏父母,唯有撑起身子,给他们讲一个。如果还有工作未完成,我会把这个任务交托给老婆。(我的老婆还练成了特异功能,可以把眼皮闭上念故事,您说神奇不神奇?)接着,我得安排明天的事务直到半夜。熬完了这一刻,我可是闭着眼睛刷牙,然后不省人事去了。第二天清晨五点,我又得继续这周而复始的生活。

人问:“周末,你有什么计划呢?”周末?我则是煮啊!煮啊!扫啊!扫啊!洗啊!洗啊!最向往的时刻莫过于“睡觉”。母亲看着我日益消失的腰(太胖了),不停地叮嘱我要运动,要运动啊!我呢?道理可是明白,心里却是“无力”。妹妹提议一家人出国旅行,我的反应是旅行更累(因为孩子还小),不如在家睡觉。这种病态,看来我得好好地养成“今日时间能做的事,今日毕”的习惯,不然哪天猝死会是小弟的下场。

各位看官,您是否也是这般的活着?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相约牵只蜗牛去散步呢?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别跑!》/林高树(马来西亚)


小时候,大人总是叮咛我们:“别跑!慢慢走。”等自己成年后,不由自主也对下一代传递了同样的嘱咐:“别跑!”

我想,中华文化是不主张匆匆忙忙的,重点是最后能够到达目的地就好。所以,干嘛跑出满身汗?慢慢走,也不差那一点时间。

跑,除了出一身汗,还增加了不小心摔跤受伤的几率。然而,不管大人如何千吩咐万吩咐,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摔过,膝盖的伤疤如今或许还隐约可见。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摔跤了不起就破皮,流血,也不是太惨烈的事。但如今回想,不得不承认那终究是不必要的冒险,所以我们也告诉孩子:别跑!

可是,有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在今天的社会,大家都忙得没头苍蝇似的,经常东碰西撞,搞得伤痕累累,有谁还记得“慢慢走”的提醒?

忙,有时候也是逼不得已的事,但是“匆忙”则更像是在跑,甚至是狂奔、乱跑,那是小孩子精力过剩的发泄,或者没有计划、不经大脑的鲁莽。如果我们还记得小时候就该懂得的道理,凡事看远一点,多一点计划,少一点冲动,“别跑!慢慢走”,那么,即使生活再忙,日子也可以过得有素质一些,至少要比老是瞎忙的没头苍蝇强。你说是吗?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大象Pop Aye与中年大叔》/彭怡云(台湾)


新加坡导演陈敬音首部长片《亲爱的大笨象》(Pop Aye)入圍2017年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競賽,镜头从大象Pop Aye的脚和眼神所见中年失意的泰国建筑师Thana,神似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笔下的推销员威利(Willy Loman)。随1949年完成的《推销员之死》享誉国际,届龄退休的优秀汽车销售员威利遭老东家继承人资遣,最终选择自杀了结生命,作品讽刺历经1930年代经济萧条后人们不忍直视的美国梦。

《亲爱的大笨象》选择泰国演员、场景,并以泰语对白铺陈故事。Thana虽为泰国星设计集团资深且优秀的建筑师,但故事却以节目专访介绍曾让他三十年前扬名的建案(商城栀子花广场)将面临拆除的命运,预示了他在工作上的处境:集团年轻接班人(查努瓦)不倚重他,同事关系淡漠,若有电话联络只问工作。返家后,看似华丽的屋子里,除了不断讲电话的妻子没有其他可说的。想在床地间获得拥抱却被嫌臭,可悲的是妻子的性需求早已被按摩棒滿足。

处在失落与茫然的Thana,任性地选择翘家与罢工,带着误以为在曼谷重逢的童年玩伴Pop Aye,踏上返家(黎府)的旅程。这部公路电影诱人之处,是以突兀的画面与对白,提醒观影者需将汽车时速切换为大象脚程。这趟行程约有520公里,搭飞机只需65分钟;以google map估算,开车约需要7小时18分钟;换成大巴则需要8小时15分钟;换成人的脚程恐怕需要走5天左右。那么,一个失意的中年大叔不顾一切就想带着大象,从曼谷返回黎府的浪漫旅程,究竟需要多久呢?

当初将好友Pop Aye卖给马戏团的Thana,换得到曼谷求学和工作的机会,至今内心仍有愧疚。讽刺的是,剧情开头Thana与大象Pop Aye搭上选择开岔路的小货卡,途中Thana对满怀感激曼谷赐他财富的的司机说:“城市很快会接受你,也很快会踢开你。”似乎道出在新加坡出生,为了梦想到韩国学电影、曾在泰国生活,如今居住在纽约的导演陈敬音,内在最大的恐惧–回到家什么都没了!许多时候我们,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错过家里的重要时刻,当停下脚步回头再看,曾生活过的地方因现代化进程,原熟悉的景物、人事皆已不再的情况。

导演为记录匆匆飞逝的时光里,她对家乡的记忆。创作灵感源自她在泰国生活时,在乡下曾见一群男孩与大象到海边洗澡的纯真力量。作品选择以大象温柔的眼光注视中年建筑大叔,展开一段一人一象彼此相伴的归乡之旅。从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曼谷缓缓前往童年记忆里的家乡,路途Thana经历生活在都市多年所不常见的人事物,与流浪汉坐在购物商场吃午餐时,被他锁在大卖场推车旁的Pop Aye闻著草的味道走了。接下來,无论是Thana无照畜養大象遭警察捕获,或是在小酒吧巧遇过气的变性女郎,还是坐在工厂外杂草中的管线上抽烟,画面皆呈现了人与大象在城市间移动的荒謬。

置身宛如战场的忙碌时光里,我们常无暇思考究竟走在对或错的道路上,当然也无暇享受沿途的风景和际遇。此部电影温馨之处,从大象温柔的眼所见看似失意的Thana,当他停顿回顾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同时也一路受到警察、变性女郎、流浪汉和他初恋女友的帮助,才能顺利返回脑海中的家乡。可抵达黎府后,才发现叔叔早已把家卖给建商,改建成新式的社区大楼,并从叔叔口中得知记忆里的Pop Aye早已在几年前因膝盖受伤被安乐死。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表明与过去某种曾存在过的生存形式已失去其完整性,然尾声当大象Pop Aye返回自然、Thana与妻子站在栀子花广场里话当年,为这趟充满想象的返乡旅途划上句号。是的,《亲爱的大笨象》为无法以量词计算的“匆匆”做了新诠释。回首昨日圣诞夜,走在没有一丝冬季味道的27度台北街头,热晕的脑在形形色色人群里,搜寻Pop Aye眼中的人类。匆匆,我们走著,但再过132小时将迎来新年,盼著自己及同行者能在执念中且行且珍惜。

附图:《亲爱的大笨象》海报,摘自《维基百科》。

《他们迎着南极吹来的风》/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澳洲西南端有一个人口不足四万的小城奥班尼(Albany),开埠于1826年,比西澳首府帕斯(Perth)还早两年。奥班尼面向南冰洋,往南八千公里就是南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距离今年恰好一百年。澳洲政府特别邀请英国艺术家Bruce Munro在奥班尼设计了一个纪念澳纽军团在一战中阵亡战士的大型作品,题为:Field of Light: Avenue of Honour(展出期为4/10/2018-25/4/2019)。这个作品由一万六千个会发光的玻璃球组成,散布在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公园里。路边社说玻璃球代表阵亡军人,而步道两旁的每一棵树则象征阵亡的奥班尼居民,但展出官网(https://www.fieldoflightalbany.com.au/)没有详细说明,不知是否属实。

澳纽军团曾经参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越战,澳洲方面在一战期间合共牺牲了大约六万军人。当年这些军人有许多二十岁不到的大孩子,凭着一股不知哪来的勇气一心为英国皇室效忠而参战,然后他们年轻的生命就匆匆在战场上结束了。

Field of Light的展出地点在一座小山(Mount Clarence)上,一万六千个玻璃球在夜晚发出点点幽光,确实很像满山遍野英灵齐集此地,迎着南极吹来的冷风,纷纷泣诉战争的残酷。

每个人都有各自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与把握。生命意义的展开显然需要给予充分时间,而战场大概是最无法展示生命意义的场所吧?好比那些参与登陆加里波利(Gallipoli)的澳纽军人,可能还没抵达沙滩就死于鄂图曼帝国守军的机关枪扫射了。军人的一腔热血这样莫名其妙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刹那化为青烟一缕,究竟意义何在?

Bruce Munro认为,这个缅怀阵亡军人的作品如果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意义,则必然是“让我们在和平中生活,而不是在战争中。”虽然人类历史充满战争,但那实在不是值得骄傲的行为。对照过去阅读《西线无战事》的内容,这种感受尤其强烈。

附图:Field of Light宣传单。

《忙吗?咱们看电影看书去!》/练鱼(马来西亚)


打工一族,无论是高薪还是基层,每天的工作,通常都是排得满满的。时间总是那么的少,而要完成的事却是那么的多。每天匆匆忙忙的进进出出开会、见客户、见同事、午餐晚餐饭局,赶deadline、赶交期,赶生产、赶完工、赶出货。天天如此,没完没了。

回到家,东西往南北一扔,趴在沙发上,直接睡去。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叫About Time。男主角的老爸可以自由穿梭时间,回到过去。所以这位老爸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陪男主聊天,陪玩乒乓球。谈吐得体,办事有分寸,面面俱到,事事恰到好处。

一天,男主老爸告诉他,他们家的男丁,都有“回到过去”的超能力。

男主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他错失女主角的那天,再次巧遇。

然后,就是回去以前男主认为做得不够好的那些天,重新再演绎一次,直到满意为止。不再有遗憾。

可惜现实人生无法take-two,很多时候,忙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是为了要兑现无数的决定。如果能像戏里的主人翁般,知道事情的结果,只需回到过去微调人生,引导每一件事往对的方向去,我们应该就不会那么的忙。

而多出来的时间,就如男主老爸一样,回家陪老婆聊天,看孩子长大。

还有另一部戏,男主也有来回穿梭时间的特异功能。戏名是《时间旅人之妻》。

这部戏的男主的特异功能和About Time的那个有些许差异。回到过去,或者是来到未来的决定权,并不在男主角的手上,而是任意跳动;时候一到,男主就消失,作时光旅行去也。

顾名思义,在戏里,最忙的可是这位时间旅人的太座。她常常要忍受那种“一觉醒来,老公又在别处过夜”的感觉。女主角很多时候要独自生活、要带大女儿,老公又常常不知所踪,也不知到什么时候会出现。

他们的女儿很珍贵。因为孩子都有老爸的时间旅行基因,女主角所怀的孩子们,常常会在未足月的时候去时间旅行,导致流产。这个女儿比较特别,如何生下来这部分,戏里着墨不多,建议看官们去看原著小说,很有趣。

当然,书名也是《时间旅人之妻》。书和电影的结尾不一样,个人比较喜欢小说的安排。

蓦然回首,那位让你魂牵梦萦的人,出现在你身后。尽管他已逝去,尽管你也老去。

圣诞节嘛,愿大家暂时放下那忙碌的生活,看看电影读读书也是好事一桩,功德无量。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林明辉(瑞典)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也许会比较幸福,我们玩过相片(收集图片然后去和别人交换)、跳飞机、抓豹虎(一种会打架的雄蜘蛛)、弹玻璃球等等等,相信没有多少人是像现在的孩子般要在3岁背熟乘数表,四岁要懂得《出师表》,五岁要会跳芭蕾舞……7岁要和周杰伦一样……

你们真的要孩子这样过他们的童年吗?问一下孩子他们真正的玩具是什么(手机电子游戏不算)?可悲现在到处可以看到带着小孩的父母让小孩自己玩,然后自己看手机娱乐自己,或者就索性扔一个手机给那一二岁的孩子自己玩,然后自己又继续看手机!

孩子一转眼就长大,你以为自己今天的生活太匆忙,那等着他日孩子以同样匆忙的生活回报你。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日月如梭、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弹指之间、风驰电掣、雷厉风行、乌飞兔走、跳丸日月、石火光阴、流光易逝、似水流年……看吧,就这些成语形容时间过得快,珍惜吧朋友,不单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珍惜和家里老人家、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等等共处的时间。最后,不要忘记珍惜自己。

摄影:Nick Wu(台湾)

《匆忙》/灵家腩孩(马来西亚)


人生是很匆忙的,每一个阶段都来得很快。

我们从婴孩时期,“匆忙”地学会了走路,然后“匆忙”地上了小学,再“匆忙”地完成了中学生涯,然后踏进了社会大学。

到了社会大学,我们“匆忙”地从一个社会的新鲜人,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后变成了一个历经磨难的成熟人士,过了三四十年,我们就“匆忙”地到了退休年龄。

退休的时候,原来我们已经“匆忙”地过了半个世纪;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脚踏入阴,一个脚留在阳的阶段。简单的来说,已经过了人生三分之二的阶段,开始所谓的黄金年华。

其实真正享受的日子是属于退休后的日子,但过得好还是坏就完全取决于你年轻时那段“匆忙”的日子是如何的度过了。

有些人退休时银行户口里有好几百万,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他的退休生活,每年还有钱有闲去旅行、购物,但是有些人到了退休的时候可能生活得浑浑噩噩,依然停留在手停口停的阶段,那就会活得很辛苦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那段年轻“匆忙”的日子里,尽量地努力,让将来退休的黄金日子,可以休闲,“不再匆忙”地过。

摄影:Nick Wu(台湾)

《25岁结婚魔咒》/李黎(中国)

oznor


莹玉刚刚回到家就收到闺蜜橘子的视频聊天请求。

今天事情不算多,刚刚过了8点,莹玉就下班了。时间比较不凑巧,如果7点下班,就可以去健身房运动1小时。晚上8点多的地铁不算拥挤,找个位置舒舒服服地站着刷手机,到家9点整,可以贴贴面膜,看看书,很自在了。

刚刚关上门的莹玉就收到了橘子的聊天请求,点开绿色的接通按钮,橘子愉快的声音就响起来了。

“莹玉,我打算明年结婚!”

“和谁?之前没听你说过啊。”

“就是我之前暗恋的那个男生,他来跟我表白了!”

“半年前他不是说不够喜欢你,拒绝了你吗?”

“他还要两年才结束目前的工作回国,估计也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吧?”

“那这种情况下,你还愿意接受他?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好人。”

“这次他回国,我们一起滑雪,觉得他挺让我有安全感的,虽然还要两年时间才能生活在一起,但我愿意等,因为我现在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呀!……打算今年过年见父母,明年五一或者十一就就把婚结了。”

莹玉一阵无语,因为橘子和这任男朋友的感情经历她是旁观者,橘子的外向和热爱倾诉的性格,甚至让莹玉知悉过这个男生的很多缺点,根据这些,莹玉几乎能判断,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婚伙伴。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结婚伙伴?单身的莹玉也不清楚。不是没遇到喜欢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男生,但都不合适。今年迫于年龄压力,莹玉也开始尝试去主动认识其他的男生,但都没有特别喜欢的,所以莹玉选择暂时单身,不想委屈自己,不想为了结婚而找一个不那么三观相投,彼此欣赏的人。

但橘子不同,她喜欢热闹,不想看得更长远,热热闹闹地过着小日子就可以,喜欢的时候投入十分热情,欢天喜地,不喜欢的时候仍黏黏糊糊,也无法了断干净,25岁前还好,不需要考虑结婚,恋爱一团糟也无所谓。一过25岁,压力陡增,不得不把结婚提上最高日程,所以就选择了目前有限选择里最合适的结婚人选。

莹玉仍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25岁之前可以慢悠悠谈恋爱,25岁之后就要急吼吼结婚,就像25岁之前,家人一直劝着不要那么早谈恋爱影响学习和工作,25岁生日的那天,就要把结婚对象带回家,第二天就催你结婚。

过了25岁,每一天都有被催婚的急切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着急,但莹玉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去遇见那个真正合适的他。

和橘子挂断电话后,莹玉翻开书,开始今天的充电。夜已经深了,但玻璃窗外面的世界仍然霓虹闪烁,四季如春。

摄影:黄艺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