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号文章三之三 《想不到连秋寒,竟也是故乡亲切》/参无见(马来西亚)


十月三号的早上五点,我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在郑州火车站下了车。

甫一出车门,就冷得打了个哆嗦,竟在下雨。一起下车的许多人和我一 样,从南方温暖的天气中来,对这中原的寒潮极为陌生,走在通道里裹紧了自 己的外套。

我是预先知道有降温的,所以穿了自认为算厚的外套来,没想到遇上的是 故乡这样强劲的迎接方式,赶忙去打车的地方拦下一辆的士,说了目的地:到郑州省中医院。

凌晨的冷雨里,整座城市还在沉睡,但冒着热气的早点摊已经出现在街 上,为马上要出来觅食的居民们准备着简单而丰盛的食物。看着还没开张的一 家家饭铺的名字,胡辣汤、拉面、水煎包、羊肉汤,一种久违的亲切漫上心头,虽在杭州住了五年,我终究还是个地道的中原姑娘。

十一假期本来计划和几个朋友短途出游,后来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外公要做一个手术,希望我能过去陪他几天,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一则从高中以来一直有些独来独往,和家人相互陪伴的时间不长,总被旁人抱怨说性格有些冷(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近乡情更怯的烦恼呢),再则正值兵荒马乱的校招季,毕业论文、实习、寻觅单位投递简历等事情让我一个单线程的人忙得焦头烂额,正好借着十一假期回家的机会躲躲,没出息地窝几天。在杭州我是许久睡不了一夜好觉的了。

摸索着找到了病房,外公在睡觉,表妹早就等在门口,说刚刚外公醒着的 时候还一直催她去接我来着,这会儿怕是急累了才睡了。过了一会儿外公醒 了,一张脸脱去假牙瘦得只剩两只眼睛,我不知该说什么,就强笑说外面冷,他直接拿起他的大衣递给我,还要分我一条自己正盖在身上的被子,吓得我我赶忙把大衣套在了身上,生怕他把自己的被子扯下来。病房里空调虽然开着,却不如这件大衣来得暖。

我不由得笑自己,出发前还在盘算拿哪几件衣服、怎么搭配好看,原来在 家人眼里,穿什么都不重要;在故乡这里,那些俏丽的装饰也都沦为无用的烦恼,在这料峭秋寒中,裹得严严实实的暖和,才是和我的北方故乡相处的正确方式。

我想起很久之前和朋友谈起季节的变迁。

我自顾自地说,在江南没有四季分明之感,到了冬天仍然是树木青葱绿水长流,除了天气变得冷了,可怪哉杭州的人们在冬季仍然穿得轻薄如春,忍着冷去追求时尚,毛衣加短裙这种穿法在我家是会被笑的。我怀念故乡的冬天,天地万物都放松了似的,安详地走近一个法定假期,树落光了叶子,河水结了冰,枯枝与泥土灰黄相映,天地间弥漫着雾一样的乳白色,人们走在路上神色匆匆急着赶回家去,繁忙的人世终于消歇,沉睡一样地静了下来。冬天时在家里坐着看窗外,常常会想起史铁生那句比喻,“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 烟斗”。

而等到春天,它来到我们北方小城的时候,没有花气袭人、虫声透窗这些明丽的标志,你是怎么知道它来了呢?是河水微微融化,冰上出现薄薄的一层 水,是天地枯黄中光秃的枝丫上抽出一两粒鹅黄色的叶,我常觉得那是东君的使者,来把人世悄然唤醒。

朋友听我说着,一脸懵逼。她是广州人。

如今已经回到杭州,浑浑噩噩中到了十月的最后一天,天气转冷,却怎么也没有那天刚下火车感受到的结结实实的寒冷让人感到窝心,翻箱倒柜收拾出冬装,却穿什么也感受不到那天在病房里裹紧黑色老人大衣的温暖踏实。今年暑假也没有回家,加上毕业季的奔波,不由得感觉与慢节奏的北方故乡隔了老远,回想起那天呼吸到的第一口凉凉的空气,竟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心动。

想不到连秋寒,竟也是故乡亲切。

照片:作者提供。

31号文章三之二 《一生为之心动的姑娘》/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我跟她从小一起在筒子楼长大。筒子楼有30几个房间,每个房间14平方米大。那时即使在大学做讲师、副教授,大都一家人也只有一个房间。她家住在西头的333号房间,我家住在楼中的319号房间。一家一个房间,一家人的吃住睡用,东西的收放贮存全在这个功能俱全的房间里。为了室内空气流通,每家大都开着南窗北门,房间里能听到楼道里发出的任何声响。一个楼层有两个厕所,分别在东西两头,一个大盥洗室在楼中间。所以她要洗脸刷牙、洗碗洗衣服都要经过我家。每天我都能在家门口看见她几次。

她家跟我家一样,都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只是她是长女,我是长子。听我妈妈说,小时候我常常到她家去。我叫她妈妈是杨(羊)妈妈,她叫我妈妈是朱(猪)妈妈。每次去,杨妈妈一定会给我吃东西,哪怕是盐萝卜干,我都觉得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我爸爸在远方工作。一年也就回家一个月。所以小时候,严厉的父亲,这个概念我是从西头传过来的她爸爸那声色俱厉地斥责声中得到的。每每那时,她那眼泪汪汪的脸就会在我家门口闪过。她叫小红,有一对大大的圆眼睛,笑起来整个脸都好看。

慢慢地,我们长大读高中了,我们也不太讲话了。待到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在盥洗室问她考哪里,她说北京。我的心沉了下来。

果然,她去北京读大学了。我希望她毕业后会回到家乡,继续发展我们筒子楼纯真的童年情谊。但是四年以后听说她留在了北京。又过了一年,我妈妈说,她在一个国家机关留职停薪,与寺庙伴在一起云游全国各地做义工了。而我却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我隐隐地痛感我们俩成了两条永远没有交汇点的平行线了,我把为她的动心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几十年过去了。关于她的情况,总能从我妈妈那里知道些星星点点。而她的消息总让我的内心掀起波澜。她与同班的一个男同学结了婚。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的日常生活就靠她丈夫的薪金,两个人的衣食简单朴实。每年仅有的假期,夫妇俩不是在国内国外旅游,而是到某一个寺庙去居住,让自己过一周或十天简朴几乎如清教徒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让自己回归自然、清静梳理自己的思想,解脱凡人世间的俗气。

在这几十年中,她跟随一位名医自学了中医,如今已经是一方小有名气的义医。她不坐堂,不收费。问诊耐心,病因、病理、结果坦然相告,十分周到。诊病过程就像在跟你聊你的人生,不由得你不思考,不由得你不相信。朋友劝她去坐堂,她只微微一笑,报之好意。她没有功利。然而她周围有一群医粉。

在这几十年中,她还游走于福建、云南,为深山老林中的武夷红茶、云南普洱的茶农搭建茶商,开拓销路。她亲自采茶、炒茶,深得茶道,泡得一手好茶。被茶农誉为天上派来的“茶仙”、“茶姑”。她的这一切无一不为我心动。她是一个道人、她是一位仙者?如果我与她一起生活,我能适应她吗?我会如何适应她?

总是我家与她家缘分不尽。我妈与她妈又住到了同一个老人公寓,做了邻居。今年小红为了给她妈妈庆生80周年,回来了。一米七五的身高,一袭紫红色拖到脚背的长袖斜襟连衣裙,头上一个道姑发结,真有一股仙气。她五十了,谁能看得出。她说他已经办了退休手续,并且为了能在五十岁退休,她把自己的干部编制换成了企业的工人编制。在这企业退休老人总与事业退休老人处处时时决一退休金高低的年代,竟有放弃事业编制,改为企业编制退休的人,还真的不是人间凡人!她这一举动又深深地触动了我。

晚上,我在妈妈的床边谈起了她。妈妈说:心静如水,顺应四周,什么生活不是生活?何况现在不愁衣食,吃饱穿暖足矣。小红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她活得可畅快呢。这个社会里的常人是明白不了她的。

可是,无论如何,她是会羁绊我一生的姑娘。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31号文章三之一 《心动心安是一种需要》/宋丽玲(马来西亚)


“你说的话,我都相信,说的好听,说的甜蜜,你说的每一句,我都相信。为了爱情,失了聪明,听你的话,闭上眼睛,这个梦多美丽,让他继续。”只记得这首若干年前听过但印象深刻的抒情歌曲,歌名是《好听》,歌词中道尽了男女之间心动前及心动后的相恋情境。

其实爱情里的心动不是偶然的,韩剧看多了自然就知道那让人心动的能力是男女间求爱求伴並启动一切起承转合且不可缺失的通关密码。缘份始于一种莫名的心动,因为“相信爱情”的男女,在潜意识中都渴望那被人需要的感觉。

可是在这男女婚恋概念不同的现今时代,难题就是如何忠于那份始于心动的姻缘。一生一世的爱情承诺不能只靠一辈子的心动元素来守护吧?对于结了婚的人,大多早已被现实问题折腾,两人在一起后生活质量倒退的比比皆是,如果还能持续心动,这生活观及价值观就好比玄学般高深。

其实生活从来都是平淡的,爱情当然会经过心动,但心动过后,我们需要的是心安。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心动过,却也因为心动心痛过。在爱了几次以后才发现,那个让你心动的人,也许并不是最适合你的人。

真正的恋爱或婚姻,是会让人觉得比单身时候过的好的,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这样。彼此的感情由无数的心动,让人欣慰的心安感觉紧紧的维系着。如果婚后或者是恋爱后过的比单身时候累,又少了开心甚至还有经济压力,那么基于让自己能从長期痛苦中解脱,别无选择下还是可以恢复到单身。

所以啊,走进爱情、婚姻前请三思…找一个让你感到心定的人定心吧。然后重新调适自己的心动力和敏感度,始终相信爱的初心,若能对所有人事物都能随时感恩,心动是快乐的根源之一,而心安则是长久幸福的保鲜秘诀。

摄影:李嘉永(台湾)

《心定如禅Vs心静如水》/吴小兰(马来西亚)


20年的心静如禅竟然在那个炎炎下午一间小小的文具店中瓦解了。当年的心动换来惨痛的精神虐待,让他不堪回首。和平谈判后得来的自由天空让他像凤凰般直飞冲天,事业爬上了世界的顶峰;他成为世人尊敬的伟大科学家,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全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没想到快达听天命之年的自己还会对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心动。

该死的纪念册中刚健的字引起女孩的好奇,该死的炫耀让女孩知道自己是文学发烧友,该死的自己被女孩仰慕的眼神吸引了。女孩边漫不经心地弹着扣人心弦的音乐,边告诉自己她的爱好除了玩乐器就是涂涂写写,偶尔投投稿。男人被女孩朴实纯真的模样迷住了,纪念册早印好了,却久久没有离去的打算。

东拉西扯地聊着,在等什么呢?男人真的不知道。明天就要飞往袋鼠国当客卿教授五个月了,行李还没收拾好呢!心里其实很急,不知怎么的却想多呆在女孩身边一会,多听一会儿醉人的音乐,多听听她对文学的看法,担心五个月后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没想到在这喧嚣的闹市还能遇到一个如此脱俗的女孩,在这个热死人的天气中还可以那么泰然地弹着流水般的音乐。

琴弦上的手突然停止跳动,音乐嘎然而止,女孩却开腔了:“您还写稿吗?要投稿到我们的《云的呼唤》吗?我们一班文友办的文集,收集各领域文友的稿件,没有稿费,条件是要跟着每个月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水准哦!过不了老编那一关就退稿了!”男人怦然心动:“好……好呀!”兴奋得竟然结结巴巴了。就这样他们交换了电话与电邮。他始终没有跟着每个月的主题写稿,却激情澎湃地寄来篇篇情诗扰乱了女孩的心静如水。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百岛之乡》/廖天才(马来西亚)


我现在乘长舟往巴南河上游村落拜访。

长舟在河中徐徐逆流而上,30马力的马达大力推动长舟,微风扑面而来,水花时而从河里溅上,预计要三个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

连续三个小时坐在长舟吗?不是的,内陆人生活是很具弹性的,是根据情况需要来决定的。谁若要小便,船夫就会把长舟停泊岸边,或河中央一个沙石所形成的“小岛”,要小便的去小便,要吸烟的去吸烟,要躺下来休息的可以躺下。走了一段时间,会在某个长屋村落某个住家小歇,找朋友喝茶聊天。

你若是第一次来,一定会惊讶的问:“没有引擎的年代,村民是如何进出城镇的?”原住民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是以人力来划动长舟进出城镇。“那要用多久时间?”你可能会惊讶追问。“要看天气。若是河水高,船较容易走,也许两天就抵达小镇。回去的时候是逆流,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是4、5天或更久。若是旱季,河水浅,某些地方需要拉船,也许就要10天或更久,才能回到长屋。”

用这么久的时间来去城镇,是城市人难以想象的事。但是,在30、40年前,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么过的。如果我们用城市人的角度想:“真可怜,这不是太辛苦了吗?你若是搬去靠近城镇的地方,这样的困难不就解决了吗?”

不是的,村民可以告诉你,他们的祖辈生活虽然艰苦,挑战无数,但过程却是充满乐趣的,而且战胜苦难后也附带着乐趣与骄傲。以前的生活辛苦,但欢乐也多,困难中充满无限生机,如此生生不息延续后代。

我在河中的“小岛”看河水急急流下,河床的大小石头把河水弄成凹凸不平的险滩,几块大石头在险滩中露出水面,蜻蜓就在水面不断地点水,累了,就歇在石头上。激流拍石的声音、白鹭轻飞而过、秋蝉在两旁森林大声不客气的鸣奏,青山绿水配上蓝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此刻,心情非常的愉快,是城市生活中所没有的体验。难怪白人都喜欢用“隐藏着的天堂”来形容砂州,尤其内陆的生活状况。

“这样的河中小岛,多吗?”我问加央族朋友菲力。“上游有个肯雅族村落,叫Lio Mato,肯雅语Lio是岛的意思,Mato是百,即多之意”。村名就马上给了答案。“以前行舟,我们还可以轻易在天空或树上看到犀鸟。”菲力两眼凝望天空和森林的高树,努力找寻犀鸟的踪迹。

万种风情的热带雨林和美景,就隐藏在这里而已,难怪有人常感叹:“犀鸟之乡闲在深闺无人知。”一路来也只有老外会到来寻幽探秘,感受美好风景与人生,反而本地人及西马人对它的存在知道得甚少,谈不上心动或来旅游。

有宝无人知,砂州政府及旅游局没认真地开发旅游业及做宣传是最大的原因,否则砂州的许多旅游景点,早就震爍中外了。旅游业不发达,没甚旅客到来,内陆村落的传统文化及风俗却因而保留得不错;民风朴素无华,没沾染城市唯利是图的俗气,不啻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美景、美的族群,还有他们美味的食物,你有心动吗?

摄影:廖天才(马来西亚)

27号文章二之一 《有一点点动心》/咯特佩(马来西亚)


男孩把一张小书签搁在邻座女孩的桌子上,女孩先是一脸不解,然后讪讪问:“给我的?”男孩“嗯”一声当作回应,转头继续盯着自己桌面上的课本。那是张透明纸质的长方形书签,上面画有个穿着碎花裙子的女生,抬头望着一棵挂着朵朵黄色小花的树,边上写着:微风拍着羽翅,在柔嫩的绿叶上,飒飒地写下迷离的文字。“谢谢!”女孩轻声道谢,小心翼翼地把书签放进铅笔盒的盖上,正好,尺寸恰恰卡在上面,就像相框里的照片正面摆着,女孩偷眼瞅了下男孩,抿嘴而笑。

X X X X

男生拖着疲惫的身躯,也没想梳洗直接扑向租房内那张单薄的床铺躺下。一整天的工作太累了,他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首清脆的曲子盘旋耳际,迷糊中,男孩似乎瞧见吹奏曲子的是个女生,是她吧?上周隔壁刚搬来的中国女孩,他是早上出门工作碰见她,只见她背着个背包,一手拉着一个行李箱,另一只手上拿着门钥匙准备入内。男生蓦地睁眼一看,哪有什么女孩?纯粹只是自己做梦,但是笛音依旧,其音韵婉转柔顺,悠扬动听,宛若朱雀般轻鸣,让人的心情为之轻快,男生再次合上眼,唇角不经意地向上弯了下,继续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中。

X X X X

女孩满脸泪痕,眼睛红红,一看就知道哭了有一阵子,男孩拍了拍她的肩膀,并把一枝粉红色的玫瑰花递向她面前,他说这是他自己种的。女孩脸露诧异,在热带气候下想种出朵玫瑰花还真煞费心思的吧?男孩见女孩错愕的样子,怕她误会,只丢下一句:“希望你看到花心情会开心些!”。女孩都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已匆匆离开巷口,仿佛不曾出现那样。女孩却很有默契地把花藏进书包带回家,没让其他人发现,喜悦却像朵花似的慢慢绽开。

X X X X

男生坐着颠簸的大巴正赶往一个城市的路上,因为走得匆忙干粮食水都忘了带,此时隔壁座位的女生正在用纸巾擦拭李子然后一口一口地咬着。也许太口渴了,他竟然时不时盯着她的李子,吞了吞口水,女生似乎也意识到了他的举动,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李子给他,男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想回拒,女生说:“吃吧!很甜的!”男生这才道声谢,接过李子,喜滋滋地品尝着李子。这一路上,这两个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李子而开启了友谊之门。

有那么一瞬间的心动,很单纯,很简单,既温暖人心,也感动心弦,且弥留良久。

摄影:李明逐(中国)

《心动不如行动》/周丽雯(澳洲)


每次经过旅行社,或者看到航空公司的广告,都会跟自己说,心动不如行动,是时候来安排个假期了。可是每次都不成,不是看不破钞票(家庭主妇对钞票特别敏感),就是没时间。上班族,哪来那么多假期?澳洲老板一般会给20天的有薪事假,10天的有薪病假。但是有小孩的爸爸妈妈们都能体谅,10天病假哪够花?小孩生病得请假,英语不够用的老爸老妈生病了也得请假,还不包括自己即使“省省”也无法避免的生病。没病假了就只好请事假,事假也请了,还拿什么去度假?可能是我不知足吧?!澳洲一年才10天公共假期!所以,我这又是上班族又是家庭主妇的妈妈,想安排个悠闲假期,难啊!

曾经有个朋友建议我,假期是必须的,对生理和心理都很有必要,可是不需要坐飞机才算度假;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看场电影、看本书,和朋友喝个下午茶,都可以算是度假。小小的假期,频繁地发生,对大家健康、钱包都是好事。

在得不到真正的假期时,假假的假期也只好接受了,这就是命啊!朋友们,心动不如马上行动,今天下班后就找个公园走一圈,度假去!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古井要生波》/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2004年那一次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前,英文并没有tsunami这个词。Tsunami其实是日文,根据当时报上的解释,tsunami原本的日文写法是“津波”,“津”是渡口的意思,连渡口都生波了,可见大事不妙矣!这个日本词汇虽然很生动地描述了海啸,但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从此tsunami就摇身变成了英文词汇。

同样是生波,中文成语“古井生波”就没那么走运,至今还只是中文,而且一样用在形容“没有可能发生的事”。记得最初接触到这句成语时,还配对着另一句成语:老僧入定。当时年纪小,就十二、三岁的年月,却不幸被两句成语误导,形成一种错误而根深蒂固的观念:年纪大了,就不该再心动,古井生波只是人家比较文雅地在形容“发老姣”。

以前的人脸皮比较薄,被人家说“发姣”会觉得很丢脸,若是被冠上“发老姣”的帽子,简直无法做人了。这也等于在暗示,心动是年轻人的特权,年纪大了就只需要好好修身养性,没事不要乱发姣。

如今越来越接近“年纪大”的时候,时刻警惕自己的不是保健问题,反而是千万不可在不经意间当上被人笑话的老三八。如果到了这一把年纪还“心动”就代表着发姣、三八,我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的问题不轻,不单老僧入定做不到,古井还硬是经常要生波,实在是感兴趣的事物太多了!曾经为此感到过恐慌,不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自愿“入柜”闷骚。出柜是唯恐天下不知,入柜则像隐居、闭关,试图悄悄从众人视线中淡去,拜托至少暂时忘记我吧!像陶渊明那种四处去宣扬“各位乡亲父老,我隐居啦!”的作风,大概是另有所图。入柜附带着被人不理解的风险,不过我从小就不曾渴望被了解,于是就这么孤独而自在地存在着。

为什么发起《学文集》?嗯……因为三八!?为什么学做萝卜糕?嗯……因为发姣!?为什么花钱买难受去读博士?嗯……嗯……人家都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把tsunami纳入英文词库了,为何我心动一定非要有原因不可呢?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古井既然要生波,何妨尝试继续多走几步,哪怕就为看看新的风景呢?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心动》/伍家良(马来西亚)


上周造访前公司,午饭时几个年轻的同事在闲聊,很认真地在辩析着新上市的几款汽车,意见纷纷,一时之间似乎难分优劣。小李眼尖,看到了我,亲切地向我问好,还热心地向我推荐道:“这部车不错的呀!如果是我的话,反正都退休了,总得换部好车享受享受。”说着还递了一张传单给我。我随眼一看,大马力、七人座、新颖的调控系统、“极致的安全设备”(传单写的),光看就觉得比我的小轿车强上好几倍。心里随而一动,却又马上澄静如水。毕竟已知天命,物欲之流,不易打动如镜心湖。

年轻时却不然。

手边稍为宽裕时,总会为橱窗的华丽所惑。虽然不至于挥霍,但偶而心一动,就难免添上了一些到头来用不着的衣物。

心一动,买上了平时不吃的洋食;心一动,上了一堂不知所谓的激励课程。而更多的心动,却徜徉在校园民歌的旋律里。

不管是年少低落的清晨,还是踏着夕阳归去的黄昏,看在眼里,都是虹彩般的缤纷;心田里的桃李春风,孤枕边的旦夕温柔,莫不挑起浪漫的少年情怀。而悠扬的歌声伴着的,还有怦然心动所惹来的薄幸名、相思债。

日前在网上浏览,看见那位当年长发迎空、温婉恬雅的和音歌手,在筹备新专辑。照片上看来,宛如若干年前的文青模样,岁月仿佛特别眷顾她,只从她身旁溜过,没留下太多的痕迹。甜美可喜的笑容,却似乎带着丝丝的哀愁,令人心动……如昔。

而如昔的心动,就像那木棉道的蝉声……绵绵断不了。

摄影:Nick Wu(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