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要嫁给谁啦?/周嘉惠(马来西亚)

新学年开始老二就要升上四年级,在这间小学也就意味着要转去早上班了。下午家里没人在,妈妈说:“那就要安排安亲了。”安亲即安亲班的简称。老二可能没听清楚,吓了一跳,问道:“我要结婚了啊?”“结婚?你几岁?结婚?”原来她把“安亲”听成“相亲”了。

附:文章接济不上,说一个小故事凑数。

  • 摄影:周恺(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断奶/周嘉惠(马来西亚)

断奶/周嘉惠(马来西亚)

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无远弗届,但我们是不论影响的好坏一律照单全收吗?还是应该去芜存菁,稍作挑选?

如果父母非常强势、非常优秀,作为他们的孩子,假设自问不能超越,那么“萧规曹随”总可以吧?有缘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那是福气,不趁机接受更多的影响绝对是自己笨。

然而,质疑自己父母的言行就是不孝的表现吗?我不认为如此。马来西亚是个发展中国家,按一般情况,下一代的生活条件都会比父母那一代来得优渥,下一代的学历更高,见识更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在某一方面不如孩子,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既然父母不如孩子,孩子难道不该拒绝某些来自父母的落伍、错误影响吗?去芜存菁是在尽人类进化的义务,不是叛逆、不孝,这一点应该要搞清楚。

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在无意识中大量接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办法测试吗?有,而且很简单。许多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古老”而无意义的词汇而不自知。你让他解释那些表达方式的原由,往往得不到一个满意的说法,从小父母就这么说,自己只是照着说而已。按愚见,这说明眼前人不曾质疑其父母大多数时候的言行举止,影响力就在不闻不问中代代相传下去。

如果你乐意被父母的影响力牢牢控制自己的一生,无视自己更优越的成长条件而拒绝进步,那实际上也是你的个人权力。反之,如果你更愿意活出自己的潜能,那么你需要时时检验自己是否一直活在父母亲的阴影之下?然后狠下心,适时进行断奶。

附:关于家族对个人的影响,请参阅<家族的幽灵>,<家族的幽灵2.0>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寻亲/甘思明(马来西亚)

寻亲/甘思明(马来西亚)

中国有好几个电视台报道及追踪一些被送养后回国寻亲的故事,包括CCTV的《天网》、湖南都市的《寻情记》、CCTV的《今日说法》、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煽情。

在电视节目里,所有的故事都很感人,如XXX,二十三年前被丢弃在江西九江人民路上,被人发现之后送往九江福利院,几个月后被瑞典夫妇收养,二十三年后从瑞典千里迢迢“回”到中国寻找亲生父母。当被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答案总是离不开(1)想知道自己是谁?(2)来自哪里?(3)为什么被遗弃?而生父母方面呢,把孩子扔掉的原因林林总总,但总离不开被逼、不舍、无奈

在电视台的粉饰之下,每个寻亲的故事都是感人的事件。但是,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中国弃婴的问题。

每个弃婴的生父母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只是其可信度有多少?

看看客观的事实,就不难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被丢弃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女婴。那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还未能从重男轻女的落伍思想中跳出来。据说,许多女婴在产下后惨“被夭折”,明显的是希望下一胎会是个男生。人性堕落到此地步——悲哉!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家庭,母亲生了九个孩子,除了一个夭折外,其他八个都养下来了。还记得当时一条白面包由整十一个人(包括父母与外婆)分享,也许我父母有许多理由把我们其中几个丢掉,但他们并没有。

再讲回那些中国生父母。一旦得知女儿从外国回来寻亲,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认亲了。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超过一对生父母,幸好现在还有DNA认证,不然《包青天》剧中的《真假状元》情景将随时会出现。另一方面,在领养这件事上,我其实很佩服西方养父母的大爱,在给予爱与照顾的同时,不但告诉养女的身份,还不遗余力地帮忙寻找其生父母,也不担心养女找到亲娘后会有什么后果。

我想九十年代的中国并不比五六十年代的马来亚来得穷。与其说养不起而把女婴扔掉,倒不如说求子心切,不择手段吧。

对于那些不远千里回去寻根的女生们,我只能这么说:“生娘不如养娘大。”好好地报答你们的养父母,如果没有他们无私的爱,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你们!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外婆/陈如珊(马来西亚)

外婆/陈如珊(马来西亚)

嗨,今天乖吗?当我逗弄着穿着成人纸尿片的她,她咭咭的笑了起来。她是我的外婆,当年八十三岁。

外公早逝,外婆只有妈妈一个女儿,所以自妈妈结婚后,她就跟着我们住。外婆出生在上世纪初的新加坡,那个还是英殖民政府当政的年代。由于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所以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和她一身传统中国妇女的妆扮超不搭调,所以常常在需要说英语的场合把人吓了一大跳。

没生病的外婆可以吃下两个人份量的食物。她也时常不厌其烦的剪下报章上所刊登的餐厅新张营业或推出新菜式的广告,要我们带她去尝尝。但是当时病危的她已经没法子如此做了,她只能虚弱的躺在床上进食流质食物。看到外婆这样,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宁愿被她拿着报章广告追着、烦著。

外婆是个有洁癖和性情有点孤僻的人。基本上,她不喜欢任何人进去她的房间,尤其是使用她的厕所,哪怕只是进去里面洗个手而已。如果有哪一个不识相的家伙私闯“婆房”的话,肯定会被她骂个狗血淋头。然而当她卧病在床,凡事都需要别人帮忙,致使“婆房”访客络绎不绝时,她却没像往常般稍有一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我们连一次脾气都没见她发过,反而还一直带有歉意的说她麻烦到大家了。

她当时应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坚持要全家陪她到当时新开张不久的富贵纪念馆去参观采购,还预付了在那里办自己丧礼的定金,甚至连寿衣和棺木也亲自选择妥当。

她对自己的即将辞世表现得十分坦然。除了在富贵预订葬礼外,也把自己平生的积蓄、首饰、衣裤等都做了妥善的分配。

外公的早逝,让外婆和妈妈唇齿相依的生活了超过一个甲子。外婆的突然染疾以及瞬间离世直接冲击了妈妈,然而,她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让妈妈尽然释怀,也在在地影响了我们全家面对死亡的态度。

外婆的豁达和勇於面对现实的态度让我们对她极为敬佩。一个历经苦难的女人,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侯能有子孙环绕、陪伴和支持,我想她是无憾了!

由于她的豁达,让我们一家子也对她的病危采取了坦然面对的态度。死亡对於外婆和我们来说,不再是一种忌讳,而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甚至和她讨论丧礼的内容细节,以及离世后的遗体火化和撒入大海的处理。这也让我们在十几年后处理父亲的突然离世有所依据。因此,我衷心期待日后不管老死或病死也能够这样豁达的面对一切。

  •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老大vs老幺/客家妹(马来西亚)

老大vs老幺/客家妹(马来西亚)

妈妈问我可以帮她办些事吗?我问为什么不叫弟弟帮忙,她说:“叫你比较快,叫他叫到天荒地老都办不成。”

虽然老弟有这样的坏习惯,但并不是那种撒手不理的人。我搬出去住一年多了,两老看不懂的信件,包装说明,年轻人的玩意,家里就只有弟弟可以依赖了。

当妈妈向我投诉弟弟不是的时候,我想她应该是忘了老弟有好几次被她表扬的高光时刻。

“那天我爬椅子要拿橱柜上的东西,你弟弟叫我不要爬。有什么事叫他拿就好,不然妈妈跌倒他就‘大锅’了。”妈妈第一次告诉我这事的时候,我是觉得安慰的。认识他那么久,真没印象他有这么一面。

“我说我煮饭煮到很腻了,你弟弟这几天早起给我们做便当带去做工。”原来我家有个会做饭的男生。

我和老弟年纪相差半个年代,爸妈只认识中文,巫英会话勉强合格,自我看得懂巫英信件以后,爸妈看不懂,听不懂的事都由我作为翻译,年纪大一点也成了他们的代理执行员。

我和妈妈说,我觉得自己搬出去住是件好事,因为爸妈太依赖我了。这并不是要推卸责任,只是我觉得是时候让弟弟成为一个父母可以信赖和有担当的人。

“其实老弟好像什么都不会,你们(父母)也有责任的。由小到大,很多事你都让我办完,你没给机会他去帮你们。” 我说。

妈妈想了想再说:“他那时候还小呀,当然叫你咯。”

“我十岁可以做的事,到了弟弟十岁的时候,你们也没让他做呀。难道我十岁不算小,老弟十岁才算小?”我接着说:“你们就只是要好办事,因为我有经验,我懂得比较多,叫我做比较快。所以由小到大,弟弟都没什么机会做我做的事。你说他什么都不会,做得比较慢,其实也不大公平。”妈妈听了以后似乎同意,看来当初应该也要磨练一下家里的老幺。

如果爸妈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把我十岁开始做的事交给弟弟处理的话,我想我妈应该不会向我投诉她儿子这不好那也不好吧?

很多人说家里老幺最好命,得到万千宠爱。而且很多事老大去挡了,家里小的自然也会依赖老大,甚至会有事不关己的情况。

我偶尔会开玩笑说,我爸妈把我生错性别了,我应该是他们的大儿子。虽然我自己觉得从小多担当一点,人也会比较懂事, 是件好事。只是如果凡事都由老大去办,接下来也没让小的有机会去做同样的事磨练一下,确实让小的“学少”很多。

虽然让我弟有机会“独当一面”得有点迟,但没关系,庆幸老弟态度好。认真想一想,还好我是女儿,总得嫁人搬出去。不然家里两个儿子,小的可能永远就在温室里了。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原子核子/刘明星(马来西亚)

原子核子/#刘明星(马来西亚)

这个月的主题“原生家庭”出处大概还是引自现代心理学概念的吧?本来考虑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的“家族相似”论入手,谈谈这位维也纳巨富后裔的不幸家庭,但刚才又听了另一位哥本哈根富商后人基尔凯郭尔的家族受诅咒故事,恍恍惚惚的又回忆起我的哲学启蒙老师说过德国黑森林海德格尔鲜有描述家庭关系的论述。其实,海德格尔不是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吗?但也许这个家,只是翻译的微妙差异,是寓所的变形。

也不耐烦去刨根问底看希腊罗马对家庭生活的书写了,其实,就佛陀青年出家一事,不也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成就不同生活方式吗?

之所以想说维特根斯坦,还有“私人语言”论的考虑,匣子里的甲虫之类的,追查私人与公众的界限等等。所谓的原生,会不会每个过着不同生活的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见解差异?英文用original表示,那原生就不能说是精准的一对一译词吧?或者说这“生”已经不言而喻?

家庭作为社会单位可以说是高阶多细胞动植物共有的现象吗?除了人之外,其他诸如猿猴麋鹿等等哺乳动物,誉为有反哺之义的飞禽,它们的家庭生活很难从人类心理学作对应。虽然我相信猫狗的原生家庭对它们的成年生活有同样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但对猫狗心理学这样怪异的组合恐怕很难获得人类大量投入去做细致调查的,这样的揣测就姑且存疑好了。

前文当然是故意引用外族来划分的,但我不明确在这里标出,恐怕会被认作媚外的慕洋犬。

我当然也读《颜氏家训》、《朱子语类》的。至于《马来纪年》、《杭•杜阿传奇》算不算“外族”,这就请由读者们自行定夺了。

题目怎么与核子搭上了?这原子起码与原生还有一个字相同,那个核子八杆子打不着呢!可是我们受过现代科学洗礼的,当然不多不少听过什么原子笔核子弹之类的名词的,这些翻译词背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基因学盛行的时代,我们再说种姓好像有点落伍。其实不然。这北橘南桔,不过是地理上的差别也能有诸多的不同发展,“将相宁有种乎?”革命先驱陈胜如此号召群众造反。

琢石/杨晓红(台湾)

知名影评人非常感念父母对他自由的栽培,让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才至于有今天自己满意的事业与成就。

小老板设计师朋友发牢骚说,真希望小时候妈妈多逼他们读书,像姑姑严格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家的小孩全部都当医生。

周杰伦回忆说,除了音乐,他什么都不会。小时候学钢琴,老师之严格,压力之大,曾经想要放弃。幸好他当时怕妈妈生气而不敢不上钢琴课。

儿子在国小时,常常抱怨,为什么同学放学可以回家,他却要上英文补习班。上国中时,玩线上游戏,可以用英文和外国玩家沟通时,才恍然大悟比较懂英文的好处。孰不知道他当时写英文作业,鼻涕眼泪都来了。

免俗不了,对政府对小孩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只好把小孩送去私立中学。也有幸能考上数理资优班,老师教学严格,高执行力,功课考试多。自己看了,也觉得很这样的训练方式很魔鬼。 看孩子的苦瓜脸,仍在适应中。中学、大学、社会,路还很长呢。

常常想,如果采放牛吃草,天生长大天真天生。长大后,不是那么如意的时候,会不会怪父母不逼他多读点书?又或者他事业有成,活成社会要的样子,却失去自我?这真是哲学问题。

人格能力养成很重要,天生特质也该尊重。到底是当一块快乐的石头好,还是跟上现实教育的养成好?玉琢成器,但琢磨过程是需要费上一番功夫的。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特质,当父母的永远是新手,深怕耽误了他们该有的天份能力。难怪俗语说:“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以前听到这句话,没什么感觉,现在却是弯腰一鞠躬。

各位前辈爸妈,你们是怎么养大孩子的啊?

如何帮助孩子脱离不幸原生家庭的枷锁?/徐嘉亮(马来西亚)

家,应该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家,应该是每个人爱的泉源。只可惜,并不是每个原生家庭都是温暖、和谐的。赌博、酗酒、乱伦、未成年怀孕、婚外情、把孩子丢给电子产品、吸毒、离婚、单亲等数之不尽的原生家庭问题给孩子们的前程蒙上了阴影,也间接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根据大马统计局202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报告,现今全国共有91万0091名单身母亲。我们该如何去帮助这些落难的家庭呢?

各位,以上大部分的家庭问题,都可以通过立法及严厉地执法而得到缓解。打个比方,通过修改伊斯兰家庭法令,把穆斯林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从现有的16岁调高至18岁。此外,严厉惩罚那些家长因为女儿被强奸而把她嫁给强奸犯;当然强奸犯更是应该被施以阉刑。借此机会,小弟再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强制每对新人在结婚前的半年时间,参加由政府认证机构所主办的婚前辅导,从而减少离婚案件。当然,教育工作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小弟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

在减少了问题家庭的产生后,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呢?这些孩子一般上都会对整个社会充满怨气,对他人的信任度极低,做事没信心,对未来没有任何正面的希望,一些还会有暴力、自虐,甚至是自杀的倾向。苏格拉底的学生曾经问:“老师,我们要怎样永远地铲除一块土地上的野草呢?”看官们,您的答案是什么?用一把火?最强的除草剂?苏格拉底给了一个到今天为止最好的答案:“在那块土地,种上有用的农作物。”有鉴于此,我们得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爱、关怀、信心、自我认同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果一个家庭生病了,和孩子们最接近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以下是小弟的建议:学校里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每当老师发现孩子们的异样,首先需交给辅导老师评估。接着,校方可以成立一个安亲班,让孩子们放学后留在学校直到傍晚时分。这样,孩子们至少能解决三餐温饱(在学校吃免费午餐和晚餐),课业的落后,放学后到处游荡等问题。与此同时,校方也可以进行由外面商家及爱心家长们赞助的家庭领养计划,给予单亲家庭实际的经济援助。

第二,校方能够主动地办一些慈善活动,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们参与。根据ABC新闻报道,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一间老人院里,就有一个隔代学习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将幼儿园放在老人院里,孩子们就能从星期一至五,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一起进行着各种活动,比如一起跳舞、画画,一起吃午饭,一起讲故事或者就只是看望这些老人。这些频繁的互动,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幸福不是必然的,必须主动地去施给和付出,才会有所回报。同时,孩子们的信心也能被建立起来,因为老人的世界因他们而发光发亮!通过帮助社会里更有需要的人们,孩子不会再去埋怨和计较;他们心中的苦毒,也会慢慢地被心中的爱与关怀取代。

第三,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学会自学!台湾张辉诚博士所提倡的“学思达”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这个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五个步骤的循环学习方式,扎实地让孩子们掌握了面对未来挑战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下是学思达的五个步骤:首先,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讲义及所有的资料进行自我学习。接着,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提供的问题作出相关的思考和进行小组讨论。在得到一致的答案后,学生会发表他们的学习成果与心得。最后,扮演辅助角色的老师会对于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整合和给予回馈。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学思达”教育方式,进而推广至身边的朋友及孩子们所在的学校。

各位,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尽一切的努力来解决这些不幸原生家庭的问题;不然,被解决的将会是我们的下一代。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外公的金桔/周嘉惠(马来西亚)

外公的金桔/周嘉惠(马来西亚)

外公在我有记忆以来都是公务员。不是马来西亚的公务员,而是中华民国的公务员。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日本殖民政府手中接收台湾,随后就需要开始有人代表政府进行管理地方事务,外公就是那时候来到台湾的首批公务员之一。

后来辗转到阳明山管理局做事,政府提供了一个不算大的宿舍给外公和家眷住。这一间房子现在可能还在,至少疫情爆发之前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了。如果搭乘台北的260号公车上阳明山,在“教师中心站”下车,横跨一个马路,然后往下山的方向走大概二十步就看到了。

房子前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种了一棵桂花树,还有几棵金桔树。外婆家给我的记忆就是随着温泉飘来的浓浓硫磺味,季节对的话,还夹杂着一丝桂花的香味。外婆会收集干桂花,然后一层桂花,一层白糖,让桂花味融入白糖,增加风味。外公则在金桔成熟时摘几颗嚼。那时候年纪小,自然也想有样学样,不过被表弟大力阻止了。他们都吃过金桔,又涩又酸,都不知道外公是怎么忍受的?

几十年过去了,早就人事全非。外公外婆都已不在世,但每每想起那间老房子,浮上脑海的还是桂花树,以及金桔树。

外公一家到台湾后不久,国共内战爆发。二十世纪初期,军阀战争、抗日战争一直打个不停,普通老百姓只要不是生活在战区的,对战争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如果知道这一次战争和以往的不一样,一开打就注定了几十年的对抗,回不了家乡,我猜,外公是有可能携眷想办法逃回大陆的吧?在当时,不时听说有外省人因为思念家人,抱个篮球就跳进台湾海峡,试图回到大陆故乡。外公是个念旧情的人,不过一家八口人,抱篮球跳海可不是个明智选择。外公至死都没回过故乡,反而是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随母亲,带着外婆的遗愿回到浙江奉化老家祭祖。

十几年后,我找到机会,到杭州的浙江大学读博士。导师经常请同门学生吃饭,有次在饭局后上了一碟浅黄色的小桔子,同学严晓蓉说那是浙江人喜欢吃的金桔,还热心教我怎么吃。我还记得表弟小时候的劝诫,金桔最终没吃。

又过了几年,今年农历新年前第一次在商场见到售卖金桔。我买了一盒,估计有三四十颗金桔。拍了照片跟严晓蓉确认是浙江的金桔后,这次鼓起勇气拿一颗,按照几年前她指导的方法剥皮,然后塞进嘴里用力一咬。完全没有预想的涩和酸,反而有一股清甜的味道在嘴里爆开,非常好吃!

刹那间,我理解了外公当年嚼的金桔,更准确的说其实是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浙江的金桔到台湾后只剩虚有其表,味道完全变了样。不过对外公来说,金桔承载的是几十年不能再喊一声哥哥、姐姐、弟弟的惆怅,当然也包含了无法再一次去父母坟前扫墓的遗憾,这些情绪都比台湾金桔的酸涩程度强多了吧?一时,虽然满嘴的金桔汁,我也感觉五味杂陈了。

附:近两年有一位笔名“奉化山人”的中国作者经常投稿支持《学文集》。山人在退休前专门做奉化地区的地方历史研究,而她不止知道外公父亲和外婆父亲的名字,还去过他们的故居,对他们生前事迹的了解比我知道的多得多。疫情继续平稳之后,我势必要择日到浙江听听家族历史故事!

附2:我终究还是记错了,严晓蓉说金桔是不剥皮吃的。而且,皮才是金桔的灵魂,果肉可以舍弃,皮不能不吃。

  • 摄影:严晓蓉(中国)
  • 说明:金桔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分手快乐/咯特佩(马来西亚)

分手快乐/咯特佩(马来西亚)

 悦儿:我说我的可儿妹妹,才刚过的情人节,这几天就一个人吃饭?你的男神大明呢?

可儿:哎!别提那人,我们就是情人节那天分的手!

悦儿:哟!这怎么一回事?哟!这G牌包包不就你梦寐以求的包包吗?大明送的?

可儿:那抠门的家伙?!这几千块的包包,他哪会舍得买!

悦儿:啊!他不是A大公司的经理吗?月入也有上万吧?

可儿:那又怎样?他有钱都上交给他妈了!当初也不知看上他什么?现在咋看咋不顺眼!

悦儿:那他是挺优秀的,帅气的长相、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在公司的表现也不错,有钱给妈花那也挺孝顺的不是?

可儿:他非但很孝顺,还很听妈妈的话!总是在我面前“妈妈说”、“妈妈说”,一点主见也没有,我甚至觉得他会跟我交往也是听他妈妈说的!

悦儿:呃……你们是因为什么事分手的?

可儿:情人节那天,我把我新买的G牌包包,以及情人节赠品——男士皮包送给他,竟然被他说教了,真气死我!

悦儿:你自己买的包?

可儿:对呀!我自个儿挣的钱想买个包都有错?要不是想到他,我才趁促销买的,也比平时优惠一成吧?结果,还是被他说,还说他妈以前如何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拜托!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没必要活得那么苦哈哈吧?我呀,突然发现咱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都大大不同!

悦儿:现在发现还早哈!

可儿:对!祝我分手快乐!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庭围城/#李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