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倒计时/江扬(中国)

婚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契约,目的大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繁殖需求、性爱需求、感情需求、经济需求等等,不一而足。这其中,最根本的是繁殖需求与性爱需求。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一纸婚书就是合法通奸的通行证。但个人化兴起的现代社会中通奸已然脱离婚姻的束缚,身体自主权的张扬与性产业的生机勃勃让婚姻制度相形见绌。

今天社会上普遍对于事实婚姻的承认让传统婚约可有可无。也就是说,让爱情与婚姻脱钩,留下爱情,无需结婚。卫道士们当然可以辩解,事实婚姻并不是对于传统婚姻的背叛,而应被看作是传统的进化。但一同进化的是原本的书面婚约成了口头契约。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口说无凭,常常不太牢靠。从传统婚姻走向事实婚姻,实际上就是神圣走向随意,稳定走向松动。随之而来的多夫多妻、性滥交也许仍让一部分人不适,却也是婚姻进化的产物。起码相较于原始婚姻的传宗接代,现在这些剥离了繁殖功能纯粹追求爽感的做法不失为一种进步。

另一方面,虽然裤裆子里的那点事仍然引不少英雄竞折腰,并驱动了诸多相关的科技服务产业——比如AI换脸术最前沿的应用场景就是色情视频,但总人口的性需求在今天看来相当式微。人类从未如今天这般轻而易举地满足性欲,但无性人群的数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不管是性交欲望、精子数量,还是生育率都在直线下滑。当性交与繁衍都变得不那么迫切,为此提供合法性的婚姻也显得黯然失色。

那么,我们能不能摆脱庸俗的肉欲回归纯洁的爱情呢?这或许是历史上最正统也最政治正确的婚姻形态,却也一样岌岌可危。以网络社交为代表的诸多娱乐应用大量分散了人们在传统家庭中投射的时间精力,爱情的保鲜期越来越短,传统价值观下相互依偎互相扶持的夫妻早已变成看着各自手机凑合一起过的室友。有勇气的室友们揭竿而起,浩浩荡荡地加入离婚大潮;瞻前顾后的则继续盯着屏幕,矫揉造作地维持一点恩爱的假象。

如果爱情没有了,性欲也消退了,剩下的只有钱了。传统婚姻的一大作用就是固化阶层利益,所谓“门当户对”不过是维持彼此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个作用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在今天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这种家族联姻也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一方面养尊处优的年轻一代不愿意出卖个人福祉去满足更大的群体利益,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际间形形色色的广泛联系已经不是几个家族的联姻所能涵盖。这些都让现代婚姻越来越难以承担固化阶层的重任。

当然如果不谈群体,具体到个人来说,婚姻仍然是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手段。所谓“结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并非毫无缘由。只要平等社会尚未来临,只要阶级差距仍然存在,那么“权色交易”式的婚姻就不会消失。无论这样的个人跃迁有多少,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不幸的婚姻总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婚姻则近乎为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类大脑性高潮的密码被破解之后,当居高临下的男人不会再被力比多绑架之时,权色婚姻才能被埋葬。这也许比女权主义、平权运动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同性恋的合法婚姻/林明辉(瑞典)

琢石/杨晓红(台湾)

知名影评人非常感念父母对他自由的栽培,让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才至于有今天自己满意的事业与成就。

小老板设计师朋友发牢骚说,真希望小时候妈妈多逼他们读书,像姑姑严格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家的小孩全部都当医生。

周杰伦回忆说,除了音乐,他什么都不会。小时候学钢琴,老师之严格,压力之大,曾经想要放弃。幸好他当时怕妈妈生气而不敢不上钢琴课。

儿子在国小时,常常抱怨,为什么同学放学可以回家,他却要上英文补习班。上国中时,玩线上游戏,可以用英文和外国玩家沟通时,才恍然大悟比较懂英文的好处。孰不知道他当时写英文作业,鼻涕眼泪都来了。

免俗不了,对政府对小孩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只好把小孩送去私立中学。也有幸能考上数理资优班,老师教学严格,高执行力,功课考试多。自己看了,也觉得很这样的训练方式很魔鬼。 看孩子的苦瓜脸,仍在适应中。中学、大学、社会,路还很长呢。

常常想,如果采放牛吃草,天生长大天真天生。长大后,不是那么如意的时候,会不会怪父母不逼他多读点书?又或者他事业有成,活成社会要的样子,却失去自我?这真是哲学问题。

人格能力养成很重要,天生特质也该尊重。到底是当一块快乐的石头好,还是跟上现实教育的养成好?玉琢成器,但琢磨过程是需要费上一番功夫的。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特质,当父母的永远是新手,深怕耽误了他们该有的天份能力。难怪俗语说:“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以前听到这句话,没什么感觉,现在却是弯腰一鞠躬。

各位前辈爸妈,你们是怎么养大孩子的啊?

如何帮助孩子脱离不幸原生家庭的枷锁?/徐嘉亮(马来西亚)

家,应该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家,应该是每个人爱的泉源。只可惜,并不是每个原生家庭都是温暖、和谐的。赌博、酗酒、乱伦、未成年怀孕、婚外情、把孩子丢给电子产品、吸毒、离婚、单亲等数之不尽的原生家庭问题给孩子们的前程蒙上了阴影,也间接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根据大马统计局202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报告,现今全国共有91万0091名单身母亲。我们该如何去帮助这些落难的家庭呢?

各位,以上大部分的家庭问题,都可以通过立法及严厉地执法而得到缓解。打个比方,通过修改伊斯兰家庭法令,把穆斯林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从现有的16岁调高至18岁。此外,严厉惩罚那些家长因为女儿被强奸而把她嫁给强奸犯;当然强奸犯更是应该被施以阉刑。借此机会,小弟再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强制每对新人在结婚前的半年时间,参加由政府认证机构所主办的婚前辅导,从而减少离婚案件。当然,教育工作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小弟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

在减少了问题家庭的产生后,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呢?这些孩子一般上都会对整个社会充满怨气,对他人的信任度极低,做事没信心,对未来没有任何正面的希望,一些还会有暴力、自虐,甚至是自杀的倾向。苏格拉底的学生曾经问:“老师,我们要怎样永远地铲除一块土地上的野草呢?”看官们,您的答案是什么?用一把火?最强的除草剂?苏格拉底给了一个到今天为止最好的答案:“在那块土地,种上有用的农作物。”有鉴于此,我们得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爱、关怀、信心、自我认同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果一个家庭生病了,和孩子们最接近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以下是小弟的建议:学校里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每当老师发现孩子们的异样,首先需交给辅导老师评估。接着,校方可以成立一个安亲班,让孩子们放学后留在学校直到傍晚时分。这样,孩子们至少能解决三餐温饱(在学校吃免费午餐和晚餐),课业的落后,放学后到处游荡等问题。与此同时,校方也可以进行由外面商家及爱心家长们赞助的家庭领养计划,给予单亲家庭实际的经济援助。

第二,校方能够主动地办一些慈善活动,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们参与。根据ABC新闻报道,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一间老人院里,就有一个隔代学习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将幼儿园放在老人院里,孩子们就能从星期一至五,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一起进行着各种活动,比如一起跳舞、画画,一起吃午饭,一起讲故事或者就只是看望这些老人。这些频繁的互动,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幸福不是必然的,必须主动地去施给和付出,才会有所回报。同时,孩子们的信心也能被建立起来,因为老人的世界因他们而发光发亮!通过帮助社会里更有需要的人们,孩子不会再去埋怨和计较;他们心中的苦毒,也会慢慢地被心中的爱与关怀取代。

第三,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学会自学!台湾张辉诚博士所提倡的“学思达”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这个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五个步骤的循环学习方式,扎实地让孩子们掌握了面对未来挑战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下是学思达的五个步骤:首先,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讲义及所有的资料进行自我学习。接着,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提供的问题作出相关的思考和进行小组讨论。在得到一致的答案后,学生会发表他们的学习成果与心得。最后,扮演辅助角色的老师会对于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整合和给予回馈。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学思达”教育方式,进而推广至身边的朋友及孩子们所在的学校。

各位,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尽一切的努力来解决这些不幸原生家庭的问题;不然,被解决的将会是我们的下一代。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外公的金桔/周嘉惠(马来西亚)

遗产的帮助/佚名(马来西亚)

现代人很多都在说,不需要留财富给孩子,应当训练他们独立自主,那才是作为父母可以为孩子做最好的事。自己挣的钱就在有生之年花完吧。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当你的孩子不是那么善于理财的话,遗产确实可以救他们晚年的生活。

母亲中年时生意失败,幸好后来还是还了好一大笔债。但是当房东决定收回她做餐馆的地方时,母亲还欠着接近整百万的债,而且那时候她已经患上了焦虑症,还做了心脏手术,生理和心理上都大不如前了。

母亲有三个孩子,但是我们在财务上,都帮不上太大的忙。幸好,就在这段时间,去世10多年的外公的遗产终于开始分配给孩子们了。母亲继承了一笔数目,顿时让她心头大石可以暂时放下。

当然,做父母的应该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可是天下怎么可能没有失败的人呢?如果孩子愿意改过自新,那么,遗产确实是可以帮助很大的。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别等我,我没遗产/公羊(马来西亚)

留些什么给孩子呢?(二)/徐嘉亮(马来西亚)

上篇,小弟分享了如何帮助孩子立德、立志和坚守正道。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教孩子与人相处和建立一个思想的架构。

自小,父母就以身教告诉我凡事替人着想,做事别斤斤计较。家慈还有一句口头禅——处处吃亏,处处占便宜。小时候,村口的道路因为年尾的雨季而变得一坑一洞;我们一家三口就会推着“鸡公车”,载着一车又一车的石子和砖块,把道路填好。当年路过的村民只是笑笑,后来还听到一些“搏出位,出风头”等言语;我们也不管这么多,只要晚上骑电单车或脚车回家的人不会因陷入坑洞而摔倒就好。我们一家还做了许多“蠢事”,譬如把住宅区的一块荒地开垦成一个有花草、凳子、秋千、跷跷板及羽球场的休闲地。记得有一次,行走蹒跚的母亲在晨运后,弯下腰子,把草场上的玻璃碎块一片一片地拾起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竟然有人责怪她: “萧老师,这些工不是你做的。你走路都不方便,何必拾垃圾呢?”奇怪的是,这班人,自己不做,还不许别人做?我呢?每年都把课室里的窗帘布带回家洗;老师上课前,总是自发地把黑板擦干净;学校的二十余个筹款铁箱,自己在角落头涂涂写写……怎知,一位较好的同班同学,在我们快毕业的时候,对我说:“嘉亮,你是否看太多武侠小说?不要凡事都出风头,没有人会喜欢“参你玩”的……”我也不太放在心上,毕竟心安理得就好。出来社会工作后,我还是保持一贯的热心。对于新来的讲师,我会主动地分享自己曾教过的同科教学讲义与资料。怎知,在某位讲师教了一个学期后就呈辞的事件后,院长竟然说我给的讲义把她吓走了。(事实是管理层突然要这位讲师教三门学科而把人赶走的)

不知为何,慢慢的,我也变得冷漠了……。一直到某个晚上,我讲了这个故事给孩子听而猛然醒悟过来。一位父亲在孩子碰上挫折后,拉他到厨房里煮三样食材。这三样食材在未煮熟前,都是坚硬的——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热水煮后,萝卜变软了;鸡蛋表面没任何改变,可是内心硬化了;只有咖啡豆不但保持原状,还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一刻,我留下泪水,告诉孩子们:“爸爸这些年,变成了煮熟的鸡蛋,内心冷漠了。千万别学我,我会改……。”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家慈所讲的:“不怕吃亏,先对别人好”及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有一个观念,我们必须让它嵌入孩子的生命里——那就是“爱人如己”。孩子在新年来临前,期待收到贺卡;那么,我们得陪孩子们先写下贺卡,寄给亲朋好友。同时,我们也鼓励孩子们参与帮助人的活动,譬如帮水灾灾民筹集日常用品和药物,替孤儿院筹款及打扫等等。这些事情,我们乐意做,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就得相互付出;我们先施给,并不是要求任何回报,而是明白了“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孩子会要求母亲去探访已故钢琴老师的老母亲,有好吃的糕点,他们会塞一块进奶奶的口里……衷心希望他俩永远秉持这样的爱心,千万别像曾经的我一样,被无情的遭遇磨得只剩下冷漠。

接下来,小弟想要谈一个现今的学校从来不教,而大部分家长又都不知,却需要我们毕生的努力去实行的——中庸之道。“什么?中庸?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凡事都站中间,做事只求不得不失,和稀泥而已。”各位,中庸的这个“中”,的确是有不偏不倚的意义,但绝对不是叫大家和稀泥,而是高度地要求我们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而且必须拿捏得刚刚好,因为过犹不及!至于“庸”,则是天下不变的常道,即使是在微隐的事情上,也得发现它,也得活出“天道”。听到奉元书社的林世奇老师讲解的《中庸》时,小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真正的《中庸》和我们所认知的完全不一样。

那么,我们要如何教导孩子拿捏事情刚刚好呢?且看小弟所分享的例子。今年初,女儿与同班了四年的同学被分派到不同的班级里。过了不久的一天,女儿放学后问了我一个问题:“爸,我的好朋友,马来文功课不会做,想向我借来抄,可以吗?”“什么功课呢?借给朋友抄,岂不是害了他?”“是那天你教我的长文缩短。爸,如果我不借他抄,他会被很凶的马来文老师“打死”,我也会失去这个朋友;如果借他抄,又会害了他。怎么办?”“那篇长文缩短的确很难,老师没教过,相信你们也不会。这样,爸替你出个主意,把爸爸之前教你如何做长文缩短的笔记借给他,并且你在未上课前的时段讲解给他听,问题不是解决了吗?如果他还是怪你不让他抄,你就告诉他,只是抄会害了他。”女儿认同我的意见,也顺利地完成任务。看官们,小弟认为要办好一件事,必须坚持两点。第一,我们得为需要帮忙的人着想,深入地了解其问题及明白怎样才能真正的帮到他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免好心做坏事。第二,凡事都得顺着正道而行,在对的时间点上,把事情处理得刚刚好。

此外,通过吕世浩老师所讲的网课《秦始皇》,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如何处理事情的智慧,和他们方法的成效,以便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很简单。当我们读历史书时,每当到一个必须做抉择的地方,我们就先把书关上,然后将自己代入角色,尝试去解决那问题。接着,我们认真地学习古人的做法。相信日久有功,通过无数的模拟练习,我们处理事务的能力定会大大地提升。

以下是吕老师的讲《秦始皇》网页,谨与大家共勉之。

各位,以上这么重要的事情,现代的学校却从来不教。那么,我们唯有靠自己,好好地把这些生活中所需的智慧,一一地传授给下一代了。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外婆的馈赠/李黎(中国)

留下点什么/何奚(马来西亚)

人生一场,尽管大多数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但是连蜗牛路过都留点痕迹,我们难道不该多少留下点什么吗?

遗产给人的印象是人死后留下的一些财富。不过从生活经验中学到一点,我觉得把今天的钱财留给下一代去用,是很不实际的。别的不说,三十年前买一张十万的保单,那种感觉是留下了万贯家财给家人。如果三十年前死了,十万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横财,可是今天呢?不无小补,也就如此而已。

所以,要留下点什么的话,第一,不要留现金,现金是不保值的东西。第二,为什么要等死后才留?为什么不马上就开始发放“财富”?

古人认为,有三种东西如果能够留下,那会有点意思: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都会留下身后名,如果有本事,有机缘,绝对可以考虑去做。但是,对一般凡夫俗子而言,就在今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一个好员工、好老板、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女儿、好学生等等。万一不幸英年早逝,至少在某些人心中留下一丝好印象,就像蜗牛留下了痕迹那般。

对一个没本事、没机缘的人来说,这样也差不多够了吧?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们的文化遗产/山三(马来西亚)

再谈对于“考试”的刻板印象/徐嘉亮(马来西亚)

(家长日前)

徐先生:     副校长,请问老师们何时会派回评估试卷呢?

副校长:     对不起,徐先生,今年的评估考卷将不会被派回去。老师们会根据学生各自的评估表现而跟进孩子们的进度。

徐先生:     副校长,这套方法看似完美,在华小却似乎行不通。一名科任老师平均教三到四班学生(每班40 – 50名学生)。他能否认识我的孩子,还存在疑问呢?其实,把监督孩子功课进度的部分责任交回给家长们,不是更实在吗?

副校长:     徐先生,还是不行,只因我们受到教育部的指示,不能派回考卷,害怕家长们互相比较成绩。

徐先生:     副校长,我们只是单纯想了解自家的孩子需要在课业的哪一个补救或是加强?

副校长:     这位家长,别担心,明年的二月“年终”考试试卷,将会被派回……(被打断)

徐先生:     那岂不是太迟了!谢谢您的讲解,看来我只得自个儿给孩子来个各科评估了。

(家长日)

徐先生   :  xx老师,您好。我是否能看看孩子的考卷呢?

级任老师:   徐先生,别担心。看来你孩子的表现还不错。

徐先生   :  xx老师,我只是想多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只是让我翻一翻孩子的考卷,就行了。

级任老师: (面有难色,犹豫了一会儿)徐先生,坦白说,这次考试,老师们都没给考卷打上分数,你看了也没用。

徐先生   :(心想:那么成绩单是如何被填上的呢?随意?随缘?看来考卷也是……)谢谢您,老师。

以上两段的真实谈话,反映了马来西亚实施了PBD(课堂评估)后的小学教育实情。小学检定考试被取消后,孩子们的学习似乎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一片迷雾之中。大部分的老师都不知何为Bloom’s Taxonomy的评估方式,甚至有一批害群之马从此有了藉口(不用考试),名正言顺地在课堂上“划手机”;连教长也承认有一部分的老师为了KPI好看,刻意给孩子们的评估打上“特优”(TP6)的成绩。最终,教育局又下达了一个指令,今年开始,学校将进行一个总结性评估 (pentaksiran sumatif)。换言之,就是重启考试。

有鉴于此,我们得先厘清考试真的是孩子们学习上的“绊脚石”吗?没了“考试”,孩子们是否立即从“压力山大”变成了无拘无束的“彼得潘”?许多人都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那么就是“好孩子”,“钱途”也会无可限量!更有甚之的是许多以“考试成绩挂帅”的大学生,都有一个严重错误的刻板印象;大学念什么科目不重要,只要大学毕业就能保证一份高薪工作,反正大学所读的都派不上职场。

其实,考试只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它拥有两个重要的功用:相对性公平的评分制度以及让学生评估自我学习的程度。那么,为什么大家一窝蜂地追捧考试全科“A”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不知为何学习?第二,不了解“考试”的真正意义,结果被某些“心不正”的投机分子所利用。

写了那么多实情,让小弟在此抛砖引玉,谈谈如何解决我们对于考试的刻板印象吧!要解决问题,就得从如何出试题说起。坦白说,布卢姆分类学(Bloom’s Taxonomy)的课堂评估及教学方式,的确是一个好制度。他的理论将知识分为认知范畴(Cognitive Domain),技巧范畴(Psychomotor Domain)及态度范畴(Affective Domain)。怎知大马教育部只取了认知范畴,而放弃了更为重要的态度范畴: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从一开始的被动地专注(接受),到接下来的主动学习(反应),懂得评价,组织所学到的知识与讯息,到最终的把学习视为一种本能(内化)。即使是认知范畴的六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我们的考题也往往只集中于前三个阶段。要评估孩子是否掌握后三个阶段的技能,考试题目就得摒弃选择题。在还未让现有的老师们了解何谓布卢姆分类学评估,就突然取消了“填鸭式”的考试,只会让老师们不知所措。各位,别忘了,如今的老师们也是从“填鸭式”教育制度中成长的。

讲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改变对考试的刻板印象,我们得来一场教育改革!首先,我们必须把学习的真正目的,深深地烙印在基因里。那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实学。何谓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中贯穿一切的,唯有一个字——爱!(爱等于爱真理,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一切的真善美。)至于实学,就是一切让我们懂得如何与大自然、人、事物以及自己相处的有用学问。

第二,我们得改变教学方式,才能确保孩子们掌握认知范畴后三个阶段的技能。可惜的是,嘉惠兄刚告诉我,今天的孩子如果会抄功课,就已经当着是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了。许多人也发现如今大部分的老师都教孩子们抄功课,不但历史抄,语文科也抄(包括造句、作文、长文缩短……),甚至科学实验和数学都是抄!抄,有什么妙用吗?有!对于老师:只需机械式地用红笔打勾,甚至不需要改作业!对于学生:被塑造成“听话”的愚昧一代……现在有许多经过试验的良好教学方式,譬如:学思达教学法、21世纪教学法等等,值得我们为了下一代的生存而积极地学习。

同时,我们也得改变教科书的内容。家慈就曾一语惊醒梦中人式地提到:“为什么马来西亚教育部不参考外国编得好的教科书呢?”是呀!为什么呢?在此,我们打个比方:既然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读、听、写、讲,四个方面;那么语文课本怎能没有文法、阅读、聆听、讲述以及写作的辅助材料呢?小学的数学进阶怎么只能在每一个年级加上一个位数的难度提升——从十位数(一年级),百位(二年级),一直到百万位(六年级)呢?这是哪门子的编排?(在此呼吁,如果马来西亚教育部需要人才重新编排教科书,小弟可以和几位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参与其中。)与其等待政府改革,不如我们上网找一些好的教材,马上教自个儿的孩子。(如果您有兴趣,可以联络《学文集》:xuewenji.my@gmail.com

最后,当然也是教改最重要的一环——老师和家长。一个有使命感,愿意付出的爱心老师对于莘莘学子的一生影响是重大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的本质和责任。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难题;只要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我们一定能克服。至于误人子弟的,劳烦你们另谋高就;毕竟我们不愿阻止你们的发财路(真正的教育者并不会发达),更不想您坠入地狱之中。当然,家长也需扮演好其角色。有一句话:言教不如身教;就应该是家长们的人生座右铭。你在划面子书,却大声骂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请问,这有说服力吗?

各位看官,您愿意马上做出改变吗?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考试好不好?/赤月(马来西亚)

你这背景太假了!/咯特佩(马来西亚) 

新疆卖蜂小子刘元杰(博主网名:疆域阿力木)从2020年直播带货,绝没想过自己会因为直播背景而一炮而红。事因有次网友吐槽说他的背景太假了,他很认真地听进去,然后带大家到新疆地区的河畔、草原及油菜花田,以证实自己的背景是真的。接下来,就是被网友“疯狂二创”——形形色色的“假背景”,配以刘元杰的动作说话的视频,制造更多的笑点!

对刘元杰而言,养蜂场四周的山川美景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对广大网民来说,却是如此地不真实,甚至有“造假”的嫌疑。虽然那只是玩笑话,但这也说明了你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儿,在别人的眼中,也许却是难得珍宝,羡煞大家!之前,刘元杰曾登上央视,称他努力的意义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顿时迎来许多的赞扬声。

另一方面,在2020年,凭借普通智能手机拍摄上传烹煮大马日常菜肴的视频,点击率过万,因而爆红的大马印度裔夫妻(YouTube网名为Sugu Pavithra)。其视频里的厨具就平民百姓的简单锅铲,而烹煮的菜肴中有咖喱鸡(Kari Ayam)、咖喱鱼(Kari ikan)、叁巴醬鸡蛋(Sambal telur)等都是许多大马家庭的家常菜。之后,这对夫妻获得前任首相慕尤丁赠送三脚架、微波炉及电饭锅等物品,以示鼓励。

平凡的生活中,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就待我们去观察,去感觉,去发掘。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平凡的爱情就好啦/客家妹(马来西亚)

平凡的生活/刘明星(马来西亚)

日子过得淡漠,半点水也不见得会溢出心头,那是不是平凡到了极致,以致趋同于理想平衡状态,再不会泛起涟漪的心如止水?我想,《庄子·齐物论》里的心如死灰大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然而,那大概绝不平凡吧?南郭子綦说起的天籁,“怒者其谁也邪”又岂是常用的“天籁之音”能搭上的。

可是,那种形如槁木的寓言,毕竟是杜撰的比喻吧?又或许如今的我们对那种绝对幸福的感受已经失去觉体,再也不能看到绝对灰心作为高人境界有什么好处了。也难说,也许只是我的个人感觉,这世上无奇不有,不平凡的人说不定多的是呢!

想来凡人也并非褒义词。宝岛歌手李宗盛不是唱过“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吗?可是我的世界难道不是凡间,我面对的难道是人间仙境吗?放眼望去,灯光灿烂的城市遮挡了漫天的星空,说是仙境,怕是自欺欺人的罢。凡人在凡间,天经地义,半点不含糊。

仙人的概念,我翻《道德经》没遇到,所谓的仙风道骨,也许是道家人士给自家戴的高帽?当然不能用老子五千言给道家作概括,这黄老之术,还要从炎帝黄帝的故事开头哩。可是,我怎么看,都看不到归隐山林就是修仙的青云梯。这当然是我个人的局限,我自己甘于平凡,可怨不得别人呢。

我也不会仿效魏晋各风骨来服用五石散,妄想从迷幻物质暂时进入追龙状态,那欲仙欲死的境界,不必药物刺激,也能从他处得来。但是,短暂的天外飞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梦里,谁又不能是具备任何超能力的天仙?

然而,平凡自有平凡的妙处。不必仰望藐姑射之山来想象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用意志来获得胜利,也许是周树人先生笔下的阿Q最自鸣得意的平凡人消遣了。

脚踏实地也不是坏事。否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究免不了要失望的。譬如涅槃,那又岂是随便坐在树下冥想就可以去到的大彻大悟?要从芸芸众生中得到真谛,一星半点的歪念,足以破坏一生的修行。

至于为什么有玉兔捣药,有月上广寒宫的人在,不必多疑,是拿来过过臆想乐子瘾的故事。

我们要的平凡是什么?/宫天闹(马来西亚)

小明和小强是大学的室友,由于刚进大学那时,两人的成绩不相上下,也对数理有兴趣,所以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两人都来自普通的平凡家庭,所以他们都希望以后可以出人头地。可是小明总爱抱怨,看到一些同学考得比较好,就会抱怨他家境普通,没钱买好的参考书,所以只能考得普通。而小强则会更加的努力学习,所以渐渐地小强的成绩也比小明考得好了。

大学毕业后,他俩不约而同进入一家国际IT公司,也在这家公司呆了10年。对小明而言,虽然他还是常常抱怨这抱怨那,可是他觉得现在这样就OK了。他常常跟小强说,我们这些普通平凡人,能够在这国际公司上班,也就这样了,工作到退休就好。小强每次都会笑而不答。所以,小明每天的生活都几乎一样,上班吃饭下班吃饭睡觉,星期五特别开心,星期六就去约会,星期天开始忧郁,因为星期一要到了。而小强每晚下班后,都会去进修。周末会去读MBA,也在那里找到了爱学习的另一半。

37岁那年,小强毅然决然的辞掉自己的工作,打算和太太一起创业,还邀小明一起;小明一口拒绝了,劝他不要那么傻,都在这公司工作那么久,薪水也很不错,为什么要出去?小强还是一样笑而不答。创业初期他和太太都非常努力,他跑业务,太太则在公司处理所需文件,真的非常辛苦,每晚两人都要工作到半夜。就这样辛苦了一年,公司渐渐有起色,他们才可以稍微放松。

50岁那年的同学会,小明和小强都有出席。小明一样还在那家公司,还是那样平凡的上着班,抱怨这抱怨那。小强则已经是一家公司的大老板。小明当然很是羡慕小强,他说,小强,当初你决定离开公司去创业是对的,我当时如果也去创业就好了。小强说,现在也不迟啊。小明感叹道,现在都50了,再多5年就要退休了,还创什么业呢?小强一如往常,笑而不答。

小明很平凡,可是如果他觉得这是他要得生活,并且不抱怨,这样的平凡也是一种福气。

小强也很平凡,可是他不想平庸,他走出舒适圈,去创造他想要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万变中的不变/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