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本书”,多么有浪漫情调的一句话!多么有深刻含义的一个比喻!多么有让男人产生五彩缤纷梦幻天地的诗句!
然而对我,这句话却是一个甩不掉、减不去的一生“烦恼”。女人,你可以不看不碰呀!晚了,已经有个女人成了我的妻子。
她是我的邻居,也是我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青梅竹马吧。在我眼前走来走去,好像只有她那么一个纤修的身影。她不声不响,有问才有答,似乎再也没有谁比她更端庄秀丽的女孩儿。她是父母的孝女,两个弟妹的权威大姐,是邻里大伯大妈交口称赞的“第一妹”。
我用心用力地追着她,有机会就想跟她在一起。苦恼的是我很难向她献殷勤,她跟别的姑娘很不一样:不肯接受我送她的手提电脑,虽然她很需要;不愿跟我坐一次巴台,她说她不喜欢那样张扬;更不要我陪她逛商店,她说她自己都不喜欢把时间花在商店里。看我无可适从,她说,我们的情感一定离不开钱财吗?朋友们说我的恋爱没戏。
但是她就像一块来自星外的铁陨石,把我这粒铁粉吸得紧紧的,我就是离不开她,总觉得她身上有股神秘的力量,让我觉得神奇、新鲜,每天想见到她。在后来的接触中,她不时地提出一些将来“如果……”的问题,要我谈看法,出解法。我就纳闷,当前的事情都定不了,考虑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情干嘛?好像别的女孩都只抓当前房子、车子、金子这些问题的。她怎么好像不生活在这个年代里,猜不透,猜不透她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她并不拒绝我。
如果这样的感受叫恋爱,从我们大学毕业那年算起,一直延续了六年。我觉得我们俩心中都已经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一天,她终于接受了我。原因很简单,说我这个人不坏,一起生活靠得住。她说,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恋爱,但是不可能一辈子不生活。她对我明确的肯定,让我晕了好长时间。然后,她挺大方地进入了我的朋友圈,亲切又慎重地踏进我家门槛,接受了我的双亲和弟妹。谈婚论嫁时,她一没要钱、二没要房、更没要车。她说这些都等我俩自己赚。我父母感叹不已:这是什么样的家教啊,她是个大学老师哎,下嫁到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这是我家祖坟上冒青烟了啦,现在这个年代,这样的姑娘已经失传了。我的恋爱不入寻常套路,没有花费一分钱,但却抽紧了我的全身精血,不轻松,绝对不轻松。因为我总觉得要仰着头看她,因每天我都能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她,我觉得欠着她点什么,而且越来越多,但不知道如何去归还。
结婚那天,席散人走后,在那间她学校分配的租房卧室里,她很认真诚恳地对我说:你要清楚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不是家庭妇女,我是知识妇女。那天我一定是乐昏了头,连连点头称是。实际上我根本没听懂,也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男人对女人的感受在结婚前后确实不一样。以前那种在她面前绝对是装的绅士风度、细致入微的关心、耐心听讲的态度渐渐地在消失中,相反,我倒发现了妻子独立性挺强的性格优点。恋爱时,总觉得她那风吹吹就要倒的身材,以后一定是我应保护的人,我的责任感是从她身边开始产生。但是婚后她没有接过我的工资卡,只说让我用着、存着,等到家里有用时再说。家里要做什么事,她会跟我说一下,过后她自己又都完成了。新婚蜜月,我建议去欧美度假,她却说等有了孩子再说,这是什么打算?我有点失落,怎么她就不像别家的女人那样使唤丈夫、依赖丈夫,在钱财上敲诈丈夫?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轻松,完全没有周围男人那种气管炎呐(‘妻管严’——编按)、惧内呐、小金库呐什么的。妻子是个大学老师,不上课,在家的时间比较自由。我是公司的一般职员,每天早九晚五。早上起来,去学校的妻子就准备好了早餐,晚上回来,妻子已经回家准备晚餐,我正好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体育频道的节目。饭后,她看书写字,忙着学校的工作。我呢?继续与电视手机为伴,甚至有几次被同事约去打牌。那日子过的呀,用我妈的话说,不知前世积了什么功德,今世娶到了田螺姑娘。
两年后的一天,在她的计划下,我们用自己的积蓄付了十八万首付款、在银行贷款买了经济适用房。可那天她也成了我的债主,我欠她三万元。因为我两年的存款只有六万。她说夫妻是平等的,家庭经济大笔开支必须共同承担。她只能承担一半,她可以借我三万元,以后不管还多少,但每月必须要还她一定数量的钱,直到还完三万元。不然,丈夫的家庭责任如何体现?她的观点和做法令人又恼又喜,但我无法辩驳和反对。后来我们家的经济原则就是:两人的工资独立使用、家庭的大款支出共同负担。我用钱再也不敢随意挥用了。
装修新房时,妻子提出不要书房,要有学习房。书房不就是学习房吗?她说不是。有的书房只是个摆设,一墙壁书柜的书没有读者,浪费钱财又浪费空间,还让人觉得虚伪。她说学习房里至少要有三张书桌,每张书桌配一个书柜。书柜不用多,因为很多书需要阅读,只要借用,无须拥有。让人拥有的书具有反复阅读、研究、分析,反复认识、理解、获益,在书上会做满摘记的价值,那样的书才须要拥有。须要拥有的书,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无限的。
那,为什么要三只书柜?第三只书柜是孩子的。孩子还不知在哪儿,就给他(她)准备上?是的,我要孩子在肚子里就知道他(她)在学习房里有一张书桌、有一个书柜。让孩子明白:人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来学习的。孩子的学习设备不能临时抱佛脚。
但我都功成名就地工作了,还要有书桌、书柜?她说需要,非常需要,一辈子都需要。她这又要我唱哪出戏?
学习房装修得宽敞、简洁、明亮,如果三个人坐在那里各自学习,互相独立不打扰,却相互又会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气场。来参观的人无不点赞称是,并表示一定借鉴。
房子装修,尘埃落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躺在卧室的棕床上,无不感到生活的美好、安宁。有天晚上,妻子来到了我身边,这是很难得的举动,我拍拍身边的沙发,示意请她坐下,一起看一会儿电视。没想到看着看着,竟扯出了下面这段对话: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什么打算,这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
“那你什么时候坐在你的书桌前面?”
“你什么意思?直说。”
“我的意思是,你应该有坐在书桌前的时候,不只是坐在沙发上。”
“你不喜欢我现在的业余生活?你要我做什么?”这女人又要把日子翻到哪一页?
“你直说吧,你的想法有时真的很难猜。”我说。
“到书桌前读书。你看过《老人与海》吧?”
“没看过,听说过。一个老人孤零零地打了一条大鱼,结果大鱼被鲨鱼吃掉了。”
“是的,故事很简单,但是老人的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人生引导。要不然海明威也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能等同与莫言的。”她又接着说:
“如果你认同海明威笔下老人的作为,我建议趁现在我们还没孩子,你去读个MBA。”
“你说的是这个‘读书’。我读MBA?要我跳槽?让我去升职?”
“跳槽、升职,那是以后的事情,主要是人生在世,时间不多,让自己货真价实一点,回首往事就不会有后悔了。”
“你是不是在绕着弯儿骂我庸庸碌碌、虚度年华?”
“你那么敏感?这是良好的开端。你看了《老人与海》以后,自己做决定吧。”她笑着说着走开去了。
你们听,这样的一段对话!我很窝囊,一肚子的火,但又发不出;扫了我的尊严,但又挑不出她有什么错。我估摸,如果我的业余生活没有改变,估计我的耳根就不安宁了。
我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老人与海》,听了一遍《老人与海》,又看了一遍电影《老人与海》。每每交换视、听、看时,妻子就意味深长地朝我微笑一下。好像在笑我,是不是还领会不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还抓不住中心?又好像在笑我,是不是在拖延时间、在磨蹭?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因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故事很简单,一个老人一只船,一连84天出海钓不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于深海区钓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这条大鱼顶着长长、尖尖的头角,拖着船走了两天两夜,挣扎着要掀翻小船、要逃脱开去。老人忍着饥饿和伤痛全力搏斗,终于制服了这个强大的对手。可是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好几条鲨鱼与他争夺大马林鱼。他用鱼叉、刀子、船桨同鲨鱼搏击,最后,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岸上,然而他带回来的只是一副巨长的大马林鱼骨架。反正他证实了自己,钓到了鱼。
在阅读这篇小说期间,我问过一些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一个高中生说,花了那么大力气,拖回来一副鱼骨头,有什么价值?一个同事说,这个老人的精神可嘉,毅力很强。一个女同事说,这个作者写这个故事,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理?相同的一本书,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所得。我呢?
老人很有进取精神,并且很顽强地表现在一定要钓到鱼,一定要把大马林鱼带回岸上,哪怕是一架鱼骨。老人的进取精神激励到我了,我这样去跟我的老婆大人说?没有。我什么也没跟她说,只告诉她明年二月,我会去报名参加在职硕士班的考试。因为我真正地感觉到我与妻子的差距。如果我不再学点新的什么,她的话我会越来越听不懂,这个女人的这本书,我会越来越看不懂。我们会无话可谈,生活在一起而寂静无声,那是很可怕的。
然而报名,说说那么容易吗?于是我和她一起坐进了学习房,在我自己的书桌前开始了真正的学习。借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考书,复习了一门又一门的专业,那种看书态度是我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过的认真和专心。有时妻子在客厅放点儿轻悠悠的,让人静心又助人思索的古典音乐,常常在想闭一会儿眼睛时,她会递过来一杯咖啡。她一杯、我一杯,她会跟我说,她的论文已经写好提纲了。我会说,其实逻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课堂。我本来是个聪明人,再加上这种温馨的陪伴,结果是不用说了。
两年后,我戴上了硕士帽。不久,有个猎头公司联系了我。但是更有收获的是我与我的太太,几乎天天要到学习房,坐在各自的书桌前看一会儿书,聊一会儿天,然后再一起说,睡了吧。虽然她正在赶写博士论文,但是她已经有我们的宝宝了,所以我每天都要监督她早点休息。
太太这本书,我算是打开了。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本好书,并且接受了建议,拿到了读懂这本书的钥匙。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砥砺人的品格。我要感谢我的太太给了我崭新的生活!
摄影:Nick Wu(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