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人离婚后/陈天赐(马来西亚)

前几天和一位认识多年的异性挚友相约出来喝茶聊天,她告诉我刚与丈夫结束十多年婚姻,已经走到了终点。

我听了之后目瞪口呆,令我感到惊讶万分。记忆中的她可说是非常友善、健谈、满脸带着笑容、和蔼可亲的女孩,怎么就离婚了呢?实不相瞒,她为了要保持这段婚姻,在过去十多年里,她已经给丈夫好多次机会让他改过自新,但是不争气的丈夫赌瘾越陷越深,他在外头欠下阿窿庞大的数目,还逼妻子背黑锅替他还债,银行欠了几百千的贷款也要妻子来还。为了躲避阿窿追债,逃到外地躲藏,抛妻弃儿,家人都无法知道他的下落,多年以来从都没尽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一分钱的生活费也没给过家庭,三个儿子由妻子咬紧牙根照顾扶养长大一直到大学升造。

在去年烂赌丈夫突如其来出现,答应离婚,并承担所有律师费。事到如今,离婚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希望尽早过回正常的日子。

以往,她渴望把婚姻当着护身符,充满着幸福和快乐,希望枕边人会无微不至给她依靠,支撑她,体恤她,相知相伴,热爱家庭,一生一世守护她。现在,她对婚姻已经改观,认命,看开了,不想再寄托于婚姻。也许受到离婚的打击后,女人的眼界有些变化,不会再对伴侣有所期望,逼自己重新评估爱情,并要求自己更加坚强和独立。离婚可逼使一个人面对婚姻失败的现实,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促使一个人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生活方向,从而扩大眼界。

对于儿子,过去她只期望他们能好好认真求学,毕业后能脚踏实地为社会付出贡献,将来能够建立美满的家庭。现在她和之前的想法不一致了,经过残酷的婚姻打击后,她把未来全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希望能够终身陪她,慈乌反哺,孝顺她,照顾她到老。

无可否认,她失败的婚姻及遭遇也令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对婚姻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观点,离婚和眼界之间确实可能存有在一些关联,但这些影响因个人的背景,情况和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所以,离婚会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取决个人的情况和心态,因人而异。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这是什么眼界呢?/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书法教会我们的人生至理/#徐嘉亮(马来西亚)

最近,我到孩子的学校去教书法。第一堂课,我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学书法呢?”各种奇葩的答案涌现出来。“周老师选我参加,如果拒绝,太不给脸了。”“来上书法班,就不用去巩固补习班了。”“老师,老师,妈妈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比较容易进独中。”面对这一系列的答案,我告诉他们:“学习书法,能教会我们许多人生至理。”十多名小瓜顿时“当机”,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一个月后,上第四堂课时,我与他们分享了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位老书法家——田蕴章教授的自述。“我五岁那年,就正式和家里的大伯和父亲学欧体。练了五年后,我觉得欧阳询的程度,我是能赶得上的。于是,我告诉大伯和父亲,我要在十年后,赶上欧阳询的程度。大伯嘴里说着:“好孩子,有志气。好好用功吧!”同时,他却和父亲相视一笑。他这一笑,深深地刺伤了我。我发誓,每天练五百个字,定能在十年后追上欧阳询。十年后,我已小有名气,亲戚朋友都会向我讨字。虽然志得意满,但一望上欧阳询的字帖,我却觉得为何离欧阳询更远了?不动声色之下,我又苦练了十年。三十岁的我,战战兢兢地问伯父:“为什么我越写,离欧阳询越远呢?”伯父留些一句话:“望山跑死马啊!”

接着,我话锋一转,问了听故事的小瓜们:“为什么田教授越写越觉得自己退步了呢?”这时,有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福至心灵,答道:“老师,因为他的眼界变高了。”(坦白说,当时的我真是欣喜万分,能教到领悟力这么高的孩子,真是我的福分!)“答得非常好!这就是书法教我们的第一个至理,我们脑袋“看得到”后,眼睛才会看到。这叫见识。”(但愿孩子们长大后,能渐渐地领悟这些哲理,并应用到生活中。)

很快的,一位六年级的孩子举手,问:“老师,为什么一些挥春比赛的得奖者或是书法展中的书法家,写得都不怎么好?是我的眼界不够高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得从三方面看。首先,获奖者可能写了你们不认识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或草书,所以这是见识的问题。但是有另一种情况,现今的书法界,有一些所谓的书法老师,会在当评审时,只是挑选他们学生的作品来获奖,从而提高他们书法班的名声,好招募到更多的学生。此外,也有大部分学书法的,崇尚新奇,从不好好地向古人学,一心搞所谓的创新艺术。往往这班人也占据了大部分书艺协会的名额,所以出现了孙过庭在《书谱》内所写的“苟兴新说,不足取焉”的古怪现象。同学们,眼界高了,技法成了,人书俱老的时候;并不代表我们就会名成利就。但是,当我们好好地临古碑帖,取法乎上,最终定能明白人生至理,得到心灵处的真自由!”

通过以上的对话,看官们,您是否想踏踏实实地学书法吗?切记,我们得向“明师”学,明白方法的老师;而不是名不副实的“名师”。以下,是一些书法老师在网上无私的教诲,希望爱书法的您能有所得益。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1-365 完整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

陳國昭

https://www.youtube.com/@kcchen1208/featured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韩国行/郑嘉诚(新加坡)

简称眼界/李黎(中国)

oznor

最近在朋友圈知悉一位不怎么熟悉的朋友去留学了,目的地是马来西亚。具体是哪所学校,也并不清楚,不过这所学校被QS世界大学排名里收录。之所以会关注到这条朋友圈信息,是因为我们俩很相似,各方面都相似。同龄人总会不自觉的关注其他同龄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以便于侧面了解自己的状态。

很佩服她的勇气。虽然是一年学制,并且在国内已经远程读了半年,实际上只用去马来西亚生活半年的时间,但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缺席年纪尚小的女儿的陪伴,去陌生的国度生活,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是我难以做到的。

多年前考驾照时,指导我们练车和考试的教练夫妇是杭州本地人,家住八卦田旁边,出门就是玉皇山、钱塘江、白塔公园,自述对外出旅游的需求非常小,因为爬山、览江、采茶、种菜、生活休闲、商场购物,在家门口就能满足,所以对外出旅游几乎没有想法。当时我还暗暗认为他们太满足于当下。

时隔多年,我也成了了他们。这几年心态愈加保守,很多兴趣都在失去。曾经一天逛完香山、北京植物园、颐和园,晚上还能逛逛街,现在对于一个人旅游仍然有兴趣,但增加了很多顾虑,左忐忑右担忧,出门一次得犹豫半天。

刘慈欣短篇小说《梦之海》里讲了一个故事,来自于外星球的低温艺术家对地球的冰雕产生兴趣,遂把地球上的海洋凝冻成冰,一块块切割采集出来(每块长度几十公里),运送到太空里,做成一个环形的大型(没准比地球还大)雕塑,取名“梦之海”。这是一场巨大的行为艺术。这在地球人的维度上,是巨大的灾难,没有海洋,地球就无法生存。但对于这些外星球的低温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一切,哪管你们死活。

说了以上这些,我不清楚是否可以用“眼界”来概括,或者用“眼界”来概括是否准确。可能用“局限”和“跳出局限”更能表达一些。郁达夫的小说总是苦闷的,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苦闷的,科学家是苦闷的,正在读书的学生是苦闷的,要还房贷的社畜是苦闷的,扫大街的阿姨也是苦闷的,我也是苦闷的,虽然这不是相同的苦闷,但大概也是苦闷于“当下的局限”和“缺少/暂为实现跳出局限的眼界、勇气等等”。

就像被智子和水滴封锁的地球一样,也是苦闷的,苦闷了几百年。但当褚岩驾驶蓝色空间号逃离地球,在宇宙空间里寻得升维机会后,水滴不过就是一块破铜烂铁,这不过用了几年的时间。所以,跳出当下,换个角度/站在更远的位置去观察,可能更容易解决问题,这个可以简称为“眼界”。

  • 摄影:黄艺畅(中国)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保守主义者的眼界/江扬(中国)https://xuewenji-my.net/2023/05/13/

择偶/陈天赐(马来西亚)

当年求学时,自己曾幻想择偶条件最好是娶位为人师表的女教师,而且样貌要清秀甜美的乖乖女,玉女型那类型;印象中没记错的话,就像当年女星蓝洁英的容貌,仙姿玉貌。回想过去感到有点滑稽和幼稚,怎么会幻想设定目标将来要玉女型的伴侣?

迄今,已经过了半世纪,自己已经成家立业,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对于当年择偶的条件也没去在意,不把它当着一回事,毕竟已娶到一位单纯又贤淑贤惠的枕边人。

还记得年少时期,每当假期来临都会从槟城回老家马六甲探望双亲,时常都会听到左邻右舍的三姑六婆质问我,你是否有女朋友?几时会派红帖?

妈的,又关她们屁事?又不是要娶你们的女儿,干嘛问长问短?心里有点阵阵不爽快的感觉。

当然,人们到了成长阶段,通常会开始寻找伴侣,也就是说择偶。这是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女都会进入婚姻过程,组织家庭,选择合适的伴侣,互相建立良好的信任。

对于择偶这件事,我看多了,眼界也开了。尤其现代的年轻小伙子择偶条件和标准,可以说有如换新衣服、新鞋子,对他们而言,离离合合很正常,最后走到离婚下场,导致夫妻分道扬镳。

先问自己,择偶的条件和标准是什么?

我可以大大声告诉你,外貌是首选之一。为什么?

近来多数年轻人看多了韩剧和港剧,有样学样,只在乎外表,仿佛自己是电视剧里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自我淘醉在爱情的境界里,完全不理会对方是否有能力撑起做一家之主的责任?性格合不合?如果两人格不合,怎能沟通?那么相处中不是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

爱一个人,不能以外貌为重,外貌只是一个人表面的特征,所以不能以外表来作择偶和婚姻的决定性条件。

其实,在择偶的过程中,应该要顾虑双方经济能力、职业、兴趣、默契,往往性格更是最主要的条件,接下来是学历和家庭背景。

婚姻是长期的承诺,需要双方面的维护和发展,互相建立信任,学会爱着对方,包容和尊重才能维持美满的婚姻。

如果你再问我,让我再次择偶,我会选哪个类型?

我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我可以告诉你,肯定是会与你分担家庭的护航使者,热爱家庭的,绝对不会让你流泪的。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女性不婚生育/驴子(马来西亚)

外婆的馈赠/李黎(中国)

外婆去世那年,我13岁,她76岁,已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不太记得她的具体长相和面容上的细节,但记得她的轮廓和神态,她粗糙又温暖的手,她的爱和温柔。

我想,如果再次见到她,我能一下子认出来她的。

小时候,因为奶奶忙于陪伴她自己的孩子,照顾我的任务就分在了妈妈和外婆身上。外婆也并不是一直在我家住着,而是在她空闲的间歇里,会来照顾我。做件衣服,纳鞋子,做点心,往事停留在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里。

记得有一年,我妈妈有了新工作,是去帮忙给亲戚家摘草莓,每天早出晚归。我还没上幼儿园,就由外婆白天看护着我。90年代,物质还是匮乏的,一年到头没有好吃的,那时的小孩子特别馋嘴。我闹着要找妈妈,磨着外婆不让她做事情,外婆被缠的无法,就哄着我给做好吃的,蒸了一碗水蒸蛋。把葱花切碎,绿油油的撒在鸡蛋上,再浇上薄薄的一层喷香的芝麻油。递给我一把小勺子,让我抱着碗吃水蒸蛋,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边吃边看外婆做家务。那香甜的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外婆忙碌的身影,也到现在还记得。

外婆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应该是1920年代,战乱、饥荒、愚昧,都经历过。她缠过小脚,虽然后来又放开了,但仍然没有恢复原状。我没见过外婆的小脚具体是什么样,但儿时记忆里,外婆是有裹脚布的,长长的,挂在床的另一头。外婆的世界很小,终日围绕家庭转。身影小小的,脚步轻巧巧的,像一只蜜蜂,不停忙碌着。她特别特别珍惜食物和物品,经常告诉我不可以剩饭剩菜,不能糟蹋粮食。也特别会把日常的食物,做出美妙的味道。冬天时,柴火灶里总是煨着红薯、芋头,待香味扑鼻,外焦里嫩时,拿出来给我吃。还会在烤火的火盆炭灰里,煨一只苹果,等苹果熟了,拿小勺子一勺一勺挖着喂我,因为冬天吃烤熟的苹果对小孩子肠胃好。夏天里捉未脱皮前的知了,热油爆炒。摘菜园里沙瓤的番茄,酸酸甜甜。西瓜很便宜,一次买好几个,也是拿着小勺子挖着吃。还会把省了很久的钱,拿去买香蕉吃(小时候香蕉很贵的)。

那时候,我穿的鞋子,衣服,大都是外婆和妈妈做的。冬天的棉袄,夏天的衬衫,厚厚的棉靴,单单的布鞋,都是一针一线的产物。最近给我女儿读绘本,有一本书叫《秋天的歌谣》,里面有一只勤劳的蟋蟀,总是边做衣服补衣服,边唱着歌“拆拆洗洗,浆浆理理、补补连连,好过寒天”。我觉得这就是在讲我的外婆。

后来我大了一些,上小学了,不需要外婆照顾了。偶尔在周末去外婆家,外婆总说,“黎妞来了”,然后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悄悄给我塞钱,有时候是2元,有时候是5元。1毛钱,可以买一个学校旁边桃园的大大的水蜜桃,还能买一包汽水,一包辣条。几元钱,够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了。后来听我妈说,老传统里,她嫁给了我爸爸,生了我,我爸爸姓李,外婆在叫我“李妞”,不是“黎妞”。不过这有什么重要的呢?不重要了。

外婆一天天的衰老了,70多岁时,就头发全部白了,脸上很多皱纹,身体也不好,经过几次危险的急救,还是去世了。那时候我上初中了,在学校寄宿。外婆去世时,妈妈没让我去,说不要耽误上学。外婆的坟也没祭拜过,说没有给外婆上坟的传统。后来,外婆也很少入梦来,仿佛她彻底的消失在人世间了。

我也有了女儿,我妈也当了外婆。我妈又承担起了照顾我女儿的责任。北方人称呼外婆叫“姥姥”,我妈妈说难听死了,应该叫外婆才对。我也觉得,只有喊外婆,才对。还好我们生活在南方,不用喊姥姥。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留些什么给孩子呢?(一)/徐嘉亮(马来西亚)https://xuewenji-my.net/2022/12/08/

退和休/周嘉惠(马来西亚)

个人一直认为,退休包含了退和休两个不同的概念。

退可以是因为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年龄的缘故,也可以是为了腾出空位给新进的社会成员。不是太难理解,也不是太难接受,既是需要,也是必要,反正从职场上退下是大家都已经接受的生命过程。

有些人到了退休年龄却选择留在工作岗位,除了希望继续发挥余温,也有可能是担心退休后存款不够用,或是单纯不想在电视机前发霉烂掉而已。在我们上一代的前辈,退休后往往生活失去重心,无所适从;这其实不一定是“劳碌命”的象征,而是年轻时没有为自己培养嗜好,或者没有做好人生规划之故。

退了,不一定要休。《说文解字》对“休”的解释为:“息止也。”用白话来说就是:歇息了,停止了。这个解释让我每次看到“休”字都会有心头一惊的感觉,怎么了?为什么停止?电池用完了吗?接着联想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话,人家死了都没那么快静止啊!我一个大活人,不能随随便便就休了的呀!

我有退下工作岗位的念头,但从没有为自己写下休止符的计划。可以做、想做的事太多了,只怕命不够长,绝不愁没事可干。我比较烦恼的是电池耗尽和老命休矣中间那一时段。哎呀!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一刻的最终到来我也没觉得有那么不能接受,比较伤感情的是,死就死罢,干嘛留个“欲说还休”的过程呢?

有人告诉我,“五福临门”包含了“好死”这一种福气。我猜,无非就是去掉中间的过渡吧?电池耗尽,就直接休止,干脆利落,不是很理想吗?不得不说,古人想事情还真透彻!

不管是几岁,总之在那一刻之前,可以退,但不想休呢!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隐退/刘明星(马来西亚)

万变中的不变/周嘉惠(马来西亚)

其实不是现在才有跳槽的风气,早在我刚开始工作时已经非常盛行,从一而终的做法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件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如果在同一份工作做上五年,大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你是不是有什么毛病?而老前辈则批评不断跳槽形同“吃不了三天饱饭”。

而我,毕业后就是这份工作,一做三十年。相信背后大概少不了好事者的闲言闲语,不过在同一家公司混三十年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糟糕,我的一名同事更在这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感觉上,也还好吧?

一般人正常的工作生涯大概四十年,我们这种和公司共存亡的人,感觉不到什么了不得的伟大情怀,倒是很能够深刻感受到在熟悉环境中发挥所长的踏实。也不是真的那么热爱这份工作,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可以忍受即可,不求太多。

社会不断在变迁,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有些公司倒闭了,有些行业甚至被连根拔起消失了。我没去追踪,但总是很好奇那些忠心耿耿的员工之后都哪去了?他们的失业是该怪罪社会?运气?还是什么?小时候遇见过一个末代倒粪工人,他的行当还能在什么地方发挥呢?失业对他来说还不算是绝望吗?

所以,我一直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感受:能够在同一份工作做到退休,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不平凡的沙丁鱼/林明辉(瑞典)

我的日常/周嘉惠

不知道只是我个人面对的问题,还是其实人人都如此,怎么日子越过越忙,忙得昏天暗地?

自从我家老大在今年上了中学,每天5点半就得起床打点并送她上学。以前离开中学时还满心欢喜从此脱离苦海,不料生命中还有这么一记回马枪!在重新度过了大约三个月这种非人生活后,慢慢也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时间经过调整后,工作反而进行得更顺畅了。每天7点左右到校,之后就直奔工业区去各工厂做例行安全检查。经常去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莎亚南、巴生一带,如果交通状况不是过于恶劣的话,8点半左右可以抵达,恰好也是工厂开始工作的时间。午休时候,我通常会利用空挡赶往下一站,如果下午需要在同一个地区继续工作,自然就留守当地。工业区通常没什么可吃的,嘛嘛档是最常见的选择,但是他们提供的食物我实在不是那么喜欢,偶尔吃一次还可以接受,要天天吃的话就太伤感情了。所以,我的午餐选择基本有两个,如果赶路,在车上吃饼干(包装上写的是‘健康代餐’),如果不赶路,在车上吃打包的嘛嘛炒面或饼干。疫情发生之后,我几乎都在车上解决午餐,至今不变。

一般到中午之前已经开始神志不清,午餐时候就利用自备的热水、工具泡一杯黑咖啡提神。物价一涨再涨,这是我个人对抗通膨的方法之一,真实版的“盈科而后进”。下午继续工作到大约三点,然后返回吉隆坡市中心接老大放学。回到家后,还有力气的话就准备简单的晚餐,否则出外打包解决。

等太太、老二回家(她们在同一间学校)吃完晚饭,差不多8点钟。之后,一边运动,一边听课、听新闻,或听脱口秀半小时,洗完澡大约9点。9点半,进行15分钟的网上读书会,《孙子兵法》目前我们已经读到<九地>篇,今年应该可以顺利读完。随后指点老大的数学作业,或老二的各种作业。大约十一点,陪老大阅读15分钟的英文,她的英文虽然在年中大考勉强及格,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些都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去办公室处理文件。整天在外面东跑西跑做检查,打成报告后总得签个名以示负责。同事们准备的工程蓝图也得检查签字。虽然不是天天如此,但是等着处理的文件,多的时候叠在一起可以高达15公分!非常夸张!

回到家,最快12点,最迟接近2点。然后,开始处理《学文集》隔天的贴文。隔天早上5点半,周而复始。

分享这些,目的只有一个:求救。《学文集》缺稿是打从创刊第一天就开始的噩梦,我尽可能不让开天窗的事发生,感谢众多作者长久以来的供稿和投稿,但这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我能够为《学文集》做的:一、继续寻找潜在的作者,二、自己多写一些。实际上每个月都有四到六篇贴文出自我手,虽然用了各种各样的笔名,行文其实并没有特别做出任何掩饰,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就像孔子所说,求仁得仁,这一切没什么好怨的,都是自找的。但是如今问题出在我的时间周转不灵了,即便12点回到家,还能剩多少精力写文章呢?救兵再不来,恐怕是真要撑不下去了。

在此呼吁《学文集》的读者踊跃投稿。我们只是重在分享个人体验或感悟的人文网页,文字上没多大要求,通顺、达意即可。从2014年2月开始,我们已经撑过了8年半,希望大家帮忙让这个十年计划圆满完成。谢谢!

从猪朋狗友中出发找益友/#啃鸡肋的人(马来西亚)

最近给学生上体健课,提到了我们应远离损友,避免近墨者黑,染上了喝酒吸烟沾毒等三种恶习。讲解时顺口提到了“猪朋狗友”这一个词。

如今在一个班里,家庭背景以英语为母语或是英二代的小朋友不在少数。这些孩子一脸疑惑,很明显,还真不懂什么是猪朋狗友。

“是不是长得像猪,或者样子如狗的人啊?”“不是。”有的很聪明,立刻否决了这个解说。

什么是猪朋狗友?什么是损友?针对课文内容作解释不难,在小朋友的心中建构起正正经经的三观也可以有根有据,一板一眼得很。但是,明白了解后如何应用在生活中,却是后话,也是学生往后人生的造化了。

小时候老师如此教导,世界非黑即白,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我也立志要当个好人,不要跟坏人玩的。然而,悠悠几十年之后,却也早发现了在黑白之间,尚有大片的灰色地带,当时的信念根本不能完全站得住脚。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沾上烟酒毒,导因不尽相同,却又如此相似。若要总括,不出人性二字而已。我们都只不过是凡人而已啊!

现在对我而言,远离损友杜绝恶习倒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活越觉得能担得起善友、益友、知交这些分量的朋友还真不容易寻获。

寂寞是人生中的一味苦,且行且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