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随笔》/徐嘉亮(马来西亚)


一谈起追剧,顿时把小弟拉回童年时光。当年只要此音乐一响起,“情场中,几多高手,用爱将心去偷……”,我和妹妹定会跑到隔壁家的栏杆外,隔着三十尺的距离,一睹为快。(依稀记得〈千王之王〉是在1987年,国营电台TV2所播放的首部香港电视剧。第二部应该就是〈上海滩〉。)当年的罗四海(〈千王之王〉),许文强(〈上海滩〉)等剧中人物都成了小孩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后来,邻居买了一架录像机,租借了一套由六小龄童所主演的《西游记》。这可让我感到气馁了。为何?邻居一个晚上追了好几集,我只看了第一集,就被母亲大人“鸣金”急召回家。第二天,他们早已不知看到了第几集?唉!一气之下,我不看了。回到家中,把母亲的书柜翻找了一遍。哈!竟然给我找出一套由香港广智书局出版的《西游记》。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把这三本半文言,半白话的故事啃上了逾二十遍。从一年级的年头,看到了二年级的下半年。为何记忆犹新?只因日夜废寝忘食地看,家里看,学校看,我把课业都丢到一边去了。结果,这种追书方式,让我被母亲在学校狠狠地打了一顿。今天想起,不知是否当年的家境贫穷,让小弟因祸得福,爱上了阅读。

六年级后,我和一班朋友租了许多武侠小说来看。金庸、古龙、卧龙生、温瑞安、梁羽生等大师,我们都一睹为快。为了省钱,我们合租,结果也让小弟练就了一天“吞”两套武侠小说的能力。工作后,我从网络上看了几集由TVB或是中国电视台所制作的武侠连续剧,觉得味如嚼蜡,完全失去了书中的意境,便不再追了。特别是当年TVB重金制作的《寻秦记》,更是令小弟失望至极。

今天的我,鲜少追剧。只因追剧让人花费大量时间,更让原著失去了原味。最近,小弟反而对马来西亚上演着的“改朝换代”大剧兴趣盎然,每晚都追踪新闻的更新。看官们,您呢?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追剧=浪费时间,放到周末去做吧!》/李明逐(中国)


之前有段颓废的时间,大概是从4月初到5月底,逢上几件不算小的事情,一个是换工作,一个是结婚,一个房子出租过程中,遇到无良中介,找律师要起诉他。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过程中,就下意识逃避系统性的学习,告诉自己先把这件事做完之后再学习,所以每天下班之后几乎都是追剧,刷无价值的资讯,聊天,和朋友玩耍度过的。几乎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也没有达成自己想要实现的小目标。

到5月底,内心已经空虚到了难以忍受的状态,长期不读书、不输入、不思考,大脑退化成了原始人。所以强制给自己定了要求:工作日晚上不许看剧,娱乐的事情放到周末。工作日晚上看看书、学点东西,哪怕睡觉、躺着什么不做好好休息也是好的。

追剧实在是时间杀手。一旦开始追剧,一个晚上就会被浪费掉,追完这个剧,还有下个剧等你看,有时候就是无聊到一个剧一个剧的刷,哪怕都很无聊。

我们来算笔帐:一部剧40集,每集40分钟,追完一部剧,要花费1600分钟,也就是26.7小时,等于3.34天的工作日(每天工作8小时);按照另外一个说法,工作日下班后每天只有2小时的学习时间,追完一部剧,就等于花费了13.4个工作日晚上的有效时间。这还是一部40集的剧,很多大陆剧都是动辄60集以上,更何况每天都有新剧出来,新的娱乐节目出来,新的其他节目出来吸引你的眼睛。每天晚上的时间就很容易浪费掉。我浪费掉的2个月的晚上也不过是追了三五部剧而已。假如练习英文口语需要花费6个月的话(每天2小时),这些时间也不过是看了10几部剧而已。

剧集本身对你意义何在?大概是看完就忘记了,一部一部的追下来,满足的可能只是当时当下的感官,对于你的大脑是没有裨益的,甚至追剧是一种麻醉药,专门来让人变笨,缺少独立思考的,是一种愚民方式。如果秦朝时候有电视,压根就不用焚书坑儒,天天播放娱乐节目就好了,自然培养出一代一代的没有深刻思考的臣民。

既然看破追剧的本质就是无聊的消遣,那为什么还是会追剧呢?

大概多数人的回答无外乎几种。其一是白天工作累了,晚上追剧作为休息;其二,追剧有意思,和玩手机一样有意思;其三,追剧才能跟得上时代,了解到一些新鲜的“梗”,有话题和其他人聊;其四,并没有阶段性的计划,每天闲散度日,追剧只是度日的一种。

不管哪一种,最后得到的结果,大概都是循环性的继续追剧,不太能带你走向更充实的生活和内心。而我认为的充实的生活来自于:给自己定下阶段性小计划,每天抽时间去积累,一点点达成,这个过程能极大的满足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不至于觉得自己是个废人;而充实的内心来自于阅读和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多读书,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变化,能从新事物上展开联想,思考各种事情之间的关联以及走向,这是一个自我沉潜的过程,沉入内心,了解自己,了解环境,才能处事不慌张,从容自若。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美剧·港剧·韩剧》/练鱼(马来西亚)


曾几何时,美剧曾经统治马来西亚。

那时的美剧,是属于一个星期一部的单元剧;同一个主角,每星期都会遇到不一样事故,然后故事依情节展开。无论是每期追看,还是跳着看,基本上,都不太会影响剧情的走向和连贯性。

其时响当当的美剧是《六百万大汉》(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主角是一名空军上校,一次意外,失去一只眼、一只手和一双腿。国家花了六百万元大洋,把他改造成半人半机器的robot cop。每期的故事大概就是交待六百万元大叔如何儆恶惩奸,最后当然是充满正能量的邪不胜正,每期如此,天天天蓝。

每到开播的那天,和老哥兄弟俩特别的乖,早早做完功课。叫抹地马上去抹、叫除草立马搞定,不敢拖泥带水,怕被罚,怕被早早叫去睡觉,没戏看。家慈估计也知道那是咱们的软肋所在,所以当天家务特别多。

《六百万元大叔》后,还有一套《生化女人》(The Bionic Woman),也是半人半机器,双腿、一只手和耳朵是机器。狗尾续貂,没那么新鲜了。

另一部印象比较深刻的美剧是《不可思议的巨人》(The Incredible Hulk)。你没看错,就是漫威超级英雄系列里的那位“绿巨人”。很喜欢男主角在片头音乐中讲的那句名言,“Mr.马具,不要弄我生气。你是不会喜欢我生气时候的样子!”

当时没有CG,都是真人在演戏。演绿巨人的是一位身材结实,有健身过的演员。剧中的绿巨人,怎么看都不像是superhero,虽然有一副世界先生的身材,目测长得比男一高不了多少;只会吼吼叫,举举车子,又不会沟通,是个无勇无谋、没有文化的野人。

每期的故事也是大同小异。男一生气变巨人,打坏人、救人,然后醒来,然后离开,到另一个新的地方展开新的故事。

除了美剧,和老哥俩还偷偷追看过日剧呢。那个年代最出名的日剧是《奥特曼》,片头曲响起,我们热血沸腾,一起拯救世界去。那时的电视机有四只脚、一双门。电视的门平时是锁上的,不给看,只有老妈有钥匙。每当《奥特曼》开播的那个时段,老妈就会神奇的去睡午觉,钥匙神奇的被我们找到。真神奇啊。

几年后,港剧开始入侵马来西亚,街头街尾几乎都在追港剧。

港剧与我无缘,因为家里没有录影机。有几部港剧想看,主要是它的主题曲好听。郑少秋的《楚留香》,歌曲一开始的那两句“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飘我影踪”,真的有大侠的风范。而且这两句广东歌词对的还蛮工整呢,真心不容易啊!

歌曲最后的那四句词,“就让浮名,轻抛剑外,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那是一个高度,近这一二十年的广东歌,如此这般功力的词,似乎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来了一部“浪奔浪流”的港剧,唱的街知巷闻。开始不太感兴趣。一天,坐在我前面左边的同学给我看了女一的照片后,便有兴趣想看看。

可惜的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机会看过《上海滩》这部剧,试过很多次也没看成,曾经不小心瞄到阿文强哥被乱枪扫射的那一幕结局,相当震撼。没看过真是个遗憾啊。

还有一部,觉得主题曲好好听,可是不会去看的港剧叫《万水千山总是情》。那是小弟唯一一首不用看歌词,能够一字不漏唱完的港剧主题曲。

请掌声鼓励鼓励。

中学后半段,有了录影机后,还是有老老实实看了两部港剧,皆是因为歌曲好听,所以跑去看的。一部是梅艳芳唱的《心债》,剧名好像也是叫《心债》。黄日华是男主角,女主角倒忘了名字。另一部的主题曲是谭咏麟唱的《谁可改变》,由苗侨伟和翁美玲主演的《天师执位》。

以上两部剧的剧情至今大概都忘了七七八八了,不过这两首曲子,几十年后偶尔还能哼上几句,无限感慨!

直到韩剧的降临前,还看过几部美剧。那部经典的《F.R.I.E.N.D.S》啦,还有那部讲述四位都市熟女的爱恨情仇的《欲望城市》等等。

韩剧破空而出,第一部看的韩剧是《蓝色生死恋》。女二长得比女一好看是我看这部剧的第一个印象,故事有无数的巧合,死了一堆人,哭的乱七八糟的,太虐心了。

《冬季恋歌》没看完,老妈倒是哭哭啼啼的看了几遍。之后就不再留意韩剧了,不过中间还是看了几部,其中一部好像叫《面包王子》的,我哈哈哈的跳着看,算是一部有趣的韩剧。不久又看了部剧,叫《屋塔房王世子》,开始时穿越来穿越去的,很是有趣,结果结尾前又让人哭的乱七八糟的,虐死人不偿命呀。这和我所认识的韩国人,凡事要bali bali的韩国人不一样,有时真的怀疑那只是故事而已,与现实觉得不符。

《来自星星的你》是最近看的一部韩剧。主角和奥特曼一样,也是来自M78星云,有超能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设定,吸引我哈哈哈的看完。

然后听说中国古装剧不错,就买了部《甄嬛传》来看,然后借老妈看。故事紧凑、服装讲究、细节讲究,家人对这部剧的风评不错。值得一看。

近年还有留意了一部HBO的美剧叫《冰与火之歌》,龙母的火龙,white walker的死人军团,人物设计、故事大纲都好像不错。听说它的完结篇明年播出,等它的DVD开卖,一次过泡完,简直太幸福了。

想想也觉得高兴。

摄影:李嘉永(台湾)

《伤心追剧》/梁山下买豆腐(马来西亚)


根据一般理解,连续剧都是指在电视上观赏的节目。实际上也不尽然,电影院里一样有连续剧可追。当然,术语有所不同,电影院里上演的叫“系列电影”。

好莱坞就拍过一大堆系列电影,譬如史泰龙主演的《洛基》(Rambo)拳击手系列、《蓝波》(Rambo)打不死系列,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的《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系列等。这些系列无非是电影公司眼见电影卖座,于是顺水推舟,续集一部接一部拍,不拍到观众倒尽胃口誓不罢休。

不过,事情也有例外。《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系列中的第二集和第三集据说就是同时开拍的,或许投资者对票房有十足信心吧?另一种例外要数由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最神气了。据网上资料,这个系列拍了七十多集,是个世界纪录,当时的观众似乎硬是看不腻,只要你敢拍,我就敢掏钱买票看。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公司良心发现,或者是拍到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才终于结束。

通常系列电影的第一部都特别好看。《洛基》第一集堪称经典电影,当年还获得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赢得三项,包括最近影片和最佳导演)。那时候史泰龙的形象并非后来那种怎么也打不死的不要脸大块头,《洛基》的剧本就是出自史泰龙之手,想不到吧?人家识字的!可惜一个好的开始,续集越拍越烂,最后简直要让人看得活活气死。

《哈里波特》系列和《魔戒》系列是一开始就存心以拍连续剧的决心来拍摄的电影。个人喜欢《魔戒》,电影院看完再买光碟,也不记得到底复习了几回。《哈里波特》则第一集就直接在电影院里睡着,后来的续集就算了,把座位留给粉丝。

个人最忠心耿耿的系列是《星球大战》,从1977年的第一集到2018年的第八集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不过,最怀念的还是当年看的前三集,后来拍的三集“前传”还可以看在老相识份上默默忍受,特别是八百岁的尤达大师拔剑御敌成为前传最大亮点,加分不少。而最近的“后传”已找不到当年的古早原味,越看越觉得伤心。心灰意冷的路克·天行者独自隐居在孤岛,却养得圆圆胖胖十分肉感,看来“原力”至少是不能减肥的。这个系列还拍了“外传”,最近上演的《韩索罗》票房一般,据说所有外传系列的拍摄计划已一律叫停。至于预计明年上演的第九集,我怕已经不忍心继续去追看了……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还有更精彩的连续剧吗?》/何奚(马来西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耐着性子听老人家话当年的经验?那是一种近乎电视上“穿越剧”的真人真事版。以前的人缺少娱乐,偶尔听说五里、十里外的村子要演戏,大家都心甘情愿搬着自家的板凳老远赶去看戏。莎士比亚说过:“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总觉得这句话真是和当年戏迷的热情十分吻合。

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他很可能经历过家里没有电流、自来水的日子。然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除了住在森林里的原住民之外,只要轻轻按一个钮,大家马上都可以享受到电流所带来的便利。自来水用久之后,恐怕都不记得汲井水的麻烦了吧?井水的味道,还有人记得吗?老人也很可能在小时候无法想象坐上飞机会是怎么回事?甚至连坐车子的感受也因不曾体验而无从幻想。今天类似亚洲航空的廉价航空公司让世界上更多人都有机会感受飞上云霄的震撼,坐汽车就更不在话下了。

即使不说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单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就好,今昔的变化难道还嫌不够惊人吗?想想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自己又是怎么一天一天变成如今这副德性的?不论是谁的经历都好,还有比它更精彩的连续剧吗?

成功剧作家的作品当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每一个人也都曾经有过各自精彩的生活经历,问题只是大家能不能把精彩部分筛选出来,好好自我欣赏一番而已。虽然好戏连连,但是终有散场的时候。如果能够整理好心情,在剧终时简单打出“大结局”的字幕,然后下台一鞠躬,那就完美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最值得你好好去追的剧。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林中之路》/廖天才(马来西亚)


6年前,有机会去到一个叫弄达聂(Long Tanik)的仑巴旺族村落。这个位于偏僻、宁静的高原山谷的村落,环境太优美了。早上醒来,天气微寒,白雾将村庄的绿山团团遮盖。坐落在村庄中央的四方型大草地,绿草如茵,将天空也染青。这时才想起,昨天来的时候山路太逶迤及凹凸不平,颠簸几个小时,五脏都几乎被反转了过来。

要一睹这村落的明媚秀美风光,还得挨得住长途跋涉艰辛奔波的煎熬。而这艰辛的路途,把全世界的旅客都隔绝了。

这时探问身旁的村长,他小时候是如何去求学。

“小学还好,步行去附近村庄的学校。中学就要徒步三天,在林中住宿两个晚上,去到老越这个小镇,才能求学。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寄宿在学校。等到学校放长假,我们就徒步回去村落,才有机会与父母及村落的亲朋戚友相聚。”

接着他就叙述当时在还没开辟木山路的情况下,村落人是如何地将豢养长大的水牛,从村落拖往小镇售卖,有了现金后就买日用品,背回村落去。如此一来一往,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也因为上中学的路途太艰难,我读了两年就放弃了。”村长感叹地说。

5年前我去巴南内陆一个叫弄邦雅(Long Banga)的肯雅族村落,居住在当地朋友阿益的家。阿益说他的小女儿正读着中学,在巴里奥(Bario)学校寄宿。

“从这里的村落去巴里奥,如何去?要多久?”

“朋友或亲戚也把孩子送过去巴里奥求学,我就托他们帮忙。四轮驱动车在木山路颠簸奔跑3~4个小时,才能抵达。”

4年前,我来到巴里奥这个著名的高原旅游胜地,探听到加拉必族原村附近,建有几个本南人的临时小屋。我摸索着唯一的森林小径走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躲藏在野岭里的简陋板屋。碰到一对年轻的本南夫妻,抱着一个刚出世不久的孩子。

“你们来自那个村落?”

“巴蒂(Pa Tik)。”

“从巴蒂来巴里奥,只能徒步走森林路吗?”

“是啊。”

“要走多久?”

“快则一天,慢则两天,也就是在森林中住宿一夜。”

“你抱着孩子来吗?”

“是啊,带孩子来看医生。”

“若是孩子要上学,也是如此的徒步,把他从村落送来巴里奥,然后寄宿在学校吗?”

“对。”

巴蒂村的本南人,从婴孩起就承受没有道路、学校、医疗所、水电供应等基本设施的煎熬。

上个月,我到林梦一个非常偏僻的本南村落,发现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没甚受过教育,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个村落的孩子若要上小学或中学,路途“太遥远”了。这其实不是距离,而是没能力。村落本南人没钱,也就没办法找到交通费把孩子送去80公里外的学校去求学。

据说砂州前任首长,现任州元首的泰益玛目搜刮民膏,个人及家族所累积的财富有500亿之多。若能取这财富之若干百分比用来建设内陆道路,大概就能解决原住民交通上面对的问题。

人生如剧。在城市中的你我,无论多么困难,在教育这一环不会有多大的缺失机会。有了基本的教育基础,你的人生遇际就很不一样了。

我的内陆朋友,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机会,没办法得到更多的思考能力,没办法提升自己族群的能力,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前程与命运,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未来的国家建设舞台剧场中,是否也能让这些少数民族担任重要角色?

还是要他们在未来的一百年后成为历史名词、博物院里的参考资料?

摄影:廖天才(马来西亚)

《拉着刹车在追剧》/周嘉惠(马来西亚)


如果小时候跟着大人看电视剧算是少不更事,现在每天忙得天翻地覆,还来看电视剧就实在有点匪夷所思了。真的不知道哪里来的时间,但最近确实也在看电视剧,而且还看得不少。

除了比较“正常”的美剧如Walking DeadGame of Thrones,《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等韩剧也没少看。韩剧的情节出人意表是吸引力,不过剧情往往拖泥带水,如果能够把标准的十六集删成十集应该会更完美。相比之下美国电视剧更是没完没了,很有跟观众斗长命的意味,个人总是边看边骂,骂完继续看。日剧、港剧、大陆剧以前看多了,现在却完全提不起兴趣。台湾剧在《星星知我心》之后已经发毒誓再也不看,往后流星要掉到花园、走廊、茅坑都不关我事了。

比较另类的电视剧也看了一些。譬如乌克兰的《人民公仆》就很有意思,谁规定历史老师就不可以当上总统,甚至是个好总统呢?恶搞莎士比亚未成名前故事的英国剧《新贵》(Upstart Crow)也是我喜欢的,英国腔的英语虽然听得累,但是英式幽默感觉比较新奇。追了两季维多利亚女皇生平的英剧Victoria十分精彩,这位奠定英国不落日帝国地位的女皇,原本模糊的面貌在严谨的剧情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对于一个马来西亚籍的华裔而言,在文化上我们的根除了可以追溯到中国,其实还可以追溯到英国。当然文化和血缘不是一回事,要以后殖民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英国情结也无可厚非。泰国电视剧相对逊色,远远不及他们拍的广告耐人寻味,不过这也可能单纯是自己运气不好挑到二流作品吧?

话说回头,一个日子过得昏天暗地的人的追剧行为是要跟自己过不去吗?不是的。忙完每天周而复始的大小事之后,总希望让自己沉淀一下,才上床好好休息。看书是需要精力的,此刻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只是瞪着书在发呆;原本以为看电视剧不需用到大脑,可以彻底放松身心,不料以前在“戏剧影视美学研究”所中的遗毒未清,一看电视剧大脑就自动开始分析这个那个,完全不受控制。能够控制的,只剩下不继续追下去的自制力而已。也罢!虽然达不到放松的预期效果,但是彻底累瘫也很接近目标。

这几年,我连一个梦也没做过!这种日子也过得够神奇了。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陪儿子追剧》/山三(马来西亚)


自为人母后,鲜少有追剧的时间,一来忙着照顾孩子,二则觉得追剧追得紧张刺激时被打扰是很没劲的事儿。曾经试过趁孩子睡觉时通宵追剧,换来的结果是连续几天的精神恍惚,呵欠连连,毕竟年纪不轻,还是别犯傻去做年轻时期常做的事。

就此过了几年,到了六岁的儿子开始懂得打开电视机,选择特定的频道看他爱看的动画集(或卡通)的年龄,时而总会听他兴致勃勃地向我描绘动画里面的故事与人物种种。为了避免不明所以,我也就抽空陪儿子看看他口中所说的动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复仇者》(The Avengers)里的格鲁特(Groot)是一个树人,被剧毒侵入的蜘蛛侠是黑衣造型、超级英雄里还有沙人、蚂蚁侠、女蜘蛛侠等;至于《京剧猫》的“白糖”是一只贪吃但正努力修炼的普通白猫,“武松”是源自于武术家族、总是戴着帽子的棕色京剧猫;以及Gravity Fall是关于双胞胎迪宝与梅宝到一个镇上度假时所发生的故事……

也许不知情者觉得奇怪,动画怎么去“追”呢?其实,许多新编动画集的故事情节都有连贯性,而非像以前我看的卡通《小叮当》、《米奇老鼠》等可以分开单集慢慢看。只要时间不要太长(每天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我也不会特意帮儿子筛选动画类型,任他随意看。毕竟卡通对孩子来说也是他与同学交流的共同话题之一,有时他还会自行角色分配,说他是“武松”、妹妹是“小青”、他好朋友李某某是“白糖”……然后开始故事复述。

由于儿子与班上的几个友族同学玩在一块儿,有时聊的是动画的马来文或英文名字(或词汇),回家问我也无从回答。因此,他在看动画时学会自行转去不同语种的对白,学习不同的语言,可能出于好奇心,有一回我竟然听见他转去淡米尔语(Tamil)频道,而且持续了好几天!

想起小时候每日总会跟着爸爸逢下午六点就坐在电视机前追看粤语剧,每日一小时(国家电视台剪接后加上广告时间),播放一至两集。若该剧有四十集,那就可能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反正那时也没租借录影带的闲钱,电视频道播映什么就看什么。

像这样的追剧方式,既不会太疯狂,也不影响生活作息,我觉得挺好的!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我和港剧》/陈保伶(马来西亚)


以前小时候最期待老妈到录影店铺去租录影带回来。每一次看到她手里拿着那一盘盘黑色的录影带进门时,心里就高兴万分,今晚又可以追剧啦!应该是那些录影带启发我的动力,下午四点就把功课做完。五点就把凉冲好。六点就把晚餐吃了,还自动把碗碟洗好,然后做一个乖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每一次都要等老爸看完八点新闻后才能让我们看戏。但每一次只要有新的录影带,我还是不放弃的坚持六点钟就等待。还真笨!

新闻播放完后,望穿秋水的一刻终于盼到了!一家大小在电视机前排排坐,连上厕所都强忍不去。以前追的剧都是TVB八十年代的港剧,虽然当时不是很听得懂粤语,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喜欢翁美玲,因为她每一部戏都是演聪明可爱的角色;大兔牙,明亮大眼睛和娇小的格子真讨人欢心。TVB八十年代初响当当的花旦,几乎每一部戏都好像为她订身而做,也因她演黄蓉的角色而令我爱上金庸小说。《天师执位》这一套港剧也令我爱上了谭咏麟的歌声,主题曲《谁可改变》至今还是我卡拉ok的拿手歌,可是一开口唱就暴露了自己的年龄,悲喜交加!

也记不起几时开始就没再追剧了。印象中好像是从中学开始吧?九十年代最记得的是《大时代》这港剧,刘青云和郑少秋的演技刻骨銘心,回味无穷。也因这套港剧,我在大学时还去参加了一个股票交易活动,现在想起都笑死了!功课繁忙了,课外活动多了,也没什么时间去做多余的事了。之后的港剧也就没什么印象了。

事隔多年,再想重温当年追剧的乐趣,看了几套港剧却无法激起当年的期待和“推动力”。来来去去故事千遍一律,没什么突破。偶像演技有时真的不堪入眼,肉麻的对白令人喷饭,索性不追不看了!

如果有好质素的港剧,不妨介绍,让我这个闲人好好打发时间吧!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引诱婆婆追上电视剧》/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婆婆追剧,开始于我怀孕的时候。我自从有了女儿这个小不点,就上不了班,被医生逼着躺在床上保胎。做不了什么事,就看书。当时流行《盗墓笔记—鬼吹灯》,看了两册,被婆婆发现了。她不让我看恐怖惊险的小说,说对胎儿生长不利。于是,我就追韩剧。从《大长今》开始,每日每夜连轴看。韩国电视剧故事情节出人意外,有传奇性,细节描述生活化,在当时的国内电视剧中是不多见的,吸引力很强,实在放不下。婆婆又说了:你那么晚睡觉,以后你孩子也不肯早睡,再说,你的眼睛不累吗?

婆婆是个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备课或书写她的文章,从不看电视剧。退休以后也形成了习惯,只看书,不看电视。而且她对当时的国内电视剧嗤之以鼻,因为剧中人要说什么话,下面要发生什么事,她都能猜得出。我忽生奇想:诱惑婆婆看韩剧,她会上瘾吗?于是在我追看《花样男子》后,下载了这部电视剧,并推荐给婆婆看。告诉她这是韩国当前最火的电视剧,因为韩国的全国人民都在追着看,电视剧就不断加写、加演、加播。婆婆不固执守旧,也有浓厚的好奇性,听了我的蛊惑,显然接受。我暗自窃喜,不等她看完一部,我会又给她送上一部。她一定会眼不离屏,顾不上来劝阻我看电视剧了。

果然如此。婆婆说看《花样男子》是一种美的享受。演员长得美,清秀的、英俊的、儒雅的、富贵加蛮横的,都好看。婆婆认为韩剧的编剧很有超前臆造的头脑,故事情节常常出其不意,故事结果呢,亚洲人嘛,最后大团圆。这很符合当时有各种梦想的中国人的美学理念。婆婆尤其喜欢剧情的背景装饰,主人公的房间装饰,艺术不奢华,灯光配置,柔和不夸张。韩剧中一步一景很耐看,一种气氛一种情感很耐受,是艺术。追韩剧,不能追求速度,要慢慢品味,就像喝茶。品茶,才能得其茶道。《花样男子》婆婆看了两遍。着实审美了好长一段时间。

婆婆追剧了,看韩剧一发不可收。一边不肯放眼,一边埋怨看电视剧花时间,常常怪我引诱她上了“贼船”。但当我女儿三岁时,婆婆对我说,看韩剧没有味道了。韩国的那棵大树已经出现了四次,外景重复出现,剧中人要干什么、要说什么,又能让人猜到,没意思了。是的,韩国那么小,电视剧中的外景难免碰撞。韩剧的言情片也就那么几种类型。我就让她看悬疑破案的美国电视剧《识骨寻踪(Bones)》。这是一部专门从“骨头”上寻找破案线索的刑侦剧。美国电视剧的节奏很快,尤其是破案故事,理性强,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不然就跟不上剧情的发展。婆婆很喜欢,她说可以训练大脑。但是她毕竟年纪大了,思路还是跟不上。她说,要跟上剧情有点困难,画面移动太快,人物对话是英语,听不懂,虽然有字幕,但消失太快。然而她又说,一定要训练自己的大脑,跟上悬疑破案电视剧的逻辑思维,让自己不至于过早地痴呆。所以,只要是悬疑片、破案片,婆婆就追。尤其是速度快于国内两倍的国外的悬疑片、谍战片,一遍看不懂,看两遍。她那里是在追剧,她是在追那个无形的要让老人痴呆的魔影,她要把那个魔影抛在身后,不让它轻易地追上自己的大脑。

婆婆追剧,越来越有选择。她看历史剧,一定要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她不看胡编乱造的历史戏谑片。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看了不能增长历史知识。

她看民国剧,认为民国剧应该客观地反应民国时代的民俗风情,民国文化。但是她觉得大多民国剧是捕风猎影,编造的多,细节没有时代感。婆婆认为不是穿上旗袍、长衫就是民国了,当代演员没有进入角色,那些旗袍、长衫没有汇合出民国时代的社会氛围。例如《皇后饭店》,颇有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味道,用俗语表示,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但这个皇后饭店犹如荒原上孤另另的一座房子,它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是无机的,没有底蕴,看过以后,没有绕梁三日、揪住人心的效果。

她看当代剧,专找能增长新知识的社会剧。如《猎场》、《谈判官》。对我说,现在还出现了新的职场,让人长见识了。

现在。婆婆每天晚上看四集电视剧,说是在补课。婆婆不反对追剧,但是不盲目追剧。能让近八十岁的婆婆追剧,我很骄傲。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