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时代. 个体》/严晓蓉(寄自中国)

迟来的贴文,迟开的黄花。

310815B ckh 11 (1024x765)
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大陆生态环境恶化,毒食品、毒空气如恶梦般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初始焦虑无比,久而久之,无可奈何,恶环境已成日常概念。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焦虑相伴的生活,而时不时地吐槽或揶揄几句,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无力的抒泄方式。前几日有朋友自夏威夷游玩归来,谈起在彼地的感受,说天蓝得令她想流泪。的确,想起杭州多半时间大雾蒙蒙的天空来,这样明净的天空真如梦境。但她却又说到在夏威夷期间发烧咳嗽得很厉害,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都没心力赏玩美景。有朋友便开玩笑道:“你肯定是水土不服,空气太好,身体系统无法适应,醉氧了!”朋友们都大笑,但在这笑之外,更是满满的无奈。

在小时读过的课本里,时常会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语词,但那时的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让“环保”仅仅只是个在书中出现的扁平的词而已,离生活太远。而现时生活里,每日弥漫的雾气令周边处处皆是的环保标语、媒体上的公益广告等宣传显得实在有些滑稽,在环境堪忧、人人自危的情境里,与其将资源浪费在冷冰冰的字牌及广告上,不如用它来作些实事,比如更合理的城市规划、更到位的垃圾分类引导及其相应落实措施等。无奈于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只是经济增速,只求当下不管未来的做法,必然让所有人都付出代价。

大环境如此,在个人的小小生活里,惟有自救,虽无力,但总算稍稍自我安慰。于是大部分人的家里都装了品牌各异的空气净化器、自来水净化系统,去超市买菜时尽量给孩子买打上绿色有机标签的菜肉,虽然无法想象不能开窗只凭小小的空气净化器如何保有家人的心肺安全,虽然无法深思净水系统如何就能维护饮水健康,虽然无法确保打上绿色标签的食物就能真正有机,但做了这些事,感觉是对自己和家人做了些小小的保护,虽然这种保护所能起的作用也无法深想,但总是心下稍安,聊胜于无。

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地,外围的生活中也开始有一些小小的变化,社区里真正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是从分发垃圾袋开始。伴随不同颜色垃圾袋而来的关于各种垃圾分类方法的小册子,在我看来,是政府环保工作的一个真正的小小起步。虽然这种令人感到稍有安慰的政府举措不多,但终算是有进步。于个人而言,每日里细心地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将可回收与不可加收垃圾分装到不同颜色的袋里,再将它们按时地放进不同分类的垃圾桶中,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的仪式,寄托着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念想。虽则如此,做总比不做好,有念想好过没有念想。在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活大抵只能如此罢!

(摄影:周嘉惠)

《环保就在生活中》/甘思明

310815 PL Tan 20
“环保”是一个当今热门的话题:臭氧层破洞、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海平线上升等等。尤其是知识分子,对环保议题一般上更加认同。

如果《有此一说》老总到吉隆坡高庭走访到法庭“办公”的律师们对环保的看法,肯定绝大部分律师都会表示支持。但是如果你再到法庭的附属食堂去,却又会看到许多人(几乎都是男性),包括律师们,在那里吞云吐雾;不是明明说了在食堂不准吸烟的吗?那些烟民是不是看不懂禁烟告示牌?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环保”讲是容易,很多人在现实生活里的表现却是自打嘴巴。

我有个朋友也喜欢谈环保,可是他家里的温度比云顶高原还要低,整间屋子(包括厨房)的温度都在摄氏二十度以下。还听说他家的空调是开24小时的,虽然以他的收入电费绝对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对环保而言,问题可大了。

有时候不小心听到女儿们在讲同学的“闲话”,阿某某冲凉很久,超过半小时(我自己女儿冲凉时间似乎也不短)。女生们需要冲这么久吗?半个小时可以流掉多少干净水?

摄影界有句座右铭,每当我们到一处地方摄影时,都要紧记着:Take Nothing But Photographs,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下)。摄影后把花朵摘下带回家是不鼓励的,我们对大自然即使没有建设,至少也不该制造破坏。

在我们大谈“环保”时,请记得环保是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从最小处做起。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好他作为环保一分子的小角色,事情就好办多了。

(摄影:PL Tan)

悼文四:《再见》/彭怡云(寄自台湾)

胡门前四届的博士生中,彭怡云是血统最纯正的,“正港”戏剧系出身,其他几乎都是三教九流的怪咖,并非只有我一人如此。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其实我们都不免有一点“反攻大陆”的情结,共同话题还不少。

悼文四:《再见》/彭怡云(寄自台湾)

自从闭关书写论文后,几乎停下脸书和微信的分享功能,然读到学妹李丽写《师兄》给当事人的一篇悼文,加上正值中国鬼节,不禁想起台湾王小棣老师的动画《魔法阿妈》与改编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电影《父后七日》,都带著一股温馨和诙谐的幽默抒发对思念之人的情感,忍不住想抓住师门胡导(胡志毅老师)研究中最得意且不可言说的神秘性,来说说嘉惠师兄。

故事从杭州萧山机场开始,2012年9月,刚结束台湾手头的工作,带着一脸疲倦搭机前往杭州注册。除了当年度五月口试抵杭停留三天两夜,忙碌的工作节奏让我对于即将离开台湾前往杭州长住没有一点身心准备,当时的念头只有一个:买了机票,随意找个地方大睡几晚,其他再说。但,这真不是出国当留学生的好模范。幸好住在杭州的严晓蓉师姐,让我联系上远在马来西亚的师兄,不但一下搞定住宿问题,连抵杭的时间似乎都很巧妙。彼此约定,他会在机场等我,再一块儿搭车。

尽管见到师兄本人前,曾听闻台湾的指导老师介绍有此一人,但一直没从网路邮件交流连接上两者其实是同一人。当然,从师兄的名字、如日本漫画《灌篮高手》教练的外型,到自述拥有工程师背景又从商的他,为何会与希腊戏剧研究搭在一块呢?实在百思不得其解。然,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连,却也是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对师兄是,对他的家人是,对认识他的友人更是。

因为,亲切的师兄,不只顺道接到傻呼呼提好行李的我一路赶回浙大西溪校区,并趁著夜晚返回酒店后,传授课业安排、论文开题与后续可能遇到的状况,一一做了详尽的提醒。一向被友人视为生活白痴的我,顿时掌握在杭州读博的步调,甚至经其转介绍,还认识同校区人文学院的台湾师兄。作为同门师兄,他不但善尽作为学习先行者的榜样,再者,在2014年华文戏剧节期间,他给予的最大协助,让我能顺利完成老师交办的业务。不管是初识或者是后续的每次相见,皆因师兄匆忙的行程,难得有机会让我好好表示,趁此机会一并写上满满的感谢。

除此之外,师兄在马来西亚地区坚持华文和《学文集》的推广,特别让我佩服。为人子女,又身兼丈夫、父亲的角色,白天忙著公司的业务,下班后陪伴家人,操烦的庶务,仍不忘每晚为女儿们床前阅读经典作品,如:《白蛇传》、《希腊神话》,当夜深再享受一人的阅读,保持《学文集》未曾间断的超高水平记录,实非常人所为。藉每月主题使观文者看见不同地区面向世界的方式,督促尚埋首论文的我,不要恐惧与害怕世代交替之際不可避免的家庭期待/社会压力,有朝一日能在台湾持续透过戏剧艺术形式来推动公民意识和艺术美学的建立。如师兄创建《学文集》所言,期许自己十年有成。

以台湾Cheers杂志于2015年3月某篇标题:你要的是“十個一年”還是“一個十年”?做结,深知梦想不怕大,而是心胸有多大。源自师兄的精神鼓舞,让坐在书桌前的我略表心意。同时,达到对师兄的思念,也完成八月《环保》主题的附加价值,个人的心灵净化(环保),并期待来日再见。

《以邻为壑》/刘姥姥的孙女儿(寄自中国)

300815 Li Jia Yong 31
有个成语故事叫“以邻为壑”,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的记载。说的是孟子去魏国,魏国的宰相白圭对孟子说:“丹之治水也愈于禹。”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并且吹嘘自己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年治水的大禹。孟子听后当即指出:“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泽水。泽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意思是:“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 与已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的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后来这个成语比喻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的罪恶行为。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洞穿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人间罪恶,真可谓是个圣人。

就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子垃圾以邻为壑的现象来说,发达国家开始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以后,就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电子垃圾。大约正如德国导演科西马•丹诺里策在他拍摄的纪录片《电子垃圾悲剧》中所叙述的那样:“估计电子垃圾交易比毒品交易更赚钱”。

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有《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修正案《反对出口有毒垃圾的协定》,明确强调禁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签署了这个公约,没签的只有两个国家:想不到的,一个是自诩为维护世界一切事物的国际警察美国,另一个是海地。

每年发达国家产生的电脑、电视、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多达5000万吨。

高喊着“文明”、“人权”的发达国家每年以邻为壑,把电子危险废料运向他国。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曾公布过一份报告说,每年美国大约有50%到8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了亚洲,主要是出口到中国;又有报道说,英国大约有40%的垃圾是在国外处理的,主要出口国为中国和印尼;德国每周最多有100个电子垃圾集装箱运往加纳。香港这个进出口大港,每天有6.3万个集装箱入境,估计其中有100个集装箱是电子垃圾。
 
是的,电子垃圾中包含金银铜铅等珍贵金属以及各种稀土,从5万部手机中可提取多达1公斤的金和10公斤的银,价值超过4万欧元。然而没有医疗、劳动安全和环境保障,不但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破坏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一艘荷兰公司租用的希腊货轮通过代理公司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倾倒了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引发了严重环境污染。毒垃圾造成7人死亡,超过3.6万人次上医院就诊。中国大使馆包括中国大使在内的8人中毒。发达国家就是如此以邻为壑,践踏发展中国家的生命和环境安全。

人们常常注重常规战争的爆发,其实,发达国家的以邻为壑(除了电子垃圾,医疗垃圾、过期产品、污染工业、还有转基因食物等等,以及将来层出不穷的现代科学技术下产生有负面影响的产品、食品等)更是一场时间久、战线长、危害深远的经济战争,受害的是那些贫穷落后国家的老百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貌岸然的发达国家不要再以邻为壑!国际组织应该依法治世!被祸害的“邻国”不要再被蝇头小利所惑,赶快起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拒绝垃圾进口!

(摄影:李嘉永)

《有此一说:环保》 29/8/2015

290815 yishuo (1024x909)
“任何事情的发生背后都该有个原因,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更不一定就找得到这个原因。我一直希望找出一个原因,来解释我国的现况,是我们的祖辈、父辈太短视吗?太无能吗?太懦弱吗?还是这一切其实并不关他们事,只是我们不幸碰上了‘极品’?TMD!明天,8月29号,我再一次尽我的力量去除污迹!”

悼文三:与《学文集》的一份情 / 潘慧仪

那一夜,雨刚停下不久,外头湿漉漉的。我和友人来到了一家咖啡厅,找了一个离空调出口较远的角落坐下,角落昏黄的灯光温暖了我微微颤抖的身子。友人打开背包,递过来一本《很哲学,狠幽默》,我知道这是老师付托他帮忙传送来南马的书。原本平静的心湖仿佛被一根柳枝轻撩起了一波波的涟漪,无法瞬间平复,感激之情无从言喻。

事情是这样的,早前,经这位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面子书里《学文集》网页,并得知《学文集》是于2014年二月发起。每月一课题,每日一贴文。主要是提升人文素养,散播人文种子。来稿者可以根据那月份的课题提供个人意见。创办者希望借此加強大家的思考,作為一個人所应扮演的角色,该实行一些什么来加强一些人对外的探知。

友人怂恿我去投稿。于是,我进去网页逛了一圈,察觉高手如云,且大部分的文章皆深湛无比,马上打起了退堂鼓。可是,他仍不死心,一直安抚我说负责管理的人是一位资深的哲学博士,热心于人文教育,随时可以在写作上为投稿者提供帮助,他就是周嘉惠老师。盛情难却之下,我唯有硬着头皮将文章投过去了。结果,老师不但不嫌弃,还为我提供适当的意见与指导,使我获益良多。他亦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一些人生哲理上的疑惑,实在感恩戴德。除却求学时代,于这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中,还能遇上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是何其有幸的事。

由于供稿予《学文集》属义务性的,无稿费可言,是以,每个月的供稿人数难免令人捉摸不定。因此,邀稿与催稿成了老师的繁琐任务。未免老让他为缺稿的事伤透脑筋,我由当初的被动换作了主动的方式去投稿以图减轻他的担子。老师每晚捱更抵夜地批文,发文,就只为了于人文教育这一环献出一份绵力。他对人文教育的热心与坚持是我对他极为敬佩与欣赏的原因。

犹记得去年八月份的课题是哲学。我学疏才浅,从不曾接触过哲学。哲学对于我来说是一门望尘莫及的高深学问。原以为那个月可以不必写,轻轻松松翘脚。可是,没想到老师不放过我这门外汉,淳淳善导哲学的基本解说,并游说我写出一篇相关的文章。当下不禁调侃自己,老师未免太看得起我了吧?后来又想,既然老师不嫌弃,我还有啥借口可言呢?倘若不好好把握这次学习的大好机会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绞尽脑汁地写下了一篇文章交给老师。不久,收到的回复竟是:“好像不太行,我试想办法补救。”我清楚了解这不过是老师安慰的一句话。首次在写作上遭遇如此沉重的打击,挫败感充斥我心。虽然如此,我仍极力掩饰内心的难过,假装若无其事地回复老师说:“若无法补救就投篮吧,我不介意。”口头说不介意,其实内心介意极了。要知道一篇文融入了多少时间与心思在里头啊!信心一度感觉狠狠被摔下,破碎一地。当下,只想步入洗手间洗个澡,尽快冲掉内心的悲伤。花洒撒下的水混淆了我的泪,是水是泪当下已分不清了。还记得,那天正巧是我的生日。

原以为此事会逐渐被淡忘,没想到过了几天,老师特地拨电过来为我再作详细讲解,要求我再写一篇。他的一番坚持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没诸多犹豫既答应了。于是,十根指尖又重回键盘上跳动。好不容易又完成了一篇,邮寄给老师。等待他的回邮期间,心情尽是七上八下,恍如重新体验以前等待考试成绩放榜时的那种心情。那份忐忑不安一直盘旋于心头,不愿散去。总算,等到的结果是——“这篇好多了。”老师简短的一句却能片刻让我卸下心头大石。

这件事就此完结了吗?还没呢!迈入九月份后,老师在《学文集》内公布即将赠送一本《很哲学,狠幽默》予上个月一位用心的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座桥梁通往哲学之路,而我万万没想到能够获得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我!顷刻,感觉宛如荣获了金马奖“最佳XX奖”般激动,眼泪不听使唤地滑落,不同的是,这回流下的是喜悦之泪。

我不会忘记,因为《学文集》,我写作信心大增了,并很积极地投稿,甚至不再害怕稿件投篮;因为《学文集》,我仿佛有了第二个家,心灵的栖身之所。每日从床上爬起的首件事是进入《学文集》寻找老师用心为大家准备的精神粮食。我很庆幸这一生中有缘遇到这位不吝赐教与分享的好老师。

《学文集》希望透過另一個角度來让大家的思考,身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与其待在那儿生气或纳闷,倒不如做些事来维护人文教育。别以生活忙碌为借口,以致人文素养日益下降,整个社会环境越来越糟糕。虽然这是一条极长远的路,且不易行,但只要每人燃起手中的一根彩色蜡烛,大地将会绽放七彩缤纷光辉,甚至照亮整片天空。

在此,衷心祝愿《学文集》精神永垂不朽,永永无穷。老师,怀念您。

悼文二: 《师兄》/ 李 丽(寄自中国)

对李丽的最深刻印象,来自2014年世界杯决赛之夜。在开赛前偶然发现大家都在准备看球赛,结果我们一人在杭州,一人在吉隆坡的透过微信热烈讨论赛情,虽然中场休息后我就不支睡倒了,但那实在是个奇特的经验。在中国同一个导师就叫同门,所以她称我“师兄”,虽然我跟她母亲同年。

悼文二: 《师兄》/ 李 丽(寄自中国)

致一面之缘的嘉惠师兄:

应师兄之邀,写一篇悼文,悼文的对象是他自己。这不算匪夷所思,虽然,给活人写悼文,并不是太吉利的事情,然而,师兄心性豁达,认为最应该看到友人悼文的恰好是当事者自己,所以我就没心没肺写一写。

我第一次认识师兄是在老师的课堂上。刚来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提及一些“半路出家”,或者“顿悟”的人,他们突然对文学发生兴趣,重新拜师读书。师兄嘉惠就是老师经常提及的人。这是真正爱文学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吧?

真正见到师兄是在去年4月的华文戏剧节上。嘉惠师兄胖胖的,是中国人的长相,但晒得微黑。单从精神和气韵上看,就不像学文学的,倒有点像正派的商人,果然,了解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没有骗人,师兄是工程师,有着自己的公司,那也就是商人了。戏剧节的第一天,我负责的事情没做好,被老师批评,心里很委屈,哭的稀里哗啦,师兄来安慰我。善意的安慰总会让人萌生信赖感,这可能是我很愿意亲近师兄的原因吧。

戏剧节过后,我就没再见过师兄。

去年6月份,突然收到师兄微信,鼓励我给《学文集》写稿,才正式联系起来,也逐渐对他有了些了解。师兄有着烟火气的一面,天天辛苦赚钱养家,也有文人的理想和执着,深夜敲键盘当主编。看过师兄的文章中,记忆最深的是一篇师兄回忆刚刚大学毕业在中学推广扯铃运动,帮助一位家贫同学念书的文章。人心是可以很柔软的,然而,这些柔软的地方,就藏在胖胖的师兄深夜的键盘里,偶尔会通过敲击的文字表现出一些,但一般情况下,被他中年人的冷静给隐藏起来了。

师兄睡很晚,经常在忙完工作之后开始哄孩子,真正开始经营《学文集》的时间大半是在深夜,好多次他的催稿信息都是凌晨发送的。如果他英年早逝,估计在《学文集》上花的深夜时间也是催命鬼之一吧。

到目前为止,我很喜欢《有此一说》栏目,感觉很真实,很有创意。如果他不在了,我也希望《学文集》的作者们把《学文集》和《有此一说》继续经营下去。

也和师兄谈过其他的话题,感觉他也很关心政治和社会,马来西亚的情况是不是也会给他的健康带来影响?天天给人添堵的时局是不会让人舒心的。

我虽然只见过师兄一次,但我想,如果他不在了,我会想念他的。记忆中最深的应该是,他曾经安慰过我,送过我一个书签,深夜谈过一些话。嘉惠师兄之于我,也说不上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指导,更像是因一面之缘而结交的朋友,恰好这个朋友和你有话聊,又恰好这个朋友心里有善意,有理想,应该就是这种感觉。

《环保-从心开始》/徐嘉亮

280815 ckh 5 (1024x849)
一提起环保,大家都会联想到这句口号“3R – Reduce, Reuse, Recycle” (减少、重用、再循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办得到,又有谁在乎呢?多年前“只闻楼梯响”的垃圾分类计划,终于将在今年九月开始,在全国十个州属强制性实行。记得,这计划只是打算将在九月实行,到时执行是否“U”转,谁也说不定。如果您问问民间的意见,大部分人民可是怨声四起,主要的就是嫌麻烦!

刚刚我们提到了重点,就是“要方便,嫌麻烦!”这可是环保的头号大敌啊!试问没有纸巾的年代,我们用什么?手帕。没有塑胶袋,宝丽龙盒的时候,我们拿的是瓦锅,瓷碗去打包食物。曾几何时,小孩不再用尿布,家长们总是在尿片大倾销时,抢上十包、八包。今天的家庭,大家都安装了空调,您家没有空调,倒变成了“活化石”。这一切,只为了方便,舒服。可是,我们却不知不觉地牺牲了地球的健康,这巨大的代价,值得吗?

要环保,我们必须驱除“假环保”的意识。譬如:“熄灯一小时”的运动,原意是要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可惜的是,近几年这项运动已是荒腔走调,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总会举办彻夜狂欢演唱会,试问意义何在?当我们提到节省用水,政治人物总以提高水费的举措来应对。无可否认,提高水费会让人民暂时减少用水;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地下水管爆裂、蓄水池漏水而造成的无效益水流失。(根据雪州水供公司资料显示,我国今年首四个月共有41471宗水管爆裂投诉,首三个月的无效益水流失高达32.2% – http://www.daliulian.net/cat98/node363563?page=7)

让我们再谈一些伪环保。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我们发展再生能源,其中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将农作物的渣滓(BIOMASS,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elullose)转换成生物乙醇(bioethanol)。看官们,您可知转换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运用大量的乙醇来洗掉渣滓外层的木质素(lignin)。被用掉的乙醇远远超过我们的生产量,这实际吗?那么,我国政府将可食用的棕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更是大错特错!各位,马来西亚第一座核能发电厂预计将在2021年落成。为什么我们不发展太阳能再生能源呢?(请参阅小弟早年一篇有关核能发电厂的文章《一个大马动物园之心声- 我们真的需要核能发电吗?》)

总而言之,环保必须让我们从心做起,别一昧地追求方便,舒服。政府也应该采取实际及可行的方案,针对性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衷心希望我们能保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P/S: 最近,印尼烟霾重临,这棘手的问题自1997年,未曾解决。何谓环保呢?

《一个大马动物园之心声- 我们真的需要核能发电吗?》

今年是我们一个大马动物园与东北虎王国建交五十年,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东北虎王国的领导抛开亲兄弟的内讧问题,率团来到我们一个大马动物园。在这次的双边会议中,核子能源方面的合作成为了主要的课题。此事引发了以下的动物园紧急会议。

首先提出问题的是火箭组的头领- 猫头鹰 :“犀鸟部长,你会不会拨算盘?为什么我们目前已拥有40% 能源储备量的情况下(现有能源消耗量是1万4000兆瓦,产能则是2万3000兆瓦),还要建大家都不放心的核能发电厂?体育馆,学校,回教堂倒塌;高架天桥有裂缝;王国议会厅漏水变泳池的事件发生,谁能担保核能发电厂不出事?”

犀鸟忙反驳:“你的思想怎么这般狭隘?我们電力需求量預測將在 2030 年大幅飙升至 4 萬 4000 兆瓦,现在不做好准备,怎么能成为最先进的动物园呢?更何况隔壁的狮子国也打算建海底核电厂,我们怎能不“boleh”呢?一定要建,不然我们的北根虎王会被邻园的部长笑无用,到时颜面何存啊!?”

日落洞虎爷也发炮说道:“战机的引擎都会不见,谁能确保核废料不会被偷去做核子弹?核废料要埋在哪里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出,要大规模发展核能发电厂(Nuclear power plant)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动物力资本”发展计划,并且需要花上至少10年时间来落实。我们有吗?”

狐狸大臣赶紧解释:“有啊!我们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有了这个梦想,只是当时发现了石油,所以耽搁了这个计划。我们在万宜也有一个核能研究反应炉,能提供1兆瓦的电能,但。。。但却沒用來发电。至于那些安全问题,管理问题,发生了才解决嘛。做大事哪能瞻前顾后,我看你们都是杞人忧天呢!”

这时,啄木鸟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三思啊!三思!遗漏的辐射可是会‘传染’的(身体吸收能量后会释放出來),并可通過水流及空气传播,快速扩散至其他地区。没有周详的计划,透明化的管理,足够的设备与“动物才”,行不通啊!况且投入核能发电的費用,比起以建设煤炭及天然气发电厂的费用要贵上4倍。其实,我们应该制定更高的再生能源(太阳能,风力,水力,海洋,地热气等)使用率目标,在2050年达到50% (原本是25%)。另一方面,核电的原料 ── 鈾是会用完的。大家别以为核电是无碳的洁净能源,其实铀矿的开采及提炼、核电厂的兴建等都会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北极熊王国,熊猫动物园,樱花岛等先进乐园已着手研究通过超导托卡马克控制热核聚变来发电。此技术比现有的核裂变发电,效率要高得多,可为我们提供五千万年之久的能源,也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樱花岛更立下目标,要在2050年左右用核聚变来进行实际发电。为何我们不向他们学习呢?为何…”

斑马议长插口道:“教授,你说得太多了。请马上坐下!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豺狼们正想加入争辩,虎王忙止住他们:“别动气,任他们吵吵嚷嚷一下吧!大家过瘾后,很快就会忘记了。实际上,在国家动物园里,建摩天楼等白象计划都不成问题,只要我们在“马来剑”常年大会上通过就行啦!”

(摄影:周嘉惠)

悼文一:《念友》/林明辉(寄自瑞典)

对于昨天的悼文邀请,反应两极。其实我没病没痛,周末去Bersih4.0一趟估计也不至于会要我老命,反正我是生冷不忌,大家不用想太多。之前应该已经说清楚了,我就觉得悼文应该主要是写给当事人看才对,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随意。以下是收到的第一篇悼文,来自我的高中同学林明辉。

悼文一:《念友》/林明辉(寄自瑞典)

当年跳飞机到瑞典后,也不知道怎么样的就开始和你通信了。也很神奇的,我换了好几份工作,搬了好几个地方,我们还是没有失去联络!

也非常的佩服你可以看懂我那些医生书法。当年没有今天那么样发达的通讯设备,就书信往来。久久一封问候的信,也许是我们俩都人在异乡,所以会有一些共同的感受,互相的慰问。

其实在学校我们虽然同班了一年,但我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东扯西拉的我们都一直有联络,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好奇怪?问为什么呢?你怎么答我呢?

今天得知以后你不能再和我吹水了,不能再用你这个活百度了!你是知道没有百度前,你就是我的活百度!微信上、面子书上无论我再问你什么,你也不会回我了!但我会试一下烧一些问题给你,看看你会不会回答我,好不好?

朋友,同学(呵呵,也挺谢谢你让我也有一个博士同学,听起来人家以为我也是博士),好走,路上有什么我没有看过听过的,报梦或留言吧。如果你的样子不变也可以出现在我面前聊聊,但如果样子变了不好看那就免了。我怕鬼!

去吧,安心的去吧!有时间多报几个彩票号码给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