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江扬(中国)


说谎是任何教育的天敌,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多元,恐怕没有哪个文化鼓励说谎。但我们从来无法禁绝谎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上位者的谎言史,故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说。在说谎是说谎者的通行证的世界里,诚实只能是诚实者的墓志铭。有趣的是,身居高位者的成功之路从来都是谎言铺就的,然而,行到高位之后却都在大肆宣扬诚实守信的道德戒律,以此极力为自己洗白。古往今来,没有哪个主流价值观敢把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正当化,“厚黑学”之类的宝典终究只是邪门武功。主流教育从来都只教育人们不要说谎。

为何说谎从来不需要启蒙?这当然是利益使然。人类对于利益追逐的本性决定了我们会做出诸多对于自己有利的选择。如果说谎能形成对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生物的求生本能一定会引导我们走这条路。更何况,谎言对于利益的获取来说是不仅是最有效的,更是最高效的。职场上的巧言令色溜须拍马远胜过甘于寂寞的踏实苦干,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嘴皮子就是核心竞争力。

所有的谎言当然都是利己的,这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利他的谎言。因为是否对于主体有利从来都需要主体自身来判断,作为各自独立的主体谁也无法代替他人来判断利害关系。而如果主体被谎言蒙蔽而丧失了自身判断利害的权利,那么无论哪种选择都不可能构成主体的利益。比如中国人在正义的大旗下最心安理得的谎言就是对病人隐瞒他的病情,且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越是重大的病情越导致集体性的联合隐瞒。诸多病人在病情的紧要关头不仅要与病魔作斗争,还须不断地与支支吾吾的亲友争夺知情权。这种剥夺了主体知情权与选择权的谎言,即便真的是对病人的身心有利,那么他们又凭什么认为所谓的身心健康比主体对于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更重要呢?更何况很多时候旁人的选择未必对于主体自身更有利。总而言之,没有主体的介入,就不存在对于主体的“善意”。

因此,在排除了所有利他的可能性之后,所有的谎言一定是利己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加细分出善意与恶意的谎言。而善意与恶意的区分就在于这样的利己是损人还是不损人的。如果是损人利己的谎言,那么与这世上绝大多数谎言一致,在伦理上无法成立但在现实生活中屡试不爽,这就已成定论,无需多谈。而如果是利己不损人的谎言,这多少有点微妙。因为如果如上文所说,谎言本身损害了被隐瞒者的知情权,那么无论如何难以称之为“不损人”。但如果此谎言描述的事件与被隐瞒者无关,或者说被隐瞒者并不具有知情权——比如当你在过年聚会时被问及个人收入之时,此询问者是否拥有对你收入的知情权呢?你当然可以义正言辞地以对方不具有此知情权回绝他,但这么做会有损于现场的气氛以及你们之间的感情,也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而如果你如实禀报的话,那么对方获得了原来不具有的知情权,你则丧失了自己的隐私权,这就形成了损己利人的行为。此外,如果你刻意虚报自己收入的话,你通过一个谎言,保护了自己的隐私权,同时也许满足了对方的好奇心、虚荣心以及假想中的知情权,从而形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利己不损人。但如此带来的好奇心、虚荣心与虚伪的知情权,或许还有其他的副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效果,是否真的对被隐瞒者无害呢?则见仁见智,难以一概而论。毕竟好奇心与虚荣心这样的名词可好可坏,粉饰太平的谎言未必比血淋淋的真相更抚慰人心。因此,难有绝对善意的谎言;或许应该说,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绝对恶意的谎言以及不那么恶意的谎言。这就是谎言的本质。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谁不说谎?》/甘思明(马来西亚)


还记得小时候,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说谎话都被视为一种要不得的行为。说谎的孩子是坏小孩,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慢慢长大了,踏入社会,在滚滚红尘中混了几十年,发觉现实生活中根本离不开谎言:上至国家领袖,下至贩夫走卒,都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说谎。天下似乎没有绝对的“老实人”。

当然,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诚实是一种美德,反之,说谎要不得,大概一般人也不会有异议。华盛顿那“砍樱桃树”的故事几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歌颂着,一直到今天。

可是事实上几乎人人都有说谎的经验。自己当了几十年的律师,对人性总有一点看法。法庭里做证人是何其严肃的事,证人必须宣誓自己所说并无虚言云云。朋友们,有机会到法院走走看看吧,你会大开眼界!专业人士、宗教人士、学者、社团领袖等等都可以为了赢官司而撒谎,只是手法的高低有所不同而已。有的把谎说得头头是道,眼睛也不眨一下;有些却是吞吞吐吐,似乎唯恐别人不晓得他在讲骗话。

我本人在其中一宗官司中的主要证人就曾经在证人栏内,声泪俱下地控诉答辩人如何如何弄到他妻离子散,演技可与影帝比美。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不但他与家人完完整整的在一起,每个周末还和老婆一起去吃肉骨茶!那宗官司后我对他所谓的“let me tell you the truth…”(让我告诉你真相……),再也不以为然,一笑置之。

其实有时讲一两句能令大家都开心的white lie也没啥问题,有时甚至可以免去麻烦。想想如果你的女朋友问:“我的样子比起XXX,你觉得怎样?”如果真实的答案是“你和她根本没得比”,而你又把真实的答案说出来,那就愿神保佑你(God bless you)咯!所以,一些真话不能讲。

在特定的情况,谎言不只无害,甚至有其必要性。我还记得当年在电视上观看前世界拳王George Forman的一场比赛,George Forman其实已经被打成“猪头丙”。当他在中途休息时问其团队:“我现在的样子怎样?”队友立刻回答:“你样子棒极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也惟有白痴才会讲真话吧?试想如果队友说:“You look like shit!”会对拳手制造多大的负面冲击!

自己曾留学海外,知道有些留学生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但在写家书时还是以“我这里一切都很好,请不必为我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写下实情不但无济于事,还使家人担心。

当然,人非圣贤,谁没说过谎?我甚至在想,也许圣贤也曾经撒谎,只是没有记录在案而已。没有记录,并不代表不存在。

前几年在新加坡闹得沸沸扬扬的几个教会牧师理事骗了几万名教友几千万新币的案件,也说明了说谎行骗并不只是凡夫俗子的“专利”,甚至可以说上至总理/国家领导,下至贩夫走卒都会撒谎;幸运的可能平安过关,不幸的(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就被搞到一塌糊涂,身败名裂。

我想我们更应该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谎言可说,什么样的谎言不可说。毕竟,我们都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一个真正的英雄》/徐嘉亮(马来西亚)


德国知名心理学家与畅销书作者乌特·爱尔哈德特(Ute Ehrhardt)与威廉·尤能(Wilhelm Johnen)曾写过一本书,《说谎,是你最该学、也最该隐藏的实力》。当中阐述了一个社会现实:“大人总教我们,诚实是做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长大后却发现,这个社会从不鼓励说实话的人。” 这一句话,深深地刺入我的心扉,让我重新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让我们看看作者的论点:

1. 说句不真实的好话,会让关系更亲密。
2. 沉默无法保护隐私,伪装才可以。
3. 心诚则灵,用安慰剂治病,你或许会得到疗愈。
4. 在职场上,你需要说白色谎言。
5. 把不幸的事化为小事,強大內在自我。
6. 把好事放大,制造自信。
7. 只要有一半真实,就代表正直,你得吞下另外半句話。

无论作者的论点如何高明,还是“它”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无往不利,小弟总是觉得难以接受。这或许是性格使然,小弟自小就直肠直肚,不懂得说话转弯,唯一学会的就是把嘴巴闭上。为什么人要说谎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当中包含了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一个人撒谎来自于压力。什么压力呢?小孩为了讨得大人的欢心,领导为了赢得选票,学生为了考好成绩,销售员为了更好的业绩……种种的理由,来自心有所求或是心有挂碍。譬如《国王的新衣》里的国王,为什么自欺欺人,最后却被一个小孩一语道破呢?原来,小孩鲜少说谎,原因就在于他们没什么人生追求。由此可见,说谎的动机往往来自一个所谓的“正确”的目标。要冲破这个难关,我们必须秉持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以及“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做人原则。

其次,我们还得拥有机会,才能说谎。机会?是的,说谎也想求婚一样,必须有个机会条件。打个比方,现今的人都喜欢看网上流传的假新闻。为什么?因为这样能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啊!试想想,假如上传假新闻的网民必须以真实身份来分享消息,您觉得他还会这么做吗?说谎的几率当然会大大的减低了。造谣者可以在网上的虚拟世界肆无忌惮地发表“伟伦”,只因很难发现他是谁。

其实,人并不会倾向说谎,除非他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好让自己心安理得,自欺欺人。我们时常听到的说法就是人人都这么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呢?甚至有人说:“道德考试得高分的人,都是会编故事的人。”有一种人,更是高明,他让你觉得他会帮你,但是他最后却没帮,而且重头到尾,他都没说一句谎言。

看官们,您是否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甚至是生活在一起呢?且看小弟再为大家说个真实的故事。话说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妇产科医生,正当他盛名之际,却忽然间吃了一场官司,搞到身败名裂,医生的执照也被吊销了。有一天,一位少妇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他的诊疗所挂诊。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病人子宫长了一颗瘤,必须动手术去除。手术当天,病人的肚子一剖开,医生一看,额头上豆般大的汗珠不停地滑下来。原来是医生误诊,子宫里的是一个小小生命。犹疑了片刻,医生很快地把肚子缝上。打开手术门,少妇的家人一拥而上。得知那是小孩,而不是肿瘤时,医生几乎被他们打翻在地。就这样,一个妙手仁心的大夫,从此就消失于医学界。

各位,看完了以上的故事,你是否觉得医生很愚蠢呢?压力、机会、合理化的理由,三大说谎的因素全具备了。为什么他不说一个小谎言,顺手把小生命拿走呢(毕竟少妇可以再生育啊!)?如果他说了谎,少妇的家人肯定会感激涕零,他的名声更会名扬四海。因此,对于小弟来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您怎么说?

摄影:Nick Wu(台湾)

《撒谎功力》/廖天才(马来西亚)


由小学开始,我就懂得如何撒谎了。

那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天母亲忽然厉声问道:“谁偷了我的钱?”

钱,当然是我偷。趁母亲去河边洗衣,偷偷溜进她的房间,搜索她的衣袋,找到钱包。还以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偷得一笔钱,每天买加央面包,好好享用。每一天,印度老伯都会骑着脚踏车,载着一大篮刚出炉的新鲜面包,一边踩脚踏车一边按小喇叭叫卖。小小心灵多渴望能有机会吃它一口,可那个年代父母太穷,他们靠割胶种稻,每天早出晚归,胼手胝脚才能让一家人免于挨饿。

众兄弟姐妹在母亲的追问下都说没偷,心虚的我当然也大声说:“我没拿!”

姐姐说:“搜查大家的书包,看一看钱躲在哪儿?”这个建议太精准,当时家徒四壁,也就没有任何橱柜收藏钱币。我偷来的钱币,不放在书包,还能放在什么地方?结果钱就在我书包里找了出来。姐姐喊说:“一共六块钱!”三角就能买到一瓶可口可乐的年代,六块钱是何等之大就可想而知。

母亲说:“啊呀,你什么时候学会撒谎的?还竟敢大声说没偷?”结局最后究竟如何发展,一时倒也忘了。

蒙田自认他的记忆差,但他不以为忤,还当成是好事一桩,因为记忆不好,反而不会撒谎。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记忆差就迫使自己对名利欲望消减;没有了对名利追求的欲望,就不必对人撒谎。

撒谎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与虚名而撒谎,属于欺骗行为。听信撒谎者言论而上当的人,多半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受骗。所以,上当受骗的人,往往也要负担部分责任。

说假话与撒谎是有区别的。说假话是指说不真实的,但却信以为真的事。说假话者的意图,也许并不在为自己某得任何利益,纯粹是要使别人相信他所说的是真实事情。撒谎者却是说出违背良知的话,让人信以为真,结果是为撒谎者带来实利,信者却付出了有形或无形的损失为代价。

乔治·欧威尔在他的小说《一九八四》揭露了掌权者所营造最大限度谎言的操作方式: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府,利用秘密警察、电视荧幕、谎话连篇的新闻,监控人民的言行,钳制人民的思想。而活在这样政权下的人民,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如何学会双重思想:知道政府说的是谎言,自己也重覆政府所说的谎言,同时又真心的信仰这些谎言。原来撒谎者最高深功力原来是替人洗脑。

马来西亚旧政府说 2 + 2 = 6,新政府说 2 + 2 = 5,你以为如何?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倚靓行凶》/练鱼(马来西亚)


“倚靓行凶”,是我给她的外号。

刚来公司时,在我的小组里帮忙安排生产和出货,这小单位包括她共三位女生,主要工作是配合业务接单、联系船务部和工厂,以安排船期和生产。在出货高峰期,小单位常常忙得人仰马翻,三女此起彼落的叫骂声,堪比三重唱;吵闹声比起业务部有过而无不及。

“倚靓行凶”长得沉鱼落雁,有无数追求者。情人节时,公司接待处往往是花海一片,几十束各式各样的花束,其中90%都是送她的。她来了之后,我们小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其他部门的一些男生,常来早请安,午问膳。几个男生缠着一个女同事,看了都替他们感到尴尬。

她也有主动出击的时候,每每一击中的,从不失手;几乎把公司的“单身钻石”们都刮入囊中,此举让她自己变成公司单身女生的公敌,搞得几乎人人得以诛之。

我常想,“倚靓行凶”肯定是拜过师,吃过几碗夜粥,否则无法练就铁布衫级别的厚脸皮和一身好轻功,可以脚踏无数艘船,而且不曾失足。

一次意外,无可奈何结婚去,待得孩子出生,火速回复单身,利落干脆,不拖泥带水。

经此一役,流言蜚语满天飞,女生们背地里把她标签为水性杨花、说谎精,还有更难听的,不方便在此一一列出。至于男生嘛,从情人节收到的花朵来看,其受欢迎的程度似乎不减当年,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工作方面,她的态度是正确的,公司交代的事情,都会全力以赴,从不埋怨;会报告进度、主动解决问题,年终考核往往拿优等。几年后,人事部把她从普通officer提拔到副课长,以资历论,蹿升速度算是比一般的快。

有了孩子后,她常请emergency leave,说要带孩子。与人事部讨论过此事,人事部的意见是,难为她单亲妈妈,只要她仍有年假,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姑且让她方便。以小组立场来说,那也是好事,可避免同个小组的人一起在年尾争相消假,搞到没人来上班。

某天早上上班前,“倚靓行凶”在公司的大楼底层等我,说要请一天emergency leave。我提醒她应该依照正常手续到人事部去填表,她挥挥手说拜托,然后匆匆转身离开,消失在隔壁大厦的转角处。

那个年代没有手提,要彼此联络,只能打电话到对方的家,要是对方不在家,那就真的是失联了。“倚靓行凶”就这样,失去联络了整整两天。人事部提醒,如果员工连续三天旷职,公司有权开除她。

向人事部拿了她家地址去做家庭访问。她家是在离公司约三个小区外的政府组屋,走路大概需时40分钟。爬上八楼发现她家大门深锁,无人应门;左邻右舍好像也没人要管我的样子。正要开车离去时,发现她左手拿着两大袋东西,右手拉着小朋友,从公车走了下来。

********

小朋友有一双莲藕般的胖胖小手,肉肉的小脸,煞是可爱。小小的身躯有一包米那么的重,见我拿起麦记薯条,马上伸过头来一口咬去,吃得津津有味。

********

她说她爸在她弟出世后,和别的女人跑了。妈妈早晚两份工作,把姐弟俩带大。她以为从此不会再和她爸有任何瓜葛了,没想到,原来妈妈还是有把大部份的薪水交给她爸,帮他养家。

也不知道她爸用了什么谎言,把妈妈骗得团团转,姐弟俩尝试和妈妈沟通,每次提到这点,妈妈就大发雷霆,搞得家里鸡犬不宁,久而久之姐弟俩也不提了。

有了外孙后,妈妈便辞去清洁工和工厂装配线女工的工作,专心替她带小孩。

那天是她那么多年以后,第一次重遇她爸。她爸带了另一个弟弟,在门外叫嚣,要她妈给钱。隔着道门,她和她爸理论、左邻右舍在门外围观、她爸跪地求她妈给钱、邻居指指点点… 她说,那天她真的有闪过要轻生的念头。

之后,她爸三不五时来要钱,她妈也只能把她给的家用,分给她爸。

两天前,她爸趁着她妈的一个不小心,跑进家里强抢孙子。她妈不肯,两人便扭打起来,弟弟回家见状,便跑来帮忙。孙子是抢回来了,但爸爸跑了,妈妈在扭打时撞破头,流血不止,晕了过去。姐弟俩报了警,把妈妈送去医院,这两天轮流照顾妈妈。

********

我回公司把该讲的,与人事部主管作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主管胡女生拍胸膛说她会想办法帮忙。几个月后,公司把电报室改建为育婴房,帮忙照顾员工们五岁以下的小朋友,成本是公司付一半,其余的是小朋友的父母们平均分摊。

“倚靓行凶”最后的职称是总务科科长,在胡女生退休后,也离开了公司,当起房屋中介,在上一波房价飙涨时,赚得盆满钵满。

********

“喂,我把你的故事写成文章,与人分享,可以吗?”

“可以呀!share 我稿费,没钱莫谈。”

“没有,休想。自制肥皂有几颗,你要吗?”

********

“喂,老大,下星期二我孙女满周岁,给你和你太太留了位子,记得来呀!”

“这次有什么好吃的介绍?小孙女乖吗?”

“她开始学讲话,我就开始头疼了。”

“为什么头疼?不是一件应该高兴的事吗?”

“我告诉她,在家叫我阿嫲,出外要叫我姐姐…”

“哈哈哈哈,你这人为老不尊,怎么可以教孙女说谎呢?”

“我X你,什么老不老的,我才四十多出一点好不好!?”

“哈哈哈!”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你对谁撒谎最多?》/李明逐(中国)


你对谁撒谎最多?这个答案显然易见。就是你自己。

当你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是要准备一次考试,或者周末在家写作业,大脑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对你说,休息一会吧,时间还早,不着急的。于是你放下课业,玩手机、看视频、网上冲浪、打游戏,等玩一个段落,突然发现,时间不够用了!作业还没写完!反正我念中学时候周末的作业几乎没有按时完成过,都是到学校后赶作业,或者抄作业。

体重预警了,又开始一轮减肥计划。今天跑步,明天游泳,计划中一周可以减下一公斤,然而,每次运动完,走在楼下的路边,总能遇到可口的夜宵,太美味了,今天必须去吃,不然明天就不会这么美味。胃里有个声音这么向你咆哮,快去吃啊!大脑这时候也来凑热闹,说,你刚刚运动辛苦了,稍微吃一点,不会长胖的。然后,第二天称体重时,你发现,比昨天又胖了!

上午9点钟开始一天的工作,先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列出来,按照最理智的方法,应该是用上午最核心的时间,吃掉“三只青蛙”,把最难的事情做完。但大脑里的小人又跳起来,说,做难的事情好累呀,先做简单的呗。然后就开始做了一堆琐碎,又价值不大的事情。到了下午不得不做最重要的也最难的事情时,精力不大够了,只好草草做完。

你是否也是这样?经常撒谎骗自己?

每次撒谎时的借口总是,“等下再做”、“明天再做”、“时间还充足”。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天天用这些借口来骗自己,其实就是拖延症。然而,每次希望改变自己,去克服拖延症时,却会被自己大脑的小人跳出来说,“明日再开始改变吧,这次一定能治好拖延症”,然而,明日仍然继续自己骗自己。

所以发现了没?

也许,对自己撒谎,是一种常见的事情。也许,这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对自己撒谎,哪怕是追求短暂的欢乐,是拖延症,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最合适的方式是接纳它,不强行扭转它。当你不在意拖延症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却慢慢离你而去,反而越强化它,给自己施加压力,越适得其反。

对自己撒谎,也可能是大智若愚,是洒脱,是自己放开自己,不给自己施加压力。苏东坡不也经常写诗给自己开脱嘛。常说难得糊涂,不较真,粗中有细,才能经常开心。所以用说谎来骗骗自己,也是好事情。

一切都要放轻松,接纳这样不完美的自己。

摄影:Nick Wu(台湾)

《待我功成名达,许你花前月下》/李名冠(马来西亚)


书生对姑娘说:“待我功成名达,许你花前月下。”姑娘若有所怨回答说:“待你功成名达,怀中人富贵家。”古代戏曲《秦香莲》里的陈世美,抛妻弃子只为了当驸马。元稹《莺莺传》传奇里,张生其实就是始乱终弃的薄幸人。“三言二拍”系列,相较于“卖油郎”韩重的痴心,诸多“负心汉”的形象更让人心寒。

谎言,在归入“谎言”之前,须经相应的时间与现实印证,更需人们的智慧,综合论证。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年轻的杜牧听说湖州多美女,飞一般地猎艳去了。人群中,发现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着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姑娘真是虚有其人啊!”他与女孩定下十年之约,说十年内前来迎娶。然而,现实沉重,造化弄人,十四年后,杜牧四十七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而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了《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
若根据《叹花》一诗就把杜牧归列为“专情”之人,那又有失偏颇。

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祜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继续爱恋。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骰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山盟海誓,听听就好;情痴卮言,笑笑则行。叹只叹,世上太多的“谎言”之所以形成“谎言”,不是“谎言”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似乎与生俱来的自以为是、偏执自傲、画地为牢、长期熏染、心态扭曲,进而夜郎式的盲目拥抱“谎言”!

徐岱老师说:“人世间最大也最可怕的谎言并不来自人为的主观编纂,而来自于由事实的碎片所建构起来的一种对事情整体的遮蔽。”(《什么是好艺术——后现代美学基本问题》)

“有图”并不可信;有视频,其中多少猫腻;看到的并不是可信的,感觉到的更掺揉着许多嗔痴。值此资讯发达,甚至泛滥的时代,“谎言”并不是“谎言”,更多时候,是人们心中沉迷于“小确幸”的偏拗。这时代,我们轻易获得海般的资讯,而人们的思维能力非但没有相应的提升,反而沉溺于自我自是自大自偏的思维,编织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魔幻仙境,更往往娈陷于嗔痴的嗜痂之癖。可悲之至!

许多时候,“谎言”与“夜郎国”的子民眉来眼去!

摄影:李嘉永(台湾)

《说谎者悖论》/刘明星(马来西亚)


“我说谎。”

“嗯。”

“我说我在说谎。”

“哦?”

“这是句谎话。”

“你是在说真的?”

“我在说谎。”

以上的对话不知道是不是有不以为意的读者。里头有一个无法消弭的自相矛盾,也就是所谓的说谎者悖论。如果真的在说谎,那么说的是假的吧?可是,如果说的是假的,那么怎么可能“真的”是假的呢?这违反了逻辑上一般法则,即发生矛盾了。A=!A

可见,有些描写,在逻辑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就像在解二次方时间t得到t是负数,因为不可能回到过去,于是就把负数的t忽略。但,问题其实没有解决。

这就比如真的有能刺穿所有盾的矛,和真的有能挡住所有矛的盾,它们真的相遇了,结果会是如何?

类似的悖论还有把集合论陷入危机的罗素悖论,但这里不展开了。读者或者会嫌到喉不到颈,但笔者认为是过度描写了。

连一句话都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何况纷陈的世界?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美妙的谎言》/耿艺维(马来西亚)


孩提时代,父母工作忙,我就一直寄住在祖母家。那时我经常问祖母:“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若是祖母给我解释说父母工作忙,得等一阵子才能回来,我必是嚎啕大哭。无可奈何的祖母只好说:“爸爸妈妈晚上就回来了。”那时,听到这句话的我就如同看见父母已经回家了一般,停止了哭泣。

贝多芬说过“无论谁只要说一句谎话,他就失去了纯洁的心”。其实不然,我们怎能武断地说,一个老人在无可奈何之下与自己的孙儿说了谎,而说她没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呢?我们无法判断。

当然“谎言是根浮木,早晚会被冲向海岸”。晚上没见到父母的我,最后必是嚎啕大哭。然而,我们可以说这是丑陋邪恶的谎言吗?或许不能。

我个人认为,谎言也分好坏。当你为了个人利益,或为了伤害他人所说出的假话,那就是我们所谓的骗话;而当你为了安慰他人,或者为了帮助他人而说出的谎话,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善意谎言。

我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谎言之下的印证”实验。试验中,当局随即选出了十个大学生,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并对其中五个人说,经过测验后,证实他们是天才。之后这十个大学生被送回学校继续学习。学期末,专家看了一下每个人的成绩单,被告知是天才的大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进步飞快;而没有被告知的学生学习成绩依旧没变。

那五位被告知是天才的大学生真的是天才吗?并不是。其实他们接受的测验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身体检查罢了。一切,都是一个谎言。但是为什么那五位大学生的成绩进步飞快呢?这是因为,从心理上来说,或许他们相信了这个谎言,从而改变了心态。以此而言,谎言并不是坏东西。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美妙”的谎言,若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别让苏东坡骗了!》/周嘉惠(马来西亚)


三年级的华文课本收录了苏东坡的《庐山观瀑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问女儿怎么理解这首诗?老师还没教,不会!又不是问老师怎么理解,你自己怎么理解?女儿只好被迫“解签”似的来分析: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山,不知道庐山长怎么样子?只知道自己就在庐山里。

这大概算得上是标准答案了,相信老师的解说也会差不多如此。中国有许多壮丽的名山大川,有时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认不出“庐山真面目”也很自然吧?

可是,苏东坡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诗的前半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正就是他看到的庐山吗?难道他还在《庐山观瀑图》里描述华山、嵩山、峨嵋山噢?女儿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差点就被骗了!

看过苏东坡写的《寒食帖》书法作品吗?当时他被皇帝贬到黄州,第三次过寒食节时写下《寒食帖》,在书法界里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雅号(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寒食帖》叙述了他个人被贬的孤独心情;贬官和流放边疆差不了多远,黄州自然不是一个太高明的地方。如果当年有记者追问苏东坡:“心情如何?”除了描述一下既冷清又孤独的生活,聪明如东坡居士,难道他还敢公开发皇帝的牢骚?皮痒找修理吗?

《寒食帖》文字上没表示什么不满,可是仔细看看苏东坡写的字,即使不懂书法,也一定看得出起头是相对工整的,然后字越后面写得越乱。这说明什么?苏东坡一边写,一边在想,是谁把我丢到这里受苦受难的?虽然《寒食帖》从头到尾不带一个脏字,但居士满肚子气却是显而易见的。

苏东坡的作品不能只看表面,否则很容易就错失这类他留下的密码了。

附图:《寒食帖》,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