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贴文二之二:让孩子念念他做儿女的经/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我渴望……》

我总是渴望从头再来,渴望回到开始,渴望再来一次。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捣蛋鬼,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母亲一直操心不断。

时光飞逝,皱纹慢慢爬上母亲的眉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母亲鬓角也慢慢变白了。我怔怔地看着母亲的白发,原来的活跃因子疑似凝固了。母亲坐在那里,用针线缝补着我的毛衣。一个念头如惊雷一样席卷了我:母亲老了。印象中的手有点苍老,母亲的白头发从难以寻觅到星星斑斑,生活的担当让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多年来的无所顾忌收敛了起来,为了与那时间作斗争,我也懂得了控制。

时间的车轮压榨着母亲,母亲竟似一夜苍老。我渴望从头再来,回到当初,回到过去。让那时的我能提前学会控制。

但终究无法实现,时尚没有后悔药。我只好珍惜当下。在未来,在不久后的将来,为母亲分担一部分压力。

但是,我还是想,我还是渴望,能回到过去……

《那把戒尺》

在我家的墙上挂着一把戒尺,纯朴木风的它在暗中形成一种威严。

有一天我做数学作业,为了赶工,我飞速地写着,字写得东倒西歪,像极了狂风后的稻草,其他的规范早被我忘到“爪哇国”去了。

没过一会儿,父亲笑眯眯地走过来,来看看我做得怎么样。父亲刚看了一眼,表情就凝固了,笑慢慢消亡了。父亲皱起眉,表情渐渐严肃,手一伸,取下戒尺,敲了几下桌子,气呼呼地骂了我几句。

空气似乎冻结了,时间也似乎在一下停止了,我的心揪成了一团,这可是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这么大的火,我害怕极了。

母亲也出来了,母亲对我一向十分严厉,一见她出来,我就更加担心,“你看看你……”母亲又用嘴炮对我进行教育。我坐在原地,不止如何是好。

“嗖!”戒尺猛地挥下,向我击来,“叭”的一声打在我的背上。“咦?”怎么不痛?原来父亲岁用力挥下,可是并未用劲。

因此,那把戒尺,最完美地诠释了父爱,虽然那一下,并未打痛我,但永久地烙在了我心中,无法抹去。父爱,就是如此,让人感到温暖。

X X X

上面两篇作文练习是个只有11岁的小学六年级生写的。这是个小不点,两只大眼骨碌骨碌的,一骨碌一个点子。上课从来不安静,总觉得他全身不是这儿动就是那儿动。到我这个汉语写作培训班已经有一个年头。他说来培训写作,不是因为作文不会写,而是因为喜欢写作文。他自己说。已经写了一本小说了。

最近两堂写作练习课上,一篇我只出了题目范围,写一样东西,他就写了《那把戒尺》;另一篇是“我渴望……”,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每次,小不点儿半个小时刚过,就到讲台边交上他的作文,还露着坏笑瞥我一眼。这两篇作文,在用词造句上显然还有些生搬硬套,可我看后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和感动。惊喜,是因为他是我的学生;感动,是因为他与父母亲的情感。

谁说儿女经只是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情?而又有谁听说过“父母经”?好像没有。但是这小不点儿那么小,在心灵中就时时、事事念起他那本对父母应有的儿女经。由此推及,他的父母、他的长辈对他的情感教育是成功的。这才是家庭父母和长辈真正应该有的儿女经。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难念的经/甘思明(马来西亚)

12月31日贴文二之一:难念的经/甘思明(马来西亚)

今天和岳父一起吃午饭,用餐时颇感慨的说他没想到有着这么一天: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都移民了,留下的是他认为最不起眼的一个。走了的也许在老爸百年归老时赶回来鞠个躬,如此而已。

然后越扯越远,似乎在后悔当初把儿子们送到海外留学了。壮年时的豪言说孩子必须出去闯个春天,如今几乎不管用了。孩子留在身边比什么都重要。

有时造化就是喜欢开我们的玩笑。陪自己走完生平最后一段路的往往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因此别太早就认定我最疼的是这个,最讨厌的是那个,因为到时陪自己跑到人生终点的是谁还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我岳父到底还是过不了“老来从子”那一关。女婿对他来说是个外姓人,因此不可能在女婿家老死。相对而言,我岳母比他高明多了。对她来说,只要愿意接纳她与她一起过日子的就是儿子,管他是姓什么的。还记得岳父以前常说他对孩子们的性格了如指掌,对于这点我还是有所保留的。做父母的往往自视过高,以为天天与孩子相处,就很了解他们的心。年轻人的思想有时候难以捉摸,新闻常有类似报道,当父母获悉孩子的罪行时惊呼:“怎么可能?我孩子不是这样的!”我中学就有位好朋友,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而他却是黑社会成员,幸好还没去到杀人放火的地步。

而我本身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老大天资一般,凭后天努力,成绩还不错。可是情路坎坷,屡战屡败。老二不甚喜欢读书,考试还行。对爱情没啥兴趣,买房产要紧。老三读书为了职场所需,文凭第一,兴趣其次,还好所选的科系也是她喜欢的科系。对爱情要求甚高,没几个男生她能看上眼。老四是唯一说在读书中找到乐趣的人,目前备统考,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准书虫一个。

对我而言,与其刻意去解读孩子,不如把她们当成朋友,让她们保留一点隐私。心事想说就说,不想说也就算了,反正不想告诉你的也勉强不来,所谓“牛不饮水焉能按得牛头低”。读懂儿女是门学问,相信许多父母到离开人间那天也还没读懂自己的孩子。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单身驴的儿女经/驴子(马来西亚)

单身驴的儿女经/驴子(马来西亚)

二十几岁时她去算命。

算命佬跟她要了生辰八字,看了看她的名字,说:“你的名字中的‘霓’拆开来是‘雨’和‘儿’。‘雨’即是水,可解说为泪水;‘儿’谓孩子。看来你以后准被你的孩子气到哭不停了。”

听到这样的解答,她的脸必然一沉。算命佬旋即慢条斯理地说:“开玩笑而已。”

接下来的算命结果就不细说了。但不知道算命佬的这一番话是否已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以致她到了40岁依然只身孤影。

x           x           x

单身驴(反正都是单身,无所谓‘单身狗’、‘单身猫’!)有什么儿女经可说的呢?由于天生母性的作祟,即使是不婚的女性如她者,还是对养儿育女这事儿充满着憧憬,凭想象堆砌出满腹的儿女经。

单身驴想跟人家谈儿女经,说起来有点可悲。曾经与几个朋友聚会,大家很自然地谈起自家孩子的事。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自己孩子的种种难搞行为,譬如多顽皮、太挑食、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她为了融入话题而插口说上几句自己从书上读到的或道听途说的建议。可是,大家都知道她无儿无女,说出来的都是纸上谈兵罢了,随便敷衍她几句就算了。她当然要识趣闭上嘴,否则再说下去也是无趣。

x           x           x

她对于养儿育女曾经过于理想化。那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乖巧听话、聪明、开朗、人见人爱……这个孩子集合了所有她想得到的优点。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吧?

自从三个外甥陆续出世后,她看着他们从只会爬行、牙牙学语的小婴孩,成长为会乱跑乱跳、口齿伶俐童言无忌的臭屁孩,她不得不敲碎自己的幻想——醒醒吧,养孩子太烦人啦!若她是这三个“小烦人”的亲爹娘,恐怕连想有个清静的me time都难。

或许算命佬讲得对,如果她有小孩,准会被孩子气哭的!

摄影:驴子(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你病了,但你还关心我/陈保伶(马来西亚)

你病了,但你还关心我/陈保伶(马来西亚)

俗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为人父母,有谁不会担心自己的子女衣食住行、健康、家庭、事业等?父母所担心的恐怕还有儿女想象不到东西。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真的。

这个十二月对我而言是个非常吃力及疲惫的月份。月头接到家乡母亲的电话哭诉年迈八十的父亲在街上跌倒破了头,鲜血直流,路人只观看俩老,没人愿意伸出援手。听到时真的即刻想从吉隆坡奔回老家,顿时热泪盈眶,不知道如何是好。所幸在家乡的二哥直接奔赴应接把父亲送去医院。老人家额头缝了几针,手臂淤青,虽然无大碍但整个人反应也顿时退化了。父亲双脚不能活动如旧,走路必须依靠拐杖,哪怕起身坐下这些动作也是吃力万分。这一跌彻底把父亲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

事隔两天,母亲进院动膝盖手术,这一次是他们俩夫妻第一次在彼此病痛时分开。母亲瞒着孩子一口气签了六张不知道什么的同意书,就这样早上进了手术室直到傍晚才转去普通病房。后来我们才知道母亲手术后因心脏跳动衰弱而转去加护病房,直到一切正常后才转去普通病房。父亲自从跌倒后又加上自己的老伴躺在医院,他老人家的眼神都是一直空洞的,有如失去灵魂。和他说话时,他时听有时听无,不知道他脑子在想什么。一直喜欢吃东西的父亲竟然一天只吃两口白饭和喝白开水,其他什么也不吃。眼看他身体消瘦,除了哄他、安慰他、弄些他喜欢吃的东西,我还能做什么?那天我载父亲到医院去清洗伤口,我一直吩咐他要听我的话,不能擅自走动。扶着拐杖的父亲走路弯弯曲曲的,他还不时转头交代我也要小小步行,把口罩戴好。我陪了父亲进治疗室,医生叫他躺下要清理额头的干血块,然后再消毒搽药。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左手紧握床边,右手按着胸口抖着。这是我那么多年来第一次看见父亲发抖,心痛万分,这一幕对我而言是残忍的。我走了过去抓住父亲的左手,轻轻的抚摸着他直到伤口清理完成。这是我自从小学后再次握着父亲的手,惭愧心痛交叉。

在我要离开家乡回吉隆坡时,母亲扶着拐杖,脚上伤口的线还未拆就跌跌撞撞走过来搂了我,一直吩咐我不必担心俩老,照顾好自己就行。父亲这时从房里扶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走向我,轻拍我肩叫我小心驾驶。然后看着他老人家走去神台点了三支香,祈求神明保佑我平安顺利。我不忍直视因为不想让他们看见我热泪盈眶。

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做为儿女的必须珍惜眼前,多点关心、多点爱。所谓为人子女五不怨,不怨父母能力、啰嗦、埋怨、迟缓和生病。感恩父母,享受幸福,就算病痛但还能在一起也是福气。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叛逆的老大/小猪(马来西亚)

叛逆的老大/小猪(马来西亚)

我是家里的老大,自认是母亲三个子女里最乖的,岂料母亲竟然说最叛逆的就是我。想想也对,在她的眼里,我应该是最叛逆的。这话怎么说呢?我在31岁时,依然单身但是决定搬出来自己住。结果母亲把我留在老家的毕业证书,留学海外时的珍贵书信和照片,通通都丢了。然后我时常和她唱反调。因为不认同她经营生意的手法,所以我离开了她的饮食生意。

几年前,母亲得了忧郁症。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只觉得母亲可能是压力大,脾气变得更暴躁了。然后她变得不愿意出门,试过整整两个星期足不出户。后来经亲戚的提醒,辗转寻医,才知道是患上了忧郁症。

接下来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因为行情每况愈下,餐馆结业了。随着生意的结束,母亲就呆在家里。不知道是不是服用忧郁症药的负面影响,感觉上她就是什么都提不起劲。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爱好,所以每天除了做点家务,剩余的时间就是看电视节目。

年过60的她,最近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所以吵着要买房子。但是我算来算去,怎么算都是不应该买,结果她又不爽我了。

但是不管怎样,发生问题的时候,她一定是找我来帮忙解决。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亲前世的债主。面对我妈,有时候我还真分不出到底是谁欠了谁的前世。但是不管怎样,我依然希望母亲找到健康,快乐的走她人生接下来的道路。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父子情/廖天才(马来西亚)

父子情/廖天才(马来西亚)

朱自清的《背影》大家不会太陌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一段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20岁的朱自清在南京火车站时,父亲临别之前还赶紧在火车站要买橘子给他。看到父亲越过月台辛苦的样子来“献出关怀与温情”所作的努力之一幕,热泪不自禁的掉下。男子汉的泪这么轻易就掉下,倒是叫我有点震惊。朱自清这感性有余的描述,也许真的是凸显父子两从小就拥有的亲密情感。

作者如果稍微具备理性思维,看到父亲如此的辛苦,诘问公共建筑物设计师,为何不能设计出更利于弱势群体使用的公共设施,更人性化的中国也许就提前的到来。

贾平凹写父亲情就没这么多情。在《祭父》里,他细腻地书写作为教书人的父亲,在文革期间被诬陷而关进牛棚,被打得一身伤残,他如何的哭求造反派让他见一见父亲,父亲被释放后半年都不愿出门的痛苦经验,让贾平凹印象深刻难忘。平凹后来在写作上稍有名气,他父亲每次知道儿子有文章发表在报刊,就会邀朋集友喝酒庆祝,以致成了酒瘾。贾平凹曾为此而生气,自己拒绝喝酒,他爸爸才停止一段时间没喝酒。不久,他父亲患上癌症,贾平凹在外城工作,入息很少,却特地买一瓶茅台酒等父亲康复时,喝它一口来庆祝。可是,直到他父亲去世,这瓶酒始终都没开过。

贾平凹少有着墨其父亲于他小时候的情感,长大成人后,彼此才有较多的互动。父亲是文化人,在村子里德望很高,很多村人面对家庭问题都会前来找他父亲解决。他父亲脾气却也不小,往往仗着一点权威,多少也“以势压人”,还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儿一个耳光,少不了得罪一些人。在贾平凹眼中,父亲是个忠厚而严厉,胆小却嫉恶如仇。如此性格,使到他吃了许多苦头,虽然帮了村民很多,村民也不觉得有什么。在贾平凹眼里,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蒙田则在他的《父子情》中,完全没有写到他与他父亲的互动状况,原因是他父亲早逝,他没机会从父亲的身上,体验父亲的身教。幸运的是,他母亲虽也是贵族,年轻就守寡的她,没理睬前来提亲的豪门望族,而是含辛茹苦地四处奔波照料孩子。所以,在蒙田眼里,母亲给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导与爱,他深感自己无论如何都回报不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做一个善良及良好品德的孩子作为对母亲的回报。

蒙田没法体验到父亲是如何的与他建立彼此关系,而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却又早逝,只有一个女儿。他说他对孩子的情感是以理智作为准则,而非一般的激情最为基础。所以,当他看到一个人以无比的激情来“关爱”初生婴儿,他会觉得是件奇怪的事。婴儿当然是可爱的,但要等到他逐渐成长,才会有一种真正合宜的感情产生和发展。他如此说:“他们若值得爱,天性和理智相互推进,那时才会以一种真正的父爱来爱他们,若他们不值得爱,我们还是以理智作为准则。”

待人处事应以理智取代激情,以中庸代替极端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代已经萌芽。十六世纪诞生的蒙田,把这个想法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认为它是较为合宜的一个普世标准。但要达到这点,也不容易。国家社会先要建立给人民良好教育基础,给人民更多的自由,让人民成为善于思考的公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中国传统以情为重,理与法较为不足。过去的家长,多把孩子视为成人的私有物,如何教育孩子,往往凭着一己的私欲。国家有皇帝,家里可能也有“皇帝”。这个“皇帝”一个耐性不足,妻子与孩子就变成他的出气筒。若父母都同时没耐性,在一个缺乏法律监督和体罚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孩子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

传统社会强调孝道,但是对孝的定义非常含糊,容易形成由上向下索求,而非由上向下施惠。所谓“子孝父心宽”,无论父母如何在小时候严厉的对待子女,孩子长大成人后,要义无反顾的对父母尽孝道。这样的要求,里面当然缺乏了同理心。

蒙田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创造者对其作品才具有天生的感情。孩子是被作品,被作者往往对创作者的情感要少得多。人类与动物有某种性格的类似,在自我保护和逃避危险后,接下来的情感就是对自己的后代的关心。这仿佛是大自然为人间万物繁衍所作的嘱咐。回过头来看,孩子对父辈的爱,不是那么深也就不奇怪了。父母才是孩子索求物质与情感的对象。事实告诉我们,施惠比受惠更难。

这也难怪许多有产业财富的父亲,纵使已经到了该让已有能力管理事业的孩子,也不愿交出来让他全权管理,深怕从此以后会失去孩子对他的尊重。

一个只有掌握了财富才能获得孩子尊重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件可悲的事。

蒙田让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如何在不断的思考,父辈应该要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的同时,也要国家如何在父母年迈,毫无反抗之力之后,岁月还能活得自在和有尊严。

每个人都总有一天会变得老迈,变成弱势群体之一员。思考及推动国家去拥有更健全和更健全的法律和福利机制,保障每个弱势公民的生命与尊严了,是成熟公民的责任。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圣诞节没有礼物/周嘉惠(马来西亚)

圣诞节没有礼物/周嘉惠(马来西亚)

我既不是教徒,也不洋派,家里从来不过圣诞节。不庆祝圣诞节,自然也就没得到过任何圣诞礼物。

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开始上小学前后的一次圣诞节,跟随家人去位于联邦大道旁的Asia Supermarket采购。为了营造佳节气氛,商场请了一位员工扮成圣诞老公公向小孩子派发糖果。犹记圣诞老公公一边摇着铃,一边发出“嗬嗬嗬!”的招牌笑声,并四处发糖果。我不是早慧的孩子,但从各种印刷品上见过圣诞老人的样子,多少有点印象。最起码,我知道圣诞老人不是黑皮肤的印度人,更不是瘦巴巴的黑皮肤的印度人,“嗬嗬嗬!”也不带印度口音。糖果终究还是吃了,不过感觉有点幻灭,虽然我不曾相信真有圣诞老人存在,可是也别那么假吧?Asia Supermarket早没了,不过建筑还在,如今一星期会路过几次,每次经过彷佛都能够听见一阵久远传来的圣诞老人“嗬嗬嗬!”回声。

十六岁那一年的平安夜,随着一队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同学前往加拿大留学。到目的地时已经是当地的圣诞节深夜,下着漫天大雪,温度是住在加拿大那一年半中最冷的摄氏零下23度。因为宿舍管理人回老家过节去了,校方代表于是把我们安排入住市区的一家酒店,然后就消失了。望着酒店窗外,寒冷的雪夜中没见到一个路人,回想起来也没什么特别温馨的圣诞气氛。目光所及,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市民广场,周围已经掉光叶子的树上挂满一圈圈小小的黄色灯泡,这样子的节日装饰坦白说也没什么好看,不过这在当时的吉隆坡确实也没见过。

几年后的圣诞节假期,为了赶做实验写毕业论文,我大概是全大学唯一一个每天回校园报到的人。圣诞节应该是美国人最大的节日吧?总之没人会在这种时候回学校,包括清除积雪的工人。如果有第二个人去校园,在两英尺深的积雪中不可能没有留下痕迹。在等待实验结果的空挡,我努力在实验室打三国演义的电玩,那个圣诞假期除了收集一堆数据之外,还横扫千军当上三国时代的皇帝。记得有一天独自在校园的两尺积雪中挣扎着前进,突然不想走了,停下来环顾四周,寒冷的空气中只有一片静寂,没有去念天地之悠悠,但有刹那怀疑这硕士学位读的真有什么鬼意义吗?

毕业回国后,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转眼数十年就过去了。我常常觉得,《琵琶行》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过”的诗句完全可以套在自己身上,可能也适合套在很多很多其他人身上。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的脚步都不得不慢下来,是不是有更多人去怀疑过去是不是都“等闲过”了呢?同时去思考未来该怎么办才不至于继续“等闲过”?

十年前的圣诞节前一天早上,老大出生。中国同学在简讯中写道:“平安夜宝宝,我喜欢!”明明是早上,为什么叫平安夜呢?这问题常困扰我。刚刚为老大庆祝十岁生日,我都还清楚记得那一天医院的气味呢!怎么突然变成那么大一个人了?

突发奇想,这是提早一天送到的圣诞礼物吗?这礼物刚才凭一己之力吃完了一大碗炸酱面,一点也没分给我!哎!

摄影:Lynne Oliver(澳洲)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虎妈心经/江扬(中国)

虎妈心经/江扬(中国)

贺锦丽,新当选的印度裔美国副总统,标志着印度裔移民在美国的又一个成功,也让来自另一个主要移民输出国——中国的移民后代们艳羡不已。华裔移民们在美国被印度裔大幅拉开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试图分析其背后原因,比如印度裔英语更好,印度裔更抱团,印度裔人种更接近白人,甚至有印度裔没有回国这条退路导致背水一战战斗力加速爆表之说。但不容忽视的就是,同样重视教育,印度虎妈的高压式教育比起正统中国虎妈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近的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印度与中国都相信高压教育才能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虎妈的拥趸们对于快乐教育深恶痛绝,他们认为过度强调教育减负,一味迎合学生的个人感受而不断降低教育标准,将导致整体竞争力滑坡。这不仅体现在生活于美国的亚裔通过较严苛的教育产出达到了总体较高的经济地位,也解释了为什么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近年来在综合国力上不断迫近西方。即便抛去国家政治较量不谈,在个人层面,竞争教育不仅是给予个人实现阶级跃升的机会,它更教会一个人处于学生时期就习惯竞争,习惯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生活的回报,养成正面积极的人生观。这些对个人成长都有利无害。

然而,作为快乐教育对照他者的中国,近年来关于减负教育的呼声却也此起彼伏。这一派的逻辑是高压填鸭式教育并无法让原本天赋平平的孩子逆袭,进一步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同时,让少部分天才成天沉浸在与普通孩子拼做题的模式中,也减弱了他们更加发挥自己天分的机会——他们最宝贵的天分不应该被消耗在做题中。最重要的是,让所有孩子都花费大量时间补习做题,最后只会加速教育内卷化,并无助于改变成绩的相对结构,也无助于改变教育乃至社会不平等。就好比大家都涨薪,引发的通货膨胀让大家的购买力都原地踏步;所有大学都扩招,大家都拥有大学文凭,最后的结果就是文凭通货膨胀,学历严重贬值。最后并没有筛选出人才,空余下诸多孩子的黑色童年以及各种补习机构的大肆敛财。这对整个教育界来说并非好事。

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们也总能找到各自的反例。放任自由的快乐教育培养出了诸多不学无术的学渣逆子,一味高压棍棒教育也导致了不少反社会反人类的抑郁人生。凡事皆在于度的把握,但如何把握这个度又成了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循环论证。最近在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的网络广播节目中,受访的哈佛经济学家Raj Chetty在阐述贫富不均的问题时提出,减少贫富差距不在于授之以鱼(直接发钱)或是授之以渔(教育倾斜),而是在于创造公平的生活环境。换言之,不是通过先入为主的灌输式理念来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创造相对公平杂居的大环境来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这听起来像是理想主义的天方夜谭,特别是我们还指望教育公平来改变这千疮百孔的失衡社会之时,如何让反其道而行之成为可能?但这样的理论仍给了我们另一层启示,也就是尽力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比较后也许更能感受不同模式的优缺点。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那么重新思考虎妈式的高压教育,学学孟母常常搬个家让孩子多感受不同的社会环境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教育方式。

盖茨的访谈见https://www.gatesnotes.com/Podcast/Is-inequality-inevitable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儿女经/周丽雯(澳洲)

儿女经/周丽雯(澳洲)

有个快四十岁的“老友”(认识了十几年)有天跑来问我,她该去做IVF(试管婴儿)吗?她跟未婚夫在一起都五六年了(本来打算今年结婚,因为疫情就耽搁下来了),也检查过,双方健康都没问题,但是就是没消息。

我只有一个儿子,不过也算是过来人,就稍微跟她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我问她,你想过以后的生活吗?有了孩子,就不再像单身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除了钱的问题,教育、健康、价值观、孩子以后的前程、生活上一堆的大大小小的事,真的很容易就变黄脸婆!尤其是小孩还小的那几年,就是很可能会忘了自己姓啥名谁。

不过话说回来,孩子是我的命根子,我是那曾经因为找不到对象考虑找个捐精的,然后当个单亲妈妈的女人!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米养百种人,很难说谁对谁错。就是不同的生活吧!

老友想了想,竟然告诉我,她明年如果疫情好转,她想跟未婚夫去日本滑雪。孩子,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有的;这年头,人口都爆满了,其实,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领养而不生养呢?呃,这题目太大了,下次再谈吧!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时代大不同/宫天闹(马来西亚)

时代大不同/宫天闹(马来西亚)

【吃饭】

昨天跟一位妈妈级的朋友吃午餐,她也把女儿带出来,她的女儿年纪尚小,大约只有3到4岁。吃饭的时候,妈妈还要喂她。我问这位朋友,她不会自己吃吗?朋友说会,只是她有在的时候,女儿就会撒娇,需要她来喂。可能这位朋友长期在国外工作,女儿之前是放在马来西亚,由朋友的母亲帮忙看顾。现在朋友回国了,女儿特别的黏,朋友也可能觉得之前有点愧疚于女儿,所以女儿撒娇要她来喂,她也觉得OK。但这位朋友也有严格的时候,小朋友有时难免不爱吃青菜,在嘴里咀嚼了好久,也不愿意吞或想吐出来,朋友这时会好声好气告诉女儿不可以挑食,女儿百般不愿意的情况下也会吞下。我们聊到以前我们小时候,我们的母亲可没有那么好声好气,如果不吃的话,藤条就出来了,哪有跟你讲那么多的道理?

【愿望】

最近也跟一位朋友聊到他的儿子,大约6岁。有一天朋友早上在儿子去上学的途中,忽然心血来潮,问了一问儿子长大了想当什么。本以为会得到医生、律师、老师等这些官方的答案。怎么知道他儿子回答他想当YouTuber,朋友当时听到这个答案时,有点吓到了。后来朋友告诉我,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十年前YouTuber可能还不是一个职业,顶多是一些年轻人喜欢拍影片放上网让大家欣赏而已,现在变成了许多小朋友向往的一个职业了。我说对啊,世界一直在变,我们再不改变,就要开始落伍了。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两代的语和文故事/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