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从小到老,不知有多少遗憾的事情,而且你总是到后来才能认识到,当时你回避不了造成遗憾的过程、认识不到造成遗憾的原因。人们常常会说“如果”,然而“如果”永远是虚拟的。作为过来人,想说的话常常被认为是陈年八股,然而一代代不屑于这陈年八股的人,却仍然在历经这陈年八股的一生,尤其是恋爱婚姻的过程。
当代已经有不少人为了防止这些陈年八股的经历,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着婚姻,但这只是一条消极之路。最近在电视剧《不惑之旅》,编剧引用了萨特存在主义中的一句话:“人们是在人生的选择当中确定自己的生命本质,并最终决定自己的生命本质。”作为一个完全的人,本人以为应该完成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才算体现了自己一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生命价值,而结婚生子是人实现价值必有的过程之一,不能躲避。
可是婚姻伴随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遗憾。恋爱与婚姻是两个性质绝然不同的人生过程。恋爱时,男女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掩饰着、忍耐着自己缺陷的放纵,把尽可能好的态度、脾气通过尽善尽美的言行呈现在对方面前,对方接受的信息都是最漂亮英俊的外表、最体贴入微的誓言、最热情温暖的举动等等。这可以由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士和先生们相亲的镜头佐证。其实呢?这只是情感表达的伪真实。
婚礼过后的第一天早上,醒来第一件要解决的事情是早饭怎么吃?谁去做?当然你可以不吃早饭,但毕竟多数人是要吃早饭的。也可以点外卖,但外卖不可能是永远的选择。所以有了家庭,就要考虑开门七件事,那么谁来履行、如何履行?这些都是保证两个人的日子继续向前的必需和必须,而又是很实际很琐碎的家务。如果还没从恋爱的浪漫中走出来,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转换了角色,是一个家庭的主妇或者是个有家室的男人了,那么矛盾就会从你们家庭生活的任何角落萌生,钻出来。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情是虚幻的,重在心理感受;婚姻是实在的,重在生活享受。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事实就是这样。
成家的两个人,首先要明白各自对家庭的责任。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就不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如经济负担上的、家务劳动上的、人情来往关系处理上等等。不理解,矛盾丛生就很难避免。
成家的两个人,来自两个家庭。不同家庭出生长大,各自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且习惯和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协调双方饮食上的喜好、不宽容双方生活细节上的缺陷,两个人的生活很可能渐行渐远。
成家的两个人,如果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常规教育程度不同,在志同道合上差别较大,如果各自没有继续学习的上进心,两个人的文化层次、性格脾气,甚至处事待人、举止谈吐礼仪上的不同追求就会产生距离,而且会越来越大。
邻居曾尤幸在初中时就一见钟情苏姑娘,一定要与其恋爱。苏姑娘不愿意,其父母也不同意,因为曾的工作在远洋轮上,一年有半年不能见面。但曾尤幸锲而不舍,经历了一番不算轰轰烈烈的追求。苏姑娘为其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曾尤幸终于如愿与之恋爱,最后结了婚。
对分居两地的生活,苏姑娘还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她没想到的是曾尤幸居然想不到行使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不给妻子和孩子足够的抚养费,对改变家庭的装备、设施等生活条件等等经营没有丝毫的设想和付出,胸怀不宽阔,眼光不远大,还反问妻子“你有兄弟几个,为什么要你给母亲生活费?”苏姑娘是个自尊性很强的女孩,从此不再向曾尤幸伸手要钱。
曾尤幸家境贫寒,但因为是长子,且自他以后都是女孩,父母很宠爱他,尽可能地不让儿子受苦,家里的活儿皆由他下面四个妹妹承包。曾尤幸十六岁离家服役海军,复员后又在海轮上工作。可以说他从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家庭生活的规矩仪式感,在待人接物方面随心所欲。起初夫妻俩,一年见不到几个月,大家都还客客气气。50岁退休后,曾尤幸彻底回家了。刚回到家,他不知如何安置自己的手脚,就整日在棋牌室过日子,苏姑娘理解他长期不在家,不知道该干哪些家务活,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长时间坐着打牌,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不听。家里的事呢?不会干。他做的菜,孩子们不喜欢吃。教他该怎样做,他不学,连洗衣机怎么开也不肯学,说:“学会了,多一件事。”他就喜欢买东西,买回来的东西往家里任何一个空间上一搁,不顾房间的整洁和干净是否,也不跟人说一下,今天买,明天还买,不管家人爱吃不爱吃,不管吃完没吃完,他想着买就买。一家人吃饭时,原来都是苏姑娘跟孩子们交流学校生活的时间,而曾尤幸不准孩子们说话,不准发出声音,谁发出声音,就用针,刺谁的嘴。自己呢?却吧唧吧唧地嚼个满饭桌响,让人烦躁。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姑娘对曾尤幸越来越不满意。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相同,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人争个不休。苏姑娘对自己的婚姻何止是遗憾,简直是后悔。
苏姑娘是个很有理智的人,自责自己当初为什么没看出他是这种性格的人?其实,人在恋爱时,想不到这种问题,因为不到时间,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的表象。俗话说,人在恋爱时,智力最底下。恋爱由情感掌控,很少有理智,恋爱时,选择对方的标准其实是很低很狭窄。我们总是听到女孩子们说:“他都听我的”、“他对我很好”。然而,这些不是对方的全部,不是完全的真实。很多生活问题的本质只有在生活现实面前才会暴露,而婚姻生活现实的现象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呈现的。
别说人有区域文化的差异,就是生活在相同城市的人,也因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人的性格脾气就不同。老话说:“人无完人”、“本性难移”。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成了亲,如果不深入了解,很可能连饭也吃不到一锅,电视也看不到一个屏幕。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中的顽劣面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顽固。到了晚年,也许连话也说不到一个层面上。
苏姑娘审视自己从被动地进入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她感到是不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尤其是爱形象思维的女孩,因为年纪不大、因为没有阅历,很容易看不透,而且还放大对方恋爱中甜蜜的言行,以为这就是全部,还以为一生能与之持久,然而不是。
离婚吧,苏姑娘又觉得婚姻之所以与恋爱不同,是因为婚姻是裹挟着责任和道义一起来的,有对丈夫的责任和道义,有了孩子又有了对孩子的责任和道义,还有对对方父母兄弟姐妹伦理道德的责任和道义。有人说:婚姻就像一张网,你若进去,就会被各种各样网结钩住而挣脱不出。
离婚再找个伴侣吗?不用了,估计再来一个,也是大同小异,不能让生活再重复往返。苏格拉底说过吧: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苏姑娘理解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你对你的生活,你首先要有理性的思考,二是其中所说的“价值”,应该是指个人生活的价值。
一个人,尤其是女生,不能被婚姻所困囿,无论是你觉得幸福的婚姻,还是有麻烦的婚姻,总之一个人的生活一定要有价值,对社会有价值,对家人有价值,而尤其要对自己有价值。既然恋爱时,没有进行认真理性的思考,那么对婚姻就不能随性地放弃理性的思考。纵观中国传统婚姻,离婚率不高,那是因为夫妻双方都比较理性,不是率性而为,都比较有家庭的责任感,对双方的缺陷都进行了宽容。不对,这里说“宽容”并不合适,应该说是“忍受”——压抑的“忍受”。
于是,当今的婚姻,离婚率提高了,是不是说明人的个性解放了,应该给以支持?不能,因为离婚的同时,可以说,人也抛弃了绝大部分对家庭的责任和道义,给家庭,尤其是给孩子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致失去了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性。
当今,不少人(多数为知识分子)又创建了最新型的理智的婚姻状态:即在不违背婚姻道德的宽容的大原则之下,夫妻双方在家庭内营建自己私人的精神空间。在尽可能趋同化的前提下,夫妻双方尽可能减少控制对方的欲望,互相不要求对自己的亦步亦趋;允许对方缺点的存在,允许对方向自己说“不”;尊重对方、不干涉对方的爱好兴趣,像朋友、像兄弟姐妹一样和谐地一起相伴到老。
婚姻是一所学校,男女双方一旦结了婚,就成了婚姻和家庭的学生。抱着小心认真的态度,你慢慢地学会了婚后的生活。婚姻经营得好,就能减少很多遗憾,甚至可能使身边的爱变得持久,使爱情里的诗和远方变成现实。所以:
- 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是为了去爱,还是因为爱了就要结婚?
- 一定要认识到婚姻一定有遗憾,改变不了对方,就改变自己;不能建造完全的两人世界就增加个人空间进行弥补;
- 一定要带着责任和道义走进婚姻殿堂,一定要有宽广的心胸去拥抱你似乎熟悉又很生疏的对方;
- 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去坚持你的宽容,婚姻不可能没有遗憾,婚姻与责任、道义同在一个屋檐下。
婚姻应该是理智的产物。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子欲养而亲不在/馨(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