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一定有遗憾/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人的一生,从小到老,不知有多少遗憾的事情,而且你总是到后来才能认识到,当时你回避不了造成遗憾的过程、认识不到造成遗憾的原因。人们常常会说“如果”,然而“如果”永远是虚拟的。作为过来人,想说的话常常被认为是陈年八股,然而一代代不屑于这陈年八股的人,却仍然在历经这陈年八股的一生,尤其是恋爱婚姻的过程。

当代已经有不少人为了防止这些陈年八股的经历,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着婚姻,但这只是一条消极之路。最近在电视剧《不惑之旅》,编剧引用了萨特存在主义中的一句话:“人们是在人生的选择当中确定自己的生命本质,并最终决定自己的生命本质。”作为一个完全的人,本人以为应该完成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才算体现了自己一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生命价值,而结婚生子是人实现价值必有的过程之一,不能躲避。

可是婚姻伴随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遗憾。恋爱与婚姻是两个性质绝然不同的人生过程。恋爱时,男女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掩饰着、忍耐着自己缺陷的放纵,把尽可能好的态度、脾气通过尽善尽美的言行呈现在对方面前,对方接受的信息都是最漂亮英俊的外表、最体贴入微的誓言、最热情温暖的举动等等。这可以由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士和先生们相亲的镜头佐证。其实呢?这只是情感表达的伪真实。

婚礼过后的第一天早上,醒来第一件要解决的事情是早饭怎么吃?谁去做?当然你可以不吃早饭,但毕竟多数人是要吃早饭的。也可以点外卖,但外卖不可能是永远的选择。所以有了家庭,就要考虑开门七件事,那么谁来履行、如何履行?这些都是保证两个人的日子继续向前的必需和必须,而又是很实际很琐碎的家务。如果还没从恋爱的浪漫中走出来,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转换了角色,是一个家庭的主妇或者是个有家室的男人了,那么矛盾就会从你们家庭生活的任何角落萌生,钻出来。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情是虚幻的,重在心理感受;婚姻是实在的,重在生活享受。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事实就是这样。

成家的两个人,首先要明白各自对家庭的责任。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就不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如经济负担上的、家务劳动上的、人情来往关系处理上等等。不理解,矛盾丛生就很难避免。

成家的两个人,来自两个家庭。不同家庭出生长大,各自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且习惯和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协调双方饮食上的喜好、不宽容双方生活细节上的缺陷,两个人的生活很可能渐行渐远。

成家的两个人,如果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常规教育程度不同,在志同道合上差别较大,如果各自没有继续学习的上进心,两个人的文化层次、性格脾气,甚至处事待人、举止谈吐礼仪上的不同追求就会产生距离,而且会越来越大。

邻居曾尤幸在初中时就一见钟情苏姑娘,一定要与其恋爱。苏姑娘不愿意,其父母也不同意,因为曾的工作在远洋轮上,一年有半年不能见面。但曾尤幸锲而不舍,经历了一番不算轰轰烈烈的追求。苏姑娘为其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曾尤幸终于如愿与之恋爱,最后结了婚。

对分居两地的生活,苏姑娘还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她没想到的是曾尤幸居然想不到行使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不给妻子和孩子足够的抚养费,对改变家庭的装备、设施等生活条件等等经营没有丝毫的设想和付出,胸怀不宽阔,眼光不远大,还反问妻子“你有兄弟几个,为什么要你给母亲生活费?”苏姑娘是个自尊性很强的女孩,从此不再向曾尤幸伸手要钱。

曾尤幸家境贫寒,但因为是长子,且自他以后都是女孩,父母很宠爱他,尽可能地不让儿子受苦,家里的活儿皆由他下面四个妹妹承包。曾尤幸十六岁离家服役海军,复员后又在海轮上工作。可以说他从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家庭生活的规矩仪式感,在待人接物方面随心所欲。起初夫妻俩,一年见不到几个月,大家都还客客气气。50岁退休后,曾尤幸彻底回家了。刚回到家,他不知如何安置自己的手脚,就整日在棋牌室过日子,苏姑娘理解他长期不在家,不知道该干哪些家务活,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长时间坐着打牌,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不听。家里的事呢?不会干。他做的菜,孩子们不喜欢吃。教他该怎样做,他不学,连洗衣机怎么开也不肯学,说:“学会了,多一件事。”他就喜欢买东西,买回来的东西往家里任何一个空间上一搁,不顾房间的整洁和干净是否,也不跟人说一下,今天买,明天还买,不管家人爱吃不爱吃,不管吃完没吃完,他想着买就买。一家人吃饭时,原来都是苏姑娘跟孩子们交流学校生活的时间,而曾尤幸不准孩子们说话,不准发出声音,谁发出声音,就用针,刺谁的嘴。自己呢?却吧唧吧唧地嚼个满饭桌响,让人烦躁。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姑娘对曾尤幸越来越不满意。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相同,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人争个不休。苏姑娘对自己的婚姻何止是遗憾,简直是后悔。

苏姑娘是个很有理智的人,自责自己当初为什么没看出他是这种性格的人?其实,人在恋爱时,想不到这种问题,因为不到时间,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的表象。俗话说,人在恋爱时,智力最底下。恋爱由情感掌控,很少有理智,恋爱时,选择对方的标准其实是很低很狭窄。我们总是听到女孩子们说:“他都听我的”、“他对我很好”。然而,这些不是对方的全部,不是完全的真实。很多生活问题的本质只有在生活现实面前才会暴露,而婚姻生活现实的现象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呈现的。

别说人有区域文化的差异,就是生活在相同城市的人,也因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人的性格脾气就不同。老话说:“人无完人”、“本性难移”。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成了亲,如果不深入了解,很可能连饭也吃不到一锅,电视也看不到一个屏幕。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中的顽劣面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顽固。到了晚年,也许连话也说不到一个层面上。

苏姑娘审视自己从被动地进入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她感到是不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尤其是爱形象思维的女孩,因为年纪不大、因为没有阅历,很容易看不透,而且还放大对方恋爱中甜蜜的言行,以为这就是全部,还以为一生能与之持久,然而不是。

离婚吧,苏姑娘又觉得婚姻之所以与恋爱不同,是因为婚姻是裹挟着责任和道义一起来的,有对丈夫的责任和道义,有了孩子又有了对孩子的责任和道义,还有对对方父母兄弟姐妹伦理道德的责任和道义。有人说:婚姻就像一张网,你若进去,就会被各种各样网结钩住而挣脱不出。

离婚再找个伴侣吗?不用了,估计再来一个,也是大同小异,不能让生活再重复往返。苏格拉底说过吧: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苏姑娘理解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你对你的生活,你首先要有理性的思考,二是其中所说的“价值”,应该是指个人生活的价值。

一个人,尤其是女生,不能被婚姻所困囿,无论是你觉得幸福的婚姻,还是有麻烦的婚姻,总之一个人的生活一定要有价值,对社会有价值,对家人有价值,而尤其要对自己有价值。既然恋爱时,没有进行认真理性的思考,那么对婚姻就不能随性地放弃理性的思考。纵观中国传统婚姻,离婚率不高,那是因为夫妻双方都比较理性,不是率性而为,都比较有家庭的责任感,对双方的缺陷都进行了宽容。不对,这里说“宽容”并不合适,应该说是“忍受”——压抑的“忍受”。

于是,当今的婚姻,离婚率提高了,是不是说明人的个性解放了,应该给以支持?不能,因为离婚的同时,可以说,人也抛弃了绝大部分对家庭的责任和道义,给家庭,尤其是给孩子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致失去了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性。

当今,不少人(多数为知识分子)又创建了最新型的理智的婚姻状态:即在不违背婚姻道德的宽容的大原则之下,夫妻双方在家庭内营建自己私人的精神空间。在尽可能趋同化的前提下,夫妻双方尽可能减少控制对方的欲望,互相不要求对自己的亦步亦趋;允许对方缺点的存在,允许对方向自己说“不”;尊重对方、不干涉对方的爱好兴趣,像朋友、像兄弟姐妹一样和谐地一起相伴到老。

婚姻是一所学校,男女双方一旦结了婚,就成了婚姻和家庭的学生。抱着小心认真的态度,你慢慢地学会了婚后的生活。婚姻经营得好,就能减少很多遗憾,甚至可能使身边的爱变得持久,使爱情里的诗和远方变成现实。所以:

  • 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是为了去爱,还是因为爱了就要结婚?
  • 一定要认识到婚姻一定有遗憾,改变不了对方,就改变自己;不能建造完全的两人世界就增加个人空间进行弥补;
  • 一定要带着责任和道义走进婚姻殿堂,一定要有宽广的心胸去拥抱你似乎熟悉又很生疏的对方;
  • 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去坚持你的宽容,婚姻不可能没有遗憾,婚姻与责任、道义同在一个屋檐下。

婚姻应该是理智的产物。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子欲养而亲不在/馨(马来西亚)

11月29日贴文二之二:子欲养而亲不在/馨(马来西亚)

  • 妈妈: “宝贝,过年回来吃饭吗?”
  • 孩子:“妈,今年过年还要加班呢。您的零用钱我待会给您汇去。”
  • 妈妈:“哦,那你注意健康啊,别经常熬夜了。”
  • 医院:“请问是XXX吗?你妈妈得病过世了。”
  • 孩子:“… … (哽咽)”

这年头,多少人在外地打拼赚钱?这年头,多少人为了赚钱而忽略了把自己养大的父母?这年头,会有几个人在忙碌的时候想起在家乡思念着孩儿的父母?

每个人长大后,都向往各自的生活与理想,而往往忽略了把自己带向这个方向的父母,甚至几个月都不和他们联系,更夸张的是,佳节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来推开父母。也有的人会觉得,小时候父母辛苦赚钱把自己养大,现在就轮到我赚钱来养他们。其实,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的健康,亲情的陪伴。

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何不多回家陪陪他们,莫要留下终身的遗憾啊!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妈妈的手/奉化.山人(中国)

11月29日贴文二之一:妈妈的手/奉化.山人(中国)

11月29日贴文二之一

妈妈的手/#奉化.山人(中国)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遗憾中过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不是一出娘胎就循规蹈矩,也是在不断揣摩造成遗憾的主观原因并引以为戒之后才变成完人的。比如孟子,小时不肯好好读书,与街头浪子瞎混,他母亲不得不三迁居所,甚至不惜割断机杼发泄心中怒气,这才让她的儿子幡然悔悟,认真读书,最后成就了千古大儒。我真不敢往下想,假如孟母不择邻而居,假如她终于恨铁不成钢放手不管教儿子,她的儿子纵然天赋异禀也不会有此成就吧?由此可见,母亲的手是何等的伟大,它是辟断孩子妄念,扶持孩子成长,成就孩子一生,帮助孩子削弱生命中遗憾的一把宝刀!

我出生于小山村,家徒四壁,靠母亲双手替有钱人家干零活才渡过艰难岁月。她的手因为长时间浸泡在冷水里,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她一声不哼,无怨无悔地为家人不停地操劳着。父亲胆小怕事,爱喝点自制黄酒解闷,喝醉了还拿孩子们出气。要不是母亲用她十个手指扭曲成生姜般的手臂拦着,恐怕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了。母亲还常常腾出手来帮别人一把,乡里乡亲没人不道她好。她无疾而终时,前来吊唁的人站满半个山头。

我母亲的手没有孟母那般神奇,斩断了成名前孟子的最大遗憾,但我觉得同样伟大,它能让我在发生遗憾之前三思:要象母亲那样容天下难容之事;也能在产生遗憾之后反省: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单亲妈妈的遗憾/宋丽玲(马来西亚)

单亲妈妈的遗憾/宋丽玲(马来西亚)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活得不甘心,付出努力及代价后却也可能只換来白费功夫。活到坐四望五的这个中年阶段,就会不时的回顾过往。思考着自己有什么遗憾的同时,发现原来我也不停的想办法弥补自己,遗憾的结论竟是计算“得与失”。

然而女人最在乎的事是什么呢? 过去的十年,我失去的是女人永远守护的理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也曾经以为最信任及亲蜜的人能携手恩爱到白首。但其实现实中夫妻的感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不可摧。

从夫妻变成陌路人后,我成了单亲妈,从此遗憾或一个叹气什么都会觉得是奢侈。扒开光鲜的外层,露出的是生活的鸡零狗碎。人生处处是沟坎,常害怕熬不过去,我守护的家随时会有问题。所以只能不畏生活坚辛撑起我的家,让孩子们幸福健康成长便是我的“得”,学着不去计较“失”。

选择遗憾也是单亲妈妈的无奈,每天与新常态及现实生活压力的窘迫之下,再难熬也得咬牙硬撑。当下唯有努力挣钱存钱,才有能力应对单亲家庭各种不可预料,以及安稳地生活。遗憾的是总活得累……蜡烛兩头烧。不能减少工作熬夜,时不时没心情好好吃饭,沒时间和家人去散散步,陪孩子去打打球。


年龄越大,肩上的担子越重,就越会发现没钱的日子不难过,而是根本不能过。孩子上学时,如果卡里没钱,就无法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父母生病了,如果手里没钱,在医院就得不到最好的治疗;工作不顺心时,如果袋子里没钱,连出去散散心的条件都没有。所以单亲妈妈遇上柴米油盐却没钱时需把难关跨越,把责任承担,更得靠钱来减少遗憾,成就更好的生活。

写着写着这所有悲催的事,我却也顿悟了。为了从此不遗憾,我想通了! 想要生活时间越久,越需要用心的经营,多一份理解,就能多一份温暖;多一点包容,就能多一丝甜蜜。人生有一些遗憾才懂得活在当下,体会什么是真情可贵,更珍惜自己和家人。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生后半程,我得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灵,这就是最幸福的。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遗憾辩证法/江扬(中国)

遗憾辩证法/江扬(中国)

遗憾,或者其更通俗更激烈的状态——后悔,都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人类生活在一维的时间线中,这条单行线上流逝的每分每秒都是在时空坐标中刻下一个确切的定格,前一秒还存在的无数个可能性在经过这一秒后被具化成唯一的留存,进入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脱口秀哲人George Carlin告诉我们不存在什么“现在”或者“当下”能被我们抓住。你所处的位置永远将时间线一分为二:过去与将来,你只能在回望过去与展望将来之间徘徊。用文学家的话说,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过去无数的可能性在被选中一个成为历史之后,余下的所有都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中——抑或在另外的平行时空中复现。

遗憾就是对这些消逝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惆怅。没有未实现,就没有遗憾。我们无法单纯地对已发生的事情产生遗憾。当我们说后悔当初做了什么事,那么潜台词其实是后悔当初没做另一件事。如果当时没有其他可能性,而只能这么做的话,那么后悔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总有难以穷尽的各种可能性,人生时时刻刻总要做各种或容易或艰难的选择。没有哪一个选择可称为最优;而即使凑巧做对了一次,人生数十年数十亿秒钟,又怎能保证每次都是最优解?因此,如果有人说一生没有遗憾,那他一定是自欺欺人。从逻辑上说遗憾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绝对性的存在无法抹煞对相对性的追求。常人所谓的一生无憾大概是跟同时代的同龄人比起来自觉是个幸运儿。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生无憾的标准也许就是比别人多吃了几块肉;到了后来,一生无憾大概需要比别人多娶几个老婆多生几个小孩;而在现代社会,就需要多赚点钱或者在社会等级中爬得更高一点。因此,人生是否存在遗憾取决于你与周遭的比较,这导致了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嫉妒。即便任意一个现代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比封建帝王优越得太多,但现代人总有着更多的遗憾,因为帝王们通常已经到达了他所能达到的社会上限,而现代人总是在弱肉强食的都市丛林中有着爬不完的阶层。

既然遗憾的来源与个人的期待值息息相关,那么我们能否调低人生的期待值,尽量唯心地实现人生无憾呢?这在逻辑上当然也是可能的。比如我生来即躺平,无欲无求,享受岁月静好,与世无争。即便一生中经历各种挫折乃至家破人亡,仍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享受当下。无人可以指责这样的鸵鸟心态。尤其当你联想到出生即残疾的婴儿,饱受战乱饥荒的灾民,或者疫情中痛苦离去的人们,能悠然躺平如何不是幸福?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上天的眷顾,安贫乐道的人生观又怎会给遗憾以可乘之机?

但世上根本不存在货真价实的虚无。但凡还在喘气,就要思考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我们需要设想另一种存在,也就是与遗憾共存。如果无欲无求就不会有遗憾,那么有遗憾同时也意味着对人生的期待,对另一个时空的好奇,对于不确定的渴望,对于挣脱此时此地束缚的欲想,以及对彼岸的向往。在这个意义上,遗憾伴随着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是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彰显,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即便你出生即残疾,你仍然可以为了活得更像健全人而努力哪怕异常笨拙遭人耻笑;即便你的生活饱受战乱饥荒,你仍然可以竭尽所能摆脱所处的动荡不安哪怕投身怒海;即便你将在疫情中痛苦地离去,你仍然可以执著地在ICU病房多呼吸一口氧气多争取一丝被明日阳光泽被的机会。活着的每一刻都要为了活着本身而奋斗,即使没有一个最优解,即使任何选项都不如人意。无憾并非来自于逃避遗憾的存在,而是与遗憾战斗,直到最后。遗憾与生命如影随行,只有面对遗憾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这是存在主义者面对虚无给出的回应。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遗憾的充分条件/野子(马来西亚)

遗憾的充分条件/野子(马来西亚)

生活中总得发生些不如意的衰事,才算满足了遗憾的“必要条件”。凡不满足这个必要条件的遗憾,若不是无病呻吟、寻求关注,大概只是太看不开。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七八九,那么有几人还能不坐实遗憾?话虽如此,何以自己至今活得好好的,丝毫不见随时准备撞墙的迹象?看来“必要条件”还构成不了遗憾,此中仍然缺了个“充分条件”。思来想去,这充分条件应该就是“追悔”了。

有些事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抱着船过水无痕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去追悔,也就没什么好遗憾了。那么,有什么事是值得去追悔的吗?有,就是结局还有望改变的事。

譬如说,不小心一脚把鸡蛋踩爆了,你可以骂各式各样的粗话,然后你可以把鞋底的蛋液往草上抹,甚至往墙上抹,但那一颗鸡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恢复原状了。如果为此事耿耿于怀,实际上是于事无补的。当然,如果执意要表现出一副追悔莫及的姿态,那就像执意要用筷子夹榴莲吃一样,没问题!第一不犯法,第二多数人其实也懒得理你。请便!

可是,如果只是把鸡蛋不小心踩脏了,这个事实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愿意的话,把蛋捡起来抹一抹,甚至洗一洗,鸡蛋就不脏了。为这样的不如意的事追悔,能够改变结局,追悔有意义。

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需要为事情负责,而且还有机会扭转结局,那不妨产生一点后悔的情绪吧!这样的遗憾是推动改变结局的动力,接下来该做的就是看看如何把事情带回正轨,如此而已。倘若结局再不可能改变了,倒也不必感觉遗憾,那是教训,吸取教训以后别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但云淡风轻地过日子是可能的,只要你不去自寻烦恼即可。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怎么会没遗憾?/陈保伶(马来西亚)

怎么会没遗憾?/陈保伶(马来西亚)

我这一生还没遇过一个零遗憾的人,或许是自己的朋友圈小,也或许潇洒的人实在太少了吧?每次和朋友交谈中,每个人对人生都会有一些遗憾,年少的抱负、感情的不满、家人的待遇或者事业的发展等等。反正自己本身也不是个洒脱无忧的人,面对这期文章的主题,索性想了想自己这一生有啥遗憾。

1. 被感情折腾到半条命
过去一段维持了十多年的感情,小三张扬的出现闹得风风雨雨,双方家人的加入令这闹剧爆发得不可收拾。每天除了悲泣不已,还埋天怨地重复责问命运的不公平,甚至想结束生命来解决眼前的痛苦……唉!现在回头一看,当时是自己给自己加了个锁,还真有点笨!反正都已覆水难收,怎么没想到放下,不是就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吗?

2. 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我非圣人也!当然也理所当然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生做过的坏事也不少,但不至于被锁入牢里或被判死刑。这我只能说都是年少轻狂无知的杰作,如果必要我解释,我只能说当时自己真的笨。是,听起来很不负责任,但我无法改变过去,唯有面对遗憾。

3. 自己永远是对的
我也像一般的人趁机利用别人,甚至趁机找借口来推辞,这行为其实蛮低级的。因为在做出这决定时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想牺牲或无条件付出,眼里根本不容许有一粒沙子。简称,自私。只看到自己,世界只有自己而无他人。

4. 给父母的爱永少于他们的付出
我一直自认自己是个孝女,但父母的付出永超越自己的想象, 令我无法不能再重新反省。自己一直努力挣钱来给父母过个舒服的生活,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他们……但这些似乎都永比不上他们无私的付出和奉献。

5. 还没实现自己想做的事
这一生戴着面具的时间也太多了,有时还活在别人打造的梦想生活里,太无意义了。面对的现实生活,金钱的需求,赔上的时间当然也不少。我不想在自己老去失去健康时都还没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这肯定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认识我的朋友,如果有一天你听到我疯狂的决定,请不要怀疑我,也不要和我对立。人到中年,有谁不会怀疑人生?

  •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怎能没有遗憾?/郑嘉诚(新加坡)

怎能没有遗憾?/郑嘉诚(新加坡)

电影常常都有遗憾的桥段,像是《爱尔兰人》裡法兰克对于最后无法修补和女儿佩琪关係的悔恨,或是《花样年华》裡陈太太苏丽珍和周慕云的爱情,可见遗憾一直是各种经典,也是人生绕不过的课题。既然绕不过,我们就需要好好了解遗憾。

什麽是遗憾?遗憾是种负面的情绪和认知状态,通常基于不甚理想的结果或现状,对于过去没有做或已经做过的事情产生自责,希望我们可以改变过去。也是疫情时代的其中一种基调情绪,大家好像都是在想“如果当时多回家”或“如果没有这个疫情”。

可是,心理学研究显示遗憾也非一无是处,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因为这类的遗憾情绪和痛苦的经验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什麽是重要的和聚焦在正确的行动上,甚至选择全新的一条道路。对于年纪稍长者,因为还能改变的机会相对少了很多,那遗憾可能会导致陷入长期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健康问题,像是荷尔蒙和免疫系统的影响。长期重複、负面的自责,甚至是忧鬱症的基础之一。

关于遗憾,还有个有趣的研究显示我们回顾短期内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会更遗憾于我们做错了什麽,可是回首更长期的时段,更多的是我们错过了什麽,像是《花样年华》裡,如果当时还有多张船票,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会不会和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一起走呢?这就是未完成和错过的事。总的来说,“没有完成那件事”或“如果我有做那件事的话的影响”对我们人生来说影响大于“我做错了那件事”。

那麽总结下来我们应该怎麽应对遗憾之感呢?首先,所有的情绪都是有其功能的,都是能让我们继续生存的因素,经历过遗憾,我们以后在做决定时可以再思索一番,我这麽做对吗?第二、长期自责和遗憾的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已经改变不了的事情就尝试放下与原谅。

第三,我们常常会有偏见,觉得来多一次的话我就会怎样怎样,可是客观条件来说,即使我们重来一次,基于当时种种的限制或者认知上与资源的不足,我们还是会做出一样的决定。最后,我们应该接受遗憾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这些遗憾是让我们成长的契机,通过这些契机或许我们会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麽和不要什麽、自己的价值观等等,甚至包括别人的价值观。

因此,与其活在自责里,我们是否应该尝试拥抱遗憾,接受和正确利用它来建筑更好的人生?

  • 摄影:Lynne Oliver(澳洲)
  • 主题:遗憾
  • 上一篇文章链接:深表遗憾/小暑杂记(马来西亚)

深表遗憾/小暑杂记(马来西亚)

如果有个十大瞎话排行榜,“改天再约”肯定高居榜首。改天是改哪天?约哪里?空泛又毫无意义。然而由于社交活动的需要,当交际应酬进入尾声,总得落几句客套话才不显得失礼。

“等下有事,改天再约”似乎是约定成俗的结语。听者不会引颈期盼对方下次的邀约,说者也不认为毫无行动是一种失约。

另一个肯定能挤身榜上的瞎话,非“深表遗憾”莫属。

“深表遗憾”四字官腔味十足,天生挟带不诚恳的气味。若将每个曾“深表遗憾”的思路拆开细究,潜台词不就是“不爽但可惜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化无能为官腔,为事与愿违安上一个约定成俗的结语。

但面对那些事与愿违,除了深表遗憾,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其实遗憾不过是我们站在个人本位出发的感受。一人的遗憾,很可能是另一人的幸运,更可能只是自己过不了自己还看不开那一关罢了。与其对有求却无果表达遗憾,不妨考虑豁达接受,或再接再厉。

遗憾是一种心态,但更是一种选择。

当你选择将一件事定义成遗憾,它才是遗憾。

倘若“深表遗憾”一词无法晋级十大瞎话,那我也只能挤挤眼角,抿嘴一笑。

这假被动真选择的大瞎话竟没能上榜,才真是“遗珠之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