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社会,女性不能不恐惧》/李丽(中国)

120416 ckh 95 DSC_1092
对于女性来说,上周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颐和酒店女生遇袭”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
弯弯(遇袭女生)来北京旅游时入住望京798和颐酒店,晚上22:50分左右,独自回到酒店的弯弯却被袭击了。弯弯离开电梯站在房门外翻找门卡时,一位男子突然上前凶狠地挟持了她,并在拖拽不成功后使用暴力,弯弯一直大喊“我不认识你,放开我!”,该男子为了阻止弯弯叫喊甚至掐住她的脖子和脸。弯弯的大声呼喊引来了一个酒店服务员,酒店服务员以为她和该男子是夫妻打闹,只是柔声劝阻,而没有赶走那名男子。期间,路过的一些房客驻足围观,可没有人上前制止。弯弯抓住该男子不注意的机会想要逃跑,结果被抓住头发直接按在地上强行拖拽到消防楼梯处。该男子的暴力举动和弯弯的求救引起以为女房客的注意,女房客拉了一把弯弯,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这名男子就逃走了。之后,弯弯报案,当地的警察说“这事不归我管,负责的人到周四才上班”(当天是周一)。

事后,有几个问题被集中讨论。一是酒店的安保措施为什么这么弱,可以让危险分子随意进入威胁房客?二是旁观的人,包括酒店服务员为什么没有及时阻止?酒店服务员以为二人是夫妻闹矛盾,不方便阻止,但为什么夫妻关系中的虐待也不被阻止?四是警察在接到报案后为什么没有及时办案,是因为没有造成更严重的侵犯吗?或者说没有出人命或者被强奸的事实么?

这件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言论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批评女人们为什么不自爱、自重,为什么晚上还出去瞎转悠,为什么女人穿那么漂亮(或者穿的少),并建议女人们学习防身术,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衣服也要多穿点,防止男人们见色起意。另一派的意见是,女人选择什么时候外出、穿什么衣服,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无法保证女人们的安全?晚上外出就活该被侵犯?穿的少遇到色狼反而怪我太漂亮?简直是胡扯。

我当然更赞成后一种。因为这个事件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无法保证女人们的安全,让女人们暴露在被侵犯的恐惧中。连锁酒店在传统认知上是外出住宿的安全住所,为什么会出现被劫持的事情?而这个男人在劫持弯弯之前已经在酒店大堂徘徊好几天,就是为了找准对象下手,为什么酒店方就没注意到?警察在接到报案后并没有及时立案侦查,而是告诉弯弯“这事不归我管,负责的人到周四才上班”,而当天是周一。警察在女性公民遇袭时的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怎么能让女人们不恐惧?

围观的人为什么不能及时给予援手?酒店服务员明明看到该男子在虐待一个女人,却因为认为二人是夫妻关系而没有及时伸出援手。这也让我想到了社会上经常发生的事情:女性在闹市、车站被陌生男人以丈夫的口吻强行带走,而旁观的人却不去制止。这种事情我们也被媒体报道、警局告诫了很多次,请我们在这时伸出援手,但都被围观者以“人家夫妻的事情,我们不好意思管”而拒绝,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和生命的被剥夺。

这里我想问的是,即使看到丈夫在虐待妻子,我们也要碍于夫妻关系不去制止么?夫妻中的虐待难道不是犯罪么?这也让我想起了董珊珊的事件,董珊珊在2008年嫁给王光宇,之后的2年里反复被王光宇虐待,在这期间,她和家人报警8次,都没有得到警察的受理,曾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反被王光宇威胁说敢离婚就杀她全家,曾出逃一次,被王光宇带人抓回来并且还监禁起来,被监禁的50多天里,董珊珊遭到严重的暴力行为,用个拳头打,用脚踢,在地上拖拽,导致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肾变形萎缩,头部严重挫伤,多跟肋骨骨折,不治而亡。然而法院仅仅判了王光宇6年半的有期徒刑,因为这是“虐待罪”而不是“杀人罪”,而虐待罪是针对家庭关系的罪种。但是,因家暴虐待致死难道不是杀人么?从这点上考虑法律对家庭犯罪是格外宽容的。最讽刺的是,王光宇2010年入狱,2014年就减刑出狱了,出狱之后又娶了一个妻子,继续又开始了虐妻生活。

在家庭关系上,法律和道德宽容暴力行为,在社会上,女人们遭受暴力时又常常被“你自己穿的少活该被侵犯,你晚上乱逛活该被强奸”这样的话语所伤害,因此把女人的安全暴露对女人安全不足够重视的社会环境中,这怎么不让作为女性的我感到恐惧!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志薄弱病》/李丽(中国)

150316 ckh 98 DSC_1187
我觉得我生病了,生了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志薄弱病。这病主要表现为一看书就犯困,一做事就嫌累,每次发誓要看完《世界史纲》、要减肥5公斤、要加强绘画能力的时候,都只能坚持两三天,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并没有获得期待的结果,我还是那个对世界了解不多的我,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的我,苦于自己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的我。

关于学习一门新技能,或进入一个新领域,有一种提法是当你在该领域专心学习200小时时,你基本上就很了解这个领域了,但如果你在该领域深入学习10000小时,那么你就将成为该领域的顶尖人物。但往往刚刚开始的20小时是最折磨的时候,能不能在该领域学习下去,关键就看前20小时能否坚持住,一旦你克服这20小时的难关,你就能逐渐进入200小时的熟练阶段。

看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依然患上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志薄弱病,我的病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浮躁和低效,在这里写出我的困惑,因为心里还是很想让自己改正的,也希望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给大家以参考。

1、别对自己太苛刻,用细小的坚持原谅自己。我基本上每周每日都会制定计划,但很少能全部完成。因为很多时候因为一次计划未完成就放弃了整个计划。比如,晚起了2小时,懊悔的不得了,逼迫自己快点做事情,一整天都在负罪感中,反而做事效率变差,当天的事情就没完成。接下去的几天节奏感就乱掉了,然后就放弃计划了。逼迫自己做事情是非常错误的事,那只会让自己负罪感强,心理上也越来越反感这件事。

2、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我就是因为太关注执行计划这个结果,而忽略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的享受和乐趣,一味地逼迫自己,反而适得其反。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时间管理法则应该在这件事上奏效,每次关掉干扰事项,集中精力25分钟做事情,这样让自己的关注点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3、每次控制学习的时间,把任务分配的量少一点,少吃多餐,每天坚持一点点。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精神上的活动,一次高度集中的大脑活动,一般能坚持1.5-2小时都是很好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建议自己和你每天坚持1小时就够了,保持精力充沛地学习1小时,比不专注学习2小时都高效。

4、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保持美好的期待,尽量避免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如果一件事情对你很重要,但你却厌恶它,那么请你在厌恶的时候立马去学习它,学到你喜欢上它之后立马中断。如果每次你在最喜欢的时候,继续做,做到累,今天也许会很充实,但下次你开始的时候,就有深深的疲惫感,动力和期待值就变低了,乃至于倦怠,最后厌恶,这也是为什么不要把爱好当成工作的原因,一旦过量地做某件事,就很难对它保持期待和美好的感情。

5、隔段时间就要回顾自己学习过的东西。每次我悟到什么,或者突然开窍,记忆住了这个知识点或者想起一个好点子,但几天后,我没有回顾,就很容易忘记掉了,跟不知道是一样的,这样效率就大打折扣了。温故而知新,虽然是老学问,但是依旧历久弥新。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寻梦者和穷爸爸》/李丽(寄自中国)

240216 PL Tan 47
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的时候。
——戴望舒

戴望舒写这首《寻梦者》的时候,可能没考虑到城乡的差距在未来的时间里可能会越来越大,给寻梦者们将要带来怎样的心理压力和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我们从诗中看到寻梦者在都市里孤独的追梦,这些漂泊在城市的乡下人们对自小生活的乡间的美化,如同记忆中的童年,越是纯粹越是美好,刻意忽略了真实的、贫瘠的、穷困的农村。然而,正如诗中所言,在你已衰老的时候,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了。我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当来自乡村的寻梦者在都市中终于有了成就,这可能是有了成功的事业、归属感,在城市站稳了的时候,他脸上生了很多皱纹,将垂垂老矣。这就是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坐下和你喝咖啡的乡下人为了跨越阶级鸿沟所付出的代价。同理,这部分从乡下来城市的寻梦者,他们的下一代才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站在和城里人相同的起跑线上。城里人一代能实现的寻常梦想,乡下人要用两代、甚至更多。

今年过年期间刷爆朋友圈的一条新闻,是讲述一个上海女孩跟随男友回江西农村老家过年的经历。昏沉的灯光、脏兮兮的房间,菜都盛在铁碗里,在昏沉的灯光下黑乎乎的,让人无半点食欲,男友的父母皮肤黝黑,手上是长期操劳留下的老茧,他们甚至没有天天刷牙、洗澡的习惯,更别说注重个人护理和保养,说话也不文雅,怎么看都和头脑里的乡村浪漫情调对不上号,村里的厕所也是被吐槽的重点,没有下水道,只有一个化粪池,尤其是夏天,气味很大苍蝇乱飞。这些都是来自大城市的女友所无法接受的,在她的认知里,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地方!这位上海姑娘在第二天就离开了江西农村,回到都市上海,自然,二人要分手了。这没有对错,是出身决定的而已。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是美国的一个知名成功学作家罗伯特·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他提议人们要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把钱更多的放在投资上,而不是支出上,因为他的富爸爸从小就注重培养财商,教他赚钱之道。而他的穷爸爸永远都忙于还账单,财务上依旧捉襟见肘。读完之后茅塞顿开,这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乡下人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为我们就是处于每天按时上班、每月按时还账单、给父母寄生活费、攒钱买房子,财务捉襟见肘的人,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作者试着教我们如何摆脱目前的财务状况,用5000元赚取100万。我想这也许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成功学的经典,成为必读理财书籍的原因。大量的处于类似财务状况的乡下人愿意为此买单,期待自己也能咸鱼翻身屌丝逆袭。

然而,作者的穷爸爸是大学教授,而农村人的穷爸爸是真的穷爸爸,别说财商,他们连最基本的理财知识都懂得很少,生存都很艰难,怎么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情商和智商?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有着穷爸爸的这些穷孩子们,怎么才能跨越阶级鸿沟呢?

也许只有钱了。有钱可以给上一代好的养老,下一代好的教育,给自己富裕的生活。

所以寻梦寻到最后,都变成寻钱了。

(摄影:PL Tan)

《爱情,这般恼人》/ 李丽(寄自中国)

171215 PL Tan 36
《爱情,这般恼人》/ 李丽(寄自中国)

遇到爱情,也许只是最初五分之一秒内的荷尔蒙爆发,引起心血翻腾、心神不稳、眩晕迷醉,像是喝酒至微醺时的繁花渐欲迷人眼。当确定男女朋友关系后,就发现爱情带来的眩晕再也没有了,没了初见之下的感情碰撞,神经递质变得不敏感,人们就从爱情的麻醉剂中醒来,发现你爱的这个人也只是如此而已,just so so。

身边的好友到了愁嫁的年龄,爱情迟迟不来,相亲又心有不甘。大概每个姑娘都有一个繁花树下和梦中人相遇的幻梦,彼时,他们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里回眸相望,眼神胶着,把对方紧紧锁住。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梦中人,所以相亲,择贤而嫁,当然,可能更多姑娘是择金而嫁,各凭己方的条件和实力,放入天平上寻求平衡。这种时候看对方顺眼即可,遑论爱情。

所以,为了心底对爱情的期待,即使大龄,也是要选择静守己心,等待缘分的。

这真是个恼人的事。爱情是一时的感觉,拥有爱情的人终会面临爱情这种感觉变支离破碎,最终随风散去,心总会变硬,成长中变冷漠。没拥有爱情的人又期待爱情之美好可以照亮整个生活,让自己在某个瞬间也能看到繁花盛开、星光璀璨。

所以,男人即使到了耄耋也会期待遇到爱情,女人在满脸皱纹时依然喜欢看爱情故事。

我也经历过爱情,也曾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满满的都是牵肠挂肚的小心情。等恋爱久了之后,看到对方就像看到自己,已不再激动,小鹿乱撞的心也安静秩序了,两个人相伴时更多的是陪伴所带来的温暖和支持。对方会每天给你道早安、晚安,会催你早睡,按时吃饭,多学习少玩游戏,心情好不好?今天累不累?马上要过圣诞节了想要什么礼物?最近有没有好电影一起去看呗!我们相处的模式就变成了日常琐碎的关心,这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爱情最初的形态,因为爱情总给人以罗密欧朱丽叶式的强烈的情感碰撞。

有时候也会怀念当初怦然心动的时刻,但现在的状态又给予自己更多的安全感,心里时时有牵挂,时时又觉得温暖,这也许是一种甜蜜的、缓慢的感情,不算爱情,也许是温情。然而,最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和温情是不兼容的,爱情缺乏思考,彼此出于天性被吸引,温情精于经营,是后天培养驯化的,爱情转化为温情,浓烈变成轻柔。

但,我依旧珍惜现在的温情,也许这才是最日常化的感情,虽然有时候仍然会想,会不会遇到另外一个人,可以吸引与被吸引,猛烈地爱一次,就像倾盆大雨亲吻大地?

(摄影:PL Tan)

《最近,大陆流行“老干部”》/ 李丽(寄自中国)

最近大陆流行一个词,叫做“老干部”。老干部,原指那些离退休之后的国家公职人员,他们普遍保守,生活方式单一禁欲,每天的生活都是吃饭喝茶看报遛鸟散步,节奏缓慢,还时不时摆出一副教育人的面孔,比如“你这个小年轻应该懂节约嘛……”颇有些倚老卖老气派。而最近流行的“老干部”说的是另外一种,是网络用语。他指的是那种三观超正,老是爱教育人,又跟不上潮流(或者主动和潮流保持距离),尤其拒绝互联网,拒绝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交,拒绝网络用语,保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明星。

241115 靳东
(“老干部”代表,演员靳东)

网友们把这种简单低调、追求个人私生活的明星定义为禁欲系“老干部”。偏偏这种“老干部”最近很走俏,很受欢迎。

这归功于大陆最近上映的几部电视剧,电视剧的角色受欢迎,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就受欢迎,偏偏这些演员都是“老干部”。粉丝们对于自己的“老干部”偶像是又爱又“恨”,“恨”他们连最主流的社交媒体——微博都不开,没法第一时刻知道偶像的动态和私生活,哪怕看到偶像在社交网络上上载一张自拍照或者说几句家常话也能让粉丝们激动半天,然而,他们这些“老干部”偶像们偏偏不爱社交,尤其拒绝互联网大爆炸式的完全无私生活的社交方式。

241115B 霍建华
(“老干部”代表,演员霍建华)

在信息爆炸时代里,当绝大部分的公众人物,明星、网红们,甚至个人,通过在互联网上“晒”自己而寻找存在感,有那么一小撮受欢迎的明星们当“老干部”,引导粉丝们离互联网稍微远一点,这并不是坏现象。

互联网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科技,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巨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当微软和苹果开始进军私人电脑时,尤其是在20世纪末电脑开始普及之后,人类的世界就完全变了,一是进入完全个人话语时代,二是信息泛滥,难以分辨。一方面,经典被弃置不顾,传统的权威被怀疑,威信不再,另一方面,在网络上塑造的个性化人格被追捧。缺少主流和“正确”,网民们陷入认知困境,要么一味的追随,要么一味的拒绝,变得极端化和缺乏思考。

最近,一个在Instagram上有50万粉丝的网红发文宣布要关掉各种社交平台,退出网红界,因为这种生活已经把她逼疯了。她说自己沉迷于网友对她的点赞和羡慕中,虚荣心越来越强,无法自拔,这种压力逼迫她选择不健康的瘦身方式保持纤细身材,放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也是从无数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网络上的她并不是真实的她,这使她陷入自我压抑中。

网络社交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遮蔽性,遮掉不想呈现的部分,在公众眼睛里展示出完美的自己,然而这并不真实,网络社交使自己失去自己,沉迷于一个虚假的自我,去和虚假的他人交往。而网友们缺乏独立思考的盲目追随,也促成网红们的诞生。

241115C 美国网红
(Instagram上的美国网红)

在早几年的时候,网络社交就已经出现某种危机,甚至中学英语教材上就会出现这样的讨论题:一对夫妇背对背上网,并且在网上彼此交流,他们距离如此的近,然而他们又失去了现实中交流的渠道。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悲的,大家都躲进了不真实的世界里,失掉了现实中的自己。

而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网络暴力成为最常见的暴力行为,网友们很容易在网络上产生极端化行为。中国有个知名的女演员,因为演出的角色不受欢迎,经常被网友调侃,甚至辱骂,被网友炮轰“滚出娱乐圈”,这些暴力语言给这位女演员产生极大困扰和压力。这种言论在社交平台已经司空见惯,哪一个人没有被网络暴力过呢,小则吵吵架,大则被骂祖宗八代,甚至被人肉,扒出你的个人信息,让现实中的你无处可藏。

241115D 袁姗姗
(网络暴力受害者,演员袁姗姗)

这都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最近流行的“老干部”风气倒值得称赞,这对于网络社交来说也是好事情。它引导粉丝们保留现实中的自己,不跟随潮流,减少对别人私生活的关注,把世界留给自己,多阅读和思考,不被互联网海量信息淹没,保持清醒。

现在粉丝们说起自己的“老干部”偶像,都会带有一些小骄傲,觉得有这样的偶像是一件值得别人羡慕的事情,是表现自己品味的标志。是时候让自己回归“原始社会”了,保持一些线下(offline)的东西,保留一些线下的人格,给互联网留一些空白吧。

(照片摘自网络)

《有一个还是儿童的弟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李 丽(寄自中国)

201015 ckh 49 (1024x728)
我曾经无比苦恼过我的弟弟,甚至一度很抗拒带他出门。我和他相差14岁,我考高中的时候他出生,我念大学的时候,他满地乱跑,招猫惹狗讨人烦。

最早让我苦恼的是,每次带他出门,他就开启不下地模式,牢牢抱住我的脖子,各种撒娇卖萌,整段路走完,胳膊都抱痛了!他可是二十几斤的大baby了!

后来苦恼的是,我成年了,看起来也是二十来岁的模样,真的,现在的女孩子很难分辨年龄的!看起来都是二十几岁的样子。然而,这就让我带他外出的时候很难为情。他当时四五岁,正是可爱时候,圆乎乎小脸招来一众姐姐阿姨们的喜爱,纷纷以为我是他的“辣妈”。真是太窘!

事实上,我真的是他的半个妈妈。从他婴儿时,我就帮妈妈养护他,陪伴他;大一点时,又参与教他读书写字,引导他向善,变成健全的孩子。我相信我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姐姐,而是更进一步的亲近。

很多时候,弟弟让我沮丧的不得了。本来我是家里独女,长大到要念高中了,突然多出一个弟弟,心理上有些接受不了,当时还和爸妈表示我不喜欢弟弟(我不记得了,是爸妈后来告诉我的)。有了弟弟之后,在周末和假期里,他总爱和我待在一起,让我陪他看动漫,然后手舞足蹈、如数家珍地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真是让我不耐烦极了;他还尤其爱问问题,永远没完没了地问无厘头问题;还爱玩非常无聊的游戏,偏偏玩游戏时候还要拉上我。若我不陪他玩耍,他会大哭,哭起来惊天动地,真是讨厌极了!

在这种时候,我又无法拒绝他,这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个孩子。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纯粹的时候,有着最纯粹的喜欢和拒绝,不会刻意为了利益竞争,不用平衡工作和生活,不会为了未来焦虑、彷徨、失眠,他们缺少曲折和玲珑的心肝,做事直截了当,当他们用大大的瞳仁冲着你看,一脸期待,你完全无法拒绝。

相反,作为儿童的他真的教会我更多。教他背诵诗词的时候,我体会更多,韵律和诗意一句一句地刻进心里;教他向善,也是在巩固我这个成年人的善根,不被恶意同化;每个冬天和春天,原野一望无际,我会带他放风筝,他也渐渐成为放风筝高手,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他的收获,更是我的。我经历他的成长,也教会了自己成长,教会我在纷繁的人群中保持童真之心,不忘根本,做事直接了当,不留有多余的犹疑。我现在会时不时地抬头看天空,看看是否有风筝飞过,心里微妙的滋味难以言说,但总能让我突然充满希望,这种希望来自于作为儿童的弟弟,我会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时刻,感觉我也是被陪伴着。

然而,他终究要长大,今年11岁了。昨天我给他通电话,想要送给他一个玩具,问他喜不喜欢,他立马问我,贵不贵?我感叹他懂事之余,又心酸,当一个孩子懂得赚钱不易时,他马上就走出儿童时代了。

(摄影:周嘉惠)

《我不想一直有礼貌》/ 李 丽(寄自中国)

030915 ckh 39 (1024x683)
我可能是礼貌过多的人,这具体表现在逢人爱说Thank you,Sorry,同时我也希望别人以同样的礼貌对待我。每次不小心碰到人,都急忙道歉,哪怕有時候碰到的是桌子椅子,也随口道歉,小心翼翼的姿态却是一样的;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是谢谢二字不离口,生怕动作鲁莽,给对方留下坏印象。直到有一天,朋友拉着问我,为什么那么爱说谢谢,朋友之间相互帮忙,理所应当,如果每次都说谢谢反而隔阂,倒像是恩怨分明的样子。当然,朋友之间恩怨不那么分明才好,彼此来往才能随意从容,这里不是亲兄弟明算账,而是君子之交,淡泊利益,不然,天天想着昨天朋友帮我了,我得赶紧找机会帮回去,那就未免不够洒脱,也淡了朋友的心。而朋友另外的意思是,我爱说对不起的毛病也得改改,偶然冒犯别人是应该说对不起,但在拥挤的地铁上,人挤人,谁也说不清撞到了谁,倒没必要对不起不离口了,否则沿途什么都不用做,就剩下说对不起了。礼貌是应该有的,但着实需要分场合和对象。

礼节过多这个毛病,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受父母影响,我父母有时候也很诧异为什么我这么多礼。这实在是念中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讲礼仪的结果,老师还举例子说,台湾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地,那里最讲礼仪,见老师都要鞠躬九十度的,我们做不到这样的地步,就只好多说感谢的话表示恭敬。当时还年少,见识浅,没去过大陆以外的地方,只是觉得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我们应该变成彬彬有礼的好学生。然而,长大之后,礼节过多,反而有种书呆子气,用大陆现在的流行话说,是“作”,一直端着,放不开,也逐渐失去洒脱、雍容的气度。对待老师也如中学时候,只把老师当威严的长辈恭敬对待,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日久了,自己的想法得到抑制,老师也逐渐发现这个学生竟然如此乏味,缺少灵性。双方都无法形成探讨学问,放恣交谈的气氛,对于学问的增益也是无益的。

而对于陌生人,萍水相逢,一面之缘,礼貌是附加品,有则更好,无则也无妨,匆匆过客,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微笑和一句清汤寡水的礼节话,就可以让对方好心情一整天,或者帮助对方走出困境,礼节对于陌生人并不比彼此不妨碍更重要。

朋友的劝言,我准备接纳,礼貌不是越多越好,反而怎么让对方感到愉快,让自己感到舒适,才是最重要的。礼仪是做人的基本,但用礼仪捆绑住了自己,反而失去礼仪的美好之处。我们常常爱引用孔子的“不知礼,无以立也”来告诫自己做个懂礼的人,不然会危及到安身立命,然而,我们有时也期待,萧萧然看秋叶落地,随风吹动的安然若素、随缘而动,这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余韵,也是心灵的释放。

于是,我想尝试一下,在朋友之间少些礼貌;在老师面前,多些亲切;在父母面前,多些撒娇;在陌生人面前,多些帮助。我想放下多余的礼仪了。

(摄影:周嘉惠)

《万物有灵且美》/ 李 丽(寄自中国)

050815 Clement 145
收到学文集八月“环保”的主题,就想到大陆这些年为了治理环境污染而扯皮无数,先是某市长立誓治理污染河流,后是关停重污染企业,再是依旧每年超过200天的空气污染,层出不穷的环保新闻和事件,已经把敏感的神经刺激麻木。对于环保,我们已经由上台演戏的主角,变成看戏的观众,旁观各色人士的环保经。环保谈久了也就稀松平常了,习惯成自然。

经常看到电视广告或者街头的广告条上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标语,可能从席勒开始大家都喜欢用标语囊括时代意志,细小的个体表现如树叶上的细纹容易被忽略。不仅想起另一种环保观念:万物有灵且美。这是博爱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看重的是人与自然平等共存的立场。

最近看了大陆上映的影片《捉妖记》,这似乎也是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故事。山雄伟,海辽阔,经奇幻,这是影片预设的背景,讲述的大概是《山海经》之后,人类和妖怪共存的时代。万物有灵,万物的灵我们又称之为妖精,是修炼后的物类,山有山妖,草木有精魂,连风雨雷电都带有神性。也许是人对万物敬畏,赋予了万物灵魂,或者是万物本来就有灵魂,神授使我们感知到。这部电影就假定万物有灵,人妖共存于世。人欲主宰天下,大肆驱逐妖精,妖精不得已隐入山林和大泽,成为被妖王统治的小王国。很久以后的某天,老妖王辞世,妖界大乱,众妖来到人间。人类与妖精之间的矛盾重新被激发,因此如何化解人类和妖精之间的矛盾成为影片的主线。

这里就引出了万物且美的预设,故事里没有黑白分明的绝对立场,妖和人都是善良的,而坏的是欲望。长久以来,人都被赋予过多的欲望,包括权欲、癖好、独占欲等,同时这也成为人类是万物灵长的另类佐证,人是通过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行动力来独占世界的。所以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万物和人都是无罪的一方,有罪的是欲望。就如《捉妖记》里妖精可以画皮穿在身上假装成人,也就随之萌生了人的欲望。一旦把欲望抛开,人就是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成为一体,都是有灵且美的,从而影片展示出万物和平共存的理念。把理念变成世界观,由硬性宣传变成软性植入,也算是近来大陆电影的进步。

万物有灵且美,当这个古老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来时,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最好的环保就是尊重和敬畏自然,并和平相处,而不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类的宣传口号和以环境为对象的各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法。所以我建议,不要空谈环保,不如把自己当做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种群以及自然和平相处,反而是更好的善果。

(摄影:Clement)

《用最美的方式消磨闲暇时光》/ 李丽(寄自中国)

120715 ckh 4
梁实秋先生有一个集子名字叫《闲暇处才是生活》,启发人们用一颗闲适、宽容的心来应对繁忙琐碎的工作,并善于找到闲暇处的彩色生活。我们也许很难获得梁实秋先生那样闲适的心境和对生活的了悟,也不能轻易地成为生活的智者,但闲暇时光却是能够获得的,忙里偷闲的那片刻钟往往能给我们带来醉人的快乐。

对于上班族来说,除掉每周五天例行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其余的时光我把它们当做生活格外赋予的恩典,至少我们还不用为了生存而放弃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没到来之前的清晨,在下班乘地铁返回家中之后的夜晚,在可以随意支配的周末,我可以恣肆地撒野。在这些闲暇的时光里,我无比欢快,烧喜欢吃的菜,看喜欢的电影,画些美丽的小画,和友人坐在有星光的草地上唱歌狂舞,也会站在山顶上,俯瞰远方的风景。我只期待自己能用最美的方式消磨闲暇时光。

我最喜欢早早起床,去看清晨的盛景。早晨的世界像是睡梦醒来获得新生一样,阳光不强烈,但足够明亮,一丝一缕清晰透明,没有丝毫停滞,毫无保留地照在身上发间。万物都开始发光,光圈一个个地晕染开来。小叶榕树、香樟树、梧桐树,竹林,以及杭州郁郁葱葱的各种藤蔓植物,都被阳光照耀,树丛最底层的青苔也有机会获得阳光。我会情不自禁地开心起来,像是突然了悟了万物的奥秘,对世界充满渴望,心里无比宁静,望着将要盛放的荷花,清香进入五感六觉,连亭亭的荷叶都舒展地充满领悟。这时,我会跑步,或者步行很久,直到空气开始热起来才离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画画是我与世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这适合一个人坐在靠窗的桌子前,放空眼睛,什么都看不到,但心灵世界却最大限度地被打开。几净窗明,窗台上放置几盆薄荷,透明玻璃瓶里插几只含羞欲放的花朵,禅意浸入生命。我想画出我领悟到的世界,这里风吹落花,轻柔缱绻,抚着心弦;有时候也似雨打西湖,烟雾袅袅,弥漫入周围的山岭;有时候像是在听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水边的阿狄丽娜》,时而泛出清荡的水波,时而变幻出梦幻的色彩。这样的心绪只有在静处的闲暇中才能体会得到。

去别处消磨闲暇时光也是绝妙的方式。我很喜欢在周末随意坐上通往周边城市或古镇的列车,或者干脆去附近人少的公园,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待上一天。拿着一本书,或者画册,细细研读。时常会忍不住抚摸画作的纹路,思考画家作画时的心境和起承转合的笔势;有时候看到一个短短的句子,也能震慑到心魂,从而生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狂喜。更多的时候,我会漫步在街头看相似的街景下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生活。到傍晚,看着渐渐微弱的霞光,转身返家 。

不知道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怎么度过这份闲暇时光的,但我只愿你拥有它,认真对待它,并用的最美好的方式去消磨它。但这些都基于心中对于世界的爱,只要有爱便有一切,有爱便有最美好的方式。

(摄影:周嘉惠。个人摄影习作首发,多多指教。)

《一念之间》/ 李 丽(寄自中国)

Li Jia Yong 19
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图片:一张浮着的脸,一边是佛陀一边是罗刹,一边是天使一边是恶魔。一念之间,万千尘念上心头,诸般欲望涌心间,凡此种种,皆在一念之间。

我们经常在街头遇见沿街乞讨的乞丐,这些人中有白发苍苍面目消瘦的老人,有年纪幼小可怜巴巴的孩童,也有手脚残疾无法劳动的废疾者。他们或者跪在路边不断向行人磕头,如果往他们面前的破碗里放点钱,不论多少,他们都会道谢;或者拿着破碗追着你要钱,也不说吉祥话,只是一味地追着你索要,我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常常有挨家挨户唱莲花落讨钱的乞儿,嘴巴极甜,说尽吉祥话,但现在这样的乞丐几乎没有了;或者站在路边,一般是在路口的拐角处,拿着各色的乐器,笛子、口琴、二胡、葫芦丝等,甚至拿着音质不太好的麦克风唱着变调的歌,唱着唱着,歌声就变得嘶哑嘲哳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忍不住往他们的破碗里投掷硬币。记得有一天出门闲逛,那是我大一的时候,一路上给了五个乞丐硬币,每人一元钱,当时我每天的餐费预算也只有八元(我在小城生活,人们收入低,消费也低),还有乞丐向我继续讨要,但我突然察觉自己会吃不消,索性谨慎起来,不给了。那时候媒体就陆续曝出假乞丐的消息,有年轻力壮的人假装残疾人来讨钱,甚至有乞丐集团专门把健康的孩子殴打残疾,借助人们的同情心谋取利益,也有乞丐月收入过万,高于大部分人的收入。

从此,我很少给乞丐钱,或者不给,只有看到特别可怜的人,才会掏出硬币,放到他们的破碗里。前几天和朋友去吃饭,在路边远远地听到跑调的歌声,心里暗暗鄙夷这肯定又是一个骗钱的乞丐,拿着麦克风乱唱过时的歌曲招揽顾客,还不如吹笛子或者拉二胡,暗暗哑哑的倾诉更能博取我的同情心,我根本不屑于给他硬币。但当我走近,走到他跟前,看到的是一个脖子里绑着麦克风的男人,他低着头努力地把嘴唇凑近麦克风,是的,他没有手臂,两边都没有。顿时,我为自己刚刚的想法感到耻辱,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坏人,就在这一念之间,我心里的恶魔出来了,或者我心里的天使早就不见了,我早已是个冷漠的人。并不是大家愿意做乞丐,或者的确有很多坏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做坏事,但我不能因为世道差人心坏而失去同情心,失去善念,变得冷漠。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自己的理想,关于帮助别人的理想,在这里,我想和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分享。我们曾经想过,在街头建立公共的救济室,就像曾经的公共电话亭一样普遍,遍布街头。每个救济室有一个小小的房间,有几张单人床位,有小小的洗手间,有自来水,仅此而已。这里完全自助,没有专人去打扫房间,没有食物,也没有空调,慈善机构只用定期维修门窗和床位即可,市民或者村民可以捐助被褥和食物。目的只是保障最基本的住宿,别的请自理,把维护的费用降到最低。暂时无家可归的人,找不到旅馆的游子,在街头流浪一天的乞丐,风雨交加赶不上车回家的人,在孤单的夜晚都可以来歇歇脚,这里至少有遮风挡雨的一平米地方。所以小屋的名字就叫一平米。不知道我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但希望自己可以尽力去帮助别人。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觉得我这个主意怎么样?你愿意用怎样的善念去帮助别人?

(摄影:李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