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遗产的责任/周嘉惠(马来西亚)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史官司马迁,他为了帮降将李陵说情,结果糊里糊涂被判了“诬罔罪”。“诬罔”是欺骗的意思,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诬上”,在那个时代是个死罪。死罪在当时不一定非死不可,还可以选择罚款50万钱,或者自请受腐刑以免死。司马迁的月薪大约6千钱,拿不出50万的赎命钱,只好在“刑不上大夫”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选择了比死还难以接受的腐刑。

既然生不如死,却是为什么如此选择?用司马迁的原话来解释,那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来世间一趟,他还有责任未了。什么私心?什么文采?答案就是《史记》的完成。

《史记》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遗产,为了这一份遗产付出生不如死的代价,值得吗?答案恐怕也只是见仁见智,“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而已。对于司马迁的情操与才华,我只有深感高山仰止,连“心向往之”的想法都觉得不配。

我最近常想,自己此生还有什么未了的责任吗?当然,把两个孩子养大,教育她们,那是天经地义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额外”的任务吗?所谓“责任”,就不存在想不想,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只剩下什么时候去做,怎么去做的问题而已。

不做伟人,或做不成伟人,难道就不能豁免责任吗?责任有大有小,但是说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这样做人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因为觉得不好意思的缘故,总是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还有什么遗漏的责任?当然,我只能对自己的不好意思负责,其他人如果非但不会不好意思,还能够理直气壮的“白做人”,这样的道行,也不由得我们凡夫俗子说三道四。

要是这些责任都尽力填满了,能不能算是我们个人为这个世界留下的遗产呢?个人觉得,黄金万两固然是遗产,几个零钱同样是遗产;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靠这些一点一滴的遗产慢慢累积而成的。所以说,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为后世多少留下一点遗产的责任呢?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说明:一边吃刚出炉的自制法棍面包,一边思考遗产,兼顾现实与想象。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父母哪儿来的遗产/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附记:

2022年结束了,祝各位读者新年进步!事事顺利!

《学文集》是一个十年计划,我们将在2023年迎来最后一年。之前忘了提前征集2023年的主题,请大家把希望集思广益的主题写在留言区或电邮给我们(xuewenji.my@gmail.com)。我们将在1月8日公布2023年的主题。

星移斗转,为我们写稿的作者走了一些,来了一些,目前还缺两位。希望读者拔笔相助,完成最后一年的任务。再说一次,《学文集》是人文网页,不是文学网页,我们重视的是个人对主题的思考、感悟、体验,文笔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每月一篇,字数不限,体裁不拘。有意参与者,请电邮联络我们。谢谢!(周嘉惠)

父母哪儿来的遗产/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大姑姑,我住的房子真的要拆迁了!”大侄子在电话里欣喜地告诉我这个消息。

大侄子住的房子是父母留下的,算是遗产吧。父母在世时把在城南租住的36平方米的房子换了一套市中心24平米,类似集体宿舍的单间,因为城南那间房子太潮湿了。儿女们长大后都各自成家立业,有了单位分得的房子,老两口就想住一间干燥一点的房间,免得再犯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风湿病。所以在母亲不懈的寻觅下,换得了这间黄金地段的小房子。

知识青年可以有一个子女进城落户口的政策下达后,父母就对我说,以后这间房子就给你大弟住,因为大弟在农村成了家,因为大弟是妈的长子,大侄子是妈的长孙。祖上的家产孙子还能分一股呢。母亲去世后,经过商议,其他四个弟妹都同意签约:让大侄子的户口迁进了父母留下的城市中心龙翔桥的单间房。至今,一直住了近20年。

房改房时,兄弟姐妹毫无疑义,口头协议,在五兄妹共同拥有房产权事实不变的前提下,为方便大侄子一家居住,同意大侄子的名字替代了在房产证上父亲的名字。

坊间一直有传闻,龙翔桥那一带的房子一定会拆迁。但拆迁了两年多,只留下了我们父母家那栋楼没拆,因为这栋楼居住的人家太多了,搞房地产的老板吃不下这块地。

当时还有人在我们弟妹间游说,房产证是谁的名字,就是谁的财产,那是唯一有法律效应的证件,你们应该有所打算。是的,如果大侄子心有另想,真的上了法庭,我们几个姐弟妹也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我们相信父母家教的力量。从小父母对我们一直进行着养正的家庭教育:孝顺父母,长幼有序;路是要一步步走的,钱是要一天天自己挣的;再穷也要对得起自己的人格。人要有自尊。这些话都是父母教给我们的。

这不,现在大侄子亲自来通知我们了。

根据第三方房产评估及有关政策的优惠,这间近25平米的房间拆迁时面积优惠扩充到48平米计,每平米竟然价值六七万之多。加上大侄子没有享受过其他买房的任何优惠待遇,加上拆迁别处的装修补助款,同时加上按时或提前迁移的奖励,总括起来,这间小小的房间竟值现金430万左右。

这是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想到的,我们在彼岸的父母,他们肯定也没想到,竟然会有一笔几百万元的遗产留给了我们。

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

根据父母房子要给大儿子住的原则,我们兄弟姐妹合情合理地分享了父母的遗产。给大弟留下一套比以前宽敞不少的房子,其他四位,各自拿了五分之一的现金。

清明节,兄弟姐妹在父母墓前念念有词地谢过父母,告知收到了他们的遗产,并且按照他们的遗愿进行了分配,祈愿父母在天之灵,心载欣慰,再生而去。可是细细一想,我们各自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几十万现金确确实实是父母手中遗留下来的财产吗?

按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的父母,父亲是三岁时就死了爷爷的雇农出身,父亲自己五岁时就给别人家放牛,做小长工。母亲的外婆家也没有田地,只是外公还是个兼有晚上打更的小工。他俩从小家境困难,没有财产。父亲从16岁开始到绍兴大户许家当杂工:给少爷提书篮,跑街买东西,给厨房师傅当下手,日战时,主人逃难南下,父亲冒着危险一个人留下看管房子;后来自学成了厨师,先后在许家打了六年工。1942年,许家居家搬迁到杭州时辞退了父亲。父亲是一直伴着许家三少爷成长的,辞退时,三少爷给了父亲200大洋,要他自己做点小生意。这时父亲手里才有了一笔沉甸甸的钱。

父亲有个哥哥,长兄为父,父亲把转来的钱悉数交到哥哥手里,哥哥作主跟人合资开了一个染坊店。这时开始,朱家两兄弟有了自己的资本。不过兄弟俩从来没分过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兄弟才真正地分了家。但父亲这个资本家,没有房产、地产,没有存款、黄金,仅有手头维持生活的几个钱而已,连好一点的房子都租不起。在又破又小、又黑又潮,靠着前街楼房墙体搭建的住所住了将近四十年,养大了我们五个孩子,直到换了龙翔桥那个放得下两张床的房间,父母手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一张100元大钞。

他们哪儿来的几百万?

时代,让资本回归?

政策,让梦想变成现实?

平心静气,让时来运转?

“我一定要换掉阴湿黑暗,去得个干爽和晴朗”,是母亲的决心和行动,将荫庇我们子子孙孙世代万福!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同人不同命/陈保伶(马来西亚)

同人不同命/陈保伶(马来西亚)

公司里越来越多年轻同事,有的刚大学毕业初入社会工作,有的才有1、2年工作经验。他们喜欢成群结队去吃午餐,多数喜欢去商场的连锁店,再不就Grab份午餐在公司里吃。午饭后喜欢点杯珍珠奶茶或者星巴克,一杯在手感觉上比较容易融入团队。那么平均一餐午餐到底需要多少的花费?

年轻的同事都有自己的车,那天无意中发现这些年轻的同事竟然有几个是驾宝马上班。哇噻!20多岁才刚踏入社会竟已驾宝马,羡慕啊!女同事路易威登的包包是妈妈给的,脸上敷用的迪奥也是妈妈买的,还有包包里的香奈儿唇膏也是妈妈送的。我多口问了一句,难道这些东西你自己就不会买吗?同事笑笑的说向来这些打扮的东西都是妈妈买的,两母女一起用。妈妈是女强人经营一些小生意,平时都给姐姐和自己买很多包包和化妆品,自己从没打算用自己赚来的钱买这些东西。

其中一个年轻男同事说自己最近比较忙,刚买坐落在吉隆坡满家乐的新房子交钥匙了,装修工作就快开始。等一等,满家乐?新房子?你刚毕业?同事尴尬笑了一笑说其实自己也没打算搬进去住,只不过是老爸一直啰嗦才索性敷衍的随便装修。我忍不住问了房子价钱……脑子还在算一份少过5千收入的工,要存多久才可以买宝马,买房子……还没算好,同事说要不是老爸出钱,自己才懒得去理什么装修。这下我愣了,老爸即出钱买房子还付装修费,还有什么问题啊?同事说问题就是他是独子,一家人住在大洋房,老爸的遗产迟早都是自己的,干嘛现在还要做那么多东西?

时代不一样了。对,老爸老妈会赚钱,做儿女的基本都不用太奋斗。还有那份俩老的保险,退休金也替你准备好了,还愁?

我看的书:《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山三(马来西亚)

谨将此书献给爱问问题的学生!

因为,没有这种学生,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会很寂寞。

翻看书本第一页,读到这句话即让我发出会心一笑。想想,我们学校的老师哪有这么多时间让学生问问题,虽说(全国统一)考试废除了,但一堆课纲、一位老师得“应付”四、五十位学生的工作量,别说回答问题,备课、赶课、批改作业的时间都排得满满!

《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看见书名时第一反应会是恐龙不是绝迹了吗?考虑带恐龙搭电梯是不切实际的问题吧?这是一本带着问题说科学的报刊专栏合辑。科学世界其实充满了许多想象和未知,而书中通过张教授(作者)与武林高手“草上飞”的问答及观察,带出一系列关于数学、动植物、环境与科学的有趣思考:

“……科学界还制造不出一架飞机能像蜻蜓那么灵活,你看它背后的四个翅膀能快速上下振动,每秒可以振动两百次以上,功能就跟我们的螺旋桨一样。”

“真是可敬的飞翔对手。注意,它竟然弯曲飞行了。”草上飞指着蜻蜓说。

                                                                           ——载自<蜻蜓的飞行美学>

  • 书名:《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21个有趣的科学思考》
  • 作者:张文亮
  • 出版社:财团法人国语日报社
  • 年份:   2014年9月修订一版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耳东风(马来西亚)

刚刚出席了一位亲戚的葬礼。葬礼在新加坡。我过去30年,来新加坡只有两件事,一是游玩。这里朋友特别多,太太的亲戚也很多,所以来游玩顺便探亲的话,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新币越来越贵,一两年花费一次还是应付得来的。另一件通常是出席葬礼。印象中我来新加坡出席过三次葬礼,一次是太太的二姑妈,一次是好朋友意外去世,这些都在十多二十年前了,直到上个星期,太太四姑妈的葬礼。

自从和太太结婚以后,我们但有来新加坡,多数是由她的四姑丈接应。由于太太中学以后曾来新加坡打工赚学费,也是寄宿在这位姑丈家中,所以和她一家的感情自然比较深。

在礼堂时,见到姑丈依然精神奕奕,来凭吊的人从早到晚,一个个地来,久未见面的,难免天长地久,畅谈不已,毕竟冠病以后,许多人见面少了,如今却是阴阳两隔,自然很多慨叹。我太太的父亲那辈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11人,岳父排行第五,不过早在80年代已经去世。他兄姐年纪较大的,大都已逝;这个四姐,如今往生,剩下的就八、九、十、十一四个妹妹,也就是太太的姑姐。姐妹情重,近在新国不讲,远至大马和澳洲的,都来出席,送这位姐姐最后一程。

我虽然是因为太太和四姑妈而有亲戚关系,不过却和四姑丈一见如故,非常投契,分属忘年之交。姑丈虽然一介男士,不过并不大男人,姑妈的起居生活,姑丈照顾得无微不至,确实是鹣鲽情深。他俩是教书出身,治家甚严,两名子女都很孝顺,事业也很出色。

四姑妈年事已高,而且有一些老人病痛,驱之不去,如今逝世,大家虽然哀伤不舍,但心理已有准备,所以并不会非常意外或接受不来。其殡葬仪式简单庄严,既有淡淡的哀伤,却不悲哀,让四姑妈安详的走完她最后一段路。

我在仪式上,属于外姓后辈,忙是帮不上,只有默默献上最虔诚的敬意。不过这一次有机会和四姑丈的兄弟同桌,认识他的家人,也了解他的一二事迹。姑丈是两个家庭中最早拓荒来新加坡的一位,他古道热肠,许多后期跟着来的,或多或少都有他的穿针引线或帮助,对他感激和敬重,不在话下。

最后,说到遗产。四姑妈的儿女成材,基本上无需她担忧,而且,相信她和姑丈早已安排好一切。令我们敬佩的是,他们计划将一部分遗产捐献于华小或母校,帮助一些需要救济或奖励的穷苦学生。心意可嘉,细节我就不赘述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遗产用在社会,用在教育,用于树人,确实是树德流芳的好风范,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本南族/廖天才(马来西亚)

本南族/廖天才(马来西亚)

本南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所占比例太小,小到可以完全被政府忽略。它只有区区的一万五千人,只存在于砂拉越州,居住在森林的最深处。

大部分本南族居住在砂拉越美里省的巴南县(东部),少部分居住在加必省的布拉加县地区(西部)。东部与西部的本南族基本上没有交往,虽然是同一个族群,生活方式一样,但是语言却略有不同。

无论是东西地区本南族,都还有极少部分过着游猎和迁移不定的生活方式,少部分过着半游猎、半定居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则已经适应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本南族,全部都是过着游猎迁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他们的定居生活方式是最近才慢慢学会、慢慢适应下来的成果。

仍然过着游猎迁移方式的本南族,深居在大森林中,若非有人带路,外人绝不能找得到他们。即使有半定居的本南人带你进入找到见到不定居的本南人,不定居的本南人也不会理睬你,因为这些本南人本就不会交际应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你这不速之客忽然的不请就来,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不安与不快。

通常过着游猎生活方式的本南人,每一个社群的人数都不大,从几个人到二、三十人。他们不种植,也不豢养,只在大森林中以树枝树叶搭建一间草屋,能暂时住得下的屋子,就可以了。

他们以野生的硕莪树来制作食材、捕捉野生动物、采集野菜,就能解决三餐的问题。过了一些时候,这些食材逐渐减少到不足以社群的需求,他们就会迁移。

我还没见过游猎生活方式的本南人,但猜想他们是最自然、最潇洒的人;一生人只须与天地为伍,与河流、雨水、树木、虫鸟为伴。学校、医院、脚踏车、身份证等,他们一生人都没见过,也不需要。

半游猎半定居的本南人,我只见过一次。

一对年轻的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诊疗所打预防针。他们徒步走了两天,才从他们住的地方来到有诊疗所的小镇。孩子打了预防针,又徒步走两天回去村落。

他们告诉我,夫妇轮流抱着孩子在森林里走8个小时,在森林中某处的某个小草屋住一晚,第二天再走6或8个小时,就能回到。

我听了几乎晕倒,不敢置信。后来,我也尝过走8~9个小时,体验过在森林中住草屋,知道本南人走几天山路,是小儿科的事。

这年轻的爸爸说,他回到了村落,马上又要进入更深的森林一段时间。因为更深的森林,让他更容易找到他要的食物。

大部分我见过的本南人,都是定居的。这定居的,又分两种;有山路直通到他们村落的与完全没有山路,只能徒步或坐小舟才能去到他们村落的本南社群。

前者是让伐木商砍伐了他们村落范围的树木,伐木商以建造一条山路到他们村落作为“回报”。后者坚持不让伐木商砍他们村落任何一根树木,结果就没有山路可通村落。

被伐木商砍伐树木的本南村落,会得到伐木公司的“照顾”,每年村落的委员会户口会有一笔钱进来。长屋的白锌片旧了,生锈了,漏水了,需要更换的时候,伐木公司会免费提供。学校假期,孩子要从学校回来村子,伐木公司的车会免费帮忙运载。

有执照的伐木公司,就是“森林中的政府”,林里的村落若是不允许伐木商砍伐村落习俗地的树木,伐木公司就会以“放弃照顾”作为惩罚,让他们在森林里“自生自灭”。

巴南县有三个地区的本南部落选择保护原始森林,不让伐木公司进入,宁可忍受出入城镇的交通不便,也要把原始森林完整保留下来。这三个地区的本南村落,不但是为本身保护森林,其实他们也是为全人类保留了一片原始热带雨林。濒临绝境的动植物,因着原始森林的存在而存活,这一带原始森林动植物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获得保留,自然遗产因着本南人的坚持而让我们受惠。

马来西亚刚迎来新的政府。它会注意到本南族群面对的极度困境吗?

  • 摄影:廖天才(马来西亚)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心灵遗产/李黎(中国)

心灵遗产/李黎(中国)

大概文科生的特点就是爱反思,尤其爱时常反思人生的意义。

刚好最近在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很好的解答了我近期的困惑。借用沈燮元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人家讲要活到一百岁,我说对不起,我不想活到一百岁,我就告诉他五个字:过好每一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灵充实,才能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或者有的人干脆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做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就觉得今天是充实的。

所以我觉得书籍就是心灵遗产,由作者产出,然后福泽无数个其他人的心灵。没有明确的爱好不要紧,那就好好读书吧。

与书籍为伴的人,都是充实的。在《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里,发掘杨本芬老师《秋园》的编辑涂涂,在高原办图书馆的久美,坚持画动漫的赵佳,翻译家马爱农老师和超级有灵气的包慧怡老师,在国图工作的才华横溢的顾晓军老师……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真让人羡慕!真羡慕那些纯粹的丰富的坚持!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去看了杨本芬老师的《秋园》、《我本芬芳》、《浮木》,用散发着光辉的、真诚的文字,写秋园和之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看的心里堵堵的,难以释怀,但又被她们的坚韧的生命力折服,从而汲取到心灵能量,来填补我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书籍带给我的宝贵的“心灵遗产”。

百看不厌是西湖/奉化.山人(中国)

浙江杭州西湖是一颗天上人间绝无仅有的灿灿明珠,于2011年11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珠常有,但包含如此丰富多采文化内涵的明珠不常有。

西湖总体形状是椭圆形,中间被北宋的大文豪入主父母官之后造了一道三公里长的堤坝,便分成大小两片湖面,堤上筑有六条单孔拱桥,让湖水和莲船畅行无阻。这道长堤不仅把原来那种污泥淤积、泻泄涩滯、高低不平、崶草连绵的湿地地貌改善成为“重湖叠巇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靓丽风景线,还铲除了不时骚扰国计民生的洪涝灾害。

当然啰,凡精美的艺术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湖也一样,她的美名早在中唐时期已经誉满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要不,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时也不会吟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楊影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好环境了。顺便带上一句,这白沙堤不是白市长修的,他老人家修的白堤位于西湖东北方钱塘门外,现只剩遗址和一块刻着白居易亲自撰写的筑堤因由的石碑了,后人不忘老市长为民造福的功德,干脆把白沙堤改称白堤以志纪念。至于白沙堤始建何时,谁主沉浮我也懒得查考,只知道五代时杭州已经是三吴都会东南形胜。钱越王钱镠掌控着东南十三州沃胰的大地与宋太祖赵匡胤南北对垒,如果拼一死战,也可能要重写二十四史,但江南会不会保持繁华就不言而喻了,因为赵氏已基本把五代十国收迄归宋,只剩下江南十三州还不曾统一,这位由”陈桥兵变“纂周改宋的大帝正磨刀霍霍,准备向江南十三州开仗,在这千钓一发之际,钱越王再三权衡,审时度势,竟放下身段,进表称臣,不战而降。西湖也因此毫发无损,保持了仪态万千。民众感谢钱氏保境安民功德,建宝俶塔、钱王祠表示怀念。

北宋仁宗年间,奉化出生的林逋和靖先生隐居在白沙堤西段孤山背面,结庐植梅养鹤,虽工程上没什么建树,但他的诗句却脍炙人口一千余年: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可送迎,谁知离别情。”

好山好水总会触及诗人们的浪漫遐想,苏东坡是对西湖最着迷的诗人: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风光旖旎,山水独好还不足以令人向往,环绕西湖的那些文化才是明珠煥发的熠熠精华。千古传领的爱情故事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生于此涉于此;人见人爱的济公活佛和飞来峰植于此,长于此:炳彪千秋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文天祥等魂魄埋于此,荐于此:诠释儒释道文化真谛的名蓝宝刹灵隐、天竺、净慈寺、书院、书画艺术殿堂或遗址建于此,藏于此……与这些人文历史息息相关的遗迹瑰宝散缀在云树山石间,一不小心就让人眼前一亮!

人人都说西湖好,无人不想杭州老,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遗产一旦升华到文化层面,才是人类的、世界的。

  • 附图摘自《维基百科》:西湖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记忆·遗产/咯特佩(马来西亚)

记忆·遗产/咯特佩(马来西亚)

打会识字写字以后,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想,这也许是从父亲那(写日记)潜意识学来的。我记得一开始(应该是小一或二)写日记时,内容是公开的,会“上交”父母“查阅”;可慢慢地,日记记录了一些“秘密”,写完就收进抽屉,不让人看。

父亲过世后,我们收拾他的遗物,搜到好几本日记本子。翻阅父亲的日记,看他写的往事种种,大多数只是三言两语,有时会述说一两件事由,有时却只是心情写照……看着他那稍微抖动的字迹,想起他在书桌前边对着报章连载的小说,边“练字”的身影,是的,因为一场车祸导致他右半身手脚不灵,所以他经常用“练字”锻炼右手。

在他出生的1940年代,由于家里生活拮据,身为长子的他,小学没毕业就必须出来社会打工,而成绩优秀的弟弟(二叔)读完中学,即使被大学录取也得放弃学业,跟他一块去当建筑工。他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后来还帮补弟弟们(二叔和三叔)完成大学学业,也与母亲合资开了间幼儿园。

尽管车祸后无法工作,他依旧热爱学习、坚强不屈、不轻言放弃。他每天都看报纸、关心时事,并曾写信要求(政党)让自己上阵参选。此外,他曾报读函授中医课程,自修及自制中药配方,也喜欢在庭院种花植树,他甚至试过举着“中医”牌子四处义务行医。

对父亲的记忆是正向及美好的,我想,这就是他最好的遗产。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遗产的帮助/佚名(马来西亚)

遗产的帮助/佚名(马来西亚)

现代人很多都在说,不需要留财富给孩子,应当训练他们独立自主,那才是作为父母可以为孩子做最好的事。自己挣的钱就在有生之年花完吧。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当你的孩子不是那么善于理财的话,遗产确实可以救他们晚年的生活。

母亲中年时生意失败,幸好后来还是还了好一大笔债。但是当房东决定收回她做餐馆的地方时,母亲还欠着接近整百万的债,而且那时候她已经患上了焦虑症,还做了心脏手术,生理和心理上都大不如前了。

母亲有三个孩子,但是我们在财务上,都帮不上太大的忙。幸好,就在这段时间,去世10多年的外公的遗产终于开始分配给孩子们了。母亲继承了一笔数目,顿时让她心头大石可以暂时放下。

当然,做父母的应该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可是天下怎么可能没有失败的人呢?如果孩子愿意改过自新,那么,遗产确实是可以帮助很大的。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别等我,我没遗产/公羊(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