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贴文二之二:At least I tried/客家妹(马来西亚)

记得刚升上中六的几周,学校辅导室派了两个代表给我们上了一节“升学说明会”。内容大纲:“你们应该也看过报纸或听说即使成绩很好的考生也没能如愿升进自己想要的大学,甚至想修的科系。升中六考取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意味着你买了一张未知能到达目的地的车票。即使你能力很强,结果也需要靠运气。没选择乘搭这班车的人可能在你半途被迫下车的时候,已经在目的地走上一段路了。而不幸的你被迫要在他们的后头开启新的旅程,一个你今天其实就可以决定直通目的地的旅程。要知道考进本地大学是场你不能主宰的战事,趁现在还有时间,你们是否考虑清楚要花两年的时间去争取这张可能会是一场空或不如意的车票。”

辅导会完毕,我看到同学头上出现了朵朵的乌云。他们不是辅导员吗?怎么说的内容让人那么沮丧?我和同学交换了眼神,大剌剌地说:“即使上不了本地大学,这两年也不是白过的。总会有收获。”面对经济的现实,我愿意赌上这两年的时间。成功与否交给命运,至少我拼过,尝试过。

“至少我尝试过就不后悔”一直是推动我去突破障碍的动力。觉得对就行动吧,即使可能被他人否定或面对失败,至少我尝试过,尽力了就对得起自己。我相信凡事无绝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因为这个尝试我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呢?

最近看的一部剧里有这么一段情景:一个患了极恶脑瘤的脑科医生拒绝就医,因为经验和专业告诉他种种续命方案都是危险和徒劳的。而他身边的好友却倾尽所能,为他找出种种的方案。脑科医生不断地拒绝和推翻所有提案,其中有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虽然你已经接受自己很快就死的事实,但你身边有人还没有准备好。”

尤其是面对生命,就算机会是多么渺茫,我们仍然希望奇迹会发生。或许在生活某些时刻里,不仅要给自己打气,我们也需要给予他人能够尽力和尝试的机会。不分你我,让他们为我们的事也能说“at least i tried”这句话,让心过得去,无憾无悔。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光阴似箭/练鱼(马来西亚)

7月31日贴文二之一:光阴似箭/练鱼(马来西亚)

时间是有速度的。

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它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

小时候,坐在课室靠墙边。那时的时间过得特别慢。枯燥的课程由老师踏入教室那刻开始,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蜗牛从墙角爬到天花板,课还在继续的上。

直至虫鸣响起,铃声大作,才睡眼惺忪踏上校车,往回家的路上去。

回到家,生龙活虎。打球,骑脚踏车,造纸鸢,玩打架鱼。

然后冲凉、吃晚餐、睡觉。

那时的每一天都很漫长,要很努力,才把精力挤完,结束那无尽等待的一天。

*****

长大一点,时间仿佛长了双脚。

电视剧追完那一瞬间,学校假期就“咻”的一声,也结束了。

我们交笔友、我们写信、我们查字典、我们等回邮。青春在那无止尽的上课、社团活动、考试中轮回,找不到出口。

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我们身后错过了很多东西、才发现,自己已经披上一张长大的脸,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彷徨无助。

*****

女儿的出生,让一切充满生气,让世界挂满色彩。

揉着那肉肉的两颊和肉肉的小手,才发现原来鸟儿的歌声是那么的清脆、猫头鹰晚上的“波波”叫声,可以像小军鼓般的那么的有节奏;原来花儿的黄色也是鲜艳色,不只是亮色而已;红色也不再是只有深红和浅红两种而已。

时间在这个时候,如上了发条,疾风奔跑。

还没陪伴够,一转瞬间,女儿已经硕士毕业,长得亭亭玉立,开始实习了。

回看父女合照,很诧异时间怎么那么的快?我们一起上馆子、去看书、逛商场,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如昨天发生的事情,触手可得。

*****

当我以为,时间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它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时,它突然停了下来。

停在父亲离世的那一天。

爸爸的药,放在抽屉里,药盒上写着,“饭后一粒”;

爸爸的小车内,驾驶盘前的仪表板上,贴了张“记得还Astro”的便利贴;

他的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的,摆在衣柜,衣柜角落还藏了几张五十块钱。

哥哥把爸爸的骨灰罐抱出来的当下,眼泪如开了的水龙头,哗啦哗啦的,把停下的时间淹醒,它滴答滴答的重新启动。

*****

时间真的是有速度的。

它会随着年龄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偶尔,他也愿意停下来等你。

它不急。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也算道歉启事/周嘉惠(马来西亚)

也算道歉启事/周嘉惠(马来西亚)

两个女儿出生时,我都在产房迎接她们。让护士清洗干净后,老大倒头呼呼大睡,老二则睁开眼睛四处张望新世界。我必须承认自己对初生婴儿其实没有太多认识,就只见过她们姐妹俩,所以难说她们两个当中哪一个的表现比较正常?

长大后,老二比老大闷骚,在外表现得像个隐形人,给绝大多数人留下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印象。不过回到家就不同了,她跟全家人都熟,很多时候没人碰也会没来由地放一串响屁,完事后只是微笑点头示意,不卑不亢。沉静的时候自己看书,有时候会自己追气球追出一身汗,如果姐姐有空陪她一起追会更高兴。这让我想起八百年前汪明荃在电视剧《京华春梦》中扑蝶的场景,追气球和扑蝶感觉上都是一回事。

前几天把文章《老二金句: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推给她看,她只看了一眼题目,然后淡淡的说:“你记错了,我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原谅不了的事’。”诚然!诚然!那一天邻居为停车问题吵架,她有感而发,当时十分赞叹老二的境界超越小小年纪,不过后来自己却糊里糊涂记错了。

老二偶尔妙语如珠,更多时候只是让人想不到,属于不是很按牌理出牌的那类人。

洗完手没擦干在地上留下一长串水滴,妈妈要她拿拖把去把地弄干,她安慰说:“这是不会对你造成生命危险的。”她并不是找借口偷懒,最后还是把事办了,纯粹就是会想远一点。吃饼干时不知怎地把一颗芝麻留在脸上,老二认为,那是一颗决定离家出走的芝麻。午饭时姐姐突然掉了一颗乳牙,老二指着姐姐说:“这个没有牙齿的吸血鬼。”她上一年级时有次觉得自己左胸有点疼,怀疑自己开始发育。妈妈问她是不是右边没有浇水?她很确定这就是最主要原因。这人从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才满一岁没多久就坚持晚上不穿纸尿布睡觉,结果每天早上都得从汪洋中把她捞出来;她无所谓,一点也不影响睡眠素质。

在经历过邮差、扫街、门卫、派报员等志愿后,老二的最新志愿是当坦克驾驶员。但凡不去杀人放火,一切都好商量,当然前提是可绝对不能叫老爸去买坦克啊!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他总说诚实是为人之本/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他总说诚实是为人之本/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老实人不吃亏”这句话在当下似乎还待商榷、反思。我的一个朋友周君,至今为止是我认识的一个真正诚实守信、守规矩的人。公共场所的规定,他从来不逾越。不在草地上走步、过马路一定要走斑马线,包括现在的垃圾分类,他都认真遵守,从不越轨。有时家里人说他太迂,他就说:既然有规定,老百姓就要去执行,要不国民素质如何提高?

对别人拜托的事情,只要他答应,他绝对会不顾一切地去遵守、去兑现。有时候对方自己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但周君还是遵守诺言,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吃亏不吃亏,就可想而知了。只要他是坚持“诚实”原则,最后都没有好结果。但他还是尊奉他的做人原则:“诚信为人之本”。

记得他在国外教学时,规定教学期间如若家属出国探亲,本人就不能再回国探亲。有个S姓同事因家中私事,觉得自己必须回国去处理,但又不想让管出国老师的教育秘书知道。走前S老师请周君帮个忙,不要把他回国的事情告诉教育秘书。周君认为他自费回国几天,又不耽误工作,就同意为他保密。

谁知两个月后,周君被教育秘书叫去谈话,当头一句:“你以为你不告诉我,我就不知道了?人家自己都跟我说了,你还为他保密?”

周君告诉我这件事时有点气愤:“你看有这样的人,自己出卖自己。既然向领导说了,那你也通知我一下,在他回国的事情上,反倒我受了批评。教育秘书说我不及时向他报告下属的情况,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君让领导批了一通,一句话也回答不了。谁叫他信守诺言了?

与周君一起出国任教有四位老师,分别在那个绿化率名列世界前茅欧洲国家的四所大学教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之余,周君想与老师们一起编写一部那个国家的母语和汉语直译的教材。编写计划得到了国内上级领导的同意,并且划拨了开笔经费。虽然周君一直没有得到通知,但他还是开始编写了第一册。第一册得到了任教大学汉学系老师的肯定,并且愿意把汉语翻译成他们的母语。两年时间很快过去,回国时,周君希望能再留下一个月(在签证期内),集中时间编完第二册。教育秘书不同意。他堂而皇之地与周君说:“开编费早就拨下来了。但是你与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为什么不请我一起参加?”周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教育秘书已经订下了让周君回国的飞机票,再说,周君觉得“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如果不出一力,书上有名,这不是作假了吗?为什么就有这样的人和事,就因为他是领导,就一定要把他挂上名字,而且还是什么总策划、主编、顾问的名头。周君那套教材就那样被流产了。

周君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非常内疚。可他就不搞那些让自己别扭的人事关系。教育秘书在周君回国前还暗示他别想在国家教委面前告他的状。周君对他说:“我不是那种小人”。周君一直信奉“人若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他认为教育秘书的那种为人,自会有天道惩罚。果然,那个教育秘书最后离任时,中国大使给了他很差的评价。这个消息还是几年后国家教委的朋友告诉周君的。

联想到他的职务晋升上,也是那样。学校合并的那年,他的大学行使独立评审权力是最后一年,很多副教授托关系、找熟人,想尽办法希望能挤入人文大学评定标准的末班车。我想可能只有周君一人,会傻傻地拿着一大叠他主编的商务印书馆给他特地寄来的出书校样,去职称办问询可以不可以。职称办一位年轻的金老师一口回绝了他:“校样不行,一定要有成书。”

周君任教的是独立的教学单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往年在晋升副教授职称时,学校有名额拨下,周君也为好几个老师去职称评审委员会述职,请评审委员们支持、扶持这个新独立的教学实体,也为老师们找了有关评审委员。但是现在是为自己去找人,周君有点抹不开脸面,觉得为个人利益不好开口。算了,明年书就出版了。

谁知第二年,几个大学合并后的新大学,教授晋升条件要有全国核心刊物、特级刊物的论文。还没从学生多、教师多、课时多的教学新环境中完全理顺的周君根本没时间顾及论文的撰写。再说,他也没有熟人可以帮他引荐论文给有关刊物出版社,他更不愿意自费去买版面费,刊登论文。再说合并以后,原来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了校部机关外事处下的教研室,教师名单不在新大学的教师队伍之中,没有职称晋升的名额,得去向上级特批名额。而这一年行政领导自己也要晋升教授。一个外校合并进来的普通教书匠能轮得上吗?干活儿可以,分锅里本来就不多的粥,连口都不用开。周君没有找领导,他很明白,找了也白找。事实证明,领导也根本没想到他。

教授职称就这样与周君擦肩而过。同事们知道他有真才实学,很为他可惜。周君却说:不就是多了几千块钱吗?“君子忧道不忧贫”,为了五斗米去向许多不认识的人点头哈腰赔笑脸,我不习惯。就算我是为大学合并做出了牺牲。周君心理明白,如果大学不合并,凭商务印书馆出的书,他晋升教授是肯定的。

但周君有一点想不通,行政干部已经有了他们的正处、副处等职务级别,为什么还要占用教师的职称名额?

X      X      X      X      X

周君是个很随和、又很客观处事的头头,与他共事老老少少的老师都很喜欢他。周君一辈子只与一个曾经当教研室主任的同事闹了别扭,就是因为系主任找周君了解这个老师的情况时说了几句老实话,消息很快就传到她的耳朵里,她很快就到系总支书记那里告周君的状。于是周君被系里的总支书记找去谈了话,周君陈述了客观事实,此事又不了了之。周君同时也失去了与一家出版社洽谈出书的机会,因为这家出版社社长是这个同事的老乡;失去了入党的机会,因为是她来发展周君入党的。副教研室主任建议他们俩交谈一下,消除误会。周君说:“既然她知道是我讲了那些话,在教研室所有老师面前都叨叨了那件事,为什么不直接找我叨叨?我要求在全教研室会议上当面陈述,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真相的,只是我实话实说而已。”当然,教研室没有召开那个会。真相,所有的老师都知道,系领导也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根据客观事实说真话那么难吗?

周君这种人,在现在的社会只能算是个笨蛋吧?是的,在事事、时时、个个都讲究包装、突出、彰显自己的年代,他这样的人就是笨蛋,绝对得不到好结果。

但是周君并不以为如此。他始终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人的最基本素质,没有诚实就没有人的尊严,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确实,周君老师的为人,同事们有口皆碑。周君在他自己的教学范围之内,没有人怕他,也没有人不尊重他。每学期上课,他让其他老师先挑课,留下来的课程,一般备课有些麻烦,周君就自己教。出国进修名额让别的老师先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福利有所高低,他就把自己排在行政人员系列,拿低的。

他给老师们开会,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就是一二三几个问题,目的和目标,怎么做,告诉大家,最后要大家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当然也允许会后个别交流。但是背后的议论,他一概不听。曾经有个老师告诉周君,那个教研室主任在别人面前如何说他。周君听后,对那个老师说:“她为什么在你面前说我怎么、怎么,你应该明白她的用意。如果她以后再在你面前说我,你就告诉他,‘周君老师请你自己到他面前去说这些话’,不然,我就当她放气。”

如果有人向周君反应某个老师的教学问题,周君必定自己去听课、去感受,然后向上课的老师当面指出,并向这个老师提供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周君有肩膀,敢于承担责任,所以几个大学没有合并以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学环境非常融洽,教师队伍比较团结,没有是非之争,大家都比较舒畅、快乐。大学合并以后,那段生活常常被大家怀念。

周君常说: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坦白使人心地轻松。他认为“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没有了虚伪,就是真善,事物、人事达到了真善,那就是美的境界。所以他坚持为“真善美”的境界而努力。

至于个人的损失,周君认为:有失必有得。心中没有欺诈、虚伪,就不会有任何担忧,就不用为了遮掩一个谎言,再用尽心机去说第二个、第三个谎言。人的心里坦荡荡的,对任何事、对任何人始终秉持正直诚实的态度,就必定会有问心无愧的归宿,生活就舒坦,身体就健康,这才是人生追求的幸福和自由王国。周君常常对别人说:我对我的生活非常满足,我足够了。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美国心理学家和作家艾琳·卡瑟说。周君虽然失去了不少名和利,但是他的人格显示了无限的力量。虽然他退休了,但还是有许多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追逐着他。只要与他在一起,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就充满了欢笑,就如荡涤了自己的心灵,对第二天的生活、对未来就有了目标,有了力量。

在当代社会风气中,周君这样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但他绝对是个高尚的人。英国诗人乔叟说过;“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爱仇敌/甘思明(马来西亚)

爱仇敌/甘思明(马来西亚)

如果问我哪一部著作对于“爱”这个概念讲得最多最透,拥有最多关于“爱”的格言的典籍,我首推《圣经》这本书。

此书不但对“爱”这回事给予定义,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的例子,把“爱”的概念具体地,图像化地表达出来。读完后读者不可能说他还不懂“爱”为何物,要怎样做去表达爱意。既然讲的是《圣经》里的“爱”,就不得不回到原文读一读《圣经》里林林种种有关“爱”的格言。

首先得说明《圣经》里的爱含义很广,不止情爱而已。对于信徒来说,《圣经》里对爱的定义与阐述不但是格言,还是真理。

“神就是爱”(God is love)是基督徒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为了爱世人,神甚至差遣祂唯一的儿子耶稣降临到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原文请看《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任何版本),这也是基督徒在传“福音”(传教)时的金句。

上面说的是神对人的爱,而人与人之间的爱又是怎样的?《圣经》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此话记录在《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4-7节)

大叔我是个凡夫俗子,肯定做不到,不过我想能真正做到的也没几个。这还不够,最为经典的当数《马太福音》中的“论爱仇敌”,原文如下:“你们又听见这样的教训说:‘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并且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此话记录在《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43-44节)

无疑的,上述经文把“爱”推到了峰顶。一个人若连敌人都能爱,还有什么不可能?只不过“爱仇敌”并不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华人似乎更倾向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思想。

许久前曾经看到这么一段新闻:某人被枪杀身亡,在追思礼上突然听到有人大声说:“让我们为凶手祷告!”我不知道讲这句话的人是谁,但相当肯定不会是死者的家人。“爱仇敌”这回事说容易,当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说“爱仇敌”并不难。可是当受害人是自己或自己家人时,爱仇敌?你在开玩笑吗Are you joking?

其实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事实,就是基督教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在其行为上也从未爱过她们的仇敌,家人硬要说她们是爱仇敌的国家,那:

——英国用鸦片去爱中国

——美国用枪炮去爱印第安人

——加拿大用种族与文化灭绝去爱原住民

——澳洲士兵用子弹去爱阿富汗平民

这些并非一般战场上的厮杀,而是不对等的屠杀。

最近在加拿大闹得沸沸扬扬的加拿大教会学校发现原住民儿童的“乱葬岗”事件就是最新的证据,而且“那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我想他们真正需要学习并记住的一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做到这点,将天下太平。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老二金句: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周嘉惠(马来西亚)

老二金句: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周嘉惠(马来西亚)

一起晒衣服的时候,老二近来经常会提些很哲学性的问题,譬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死后我到哪里去?”之类,搞得我神经紧张。不是回答不了,重点在于这像是二年级学生的问题吗?也许纯粹只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但也不一定就是如此,反正这小孩我是越来越吃不准了。

不久前我教老大做作业,她独自趴在地上看小说,突然听见她没来由地哭了起来,而且是痛哭!好不容易劝停后,问她到底在哭什么?她说,自己刚看完的书《倩达的秘密》太感动人了!我一直很怀疑她是不是真的看得懂姐姐那些两百来页厚的小说,这下倒是不用再怀疑了。她为了参加学校的英语讲故事比赛,正在努力练习着《蚂蚁和蚱蜢》,不过表现得实在像块木头。于是趁机建议她如果在蚱蜢饿死的那一段也来场痛哭,应该可以得不少分;她摇头表示哭不出来,因为《蚂蚁和蚱蜢》没有“深度”!各位观众,这就叫着理性与感性兼具了。

除了问奇怪的问题,老二还经常口出金句,让人惊叹。好比说,她老气横秋地告诉在为数学题奋战的爸爸和姐姐:“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句话经得起检验吗?目前这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肯定是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莫属。如果把问题范围缩小,马来西亚的疫情在失控之前,难道是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我国政府自始至终一直都在使用同一个招数来应对疫情,在疫情越来越糟糕之际还是坚持抱着一曲走天涯的态度择“善”固执。政客当然不一定都是天才,却也很难让人信服这票人全是酒囊饭桶到了极点的蠢材,按逻辑来看,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即使在马来西亚这几率也是非常非常低的。用同一个招数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除了是已经疯狂的可能,另一个可能不是问题解决不了,而是不想解决问题。变种病毒虽然猖獗,但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搞得那么民不聊生的,这个借口其实很烂。

老二对疫情所知不多,只是平时听老爸碎碎念,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她的金句并非针对疫情而发,但放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下去检验,似乎也颇能说明些什么。坦白说,这孩子假以时日真有可能会成为我的偶像。

周家老二,了不起!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你的良心去了哪儿?/陈保伶(马来西亚)

你的良心去了哪儿?/陈保伶(马来西亚)

自从今年4月起的行动管制令开始,我国新冠确诊病例只有天天创新高却没有下降的痕迹。政府一方面说一切都在控制中,另一方面又说有充足的疫苗,可是人民在4月到6月期间怨声四起,疫苗预约千金难求!什么前门关,后门开的政策令人百思不解,每天街上和上班的人流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尤其是在雪州和吉隆坡,放工时间车水马龙一样是家常便饭。

直至今天,确诊病例单日已逼近2万,比起还未封城时多出几乎6倍。人民陪上了性命、时间和金钱,这个笑话不是老百姓开得起的。每一次宣布管制令的程序都不清不楚,好像第一次处理冠病,每隔两三天又有新程序。如果奥运有U-turn项目比赛,冠军非你莫属。

医疗系统已崩溃,医护前线人员已经疲惫不堪,医护人员开始叫罢工,待遇条件还未善妥。确诊病人无房接纳、病人睡在地上、一个氧气瓶6个病人使用、尸体隔天处理,你可以不闻不问,厉害!

冠病评估中心每天早上5点半就开始排队,上千人挤在一个小小的中心排队,肚子饿也不能离开。已经是确诊发着烧,还要经历这地狱般的过程,快的话半天可以回家,慢的话等10个小时也不出奇。新确诊病人和康复病人全挤在这个中心,简直是草菅人命!到底是谁建议用这个80年代的系统?

而你却风流快活,土耳其风景漂亮吗?榴莲好吃吗?叫你stay home,你却home stay!嗯,最近还跳舞开派对吗?不过你也给了我们不少娱乐,你的笑话让我感到起码我还有一点点的智慧。从温水、500个国家到催情的苍蝇,我的确长知识了。我还从你身上学到如何偷懒耍赖不做工,直接告诉上司自己严重肚泻就行了!

我真的五体投地你脸皮的厚度,我恐怕一生也学不到一成。到底是那个厚脸皮阻挡了你脑子的功能,还是你天生就是一个自私鬼?他莱斯顿说得对:“自私是人类万恶之源”!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学海无涯/杨晓红(台湾)

学海无涯/杨晓红(台湾)

原以为包三餐、包家事、做戚风蛋糕和面包,就可以算得上称职的妈妈。谁知防疫暑假,才艺班和补习班,都改为线上授课。而线上学习效果不佳,个人只好承揽了补习的业务,也顺便补救老大差强人意的五年级课业。

为了能够教学顺畅,身为“老师”应先备课,随即而来的4-5+6+7-8+9+……31-32+33=?天哪!还有请比较对偶、排比;譬喻修辞、转化修辞;借喻、借代之差异,Err……。花了一些时间来找规律,研究应用题的逻辑。重新学习国学文法,不但要懂意思,还要弄淸楚吕蒙刮目相看、项羽四面楚歌、班超投笔从戎、苏秦悬梁刺股之相关当事人……。

书到用时问谷哥,小学程度并没有想象中是一片蛋糕。杏林杏坛不能傻傻分不请;巾帼须眉性别有差;金乌婵娟系星际天体;杜康造美酒,朱门布衣门不当户不对。如果古稀不够老,还有更老的耄耋、期颐之年……。

温故知新,借此重新开机让头脑转一转,把以前看不懂的公式厘清。阅读国学经典能够陶冶性情,偶尔还可以请历史大咖出来压压场,也挺有趣的。这个投资很值得,日后还有老二老三轮番上阵。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自卑是一场误会/李黎(中国)

自卑是一场误会/李黎(中国)

前几天约了两年未见的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是在工作中很少遇见的能静下心聊聊书籍和最近感悟的人。聊到最近一段时间阅读的书籍,他向我推荐了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是日本的两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所著。

书还没看,但决定要看,因为我对阿德勒心理学感兴趣。曾经看过他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这本书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我。这个治愈的过程是渐进的,不是顿悟的。相信有过同样心理的人,会能感受到,从自卑的、钻牛角尖的一端走向平和、接受现状的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情,会经过很多次反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无数次的反复,我逐渐从自卑、自怜、自弃的心理状态走出来(心理有复杂性,只在部分时候,沮丧的时候会有类似的心情,其他时候是自信的。这很容易导致情绪的大起大伏)。

前几天朋友见面,他说我变化挺大,最大的感受是,我从容了,平和了。他这样说,我也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就是我追求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明白,自卑是一场误会。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另一句话是性格养成于童年时期,所以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决定了成年后的行为。当我们在童年时得到否定的、消极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在成年后仍然困扰着我们,并在长期的心理内耗中,无法自拔。但阿德勒开导了我们,他认为,当我们正确认识到了自卑,并试图克服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克服掉一个个的小困难,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摆脱自卑的陷阱。

同时,他认为童年时期的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大部分来自于认知的差异,儿童时期个体认知的能力不足,当遇到超出认知、或者并不匹配的社会经验时,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方法。这件事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我们受此影响的自卑情绪,也是偶然导致的结果,是一场误会,并不代表我们个人真的能力不够。虽然这个说法稍有片面,但确实能让我们释然。

另外一个观点是客体分离。还有一种自卑的原因来自于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断地向外界寻求认同感和表扬,当没有获得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事实上过度敏感的情绪,也往往把别人的反馈当成误会。在客体分离理论里,阿德勒主张只关注自己的客体,不关注别人的客体。比如,我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我的客体,需要倾注心力去做。但这件事是否做得好,别人如何看待我,这就不是我的事情了,这是别人的客体,不由我来关注。这就把自己从寻求外界认同的陷阱里抽离出来。

等我读完上面的这两本书,希望能重温阿德勒心理学,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命里无时莫强求/刘明星(马来西亚)

命里无时莫强求/刘明星(马来西亚)

在出现了雅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在小框框里考虑关键词输入问题了。当年在吉隆坡英国文化协会图书馆和计算机下棋时虽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机器,还未出世,这算赢灵感的方程式已经是猜想中哪年发生的事情。

本来作为军事用的联网技术历史不知在普罗大众的眼皮底下有几成的显露,但半导体记忆与算法的与时俱进,与互联网搭上后,这文本搜索的游戏就日渐进入我的日常了。如今坐困方圆十公里,4G的行动网络服务没太在用,但家里宽带网络与电视的结合也早是平常。

歌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许氏的杰弟弟《浪子心声》出现的,那时港曲还在从小调过渡到流行音乐的阶段,他的《双星情歌》、《铁塔凌云》等也是街知巷闻,叫人朗朗上口的旋律。

问题来了,这两句命里的词,是许的创作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小框框键入一句。先是出现《增广贤文》,前面还有“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的句子。这竹篱茅舍,道院僧堂的,甚是高雅。

且慢,也有说是出自《金瓶梅》十四回的。那里的前面两句是“富贵自是福来投,利名还有利名忧”。这浮云白日,似乎更加贴合凡夫俗子的审美。究竟是《增广》引用了《金》还是相反呢?

或许,靠调查哪本先出版刊印也未必能够证实,更加不能说《增》和《金》是同一作者所为。这其中的版本问题,几百年既然没签名认证,存疑也无可奈何。但两句话既然一模一样,那么说出自同一个人应该没毛病。

不难想象,也有人把这两句话前面加个“佛说”的,这是哪门哪派的菩萨就不好说了。反正这话里的宿命论清清楚楚,佛耶道耶,也不损它与耳里的共鸣。

它算不算格言呢?格格不入的格和风格不同的格哪个格子更贴近而不圆孔方锥?大概作者无名也不损一句俗语有智慧闪光的。

命,令也。也别老是只困在用命运多舛来套牢,也能从令名来个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来画符。勅!这天刑不能解,也就是天命。

至于说,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也是强求不来的。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只祈求上帝能让我与祂同在/徐嘉亮(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