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例,留学生高级班的写作,第一节课,课堂上40分钟要完成一篇即兴作文。学生在老师给的5——8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文体不限,字数400以上。课后。批改作业时,其中有篇文章脱颖而出。老师发现其用词老练、文句流畅,逻辑思维严谨,竟然改不了任何一字。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还要上什么写作课?
第二次上写作课前,老师在最后一排找到了那个学生:是个胖胖哥,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南洋华裔。五官线条圆润,眼光灵活犀利,却带着些腼腆。
“这是你的作文,我一个字也改不出。你的汉语水平,不用再上写作课。”老师对他说。
“但是学院要我有两个汉语课的学分”。
“那这样,你不用来上课,两个星期交一篇作文就行。不然,我上课用的范文水平很难选择。”
胖胖哥像其他同学一样,一节课不落,照样来上课,还从来不迟到。老师让他上课可以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他呢,安安静静地坐在后面,按时交上每一次作业。
随着他交上越来越多的作文,以及跟他课前的交谈,老师对他越来越刮目相看,原来他本人是个普通的电力工程师,还是吉隆坡《南洋商报》的专栏作者。
怎么还来人文学院读美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对中文感兴趣简直有点着魔,现在有几个理工男会中断自己的工作,特意跑去另一个大学研读博士学位?但是他就与众不同。
他研究的竟然还是从古希腊戏剧翻译成中文的译作中,探讨西方精神层面的文化,尤其是西方人对命运的看法、理念,是否随着古希腊戏剧一起也传到了中国。经过五年的研讨,他通过中文翻译者在翻译时个人的文化认知倾向因素体现,和翻译者对希腊文化接受程度的研究,得出在翻译作品中,代表希腊精神的抗命论并没有战胜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宿命论。希腊的编剧注意力在主人公的奋斗过程,翻译者的着眼点重在体现戏剧故事最后的结局。两种不同的文化思路,跑不到一条线路上。
一个普通电力工程师,暂停自己的工作,离家出国去苦读跟自己工作毫不相干的人文博士学位,另类吧?研究的课题,是连中国翻译界也没有引起重视但很有价值的中西方两种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作品中的冲突、缓解,最后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宽容或者平和相处,以致翻译作品最后的形成。翻阅他的论著,可见论著撰写的难度,翻看书后近四百篇或古希腊戏剧的翻译本、或论著、或论文、或外文等的参考文献目录,就会让人眼花缭乱。
没有人这么综合地从翻译作品、翻译过程的角度研究西方作品中西方文化与中文翻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相处,这个电力工程师却开了先河,不简单啊!
学成回国后,他仍然在公司履行一个电力工程师的职责,那家用电单位在用电上出了什么问题,他就奔赴那家,并没跳槽。同时他也很平常地在一个普通家庭践行一个丈夫的权利和责任。两个小女孩接踵面世,回到家,他就就忠实尽心地做爸爸,给她们讲故事、做游戏,还出国旅行度假。大女儿上小学了,小女儿上幼儿园了,与其他父亲一样,为了有个好的教育资源,所选的学校和幼儿园都比较远。他每天五点多醒来操持一番女儿们的穿衣、吃饭,然后就开车送孩子上学,晚上接她们回家,还少不了作业上的辅导,过的就是一般人的生活。
但是他并不安生。回国不久,就在Facebook注册了《学文集》账号,组织了老老少少三十个左右的笔者,成立了《学文集》原创作者群,撰写每个月的主题作文。有作者问及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创作群,他说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人文意识。这个梦想可谓大耶!
他是《学文集》的主编。每天公司的业务、家庭的家务等等,诸事完毕后还要在灯下审看其他笔友从手机、电脑传来的文章,审定一篇,配上一副照片,挂到Facebook上,以享明天的读者。时而,有作者不能及时交上文章,他得即兴赋文,补上空缺。每每到深夜一二点钟才能休息。一个人工作除外,再做一件事容易,但每天要做相同的一件事就不容易了。他每天晚上要向Facebook的《学文集》审阅传发一篇文章,已经坚持了八年之久。网络出版《学文集》毫无功利,你做得到吗?听听都累了,这份公益不简单啊!
想想: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大家都很平凡。每个人都要有一份工作,刨去工资的多少,每天出门上班,下班回家,都是凡人一个。不同凡响的就是他给别人带去了什么?他给社会的发展带去了什么?大约这就是现代做人的更大价值——除了平凡,还要有点不平凡。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说明:看看希腊的天空多希腊!(这是希腊,真的)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伪装平凡/宋丽玲(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