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故事:留守在家/张捷(马六甲,马来西亚)

最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之下,全世界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各大行业倒闭的倒闭,亏损的亏损。然而,要让疫情“降温”,就必须做出一系列的防疫措施,防止病毒继续在我们的家园肆虐。所以,我国政府也实行了前所未有的行动管制令(PKP,简称行管令),来暂缓情势。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行管令三度延长,民众被迫待在家里长达56天……虽然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数据显示疫情暂时延缓下来了,但也许还有更多次延长,这是我们无法设想到的。而待在家里的我,感觉非常厌烦,也和爸妈发生了一些小口角。唉,不止我们,天下人岂不是一样啊!

在这行管令期间,不能外出,不能到学校上课。平常如果心情郁闷时,还可以和同学们吹牛胡扯一番。如今,由于“生存环境艰苦”(要完成学校老师分配的功课,还有爸妈指定要完成的事项等等),我不得不想出一些办法来应对我旁边这两位爱唠叨又常碎碎唸的两老。经过一些仔细的研究,我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它叫“互相迁就”。

如果大家有注意人际关系,你会发现两个有着不同习惯的人要交朋友,就必须互相体谅,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为什么呢?其实如果有其中一人不能接受对方的意见,这件事就会因为一方的过于忍耐或激烈反应而告吹。如果双方都能虚心接纳彼此的意见,互相迁就,就不会发生口角了!

在发明这种“药物”之后,我发现我和爸妈的关系果然好了很多,一家人都和睦相处了。而我的实验证明了,只要根据我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改变我们与家人的关系。让我们一起留守在家,在抗疫的同时又能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中间偏上/野子(马来西亚)


以前读中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作者无非是想激励大家“天天向上”,这一主旨是很清楚的,不难理解。然而,不确定其他同学读后作何感想,我个人则真是没有太大感觉,实际上也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激励。为什么呢?因为我总觉得做人一定要善待自己,千万别太为难自己,“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么辛苦可有奖拿?万一半路跌倒阵亡,那就显得更可笑了,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等成语不都是专门用来笑话这些人这些事的吗?

当然,我也并非没有底线之人。“生平无大志,只求六十分”,这论调虽然一副没有前途的模样,但你没察觉六十分是过半,已经是中间偏上的标准了吗?我个人主张做人应该要向上,但是不用“太上”,特别是代价很大的话,还是踏实一点好,只要上去一点就行了。

所以,我从来不求第一,就算偶尔拿到第一,也绝对是意外,更不会介意被同侪超越,甚至被超越还会觉得安心。排在第一的作用主要不都是被人用来挡子弹的吗?你行,你上!我就不认为当炮灰有什么好玩。

小时候曾经听长辈在电话上向对方交代一个姓“郑”的人的名字:“郑成功的郑。”当时觉得很新奇,为什么说“郑成功的郑”,而不是“那个有耳朵的郑”?“说郑成功大家都知道啊!”那一刻,突然来了灵感,大丈夫当如是也!今生再也不稀罕去当什么国父、科学家、太空人、医生、歌星了,只要以后人家提起“野”字时说是“野子的野”,那就心满意足矣。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年少无知,换着今天我就会清楚知道其实没几个人认识郑成功是谁。

无论如何,此后我就一心一意往这个方向迈进,我觉得做人就必须要忠诚于小时候的梦想!至今好像还没有成功的迹象,但我会继续努力!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了这个“中间偏上”的包袱,啊,不对,是抱负,我还是活得很快乐啊!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做人如果冇梦想/练鱼(马来西亚)


“做人如果冇梦想,同条咸鱼有乜嘢分别呀!?”阿星把手一摊,瞪大双眼问大师兄。那年我看《少林足球》,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阿星的大力金刚腿,而是上面这句话。

年少时,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梦想,只知道志愿。因为小学老师给的作文题目中,往往都有那么一题叫〈我的志愿〉,从来没有一个老师问过我们,你的梦想是什么?

当时写〈我的志愿〉,是想当总统,老师把作文批回来,给了个不愠不火的及格,然后告诉我说马来西亚没有总统,只有总理。接下来那年,〈我的志愿〉换成一位发明家,像爱迪生一样,发明电灯!老妈告诉我,电灯已经有了,你不能发明已经有的东西,去想别的;想来想去没答案,最后选择放弃,回去当总统。

长大一点,觉得警察比较威风,可以捉坏人,可以儆惡懲奸,便想当警察去;后来,看到老表穿着白袍,威风凛凛的,大姨大舅们都听他的,觉得当个医生也不错;后来的后来,发现当老师最好,可以处罚学生,工作稳定,假期又多,更不必像警察叔叔、医生老表般日夜颠倒的加班轮班,便下定决心要当个好老师。

幸好事与愿违。

看《中国好声音》时,导师汪峰老会问学员,“你的梦想是什么?”学员中,有人的梦想是坐着大篷车到全国各地去演出、有人的梦想是当全中国number one的说唱歌手、有人只是纯粹来此唱唱歌,试试如此高级的麦克风和戴戴耳返。也有人被问到梦想时,呃了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还得麻烦导师来圆场。那也对,因为下一餐能不能温饱还不确定,没法想得那么远,满足基本需求那才叫做实际呢。

《少林足球》里的阿星,其梦想就是想让少林功夫发扬光大。电影开始,阿星四处找人自荐教拳,promote师传的少林功夫,却往往事倍功半。“黄金右脚”慧眼识英雄,认为阿星的“大力金刚腿”有无限潜力,遂说服阿星踢足球,保证会扬名立万,让少林武功威震四海。阿星于是找齐其他师兄弟组成足球队,四处征战,最后踢出个春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梦想是好的,但有梦想和能不能实现梦想是两码子的事。别太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努力冲刺,让汗和泪水、时间和能力去证明你的价值。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居家抗疫故事:牛奶盒房子/驴子(甲洞,马来西亚)

Jpeg


  在行动管制期间,外甥每日只能在屋内和屋外的庭院活动。小男生的体力旺盛,不喜欢坐在桌前做功课,每天都要在他母亲软硬兼施下拖拖拉拉把作业完成。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他专注不吵闹的,就是电视机和手机。

  在家里,外甥不是对着电视机虎视眈眈(他的母亲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就是纠缠着我给他玩手机。我对小孩沉迷于这两种电子产品十分反感,所以尽可能花些时间陪外甥找其他的乐趣。

  这天,我洗干净一个空牛奶盒,切开盒子的一面,对他说:“今天我们用牛奶盒做两层楼的房子。”我叫他先想一想房子里有什么家具,然后叫他到院子寻找适合用来设计房子的材料。楼上是房间,他找了两块小石块铺上枯叶片当床;楼下是客厅,他在“地面上”黏了一层枯叶,放上一块小石块当石沙发;梯子用枯枝做成的。最后,画个瘦长的纸人,头在床尾,脚在床头睡在床上(他从电视上看到有些人睡觉发梦,头便朝下)。

  初看,他的作品有偷懒取巧之嫌。

  我问他:“为什么要用石头当床?”

  他答:“因为石头凉凉。”我点点头,有同感。

  我再次打量了他的作品,赞道:“嗯,你的房子看起来很舒服。”

  他问:“为什么?”

  “因为睡在石头的床上很凉快(最近天气这么热)。”

  “可是石头很硬耶。”

  “你不是放了枯叶吗?睡在上面就不会那么硬了。以后,如果你有个石头床或者石椅,你可以放个衴头,这样既可以冷冷又不会硬硬啦。”

  他想想也是,或许他会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些想法吧。

其实,我最喜欢他房子的纯朴。没有太多装饰,简简单单(连电视机也没有)。很适合住进去修行。再看看现实中自己的房子,每个角落都堆满了不愿意断舍离的东西,再难有个可以让自己有个静心的空间。

照片提供:作者

置业/婾儿(马来西亚)


自小我没有很多梦想,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要嫁个有钱人,哈哈哈!虽然梦想没实现,但外子还是个不错的人。

很多日本人一生人都专注一件事,他们可以一生就只在一间公司上班;如果新马的老板们都遇到像日本人一样的员工,外籍人士就没机会赚外汇了。只不过现代的人应该很多选择,社会比从前稳定,现已成年的孩子大多不需为原生家庭付出许多,所以一直换工作影响也不大。

只做好一件事,是人生很不错的课题。

我的实际梦想就是置业,还记得十六年前购买第一间屋子,一定要新、够大。住了六年左右,因为那环境空气素质差,一年有几个月都在烧芭,环境局说是地质的问题,再加上很多是私人地段,难以解决。

就这样我们搬去二十公里距离外的另一个市区,新屋搬旧屋,大屋搬小屋,双层变单层,四房变三房,至今住了第十年头,看来我与外子都相当满意。

年龄渐长后,屋子越大,打理越困难,再加上我不擅长收拾,更加意识到大房子只是自找麻烦。其实只要干净,有电视空调,舒服的沙发和床,有抽油烟机和煮食的地方就很满意了。

希望有天我能成为极简主义的人,这样就不用买东西了,省点钱买好吃的吧!

摄影:婾儿(马来西亚)

居家抗疫故事:洋名字/周嘉惠(马来西亚)

行动管制之下,几乎每一天、每一顿饭都是一家四口一起吃。这算得上是瘟疫期间的最大收获。

某天饭后不知怎的谈到英文名字。老二的名字叫周恺,恺的英文音译选择了Kay。当时还有考虑过另一个选择Kai,好处是从小学会一个字的汉语拼音,坏处是恐怕就不只她姐姐一个人叫她“走该”了。Kay和Kai都是西方人常用的名字,Kai的读音是“卡伊”,不过恰好马来文也发得出这个音,那还真是非“走该”不可。

妈妈突然自爆内幕,说自己在中学时也曾经选过一个英文名字。哇!什么名字?什么名字?你们猜!Helen?Mary?Judy?都不是。那是什么?快说!快说!

“美人鱼!”好比一颗大西瓜突然砸在餐桌上,全场惊叫不已!美人鱼!哇唠耶,未免太劲爆了吧?老大追问:“是mermaid吗?”答曰:“不是啦!是Melanie,从字典后面的附录挑的。”

行!行!你高兴就好,美人鱼!

居家抗疫故事:疫情的微观与宏观/陈慧玲(乔治亚州,美国)

3月12日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说,学校取消一切活动与上课,并要求所有学生在三天之内离开校园及宿舍。虽然在过去几周一直都有关注相关疫情的新闻,但是由於州政府一点行动也没有,所以对学校这个政策倒也算是有点意外。接着,女儿的高中也宣布不上课,再接着所有运动的集训和比赛都暂停。按美国人的作风,学校可以关,各种运动集训及比赛取消才是大件事!

我们夫妇两马上忙着积粮和建筑材料,准备呆在家里完成未完成的home project,孩子们则准备运动材料,和在家上课的相关软件。当我们一家人准备就绪,要自我隔离时,却发现我们的朋友A一家人已经开车去Florida海边过春假,同学B一家人已经飞去Bahamas的度假屋,同学C趁机会圆梦,已经开始学习开飞机去了。原本以为我们的计划最正常不过了,结果反成了朋友圈的笑话。

接着,学校不断的发电邮给家长,要求家长留意孩子们的心理状况,恐怕孩子因为不能上学而减少了社交活动,进而产生各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自杀)。不知道是学校高估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还是低估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或是对家长灵活应用不必上课的时间的安排没信心。

信不信由你,学校关闭三週后,州政府才有所行动,实行 shelter in place(编按:照网上的翻译,即‘就地避难’。),只有一些必要行业可以继续营业,其余的都必须关门。事态似乎有点开始严重了吧?才不呢!跑步的继续跑步,溜达的继续溜达,酒巴不开门,在家开party也行。口罩,留给医务人员吧!非医务人员戴口罩是自私的表现。我们这个郡的警察更妙,索性表态说他们尊重但是并不完全同意州政府的政策,市民爱怎么过就怎么过。

一周后,州政府加强对策,由於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仍剧增,shelter in place须延致四月底,并请大家正视疫情。不到几天,州政府又戏剧性的改变主意提早到4月24日解禁。理由呢?本州有足够的ICU床位和test kit(编按:测试盒),符合联邦政府的解禁要求。怎么听上去好像是在说不要浪费资源,要充分利用床位。预防人民被感染并不重要,只要到时州政府可以帮你确诊,有床位和墓地提供就好了。

相对的,民间私人企业的对策倒不错。在政府还没实施任何措施之前,许多商业机构已经安装防护镜,采取限制客户人数,提早关门以便做彻底消毒,或是curbside pickup(编按:即下订后,直接去拿货的意思。)。大小团体也发送免费食物,以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主题公园更自负亏损也主动关门避免传播疫情。

领导人不负责仼的言论,确实引起种族歧视,这种政客哗众取宠的技俩也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许多老百姓也在为亚洲人打抱不平(许多美国人分不清亚洲各国,总是把所有亚洲人当成中国人)。然而官的口还是比老百姓的大,歧视的事件似乎有增无減。

这次疫情让我感受到美国人那种百分百的乐天知命的思想,还有无私的助人精神。更了解到政府在各种条件限制下,无法设定一套贯彻始终的应急措施来保护人民。政客到底还是政客,确定政策时选票永远是第一优先。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徐嘉亮(马来西亚)


各位看官,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心中当会想小弟是一个没梦想的人。其实,正好相反,我自小就怀着悬壶济世的梦想。小时候,只因家贫,生病了(特别是伤风、咳嗽及感冒),长辈就会摘些草药煲来喝。病情没好转,那么他们就会去买一些中药成品。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那么就会去找中医,再跟着药单买药回来煲。什么时候才会去看西医?等到情况快严重到致命,西医才会有机会上场(或许西医的诊断费比较贵吧!)。记得五岁那下半年,我因咳出血而差点儿送上小命。打从那一件事,我就立志要当一名拯救病人的良医。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自小就学解剖,结果各种的小动物(壁虎,青蛙,鱼,小鸟)都成了我的刀片下之魂。此外,我也向村里的老人家学一些草药的知识。那时候《南洋商报》每个星期的医药版,更是被我视为珍宝,一份份的剪贴保存起来。这一切的努力,小弟也在高中时得到大众银行的奖励金(每个月三百元,共持续了两年)而更加地有干劲儿了。中六成绩放榜时,小弟得到了不错的成绩,只想这一次能圆梦了。谁知,“马来西亚,能!”(Malaysia Boleh)的这个国家,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小弟竟然落榜了,被派去国民大学念食物科学及营养学。当时的我曾想随着同学去念私立大学,怎知得向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借十万,再向渣打银行借十万,然后得再抵押住家的地契借七万。结果,读私立大学的念头,只在小弟的脑里逗留了几天。后来,通过政治管道,我们得到了农大(现称为博大)的医学系面试机会。这一次,面试评审员彻底把我们的梦打醒。我们一进到面试间,坐下后,其中一位面试官就说了一番话。当时他的大意如下: “你们要知道,这些医学系的位子都是保留给本地的马来土著。你们的成绩好,为什么不去新加坡国大或是理工大学?他们定会展开双手欢迎你们。”说完后,我们就被“请”出去了。当下的我们,只因年幼,连反驳两句都不懂……。后来,我认命到国大报到。念了两个星期后,发现有两位马来女同学不在了。打听之下,小弟才知道她俩都被送出国读医科,一位去了印尼的大学,另一位更是得到了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医学系。我的妈呀!她俩的成绩可是只有我的一半!

各位,每个人都应该追梦,不是吗?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一步一脚印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如何?早已不是那么重要了。对吗?嘉惠兄创立的《学文集》,立下了十年的目标,我们不也到了第六个年头吗?虽然我不喜欢陈水扁,但他曾说的一个口号:“有梦最美!”,岂不是大家应该追求的人生吗?

后话: 虽然小弟当不上医生,但是当年的剪报习惯,却救了母亲一命。当年的医学并不发达,在翻找了许多医药资料,终于发现母亲的白血球急降,可能是患上了红斑性狼疮。这个提早的发现,让主治医生能对母亲对症下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是天道酬勤的一个例子。对于曾付出的努力,小弟万分的感恩……。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居家抗疫故事:抗疫期间/杨晓红(台湾)

台湾抗疫情况,进入四月份,除了禁止外国人入境,目前是正常可外出、上班上课。凡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及出租车,必须戴口罩。从警示疫区回国的国民,需居家自主管理14天。另居家隔离以及居家检疫者,都可以领到补助的费用。如不配合者,可吃上百万罚款。

口罩配置方面,依然受政府管控,每人持健保卡以实名制购买,14天成人可买9片、儿童10片。为了配合防疫,酒厂增加杀菌酒精的产量,可以到药局自由采购,目前是不难买到。

学校的部份,小朋友入校时需量体温及双手酒精杀菌才能入校。老师学生也几乎主动戴上口罩,不过体育课时,小朋友则会把口罩脱下。

台湾政府之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行之多年,外国人只要居住半年以上,就需强行纳保,保费虽不便宜,但强制人民买保险,以备不时之需。保费不白给,不管大小病,大家都很愿意去体检看医生领药。因为如此,路上的各大药局,各专科诊所林立,相当便民。

感恩台湾有健保制度,让医疗服务普遍化,使得医疗费用也平民化。尤其是这次抗疫期间更是能发挥稳定人心的作用。

人生就是梦想/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常言道:人生如梦。人,自从懂点儿事情开始,就与梦想共成长,共成熟,直至共泯灭。人,离不开梦想。

“梦想”一词,身兼两义:一指妄想、幻想;二指渴望。“梦想”的第一意义刚学会用时,好像常常是指责别人有实现不了的狂想、乱想。但是前几年开始,“梦想”一词成了人们追求的希望,追求的事业。这就是说,“梦想”的第二个意义“渴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是本能的渴望。渴望吃、渴望干净和温暖的环境(小婴儿饿了、拉屎拉尿后都会哭喊)、渴望得到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从小到大,渴望这、渴望那总是排列在先。“幻想和妄想”是必须在一定的逻辑思维前提下才会有的。

小时候,认识了钱的作用后,就渴望每天从妈妈那里得到一二分钱,可以去校门口买四粒半小核桃,再后来渴望有很多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是这个“渴望”成了“幻想”,弟弟说这是个“妄想”。那时候全家人吃饱穿暖已经算是很富裕的人家了。最大的渴望是在13岁时,渴望在长大以后能得到一座花园洋房,房前台阶边有各色鲜花,门前有一片宽广的草地,草地那边有高高的大树。同学说,那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到梦里去寻找吧!

高中毕业,渴望自己能像家庭出身于工农的同学一样考上大学,做个大学生。那时候高中毕业生中只有30%能升上大学。出身不好的人就是考得再好,也可能因为父亲是个小老板而上不了大学,因为在你的档案上,已经有人决定你是“宜录取”还是“不宜录取”。所以那时候,就像有的工农子弟的同学说:你也想上大学,妄想!

好在有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了,通过自学考试,出身老板家庭的学生竟然是个研究生了,并且在大学里做了一个老师。这真是有点“鲤鱼跳龙门”了。于是眼前又有了新的梦想:成为教授,而且应该是正的。

但是除了与别的老师一样任课的工作量以外,肩上还有没完没了、年年增加的教务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写论文,更不用说去疏通全国一级刊物、特级刊物的要人而去发表一篇为了评职称的文章。不会那样求人,也不会出钱去买个版面。深信自己的研究水平,只是没有时间。事实上也没懈怠,不久辛辛苦苦挤出时间撰写出一本书,但职称办公室的人说,一定要成书才行,尽管那个高端的印书馆还为此寄来了宝贵的校样。

不过从教学第一线转到行政系列的处级干部就有两次机会。他们在教师系列或许因为原因通不过教授资格的审核,那么第二年可以到干部系列去参加职称评定,一般一个准。所以有的梦想只靠自己努力是实现不了的,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利才能开泰。

在人生自然发展阶段中,人的梦想更贪婪。恋爱了,梦想男朋友是个又帅又温柔,又有钱又专一于自己的天下第一男,或者女朋友是漂亮,永远年轻,经久耐看,贤惠、温柔,一切都听男人的淑女;成家了,梦想有一套宽敞、惬意,综合学习、娱乐、生活全功能的别墅;梦想有辆房车,“元素”品牌当然太奢侈,没必要。中外合资的“大众”应该有,要水电煤俱全,在全国旅游,免得买机票、找宾馆。有孩子了,梦想能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总之,人对自己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会有无数渴望和梦想,能否实现呢?不一定。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人,连想也不敢想,一点主观意识都没有,那做什么人呢?所以,有没有“梦想”,应该是人的一个特性。

晚年尚未来临,但是从爸妈退休后的生活来看,老年人的梦想更多。现在的老人想开了。去看老人的微信群:首先想摆脱孩子们对他们的依赖,过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什么不要再帮孩子们带第三代呀、要留住自己的房子呀、身边要藏有一笔养老钱呀,甚至还有的老人想有自己的真正的爱情,于是去追求黄昏恋等等。他们渴望健康长寿,于是保健品行业兴起。他们渴望慢速度的旅游,于是针对老人的一两天周边游,冬天南下防寒,夏日北上避暑,候鸟般的养生旅游业方兴未艾。想跳舞的有了广场,想唱戏的有了公园,想再学或补学什么的有了遍地开花的老年大学,紧接着养老院、养老公寓,政府建的、企业家建的,如星火燎原似的在城市各方位郊区闪烁起来,让不想麻烦儿女养老的老人各有选择、各有归宿。这个世纪初老人的梦想正在催生着新的养老行业。

“梦想”,字面意义很虚幻,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实际上是个很现实,可化为物质世界很有能量的实体。“梦想”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家庭、集体、甚至国家,如中国的“复兴强国”的梦想,乃至于世界,比如“世界和平、大同世界”。

“梦想”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但一定要有“梦想”,要去努力实现“梦想”,实现不了这个“梦想”,就换一个“梦想”。总之。你要做人就要有“梦想”。

摄影:Nick Wu(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