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那时候是在这个美丽的城市的郊区。它的南面是西湖,中间夹了一块只有零星几间房,约一公里长的松木场。据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还是个处死囚犯的刑场。每次周末从家里回校,如果坐公交7路线,只能坐到钱塘门外的昭清寺,然后只得步行20-25分钟。穿过黝黑的松木场,其中有一个铁路系统的林场,再就是一大块稻田,才能看到一条现在叫天目山路对面学校的大门。每每经过一眼望不穿的松树林,心里就会嘀咕:这杀人的刑场到底在哪一块地上?心里寒寒的,脚步快快的,树林里如果有什么响动,脚下如果踩到一根树枝或一块石头,难免就像“咕咚”一样,自己吓自己,心跳个不停。于是下咒:下个星期还是坐3路公交线回校。
坐3路,也只能坐到学校东面的武林门。武林门是个东城门,学校在武林门外的郊区。从武林门到学校大门要走15-20分钟。周围都是农田,冬天是收割庄稼后的一片萧瑟田地,视野广阔,望得远,感觉自己身边有一片气场,并不害怕。但是夏天,这里路边就是望不到头的浓密的稻田,会有潺潺的流水声,那是灌田水。没有路灯啊,有时一脚踩到青蛙,青蛙蹦起来碰到手上,会吓得我半死。最让我害怕的一次是远远地,从暗黑的稻田里突然站起来一个人,呆在那里,似乎在望着我。我都不敢叫出声来,跑啊,猛跑!一口气跑到学校围墙的破口处,钻进,靠在围墙上喘气。喘过气来想想,笑自己,也许就是一个放田水的农民呢?
但是白天,这里是一派田野风光,一年四季从翠绿到金黄,风吹过,稻穗弯腰点头,很美。学校的西面、北面都是稻田、散落的农居,农居旁的水塘、水塘旁的翠竹,课余时,在田野的小路上散散步,望望乡村风光,心旷神怡,是难得的一件乐事。
五十年以后,松木场成了省政府建筑群的所在地。楼房、商店林立。因为西湖尽在咫尺,楼价一跳再跳,人口密度紧了又紧。晚上,这里是夜生活的一个点,灯红酒绿,一直要到深夜两点,人群才会慢慢散去。松木场,那片松树林没有了。
武林门已经成了中心城市西北角的闹市区。大学前面的天目山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了城市窗口示范的八车主干道,确有现代化城市的味道。
天目山路一直向西延伸,串起了11公里以外的乡镇留下。这11公里的空间原来都是沉甸甸的稻田,但现在一根稻草都看不见了,路两旁是楼房,还是空着很多晚上不亮灯窗口的楼房!一望无际的农田没有了。
据说这是在兑现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城镇化”这个词是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对“城镇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说,所以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吗?有专家说: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让农民过上城镇人们的生活,这很必要。如果建国一百年,中国仍然是一个80%人口以上的农业大国,那到哪儿去找现代化?
我居住的这个美丽城市四周的郊区农民,现在富得流油了,一个个都成了土豪。土地卖给了房地产商,现在的土地多值钱啊。农民得了钱又分得了居住的楼房。每年还可以拿红利,不劳动,坐坐吃吃都足够了。紧邻大学的青芝坞,原来这里的茶农就靠几亩茶田过日子,现在政府资助盖起了新楼房,开发成农家乐的餐饮业,非农产业向城镇靠拢,过上了比城市人还富裕的日子。
原本“城镇化”应该是针对以大西北为主,没有生产资源的贫穷地区的政策,如果富饶地区也一概实行“城镇化”,任让几千几万亩的农田消失殆尽,粮食长到哪儿去?一亿、一亿增加的人口口粮哪儿来?
呵!杞人忧天了。粮食可以进口嘛!那么中国人的肚子不是被外国人拿捏在手里了吗?又杞人忧天了,不是还有转基因吗?天哪!
但愿国家能强调城镇化的区域性,但愿“城镇化”不要被暗换成“城市化”,千万!
摄影:Nick Wu(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