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婚姻/刘明星(马来西亚)

以我一介草民,写贵族婚姻,当然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所谓贵贱,本来就不是小草和大树的攀比,虽然其一可以践踏,其一能够攀爬。所以,聊聊政治婚姻,还是虽不中亦不远的。

从何说起呢?也许是汉家天子的和亲策略,比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两千年其实不久远,可是把外族的暴行写成和亲政策的后果毕竟不对。这抢亲算不算我们如今要说的婚姻是一回事,怕也瓜葛太多而纠缠不清了。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我也不必多做交代,这是一个真象在股掌之间的互联网时代,甚至是可以问人工智慧有关如何造就一门美满幸福的婚姻的时代。

那把地域背景放到汉丽宝又如何呢?马六甲苏丹迎娶的汉公主恐怕是一个文学杜撰吧?史书端看谁家的史书,那明史与列王传记既然契合不上公主身份,就权作一桩想象中的美好佳话又有何妨。

那又说说抗荷兰殖民者的朱月婷吧。不,她不姓朱,这是个汉化的译名。现代印尼拼音是Cut Nyak Din,我也不清楚她的名字是单一个Din,反正Cut Nyak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头衔。至于荷兰人的拼写,是Tjoet Nya’ Dhien。根据资料,她有两段婚姻,丈夫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她的故事,我也一样不多做讲解,那岂是一篇文章能交待清楚的。

说说奥斯曼帝国柔佛马来亚至马来西亚的奇女子鲁家雅吧?我实在犯不着去惹这茬,说不好,可不止是个文学杜撰就可以轻易打发的。姑且故作高深一回。这反正还是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拼凑的。

推到我们今天的商贾之间的名媛婚姻,或者政客后裔的,这爱挖掘花边新闻的小报难道我们还缺乏吗?就不必赘言吧!

至于平凡人的柴米油盐互相斗气之类的,既然平凡,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这些话看着有点令人丧气。不过,我们身为人,难道说还无法生活自理?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欠我的太太/公羊(马来西亚)

明天我要嫁给谁啦?/周嘉惠(马来西亚)

新学年开始老二就要升上四年级,在这间小学也就意味着要转去早上班了。下午家里没人在,妈妈说:“那就要安排安亲了。”安亲即安亲班的简称。老二可能没听清楚,吓了一跳,问道:“我要结婚了啊?”“结婚?你几岁?结婚?”原来她把“安亲”听成“相亲”了。

附:文章接济不上,说一个小故事凑数。

  • 摄影:周恺(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断奶/周嘉惠(马来西亚)

断奶/周嘉惠(马来西亚)

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无远弗届,但我们是不论影响的好坏一律照单全收吗?还是应该去芜存菁,稍作挑选?

如果父母非常强势、非常优秀,作为他们的孩子,假设自问不能超越,那么“萧规曹随”总可以吧?有缘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那是福气,不趁机接受更多的影响绝对是自己笨。

然而,质疑自己父母的言行就是不孝的表现吗?我不认为如此。马来西亚是个发展中国家,按一般情况,下一代的生活条件都会比父母那一代来得优渥,下一代的学历更高,见识更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在某一方面不如孩子,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既然父母不如孩子,孩子难道不该拒绝某些来自父母的落伍、错误影响吗?去芜存菁是在尽人类进化的义务,不是叛逆、不孝,这一点应该要搞清楚。

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在无意识中大量接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办法测试吗?有,而且很简单。许多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古老”而无意义的词汇而不自知。你让他解释那些表达方式的原由,往往得不到一个满意的说法,从小父母就这么说,自己只是照着说而已。按愚见,这说明眼前人不曾质疑其父母大多数时候的言行举止,影响力就在不闻不问中代代相传下去。

如果你乐意被父母的影响力牢牢控制自己的一生,无视自己更优越的成长条件而拒绝进步,那实际上也是你的个人权力。反之,如果你更愿意活出自己的潜能,那么你需要时时检验自己是否一直活在父母亲的阴影之下?然后狠下心,适时进行断奶。

附:关于家族对个人的影响,请参阅<家族的幽灵>,<家族的幽灵2.0>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寻亲/甘思明(马来西亚)

外公的金桔/周嘉惠(马来西亚)

外公在我有记忆以来都是公务员。不是马来西亚的公务员,而是中华民国的公务员。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日本殖民政府手中接收台湾,随后就需要开始有人代表政府进行管理地方事务,外公就是那时候来到台湾的首批公务员之一。

后来辗转到阳明山管理局做事,政府提供了一个不算大的宿舍给外公和家眷住。这一间房子现在可能还在,至少疫情爆发之前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了。如果搭乘台北的260号公车上阳明山,在“教师中心站”下车,横跨一个马路,然后往下山的方向走大概二十步就看到了。

房子前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种了一棵桂花树,还有几棵金桔树。外婆家给我的记忆就是随着温泉飘来的浓浓硫磺味,季节对的话,还夹杂着一丝桂花的香味。外婆会收集干桂花,然后一层桂花,一层白糖,让桂花味融入白糖,增加风味。外公则在金桔成熟时摘几颗嚼。那时候年纪小,自然也想有样学样,不过被表弟大力阻止了。他们都吃过金桔,又涩又酸,都不知道外公是怎么忍受的?

几十年过去了,早就人事全非。外公外婆都已不在世,但每每想起那间老房子,浮上脑海的还是桂花树,以及金桔树。

外公一家到台湾后不久,国共内战爆发。二十世纪初期,军阀战争、抗日战争一直打个不停,普通老百姓只要不是生活在战区的,对战争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如果知道这一次战争和以往的不一样,一开打就注定了几十年的对抗,回不了家乡,我猜,外公是有可能携眷想办法逃回大陆的吧?在当时,不时听说有外省人因为思念家人,抱个篮球就跳进台湾海峡,试图回到大陆故乡。外公是个念旧情的人,不过一家八口人,抱篮球跳海可不是个明智选择。外公至死都没回过故乡,反而是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随母亲,带着外婆的遗愿回到浙江奉化老家祭祖。

十几年后,我找到机会,到杭州的浙江大学读博士。导师经常请同门学生吃饭,有次在饭局后上了一碟浅黄色的小桔子,同学严晓蓉说那是浙江人喜欢吃的金桔,还热心教我怎么吃。我还记得表弟小时候的劝诫,金桔最终没吃。

又过了几年,今年农历新年前第一次在商场见到售卖金桔。我买了一盒,估计有三四十颗金桔。拍了照片跟严晓蓉确认是浙江的金桔后,这次鼓起勇气拿一颗,按照几年前她指导的方法剥皮,然后塞进嘴里用力一咬。完全没有预想的涩和酸,反而有一股清甜的味道在嘴里爆开,非常好吃!

刹那间,我理解了外公当年嚼的金桔,更准确的说其实是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浙江的金桔到台湾后只剩虚有其表,味道完全变了样。不过对外公来说,金桔承载的是几十年不能再喊一声哥哥、姐姐、弟弟的惆怅,当然也包含了无法再一次去父母坟前扫墓的遗憾,这些情绪都比台湾金桔的酸涩程度强多了吧?一时,虽然满嘴的金桔汁,我也感觉五味杂陈了。

附:近两年有一位笔名“奉化山人”的中国作者经常投稿支持《学文集》。山人在退休前专门做奉化地区的地方历史研究,而她不止知道外公父亲和外婆父亲的名字,还去过他们的故居,对他们生前事迹的了解比我知道的多得多。疫情继续平稳之后,我势必要择日到浙江听听家族历史故事!

附2:我终究还是记错了,严晓蓉说金桔是不剥皮吃的。而且,皮才是金桔的灵魂,果肉可以舍弃,皮不能不吃。

  • 摄影:严晓蓉(中国)
  • 说明:金桔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分手快乐/咯特佩(马来西亚)

分手快乐/咯特佩(马来西亚)

 悦儿:我说我的可儿妹妹,才刚过的情人节,这几天就一个人吃饭?你的男神大明呢?

可儿:哎!别提那人,我们就是情人节那天分的手!

悦儿:哟!这怎么一回事?哟!这G牌包包不就你梦寐以求的包包吗?大明送的?

可儿:那抠门的家伙?!这几千块的包包,他哪会舍得买!

悦儿:啊!他不是A大公司的经理吗?月入也有上万吧?

可儿:那又怎样?他有钱都上交给他妈了!当初也不知看上他什么?现在咋看咋不顺眼!

悦儿:那他是挺优秀的,帅气的长相、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在公司的表现也不错,有钱给妈花那也挺孝顺的不是?

可儿:他非但很孝顺,还很听妈妈的话!总是在我面前“妈妈说”、“妈妈说”,一点主见也没有,我甚至觉得他会跟我交往也是听他妈妈说的!

悦儿:呃……你们是因为什么事分手的?

可儿:情人节那天,我把我新买的G牌包包,以及情人节赠品——男士皮包送给他,竟然被他说教了,真气死我!

悦儿:你自己买的包?

可儿:对呀!我自个儿挣的钱想买个包都有错?要不是想到他,我才趁促销买的,也比平时优惠一成吧?结果,还是被他说,还说他妈以前如何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拜托!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没必要活得那么苦哈哈吧?我呀,突然发现咱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都大大不同!

悦儿:现在发现还早哈!

可儿:对!祝我分手快乐!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庭围城/#李黎(中国)

籍贯/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我小时候,一般华人还相当重视籍贯,印象中成绩单上就有籍贯一栏。多数同学都会填上祖辈来自的省和县,少数比较迷糊的同学不太清楚详情,只能填上省份。某次无意中见到另一班有同学在籍贯栏填上“华人”二字,不知何故,当时其实很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我是家族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代,祖父在我出生前已经离世,不过自己的籍贯还是知道的。可是,我不会讲家乡话,一句也不会,只能勉强听懂五成左右。叔公就曾经表达过对我的“叛徒行为”的不认可;没办法,当年多数人都是纯种的,而我却是混血儿。按照香港电影《表姐,你好嘢!》的说法,我是混省的。爸爸是福建人,妈妈是在台湾长大的浙江人。再仔细一点说,爸爸这一边是福建莆田人,妈妈是浙江宁波人。

在我个人的认知里,这两个地方有着全中国最难说、难懂的方言;讲莆田话的人嘴里好像总含着一颗橄榄,宁波话更是素有“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的恶名。在这样的混血家庭里,不太可能说方言,强强对决,根本听不懂,起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我从小就是“华语人”,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方言大致都听得懂,不过开口说就不那么流利了。

然后,我又和一个客家人结婚,生下两个四分之一福建血统的“华语人”女儿。不久前在看老二的成绩单时突然惊觉现在的成绩单已经没有籍贯栏了,我于是问老二:“你知道什么是籍贯吗?”她摇头表示不知道。老大在一旁插嘴:“就是福建、广东那些啦!”我被震惊到不知所以,好像有点理解叔公当年的心情了。

当晚,在睡觉前我再问老二:“那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籍贯吗?”“不知道。”除了不会说莆田话,我对莆田,甚至福建也所知不多:“其实,我们是假的福建人。”老二不明白:“为什么说是假的?”“因为我们都不会说福建话。”“那么,我们是真的什么人?”“我们是福建人,但是不会说福建话,所以我说是假的,其实我们是真的福建人。”假亦真时真亦假,老二显然有点糊涂了,“所以,我们是真的假福建人?”“差不多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多吃福建面,这样我们会更真实一点。”然后,我又多嘴加一句:“不过,福建面在福建是找不到的,它其实是马来西亚的食物。”老二翻过身继续看她的小说,不理我了。

这个叛徒!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兄弟/林明辉(瑞典)

我看的书:《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周嘉惠(马来西亚)

之前说过,家里老二正努力在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不久前她告知看完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不过看不懂。坦白说,这本书我是久仰了,但若不是为老二搜集马尔克斯的作品,还真不知作者就是这位大作家。好吧!就趁这几天的假期拜读,看完再跟老二解释她不懂的内容。

书不厚,150页不到,真要看几天就解决了。据说,这是马尔克斯本身最满意的作品。书中的主角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而双胞胎凶手在动手前大事宣扬,实际目的就是希望有人阻止他们的行凶计划;基于家族荣誉,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杀人,但他们并不真的想杀人。虽然如此,在许多机缘巧合之下,圣地亚哥·纳萨尔最后还是在自己家门口被杀了。这种无法逃避命运的状况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古希腊悲剧。

我可以跟老二解释为什么凶杀案会发生,为什么凶手要事先张扬。凶手的妹妹指名道姓是圣地亚哥·纳萨尔侮辱了她,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个指控是真实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借刀杀人的案中案?作者留下让读者继续浮想翩翩的空间,果然是高手手笔,这一点我也跟老二说明了。

不过,关键的关键,我不会跟十岁小孩解释什么是“处女”,所以任督二脉到头来还是没打通。哎呀!马尔克斯恐怕也没想过自己会有十岁的读者吧?真是伤脑筋!

  • 书名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 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 译者          :魏然
  •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年第2版

附:2023年的《学文集》将于2月1日开始贴文,敬请期待。

留下遗产的责任/周嘉惠(马来西亚)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史官司马迁,他为了帮降将李陵说情,结果糊里糊涂被判了“诬罔罪”。“诬罔”是欺骗的意思,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诬上”,在那个时代是个死罪。死罪在当时不一定非死不可,还可以选择罚款50万钱,或者自请受腐刑以免死。司马迁的月薪大约6千钱,拿不出50万的赎命钱,只好在“刑不上大夫”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选择了比死还难以接受的腐刑。

既然生不如死,却是为什么如此选择?用司马迁的原话来解释,那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来世间一趟,他还有责任未了。什么私心?什么文采?答案就是《史记》的完成。

《史记》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遗产,为了这一份遗产付出生不如死的代价,值得吗?答案恐怕也只是见仁见智,“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而已。对于司马迁的情操与才华,我只有深感高山仰止,连“心向往之”的想法都觉得不配。

我最近常想,自己此生还有什么未了的责任吗?当然,把两个孩子养大,教育她们,那是天经地义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额外”的任务吗?所谓“责任”,就不存在想不想,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只剩下什么时候去做,怎么去做的问题而已。

不做伟人,或做不成伟人,难道就不能豁免责任吗?责任有大有小,但是说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这样做人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因为觉得不好意思的缘故,总是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还有什么遗漏的责任?当然,我只能对自己的不好意思负责,其他人如果非但不会不好意思,还能够理直气壮的“白做人”,这样的道行,也不由得我们凡夫俗子说三道四。

要是这些责任都尽力填满了,能不能算是我们个人为这个世界留下的遗产呢?个人觉得,黄金万两固然是遗产,几个零钱同样是遗产;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靠这些一点一滴的遗产慢慢累积而成的。所以说,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为后世多少留下一点遗产的责任呢?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说明:一边吃刚出炉的自制法棍面包,一边思考遗产,兼顾现实与想象。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父母哪儿来的遗产/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附记:

2022年结束了,祝各位读者新年进步!事事顺利!

《学文集》是一个十年计划,我们将在2023年迎来最后一年。之前忘了提前征集2023年的主题,请大家把希望集思广益的主题写在留言区或电邮给我们(xuewenji.my@gmail.com)。我们将在1月8日公布2023年的主题。

星移斗转,为我们写稿的作者走了一些,来了一些,目前还缺两位。希望读者拔笔相助,完成最后一年的任务。再说一次,《学文集》是人文网页,不是文学网页,我们重视的是个人对主题的思考、感悟、体验,文笔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每月一篇,字数不限,体裁不拘。有意参与者,请电邮联络我们。谢谢!(周嘉惠)

给予和收获/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我看来,这世界并没那么美好,而自己却未经商量就把孩子们引领了过来。我常常会因此由衷兴起一股歉疚感。

既然孩子们来了,我就该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她们保护和爱护。但在正常情况下,我恐怕没办法照顾她们一辈子,毕竟自己比她们年长几十岁。我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但我不以我之是为是,更不认为孩子们有完成父母未竟理想的义务(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潜移默化影响可不能怪在我头上)。她们是完整的、独立自主的个体,我希望扮演的角色是尽可能帮助她们发挥潜能,而不是按照我的蓝图遥控她们一生。当然,我也无法民主到完全放任她们自由发展,但始终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其他任何事都可以商量。这样的底线,应该放诸四海都是合情合理的。我对世界的认识毕竟比孩子们多几十年,文化禁忌之类不允触碰的红线,有义务提早让她们知道以免他日误踩地雷。

孩子们大概遗传了我随遇而安的基因,生活上要求不多。譬如老大,每天上学一毛钱也不带,反正上学放学有老爸接送,午餐也提早在网上订购了,她不觉得还有必要带钱。同学放学后在小卖店买零食吃,她也不为所动;老大认为把自己吃得圆圆的再来减肥,是很没必要的事。老二也不带钱上学,疫情发生后甚至完全拒绝去食堂吃东西,反正上课前吃饱,然后等放学回家吃就行了。没人教她这么做,但是她很坚持,不想挑战新冠病毒。老二虽然没机会花钱,但是有一个小盒子存着她四处搜刮来的“财富”。不久前她公布今年在学校得了三个奖,要我奖赏她一个奖一块钱。为什么一块钱?因为数目大了,妈妈会没收去代为投资,而一块钱不会被没收。她非常懂一鸟在手比十鸟在树更实际的道理。刚好那天钱包里有四张一块钱,打算就全部奖赏给她,但是她退回一块钱。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不贪,往后日子碰上的问题起码减少一半以上。

孩子的潜能并没在报生纸上注明,那是需要自己长期细心观察、探索才可能一点一滴获悉的资讯。发现她们喜欢阅读后,首先就撒网捕鱼似的让她们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然后再从其中挑选出她们比较感兴趣的方向。确定方向后,再试探程度,同时观察“兴趣”到底是五分钟热度?还是真的喜欢?譬如两个孩子都喜欢科普方面的书。中国的《博物》杂志就完全能够满足老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了,老大也喜欢《博物》,但到底年长几岁,阅读的书也该更长进一点吧?塞一本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书给她,她看了几页就口吐白泡。好吧!太深,调整就行了,不用太早打退堂鼓。老二在得知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要求我把大文豪的作品全部找齐;她打算全部看一遍,然后也去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明显是中了马来西亚华小的毒才会有的想法,自然需要纠正;动机摆正了之后,她还是坚持硬啃马尔克斯,也只好由她去了。偶尔她会针对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她确实看不懂),我就尽力回答,要是果真无法回答,就上网查查别人有什么高见?反正我不会用“以后长大就会懂”来推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什么丢脸的。

老大的个性比较内向。上中学后担心她被霸凌,就提醒她如果碰到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只是独自躲在角落偷偷哭泣,而是要马上告知老师或爸妈。老大说,才不会哭,如果有人想要霸凌她,肯定先跟对方打一架,打不过逃就是了。虽然我不是个主张暴力的人,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此回答实在深得我心。这孩子长大了,不用操心!老二虽然在家是个话痨,在外却安静得像个哑巴,以致老师同学都对她有很大的误判,不过她毫不在乎。这家伙的脑筋里尽装些天马行空的幻想,最近学校作文比赛她就写了自己穿越到宋朝当公主的故事。穿越故事我能接受,精准穿越到宋朝就有点让人佩服了,三年级生啊!无论如何,天马行空归天马行空,我们最后还是得回到地球老老实实过日子。所以,我们可以先讨论宋朝公主的寝室格局,然后再探讨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该怎么找生活的各种可能。人生如梦,但是筑梦要踏实啊!

从个人的际遇到生活的大环境,我们都无从精准预测未来。既然无从预测,那么应该工作到什么时候才退休呢?个人的观点,选择有两个:一、做到力不从心为止。二、做到一想到工作就要吐为止。视何者为先而定。以目前的收入而论,大富大贵还谈不上,不过只要不是太挥霍,生活无忧倒不是大问题。退休后,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我也不打算为花钱而花钱,报仇似的把退休前的所有积蓄败光才甘心,做人没必要如此心理不平衡。百年之后如果还有若干钱财留下,那自然是留给孩子们。遗荫虽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但也没什么好丢脸的,平常心看待就好。

很多人一辈子被原生家庭的阴影笼罩,怎么也摆脱不了。我祈求自己不会带给孩子们这样的坏影响。我不设定框架来限制她们的未来,我试图帮助她们认识自己,并鼓励她们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几十年后,不管我还在不在世上,当她们回想起原生家庭,希望浮现的只有温馨的回忆,而不是永恒的梦魇。对我而言,这将是我给孩子留下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我自己最大的收获。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留下了什么?/郑嘉诚(新加坡)

最高境界/周嘉惠(马来西亚)

我没当过正式老师,但兼课、代课、补习做过不少,涉及的科目也很繁杂,印象中有华文、英文、数学、物理、编程、电机工程等。其中教得最多的是数学,而且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教过。

老大上学后,她的课业都是我在辅导,基本不去补习。老大很用功,也很听话,不过脑筋不那么灵光,有点慢半拍。脑筋不灵光是学数学的克星。好比老师问:“一辆车以时速60km往东走,另一辆车以时速70km往西走,两小时后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此时,作答的学生反问:“刚才的题目有几辆车啊?”

血管不爆得一寸一寸的老师,道行一定非常高。脑筋不灵光实际上不只是学数学的克星,同时也是教数学的克星。

老大没那么差,她会知道题目里出现几辆车,不过其他的就不太有把握了。想当年登广告招补习生,广告词是:“只要你会加减乘除,我就能教你数学。”老大只是经常性的把3+1算出2(把加号看成减号),粗心是绝对毋庸置疑,不过整体来说,她是会加减乘除的。既然达到最低标准,我就决心要教会她数学。

事实是,决心不能帮助开窍。整个小学课程,数学考试最高纪录就考个79分,恢复实体课后,校方把之前因为行动管治而取消的考卷,当五年级的年终大考考卷给学生做。老大是很用功的学生,并没有因为上网课就偷懒,该做什么都有做到,到了年底去做年头出的考卷,顿时感觉容易得有点像是在放水,结果那次考了个90分以上,高兴得不得了。

之后,我让她跳过六年级,直接到独中上初一。独中的数学是有名的不好对付,老大早有所闻,心理也很紧张。我安慰她,放心,有爸爸罩着呢!

我们的策略是在上课前预先简单看一遍课文,老师给的作业绝对不拖延,马上理解,马上解题。理论是如此,但她其实是怨声载道的,这么难!这么多题!怎么来得及做?有一次我们打赌,十题数学题我二十分钟内搞定,结果不到十八分钟就做完了,再对照一下答案,全对。她服气了,数学真的不是神话,确实是可以对付的。

于是她只好练习一题一题做,不会就问。我也鼓励她去教有需要帮助的同学,一来可以巩固自己的理解,二来从同学的发问也可以发现自己没有想过的疑难杂症,一举数得。她班上有个数学神童,考试经常可以得一百分的那种人。老大不是神童,不过勤能补拙,一路追赶,最后在年底大考就只输数学神童,班上排第二。

其实,数学考试得多少分并不重要,班上排第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大消除了心理上对数学的无名恐惧。她现在完全能够自己去学,自己去解题了。碰到不会做的题,就问嘛!

虽然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终于做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不用教了。不过说到退休,那还言之过早。家里还有个老二,这家伙脑筋灵光,不过不像姐姐般愿意老老实实坐着读书、解题,而且,她也是一个3+1会得2的人!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退休之“灵感”/李淑娴(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