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话题,它的原始意义是繁衍后代,延续生命。随着社会进步,婚姻关系渐渐变得复杂繁琐起来。因为婚姻闹的纠纷层出不穷,无论家庭宗族还是官府,都理不清道 不明,弄不好冲天一怒,把半壁江山都断送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把婚姻放在重大的议事日程上,汉代出版的《礼记·昏义》是中国婚姻的模板,截止辛亥革命前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这个模子里走出过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不过随着幅员增大,人口增多,国家职能部门管不过来 也管不好。所以官府把它列入宗族管理体制,由民间族规传承下来。而族规是与风俗紧密联系的,故各地的婚俗并不千篇一律,比如我故乡所在地区奉化就有许多令人寻味的细节。
一,婚姻种类
媒介婚
经媒人说合而成的婚姻。有三种类型,一为介绍型,男女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经媒人介绍后开始接触;二为委托型,一方对另一方比较了解,但自己不好开口,委托媒人从中作伐;三为现成型,即双方都有联姻的愿望,并且条件也私下议定,但仍旧需要媒人,证明这樁婚姻有三媒六证。
媒人有三种,一种是世交,一种是朋友,另一种是专业性媒介,统称三媒,无论哪一种媒人,都可以介入一椿婚姻;六证是男女双方成亲时,礼堂前设天地桌,上面除三牲或五牲福礼外,还要摆上六样东西,即一只墨斗、一把角尺、一杆秤、一把剪刀、一面镜子、一面算盘,具体的含义是:“斗”是量谷器,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尺”是量布工具,已知布有多少,有斗有尺,表示同甘共苦;“秤”表示称心如意;“镜子”可以用来整顿衣冠;剪刀是两片合成的,表示双方配合默契;算盘表示来往账目清楚,以后不得发生纠葛。有了这六证表示这樁婚姻合理合法,由天地作证,任何一方都不得借口反目。
父母命定
旧时婚姻制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们自己没有发言权,全由父母决定。所有的联姻过程中,年轻人像木偶似地任人摆布,有的夫妻直到洞房花烛夜,挑开红盖头才看清楚对方模样。
如果父母决定了,不经媒人介绍也合礼制。父母命定的婚姻有两种情况:
一谓“指腹为婚”,男女双方或一位还在娘肚子里时定下的婚姻,大多是在父母双方为知己、同事、好友或至亲、世交的情况下决定的。如果出生后发现是同一性别,就让孩子结拜为兄弟或姐妹;
二谓“摇篮亲”,孩子们还少不更事时定下的婚姻。其先决条件除父母是亲友外,还有一方想巴结对方或一方、为报答对方的恩惠等,希望用婚姻稳固两家关系,世世代代交往下去,这种婚姻化而大之,就是皇家和亲,把公主嫁给外国国王或酋长,企图永结同盟。
换亲
两家兄弟姐妹互为夫妻谓换亲。此类婚姻一般在穷困、人口又多的人家才有。因为家贫,出不起聘礼,备不了嫁妆,就商定调换女儿做亲家,实际上是姑嫂易嫁。
亲上加亲
双方原是姑舅表兄妹,长大后结成夫妻。旧时这类近亲结婚很常见,戏剧《珍珠塔》就是证据。因上代是姻亲,下代又是姻亲,故称亲上加亲。
入赘
女儿不出嫁,招女婿上门谓“入赘”,又名“上门女婿”。对男方来说是大失面子的事,但有不得已的苦衷。入赘的情况有三种:
一是女方有财有势而男方势孤力单,只好听从女方安排;
二是男方家贫如洗,只有入赘到女方才能确保婚姻;
三是女方乃独生子女,男方兄弟姐妹多,入赘既能解脱生活困境,还可以继承女方家产,延续女方香火,一举两得。
入赘也要经过传统婚俗全过程,只是由女方一手操办。
进贳
进贳有两种,一种是男子为求子同女方以劳务关系换取儿子(见第一章“谋子”节);另一种进贳是男方与寡妇同居的婚姻关系。寡妇不想再嫁,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幼小,公婆在堂,无法独立抚养,经族长同意,可以招一男子同居,共同担当为该族派系延续香火、养家糊口责任。但有两条族规:
- 男子须放弃女方家族中的一切权利(包括遗产继承权)。
进贳的夫妻有白头偕老的,也可以半途而废,如果女的经济情况好转,儿女有了自立能力,或进贳的目的仅仅为了生儿育女,则事先写好契约文书,到期解除关系。
再醮
醮,是子女成婚出嫁时,父母为他(她)用酒祭祀天神的仪式。再醮,就是再婚的意思,后来专指寡妇改嫁。女子死了丈夫,“除七”(即过七七四十九日)后,经族长和家长同意,可以再度嫁人。
再醮的女人又称“二婚头”,除非被休,不得提出离婚。如果不幸又成寡妇,认为是“克夫”命,不能再祸害其他男人,也没有男人再敢娶她。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一婚姻伦理的牺牲者。旧时奉化贫困地区此类婚姻很多。
迎娶寡妇的人家一般也不大办婚事,轿子不走大门走侧门,先在村子外绕大树或碾子三周避秽(旧时各村都有碾子和风水树,民间认为这两个地方有神灵或八卦,闲神野鬼会远远避开),然后才可抬进家里。一般也不吹吹打打送亲迎亲,成亲时只有族人和至亲到场,由媒人、送娘、协同管事张罗拜堂、洞房、合卺等仪式。
典妻
典,是商业上的典当行为,是有夫之妇被租赁到有妇之夫家里与之同居的婚姻关系。奉化的东邻宁海县,许多风俗与奉化同出一辙,作家柔石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描写的就是发生在浙东地区带的这种婚俗之一。
另一种情况是男人自己不会生育,典一个会生儿子的男人来家与妻同床。不过,后一种情况上不得台面,只是私下交易。
养生
养生又称领养。把未成年女孩领到家来养着,作未来媳妇。此类婚姻贫困地区较多。因为家穷,孩子又多,积攒不起聘礼,只好请媒人物色一户愿意把女孩子送给别人领养的人家,结成亲家。有女孩的人家也穷,家庭负担太重,少一个人吃饭能多存活一个人,女孩是“赔钱货”,又不会做体力活,也只能忍痛割爱,送人做养生。
抢亲
亲事已定,可是由于家庭发生变故,男女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钱操办聘礼、嫁妆和像样的婚礼,为掩饰窘境,双方议定抢亲。男方请一批堂兄哥弟、亲朋好友抬一顶简易花轿到女方住地傍躲藏起来。女方把新娘打扮一新,拜别爹娘后,故意到河边洗衣服,或去街上买东西。突然,横弄堂里窜出一群小后生,不分青红皂白,抱起姑娘,奔到弯角落头,塞进轿里,抬起就走。一路吹吹打打,抬到男方家里拜堂成亲。
阴配
阴配,正确的词汇叫冥婚。男孩或女孩夭亡后,父母们痛其不幸,怕他(她)灵魂孤单,请媒人物色年龄相仿(指死亡时年龄)的异性亡者配婚。阴配过程也有繁简之别,繁的与大婚差不多,必须有三媒六证,然后择日“成亲”。下聘的“财礼”无所谓大、小。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是纸糊的。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纸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行聘礼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迎娶日,男方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和合二仙”像。喜床前设矮桌,供“新郎”牌位,上列水果、干果及龙凤喜饼若干盘。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堕民嫂将“新娘”牌位取下,放入花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
花轿抬到男方后,堕民嫂将“新娘”牌位取出来,放于喜床前的供桌上,与“新郎”并列,用红头绳将两个牌位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送亲嫂给喜神上香叩头,代替两阴人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卺酒”“五色糯米丸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弟媳妇、妹夫等,即出来,在牌位前磕头行“见面”礼。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新房”关上房门,早晚上供上香。择个“黄道吉日”把两个牌位送进祠堂,迁双方骸骨破土安葬。先在女方起灵,女方要准备一桌祭品在墓地祭告天地神灵,奠化经忏,然后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同时向空穴内泼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焚烧纸钱。意思是女儿已经出嫁。
男方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木的槽帮,然后发冥轿,把女孩的遗骸移到男孩的墓穴边安葬。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纸钱,举行合婚祭典。
简单的冥婚只要“过书”,即男方向女方下婚书求婚;男方发花轿(纸扎)迎娶;女家把亡者的神祗(牌位)油漆一新,披红挂彩,由兄弟捧着,在香案前拜别祖先,安放到纸板做的“轿”里,由抬轿堕民抬着,一路吹吹打打,直送到男方放神祗的地方——族宗祠堂或祖堂里,与男的牌位放在一起即可。
冲喜
已经定亲的男女当中有一方久病不愈,父母为他们安排提前娶亲拜堂,谓之冲喜。以为喜事可以把病魔驱逐,使病体痊愈。迎娶仪式及喜酒一律如仪,不过拜堂时由病人的未婚的兄弟或姐妹代替,没有亲同胞手足,由未婚的表兄弟姐妹代替也可以。
续弦、填房
男人妻子死后可以继续娶妻,名谓“续弦”。如果女方是黄花闺女,则婚事可以同第一次成亲一样操办;如果是“二婚头”,则不能用大红花轿迎亲。蒋介石之父第三次续弦的对象王采玉是带发修行的寡妇,虽然她的父亲王有则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乡绅,对象是溪口玉泰盐舖的老板,但也不能坐八人抬的龙凤花轿,只坐四人抬的迷轿从嵊县葛竹到奉化溪口。
被续弦的太太不称原配叫填房——即填补元配的位置。男人殁后,只与元配合葬,填房过世后,可以与丈夫同坟,但不同穴叫“戤穴”。
二, 联姻过程
说媒
联姻必须经过媒人说合。媒人又称月老,专事男女双方联姻行当。有专业与业余之分,旧婚姻制度时期从事此职业者多为女性,故又称媒婆。若一樁婚事促成,媒人要收取一定报酬,称“谢媒钿”。业余媒人一般受亲朋好友嘱托,或介绍情况、或调定关系、或仅仅向双方父母公开儿女们的婚姻关系,后一种情形叫“现成媒人”,只是证明有“媒妁之言”而已。
旧时,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一头亲事说合成功,要吃上“一百餐”,乡间俚语叫媒人为“十八只蹄胖”意思是做媒人常常有猪肉胖蹄吃,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男女婚姻大事,第一步就是提亲,即使是父母之命,也得经媒人说合。只有经过媒人说合的婚姻,才算名正言顺。
相亲
在汉魏六朝时已有相亲礼俗,宋时《梦梁录》记载相亲过程:
“男家择日备酒礼请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王相亲。”旧时的相亲,乃双方家长相见,受“男女授受不亲”之约制,男女青年是不能相见的。相亲的地点选择在花园、茶坊、酒肆,不去男方或女方家里。
相亲礼毕,双方满意,认为“门当户对”,联姻可以继续下去。
互换庚帖
在双方同意联姻之后,媒人要把男女当事人的生辰八字送到对方手里。
“八字”要用红纸条竖写:
男某某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建生
女某某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瑞生
八字这个纸条字数不多,但必须是偶数,如奇数则要加一个适当的字来充数。
两家庚帖经媒人传递后,各自将“庚帖”放在厅堂或佛神、祖宗前祭桌上(放在灶王菩萨龛前也可以),点上香烛,酙上净茶,供上三天。三天之内如两家有一家出了不吉利之事(吵架、失窃、灾变、事故等),则说明“八字”相冲,就结束这门亲事。反之,则认为是菩萨和祖宗认可了,乃是大吉之兆。
男女双方接到庚帖并在灶山头供三天之后没有异常变数,就拿八字去请算命先生排算。
“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可以继续,接下去是双方提出联姻条件,即所谓议亲。
议亲
议亲就是两家商议聘礼和嫁妆。在买卖婚姻年代,议亲最易伤感情,主要是议定双方的彩礼多寡和嫁妆好坏。家长要面子,有的则是贪财,所以要价很高,最后通过媒人协调,才把数字敲定。
议亲内容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和女方嫁入男方的嫁妆。聘礼包括礼金、服饰、过书担等。
过书
古称“过礼”,俗称行聘,即履行订婚手续。
议亲达成共识后,男方将聘礼用杠箱抬到女方,附有婚书一封,上列送达的彩礼清单,并表达向女方求婚的意思,雅称“文定”。俗称送“过书担”。女方收到婚书扛箱后,必需取一部分礼品回赠,多为金团、油包及糯米麻团等。糯米麻团象征和合美满,还要分送亲朋好友共享喜悦。所以再穷的人家也非备不可,女方至少要回馈120只糯米麻团(有些地方叫糯米块)。男方则把这些麻团分给亲朋好友,表示亲事已经定了,喝喜酒的日子不远了,可以准备贺礼了。
过书之后,联姻告成,具有法律效应,如果一方悔亲、赖婚,另一方可以为婚书为凭状告,官方或宗族受理后,一般会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择吉
择吉就是选择成亲的日子,俗称拣好日脚。
“过书”后,由男方请算命先生挑吉日良辰成亲。这个日子非常重要,既要适合嫁娶,又不能与男女双方(包括双方父母)的属相犯“冲”,易学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二十八宿星象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都在轮转,做大事必须避开与五行星象正面冲犯的时间,这样才会万事大吉,一帆风顺。
择吉除了选择结婚的日子,还要选四个吉时,即享喜,上轿、拜堂、圆房四个时辰。
成亲日子一旦定下,须提前三个月告诉女方,以便准备嫁衣嫁妆。日子写在一张红纸上,套在绿色信封里,并附上男家父母、丈夫等人的鞋样(即用纸剪的鞋底尺码)用红缎被面裹着,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名曰“过书”,俗称“送红绿子书”。
过书时送鞋样,是因为未来媳妇必须给男方的公婆、丈夫、大伯、小叔、大姑小姑做一双鞋子,作为嫁妆带到夫家。这一习俗有两层意思:一、鞋必定是成双的,取夫妻和合白头到老之意;二、鞋与谐音,取合家和睦相处、齐心协力之兆。
三,出嫁风俗
报喜贺喜
好日子定下后,男女双方都会遍告亲友。现在用请柬加糖果,以前用包头和馒头、麻团等。凡收到这份食品的,都要准备贺礼在成亲之日上门道喜,故称其为“勒馒头”,乡间亦称辣馒头,谓其是火辣辣的人情债,俗话说“人情逼如债,镬爿挚来卖”。
男方亲友的贺礼大多是现金,文人或书香门第多送喜幛、喜轴,或名人字画,一般都在赴喜宴喝喜酒时送,由账房先生记在红封皮装潢考究的“贺仪簿”上。女方亲友的贺礼多为服饰或绸缎被面、被子、枕套等日用器物;金银玉器饰品;压箱钿(钱钞);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南北果品,寓“早生贵子”之意,一般在出嫁前送到。
做嫁妆
定亲后,女方第一件要做的是请裁缝师傅做嫁衣、嫁妆。
裁缝师傅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祭拜祖师神黄道婆。因为做婚衣布料好,大多都是丝绸质的衣料,万一做坏了赔不起,东家也要不高兴,所以裁缝匠不但要在家中焚香祭拜,祈祷祖师神保佑,这场做新婚衣服的业务做得顺利,保质保量让主人家高兴,并能获得主人家的奖励和好口碑;同时还要焚香祭拜财神菩萨,因做婚衣的工钱要比平时做衣服要贵一升米,一般工钱为三升米一天。对有机会做人新婚衣的裁缝匠,可说是机会难得。
裁缝师傅给别人做嫁衣的第一天,要给未来新娘送一双鸡蛋。蛋用白手巾包着放在熨斗内,到了东家家中,给姑娘量体裁衣前,先把生鸡蛋交给东家女主人,并说:“今日喜送金鸡蛋,明年好吃红鸡蛋。”后边量尺寸边说“姑娘千金身,传夫万年根。”未来的新娘会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二个铜板塞到裁缝手里。裁缝不声不响收下两个铜板后又说:“姑娘旺夫命,过门夫家就发财。”说得东家满心喜欢。
做嫁妆要请木匠师傅、篐桶师傅和铜匠、蜡匠、竹匠等百作师傅。木匠做衣橱、衣箱、被柜、眠床等,篐桶匠做脚盆、脸盆、子孙桶、马桶等,完了还要请油漆匠上门,把所有新打的嫁妆漆刷一新。铜匠打造成铜火囱、铜铰链、铜锁等等。蜡匠打造锡瓶、饭盂茶叶罐、花粉盒等等。竹匠做嫁箜篮、翻簧梳头箱、首饰箱等等。
一般人家做嫁衣嫁妆要化3—6个月时间。
轿前担
成亲前三天,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担办“待囡酒”用的食物,猪肉一格(半只)、羊一头、猪肚一只、大黄鱼一对;山珍海味有冬笋、栗子、海鲜、蚶子、蛏子、鸡蛋(不少于36只)五样称为壳货;大白鹅一只,鸭二只(象征大雁成双),牛肉八斤,四时鲜果,时令糕饼、什锦小糖、高档香烟不等;黄酒二埕、四埕、六埕、八埕不等,须成担;三百六十只以上麻团,要成双。除黄酒外,所有物品均装入“杠箱”和米箩中,或抬或挑,送到女方家中。此担又名“肚痛担”,是答谢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意思。现在多折成现钞,或者男女双方父母客人聚在一家酒店,一同参加婚礼,一起喝喜酒,费用原则上由男方承担。
上头开面
女儿出嫁那天早上,至亲好友基本到场,父母要在堂前摆香案祭告天地祖先,祈求神灵和祖宗保佑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待嫁姑娘起床后用香汤沐浴,浴盆内放入炒制过的早稻、大麦和葱三种原料。浴毕,换上新内衣(须在火上烘过驱除邪气),穿上新花祅,在送嫂陪同下,来到堂前香案前,先拜天公地母、再拜三界神灵与祖先,然后给父母各敬一杯茶并三拜三叩,向各位长辈们参拜三鞠躬,再同众宾客、亲友行礼告别。拜毕,跪在天地祭桌前,由送嫂把她的青丝发梳成髻,请族中有声望有好福气的女人把一支玉簪或金簪银簪穿过发髻固定在脑后。
上头也是女子的成年礼,古称“及笄”,现代名词称化妆。
旧时,姑娘的头发打成辫子拖在背上不准盘起来,即使活八十岁,只要没有出嫁,垂着的头发也不能盘到头上去,一般分成两股盘在耳边,俗称“娘子头”,所以,出嫁时先要把头发盘到脑后,谓之“上头”,俗称“老侬头”。“上头”看似简单,盘的窍门也很讲究,盘得好看的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不好看像水牛屙一堆。
“上头开面”的人大多要请专业化妆师,旧时从事这一项的大多是堕民嫂,她被雇用后身兼两职,一替新人化妆,二随轿陪同新人到夫家拜堂成亲,故又名送嫂。
现在新娘大多去美容店请理发师、化妆师上头、化妆。
上头以后,姑娘回到闺房,由送嫂为她开面。
“开面”就是用五色麻线把其脸上的汗毛绞掉,要求是除了让脸部光洁鲜活外,还使眉毛、眼角、额头都楚楚动人,然后再涂上胭脂花粉。
开面既是美容,也是一项避邪措施。相传是三千多年前,周公和桃花女成亲后延下来的风俗。周公和桃花女都是方术高手,能除妖降魔,也能驱使妖魔作祟。周公不希望老婆比自己强,想在成亲之期试她究竟有多大能耐,以便随时掌控。首先,他派了个吊死鬼去桃花女家捉她的灵魂,桃花女掐算到周公的鬼把戏,就请人在自己面前拿一条麻绳作出要绞的动作,吊死鬼看到了,急忙回去报告周公,说桃花女已经被绞死了。周公知道吊死鬼上了桃花女的当,仍不甘心自己的谋算比不过桃花女,又派了一群五丧恶鬼去阻止桃花女上花轿,这是后话。总之,桃花女经历过的那些劫数和化解劫数的方法,都渗合在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嫁娶风俗当中。
嫁囡酒
中午,女方家里办酒席,一面宴请前来送亲的宗亲和亲友,一面招待男方发花轿、迎新娘的全体迎亲人员,俗称嫁囡酒。宴席上一定要有包子(包生儿子)、蚶子(孩子多多)、猪肘子(像猪娘一样会生会养),还有一海碗红枣、莲子,花生、糯米圆子、桂圆和五色粉丝合成的甜羹,讨“五子登科”、“姻缘美满”等彩头。
上轿饭
新娘上轿前,须经媒婆(有的地方是男方邀请的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然后妈妈把女儿抱坐在自己腿上或偎坐在娘的身边,娘为女儿喂上轿饭,边喂边哭。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语。
拜糞坑娘子
姑娘上花轿前,必须跪谢灶王菩萨,然后去厕所拜祭“糞坑娘子”。传说“糞坑娘子”是专管厕所和人的大小便的女神,女孩子出嫁最难熬的是大小便,因为出嫁这一天,女子走出家门以后,双脚不能沾上泥土,从上轿到拜堂贺郎足有十几个小时不能上厕所,无论如何须忍着,有糞坑娘子保佑,就不会内急或憋出病来。
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指富家女出嫁时嫁妆中可以抬、扛、及携带的各种物品。主要的有大衣橱、大衣柜、床头柜、衣箱、被褥、枕头、梳妆台、百宝箱、大小脚桶、脸盆、马桶、果桶、以及不计其数的蜡器、衣服、鞋子等等。嫁妆多的人家有上百只杠箱,从日用家具、器皿到衣饰被褥,从大件硬件到鞋袜针线,无所不有,故有“十里红妆”之称。这些物品都是新办的,红艳艳亮堂堂,迎亲的人们抬着它们走在路上十分壮观。为了摆显,抬嫁妆的人们故意一路么喝、一路戏闹,唱着抬轿歌,队伍拉得很长,再加上迎亲仪仗队、乐队,热闹非凡,观者塞途。
穷人家的姑娘出嫁当然没有许多嫁妆了,但父母再穷,下面几样东西是一定要办的,它们是:
马桶,又称子孙桶。是妇女做产时必定要用的,没有它,就意味着不生孩子,婆家人会翻脸不认人;
脚桶脸盆,大小两套,称鸳鸯桶,是为小夫妻沐浴、洗涤准备的,以此表示夫妻俩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被子枕头,至少要有二套,叫鸳鸯枕头;
鞋子,“鞋”和合的意思,男方有几位主要家庭成员,嫁妆中就得有如数双新鞋子;又,因为鞋是一对,缺一不可,也是象征夫妻白头到老,永不分离。这些鞋子都是新媳妇亲手做的,以此表示新媳妇对家庭和谐、夫妻互敬互爱、百年好合的企盼和诚意。在婆家人看来,鞋子也可检验媳妇女红工夫活程度如何,如果质量上乘,会对这位新媳妇大加赞赏;
围身布襕,是母亲特意为女儿做的围腰。长三尺,宽二尺,黑色棉布面料,青色腰折,青白相间腰带,腰折两头各镶一块四方白底绣花边饰。这是“浙东女子尽封王”掌故中,小康王与晒谷娘子的定情之物,是女子一生的荣耀,也是女子洁身自好的标帜,无论是进寺庙拜祖宗,念经诵佛,都要系着这条布襕(关于小康王与晒谷姑娘的故事,详见第下节“坐花轿”;
嫁箜篮,是一只竹子编的筐子,荸荠型,油漆彩绘,里面装针头线脑剪刀锥子顶针等缝纫用品,意思是提示女儿“妇德容工”要时时刻刻谨记于心;
铜火熜,里面装着炭火。由新娘捧在轿子里带往夫家,表示女儿去了婆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床头果,专为新郎新娘准备的糕饼果子,用新做的红布袋装着,让新娘悄悄放在婚床的床头边。床头果包里装有红鸡蛋、花生、桂圆、红枣、瓜子等,隐含早生贵子、百年好合。这些东西,本义是给新婚夫妻当夜宵,实际也是为婚后头一天大清早的抄房客们准备的,如果准备不足,会落下“小气”的话把,令新娘大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