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贴文二之二:健康计划的开始与价值/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今年老伴儿的体检表中彩无数,最重要的是三高。正愁如何改变他的饮食习惯,朋友来邀请我参加他所在的集团公司健康部的体验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很好,“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提法很有哲学意味,同时也很接地气。比那些搞传销、推广保健品而送爷爷奶奶们鸡蛋、随身听、所谓“藏药粉”足浴包、甚至老人鞋的手段,其科学性强了很多。

用新的生活方式去解决因旧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最重要的是吃。“病从口入”,以前的意思是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就会生病,所以特别要注意吃的卫生。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吃得不合理,就会生病。什么是不合理?吃多了、吃撑了、甚至吃错了。

当代中国,地域辽阔,食物丰富,东南西北各地的饮食又是如此的精彩纷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不再是为了果腹,更成了出生、入死、上学、就业、成家、升职、经营等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少不了的手段。就说不是为了上面的功利目的,退休老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同事聚会,吃饭是每次聚会必定的节目。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没三高才怪呢?

瞄准了如今生活环境下形成,并不断增大的“三高”群体,有头脑的先知先觉们研究了种种保健的产品,曾经也热闹了一阵市场。总觉得推广保健品有某种夸大不实之词,甚至多少有某种欺骗性。例如产品材料来源模糊、产品成分比例不明、产品价格高低升降易变等等,没有贪小便宜之心、稍有头脑的人,仔细思考都会发现某些公司的推广和销售真有很多矛盾和破绽。后来果真有几个保健公司出了问题,于是保健品的推广和销售渐渐陷入了低谷。

如今又掀起一个健康养生的热浪。朋友的“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健康体验营,好像也汇进了这股热浪之中。

广告做得吸人眼球。两个“生活方式”词组在一个句子中并排使用,似乎在搞文字游戏,仔细一想,确实。人们的“三高”疾病不就是由于不好的生活习惯——睡晚、吃多、烟酒、不动等原因造成的吗?但他们提倡还是用生活方式来解决这些疾病,给人一大悬念: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解决“三高”?家有“三高”人员的我看了这广告,脚步就迟疑了。不就是用生活方式解决问题吗?那肯定是好的生活方式。听听,怎么个好法,葫芦里装的到底是什么金贵的药方?拉着老伴儿就参加了朋友邀请的《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的健康体验营。

体验时间一天半,饮食全免。要求参加者不要吃早餐,一到会场首先给我们进行体重、血压、血糖检测,然后请吃早饭:先递给我们一杯,大约150cc的不知什么的饮料,让我们在五分钟内喝掉,然后请我们到餐桌旁坐下,每人面前有一只小碟子,其中有一个鸡蛋、两颗大核桃肉、十来粒小西红柿,说这就是早餐。这倒是有点颠覆三观的。

第一天上下午都是听报告。听报告以前,室内视屏幕上反复显示着2016年6月18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生活方式健康管理大会暨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出席大会的主要人物介绍,但是没有大会主要内容显示。心想国人中真是很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感到这次活动的来路和背景还算正道。

主持人上来了,大声一吼:“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被他那大嗓门吓了一跳。他又说:“怎么,是因为没吃饱早饭?”“大家互动一下,我再说一边,大家用力回答好不好?”于是他又一次大声招呼大家,下面的三四十个人尽可能地大声回答:“你好!”,一下子脑海里就涌出了那些卖保健品的推销员,在销售产品前要求与顾客互动的场面,双方声高气足地问来答去,把场面弄得仿佛很热闹。真有点儿科!

接着主持人介绍一个头衔是“国家健康管理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践行者”、“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传播者”的先生给大家作报告。这两个名称,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模棱两可、不知所云:国家健康的管理师,还是国家的健康管理师,或者是国家级健康管理师;第二个头衔是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践行者还是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践行者;第三个头衔倒是没有问题,比较清楚,他今天就是来传播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的宣传者,但可以跟第二个头衔合并。至于前面“国家”、“全民”,这个最高级别的范围,边缘或界线点不科学、不精确。其实宣讲者的名头、级别高低无所谓,听者无需搞清楚,主要的是宣讲的内容,让参与者来体验什么?

他宣讲的内容说简单也简单:

  • 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很符合体验营的主题,简单易懂;但说复杂也很复杂;
  • 面对慢性病我们做什么?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很简单,但是传播者给听者讲了“肥胖”和“三高”医学方面的知识。首先提问:“先肥胖了再有病,还是有病了再肥胖?”这个问题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纠缠不清。宣讲者倒是很果断:肥胖就是病。紧接着转到了“三高”,这就复杂了。他给我们讲了脂肪的分解——转运1到肌肉组织——转运2到肌肉细胞线粒体——然后氧化。什么是细胞线粒体?报告的内容把我们转晕了。这些医学专业知识有必要那么详细地展开吗?

然后是一个美女传播者作报告,她是个营养师,仍然从“胰岛素的抵抗”开讲,让人云里雾里。后来讲到“生活方式病”,实际上就是“三高”的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吃多了、吃错了,加上不运动。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何必讲得那么深奥?

下午给我们讲述解决方案,也就是他们那个团队,说是研究和实践了21年的调理方案。

一天下来,明白了他们的苦心。他们是要求参与者体验一天的健康生活方式:蛋白日。即饮食没有碳水化合物。除了上面提到的早餐,中餐、晚餐都是70克蛋白质(不带皮的鸡肉等),120克蔬菜(有两种),外加他们提供的6包营养餐包的固体饮料,一天六顿,在停吃米饭等碳水化合物时保证营养。好比是画龙点睛,文章之眼,在停吃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必须吃他们研制的营养餐包,这是体验营的重点。宣讲者认为这种营养餐包是全国特有的,它是根据人体五脏六肺所需的营养和元素,从20多种健康植物中提取研制成的,加上每天合理的有氧运动、不熬夜的生活方式,这个被称为“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的方案是首创的“细胞全息还原”方案,它能恢复人体代谢本能,减少甚至摆脱药物依赖,能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够远离肥胖,远离“三高”。医院看病的紧张可以得到缓解了。

加半天时间是因为第二天还要测量体重、血压和血糖,与前一天对比。吃那么一点点,体重当然会轻下去,倒也是减肥的措施。但是传播者肯定地说这是减“三高”的。

一天半体验到此结束。下面就看你是不是接受他们的诱惑了。一问价格,令人咋舌,一个营养餐包,竟然要80元,吃金子了。用来解决生活病的生活方式习惯培养期被定为42天。想想,得要多少钱?

我不相信保健品,没买过。我相信食疗。宣讲并体验的饮食方式我是认同的,也正是老伴所需要的。他的“三高”就是因为天天不吃别的,就吃油肉吃出来的。我改变不了他的饮食习惯,两天没有大油肉,他自己就会去买只猪蹄胖,或者直接买烤鸭回来吃。但是体检结果一年不如一年,已经威胁到他的健康了。宣讲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医学界所公认。我想,与其以后把几万元钱扔到医院里,身心痛苦还可能不见起色,还不如现在下个注,或许真能买回些健康来。这也许就是当代老人的功利主义。

仔细察看营养餐包包装上的说明文字,食品名称为逯博士(植物蛋白固体饮料),生产商是逯博士(延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慰自己,就算我为延安根据地的老乡们做贡献吧。

但是如果这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伴随我和老伴,还是值得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要付出代价的。不管对小孩还是对老人。

于是我和老伴开始了“用生活方式解决生活方式病”的健康计划,举办方还配备了健康老师每天监督我们的饮食是否按质按量、运动是否进行和血压、体重、燃脂率的测量。

但愿健康计划能顺利进行!但愿这不是木讷、痴呆老人的选择!

摄影:Kelly Lin(台湾)

主题:计划

上一篇文字链接:卷土重来的计划经济/江扬(中国)

4月30日贴文二之一:卷土重来的计划经济/江扬(中国)

随着中国政治形势逐渐向左转,计划经济的论调也卷土重来,而为了不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自相矛盾,御用文人们费尽心思地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相辅相成才是正道的解释。这种中庸模棱的说法当然自邓小平时代即有,只不过过去是用这样的说法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而今天则是通过这种解释来掩饰计划经济的卷土重来。他们已然忘记,改革开放的成功毫无疑问是将计划经济限制到最低程度的结果。如今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距离,就忙不迭地过河拆桥,大步走上回头路。

另一种为计划经济摇旗呐喊的声音来自于理工科的控制论。这种论调的依据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失败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缺少计算机的辅助而导致无法达到真正精细地计划。而今天计算机的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有能力为每个人计算出具体需求以及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控制,那么这样不仅能避免传统宏观控制过于粗放的缺点,又能避免纯市场经济的资源浪费,似乎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理想状态。这一派的始祖来自于英国学者比尔(Stafford Beer)在七十年代受智利总统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之邀设计的Cybersyn系统。这种原始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各个工业节点、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的控制操作来接管“智利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并在当时智利的大罢工中起到了很好的应对调度作用。只可惜这个系统随着阿连德政府倒台从未得到充分的实践验证。中心控制论的拥护者相信,如果当时这个系统延续发展到今天,也许世界不会是自由市场的一统天下。

将社会治理全盘托付给机器,无论计算结果多么精确,效果多么显著,即便民众无法反对,那些最高统治者们恐怕总会有些惴惴不安。机器决定最后拍板意志,也即篡夺了最高决策权,这让尝过权力春药滋味的掌权者们无法割舍。而一旦最高权力无法让渡给“理想客观”的计算系统,那么问题的关键又回到了最高意志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大多数国民利益重合以及我们如何能够确保这种重合并非暂时的偶然。此外,即便机器可以精密计算出所有人的需求与消费,但创造力、能动性这些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心理驱动又如何计算?心理学长期无法在科学门派里名正言顺,皆在于人的心理活动难以精确量化——所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只能提供一种定性解释。脑科学一日没有彻底攻克人的大脑,机器对于人的判断就不可能绝对精确,那么计算机计划一切则只能是天方夜谭。

如果把计算机控制论的思维放到全世界的发展上来看,情形更加不言自明。新冷战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惊呼民主统治全球的延缓,但另一方面,美国重启火星计划也正受益于新冷战的开启。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充斥着战争屠杀的至暗时刻,但所有的璀璨成果亦来自于各国族之间的自由竞争。无论民主专制,没有哪个政府不迷恋权力,也没有哪个政府会不尽力延长任期。在世界舞台上,美国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延续自己第一的位置。只有打破唯一的霸权,全球国家间的民主政治才能重现曙光。我们期待美国成功,在于美国是全球民族融合的试验场,我们希望美国成功之后其经验模式可以推广至全球各个国家的交流共处。我们一样欢呼中国的崛起与强硬,并非对专制唱赞歌,而是比起一国的专制,世界范围内的自由竞争无疑对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有利,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模式的延展。丘吉尔说,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但人类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未发明比民主更靠谱的制度。自由经济也许不是最好的经济模式,但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哪种计划经济能超越它。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主题:计划

上一篇文章链接:你想活多久?/吴颖慈(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