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Lat》/廖天才(马来西亚)

310516 liao tiancai
这是一部纪录片,片长49分钟,拍摄年份是1935年,拍摄地点是在婆罗洲岛西部一个非常偏僻的村落。Long Lat就是这个村落的名字。

1935年,世界第二次大战正在酝酿着,或说,正在开始燃烧着。荷兰早已把印度尼西亚占为己有,婆罗洲西部大片领土也不例外地被荷兰所侵占。

此时,却有一支荷兰摄影队在Baron Victorvon Plassen的带领下,乘长舟多日,深入到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进行拍摄工作。

“捍卫巴南行动委员会”主席,也是反巴南水坝计划之虎的菲力•兆 (Philip Jau)与《当今巴南》去年联合组队去巴南内陆各个村落进行反水坝教育工作,讲座会之前,我们都会播放这部短片先让村民观赏。

无论是加央、肯雅或本南族村民,无不喜爱观赏这部短片,而身为加央族的菲力•兆,也不知重覆地观赏这部影片多少次了。在Long Pilah这个村落播放这部影片时,我向菲力说:“这应该是你第50次观看这部电影。”菲力笑着说:“我还是觉得不够,太有味道了!”

49分钟的短片,描述的是村民如何将重重的物资(摄影队的拍摄器材),以长舟长途跋涉、逆流而上的运载去村落。当时并没有引擎,长舟是用人力来划动。遇到激流险滩,长舟里的船员尽显其合作精神,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配上精湛的划船技巧,克服了一关又一关的险滩。

当遇到河床低浅的险滩,长舟的船员要一起动手把船内笨重的物资一一搬离长舟,将长舟重量减到最小,好让长舟能浮到水面上,再以人力拉动长舟越过险滩,然后把物资重新放进船内,继续划动向前。

内陆人从小就与船为伍,每个人,尤其男人,在长期的劳动下,身上的肌肉呈现天然的健壮线条;脚腿和胸部肌肉,犹如经过健身训练般的突出。

Long Lat村落并不在河边,而是离开河边有一定的距离。这时,船员必须把船停下,把重重的物资扛在肩膀,赤着脚,在杂草小径轻快移动身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他们的动作:健步如飞。

这时候,影片开始进入主要内容:村落的健壮老年人将一只在森林里捕获的野猪背回村落、稚童光着身子爬上矮树玩、中年妇女还光着上身,细心地饲养家禽、光着身子,只有一件布缠着腰,肚脐一片布垂下,刚好遮挡着重要部分的中年村民,在屋外高塔的“小楼”里,努力地在一快长方木钻孔,几经辛苦才完成一支上乘的喷筒、一群小童跃进河中比赛泳技、年轻的姑娘帮忙捉鱼、烧竹筒饭、烧烤山猪肉、闲空时部分妇女及男人以吸土烟和吃槟榔来得到额外的生活调剂、整村人以合作参与的方式共建一座全新的长屋等。

砂州许多原住民祖先都源自加里曼丹,山区内陆民族如加央、肯雅、加拉必族等,由于居住的村落交通非常不方便,城市文化较难侵入,多个内陆族群的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活习俗保存得相对完善,他们对影片《Long Lat》里头的生活文化都非常的熟悉。

影片里所呈献的部落人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关系密不可分。村落中,人与人的关系亲密不可分离。即使是现今的内陆村落,这样的情况还延续着。相比之下,城市人关系的冷漠与疏离,卡缪笔下人的焦虑与不安、孤独与沮丧,城市人“拥有”许多而内心一片纷乱,与内陆人成了很大的反差。

当城市人拥有产业、汽车、职位、衔头等等,他们的灵魂其实已经因为焦虑于各种的“占有”而变成了“灵魂的俘虏”。反观与大自然贴切生活在一块的内陆人,没拥有什么,却享有真正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与纯净的灵魂。

摄影:廖天才(马来西亚)

《别被Chucky追杀》/杨晓红(台湾)

300516 Childs Play
记忆中最深刻的恐怖电影为Chucky鬼娃娃(Child’s Play),鬼娃娃系列还被网友评为20大经典恐怖片之一。自从看了这部影片后,就不想再看恐怖片,也不敢玩相似的拟人玩具,影响极深。

其实,这部片也不算最恐怖,之后还看了第二集, 只是第三、第四集更夸张更暴力的情节,就敬谢不敏了。曾经出现这样一个画面:被面目狰狞的鬼娃娃追杀,而不断的奔跑,那种跑太慢必死的可怕心情,把人吓得手脚发软。求救无门的无奈,只能靠自已不断的狂奔和躲藏,并不断地祈求Chucky停止追杀和另觅目标。后来有一个声音说:这只是一个梦,快点醒来就结束了。用力张开眼睛, 果然是一场梦, 醒来后直呼“好在只是一个梦”,不过被Chucky追杀的“真实”感受非常可怕,久久挥之不去,直到现在仍心有馀悸。

早期,没有电影分级的观念,父母常和小孩一起看好莱坞暴力或恐怖片。现在电影有了分级制,12岁以下的小孩只能看卡通或一般的剧情片,这是相当好的提醒。致力于脑科学研究的洪兰教授提醒父母,不要对小孩说鬼故事或一些恐吓的传说,如: 做坏事的人死后会到十八层地狱受苦、不睡觉会被虎姑婆盯上等的传说,这会造成小孩做恶梦。鬼故事引发诸多联想,甚至比原来的故事更可怕,造成小孩成长过程之困扰,所以请大人不要随便吓小孩,也不要让小孩看恐怖片。

脑科学研究指出,大脑中的杏仁核,对情绪反应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惧。当受到刺激之后,杏仁核的特定区域会“因为学会害怕”,并产生恐惧的记忆。直到现在,我也不太愿意让小孩玩拟人芭比娃娃,即便它们被製造得精緻可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就恐怖的记忆门,已被Chucky 打开了。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我和电影》 / 庄若(马来西亚)

280516 ckh 103 DSC_0043
昨天参加一个电影讲座,主持称呼我们是“靠这行业吃饭”的人。制片人雄城(其实开餐馆才是他正业)和编剧赖昌铭都算是吧?我只算写了三十年影话,如果靠这维生,不瞒你说,稿费那么低,早就饿死了。

说起电影这东西,我的确是喜欢看电影的,而且,不像“严肃影评人”,尤其喜欢看商业电影。 我认为,不管商业或艺术电影,都自有游戏规则,而艺术电影拍坏的机率比较大。尤其是无来由的空镜长镜头摇镜,有时只是虚有其表,“既然是简单的事就无复杂的必要”。 太阳之下无新事,哪里有那么多的感人事迹,发人深省的大道理?如果要娱乐心志,我就要求先在技术上做好来。“没有技术不要跟我说艺术”,不管是拍电影,写作或玩音乐,我都是这么说。

八十年代我们都以为录像带兴起,电影院会没落。可是时至今日,就算“地面”的大戏院差不多都消失了(除了某些印度影院。印度人真是最强悍的影迷。)购物商场里戏院还是开了一间又一间。理由何在? 因为人们还是要拍拖、交际,所以电影院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这就像纸本书一样。一天有人想把书捧在手里,一页页优雅地翻开阅读,纸本书就有存在的必要。另外的例子是唱片,曾经一度走下低潮,可去年亚马逊最卖得的音乐类器材,却是唱片。

但是,就算电影院仍然存在,可能也只剩下“娱乐”功能了,严肃的电影只能是排在商业巨制的后头。这也就是说,你就算要看冷门片,也得同样排在热门片的长龙里;而且,看完一部热门片,口袋里可能就没有多余钱买另一张票了。这也是为何本地电影难为的地方。就算是马来电影,看了超级英雄片之后,马来仔也无余力来支持一下了。

如今看电影也不如从前看电影那么毕恭毕敬。从前去法文协会看一部经典电影,抱持的心态是“这次不看,可能日后不再有机会了。”九十年代VCD或DVD流行的时候,自不会有这种想法。 自从高清下载及在线观看流行之后,爱看电影的人,连DVD也无须保存了。 看得不耐烦,便快快forward下去。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多少人可以看得懂电影?明白要做一名导演,首先就必须尊敬电影?所以如今看戏,愁的不是技术不到家,而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导演,到底视野有多广?有没可能失惊无神,拍出一部好片出来?会的,有些导演就只拍出一两部好戏,连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的电影,究竟好在哪里?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编按:今年5月20日《学文集》和《椰子屋》缔结盟约,以后我们将互相供稿,本文是《椰子屋》主编庄若在《学文集》的首发。顺便一提,《椰子屋》正筹备着以预订方式出版合订本,有兴趣的粉丝们请联络庄若。如需要我们转达讯息,当然也乐意效劳。国外读者或许有所不知,《椰子屋》文学杂志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马来西亚红极一时,至今许多粉丝们仍念念不忘。庄若除了办《椰子屋》杂志,也是本地著名影评人,现今在PJ的Jaya 1购物中心开“椰子屋”西餐厅。

《宫崎骏的奇异想象》/山三(马来西亚)

270516 totoro-tree
在乡间小路上,单车穿梭于蓝天白云青草地,昆虫、小鸟、风的歌声夹杂其中……这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代宗师宫崎骏(Hayao Miyazaki)电影中经常会看见的纯朴风景,就如他故事中所展现的田野生活那般予人悠然自在的感觉。

“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他们的行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 宫崎骏是这样描绘“龙猫”(totoro)。提到“龙猫”,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位向人类露齿大笑、毛茸茸的庞然大物,形象可爱呆萌之极!

小时候,对妖鬼神灵或灵魂类的东西都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态对待,因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宁可信其有,也不敢冒犯。然而,宫崎骏笔下的神怪却显得那么地“有趣”(至少不会让人心生恐惧),像《龙猫》的“煤炭屎鬼”、“猫巴士”,以及《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白龙”、“汤婆婆”、“河神”等,它们的“存在”既代表着“万物皆有灵”,也意味着许多我们既定的黑白好坏或许并非如此地分明。

除此以外,我也挺喜欢他以飞行作为主题的《魔女宅急便》——身穿黑衣、骑着扫帚在繁忙的马路上横冲直撞的巫女;传说拥有高科技并浮现于云海中的《天空之城》;不同机型的飞机在战斗的《飞天红猪侠》;两个小女孩抱着大龙猫跟着陀螺转呀转地转到大树上……这些画面均让人对天空充满无限遐想。

当然,宫崎骏想表现的不仅是他别具一格的画风,还有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解读。且不论宫崎骏的电影内容尝试带出人性的美丑、环保意识、和平主义或纯洁的爱情等复杂的元素,观其电影犹如进入另一个奇幻世界,梦一般充满想象。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回忆儿时看戏二三事》/刘明星(马来西亚)

260516 大鬧天宮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进戏院看电影是哪年的事了。那是风声鹤唳,意识形态高涨的时候。当时不知道中国的文艺创作处于十年空窗期,这里不大可能看到样板戏,而且样板戏究竟是不是有拍摄制成片子输出,仍是我迄今没去求证的。印象中没有,不代表没有要以艺术方式推销意识形态输出国外的意图。这是我多年后看许多美国片的感受。

美国片克利斯朵夫李维主演的《超人》应该是全家人出动在吉隆坡某大戏院看过的,也许是柏屏,或者是奥迪安什么的。在李维瘫痪到离世前后,这些大戏院也一间间关门大吉了。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在戏院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那时当然已经是中国国家主席换人后的事了。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前头几个章回的故事,配上敲锣打鼓的音乐,明显的有着离经叛道的“反动”主题。那时当然也看不到那个层面。只记得在孙悟空之前,似乎还有一两个短片,《猴子捞月》还是什么的。

故事之前是广告时间。香烟、醇酒、美人,这样的组合在烟酒广告被禁在电视出现后多年,还能够在戏院的超大银幕上看到那些风度翩翩的男优,卖弄风情的女郎推销貌似精致华丽的生活方式。“黑狗啤对你有益”的广告词就是那样印入脑海后挥之不去的。

还有一部在戏院放映的《惨痛的战争》,黑白的讲述太平洋战争还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纪录片汇集。之后还看过讲红吉蔑的《战火屠城》,还有越南船民的《投奔怒海》。这些体裁悲壮的战争片,我想要是当年已有分级制度,应该是没有十八岁以下的观众的吧?

后来电视普及了,录影带开始进入生活,然后是光碟时期,如今是网际网络,虽说媒介不一,但是看那些流动的影子和喧嚣的配乐是不可缺的。

大戏院固然倒闭了许多,标榜立体环绕效果的影院毕竟还是继续了那个大殿关灯后眼前只有戏的,类似柏拉图洞穴论的世界。

《大闹天宫》剧照摘自网络。

《大闹天宫》链接:按这里

《电影是什么?》/江扬(中国)

250516 重庆森林
电影,film,是每秒钟24格的菲林合成的运动图像。

这样的运动图像由诞生之始就吸引了众多的观众。首先这是人类从未有过的从视觉到听觉的革命性体验。其次,在黑暗的密闭空间中,观者看到了自身无法实现的幻想,又或是满足了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窥视欲,封闭的电影院成为人类进入白日梦的契机。于是,电影演化为现代人重要的一种娱乐。

发梦之余,或者说在满足了观众众多的身体欲望之后,有些人不再满足于电影提供的廉价快感。他们希望电影可以承载人类的思想,可以作为形而上思考的工具。于是,电影又变成了艺术。

无论是艺术还是娱乐,电影都需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一部精雕细琢的电影作品可能耗费一个制作团队数年之久。有些导演更是以磨洋工著称,那么电影就成了他们与整个幕后团队的生计。

除了时间与生计,与电影更加息息相关的是制作成本。与其它艺术文化形式不同,电影可能是最烧钱的行当。为了满足越来越多观众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电影被炮制出来,从而越来越多的资本就进入电影业。在中国大陆,近年来电影的总票房每年都增长三四成,远远超过了大陆的GDP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牵动了数百亿的资本。于是,电影就形成了巨大的产业。

电影成为引人瞩目的产业,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越来越被掌权者们所重视,于是,电影就参与塑造政治意识形态,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

对内,电影成了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对外,电影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成为跨民族、跨文化的重要交流工具。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电影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电影成了文化软实力的标志。

当然,电影业不仅是展现各国软实力的角力场,它也是弥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作为综合艺术,电影提供了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无法比拟的复合视听体验。而作为费钱费力的创作,它又比诸多电视、网络视频更加具有严肃性与艺术性。换句话说,电影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媒介。

对于电影,这样的延伸阐释还可以很长。总而言之,无论电影是什么,它再也不只是1秒钟24格的菲林了。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17寸荧幕的天伦之乐》/宝棋(马来西亚)

240516 狮子王
我第一次进戏院是不用买票,还可以坐在爸妈怀里看戏的时候,虽然看不懂内容,但模糊的记忆里我们肯定不是看动画。其实爸妈都鲜少到戏院里看电影,也许是因为戏票不便宜,也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地打工,所以这种记忆真的寥寥无几。一直到我上初中以后,爸妈稍微放心我自个儿出门才开始和朋友到戏院里去看戏。

小时候除了常和弟弟在家里玩家家酒、拼图、吵架,很多时候妈妈都会把我们安置在客厅里开小朋友系列的电影带给我们看。不像现在的小朋友看Frozen,或看Minion,可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到电影院里去看大荧幕,我们的荧幕就只有17寸,而且看戏前还要“打带”让胶带回到原点才放入录影机里播放。虽然我们的荧幕小,可是我们有自由走动的空间,还可以跟着戏里的节奏唱歌跳舞。最重要是,一套戏我们可以重复看好几次。

对了,我们小时候接触的动画电影像《白雪公主》、《睡美人》、《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和《木兰》都是粤语版的。也许我们略懂粤语,小朋友学习也很快,我和弟弟对这几部戏都可以倒背如流。有好几个晚上,我们还可以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整部戏里的台词演说完。

咱们俩小时候的确很喜欢这些动画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我更喜欢和弟弟那时候的默契。我们长大了,会和朋友一起看blockbuster大电影,会和爸爸妈妈看中文电影,庆幸的是我们俩还会一起去戏院看动画或一些不太卖座的好电影。有时我在想,如果有天弟弟有女朋友了,是不是就不和姐姐看电影呢?

哈,或许你会觉得我好像有恋弟情节,其实我只是希望当我们越来越年长,各自忙碌生活之余还能保持这几十年来的兴趣和默契。再说,我们俩现在也十分享受携着爸爸妈妈一起进戏院看戏!以前爸爸妈妈会陪我们在家里看《狮子王》,现在我们一家看大荧幕享受一流的音响。这种天伦之乐真棒!电影制作人,希望你们可以继续做好中文电影。我们一家人才可以一起泡电影院及分享观后感。

PS: 最近的大马电影真的做得不错,就连马来语和英语说得比中文多的《Ola Bola》,我爸妈都赞好。随后的《我来自纽约》也得到爸妈的好评。期待接下来有更多的中文好电影。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感情的世界只能循序渐进》/李明逐(中国)

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和编剧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在1998年上映,并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奖,以及最佳男主角提名,这算不上最热门最抢眼,但确实是真正的赢家,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特这对竹马竹马的好友终于基情无限的登台演同一部戏,尤其是在马特·达蒙扮演的小威尔的成长和心灵变健康的过程中,本·阿弗莱特扮演的查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小威尔说: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我希望你离开此处,离开现在的无聊生活,你的才华不应该被自己糟蹋和埋没,这是多么深刻的爱啊!

这部电影的假设是,没有拖油瓶和男主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这是个自我突破、修复的故事。

小威尔幼时成为孤儿,继父虐待他,使他心灵留下阴影,难以信任别人;即使遇到关心、爱他的人,也不能敞开心扉,而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爱他的人,别人爱他,他却伤害他们。

但该剧的感人之处,在于细腻地表现出男主感情的变化。对威尔影响最大的人是心理学教授桑恩先生。
230516A
威尔是个数学天才,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清洁工,一天兴起在走廊里回答了获得美国数学会大奖的教授兰博的高难度数学题,兰博意识到这将会是一个如爱因斯坦一样的天才。威尔被兰博发现,兰博把自己的数学希望寄托在威尔身上,这是故事的缘起。

兰博慢慢意识到天才威尔是一个难以被驯服的人,傲慢无礼、打架、抽烟喝酒,小痞子气质100分,最重要的是,威尔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请了5个知名心理医生,都被威尔气走的情况下,不得已去找心理教授桑恩。桑恩是一个故事等身的男同学,又有着和威尔类似的经历,兰博估计二人可能会产生心灵沟通(俗称化学反应)。果然他没找错人。

这个骄阳般的驯服故事就发生在威尔和桑恩身上。

细究桑恩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次心理辅导课程,威尔主导。威尔到的很晚,下巴翘得高到能戳人,哗啦推开门。角色逆转,威尔成为主审官,盯着桑恩的油画,撬开桑恩的心理,痛苦一览无余。因为桑恩一直沉溺于妻子的死去,无法自拔。桑恩被威尔无理的指责所激怒,一气之下,掐着威尔的脖子把他赶走了。

230516B

第二次见面,威尔主导。二人盯着对方,没有说一句话。拉锯战进行中。

第三次见面,桑恩开始有部分主导权。威尔用一则不好笑的笑话打破表面安静实际波涛汹涌的气氛,是的,他被桑恩吸引到了。

第四次,很经典的一幕,最爱的台词出现了。桑恩和威尔在湖边,杨柳依依,桑恩历经世事,对威尔来说更像是一个温和的父亲,补全了童年的不幸。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体会,你从未对她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你并没有体会过“失去”的真正意义…因为只有在你爱某人甚于自身时才会领悟。我怀疑你从未付出过这样的爱。

现在我看着你,眼前所见并非一位聪敏、自信的男人,而是一个无耻狂妄、内心恐惧的孩子,但是你是个天才,威尔。这是毋庸置疑的。没人可以完全认识到你的深度。但是你在我的油画上瞥过一眼、就以为了解了我的一切?你的狂言糟蹋了我的人生!

你是个孤儿吧?但你认为我能看穿你的悲惨生活、认识你的全部,仅仅因为我读过《雾都孤儿》?莫非它能简化你的人生?个人而言,我对此莫不关心。因为你知道吗?我无法通过一些破书来认识你的一点一滴。除非你先谈论自己,告诉我你到底是谁。于是我对此着迷,我愿意来帮助你。但是你并不想这么做,是吗?你甚至还怕你会被说出来的话吓到。”

230516C

威尔从这时开始转变了。

第五次见面,二人大谈棒球,威尔为桑恩因为和女朋友约会错过了最精彩的比赛而遗憾,威尔却说,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女孩,你也会和我有一样的选择。二人讲棒球时的手舞足蹈,是心灵沟通的契合点,从这里,威尔已经和桑恩在一个世界了。
230516D

第六次见面,威尔开始向桑恩吐露心声,虽然只是一点点。威尔和史凯兰分手了,威尔对于人缺少最基本的信任,他觉得史凯兰和他的关系是不
稳定的,史凯兰是富二代,早晚会抛弃他嫁给同等级的富豪,为了避免被抛起,不如早点离开。

第七次见面,是故事的高潮。兰博教授想让威尔继承自己的数学理想,把威尔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导致威尔的严重逆反。威尔去找桑恩,桑恩拿着威尔小时候受虐伤痕累累的照片,更深地了解到威尔的心结。桑恩希望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愿望,并去实现,打破心结,但威尔依旧逃避,桑恩逼迫威尔直视自己,并反复对威尔说“这不是你的错”,故事达到高潮,威尔抱着桑恩哭了起来,像是委屈的孩子抱着父亲哭泣。
230516E

威尔走了出来,心灵获救,骄阳似我,我是自由健康的骄阳。

《心灵捕手》原名叫《骄阳似我》。终究是一个父亲一样的男人对一个男孩的塑造和完善。

剧照摘自网络。

《青春待续之风尘三侠》/彭怡云(中国)

210516A
2015年陈玉珊以台湾1990年代校园爱情、青春怀旧为题材拍摄的喜剧电影《我的少女时代》(Our Times),勾起本人惨绿的青春岁月。苦闷的中学生活,每天拥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考卷和赶不完的补习班,然正在发育的花漾少女,不是只有长脑袋,还有长青春痘一类莫名奇妙的哀愁。被填满的时间表,常连吃饭、运动和睡眠都不规律,抽空阅读香港小说、日本漫画,以及周末泡二轮电影院,为终日纠缠于考卷分数、校内排名和升学压力的女孩打开了另一扇,看见不同世界的窗户。

阿瑟‧密勒曾说:“因失去了过幸福生活的机会,(剧作中)的主人公和他的观众们都试图运用崭新的现代生活材料去修复和重建它。”((美)阿瑟‧密勒著,郭继德等译:《阿瑟‧密勒论戏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65页)。对专注书写和创作者来说,作品既是他们的个体记忆,也是他们寻找回不去的青春印记。1993年,陈可辛和李志毅联合执导的香港电影《风尘三侠》(英文:Tom, Dick & Hairy),似乎就说着社会异化中,人无法在其中上找到自己满意角色的过程,也述说生活在香港尖沙咀的芸芸男女。
210516B

从男音唱出凤飞飞原唱作品《说不出的快乐》带出陈大文(梁朝伟饰)的旁白
,即可察觉两位男性导演的手法。展开故事时间点(陈大文结婚当天)娓娓道来百日前的戏剧性变化。他与自小一块长大的程仁(梁家辉饰)、广东移居香港的表哥毛周朱(郑丹瑞饰)合租一唐(香港唐楼的居室),但三个大男生面对情感却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男性生理欲望展开看似荒诞却真实的情感纠葛,在银行上班的阿文与女友Joyce(刘锦玲饰)19岁奠下的情感基础,却不敌外在的物质和虚荣,直到结婚当天都迟迟不敢拒绝女友的各种要求。不被好友们祝福的婚礼,加上逐渐变质的爱情,徘徊在现实的无奈,只好到夜总会寻欢发泄,却意外爱上夜总会女郎Cat(柏安妮饰),然婚期将近迫使阿文陷入抉择。

剧中另一主角,任职旅游业的程仁是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特别享受有性无爱的无负担爱情,看似不拘泥世俗道德,与女友惠芳(袁咏仪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永远都在夜晚寻不得其他良伴时,阿仁才愿意打电话给惠芳。这样的关系就这样维系着,直到爱慕阿仁的珠珠(阿文妹,朱茵饰)从美返回香港后,才逐渐打破僵局。如单线观察会以为珠珠是单恋阿仁,可有意思之处,阿仁房里挂着唯一的女性个照即是珠珠,碍于她是好友妹妹不可逾举的情况,所以阿仁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爱情未曾真正表态。直到惠芳再也忍受不了他的态度,选择远去的那晚,阿仁与珠珠深谈后才知自己一直深爱女友,却从不知如何向喜欢的人表露埋藏心底的话语,当想表达爱意时惊觉依人早已不在。
210516C

毛周朱是本片三个男人中最有意思的一位,也由我所欣赏的港星郑丹瑞饰演。他将单身想恋又带点乡巴佬的土样表现得惟妙惟肖,剧情安排毛周朱一直把学法文当成学英文,又喜欢像女神般的周慧敏,所以常被室友嘲笑;参加香港的相亲活动,认识失婚男人Michelle(周文健饰),每晚通两小时的电话,差点弄出同性恋疑云。最后,阿朱在某次高大尚的相亲聚会中,在众多炫耀出身、经济条件的男女面前,优雅地以法文向法国服务员点菜,获得长相与周慧敏十分相似的女性Francis(周慧敏饰)亲睐相恋,实在跌破众人的眼镜,当然也让他的另外两位室友阿文和阿仁艳羡。

故事结束在陈大文的婚礼上,除好友程仁怂恿外,教堂牧师的脸转换成阿仁内心的欲望时,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心意,大胆拒绝了娶Joyce的决定;三个男人分别选择自己所爱(阿仁单身),稳定的日子里仍定期相约上夜总会聚会,然后在一起藉捐血来检测自己是否得病。按戏剧手法安排,这部作品是香港通俗喜剧的老套路,但我总爱定时重温剧情。1990年代的台湾依旧非常保守,中学名校多半是男女分校,如有学生情侣手牵手走在路上,必会引来众人侧目和耳语。以我的母校为例,已毕业多年的学姐,学校于其结婚前夕,接获其未来婆婆请求调阅她在校成绩,在注重个资(编按:个人资料)的此刻校方必会回绝此请求。诡谲之处,当时师长竟以此事件为诫,殷殷教诲尚未成年的女孩们得端正品行和在学表现,避免在婚姻纪录表上留下差评。如今台湾新生代导演们,以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呈现那个压抑年代的轻狂岁月。
210516D

陈可辛和李志毅联合执导的香港叙事风格,冲击观影的台湾受众所处的社会价值,比如说剧情中谈到婚姻的抉择,选择一位自己所爱的烟花女子,还是世俗认定条件匹配但不爱的老情人呢;没条件的单身汉,与失恋男子间的暧昧关系;进出夜总会寻找性欢乐的男子需求等,几乎是潜藏在文化道统教条下的潜台词,尽全搬上台面来讨论。其他如《记得香蕉成熟时》、《金枝玉叶》等作品,皆看似嘻笑欢乐,却带着香港那一代人(导演、编剧和演员们)曾拥有的生存形式,挟带青春无限的完整性。当今创作尤其注重,他者(含观众等)的参与,尽管这一直是戏剧技巧中首重环节,然美妙之处,它不仅仅在说故事中人物的故事,也说着写故事者的故事和听故事者的故事,而这画面就宛如今年(2016)春季,美国女艺术家汉密尔顿在《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在西栅景区国乐戏院定制新作《唧唧复唧唧》,萦绕在灯光中的织布机/戏剧舞台/戏剧座椅/舞台上中走动群众的织线 。

摄影:彭怡云(中国)
照片说明:《唧唧复唧唧》的织线。

《风尘三侠》影片链接:按这里(youtube)或按这里(腾讯)

《疯狂的不是石头》/梁山下买豆腐(马来西亚)

200516 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当年在马来西亚的电影院上映后,并没引起任何涟漪;但从互联网得知,它却是2006年一部在中国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的卖座电影。同样是获得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下赞助所拍的电影,马来西亚导演何宇恒的《太阳雨》虽然在威尼斯影展中得了奖,却是一部还没散场就教观众逃了一半的作品。反之,《疯狂的石头》却获得观众的喜爱而轰动一时,若在互联网上搜寻,基本上是找不到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恶评的。

王岳川认为后现代艺术是“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体,没有真理,甚至没有原本。所谓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纷纷失效。” 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的电影,或者说至少在《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表现上,王岳川“没有深度”的看法并不见得能够完全成立。

《疯狂的石头》显然在影片中加入了不少讨好观众的商业元素,但一来商业化本不是什么罪恶,二来商业化并不表示这部电影就毫无有深度的方面可言。商业元素并不能全然抹杀一部电影的价值。基于这种信念,在此选择了《疯狂的石头》作为讨论的对象。

X X X X X

有言“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电影看多了也会有同感。虽然说是“创作”,但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许是其他影片给予的启发,一部新片往往还是留下了一些其他电影的痕迹。

1981年的美国电影《上帝也疯狂》(God Must Be Crazy)和《疯狂的石头》一样,故事都是由从天而降的可乐开始讲起,而且剧情也都相当疯狂。基本上来说,《疯狂的石头》比《上帝也疯狂》更进一步,导演运用高明的蒙太奇手法,把一罐从天而降的可乐,巧妙地将这个故事的所有重要关系人一下子全贯穿起来了。

一心泡妞的谢小盟,在缆车上被人踩了一脚,手上拿的可乐因而从空而降,砸破了包世宏偷开出来练习的公家车的挡风玻璃。在下车检查后,指着高空缆车诅咒,却让忘了拉煞车的车子溜下斜坡,撞上开发公司秦助理的高级轿车。撞车声也引来原本正在调查道哥、小军、黑皮三人匪党的警察。

这种一口气“引见演员”电影手法固然有趣,但也不禁让人有深一层的思考,其实种种事情之间,往往都是环环相扣、互成因果的。这似乎也可以作为“蝴蝶效应”的另一种注脚。

《疯狂的石头》也难免让人联想起,香港许氏兄弟1981年的电影《摩登保镖》。两部电影的笑料,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主人翁的不够专业,再加上其创新的“奇想”而导致。《摩登保镖》中许冠文训练保安队员的种种方法,诸如“模拟”开车、跳伞理论、手指塞枪管等,其逻辑跟《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用假的高压电警告牌、以厕所的冲水感应器来充当保安感应器等,都属于异想天开的一类。

可惜《摩登保镖》美中不足的是剧情太过松散,整部电影几乎就是由一连串不相干的笑料堆砌而成。这也是许氏兄弟电影一贯的风格。从1974年的《鬼马双星》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红极一时的许氏兄弟电影,曾经是大家引颈期盼一年一度的最佳娱乐,最后就因为观众厌倦了这种呈献方式而终于没落。《疯狂的石头》的节拍相对就紧凑多了,而且让观众在笑料不断中,获得了“5400秒的笑声”。

《英雄》中李连杰和甄子丹在打斗时所用的京剧声效,和《疯狂的石头》在一些慌乱场景出现的京剧快调如出一辙。又因为《疯狂的石头》选择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空,譬如当包世宏发现自己中了调虎离山计而赶回庙中捉贼、发现翡翠被调包,背景响起的京剧小打音效,其实也同时强调了故事发生的那个特殊时空。

《英雄》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那时候哪来的京戏?根据一般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中国的戏剧历史是从12世纪末才开始的。在那场景配上京剧音效,其实就跟配上1970年代的西方歌曲Kung Fu Fighting同样不伦不类,非常失策。所以,《英雄》的那片段可说纯粹是导演张艺谋为了讨好西方无知观众的手法。

《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虽然出身在1977年,但作为一个曾经“穷得只剩下电影”的电影工作者,想必新电影、旧电影都看过许多。一名电影爱好者,或就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他人提供的养分,逐渐提升自己。若与上述的三部旧电影来比较,至少在技术层面,《疯狂的石头》显然是更胜一筹的。

X X X X X

包世宏和三人匪党的领袖道哥是《疯狂的石头》的两大主角。原本一个正,一个邪,人物个性按道理也“应该”是泾渭分明的。但在后现代的今天,已无所谓什么“应该不应该”了。两个主角的个性实际上是一个正中带邪,一个邪中带正,并不那么的分明,而且都有各自的道德标准,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在电影中包世宏和道哥的形象都是很机灵以及果断的。从厕所内的冲水感应器到澡堂里的声控电灯,包世宏从中得到灵感并一再提升展览厅的保安规格,而道哥在手下进去罗汉寺偷翡翠误触警铃时,马上当机立断的拔下街上配电盘内的所有保险丝,协助失手的手下逃走。但在这些清醒表现之余,他们也不时各自有让人惊谔的行为。

好比曾经在警校学过刑侦的包世宏,临危受命当上了翡翠展出期间的保卫科长。虽然受过正规训练,懂得犯罪心理学、痕迹学,会采用兵不厌诈、高灯下亮、敲山震虎等对应方法,可是,他却对“文明执法”非常的不以为然,认为对付坏人就应该用一把白灰撒了对方再说。在金庸小说的武侠世界里,那完全是典型下三滥的作风,但包世宏原就认定武侠小说是“鬼打架”的书,所以也不见得会介意自己在武侠世界里的形象问题。可是在跟“棒棒”们谈判的过程中,却又完全是一派江湖风范,让人感到十分矛盾。

道哥虽然是个“坏人”,却时时不忘“专业”精神。譬如他就不时教训手下黑皮:“要有智商,才能上档次”,“刚入行,要低调”,“注意你的素质,素质!”,“小不忍则乱大谋”等。再者,道哥是真心诚意的看待自己的犯罪事业,他就曾正经八百的以“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怎么走得开?”来推搪女友菁菁,而且最可笑的是这位女友并非不清楚他干的是哪一行“事业”。在发现菁菁跟谢小盟睡在一张床上,道哥虽然一时气得忘了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警句,准备拿菜刀砍人,反而要黑皮提醒“杀人犯法!”(他们事业中的“项目”有哪一样不犯法?);可是清醒过来后却只想到请教律师。当律师告知这种事没人管时,作为“坏人”身份的道哥怒问:“还有没有王法?”,可见他心中对从小被灌输的守法观念还是“遗毒未清”的。最后他也只好接受现实,象大多数人一般的感叹:“世道变了,就是没有好人了。”

顺带一提那在香港专攻人体艺术的谢小盟。此人平时满口胡言乱语(虽然听起来都很有哲理似的),一副没心没肺的败家子模样,却偷了货真价实的天价翡翠送给一个偶然懈逅的女郎。往正面去思考的话,他也算是个难得的“性情中人”了。

谢小盟这个败家子形象的刻画是极成功的。在这部电影主要是透过对白使一个败家子形象跃然而生,譬如他在拿到暴怒父亲的钱包后,向旁人说的“失去理智了啊”,以及后来的“要浪漫,先浪费”、“与爹地斗,其乐无穷”等,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句。印象中还能够相媲美的败家子形象,只有《活着》里葛优扮演的福贵;其中一个场景他笑眯眯地感叹自己近来常签欠单,连字体也进步了!

《疯狂的石头》中人物内在性格冲突的刻画,是很符合今天这个后现代社会的现实的。一系列失去西方启蒙主义、理性哲学以及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都是后现代的表征。在今天,正如韩国影象资料院院长所言,“致力于改善世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许多人渐渐抛弃了启蒙和斗争的目标,代之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反映。”

对于一些还跟不上时代的人,难免都要感叹,“世道变了,就是没有好人了。”

X X X X X

在不同的时代,疯癫有其不同的定义。然而再怎么变化,都是对人的不理性的一种界定。《疯狂的石头》里许多人为了得到一颗无意中从厕所“出土”的珍贵翡翠,甘冒犯法的风险,付出自由(如小军),乃至生命(如道哥)的代价。翡翠象征了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钱”。

有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疯狂的当然不会是石头,疯狂的永远是人。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电影链接:按这里(youtube)
按这里(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