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周嘉惠(马来西亚)

“梁山”我很熟悉,三不五时总会上去逛一逛。有时候是被逼的,偶尔也会因为一时失去理智的缘故自愿上去。

由于自己“下海”教孩子复习课业,被逼着细读我国当下最新版KSSR Semakan华小课本,不得不吐血数碗。过去两年我以一年一篇的方式写下自己对课本的意见投往《星洲日报》的《言路》版。这样的事通常我会选择私下解决,但是从编课本的单位到前副教育部长张念群,千方百计联系了却石沉大海,别无他法只好公开喊话,看看是否可能把课本某些莫名其妙的部分修正过来。我不是不怀疑狗吠火车的效果,但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读者们有更好的建议不妨提出,我绝对愿意洗耳恭听。在下今年的“年度课本阅读报告”即将出炉,感兴趣的话敬请期待。

今年因为疫情严峻,学校关闭的时间比开放的时间还长。“停课不停学”是动听的口号,惟效果如何则心照不宣。有些老师的网课直接就提供补习班的教学视频链接,似乎让学生自己“过冷河”就足够了。出于好奇,我也跟孩子一起看了一些视频。如果一棍子打翻一船人肯定不公平,但起码我看过的补习班教学视频还真教人感叹是可忍,孰不可忍?照着课本念一遍就叫“教学”?有个专教本国各级历史科的专页,老师倒是在视频中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只不过我十分怀疑该老师的历史知识是否得自电视剧?离谱啊!

吾友徐嘉亮(《学文集》长期作者之一)最近成功闯进几个外国政府的教育网页,有幸见识到人家丰富的图书收藏。一套套完整的英、美、澳中小学各科参考书就在眼前,打开翻翻,再把本国课本拿来一对照,你不得不忧心再这样醉生梦死下去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世界该如何立足!

思来想去,基础教育这事无论如何不能袖手旁观。我和嘉亮兄决定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帮助更多学生打好基础。以后会不会因为这些视频而成为网红实在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事,我们纯粹就是无法坐视、任由一个烂体制典当一代学子,甚至国家的尊严。虽然明知几率不大,姑且死马当活马医,梁山上不也有一百零八条好汉吗?在此呼吁学有专长的读者加入我们的计划。联络方式:xuewenji.my@gmail.com

P/s. 文中提及的阅读报告:1. 《炒熟的种子不开花》(2018),2. 《谢谢!我不吃椰奶饭》(2019)。上星洲网或谷歌一搜就有。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上一篇文章链接:YouTube中的网红和网丑/林明辉(瑞典)/

四零后青少年的玩具/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长柄铁钩与铁环

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滚铁环。一根头上带钩的细铁杆、一只圆铁环就是这个游戏的玩具。记得五十年代初期上初中时,滚铁环是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的内容之一。

滚铁环锻炼人平衡的能力。找准铁钩与铁环的相接点、铁环的竖立点很重要,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

滚铁环能锻炼人机智、避险的能力。手上的铁杆和铁杆头上的铁钩就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铁环的方向。一旦路面不平坦,就要靠手上的力量通过铁杆让转动的铁环避开凸起的地面或凹陷的坑坑洼洼,避开前面出现的人或物。所以滚铁环同时要迅速地观察地面和周围人群等形势,及时做出方向性的反应,绕过障碍物,保持铁环的通行无阻。

滚铁环还能锻炼人的速度和耐力。你跑得快,通过手上的力量,加速铁环转动的速度,你就领先于人,你体力好,能坚持到最后,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滚铁环,学校的操场、现在铺有红红绿绿塑胶地板的游步道是上好的场地。如果让学生们带个铁环进行长跑运动,长跑还会成为学生畏惧的运动项目吗?为什么现在的学校体育课上没有了滚铁环这个有利于心智、体魄共成长的项目?长柄铁钩与铁圈是很容易制作、价廉物美的器具?不,应该称为玩具。它是寓教于乐,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

近来,在风景区看到有成人手持一柄不锈钢长铁钩推着一个直径约一米的不锈钢环,估计两样共重有十斤左右。惊喜铁环回归了,但是身着土豪装,又粗又壮,失去了铁环的小巧玲珑和很多人为控制的主动性,有钱了,常常会装饰过分,失去事物最初的本色和功能。

洋片儿和糖纸儿

洋片儿,一种是指在一整版的稍硬纸板上,由线条分隔成很多长方形,上面画了一个连环故事,多为《水浒传》上的人物故事,或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买回家,把长方形画片一一剪下,成为一叠一二十张的洋片儿。那是有钱的孩子拥有的。没钱的男孩儿有另一种洋片儿。收集香烟的外包装纸,然后叠成三角形的纸片,有的上面还画上自己设想的“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的头像,或者写上“诸葛亮、张飞、关云长、刘备、曹操、黄盖、周瑜、鲁肃”等人名。40、50、60出生的孩子,多数因为家境困难,一般都会自制这样的洋片儿。

洋片儿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地上拍”,看谁把谁的洋片拍得翻个个儿,就是赢家,对方就输掉了自己的洋片。一种是“墙上飘”,把洋片用手摁在墙上,然后猛地放开,让洋片飞下,谁的洋片飞得最远,谁就能任意选择别人的洋片拍,拍赢了第一张,可以拍第二张、第三张。我小时候,放假或者周末余暇,在家里跟弟妹玩的,就是用香烟包装纸叠的洋片在“墙上飘”。我家的房子不大,妈妈把地板擦得很干净。我们就坐在地板上挨个儿飘五斗柜的柜门,因为没有那么空的墙面让我们玩“墙上飘”。我能搜集到的香烟包装纸常常是皱而吧唧的,叠成三角形也不厚实坚硬,使不出力气。我的弟妹赢了我的洋片也还要嫌弃几句。

女孩子更多的喜欢玩糖纸儿。首先是搜集,搜集水果糖纸。那时,能买水果糖吃的人不多。如果能收到的礼物是什锦水果糖,那就会像过节一样高兴。我高兴的不是糖的甜,而是我会有一堆不同花样的糖纸。先用潮湿的干净布巾把糖纸擦一遍,按平,压在厚书本里。过一个星期或者十天,拿出被压平的糖纸,根据糖纸上的花纹,确定哪边是裙摆,然后把糖纸折叠成细细的长条,在五分之二处打个结,打的结是身体,身体上面折叠的短长条分剪成三份。左右两份扭成在舞蹈的两只手臂,手臂在上就在上,在下就在下,任你扭。中间的一条一折,变成披着头巾的少数民族女孩的头型。下面五分之三的长条做裙摆,是欧美十八九世纪那种古典的、裙摆内有钢圈的克里诺林裙。一个个跳舞的少女,在五斗橱面上,排列成芭蕾舞的队列,长排的、横排的、斜的、圆的……过几天换一下,是一种很有虚幻化的想象游戏,我很喜欢沉浸在这些糖纸舞蹈女孩儿的圈圈中,想象她们的舞姿,想象当时的音乐,一边编排这些糖纸女孩,一边哼哼自编她们起舞的乐曲。后来自己做了妈妈,给女儿的第一个玩具也是糖纸女孩。现在虽然已是年华垂暮,但看到漂亮的糖纸,还是首先把它折成跳舞的女孩儿。

牛皮筋和毽子

我那时候的学校,课间休息时,绝对没有要赶着做的作业。大晴天,我们就三五成群走出教室,去跳牛皮筋。首先是搜集牛皮筋,用过的一只只牛皮筋,串成一条绳,两个同学拉住,其他同学轮流跳,一边跳一边唱歌谣。歌谣有的是古诗,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的是自己编的,只要押韵、郎朗上口都会唱念,如“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小熊猫上学校,老师讲课它睡觉……”。最常唱的是“马兰花”,内容是唱数字,没有实在意义,如“小皮球,随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就这么一五一十地累唱上去。当然还有很多,各地传唱不一。

这个游戏,如果好好利用,可以用来语文课的学习和复习。但是随着学校作业增多,课间休息只有去洗手间的功能,而且还是跑着去、跑着回来。什么时候,牛皮筋再回到中小学校园?那时候孩子们就从作业中解放出来了。

踢毽子,踢毽子历史悠久。根据最近青岛出版社出版沈嘉荣、沈衫父女俩编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本《中国老游戏》记载,汉代壁画上就有踢毽子的人物画。直到现在,踢毽子仍然是学校的体育活动之一。

但今昔对比踢毽子已有两点不同:一是,那时毽子是我们很喜欢的冬季课间活动游戏,学生为取暖自发做毽子、踢毽子。现在是学校规定要完成的活动项目,有的学生甚至为此挨骂流泪。在观念上有了本质的区别。

其二,现在的毽子是买来的,塑料底圈,轻兮兮地踢不高。我们那时的毽子是自己做的。家里找出一个中间有方孔的铜板,一小块棉布。棉布叠成双层,包住铜板,沿着铜板周围缝一二圈,然后把多余的棉布剪掉。这样做成的毽子底板有一定的重量,容易踢得高,因为用布包住,踢在脚上也不会很痛。然后翻出春节宰杀公鸡时,从公鸡尾巴上拔下的长毛(那种长毛的根部是中间有孔的管子,直径在0.4毫米以上,可以插三四根漂亮的软鸡毛。拔鸡毛管子就是为了做毽子用,拔下后要小心仔细地夹在书本里,以备用)。从长鸡毛上剪下大约五六厘米长的鸡毛管子,一端1.5厘米长的管子剪成三四瓣,折一下,把它缝制在铜板中间有孔的棉布上。固定后,鸡毛管子与铜板垂直,上面就可以插上软鸡毛,毽子就做成了。

第二天,毽子拿到学校里,同学间还要互相比赛谁的毽子毛好看,谁的毽子好踢。好有一番炫耀自己的天地。

踢毽子有很多花样,可以很多人围成圆圈踢,你传给我,我传给他。可以排成两排,接力棒一样传踢,接不住的就出队,哪队留下的人多,哪队就赢。个人踢毽子,花样就更多了:有小跳(前面踢一下,然后在后背跳起来接着踢)、大跳(前面踢一下,然后转身360度,在后背跳起来接着踢);有跳脚背,就是用脚背接住毽子,再用脚背抛起接着踢、跳手肘、跳脸、跳头顶。我踢不好花样毽子,只能跟别人比数量上谁踢得多。有了孩子后,还教过他们怎么踢,现在不行了,连膝盖都弯不上来了。回忆做毽子的过程,那样专注、那样兴奋不已。如今想再做一个给儿孙,只能望洋兴叹,材料搜集不齐呀!

沙包和麻将牌

下雨天的课间休息,我们就在小小的课桌上,扔沙包或者扔麻将牌。先要做一副可以一把抓得起的五子或七子沙包。用布缝制小袋,里面装上大米或者沙子。装沙子的布袋,缝制一定要精细,不然会一边扔着玩,一边漏着沙子。

五子沙包在书桌上玩,面积有限制。所以一把撒下沙包时,不能过于用力,沙包掉下地,你就不能玩了。扔一个沙包时,要有预测能力,扔多高,有足够的时间抓起、叠放桌面的沙包;沙包叠放要有设计,沙包堆积,体积越小越好;最后要有握力,一把抓起叠放好的全部沙包,还要抓住空中落下的最后一个沙包。只要掉下一个沙包,你就得出局。

麻将牌,总体玩法与扔沙包一样。七张麻将牌,一张扔,六张叠放。直竖、横竖,颜色和花色的朝向等等,堆放款式比沙包多得多。

沙包和麻将的游戏对玩者的眼力、心力和手力都有锻炼。沙包是软的,麻将牌是硬的,所以对手力的锻炼很全面。

X  X     X

写《玩具》一文,让我回到童年、青少年时代,回忆我那时做玩具的过程。因为那时亲自动手做玩具,所以现在碰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自己完成?很少有依赖性。现在我能手工做衣服、做裙子,与小时候动手做玩具不能没有关系。

很庆幸,在写《玩具》一文时,亲友送来一本青岛出版社出版沈嘉荣、沈衫父女俩编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本《中国老游戏》。里面搜集了100种传统游戏,像打陀螺、放风筝、折纸、七巧板、斗草、万花筒、吹肥皂泡等等,都是我亲历亲为过的游戏,而其中的玩具,也是我亲手制作的。这些游戏、玩具对我的心智、想象、观察、动手、生活等能力的培养都有过很大、很大的帮助。好像现在学校师长和儿童教育家们忘了去继承游戏和玩具,这个重要领域的优良传统?这些游戏和玩具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和作用太重要了。

回归吧,传统的游戏和玩具们!

附图摘自网络。顺序为:滚铁环、糖纸儿、毽子、丢沙包

上一篇文章链接:从工具到玩具/江扬(中国)

从工具到玩具/江扬(中国)

摄影机在发明之初真实记录了百年前人类的生活,却在后来发展出席卷全球的电影娱乐工业;计算机出现伊始也不过是为了辅助人工计算,不曾想今日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大放异彩;手机的故事则更不用赘述,今时今日人们花费在手机上的娱乐时间恐怕远远超过了用它办公的时间。这些工具在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渐渐都发展成了玩具。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成为我们的玩具,这些工具也难以发展得如此迅猛,影响如此深远。

但很多人对于工具的玩具化忧心忡忡,担心这些玩具让我们世俗的生活更加娱乐至死,玩物丧志,萎靡不振。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潜心研究这些玩具的软硬件构造及背后的物理数学原理,那么就应该鼓励。而一旦他们沉迷于玩具的应用,就成了颓废堕落的代名词。难道此二者真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么?

究其原因,这是关于谁来决定志向以及什么才是正道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才叫不负韶华,不负此生?如果说只有努力奋斗,名垂青史的人生才叫人生,那么99%以上穷极一生仍然无法出人头地的人们早已被剥夺了生而为人的资格。更何况今天的个体命运难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等级森严阶级固化的社会现状,几乎已经抹煞了任何屌丝逆袭的可能。余下不多的选项则是兢兢业业按部就班地拿到学位供完房贷过完一个体面中产的一生,这就是那些鄙夷“玩物丧志”的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人性中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在于通过与他人事无巨细的比较中找到人生的满足感。如果都在一个学校,得比较谁的成绩好;一起毕业以后,那么就比较谁薪水高;而即便有一天一同被关进纳粹集中营,还可以比较谁更迟进毒气室。这也许是人的社会性的佐证,但却因此忽视了这样的基本事实——没有两个人的起点完全一致,归根结底所有的生活都是个体的奋斗。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些祖上积德人品爆表的屌丝最终逆袭成功,把它放在浩瀚宇宙坐标中——当历史都将不复存在,名垂青史更是虚无。都是蝼蚁一般的人生,又何必分高下呢?

这样消极的论调当然不是要鼓吹逃避现实放弃人生的虚无主义;毋宁说,这是对人生时刻保持警醒的存在主义。对工具的执着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切从目的出发的功利主义,极端的功利主义则会导向“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犬儒主义;而无论是虚无主义还是存在主义都在与这样的功利倾向保持对抗。虚无主义固然不可取,功利与犬儒更是真善美的天敌。中间偏左的存在主义,得以在这样的左右对抗中找到平衡,它所代表的价值理性在人类精益求精的游戏精神中更能得到体现。如果一个人真能沉迷游戏,那么他必将超越满足浅层感官的娱乐,而达到身心愉悦的圆融之境。只要不妨碍他人,没有人有权决定他人如何消磨自己的时间。青春终将蹉跎,岁月总是虚度,那么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无用之用可为大用。让喜欢工具的玩工具,让喜欢玩具的玩玩具。只有人人都拥有沉迷其中的人生,这才是多元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大人玩具/刘明星(马来西亚)

大人玩具/刘明星(马来西亚)

几个月读庄子下来,不多不少有点影响,逍遥并考虑自在。那什么吾丧我、心斋、坐忘,当然是高档的玩意儿,还未有相应的用具,又不敢轻用体会,怕一个心如死灰,再加形同槁木,分分钟走火入魔,万劫不复。由此转往本月主题,用玩具排遣庶事,游于戏而不荒,似无不可。

原本题目是打上成人玩具的,但又有引入非非之虞,况且成心成人,已而为师则是非相分,越发说不清楚。当然,成人用具又当他论。

逍遥之境,变化无常,与已成器皿的物件比较,搭不上。那么,以语言是种沟通的玩具入手,如何?

不是有语言游戏吗?既然有电子游戏、电动游戏、手机游戏的载体,这语言,不也遵循某些规律吗?不然游戏怎么进行下去?这西洋棋的白先和围棋的黑先又如何定夺去?

语言玩具,勉强可以用声音和意义来玩吧?据说,庄子藏道,他的荒唐无端,就满是谜语,而且还不给谜底,够玩三千年。

最近也在关注直觉主义。以前以为男人的第六感迟钝,所以没展开调查。殊不知这些说直觉的,还是一些老男人们。亲爱的年轻朋友,难道除了《王者荣耀》,狄仁杰和妲己都是扯淡吗?

游戏人生,玩世不恭,这些四字成语似乎都带点消极意味。什么业精于勤,把喘口气都弄成偷懒,却也太过了。

像《我是你爸爸》那样,把父亲的名号当成玩具,如何?

进入玩游戏,无物不具。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上一篇文章链接:妈妈的炼狱/客家妹(马来西亚)

妈妈的炼狱/客家妹(马来西亚)

好久没上老友的家去串门子,一上去就看到她客厅的战利品又多了。不是女人的战利品,是孩子的玩具。

老友有三个孩子,最年长的上小学了,最小的三岁。你可以想象一下九年来她家累积的玩具,自己买的,朋友送的,还没加上历年来买的书、小朋友做的手工和纪念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玩具也从益智的升级到专业的钢琴。我常说,哪天我有孩子了,我不会买玩具,去她家要就好,反正她孩子都大了,这样又环保。

哈,说得容易。 我同事有对双胞胎,买玩具得要两份。我问,不能买一份让他们学习分享吗?她说要看情况,能力范围内就买两份,不然后果会……不得安宁。另一个同事之前买了架单车,最近又买了。我问,之前那架坏了吗?她说之前那架买给大女儿的,这架买给小女儿,没买给她过意不去。

看来给孩子买玩具有很多“初纵”,父母亲心情始终如一。心疼和不舍孩子没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常会给他们增添些小玩具要他们快乐幸福。

虽然说天下父母心,孩子的天堂也可能是妈妈的炼狱。我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提嗓子喊叫我弟收拾玩具(妈说我小的时候特别乖,都不用提嗓子喊)。我们玩具没有太多,就一人一个大箩子,但不收拾的时候,遍布满地零零散散的小物件可会让妈妈捉狂。

是的,会抓狂的不只是我妈。我另一个同事也会,甚至采取可以不买尽量不买的措施,和孩子商谈方案和决定。虽然这同事不会时常买玩具,可她家孩子的战利品也不少。我想我这同事和老友的分别是,一个心里设了个数量,另一个是∞,没上限。

我最近学习断舍离,让自己尽量活得洁简。我想多几年有小魔鬼的话,我这套应该会完全被挑战。我已经可以想象到我的炼狱了。

后记:

老友说很多父母不能忍受家里的客厅被玩具攻陷。她家三个孩子,大部分时间花在玩各式各样的玩具、做手工、看书,也不沉迷电玩。给孩子制造这玩玩具的环境和天堂可以转移他们对gadget的高度需求,我觉得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值了。

摄影:清云(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玩具/李娉雯(马来西亚)

玩具/李娉雯(马来西亚)

啊!

它被什么枝状物体鼓作气拖了出去。一道刺眼的光瞬间照射在它身上。长期身处黑暗中的眼睛一时刺痛得无法张开。

上一次见光是什么时候,它已经想不起来了,时间一晃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依稀记得以往晚上八、九点钟是小男孩和它的欢乐时光。小男孩身边总是不缺各式各样的玩伴,它被带来这个家庭的那一天,小男孩一眼就爱上了它。他挣脱奶奶的怀抱,四肢不协调地从大厅奔向在刚到家的爸爸手里的新玩具。“弟弟,这是培乐多(Play Dough)哦,跟爸爸说一次好吗?培—乐—多”小男孩对爸爸的话看似毫无反应,两眼精光地望着它发出呼噜呼噜的叫声。

小男孩总是喜欢把它连瓶带罐地握在手掌里左右摇晃,抑或是带着它在屋里四处奔跑。这貌似是小男孩一贯的玩乐方式,握在手心里就能让他放声开怀大笑。于是,它头顶上的盖子鲜少被打开过,更别说里面的黏土了。男孩握着它把玩的时候,总是可以听见一把略微沙哑深沉却铿锵有力的声音喊着:“玩具要好好玩啊。黏土要拿出来玩才对弟弟!看奶奶捏一些不同的形状给你看!”小男孩不喜欢除了握在手里以外的玩乐方式,小男孩更不喜欢别人碰他的喜爱的物品,奶奶的手若是尝试靠近它,都会被小男孩一掌拍开。有时甚至把手里的玩具甩向对方并张嘴开咬任何尝试靠近他的东西,以宣示主权。但大家总是屡试不爽,小男孩也刚毅不妥协。所以不止奶奶,它也时常在其他家人身上瞥见主人的牙印呢。起初,它还挺沾沾自喜地以为这是小男孩对它的爱。

因此,它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见不了光的一天。

事情还得要追溯到大家为小男孩庆生的那一晚。小男孩在房间里一如既往地把玩着培多乐。小男孩的父母带了好几个袋子回来。那是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弥补。家长撂下袋子,在男孩的额上轻啄一口,说道“生日快乐啊,弟弟。爸妈忙,这些你好好玩。希望你喜欢。”小男孩愣愣地望着父母转身离开,一脸懵懂。但瞥见旁边的新奇的玩伴们,他喜逐颜开地往它们扑去。原本握在手里的培多乐就这样被随手了出去,咕噜咕噜地滚到漆黑的床底下。

培多乐瞬即进入一片漆黑的世界,依稀还能听见小男孩玩得兴奋而发出的呼噜和嬉笑声。它还听见了门被推开的声音,随即传来一把低沉的声音,是奶奶吧。“又给你买了新玩具啊?买了那么多其实你也就只喜欢领着玩具跑来跑去。不爱玩,连话也不说一句……一把年纪了,奶奶还能被弟弟你咬多少次呢?奶奶老了,教不了你,以后也不知道还否有力气帮你收拾玩具的尸体呢!”

声音逐渐远去,是奶奶又把小男孩抱到客厅去玩了吗?是带着新玩伴们离开了吗?那我呢?不要忘了我,不要把我留在漆黑的没有主人的世界啊!

“唉,都还没玩过呢,都干掉了,留着干嘛呢……”话语刚落下,它再次被抛进另一个黑暗中。再也看不见小男孩的感觉忽然涌上心头。不知道他现在还依然只是把玩具握在手里,就能露出心满意足的欢笑吗?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孩子的快乐天堂/清云(马来西亚)

孩子的快乐天堂/清云(马来西亚)

玩具不是小孩的专利,不论你几岁都喜欢玩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对于小孩来说,玩具有着重大地位,即便家里环境穷得不能拥有玩具,小孩也能随时随地把玩任何一件物品或自行制造独一无二的玩具。当你长大后,有能力了,你的玩具也升级了,但对于大人来说,玩具的定义并不同。

“玩”是小孩的本能,“玩”是小孩的工作,“玩”才能让小孩有健全的童年,让小孩健康活泼地成长。父母们请别剥削孩子玩的权利,否则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可惜的是,现代家长多半都轻视和扭曲这一点,只会在物质上满足小孩,譬如给智能手机、ipad等;这些不应该是小孩的玩具,而是大人的玩具,可能带有伤害性的都不是小孩的玩具。小孩的玩具应是能启发他们无止尽的创造力、想象力,还有感官教育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玩具,而且小孩和大人都需要玩具。没有玩具的世界是非常枯燥的,充满玩具的地方是小孩的快乐天堂。

作者提供照片

上一篇文章链接: “玩人”/吴颖慈(新加坡)

“玩人”/吴颖慈(新加坡)

我自认是卫斯理迷,号称读过倪匡以卫斯理为主角创作的全部小说,可是说起《玩具》,我却是一点印象也没有,连关键人物有谁都想不起来。托网络便利的福,现在想看陈年小说再也不必到旧书摊去苦苦翻找二手货了,只要输入书名和作者就可以轻松找到全文,非常方便。《玩具》一共十章,看了开头第一章,我便可以确定自己没有读过这一本。

以前看科幻小说都是囫囵吞枣,才一开头,就想知道结局。作者当然明白读者心意,总是巧妙地把线索安插在不同章节,逼得你非得从头看起不可,否则就摸不透故事的来龙去脉。《玩具》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布局、谜题、线索都非常到位,是会吸引人想一口气读完的那种类型。我已多年不看科幻小说,或说三十年前看完卫斯理系列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了,相隔多年,这本接近半个世纪前的创作,读起来依然让人觉得过瘾。

把人当玩具,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需要等机器人统治世界,早在许多年前,人类早就把自己的同类当玩具了。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小孩,看见村民们慌慌张张冲上山打狼的时候,不是乐得手舞足蹈吗?谁说小孩不懂事,小小年纪就懂得把同类当玩具,不会动的玩具,哪有活蹦乱跳、表情丰富的玩具好玩?西周有个周幽王也喜欢这个游戏,只不过小孩玩弄的是几十个村民,皇帝玩的,可是千军万马啊!为博红颜一笑,不惜呼诸侯来,挥诸侯去,伎俩跟小屁孩差不多,场面却壮观得多。难怪褒姒也忍俊不住,逗得龙颜大悦,小两口便经常以此为乐。两个故事的结局都是自食其果,小孩死了羊,皇帝丢了国,“玩人”究竟没什么好下场。话说回来,《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到底孰先孰后呢?(编按:<狼来了>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那是柏拉图时代雅典采用的儿童启蒙书,时间上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距离周朝灭亡还有一段时间。)

大规模的“玩人”不只是故事而已,现实生活中,掌权者把小市民玩弄于掌心之中,朝令夕改,真是日日新鲜、无奇不有。

不要说对方是同类,小得连肉眼都看不见的小病毒也可以“玩人”,一个不小心,还会被病毒“玩死”!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就像一个背上长了翅膀的小恶魔,只要一逮到机会,就从鼻孔嘴巴钻入你的身体,在你的五脏六腑闲晃,找个适合的地方扎营,顺便结婚生子大量繁殖。一开始可能只是让你发热发冷、全身酸痛精神萎靡,紧接着就是头痛欲裂、恶心呕吐,最后再让你丧失味觉呼吸困难。小恶魔成群结队、东窜西闯,势必把宿主从头到脚尽情玩弄,如果一不小心“玩死”了,大不了就来个同归于尽,那就各不相欠了。

被病毒“玩死”可能不由自主,但现代人自己“玩死”自己也是不胜枚举。明知道毒品有害,却放任自己纵欲其中,这不是“玩死”自己么?明知道醉酒驾驶命悬一线,还是要跟死神赌一赌运气,这也是想要“玩死”自己。这些自己“玩死”自己的,倒不是什么新闻了,自古到今,比比皆是。

被机器人当玩具也好,被皇帝屁孩戏耍也罢,遇到病毒算是倒霉,自己“玩”自己,才是真的愚不可及!

《玩具》封面摘自网络

上一篇文章链接:缝制布偶/驴子(马来西亚)

缝制布偶/驴子(马来西亚)

一开始,我只想给自己缝制一个雪人布偶。

陪伴我已有近十年的雪人已破旧不堪,背后还破了一个大洞,里头的棉花都跑出来了。

网购了用来制作布偶的绒布料,细心研究那旧雪人的剪裁,便开始在布料上画出雪人的身体各部位的剪裁。雪人的主色是白色,可是我发现妈妈正用来缝制衣服的布料很漂亮,便向她讨了一些用来缝制雪人。最后的成品是一个穿着粉色白圆点衣、红裤子的“雪人”(如果这个样子还算是雪人的话)。

外甥看见我的新雪人,要我缝制一个恐龙布偶给他。我曾经帮他组装一个翼龙的木制骨架小模型,但是完成后他没有很珍惜地收好;自此我都不愿意毫无条件地送他东西。

周末,本来是我可以在家休息的一天。外甥闲来无事在蹦蹦跳跳,吵得我受不了。不行,我得给他一些任务。

我说,你的恐龙得你自己做。指示他先在纸上画出恐龙布偶的草图。他边画边自言自语,我的恐龙是两只脚的,四只脚太难做了。他画的恐龙,一条细长的颈项、两条腿、一条尾巴,构图简单应该不难做。我看了心里窃笑,他有自知自明正合我意,因为我的入门手艺还真做不出复杂的布偶。

我拿出青色的绒布和找了一块青色碎布,要他依照恐龙草图画在布料上,然后剪裁布料。画在布料上不如画在纸上容易;布又比纸张柔软难掌控,他剪得有点吃力,剪到一半已在喊手累。我放他一马,替他完成剪裁。

下一个步骤是缝线。要把两块布料缝在一起需要专心和细心,他缝得还不是很好,我之后得拆线重缝。接着是他最期待的“塞棉花”步骤,他很兴奋地将一团团的棉花塞进恐龙的身体里面,我提醒他要塞到恐龙膨膨的才行。最后缝收口比较考功夫,我就不期待他了,自己来完成。

他满意地抱着恐龙向屋里的每个人炫耀。

外甥女看见哥哥有恐龙布偶,羡慕得不得了。她抱着她那已有点破旧的娃娃,眼睛眨巴眨巴看着我说,我要一个公主布偶。

公主肯定不会比恐龙容易缝制。我头上顿时冒出无奈的三条线。

摄影:#驴子(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洋娃娃/红色的鱼(马来西亚)

洋娃娃/红色的鱼(马来西亚)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只会眨眼睛,手脚不能活动的洋娃娃。当时我视若宝贝,用我手上有限的饰物给她打扮。结果,我把晒衣服用的木夹子夹满了她的帽子,硬是把她变成了非洲土后。不是我不要给她头发插上路边采来的野花杂草,而是她穿的娃娃衣服连同帽子给缝死了,我无从插起。印象中我还抱着这个洋娃娃拍过照呢!后来应该是搬家的关系,这个童年玩具也就不知所终了。

时光荏苒,两个女儿长到大概四五岁时,也得到了她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洋娃娃。她们的洋娃娃不只有名有姓,也比老妈的进步多了。眨眼睛是基本的,头、手和脚能活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头茂密的长金发,衣服也可以随意更换,这些都该满足小女生爱美喜打扮的心理投射了吧?世事没有必然。我很清楚记得,当时老大看了几眼摆在地上的洋娃娃,转头就玩别的玩具了。几个大人还以为她第一次接触,不懂怎么玩,就拿起洋娃娃热心示范。不知是不是当时她们还小,审美意识尚未苏醒,看我们捣鼓来拨弄去,老烦的,结果老大一个不爽,小手抓起洋娃娃的头发,再摔一边,紧接着老二扁嘴一哭,从此洋娃娃就收山了。

摄影:周丽雯(澳洲)

上一篇文章链接:宠物的玩具/陈保伶(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