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书:《花香小镇》/山三(马来西亚)

《花香小镇》是安房直子的其中一本短篇集,其他作品有《花椒娃娃》、《风与树的歌》、《遥远的野玫瑰村》等等。在她那如诗如画的文字里,总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她将羽毛球化作“小鸟”、秋天的丹桂花化作“橘黄色的自行车车队”、桔梗花化作“山里来的媳妇儿”……有时会让你感觉怡然自若,有时又会挑起你内心的苦涩情绪,或是淡淡的哀愁。

看看这段载自<不可思议的文具店>的对话,大家可以想象那块神奇的橡皮是如何擦掉小女孩心中的悲伤吗?

“这真的是什么都能擦掉的橡皮吗?”

“是啊是啊,什么都能擦掉。绘画颜料画的画能擦掉,彩色蜡笔写的字也能擦掉。”

“我心中的悲伤也能擦掉吗?”她询问道。

老爷子微微一笑,充满自信地回答说:“当然能擦掉!”

  • 书名:   《花香小镇》
  • 作者:   (日)安房直子
  • 翻译:   彭懿
  • 出版: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
  • 年份:   2014年第9次印刷

我看的书:《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周嘉惠(马来西亚)

之前说过,家里老二正努力在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不久前她告知看完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不过看不懂。坦白说,这本书我是久仰了,但若不是为老二搜集马尔克斯的作品,还真不知作者就是这位大作家。好吧!就趁这几天的假期拜读,看完再跟老二解释她不懂的内容。

书不厚,150页不到,真要看几天就解决了。据说,这是马尔克斯本身最满意的作品。书中的主角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而双胞胎凶手在动手前大事宣扬,实际目的就是希望有人阻止他们的行凶计划;基于家族荣誉,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杀人,但他们并不真的想杀人。虽然如此,在许多机缘巧合之下,圣地亚哥·纳萨尔最后还是在自己家门口被杀了。这种无法逃避命运的状况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古希腊悲剧。

我可以跟老二解释为什么凶杀案会发生,为什么凶手要事先张扬。凶手的妹妹指名道姓是圣地亚哥·纳萨尔侮辱了她,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个指控是真实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借刀杀人的案中案?作者留下让读者继续浮想翩翩的空间,果然是高手手笔,这一点我也跟老二说明了。

不过,关键的关键,我不会跟十岁小孩解释什么是“处女”,所以任督二脉到头来还是没打通。哎呀!马尔克斯恐怕也没想过自己会有十岁的读者吧?真是伤脑筋!

  • 书名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 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 译者          :魏然
  •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年第2版

附:2023年的《学文集》将于2月1日开始贴文,敬请期待。

我看的书:《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山三(马来西亚)

谨将此书献给爱问问题的学生!

因为,没有这种学生,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会很寂寞。

翻看书本第一页,读到这句话即让我发出会心一笑。想想,我们学校的老师哪有这么多时间让学生问问题,虽说(全国统一)考试废除了,但一堆课纲、一位老师得“应付”四、五十位学生的工作量,别说回答问题,备课、赶课、批改作业的时间都排得满满!

《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看见书名时第一反应会是恐龙不是绝迹了吗?考虑带恐龙搭电梯是不切实际的问题吧?这是一本带着问题说科学的报刊专栏合辑。科学世界其实充满了许多想象和未知,而书中通过张教授(作者)与武林高手“草上飞”的问答及观察,带出一系列关于数学、动植物、环境与科学的有趣思考:

“……科学界还制造不出一架飞机能像蜻蜓那么灵活,你看它背后的四个翅膀能快速上下振动,每秒可以振动两百次以上,功能就跟我们的螺旋桨一样。”

“真是可敬的飞翔对手。注意,它竟然弯曲飞行了。”草上飞指着蜻蜓说。

                                                                           ——载自<蜻蜓的飞行美学>

  • 书名:《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21个有趣的科学思考》
  • 作者:张文亮
  • 出版社:财团法人国语日报社
  • 年份:   2014年9月修订一版

我看的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长寿的代价》,出乎意料的有意思。出乎意料或许和书名的翻译有关,原著用英文书写,书名是Happiness is a Choice You Make,意思是“快乐是你所做的选择”。带着看“代价”的期望,结果却收获了许多以前从没想过的老人生活智慧。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他花一整年时间追踪采访了六位85岁以上的老人,这是美国当下增长最快速的年龄层,并有了特别的称号:最老的老人(the oldest old)。在那个年龄,老人都会失去一些东西,譬如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但一般不会失去所有。最老的老人都承认变老和死亡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他们很重要的生活智慧。

有些老人觉得受够了打折扣的人生,有些老人无法忍受来世的念头,但也有老人兴致勃勃地希望活到110岁。老人并不是都一个样子,和其他年龄层一样,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老人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明天只能是预示着身体机能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退化,对生活的掌控进一步削弱,认识的人更少,更接近死亡。然而,能够活到85岁的老人肯定都非常坚韧,他们有能力应对损失,熬过难关。如果足够明智,他们还会遗忘,选择性遗忘,只记得快乐不好吗?

家有老人,甚至单纯的为自己步入老年做准备也好,我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这里不方便附上,真找不到就电邮(xuewenji.my@gmail.com)求救吧!

  • 书名:       《长寿的代价》
  • 作者:       约翰·利兰(John Leland)
  • 译者:       葛雪蕾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   2020年9月

上一篇文章链接:但愿人间尽清醒/周嘉惠(马来西亚)https://xuewenji-my.net/2022/03/10/

我看的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我有一位中国同学,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大学谋个教职。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沦落”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当编辑。这个编辑的职务之一,就是得定期为出版社的出版书籍写简介。一开始我只看同学的介绍文章,后来干脆关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微信公共号,每隔几天就有机会在第一时间了解该出版社的最新书讯。

《阿富汗访古行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的书。近年有感自己对中亚的了解不多,有机会的话都会去找相关的书来看;也不为什么,就是想知道多一点。除了刘拓的这本书,还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和《失落的卫星》等书,更早前还读过独自步行穿越阿富汗的英国人罗新·斯图尔特的《寻路阿富汗》。我也在YouTube看了刘拓、刘子超在《一席》的演讲,他们在中亚都有过非常有趣的经历。

阿富汗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极端的塔利班;早在2001年有1500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时,我就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看过网上那一套阿富汗五十年前的老照片吗?那真是令人心碎的对照,多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居然落魄到今天的境地!

刘拓是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博士,读的是旧石器考古专业。他两次独自去局势复杂的阿富汗,寻访当地古迹遗存,所见所感都记录在《阿富汗访古行记》。作者的文笔普普通通,但无碍读者借着文字领略他在阿富汗游历的精彩。

我看书的速度向来慢,这一本不难读的书花了大半年才在不久前看完。去年10月从网上读到一则伤感的消息,刘拓在前往四川考察壁画时坠崖身亡,终年仅31岁。

  • 书名:       《阿富汗访古行记》
  • 作者:        刘拓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   2021年6月

上一篇文字链接:智慧·态度/林高树(马来西亚)

我看的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对我来说,不论酸甜苦辣,记忆就是记忆。小时候是不是特别美好?其实,我不觉得如此。我的童年并没有过得很悲惨,按那物资匮乏年代的标准来看,还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我就没有把童年记忆当成回不去的乡愁看待的习惯。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认为我是个念旧的人呢?总是对这件事很好奇。也许大家都看走眼了?也许我只是单纯念旧,却不怀旧?嗯……,这逻辑能够成立吗?偶尔在杂物中翻到陈年宝藏,顶多就跟两个女儿说一说历史掌故,然后把灰尘拍一拍,要不丢掉,要不放回原处继续积尘。家不是酒店,有点灰尘是应该的;积尘也真的没那么罪大恶极,所以我跟过去经常保持着一点藕断丝连。

那天找一本郑愁予的诗集给老大,书中夹了张二十几年前的伦敦车票。女儿大惊:“你去过英国?”“去过。”“以后带我们去。”“有机会、有钱的话,可以啊。”女儿没想要追问那张座位舒服吗?我也不觉得有必要多说。记忆就这样,一副可有可无的神气;远不及郑愁予的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来得有味道。

我觉得自己就是记忆中的过客,可能在不经意中造成过些许美丽的错误,或者一些其他形式的涟漪,随着时间的过去,一切不都恢复平静了吗?

《一觉睡到小时候》写的是作者的儿时回忆,文字很有趣,有机会不妨找来看看。如果找不到书而又住吉隆坡附近的话,也可以考虑向我借。

多灾多难的2021年就这样过去了,希望2022年会更好!祝福大家!

  • 书名:《一觉睡到小时候》
  • 作者:巩高峰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年1月

上一篇文章链接:当时年纪小/minoz sky(马来西亚)https://xuewenji-my.net/2021/12/30/

我看的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推荐我看《窗边的小豆豆》,不过一直没去看,主要是因为手头上没这本书。其实,我到今天还是没有这本书,但是最近却从头到尾“听”完了《窗边的小豆豆》。

大概一年前开始用滑步机运动,基本没有偷过懒。坦白说,不偷懒主要是为了偷闲,否则永远有事等着去处理,闲不下来。运动时带上耳机,就是我的me time。有时候听课,有时候听演讲,也有时候会去听脱口秀。身体是累的,但是脑袋是轻松的。有一天YouTube推荐了《窗边的小豆豆》的有声书,既来之则安之,听吧!

不料,这本儿童故事似的书居然那么有趣!小豆豆就是作者黑柳彻子的儿时化身,故事围绕在作者二战期间上小学“巴学园”时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巴学园的教室都是废弃的电车车厢,而创校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实际上是日本一代教育家,有特别的教育理念。这间只有五十几名学生的学校毁于战火前维持了8年,但所有校友都一生怀念在巴学园的学校生活。

根据书中所述,在巴学园的课室里没有固定座位,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致决定每一天的座位。每一天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所有课的练习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自行决定先做自己最感兴趣的练习,其他的练习只要在放学前完成就可以了。这种看视没有规律的教学方法,却是老师认识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思考方式的好方法。

换着自己,也会怀念在这样学校的生活吧?虽然迟到很长时间,幸好最终没有错过这本感动了千万读者的书。谨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 书名:《窗边的小豆豆》
  • 作者:黑柳彻子(日本)
  • 翻译:赵玉皎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年份:2018年

上一篇文章链接:等待奇迹——华小老师的背水一战/周嘉惠(马来西亚)

我看的书/山三(马来西亚)

 喜欢看怪兽僵尸类书籍的才九岁,有天问我:“中国的神兽是什么?”我想了半天,只说了个“可能是龙?”的回答。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四十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个神怪异兽等丰富内容。如果只是一堆古文,我估计兴趣乏乏,买了这本《彩图全解——山海经》就因为图文并茂,还有注释、译文,所以还是比较容易消化。至于才九岁,花了三天时间“翻”完整本书,你说他读懂没懂,他还真能跟我说几个他觉得很奇特的故事!

在此,载一段予大家共赏:

原文: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译文:再往东二百里有座山,名叫太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还长有许多女桢树。山中有一种兽,形状似牛,脑袋是白色的,长着一只眼睛,蛇一样的尾巴,它的名字叫作蜚,他在水中行走,河水就会干涸,它在草丛中行走,草就会枯死,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有大的瘟疫。

书名:《彩图全解——山海经》

编者:(汉)刘向 刘歆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   2019年第2次印刷

上一篇文章链接:都是我的错/宫天闹(马来西亚)

我看的书/驴子(马来西亚)

我看过1987年香港电影《监狱风云》,看过2017年韩剧《机智牢房生活》,但还没看过讲述马来西亚监狱的电视节目。

正好网购到公正党副主席蔡添强的著作《加影自由刑》(Kajang Diary: A Prison Retreat),自述他于2017年9月29日被判入狱,监禁30天的牢狱日常生活。他在狱中写字、画画、阅读、记录每一餐的菜单、用吃剩的面包捏成迷你雕塑作品;有时候他与囚犯、狱卒和狱官闲聊,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想法,以及观察加影监狱的实况。

他在加影监狱一个月,日子不长,他悠闲自在地度过。加上狱官和狱卒知道他是政治人物,不敢亏待他。他也不愿为难他们,因为他知道狱卒的工作繁重,管理监狱实际上很困难。狱官、狱卒都是低阶的公务员,政府并没有给他们良好的待遇。

30天之后,他出狱了,他在书中最后一章写道“你可以把我关进牢房、限制我公开发表言论,但不能阻止我心里诅咒贪污腐败滥权的行为。”

阅读这本书当下,思及疫情下的我们,其实与在牢房里生活多少有共同点。不过我们可是VIP级的囚犯,除了移动上比较受限,我们依然有许多选择权,选择吃什么,选择做什么,选择如何生活。我们只被要求遵守朝夕令改的SOP,做好#kitajagakita的本份。

在国盟政府模棱两可要抗疫又要救经济的决策下,最后会形成怎样的局面?姑且不谈,让时间说明一切。

书名:《加影自由刑》
作者:蔡添强
译者:李红莲
出版社:大将出版社(马来西亚)
出版年份:2018年5月初版

我看的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不久前,老大告诉我,她长大后希望当个天文学家,或者去卖臭豆腐也行。要应付家中两个女儿经常的突发奇想需要非常强大的心脏,我尝试消化这个“惊喜”,不过两个选项之间的落差也未免太大了吧?一开始我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威胁?看样子不像,她的性格据我了解没那么复杂。

两害相权之下,天文学家似乎是比较合逻辑的选择。说是出于诱导的动机也好,鼓励也罢,我决定多找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给老大看。近十几年都上网买书,早已经戒了逛书店的习惯,却恰好在此时偶然踏足书店,然后一眼看见这本天造地设的书,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书名《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作者叫莎拉·西格(Sara Seager),是一本自传。莎拉·西格不知何许人,我平日毕竟和天文学没什么交集,封面介绍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和行星科学系教授、当代天文学界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虽然不认识这个基金会,但奖项感觉分量十足)、TED演讲有超过150万人浏览,看来是一号人物。

书买下了,但这是台湾版的书,老大看不懂书中的繁体字。加上担心老大自己读着读着误入歧途,下定决心长大后卖臭豆腐给住在太阳系外行星的外星人,那就更是枉费心机了。于是,决定和她一起共读。每晚在忙完各种作业之后,如果还有一些剩余时间,我们就坐下来读几段。形式就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念,她一边听一边尝试认识繁体字,遇到需要解释的段落,也可以当场解决。

作者显而易见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读书、研究、教学都表现得顶呱呱,但同时也是个生活白痴。原本有丈夫麦可一手撑住的家务事,却在麦可患癌过世后阵脚大乱。设想周到的麦可留下一份三页长的“地球生存指南”清单,内含一些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各种账单的提醒,应该做以及如何做的家务清单,购物指南等等。不过麦可在重病中列清单难免挂一漏万,譬如“地球生存指南”就没考虑到家里宠物猫过世了该怎么处理?埋葬是必须的,不过冬季里土地结冰,挖不了洞,可怎么办?结果作者决定把宠物猫的尸体包起来放进冰库,权充在春天来临之前的停尸间。这类动作完全超出我们的意料之外,爆笑之余,也让这本自传读起来分外亲切。

除了每晚的共读,我也找了作者的TED演讲视频给老大看,虽然英文程度还不足以明白演讲内容,但至少见到了作者本尊,听到了她的声音,还是让老大很满足的。书在结束前提到2017年8月的一次火箭升空,把作者团队研发的立方小卫星“阿斯忒莉亚”发射去外太空,我们也找来视频和作者相隔四年后一起感受火箭猎鹰九号升空的兴奋。

这一本近四百页厚的书,我们一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这是老大不曾有过的阅读经历,会不会对她往后的命运起什么作用尚言之过早,但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我们决定再接再厉,目前正读着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英文版欧洲游记Neither Here nor There。只能说,比尔·布莱森的英文可要比繁体字难搞多了!

书名:《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

作者:(美国)莎拉·西格 Sara Seager

译者:廖建容

出版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