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饱眼福/杨晓红(台湾)

防疫暑假,待在家观看《这就是街舞3》的综艺节目。节目请来4个大咖队长带队竞舞以及场地制作之精致之庞大之耗费。还有大型节目惯用的大量剪接以及对舞蹈的专用术语的说明及翻译,提升普通观众对舞蹈的认识。节目不时穿插各种舞蹈类型及舞步的说明,老师的赏析解说各舞蹈观看的角度。小孩无师自通在家随意扭动身体,模仿各老师的肢体动作,十分搞笑,也不失为是取代户外运动的一种体适能。

今年《这就是街舞4》除了维持高水平,更大手笔邀请了世界知名顶尖好手来参赛。比赛虽更激烈但更多的是以舞会友。我们则可以大饱眼福,看到舞者的无限可能及创意。其中,邀请了Michael Jackson御用编舞师Tony Gogo来当评审。而知名舞团Gogo brothers其中一场作品赛的精彩演译十分具有MJ风格却不输巨星风采,也勾起了不少对MJ的回忆与尊敬,师出同门实在大饱眼福。

另一个节目《最强大脑》,也是阖家喜欢每年必追节目。当个门外汉看高手过招斗智斗快,非常过瘾。托中国庞大消费市场之福,广告主投入于影剧综艺节目的费用毫不手软,让观众可以看到高水准的华语节目。

宽聊“站在巨人肩膀上”/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不管牛顿说的那句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是谦虚还是讽刺,“巨人的肩膀”是始终存在的。这个巨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头顶上,别说是肩膀了。只是前者和后者选择和搭配的不同罢了。

这个话题的范围太大了,只能检点儿身边零星之事,聊发感触。

其一,去年疫情稍有松懈,与家人一起去良渚文化遗址公园。有一间宽大的茅草披所内,看到良渚历史文化土层的实景模型。5000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层压在最下面,据考古专家比对,那时候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正好是夏王朝,但是良渚已经有了王朝都城,有了成系统的水利工程,有了成熟的水稻田间管理。在那时代,良渚文化绝对是个天地间的巨人。在良渚文化层上面有文字标明的就是吴越文化层,再上去就是宋代的文化层,后面的文化层就更清楚了。面对叠加的文化层,普通人也能一眼看穿文化层是后一个朝压在前一个朝代,是后代人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叠加和顶升上去的,于是,文化层在时间隧道中,演绎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历史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时代,你能在当下存在,履行人生的一切,你必定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其二,在西安临摹碑林,在西安穿越博物馆,在西安注目兵马俑,在西安浴游华清宫,在西安信步城墙,走遍东南西北,从内心感到西安的文物俯拾皆是。在西安回坊内大皮院的李家巷吃最纯粹的西安味道酸汤饺子、biangbiang面,以及花奶奶家的酸梅汤时,看到钉在墙上的木板上,除了财神爷,还有秦始皇和唐明皇。我跟摊上的店小二闲聊。我说:你家还供着秦始皇、唐明皇呐!西安现在富了,全国人民都来西安摔钱。你们也发财了吧?忠厚朴实的店小二面露愧色连连说:“吃先人哪,吃先人!”这个底层的西安老百姓很明白,现在的西安人不用站在秦始皇、唐明皇等先人的肩膀上,只要躺在秦始皇、唐明皇的怀抱里,就能吃现成,能不好好地供奉先人吗?

其三,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论文,当然绝对不允许有任何抄袭。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要让自己的论文出新,有创造。必定要了解之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以,哪一篇论文都有“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什么?是即将形成新论文的作者搜集、分析前人在他所研究话题范围内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的概述;“参考文献”是跟这个话题研究有关的各种角度、各种内容的外围论文。新论文的作者当然不能抄袭前者论文,但新论文的形成,不可能没有前论文,因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就是新论文的“肩膀”。

其四,当今的孩子们,尤其是00后一十年代后半期出生的部分孩子,那个飞扬跋扈啊!他们以为自己是天使,可以任意在天空飞翔,愿意在哪儿停留就在哪儿停留,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过,他们确实聪明,领悟能力很强,只要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做好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在校内,一般不是差生。他们也参加校外培训,从早上到晚上九点也乐此不疲。但他们还能挤出时间来弹钢琴、给自己写的歌词谱曲、画卡通、还写小说,虽然都是尝试,但也有模有样。他们还能挤出打游戏的时间,把游戏打得风生水起。他们真像是一群蓝精灵。他们自认为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心中无人,

他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理由地吃好的穿好的,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没有别人。碰上好吃的,他们不会想着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先吃一口;他们大声歌唱,不管别人是否在休息;他们很少说“你好!”“请!”“谢谢!”如果长辈们跟他们说你应该怎么样做,他们会说:那是你们那个年代的事。如果长辈们向他们请教电脑、手机怎么用,他们就把电脑手机一把拿过去,边前后左右地点击边说:“这种事情我们比你们懂,我们帮你们搞定就是了,你们不用学”。他们就那么狂妄。然而你要他们整理床铺,叠被洗衣,找扫把打扫房间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就傻眼了。在基础生活能力上,他们不屑一学,又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不会做没关系,可以叫外卖,可以上饭店,不会做家务没关系,可以叫家政,所以他们又像是一群脚不踏地的蜉蝣,美丽、优雅,但是没有根底。

问了他们其中的一个初中生,怎样看“巨人的肩膀”?回答说: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说》发明的“日心说”,让他成为了“日心说”的创始人,他又站在了哪个巨人的肩膀上了?一时语塞。这个初中生刚刚看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日心说创始人惊世骇俗的哥白尼》,信手拈来,一个反问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呀,既然是“创始人”,就没有巨人的肩膀可以踩。可爱的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哥白尼只是创造了“日心说”这个词语,但“日心说”这个学说,不只是哥白尼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为了得出“日心说”这个结论,哥白尼不但夜夜辛苦地观察天体星辰,作艰难烦琐的数学计算,而且还努力研读古代的典籍,目的是为“太阳中心学说”寻求参考资料。他几乎读遍了能够弄到手的各种文献。连哥白尼自己都说:“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帮助,就愈是把时间花在那些创立这门学科的人身上。我愿意把我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结成一个整体。”教育下一代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写书的作者,要让孩子们接受客观真实的科学知识,要让孩子们懂得传承,词语是不能随意运用的。

“巨人的肩膀”无处不在,没准你现在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有一颗利国利民的心,无人无有“巨人的肩膀”。你应该也有!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不想成为巨人/周嘉惠(马来西亚)

我不想成为巨人/周嘉惠(马来西亚)

一般人在一辈子中首先会遇见的巨人,十之八九都是自己的父母。这很正常。小时候生活圈子不大,而父母“见多识广”,这现成的巨人很难不成为偶像。

随着时间的过去,有些人成长了,有些人不知基于什么原因,年纪一岁一岁在增加,心智的某一部分却停滞不前。迹象是很明显的,只需要对照一下一个人从原生家庭不假思索地继承了多少的语言、习惯,就能知道情况有多严重。什么叫“不假思索地继承”?就是说不出原因的照搬,以前这么说、这么做,现在同样也这么说、这么做,以后还会继续这么说、这么做,不问为什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条件也一代比一代富足,为什么反而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框框?虽然多半不是故意为之,但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还摆脱不了父母庞大的身影,而父母实际上也没那么庞大,那么父母在自己的生命中已算不上巨人,而是魔障。

鲑鱼在出生地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顺着流水游到大海生活。然而,其实不是所有的小鲑鱼都是这样的,也有部分就一辈子留在原生地;那里没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可供小鲑鱼正常成长,所以至死还是小鱼,被称为侏儒鲑鱼。相比那些在大海里成长的兄弟姐妹们,侏儒鲑鱼的生命是不是显得很不完整?

那些不自觉被原生家庭限制着的人,和侏儒鲑鱼一样没有完全展现自己的生命潜能。这其实是很可惜的憾事。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有意识地争取摆脱原生家庭设下的框框,超越小时候父母残留下来的巨人印象。

不久前问过家里老大,对自己爸爸有什么印象?她说觉得爸爸懂很多东西。老大今年五年级,懂得比她多也很应分,并不会让我觉得飘飘然。她们姐妹的起点比我高,我也希望有一天她们能够超越老爸,懂得更多,做得更好。孙中山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创千秋业。”这是准备做大事者的情怀,一般人只要做到前三部分,已经不失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了。

我无意成为任何人生命中的巨人,我更想成为别人的踏脚石。不论是女儿、朋友或其他人,如果能够因曾经踏在我的肩膀而攀上更高的人生峰顶,那会是最令我感到喜悦的事。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照片说明:罗马帝国遗迹。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为之链接:那些我爬过的肩膀/吴颖慈(新加坡)

那些我爬过的肩膀/吴颖慈(新加坡)

如果爬得越高就代表看得越远的话,那我还真的爬过不少人的肩膀!

过去一年,托周嘉惠老师的福,有幸接触更多的古典著作,透过线上读书会和台湾奉元书院开办的课程视频,让我茅塞顿开,转换了另一种角度,更深一层的理解古典文学。求学期间选修《易经》,半个学期下来完全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只好无奈退选。现在可能正迈向知天命之年,又或是对人世无常另有体悟,更可能是严定暹老师的课堂魅力,我竟把《走入易经的世界》超过100小时的视频全数看完。《易经》绝不是占卜算命而已,里头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值得穷尽一生去学习。身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小老百姓,关于治国之术、大人之学,我自然是不需要掌握,但仁义道德、人情世故、察言观色却是懂一点也无妨。严老师上课时曾经提到,读《易经》不能不背卦,否则就跟它无法亲近。我浸泡在阴爻阳爻之间,感受它的规律、体会它的关联,经常这样耗掉一整个早上,却乐在其中。

灵魂有所寄托,身体健康又怎么可以忽略?长时间跟体重搏斗的我,近一两年对断食产生浓厚的兴趣,读了不少相关著作与文章,当中有人推崇有人质疑,好坏参半。由于对冗长无内容的视频感到厌恶,我极少订阅视频,可是网红史考特医师的“一分钟健身教室”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关注是因为他分析断食相关的研究报告结果,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相对于极端批判断食成效的其他医师来说显得特别温和。其次,花一分钟看视频就可以得知一整份医学报告的重点内容,这对于不喜欢看视频的我来说相当吸引。史考特医师本身是一名健身热爱者,加上物理治疗师的身份,视频内容全部都是围绕健身运动、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这个范围,他经常略过难懂的医学名词,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用简单扼要的方式解读一整个医疗团队的多年研究结果,让我这个门外汉对医学研究也略懂一二。于是,我知道中年以后代谢下降并不会导致体重增加;于是,我知道肌肉量对老年人的活动力来说扮演非常重要角色;于是,我知道根本没有内分泌失调导致肥胖这回事;于是,我知道了许多根本没想过却跟自己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提笔写文章的前一天,我才刚从他发表的贴文得知,脂肪竟然是透过二氧化碳和体液排出体外的,让我又爬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身体如果可以壮硕,那心灵就更应该要强大!最后一个肩膀,是我在脸书上已经关注了四五年的洪仲清临床心理师。我书柜上的书,有一半以上都是经由他的推荐而买的。虽然跟洪医师素未谋面,但每天读一篇他的文章或是推荐书籍的内容已经是习惯,而这个习惯已经维持了好几年没有间断。他的文章经常提到各种情绪管理和亲子教养,其中自我觉察和肯定情绪存在的这一块领域,最让我获益良多。作为一名胸无大志的妇道人家,还有什么比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更重要的事呢?觉察自己、陪伴自己、关爱自己、珍惜自己,都是毕生的功课。从现在开始就要把焦点收回来,集中到自己身上,今生唯一的知己,非自己莫属。

《易经》大概一辈子也读不完,除此之外,《大学》、《中庸》、《论语》(进行中,意者内洽)算是略知皮毛。目前正在拜读太史公的《史记》,刚读完本纪的部分,不知道爬上这些古圣先贤的肩膀,会不会摔个粉身碎骨?(误)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战斗吧!铁甲人!/练鱼(马来西亚)

战斗吧!铁甲人!/练鱼(马来西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怎样的一个感觉?

*****

上世纪的50年代末,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推出名为《铁人28号》连载漫画,大获成功。此部漫画大概就是日本漫画史上,巨型机械人漫画的开山鼻祖。这只身高10.2米、体重31吨的巨型机械人,是由男主角金田正太郎,通过遥控器所操控。主要工作是打坏人,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中。

大约十年后的六十年代末,横山光辉先生再次出击,连载了另一部,更大、更重的巨大机械人漫画,漫画的日文原名为:《ジャイアントロボ》,是Giant Robot的日文音译;台湾译为《机械巨神》、香港译为《铁甲人》。

这只高头大马的巨大机械人,高30公尺,重500吨;比铁人28号大又重了好几倍。漫画推出不久,真人特摄片《机械巨神》也开播。其头部设计就是参考埃及法老的黄金头套,四肢修长、身材瘦瘦的,其手指可以射出名副其实的“指弹”,头顶可以放飞弹,非常好笑。

不过,此部《机械巨神》真人特摄片,在当时真的非常成功,深受大家喜爱。

1992年,《机械巨神》推出了它的第一部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创动画录影带),动画名为:《机械巨神》之地球静止之日。

这部动画片中的男主角,草间大作同学,第一次出场时,抓住铁甲人脸上的抓环、帅气满满的站在铁甲巨人的肩膀上,对着声控手表,喊了一句,“战斗吧!铁甲人!”。铁甲人“轰!”的一声回答,然后只一拳,就把那只长长的火车型机械兽轰出九霄云外、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

漫画家横山光辉先生把机械人的操控系统,从铁人28号那备受批评的“遥控器操控系统”,提升至更先进的“声控系统”。那绝对一个质的提升。想象一下,铁人28号的男一,必须在可以目测到28号与坏人对战的现场附近,边看边手忙脚乱的操作他的遥控器。

玩过街机“街头霸王”的同学,一定很了解,如果要掌握好那左边一根遥杆、右边六粒按钮的遥控器,是多么的令人抓狂一件事。

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间战斗,万一28号跌出视线外、或被某建筑物挡住时,金田正太郎同学必须得抱着他的遥控器,匆匆忙忙得跑去找一个可以看得到28号的现场,继续打怪。可坏人不会怜香惜玉,他们必定会趁着金田正太郎同学跑动、28号停止还击的空挡,海扁28号一顿。

相对的,铁甲人的设计比较先进。草间大作同学叫铁甲人战斗时,它会“轰”一声回应,表示理解,并确认收到主人的指令。然后自己会决定下一招是要出拳还是踢腿、用手挡抑或换成头撞,很合理的人性化的设计。所以草间同学只需告诉铁甲人,“放飞弹!”它就会自己寻找敌人并瞄准,然后决定放几颗,打左边还是打右边,非常厉害。

*****

其实站在铁甲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并不好受。

一个175公分高的成年人走路时,其肩膀会上下移动约3公分;当我们把这3公分放大到30公尺的铁甲巨人身上时,那3公分将会变成51公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到处都有坑洞的路面上驾驶,长时间被重复上下摇动51公分,普罗大众都会感到要晕车,我想我们的草间同学应该也不例外。

巨人走路,站在肩膀上的人会晕车;当它快步跑动时,其肩膀起伏的幅度会大于3.4公尺(约11英尺)。那是一个巨大的抛物线。对一个平均身高155公分,年龄只有12岁的草间同学来说,站在巨人肩膀陪巨人跑步,感觉就好像被人不断的从3.4米的高处,抛下再拉回,每两秒重复一次。如此这般的上下颠簸,一轮下来,轻则伤其手腕、膝盖、脚踝,重则伤其脊椎。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机械设定:铁甲人的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7马赫!

理科生大概都知道,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的比值,马赫数1即音速。马赫数小于1,我们称之为亚音速,大于1则为超音速;马赫数大于5,一般上已被视为超高音速了。

速度和加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普通的飞行员最多能承受9个G的加速度;目前飞行员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最高纪录是10至12个G之间 ,那是经过特殊训练,而且是穿上抗荷服的飞行员所创下的。

而这个最高纪录的10至12个G 的加速度,其飞行速度只是“区区的”3.2马赫而已。

所以,我们的草间童鞋,经过铁甲人又跑又跳,再来一个17马赫的飞行后,如果还能活下来,还能正常的走动,他大概也不需要什么机械巨人了,因为草间同学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超人了。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怎样的一个感觉?

除了视野宽阔,你也要祈祷巨人不会随便乱动,静静的站着就好。

静静的。

**战斗机的飞行员,一般可承受至9G,但是承受G力很难过,而且会耗损大量体力,如果持续在高G情况下,身体毛细血管会大量破裂,身体也会出现大量红色斑点。如坐姿不良或不注意,在高G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颈椎受伤而出现下半身中风现象。

12G估计人就要死了。

  • 动画海报摘自网络。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乐山之巅/刘明星(马来西亚)https://xuewenji-my.net/2021/08/25/

乐山之巅/刘明星(马来西亚)

呐呐呐,先说清楚,我不曾到过乐山市,也没沿河访问过那据称几十米高的,依山凿出的佛像。有时也会想这乐山,可不可以也以乐水来对照;但更多的是想到港剧《风云》那场在头顶的决斗。

小时候看的小人书,画那五指山的故事时,身型比例的猴哥与他尿着写到此一游的手指,大概是暗喻佛法无边吧?暂且搁置佛陀神通,考虑作为一个有生老病死,寿达八旬的智慧化身看待,如何?

偶然也会注意到“大雄宝殿”的大雄与日漫野比的微妙关系。耆那教的大雄mahavira又当如何看待?《进击的巨人》那些不符合日常生活的想象,又对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层面上有些什么影响?

柏拉图《智者篇》的巨人族之间的战斗作为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有人还在为他称支持纳粹耿耿于怀)的《存在与时间》题词又应该如何与时间Kronos相提并论呢?

再说说廿年前炸毁巴米扬大佛的故事呼应开头的乐山大佛,坐佛立佛,也许在加吉兰丹州的卧佛。我倾向以佛为“觉悟”理解了脱生死的无我观,这因缘际会其实不必什么偶像衬托。

仁者,人也。“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庄子·人间世》)庄周既然也说吉祥,就不管是不是在肩膀上了,何不乐山乐水,用这吉祥的趾头生生不息呢?

  • 巴米扬大佛照片摘自《维基百科》。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大树/梁山下买豆腐(马来西亚)

大树/梁山下买豆腐(马来西亚)

巨人只出现在神话,现实中不存在。现实中常见的是大树。

爬上树远眺前方。见到旭日升起,或许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或许会勾起他的诗兴,也可能激励了一些什么其他的。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发生。

没那么大冒险精神,或者四肢没那么发达的人,也许更可能就只留在树下乘凉。俗话说“大树底下好遮荫”,这也勉强算得上是前人的智慧吧?这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哥伦布、华盛顿、孔子,过日子而已,干嘛那么折腾?

不论上树望远,还是树下乘凉,都是选择的一种。各有各的代价,各有各的收获,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值得不值得。就根据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该干什么干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

大树冷眼旁观,就像安徒生笔下的老橡树,当着是一场梦。

“吾日三省吾身”现代版/小猪(马来西亚)

最近常常在问自己,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会被坑?还会做事做得不好,让别人有机会批评?为什么还是学不会多听多做少说话?为什么明知道做错了,还是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得到的结论是,既然一时半刻改不来这些坏习惯,那么至少得每天提醒自己,不要重复这些错误。然后演变成,最近几晚睡觉前都会问自己,今天是不是又说废话了呢?是不是更有耐心听别人说话了呢?几个晚上下来,发觉自己老了,记性不好了,晚上提醒自己的,到明天早上醒来时已经忘了一大半。所以应该要不止每晚睡觉前问自己这些问题,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也需要这么问自己,当作加倍提醒自己,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这么盘算着,实施着,突然间在脑海里闪过若干年前就看过的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谷大神说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传给别人的知识有没有亲身实践过?”

以前从来没把这句话当一回事,总觉得这很多余,哪有人有那么多时间,犯那么多的错误,以至于一天要三次反省自己啊!然而现在无意间重新在记忆里勾起这句话,却是为现实生活所逼。想一想这倒像西方所说的“吸引力法则”,或者他们的冥想。想不到那么久远以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应该要这么做了!

严定暹老师说,千军易求,一将难得。做将军的责任重大,因此绝对不能够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想到”——打败仗的话,做了错误的选择的话,绝不能够说“没有想到”。自己犯下累累大大小小的错误,自问没有当将军所需要的条件。现在吾日“二”省吾身,但求可以不再重复所犯下的错误就心满意足矣!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偶像/何奚(马来西亚)

偶像/何奚(马来西亚)

平时用一个自己喜欢的艺人肖像作为社交媒体账号的头像。有人因此一口咬定该艺人必是我的偶像无疑,我很坦白告诉他,自己没有偶像,他不相信。对只具备单线思维能力的人,多说无益,不相信就随你吧!

如果不是盲目崇拜,那还可以算得上是偶像吗?自己还是粉丝吗?就算是,恐怕也有失“虔诚”吧?我向来对待人的态度是99%信任,保留1%的清醒。如果不巧碰上小人,那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从背后插下来的刀,因为有这1%的清醒,躲过被暗算的机会就大多了。实际上,我觉得你可以完全相信的,唯有死人,古龙以前也说过有一点类似的话。

那么对待我们踩上肩膀的巨人,“仅有”99%的信任是否稍嫌不足呢?首先,我觉得巨人才不会介意,他应该有更值得去关心的人与事。万一巨人非常在意没有被百分百信任而恼羞成怒,嗯……,这巨人的形象也在瞬间漏气,变得没那么高大了。那不就是时候去找下一个巨人的肩膀爬了吗?

  • 周星驰肖像摘自网络
  • 主题:巨人肩膀上
  • 上一篇文章链接:《海鸥》/周嘉惠(马来西亚)

《海鸥》/周嘉惠(马来西亚)

在很小的时候,有一部电影《爱的天地》曾经红极一时,非常受儿童欢迎,可以媲美几年前的动画片Frozen。女主角翁倩玉好比Elsa,你如果胆敢不喜欢,那是会被人打的。电影有多首插曲非常受比较大的孩子欢迎,时不时都可以听到左邻右舍传来这些插曲的歌声,尤其是《自己跌倒自己爬》和《海鸥》两首。

《自己跌倒自己爬》鼓励孩子自强,《海鸥》意思也差不多,歌词中的两句“飞的越高,看的越远,它在寻找理想。我愿像海鸥一样,那么勇敢坚强。”一直不曾从记忆中忘却,每每在生命的转折处想起,感觉就好像有股小小的力量从后推了自己一把,再不容易的坎也轻轻跨过去了。

这些插曲都是典型的刘家昌作品。如今从YouTube搜出来重新再听,别说我家女儿,连我自己听了都想去撞墙。

确实,时代是不同了,听歌的口味改变,人的思想也不一样。海鸥飞的高,看的远,因为当年的人还重视理想,因此移情以为海鸥也在寻找理想。今天还有几人去考虑理想的问题?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都是不需要理想就可以活得妥妥的生命,轻松又愉快。

我并非总是觉得今不如昔,只是在感概一个时代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