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一场误会/李黎(中国)

前几天约了两年未见的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是在工作中很少遇见的能静下心聊聊书籍和最近感悟的人。聊到最近一段时间阅读的书籍,他向我推荐了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是日本的两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所著。

书还没看,但决定要看,因为我对阿德勒心理学感兴趣。曾经看过他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这本书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我。这个治愈的过程是渐进的,不是顿悟的。相信有过同样心理的人,会能感受到,从自卑的、钻牛角尖的一端走向平和、接受现状的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情,会经过很多次反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无数次的反复,我逐渐从自卑、自怜、自弃的心理状态走出来(心理有复杂性,只在部分时候,沮丧的时候会有类似的心情,其他时候是自信的。这很容易导致情绪的大起大伏)。

前几天朋友见面,他说我变化挺大,最大的感受是,我从容了,平和了。他这样说,我也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就是我追求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明白,自卑是一场误会。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另一句话是性格养成于童年时期,所以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决定了成年后的行为。当我们在童年时得到否定的、消极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在成年后仍然困扰着我们,并在长期的心理内耗中,无法自拔。但阿德勒开导了我们,他认为,当我们正确认识到了自卑,并试图克服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克服掉一个个的小困难,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摆脱自卑的陷阱。

同时,他认为童年时期的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大部分来自于认知的差异,儿童时期个体认知的能力不足,当遇到超出认知、或者并不匹配的社会经验时,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方法。这件事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我们受此影响的自卑情绪,也是偶然导致的结果,是一场误会,并不代表我们个人真的能力不够。虽然这个说法稍有片面,但确实能让我们释然。

另外一个观点是客体分离。还有一种自卑的原因来自于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断地向外界寻求认同感和表扬,当没有获得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事实上过度敏感的情绪,也往往把别人的反馈当成误会。在客体分离理论里,阿德勒主张只关注自己的客体,不关注别人的客体。比如,我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我的客体,需要倾注心力去做。但这件事是否做得好,别人如何看待我,这就不是我的事情了,这是别人的客体,不由我来关注。这就把自己从寻求外界认同的陷阱里抽离出来。

等我读完上面的这两本书,希望能重温阿德勒心理学,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命里无时莫强求/刘明星(马来西亚)

我的志愿是要做YouTuber/宝棋(马来西亚)

某日在上班的路上听到个广播访问小朋友有什么志愿,其中一个答案让我印象深刻:“我的志愿是要做YouTuber。”主持人好奇问为什么?小朋友说:“因为可以赚很多钱。”

当时听了觉得好笑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觉得孩子年纪小小就把职业和金钱扣在一起,我有点难过。这位小朋友怎么那么快失去了童真?

我记得以前老师每半年要我们在学生报告里写上三个志愿。那时年纪小,不了解什么是志愿。老师说志愿可以是和自己爱好有关的职业。我那么爱演爱唱歌,明星歌星很自然就被写在表里。

老师也说志愿可以是你尊敬又成为你榜样的职业。警察、老师、护士和医生很伟大,我也应该做得来,因此也曾经被我写进簿子里。写得最牛的是银行家……。别以为我说的银行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那种,十岁的我还不懂这些。我指的是在银行里工作的人,因为这些OL穿着美美的,长大当个OL一定没错。

虽然我小时候的志愿没有很伟大或特别,但当我写这些志愿的时候,脑里出现的画面没有一大堆金钱飘撒在身边。我写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小小的梦想。我希望广播录音的小朋友要成为YouTuber的这个梦想和快乐不是以金钱为最终目标,况且它赚不赚钱也不是绝对的。

我认为YouTuber(或其他类似平台制作者)这新职业的范围很大,他可以是艺人,类似演员和歌手带着要给大众欢乐的使命而存在;KOL(关键意见领袖)横跨各种领域传播知识,让更多人增广见闻学以致用;专业人士甚至老师、牧师、科学家等也可以参与。它不仅仅是个职业,也是个可以辅助各个专业的平台。传播正能量和知识以造福人群应该是他们的使命。

听说YouTuber很赚钱,但少了热情和专业也不容易成事。而热情正好与你的兴趣和梦想紧紧相扣。钱很重要,有钱是很快乐。但当你达到某一点的时候,金钱填补不了梦想缺席的遗憾和空虚。希望更多人不管从事任何行业,赚钱之余也能懂得如何快乐和幸福。

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才真正懂得利用互联网,随后至今才认识和了解更多小时候不知道的行业。我们的教育制度确实也缺乏多元化,限制了想象和梦想。现今这资讯自由和爆炸的时代打开了世界的窗户,真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不限于现有的框框,发现自己所热爱的方向勇敢追梦。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影像创作民主了吗?/张雷(中国)

我的臭臭兔八哥/宝棋(马来西亚)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惯,洗澡后总会拿出件新毛巾抹干脸蛋后就抱着窝在沙发或床上,偶尔代替手抹抹鼻子,擦擦脸,看戏看得很感动的时候还可以抹掉眼泪,然后抱着毛巾入睡。

如不是和我那出差多年的室友说她发现我有这个习惯,我还真不以为意。她说我对我的毛巾就好像对待臭臭那样,虽然每天都不一样,但每晚都需要毛巾来“慰藉”情感。这真是一段很有趣的发现和对话,即使我不觉得我家那几件毛巾除了抱得舒服外,还具有这种力量。无可否认抱着毛巾进出客厅房间和睡觉是我的习惯。

其实我身边一些妈妈们是把面巾给孩子当臭臭的,因为面巾可以每天更换,枕头娃娃当臭臭就没那么卫生了。

还真的不能小看臭臭的力量,它可会让大人失去理智。我说枕头要三年换一次,而男友那个扁塌塌的小枕头已“活”了十世,一切都够了。结果得到的回复是那枕头比我年纪还大,是古董,特别珍贵,不要“以下犯上”!然后就把它放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等我不在的时候再拿出来。好吧,我就让你多留你的挚爱一点时日,总有一天你还是得舍离这小家伙!我不排除效仿我妈妈的做法。

我不知道妈妈们要孩子“断”臭臭是不是和我妈一样,狠心一把直接了当在你面前丢弃,让你见证无可挽回的事实,然后断舍离。

我的臭臭是个兔八哥(Bugs Bunny)棉娃娃,连耳带脚大概四五十公分长,凉凉的滑布身,很好抱之余也很好清洗(丢进洗衣机里就行了)。我不记得第一次见兔八哥是什么时候也完全没印象,脑里有的儿时记忆和画面,它一直都在。

随着岁月流失,兔八哥也会“衰老”。有好几次都需要妈妈修补其双耳和头部的裂缝。想象一下小朋友如何拿着兔娃娃到处跑,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兔八哥的耳朵要动那么多次手术。

直到某年妈妈除掉了娃娃的耳朵,把连接处死死地缝起来。娃娃“整容”了,变成没耳朵的兔八哥。但主人我依然对它不离不弃,还因为娃娃没了耳朵剩下圆圆的头和身,像极个小婴儿,于是替它改名叫baby。

记得有一年妈妈三翻四次要把baby丢进垃圾桶,我都是用跑、用抢、用闹地从妈妈手中“救回”baby。然后把baby藏在玩具堆里,自信地认为妈妈看不见就不会丢了。

然而,丢baby始终是妈妈的决心。那天放学回家,妈妈大扫除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事情不妙,baby不见了。问妈妈,妈妈嘴角上扬说不知道。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我找遍家里的每个角落甚至翻了厨房的垃圾桶都不见baby……

结果,我走出阳台往楼下的超大垃圾槽一看。Baby就躺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堆里,直直地望着天,望着我。

我“噢!No!”一声,眼泪滑下还责备妈妈“侵权”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baby丢掉。(你三翻四次地救baby于升天,难道就不知道妈妈根本没考虑这点吗?)

妈妈只是冷冷地说:“要的话就下楼去拿回来咯!”

我看着那臭臭又肮脏的垃圾槽,还要爬上去跨过垃圾海才可以拿回baby……

“无赖”!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baby了。就是那个画面:陪我接近十载的兔八哥,又名Baby,在那晴天大太阳下壮烈地躺在垃圾堆里,望着天,望着我。

作者提供P图

上一篇文章链接:玩具/闪闪(马来西亚)

潮流兴/野子(马来西亚)


曾几何时,潮流一度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如今则演化成不言自明的共识。当人家责问你为何做某一件事时,一句“潮流兴”似乎就足以全身而退,不带走一片云彩飘然离去。法不责众的道理还好懂,从众就不需要对道德负责的概念则有点让人不太容易消化。不过,能不能接受是另一回事,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古已有之,于今尤烈!

近年来最潮的社会风气莫过于乱丢垃圾了。国民已经彻底接受了把公共场所当垃圾桶的思维,小至把纸巾、矿泉水瓶、汽水罐随意丢弃,大至把用过的卫生棉、坏掉的电器、未婚生产的婴儿照样往窗外一丢,反正眼不见心不烦,至于别人烦不烦关我什么事?不服气你也可以丢啊!潮流兴嘛!就有如前首相说的名言:apa malu?有什么好丢脸的呢?做人不要脸,哪还怕丢脸,对不对?

潮流正旺时,确实看不出事情有什么问题。譬如当年丘丘合唱团红极一时,那首《就在今夜》多让人激动啊!今天试试去YouTube翻出当年《就在今夜》的MTV再看一次,小心别被自己的假牙呛死!天啊!丘丘团员一直都穿得像Ultraman的吗?

所有问题都会在退潮流时水落石出,只是没人有兴趣继续去关心那码事,好像只是发了一场连自己也记不清楚详情的噩梦。过去排队买葡式蛋挞的盛况还记得吗?今天想想蠢不蠢?当然,正常人不会为葡式蛋挞重犯同样错误,我们只会为其他商品排队,好比新款手机之类。

重复历史只让人怀疑人类的智商。十七世纪荷兰人追捧郁金香,和今天的股民追捧手套股票到底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有时候我也会猜想现代酒鬼、瘾君子,是不是在效法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大概这是效法不来的吧?人家竹林七贤到底还有点内涵。

潮流的最主要问题除了盲目,应该就数不具备内涵。不具内涵的潮流,有如海水般潮起潮落,就算一度拍出浪花,最后却什么也没留下。印象再好的记忆中的浪花也经不起退潮流后重新审视,了不起只是引起后人好奇,扮Ultraman真的很好玩吗?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谈潮流/小不点(马来西亚)

他竟然闪!/宝棋(马来西亚)


好友某日突然在她应该睡得不醒人事的时候往好姐妹群发简讯说她非常难过,非常非常难过(重要的事要说三次)。我们几个人见“事态严重”,都守着手机看着WhatsApp上方的typing……,耐心等待她把事情一一道来。

好友说她和儿子并坐在沙发上,她才刚要把头靠去他肩膀上,半途就被儿子的举动打住了。他儿子竟然闪开不让她靠,他竟然闪开!(严重的事也要重复两次)她尝试多一次,儿子还是一样……闪开!还说Geli(恶心)……。

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发了笑脸,安慰她说:

“他不再是你的baby boy了!”

“他是某人的男朋友了。”

“叛逆期。”

“我弟某段时期也是这样。”

朋友的心情似乎没被安抚到,还一直嚷着她接受不到这件事。她接着说她当晚最后一次尝试是拉他的脚,还说不是要他的肩膀只是要抱他的脚!好了,儿子这下总算让她了。可是妈妈还是不开心,仍然很介意。

这事让我想起父亲的一段故事。

他有次陪婆婆看中医,诊疗所在二楼。婆婆走路不太灵活,下楼的时候也有点不稳。爸爸伸手想扶婆婆一把,但我婆婆却反射性地把手微微闪开。不是我爸,而是他妈闪开。就好像陌生人碰了你一下,你脑袋和脸部表情都没什么反应,但你的肌肤却很老实地告诉对方你有点抗拒。

婆婆那反射性反应该是源自于不习惯,也许是儿子的关系,平时没握手也没拥抱。婆婆应该是很久没和爸爸近距离相处和生活了,她不习惯爸的手,也来不及反应爸爸突来的温暖。

不管是儿子躲着妈妈,还是妈妈不小心闪开了儿子,或许因为角色和年龄的差异会有不同感受,但闪开的结果都叫爱我们的人觉得孤单。即使我们是那么亲的关系,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生疏。

孩子长大咯,不索抱了。

孩子长大咯,不找爸妈说心事了。

孩子长大咯,有他们的世界……。

和家人这种“那么近却又那么远”的无奈孤独感,你要吗?即使你我都知道大家是多么地爱对方,可是爱还是需要用时间和行动表达出来才会有更大的能量。

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样很不cool,但随着年龄的成长,这种画面记忆是多么的可贵和温馨。

好友说她儿子不会明白这道理。

妈妈,不要放弃,坚持和他争取你想要的温暖。今天他肯让你抱腿,明天可能会把结实的手臂让出来。他的“不cool”或“geli”不会坚持太久的,千万不要绝望!不要小看自己在他心里的地位,他只是暂时发“少年懵”,一会儿就好。加油!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孤家寡人”的独白/山三(马来西亚)

老之将至/周嘉惠(马来西亚)


那位据说很喜欢龙的叶公曾向子路打探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他这个人呀!发愤起来吃饭都可以忘了,快乐得忘记忧愁,以至于即将衰老也不知道,如此等等。’”(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有人推算孔子那时六十三岁。

杜甫有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如果我们相信杜甫的说法,那么在唐朝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大概不多,而在春秋时代我们想当然的以为七十老者只有更稀少,因此当时六十三岁的孔子应该已经算得上高寿了。老先生一把年纪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精神可嘉且不说,我们还可以推断孔子健康相当不错,老骨头经得起舟车劳顿的折腾。据说,有英国人知道后也十分感动,故将佳酿用“行者仲尼”(Johnnie Walker)命名以兹纪念。

不过,物换星移,现在时代毕竟不同了。在今天的社会讨生活不易,中壮年人忙起来忘记吃饭乃是寻常事,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没有引发中年危机已经算是赚到,想忘忧可殊不容易。如此生活只容大家目光坚定,勇往直前,最好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否则一切都是悲剧,后果堪虞。

其中,我觉得这“老”字最值得玩味。一个人是否病了或死了,都能够很明确无误地判断,可是要怎么界定“老”呢?虽然年纪一把,可是人家心境年轻啊!这算年老,还是年少?如今装嫩、拉皮,或直接“换脸”的人比比皆是;单凭目测,一不小心就会把大叔误当“欧巴”。香港的四大天王怎么看也不像是“老人家”,而他们个个都已经五十开外,甚至直逼六十关口。他们究竟是大叔?欧巴?或“大”鲜肉?在爷爷的年代,如果稍有经济能力,年过半百就可以开始安排后事,而今天,多少人五十岁了还蹦蹦跳跳!

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在今天要像孔子那般不知老之将至并不难办到,仅需要死不承认真实年龄就行了;只要自己高兴,二十五岁生日哪怕连续庆祝二十年也不会有人管你。然而,不论如何自欺欺人,当身上的螺丝开始松动,既发苍苍视茫茫,还齿牙动摇,此刻年岁究竟若干并不那么重要,老了就是老了。但是老了不代表废了,只要你愿意,还是可以像孔子当年一样老当益壮,继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甚至周游列国,年龄和雄心壮志两者并不冲突。我国的敦马九十四岁了还随时准备第三次担任首相,虽然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个人却发现“勉强没幸福”是真理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来到二十一世纪,“不知老之将至”已不再是值得吹嘘的品格,反倒是认清“老之将至”的务实态度或许还可以提醒自己从忙碌中停下来思考未来的生活。人生无非就是从一个阶段逐渐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历程,理解“老之将至”的真谛,除了有助减低骨折的几率,更重要的是腾出空间让自己“好好变老”,在不被周围的人痛骂为“老藩癫”的前提下,把持住自己灵魂在黄金岁月中的虔诚。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主题:衰老

上一日文章链接:与岁月对话/吴颖慈(新加坡)

求职信/宝棋(马来西亚)


念中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做兼职了,机缘下在一间补习中心做小班的英文,数学和美术老师。其实那时也不是真的缺钱用,只是我妈认识补习中心的管理人刚好想找人代班,这份兼职就这样做了好几年一直到我高中毕业。

上了大学,假期的时候都忙活动;入社会大学,能准时放工回家吃晚餐都是奢侈的,周末的时间何等珍贵。庆幸所挣的钱还够消费和储蓄,我才能享受周末的清闲。

最近工作仍然忙碌,但兼职这想法频频出现在我脑里。不是我想要攒多点收入,而是觉得想兼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为梦想踏出第一步。

我想从事非学术性教育,想在人文这一块献一份力。希望更多人或新一代能在忙碌和现实的生活里多注意、正视和解决有关人文的问题。

人家说做事要专心,有人为了梦想而辞去工作创业去了。而我这梦不能保我三餐温饱,也不能供我随意消费,唯有以兼职的方式去做。怎么做呢?惭愧,我想了几年,有好几个方案都放在一旁积尘,等待天时地利人和。

最近新冠病毒带来了许多新现象,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走上网“工作”了。他们不怕镜头,不怕面对群众的勇气其实有鼓励到我。既然是这样,我就从我熟睡在尘埃里的其中一个方案拿出来试试好了。

记得版主当初和我分享创立《学文集》的初衷时,我不禁佩服那份坚持和信念。这对我来说在人文进步里是做出努力了。

版主,既然你这个月出了这个题,我突发奇想,不如你让我兼个差,帮你把《学文集》里颇有意思的文章用视频简介诉说一遍?这样可以让不爱读文章的人也能有这个缘分用看或听来接触《学文集》的养分?

上一期“梦想”这课题已触动我的神经了,当中有句话说“梦想没有行动便是幻想”。加上今天读了篇文章有句话也很有意思“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要不要试做三期看看效果如何?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斜杠青年(Slash)/郑嘉诚(新加坡)


为了这个月新的主题特地去读了想看很久的书,由Youtuber囧星人2年前强力推荐的Susan Kuang 所著的《斜杠青年》(Slash),书写得在接受范围,在书的前半部主要谈此概念和相关的迷思,而后半部大都是在介绍为了成为斜杠青年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经验谈,像是意志力、自制力、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类似的概念早在1996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作者是结合个人经验再次宣传这个概念。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同时间拥有几种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一种最主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体验多元人生,并发展自己各项才能的生活方式。

在1996年,美国学者Arthur (阿蒂尔) 和 Rousseau (卢梭) 已经提出了类似概念,他们称之为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个人能力的发展,使个人通过不同组织来获得更多元化的收入,同时享有更高的灵活性。然而,斜杠青年这个概念正式被确名是在2007年,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写的《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里。 写此书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在纽约,很多人不能用一个完整的词来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用斜杠 “/” 这个符号来表达像是作家/导演/演员各种不同的身份,于是她为这些人创造了——“斜杠青年”(Slasher)这个词。

斜杠生活方式和普遍以为的身兼多职(找part time)的概念不同,身兼多职可能只是找part time/副业,而主要原因只是要多挣钱,但斜杠青年的核心不在多重收入,而是多元人生,并且发展自己想要的人生,对人生、家庭和社会负责,而多元人生带来的多重收入,只是果,不是因。

作者指出有一点很大的迷思是这种多元人生的发展,会让人以为会导致全面平庸。确实,如果说是像舞蹈、篮球和钢琴等技术确实需要大量时间专心练习,但是,也有很多专业不一定需要 “十年苦工” 或是 “一万小时定律” 才能掌握,除了时间的累积,反而是综合能力、性格特质和天赋占了很大的决定成分,像是公司管理、产品设计和创意行销等。此外,一些执照像是健身教练等专业也不需要到一万小时的操练。

因此,只要做出正确的配对,就能发挥斜杠青年的优势,根据玛希·埃尔博尔的总结,这些配对可分为以下5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2.左脑+右脑组合(像是医生和作家)

3.大脑+身体组合(健身教练和艺术顾问)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黄金组合,身份之间完美交织,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 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身份。个人认为这也是最佳组合,因为以自己的能力圈慢慢开展相关联职业,能最大化效率值。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CEO这类涉及多个领域的人)

最后,斜杠青年最大的目标其实是自由,能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富人和渔翁在河边晒太阳休息的故事。富人看到在休息的渔翁,于是上前问他为什么不多做,然后再投资,利用工具增加生产效率,达到财富自由,然后过上想过的人生。然后渔夫反问,然后呢?富人答说那你就可以在海边休息了。渔夫笑说,我现在不是在海边休息了吗?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开始笑富人的贪欲,可是大家没看到的另一面是自由,富人可以决定除了在海边休息,也可以下个月去埃及看金字塔,或是去日本看樱花,甚至可以尝试不一样的职业与生活方式。同样,可能一直努力在同一行业上专精可以达到很高的收入,可是可能这辈子就只过了一种人生,而斜杠青年的优势在于除了多元人生之外,在瞬息万变的这个时代,多重专业可以确保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作者说根据她的工作经验,已经发现在某些领域,“多年经验”可能在开始不那么重要了,像是一些网络行销,如果叫一位30-50年经验老道的经理来建议未来的电子平台营销规划,可能他过去的经验帮不上太大的忙。斜杠青年除了为了多元人生与自由,也是为了准备我们迎接未来越来越变换莫测的人生与职场。

作者是辞职后,开始专心拓展斜杠人生,但是我觉得若要拓展此类人生者,也得参看自身的环境和当地的制度,像是医保制度、退休金制度、孩童教育费、父母生活费等情况,毕竟也不能别人鼓励你做什么就马上傻乎乎地跟着做,毕竟遇到太励志的书之类的是很危险的事。在此,希望所有决定往此方向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不只是钱,而是自己想过的多元人生。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梦与梦想/林高树(马来西亚)


孩子睡觉时多梦,写生字、恐龙、蜘蛛侠等都出现过,因而好奇我平时做的都是什么样的梦?被这么一问,方才惊觉自己已经好久没做梦了。每晚都是累极倒头便睡,以致连上中学开始为催眠而养成的阅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其实我对此事早有所察觉,但始终没弄清楚自己每晚究竟是睡觉还是昏倒。

记得以前在课本读过,做梦代表未进入深层睡眠状态,头脑不能获得充分休息。按照这个道理,做梦也不见得是什么太值得高兴的事。虽然如此,生平曾经两次做了滑稽的梦,以致从梦中大笑而醒,一次尚在小学,另一次则在大学。那两次从梦中笑醒后,一整天都神清气爽,而且整场梦境至今清清楚楚,感觉上多做这种梦理应有延年益寿的效果才对。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心理学课上读到做梦的上述理论时,我很有点不以为然,这些梦境研究想来可能是遗漏了好玩的梦。美中不足啊!可惜!

到了这把年纪,梦没了,是不是顺带着连梦想也没了呢?这是一个经常在心中玩味的问题。马丁路德金说:人因梦想而伟大!不过坦白说,我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再不曾想过要伟大,那真不属于我走的路线。除了能力有限,功利一点去考虑,伟大能减少脱发吗?伟大能帮助减肥吗?显然不行。那我为何平白无故去让心志受苦、筋骨受劳、体肤挨饿?岂非没事找难受吗?智者不为啊!即便区区恐怕也算不上什么智者,但现有的IQ也已经足够阻止自己去做伟大的梦了。

没有梦想是不是就注定将成为一条咸鱼呢?这我倒不那么悲观。漫漫人生路,除了梦想和咸鱼,其实还有很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实事可干。我个人的原则是,既别太跟自己过不去,也别太放纵自己,尽可能往舒适圈以外多五公分的地方试探水深。还有就是,可能的话,做什么都好,尝试从中去发掘点乐趣出来。

我不指望每天生活都可以开心得像是捡到宝,即使做梦也不是每一次都会笑到醒,做人态度还是实在一点比较好。如果经常可以带着微笑去面对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也就差不多了,不做他求。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谢谢你原谅我的任性/小奇(马来西亚)


身理时钟在还没天亮时叫醒了我,昨晚疯狂的画面还在脑里飘着。贪睡,继续睡。

妈妈悄悄地走进房间,给我温暖的拥抱。我和妈妈说对不起,害你们担心了。爸爸随后进来,出乎意料,他火爆的脾气不见了,还说知道我最近非常压力,理解我。可是父母难免不会不担心。他说他不会管我太多,因为现在更应该管我的是我未来的另一半。

他丢了一句话,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的,身边还有其他人。我转过身子,眼泪流下来了。我就这么一次为自己而活,把自己放得无限大。是对,还是错的?

昨晚我好像叛逆期的孩子,放肆地早出晚归。没有做坏事,只是做了平时不会做的事。喝醉了,不回家了。三十多岁人怎么还那么任性呢?连回想起来我都会摇头,也取笑自己那么不理智。

平淡是福,但我忽略了平淡生活里无型的压力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自己。为了工作,为了更稳定的生活,我成功说服自己压力的好成就了这一切一切。我扛得起。

我没注意到这几年来我泪崩的时候都是在那两个朋友前。也许他们不在我家人和好朋友的圈里,有些话才能毫无忌惮地说出来。老天爷派他们出现在我生命里,就像个救生圈一样,让我缓一缓气后再出发。

最近压力得开始怀疑自己的忧郁症又要复发了,老天爷仍然眷顾我,在这个时候给了我喘气的管道。在酒精的魔力下,我第一次说不回家,我第一次不看时间。完了,第一次把自己放得无限大,当下就只看到自己。

酒意散了,回到现实里。我还是我,仍旧扛着我认为应该的角色和责任,我仍然想不到理由为什么不应该,成长和生活不都是一箩箩的责任吗?

但至少那天的放纵,我心里的担子好像轻了一点。虽然很好笑,但我好像看到了住在心里仍然是个孩子的我,有时需要出来玩。

没人告诉你你过得很压抑,没人教你怎么把自己释放出来。但认清这事实后我学会了一点一点去满足自己。不让心里那个孩子死去,偶尔要出来走走。

当自己我行我素得太离谱的时候,肯定伤害了身边最亲的人。我承认自己犯错,也坦言自己非常需要那样地放肆。你不知道能体谅和原谅自己的那个人有海量的心宽。

我仍然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谢谢老天爷仍然照顾我。感恩。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