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约了两年未见的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是在工作中很少遇见的能静下心聊聊书籍和最近感悟的人。聊到最近一段时间阅读的书籍,他向我推荐了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是日本的两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所著。
书还没看,但决定要看,因为我对阿德勒心理学感兴趣。曾经看过他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这本书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我。这个治愈的过程是渐进的,不是顿悟的。相信有过同样心理的人,会能感受到,从自卑的、钻牛角尖的一端走向平和、接受现状的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情,会经过很多次反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无数次的反复,我逐渐从自卑、自怜、自弃的心理状态走出来(心理有复杂性,只在部分时候,沮丧的时候会有类似的心情,其他时候是自信的。这很容易导致情绪的大起大伏)。
前几天朋友见面,他说我变化挺大,最大的感受是,我从容了,平和了。他这样说,我也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就是我追求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明白,自卑是一场误会。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另一句话是性格养成于童年时期,所以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决定了成年后的行为。当我们在童年时得到否定的、消极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在成年后仍然困扰着我们,并在长期的心理内耗中,无法自拔。但阿德勒开导了我们,他认为,当我们正确认识到了自卑,并试图克服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克服掉一个个的小困难,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摆脱自卑的陷阱。
同时,他认为童年时期的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大部分来自于认知的差异,儿童时期个体认知的能力不足,当遇到超出认知、或者并不匹配的社会经验时,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方法。这件事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我们受此影响的自卑情绪,也是偶然导致的结果,是一场误会,并不代表我们个人真的能力不够。虽然这个说法稍有片面,但确实能让我们释然。
另外一个观点是客体分离。还有一种自卑的原因来自于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断地向外界寻求认同感和表扬,当没有获得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事实上过度敏感的情绪,也往往把别人的反馈当成误会。在客体分离理论里,阿德勒主张只关注自己的客体,不关注别人的客体。比如,我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我的客体,需要倾注心力去做。但这件事是否做得好,别人如何看待我,这就不是我的事情了,这是别人的客体,不由我来关注。这就把自己从寻求外界认同的陷阱里抽离出来。
等我读完上面的这两本书,希望能重温阿德勒心理学,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主题:一句格言
上一篇文章链接:命里无时莫强求/刘明星(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