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话?/周嘉惠(马来西亚)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语言是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今天的我们如果穿越到周朝,就算有幸见到孔子本人,恐怕也难以沟通,老夫子听得明白南洋口音吗?而我方同学连今天的山东口音都听得累得半死,二千五百年前的古音只怕更是不用指望了。孔子时代写的是篆体字,想笔谈也成问题,我们看不懂那些画画一般的字,孔夫子也一样看不懂现代的简体字。顺带一提,我是个有超前部署思维的人,多年来断断续续在学着篆体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科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至少可以跟孔子笔谈一番,厘清《论语》是不是有徒子徒孙“假传圣旨”的篇章。

且不说这么久远的语言了,就算四十年前的语言,在今天的耳朵中、眼睛中也会教人很难受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广告,最喜欢用的广告词就是宣传电影剧情“回肠荡气”,主题曲让人“听出耳油”。我一直对“耳油”很好奇,那可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啊?那时候在电影院中,我总是在期盼着有人会突然流出耳油,不过每次都失望。

汉高祖刘邦是个没读过多少书的老粗,他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乃公”。“乃公”是什么意思?就是今天所谓的“林北”(你爸爸我)。今昔的老粗都喜欢占人家便宜,要当人家的老爸。这勉强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

除了纵向的传承,自然也有横向的传承。一个世纪前流行的德先生、赛先生,源自英文的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学)。那时候的人对民主和科学没概念,于是直接把“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简化成德先生、赛先生,也算情有可原吧?可是今天中国大陆用的“高光”、“死线”却让人看了好不难过。何谓“高光”?何谓“死线”?highlight、deadline也!强调、截止日期根本不是什么新概念,为什么要硬译成高光、死线那么奇怪的新词?还有,最早把space science这门学问介绍到中文世界的老兄英文肯定差得离谱,居然翻译成“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实际上不就是”太空科学”而已嘛!我不明白学界为什么认为任由它“积非成是”能够成为一个可行的招数?

翻译有很多门派,不是只有严复提倡的“信达雅”这一种主张。鲁迅、周作人认为翻译不能译得太顺畅,避免读者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翻译的文本。如果Space science的翻译也持这种理论,我倒是会建议译者“胡不遄死”?这是《诗经》里的话,如果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你怎么就不去死呢?

拉近“代沟”三部曲/徐嘉亮(马来西亚)

“哎呀!你的父亲又往他的房间塞了一大堆垃圾!我帮他扔进外头的垃圾箱,他却一一地捡了回来。”“哇!把收音机的声量调得像轰炸机一样,你母亲疯了吗?”“嗨!你的父亲只是吃肉、吃肉、吃肉…… 还特别爱吃炖肥肉,青菜却一动也不动。从不想想自个儿的高血压,请你告诉他,他中风了,我可不伺候!”

各位看官,以上的话语,乍听之下,或许你会怒火中烧,特别是听到身边人在讲令尊和令堂。“快深呼吸,数三二一;耐心地听……”对了,第一步就是细心聆听,耐心了解,别急着生气。为什么父亲要往房里塞垃圾?向父亲了解后,原来穷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捡了许多废弃的铝罐、旧纸皮等,打算拿去卖给环保回收站,赚几个零钱花。为何往房里塞?只因放在院子里,你看了碍眼,他又不愿与你争辩,唯有收在自个儿的房内了。如何解决?在院子里空出一个地方,让他老人家打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至于收音机的声量太大,父亲不吃青菜,这些都是身体老化的象征。首先,我们应该带老母亲去检查耳朵,或许她的耳朵重听了?老父亲不吃青菜,是否没牙齿去咀嚼青菜的纤维呢?替父亲配上一副假牙,把青菜煮得软绵些,甚至把煮好的青菜剪细;都是可行的方法。可以熬软绵的粥给刚换固体食物的小孩吃,老父亲不需要吗?回头一想,我们也不应该生气身边人,毕竟在最后的一句话里,明显地透露他也在担心老父亲的健康,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代沟的形成,始于不愿沟通;直到误会和坏印象的植入之时,问题就棘手了。因此,第一要旨是听,耐心地听,细心地听……

“阿亮,你的孩子读什么幼儿园?为什么每天都是爬树,玩泥沙,做手工,唱歌;却从不学写字,念书?你啊!不要把孩子当白老鼠而牺牲掉他们的前程……”“妈,孩子读的学前教育是根据华特福的教育理念,着重的是孩子们的身、心、灵的成长,而不是课本上的知识。”“一个月给六百元,这么贵……又不教读书,写字;隔壁家阿翠的孩子五岁都会写简单的英文单字了。”“妈,现在的一般幼儿园收费是一个月三百元,但是首半年得多付约两千元杂费、书费、制服等;下半年则得多交约一千五百元。这么一整年,我们就得交上逾七千元;每个月的收费也是六百余元。至于华特福只是收十一个月的学费,所以价钱上,它较便宜。”“你别忘记,别人家交了学费,可是在学习上有所收获。你表妹的女儿六岁就会用马来文和英文造句了!”“妈,您放心。孩子们认字方面,我会在家教他们写一些象形文字。至于马来文和英文,每晚我都会念这两种外语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听;他们六岁时,我会叫他们Imbuhan 歌。”“都不知道你怎么想?付钱了,还得自己教。小心孩子小学的考试满堂红……”各位,相信另一个与长辈产生代沟的方面就是孩子们的教育。试想想,家慈也是爱孙子,关心孙子的学业,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假如当时的我是这般地顶撞回去:“我的孩子,我管;不需你操心……”,那么事情就糟糕了,不是吗?因此,第二步是我们得常常换位思考,寻找共识。父母不明白,那么我们就得耐心地解释至他们明白。同时,我们也得做出适当的行动,表达认同他们一部分的意见,好让他们释怀。至于身为长辈的,我们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听听年轻人的讲解,毕竟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得顺应潮流。只要大原则不变,生活上和思想层面的变通能让生活更和谐美满,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个出现代沟的层面,当然就是生活中的处事原则与方式。看官们,且看小弟多写一个例子。“阿亮,你失去工作,为什么不去教补习呢?以你的学历,收几班中小学的学生来帮补家用,应该不是问题嘛!隔壁的迪生,一对一,每个小时有七十元哦!”“妈,您放心,我有其他的收入。”“不是有没有,而是叫你教补习赚些外快,帮到别人的同时,又能帮到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妈,我不想骗人……”“你,你,你……怎么叫骗人?真心诚意地教,又不是偷工减料,何来欺骗?后面街的Julie阿姨退休了,还教了两班英文呢!”“妈,我离开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界多年,早已和政府考试的试卷批改要求(marking scheme)脱节了。如果冒然地教错别人,岂不是误人子弟。况且,我一直都不认同读书是为了应考的思维;但如不以考试为主,又会有多少个家长愿意送孩子上门学习呢?如果要我打着补习的旗号,办着让孩子不停地做课外作业,抄答案的事情;我宁愿少吃两餐。”“照你这么说,补习老师都是在骗人咯!”“对不起,妈。孩子们需要的是每天温习功课,明白当中的智慧和知识,以便能学以致用;而不是“抄多多的答案”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这样的收入,我不敢赚,更不会收……”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场对话是不欢而散的。其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又岂能得到全部人的认同呢?只要大家知道爱里头并没有输赢对错,互相尊重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不也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吗?

各位,今天就让我们凭着这三部曲,行动起来,拉近彼此之间的“代沟”,创造一个更和谐美满的生活吧!

  •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我看“代沟”/张雷(中国)

我看“代沟”/张雷(中国)

“代沟”虽然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我发现在不同家庭乃至不同性别者身上,代沟的严重程度很不一样。有些家庭子女和父母之间基本没啥情感沟通,或者鸡同鸭讲;而有些家庭的代际沟通就很顺畅。男孩往往不大会跟父母主动沟通情感状况,但我看很多女孩会很频繁的跟家里诉说自己的情感现状。所以代沟尽管存在,但不可一概而论。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代际沟通习惯,甚至不同性别的情感表达特征,都会影响到代沟的实际状况。

虽然生育自由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但父母的文化视野显然对子女是否能得到一个愉快的童年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文化视野”并不是说学历学位要有多高,而是能否建立一个对儿童成长心理学的健全了解。如果你不认为小孩子的成长就是放养——其实“放养”也没啥,但在现代这个互相攀比的都市文化里谁也不会放任孩子的教育——那么如何在正确的儿童成长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养育就很重要了。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很可能陷入把孩子当宠物或优秀生苗子或二者的结合来养育的误区吧?

其实对成长心理学的学习也就带来了对家庭的正常沟通状况的一种期待。多少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夫妻感情陷入困境,而漠视了家庭情感沟通氛围的营建,进而无意中伤害了子女的倾诉欲望。此外,很多父母尽管会主动问及子女,索求沟通,但始终无法摆脱高高在上的家长身份。比如孩子正乐呵呵跟家长讲同学在课堂上答非所问的囧事,家长马上会肃然起问:“那你正确回答老师了吗?”这种对孩子的“关切”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孩子的诉说激情。久而久之,这种始终高高在上的规训欲让孩子不再期望能和父母平等交流,可悲的“代沟”就这样形成了。

最后,性别的差别是否也会影响到代沟的程度?我想是的。俗话说“女孩是妈妈的小棉袄”。这话有一层意思,即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建立共情,也就更容易与长辈建立沟通。不过男性之间的情感沟通也有男性所倾向的方式。男女可能有先天的不同,但我们后天的学习,我们对共情能力的培养,我们对价值观的思辨,这些都是超越性别局限的,更是文明的价值所系。总之,“代沟”不可避免,但父母和子女都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对自我的科学认知,正是人类文明之光。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听不懂的人话/陈保伶(马来西亚)

听不懂的人话/陈保伶(马来西亚)


“你今晚想吃什么?”
“随便。”
“那就随便吃,去隔壁的煮炒店吃吧!”
“每次都是这样!难得今天是周末,不能好好吃一顿吗?”
女人把电视关了,赌气的走进房间去了。

X X X

“亲爱的,今晚老同学约我出去小聚一下,我也很久没和他们见面了….”
“那你去呀!”
“放心,我会很快回来的。”
女人这时站起来,狠狠的把房门关了。

X X X

“亲爱的,可以帮我把饭桌整理干净吗?待会儿就要开饭了!”
“哦….等下!”
女人终于把三菜一烫煮好,正要端出来时可是看见饭桌还摆着今早的面包,孩子的作业…

X X X


“老公,今晚我妈叫我们回去吃饭 ,姐姐和姐夫也会回来。我们就回去陪他们,好好的聊一聊吧!”

“哦!Ok”

晚饭时间,男人只顾扒饭,不多语。饭后男人只顾低头滑手机。回到家后,女人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叫你回家陪我家人,你只顾吃饭滑手机,这有意思吗?”话完,又是一声狠狠的摔门声。

X X X


女人放工后赶着回家,老公和孩子已在车里等着准备回婆婆家吃饭。婆婆煮了男人喜欢吃的卤猪脚,女人看着那透明的猪肉,碰也不碰。饭后婆婆对着媳妇说:你刚下班,你就去休息吧!这些碗碟就让我收拾就行,免得把你衣服弄脏。

次日婆婆致电给男人:你老婆就是嫌弃我煮的东西!饭后还要我服侍她!她还想我怎样?!

X X X

情侣在一起时开始总是甜蜜,但两人的相处是一种长久的学问,更何况一段感情不但涉于两人,还有两家人的关系。高效的沟通能让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减少误会的产生。还是那一句,你若不说清楚,对方怎么会知道?

  •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鸿沟/客家妹(马来西亚)

鸿沟/客家妹(马来西亚)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80年代,虽然没有像父母那样拥有攀山涉水多姿多彩的童年,至少我也住过板屋,用过井水,由于交通不发达得要步行和乘搭那迟迟不来的公交。比较现在的孩子,他们有多幸福呀!可他们会说:“我们也很辛苦!”我想长辈的脑里应该会出现“你的辛苦算得了什么?”这一行字。

除了晚辈与长辈之间有代沟之说,当我无法和某人沟通,无法理解和接受对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时候,对我来说,那也是代沟,而且是鸿沟。

比如那些打着“没有拆散不了的家庭”口号,光明正大开“小三培训班”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以前的小三大多数都是被藏的,现在的小三会自己走出来明抢明呛。理直气壮地说男人出轨不是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是作为妻子的失责。她们挽救了男人的灵魂,她们才是最应该留在男人身旁,原配请让步。说真的,我真的不能理解她们那毫无罪恶感的逻辑。

也许我眼红人家生活得太好,我就是瞧不起那些“过度”有意和不小心炫富的人。古人说财不外露,但有些人就是怕你不知道,仿佛这些都是衡量他成就的证明。对了,的确有些人会用这段子让你觉得他们的事业红红火火,你若想和他们一样成功,欢迎加入他们的团队,包你赚!

现代的人应该不善于面对面沟通,有事情就往社交媒体上Po:“今天是最糟糕的一天。”“很累。”“我的心就如天空的乌云般黑。”等,简单一句子没阐述来龙去脉自然会有人在下方留言:“你怎么啦?”“你还好吗?”等等。当事人有没有私信回复我不知道,但这种方式得来的安慰很疗愈吗?或许我还能理解有些人确实需要这种方式来强化存在感,但我肯定受不了“图不达意”的内容。对,就是那些图片是美美或性感的自拍照,图文却写着“今天是最糟糕的一天”。虽然我懂她们的用意,但我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我曾经看过有人把死者的照片Po在社交媒体上阐述自己对死者的爱与不舍。我说的是死者的照片,不是死者生前的照片,也不是灵堂的照片。我并不是要对死者无礼,但我看了一眼那照片就心里不舒服。要分享心情故事也不需要那么大尺度吧,就算是在真正的葬礼里,至少我是那个需要心理准备才有勇气走近棺木瞻仰逝者遗容的人。

代沟这事不管是对谁或在哪个时候都存在的,但它所引起的冲突,矛盾和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大家都是互相学习的对象,只要你意识到差异和对错,肯改肯调整自己就没问题了。最怕是遇上不自知及秉持着you only live once座右铭任性做自己的人。我们是群体生活的生物,做自己不是不行,但还是要顾虑下大环境里的人,公共意识还是很重要的。

“代沟”这个词语或许会消失/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我和母亲上街逛马路,是很难得的,记忆中只有一次,而且还真的只是逛逛。经过延安路新会酒家,母亲问我:“你肚子饿吗?”

“我不饿,你呢?”

“我也不饿。”

于是我俩又向前逛,看看这、看看那。我和母亲上了一趟街,什么也没买,什么也没吃。

母亲已经故世。回忆母亲的性格时,想到这件事,心中颇为难受。母亲是个凡事首先想到对方感受的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出生在农村,那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接受的家庭教育还多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1919年打倒“孔家店”的运动,母亲一无所知。设身处地、唯他人所为是我外婆从她懂事开始就要她修炼的品质。外婆不识字,但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文化修养,那是太外婆、外婆、母亲,一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母亲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街道工厂的一份工作,没有收入。我呢,也只是有每个月维持孩子和我温饱的一点工资。囊中羞涩,没有逛街看店的奢望,更不敢轻易掏出袋底,去满足购物的欲望。上街没让母亲尝尝家里吃不到的味道,这事成了我的心病,以致晚上都做起梦来。我梦见母亲,问她:“你跟我上街,想吃什么,你就说嘛,为什么要问我‘饿不饿’?”母亲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转身走了。我追啊,追,最后摔了一觉,醒了。

如今我自己做外婆了。女儿与我没有逛马路一说,要出门做什么事,目标很清楚——到某个印象城买衣服,去某个饭店吃饭,衣服的款式、颜色,什么招牌菜,特色菜,脑子里都已经选定,很清楚。我不会再像我母亲那样毫无定性地去问女儿“饿不饿”、“吃什么”这种问题。在我与女儿之间,在吃穿上没有这种问答式语言。

两代母女相处的代沟很大,非常明显。这代沟产生的原因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两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思维传统的不同而产生,是我母亲、我、女儿三代之间的经济收入不同和待人处事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

我的朋友最近有点苦恼,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他的孙子要升高中了,孙子对绘画艺术很有兴趣,老师也觉得他在绘画上有一定的水平,并且主动提出要帮助他提高绘画能力,鼓励他报考艺术学校。作为爷爷——我的朋友,觉得这很好啊,学习和兴趣难得一致。但是,孩子的父母不同意,一定要孩子报考普通高中,以后考大学。那孩子心虽不悦,但也拗不过爹娘。我的朋友就想不通了。

以前,只有在老一代人中,有的认为绘画啊、音乐啊,舞蹈和体育啊,只能作为余兴活动,不是正经的专业,常常不让孩子正经摆弄。后来这些艺术因素又成了报考名校的加分科目,慢慢地又变为成千上万中考生、高考生中艺术生的敲门砖,有个老师辅导,是许多家长求之不得的。怎么,自己的儿子、媳妇就不愿意,代沟颠倒了吗?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代沟”中代表陈旧观念的常常是长辈,代表时尚观念的常常是小辈。

代沟,什么是代沟?其实“代沟”一词的意思是很狭义的。“沟”在这里是隔阂、距离的意思,“代”是指长辈、小辈两代人之间一二十年的年龄差别。词典上解释说:“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词典在这个词语所体现的隔阂、距离的沟壑里几乎填充了人生所有的内容。然而“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每个人跟别人都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同时代的人之间在认识和行动上,也会有各种隔阂和距离。如果追究为什么两代人之间会有隔阂、距离,年龄不是根本原因。

有一对父子,父亲总是嫌弃儿子用钱大手大脚。小时候儿子吃什么他就嫌什么:“我们省死省活地,连鱼也不敢多吃一条,你倒是,上午吃了冰砖,下午又吃冰淇淋。”儿子成家后,又嫌他:“我们那么大年纪,还自己拖地板、擦油烟机。你倒好,连洗碗洗衣服都叫家政。”其实他儿子在外资公司工作,年薪近百万。白天公司里管着几百个中国IT员工,晚上要跟地球对面的总部老板电话汇报工作什么的,总是不能好好地休息。

后来当爹的退休了,退休工资年年得到增加,儿子也常常给他钱。后来,他也觉得儿子工作确实辛苦,请一两个小时的家政也合情合理。不管什么原因,父与子的价值观念靠齐了,代沟没了。

当然,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

一般年轻人逛马路累了,就拐进咖啡店或者甜品店坐下来,要一杯咖啡或者甜品,全身放松地休闲一下。但大部分老人不会,不是在背包里重重地带一杯水,就是要忍到回家才喝。这也许就是在消费观念上的“代沟”。然而这个“代沟”也在渐渐地缩短。听说每天喝一两杯咖啡,对心脏有好处,老人们对这样的效果很能接受,再加上咖啡的种类越来越多,口味的选泽范围越来越广,现在,老人喝咖啡不在少数。“代沟”是不是也在缩小?

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老人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在改变,再说,老人与下一代各自独立,互相不再干涉,“代沟”是否也在渐行渐远?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主题:代沟

上一篇文章链接:割胶、耕田、赶飞机/野子(马来西亚)

割胶、耕田、赶飞机/野子(马来西亚)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环境,而这些差别都反映在生活用语上。

如果可以蒙头睡大觉,而且是睡到自然醒,有谁不想呢?但是以前我们的父母辈生活清贫,过得比两千多年前的先民还辛苦。《击壤歌》所描绘的时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而我们的父母辈却在清晨三点就得起床准备去树胶园割胶。我没割过胶,无法想象那是种什么样的日子。

到了我这一代,我们流行用“耕田”形容早起。耕田其实不需要三点起床,为了赶上“日出而作”的班车,五点起来就差不多了。当然,我们不是真的为了耕田而早起,而是为了上学、上班,为了避开塞车高峰时间。在城市生活,快连草都见不到了,还哪来的田可供耕耘?

到了下一代,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和我们这一代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虽然有了MRT和LRT,不过很多人还一样在开车,一样在塞车。不一样的是,他们从小就有过大清早赶飞机的亲身体验。不论去的是哪里,赶飞机都是个既辛苦又让人兴奋的过程,和赶上学、上班不是一个概念,不可同日而语。

哪一种生活更值得羡慕,或更值得同情?见仁见智吧?如果有“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的好事,那就真的是very nice了!否则的话,不论割胶、耕田,还是赶飞机,其实都是生活磨练的一种,就指望明天会更好吧!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不只是代沟/土灰狼(马来西亚)

不只是代沟/土灰狼(马来西亚)

和母亲渐行渐远的日子,已经到了。

昨晚得知,继父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去世了。丧礼会在老家马六甲举行。当时我心里想,母亲不知道会不会出席丧礼?在正常情理上来说,她当然应该出席。丈夫的哥哥死了,没特别原因的话,当然是应该出席丧礼啊!顺便照顾老公,安抚他的情绪吧?那为什么我脑海会出现这个疑问呢?因为我母亲不是一般人。大伯的孩子们早知道患病的父亲将不久人世,本来就安排了在月尾让大伯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来个大合照。但是因为大伯的病情恶化的很快,所以叔叔阿姨们(包括继父和母亲)已经在一个星期前提前和大伯一家拍了全体照留念。

果然,今天母亲打电话给我,叫我不用出席丧礼。她自己也不会出席,因为“上个星期才见了他最后一面”。我听了她的话,无语。让我更加生气的是,她转头就跟我妹妹说,我也不会出席丧礼。自己无礼,还要拖别人下水?!

那边厢,继父打算明天就回马六甲。母亲却问他,为什么这么赶着回?过一天再回吧。大伯的出殡仪式,安排在大后天,继父已经归心似箭。大伯在他小时候,和许多家庭的长男一样,做工帮忙家计。而且是手足啊!我不知道这些话母亲是怎么说得出口的。

母亲的性格很怪。很多的行径,仿佛是要把自己表达的和别人不一样。她爱说什么“阎罗王要你三更死,谁人可留到五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她连自己的亲姐和亲妹的出殡仪式都缺席了。所以,在和她住同一屋檐下的妹妹一家3口确诊冠病,怕感染到她和继父而隔离在房间的时候,她大剌剌的打开他们的房门,不戴口罩,并且用他们的餐具吃他们的食物……

她仿佛放弃了生命,每天就是吃喝拉撒,看电视。最近这一年变本加厉,变得超级懒惰。退休在家却不煮饭,不动一根手指做家务。甚至继父从外打包食物回来,连垃圾都是继父倒的。溺爱,大概就是我继父对母亲的态度。

之前我还尝试过对她“晓以大义”,要她运动,要她多出外走动,见见朋友。无奈,这些话都如同针掉落大海。到最后我才发现,她压根儿不想改变。如果我坚持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她,受伤害的反而是我自己。罢了,这是她的人生。套她自己的话,她退休了,退了下来,就只是想悠闲一点过日子。但是“悠闲”和“懒惰”是有分别的。和她同住的我的妹妹,当然更无奈。每每向我投诉的时候,我只是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有一天,当大家不再关心你,不再主动和你说话的时候,那就不再只是“代沟”一词那么简单的原因了。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偶像代沟/公羊(马来西亚)

偶像代沟/公羊(马来西亚)

女儿已到了迷偶像的年龄。自然的,她迷上的我都叫不出名字。她特别迷恋韩国女团Black Pink里面的Rose,她的平板上的墙纸就是Rose。

为了减少和她的代沟,我看韩剧,看Hotel de Luna,懂得了我至今唯一叫得出名字的韩星——IU。

IU还真美,我说。

一旁的女儿听了我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说,Rose才是最美最好的。

我打开YouTube,选了一两首Rose的歌。听了听还真听不下去,不合口味。

之后我开了IU的视频,听了之后说,还真是人美歌甜啊!看了有种心花怒放的感觉(这句不可让太太看到)。

女儿听了后更不服气,说Rose在YouTube的点击率远远超越了IU!

我说,我还真不知道Rose, 我只知道肉s,就是身上很多肉必须加s。之后眼睛盯着女儿,示意她就是肉s(女儿在MCO期间胖了)。

女儿纳闷了。无奈的说,是啦是啦,如果可以,我就是IU,可以了吗?

你是IU没用啊,如果你妈妈是就不同!我打趣的回答说。

坐在一旁的弟弟突然问,如果IU和妈咪你选谁?

哇!好危险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开危险区,我转移话题。IU充其量在韩国很美,如果换去了香港,那里的女星会比较美和有特色,比如以前有个朱茵。

朱茵是谁?女儿问。周星驰的前女友,我回答说(他们都知道也爱看周星驰)。

突然弟弟又问,那猪U和妈咪你选谁?

哇!又是一个危险的问题。但,猪U是谁?我问。

周星驰的女朋友啊!弟弟很顺口的回答。原来他口里想说朱茵,心里却想IU,出口时就变猪U了。

那是朱茵啦!什么猪U?! 之后和女儿一同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女儿又说,我朋友很喜欢杨幂。

我问,你朋友几岁哦?怎么会喜欢杨幂?

和我一样!女儿说。

嗯,好吧。我这年龄也迷上IU,你朋友可以迷上杨幂也说得过去吧!

  •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好累的职场代沟/陈保伶(马来西亚)

好累的职场代沟/陈保伶(马来西亚)

人与人最复杂的事莫过于沟通。来自不同生长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生涯而却要共同在一个屋檐下上班,同事之间的沟通往往就是最累人的事。有时刚开始相处的确愉快得很,突然莫名其妙的对方不理不睬视你为透明。有时明明是一番好意的主动,但对方却觉得是宣战的第一步,于是就把防备心提高到极限,更糟的是还怂恿其他同事来和你唱反调。

1. 不同部门、不同立场
来自不同的部门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这也因此成了彼此的障碍。一旦有一方不肯退让、不肯去接受对方的解释,这种误解肯定是长期纠纷的开始。原本应该针对的问题也不再是主要的事,打赢这场纠纷战才是关键。如果这时候没有上司的介入来停止这场纠纷或做出果断的决定,这可是长期的对抗。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更糟的情况,各怀鬼胎的出主意来奉承上司,万一发生纠纷时,背后还是有靠山来撑腰。

2. 年龄的距离
70、80后的上司处理事情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只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轻易掉心。就算自己有看法但若和上司的看法不一致,自己也不会和上司对抗。但在90后或00后的眼里,这种处理事情方式是老土兼不创新、冥顽不灵、一层不变,怎么能跨国?这年代还叫我们回来公司排排坐在会议室开会?你不知道什么叫着e-meeting吗?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追求理想,这和听从上司的命令或忠诚是两回事,不要告诉我忠诚很重要。不同年代的职场思维也是上司和下属最大的沟通问题。


3. 影响
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往往和领导者有很大的牵连关系,同事之间的沟通也因领导者的能力而定。一个好的领导者懂得如何促使内部团结力量和运用各部门的管理者的影响来制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低员工们的摩擦以达到最佳的能量。反之,优柔寡断和做事拖泥带水的领导者,其员工之间的摩擦和代沟往往最多。

很多时候职场上的代沟和同事之间的摩擦都是很无奈的,也未必有解决方案。工作还是必要的,除非真的想浪迹天涯一世不做工。与其去纠结工作上的不愉快,倒不如放弃无意义的固执,做好本分就无悔了。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生活中其他有趣的事还多得很!

  •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代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废话少说/林高树(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