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允许望文生义的话,把眼界投射到其余四感,当然也有耳界,会有舌界,还有鼻界,乃至皮界。但是这样的推衍并未发生,可想而知,眼睛对应的视觉毕竟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会说开眼界,但不大会要闭眼界。而界限,并不容易确立,不管是眼界,抑或世界。
所谓的大开眼界云云,无非就是见新鲜事物,把之前闻所未闻的看个遍。那么,问题在,为何会有此界限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生死的边界还是比较明显的。脑神经不再能自足运转,大概是人死亡的确立。没有脑子的作用,再美也没有感受了。生有涯而知无涯,这生命的界限规定了能看到的限量。
定义也称作界说。所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线。用这个来看眼界的定义,也许会有帮助。我们望向一望无际的天空,终极的深度有吗?白日看到那蔚蓝的天边,是真的边际吗?大概不是。空气的粒子还是会对光源起折射的作用。真空的超过大气层,光子消散在无垠,所以就是大片的黝黑,没有光,视觉就起不了有七彩的用处。用这样的解释,大概也能说明眼界。
我认为生在世间,时空无法切割,虽然我们的概念可以时空二分。姑且把时间定格,比如拍照般的留下某时的影像,我们视乎能重复看到同样的影像。可是,时间毕竟没有停留,我们的经验一直有微妙的转变,那么,通过已经和过去不同的经验,我们的认知能够确确实实的看作一成不变吗?
于是,开眼界还有拓展空间增加见闻的那层意思。这转移身体,在世间行走,似乎就是体验生活的必然方法。即使个人定立一隅,但宇宙运行,相对看,也就没有绝对的不动了。这稍微扯得远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劝诫我们不要过于依赖别人的经验,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南洋群岛一带,素来有行走江湖的传统。马来语有然道(rantau),就是闯天下的意思。伊班话说的迦来(jalai)固然是马来语的路,迦兰(jalan)一音之转,那个走出康庄大道习得生命意义的内涵是相似的。这和中文语境的闯关东走西口,大有可比之处。当然,回家是寻得安全处所不可免的,所以乡愁牵引着人们愿意觅得安逸。诸如离家出走,浪迹天涯,云游四海,不都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意思吗?还说还有远方还有诗。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我们妄谈界限,以眼为界。对目盲的云游诗人,或许会吟唱着聪明的人儿呀,你们虽然看见,但是你们其实还未看见啊!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栽培/驴子(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