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严晓蓉(中国)


记得小学时候,有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小时晨读按老师的要求朗读课文,三十几个孩子齐声,声音洪亮得犹如在唱一首快乐的歌,其间可能因为某个同学搞怪捣乱,大家又笑成一片。彼时年龄太小,确乎是不明白的,在我们眼里,燕子去了便意味着夏蝉的到来;桃花谢了,随伴着桃子的清新与甜美,在课文与朗读间,缀满了游戏的欢欣。对这篇文的印象,便也附加了很多天真的快乐想望。

时间真如流水从指间滑落无痕,转眼人已中年。近来因为女儿语文成绩不佳的缘故,每日要抽出时间来陪着她阅读。有一日翻出一本散文集,随手翻到一篇,撞上来的便是《匆匆》。现在读这篇文,字里行间的那种属于成年人的惆怅与无奈,读来无论如何都感觉有些悲凉。但想到孩子也正如我当年般的年纪,再加上文字清浅,便让孩子读后与我一起讨论一下对这文章的感受,顺便通过这文章让孩子了解一下朱自清。

小妞接过书,看了几分钟后,想了想,然后抬眼说:“妈妈,这文章我读了,我觉得有点悲伤。”“为什么悲伤呢?”“因为你看哦,他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妈妈,每天我也是这样的,早上起来,我去上学,时间从上课和写作业里过去;放学我回家,时间也从写作业里过去,除了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太阳可以晒在我身上,其它的时候都在写作业里过去,时间过得太快了,我没办法。妈妈你很忙,工作忙,还要辅导我作业忙,可是每天晚上我都很想你。”这时我看着她,小眼睛里已经有点红红的,小小的泪花在里面打转转,便不由得安慰她说:“不会啊,你看妈妈基本每天晚上都和你在一起啊?怎么会想妈妈呢?”“不是的。因为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在讲作业,妈妈很多时间在生气。我觉得每天是跟妈妈在一起,又不是和妈妈在一起。可是就像这文章里说的那样,时间不停地溜走。我要不停地做作业,妈妈很快就老了,我没时间和不讲作业的妈妈在一起。我不要时间过得那么快,所以我总是想妈妈。”说到这里,小妞干脆大声哭出来了。我不由得怔了,将她搂在怀里,她小小的身子哭得抽抽得,很伤心,我却一下子茫然得不知所以。

是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太匆忙了!属于孩子的欢欣,那种从一片绿叶、一个桃子、一个蝉壳中得来的快乐不知什么时候起,都消失无迹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某种力量绑架,匆忙得忘了到底为何出发。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心痛》/严晓蓉(中国)


人生过了大半,绝大多数时候糊里糊涂,顺水漂流,无知无觉。突然有一天被要求写“心痛”这样的题目,也就不知如何下笔,只得随性写去。

记得遥远得如天际般的高中时期,晚自习结束后总喜欢和同学到操场一圈圈地散步,一边说些悲春伤秋的话语,回宿舍必定还要再写一些充满离愁别绪的矫情小文,心内暗暗一边惆怅着,一边又有些小小得意,着实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绪。那些小文现在偶尔在搬家时翻到,读下去冷汗会冒个不停,忙不迭扔开并羞愧不已。事实上对自小生活还算平顺的孩子来说,在大学以前,除了对于成绩的纠结外,情感上的体验还远未到痛的程度。即便是因大学恋情分合所体验到的心痛,当时死去活来,在现在看来,也不过云淡风清的小儿科罢了。

可是过了那个阶段,真正进入生活的日常,并在里面浮沉得太久,痛觉也逐渐麻木,倒像是人体建构的自我防御系统。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了无数道坎以后,再疲惫加麻木的内心,也终究会在某个不期然的瞬间被点醒,并深切感受到痛苦的滋味。前日偶然读苏晓康的《母亲的墓冢》一文,那种就像心被挖空,一下子恐惧不知所措的感觉,应该是现时最怕的痛感。人到中年,父母渐老,平时并无太大感受,仍是像往常一样的似水流年。但当父母不时会感觉身体困顿时,这种恐慌便时时侵扰,挥之不去。在刚刚过去的暑期,父亲因病入院,虽说并不是太严重的病症,但日日到医院探访,医院灰白色的病房,蓝白条纹的病号服,病人苍白的脸,弥漫着的药水味儿,以及刺眼的日光灯,一切都冷冷地展示着生命残酷的真相,以至恶梦。梦中父亲病情恶化,母亲陡然间变得无比脆弱,哭泣憔悴得无以复加。一直以来如山般存在于心中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突然间变得如纸般单薄无助。这时不得不强自镇定地安慰,并重新打理乱成一团的生活。生活的秩序终究被整理得重新呈现出有条不絮的状态,只是秩序的重心点已转移到自己,心里的无助与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害怕亲人随时离去的痛感,真正冷至彻骨。所幸恶梦醒来,岁月依然静好,父亲平安出院,母亲身体康健,家依然安在,心之所系依旧稳当,不禁庆幸之极。但不管如何,心下却如终明白,旧日无法再来,痛亦无可回避,只能在当下的日子里,珍惜已有的温情与美好。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美食与乡愁》/严晓蓉(中国)

101216-nick-wu-9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构成了人生最基本的部分,热爱美食,也被当成热爱生活的一种标记。林语堂认为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里,仍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请一个中国厨子”,中国食物的味道,好象已经成为一种刻印在细胞里的基因般的存在。

记得2013年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记忆》,在夜深时曾唤醒了多少人对于美食的记忆。那些影像里热气腾腾充满诱惑的面食、鲜香的火锅、精致的小菜……,温暖的画面还有煽情的音乐,它们唤起的不仅是满满的口水,更多地是关于家的温暖与记忆。在这样的时候,热切地想望美食,搜寻美食,而当记忆中的食物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享用它的过程带着一种仪式感,一种乡愁仪式。

若将这种乡愁般的记忆用于营销的时候,多半屡试不爽。记忆中最煽情的一则广告是大概是十年前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印象深刻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广告词:“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那亲切而悠长的吆喝,那夕阳下摇曳的芝麻糊担子。忘不掉,那一股幽幽的芝麻糊香!抹不去,那一缕温暖的儿时回忆!”伴着怀旧如老底片般地黄色画面,一度让黑芝麻糊成为夜宵的代名词。在外求学的日子,每当想家的夜晚,尤其在冬日,泡一包黑芝麻糊,在冒着热气的甜香里,似乎总可以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前几日又在一个微信公号里读到一篇关于泡面的有趣文章,从七毛五一包的统一雪菜肉丝面到四块钱一桶的康师傅牛肉面,讲述了泡面的味道变迁史。文章里面也有讲到各种不同的泡面技巧,开水泡面的时机掌控,酱料的投放时间,煮面的加料比如青菜、鸡蛋以及火腿肠的加法,甚至干拌泡面、干吃泡面的味道等等,看了让人不禁莞尔。每个人应该都有过疯狂吃泡面的时候吧?记忆里高中是零食匮乏的年代,食堂里的菜味道和卫生状况糟糕得让人发狂,于是宿管阿姨售卖各种泡面的小屋就成了我们的美食天堂。每当晚自习下课回到宿舍的时候,便叮叮当当地开始用搪瓷碗泡面,泡面的味道,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就是幸福的味道。

如今当然不再吃泡面了。人到中年,讲究食物的各种健康与营养,泡面被定义为垃圾食品弃之,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再吃。但奇怪的是,在食物丰富得让人有选择恐惧症的时代里,孩子居然认为泡面是难得的美味。于是,在极偶然的时候,给她煮一碗泡面,放入青菜与鸡蛋,看她吃时贪婪与满足的表情,在那浮起的腾腾雾气里,霎那间会有片刻的恍惚,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对于青春的乡愁般的记忆。

摄影:Nick Wu(台湾)

《随 想——关于爱情》/严晓蓉(寄自中国)

161215 Li Jia Yong 47
在生活的日常与琐碎中沉浮已久,乍然提到爱情,并要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竟然有些茫然和遥远,不知如何下笔。年轻时也曾有过将爱情当成全世界的阶段,当一段感情消失的时候,沉湎于痛苦之中不能自已。但多年后回望,才想到彼时的痛苦也许与爱情并无太大关联,只是悲伤自己逝去的那段青春罢了。此刻即说到爱情,只能记下一些散漫的随想,以标记当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一命题被绝大多数人认同,人们通常默认,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如文学、绘画、雕塑等皆以爱情为主题。但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如若从生理学角度来做理性分析,那么爱情就是苯乙胺醇和多巴胺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泌与消失直接影响到爱情的存在与消亡,爱情有明显的时限性。

从情感上来说,这些干巴巴的化学字眼实在很难让人与自带光环的爱情联在一起,它们显得粗暴而无趣。但细想之,确实也是如此,如若将太多东西加诸于爱情之上,当爱情来临或未来临时,都不容易从容应对。中国人向来活得沉重,很多时候事业、爱情皆不由自我决定,从小时被不断催促地学习,等学业结束被催促就业和成立家庭,举凡现在盛行的“剩女”的说法便是很好的例证。爱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奢侈品,惟其于此,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又常常显得过于沉重了。

相较之下,西方人对爱情的态度显得更为从容。犹记得前几年流行的美剧《欲望都市》,剧中的四个女人从三十多岁中国人认为的大龄开始演到四十几岁甚至近五十的超龄剩女,她们在剧中并无人们薏想中的孤独与凄清,主人公们一段接一段地不停恋爱,并各自拥有五光十色的充实生活以及风生水起的事业。剧中女主人公们拥有的心性自由也许是此剧在大陆大为流行的重要原因,对于爱情,她们没有太多外在的压力,可以听凭自我的心声,爱情来了就从容自信地迎接和享受,消失后也可以较快地调整好,迎接下一段的生活。近年来,中国如上海、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里大龄单身的女子越来越多,在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生活里,生活的压力让人们通常无暇关注他人的生活,这反而让爱情有了更多余地,更多的人可以在这突然多出的空间里,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期限地单身,但同时又拥有爱情。对于爱情的宽容态度,可以让更多的人心怀暖意,2015年10月新出一部日剧《熟女正青春》,讲述的也是几个四十多岁的单身女子的生活,撇去相对单调的剧情不谈,剧中筱原凉等三个超龄的职场女强人,每日里鲜亮的衣装、包包、首饰搭配,以及与小鲜肉们的爱情,掀开了日本都市里女性生活的现实一角,也展现出一个更为宽容的世界。拉拉杂杂地写到这里,若再提到如何理解爱情,它应该更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和态度吧!

(摄影:李嘉永)

《孩子的世界》/严晓蓉(寄自中国)

161015 Li Jia Yong 45
当初出校门还特别年轻的时候,对孩子其实没有太多的爱心,也缺乏最基本的耐心,觉得有孩子是一件最麻烦而琐碎的事情,所以那时生活中如果碰到亲戚或朋友的小孩子,除了礼节性的敷衍外,通常会绕开走。还记得当时曾有一个工作狂同事,工作风格雷厉风行,为人严肃,待人也较严苛,但自生完孩子后,脸上经常带着笑容,整个人柔软了很多,与同事的相处也比之前融洽。我曾好奇问她有孩子的感觉,她笑盈盈地回答说当然很开心啊。当时的我真是完全无法理解:带一个婴儿长大,整日奶粉奶瓶尿布,那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啊!还“当然很开心”?

时光荏苒。当自己的人生也行进到这个阶段,有个小婴儿完全进入到现实生活里的时候,才真正了解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会远远多过忙乱带来的烦恼。更重要的是,透过她,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人是多么容易遗忘啊!柔软而幼弱的婴儿,身上散发着暖暖的奶香,那笑容多么迷人,并似乎具有融化一切的力量。当你伸手抱她的时候,那种被完全信赖和依恋的感觉,就好象让你拥有了全世界。而后,她慢慢地长大,开始用明净的眼睛去好奇打量这个世界,在这双眼睛里出现了一个被忽略了的世界:那草丛中乍现的蹦跳蚱蜢,那在阳光暖风中摇曳的蒲公英,涓涓溪水中翩跹的野鱼,一片秋天的黄叶,一根狗尾巴草,一只折叠的纸船……,很多毫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让她开心得无以复加。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对于成人来说,是再一次的还原和过滤,因经年远离而荒芜的童年记忆重新鲜活地复现于眼前,并被要求着再成长一次。孩子多么纯真!当日益固化而僵硬的成人思维与孩子充满发散性的思维碰撞时,很多时候,那种撞击就如飘散的花火般令人惊奇。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分明界限,它们如星辰般并列地存在,并构成一个属于他们的梦幻空间,而诗,想来是最能靠近这个空间的东西。

近来钟爱的日本诗人金子美玲的诗,飘逸清灵的文字勾画出这个梦幻空间的点滴,看她的《露珠》:

对谁都不要说,好吗?
清晨庭院的角落里,
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件事说出去
传到蜜蜂的耳朵里,
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还蜂蜜的。

如露珠般纯净和温暖的孩子世界,让现实和坚硬的成人世界多了些许柔软的过渡空间,也给生活绘就了最温暖的底色。靠近孩子的世界吧!以平等的态度,少一些界藩,少一些粗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柔软,更多一些美好!

(摄影:李嘉永)

《礼貌与教养之道》/严晓蓉(寄自中国)

040915 Li Jia Yong 36
中国素习自称“礼仪之邦”,推崇“不学礼,无以立”,如“彬彬有礼”、“谦和有礼”般的语词勾画出有教养的士人阶层最基本的形象。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教养孩子礼貌待人更是家教的首要条例,从牙牙学语时开始教孩子在与不同人碰面时的礼称,到“你好、谢谢、再见”等基本用语的教习,构成了一般中国家庭的孩子对礼貌的最初认知。

但除语词教习之外,“礼”之一字,于家庭教养而言,更重要的是内心对“礼”的理解与遵从。而对“礼”的理解,每一代际的人们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语境。以当前的大环境而论,价值观混乱,权势与金钱被普遍膜拜,再加上竞争激烈,人人都想要在有限资源中打拼占有更多,要保持平和内心实在不易。表现在外在行为及语言形态上,更多的是浮躁与焦虑带来时时的争抢、谩骂,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常由琐事引发的对骂,还是网上动辄互撕的口水战,更有时时爆出的旅游者在外的种种出格之事,所见所闻多是斯文扫地的人与事。以往“礼仪之邦”的沉稳优雅荡然无存,“礼”之谦让与敬人之思,自然也灰飞烟灭。在这样的混乱环境里,成人们犹自需要明辨心性,而要将“礼貌”植入孩子内心,则是更难的功课。

2014年一则大陆孩子在香港当街便溺的事件,引起了网路上的大论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现点认为是港人小题大作,对孩子缺乏相应的宽容之心,甚至由此引伸到因大陆经济崛起而港人优越感不再的问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孩子父母缺乏基本教养,素质太差,并进而转至大陆整体素质欠缺的问题。在此撇开这件事最后的论争结果如何不提,这件事其实呈现出了一种普遍的心性: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中国大陆父母通常缺乏公共意识,宠溺孩子,并将这种宠溺无边延伸,从心里认同孩子应该被公众无原则宽容和原谅。这也是为何现在中国有那么多熊孩子的原因:飞机上当众便溺、拒结安全带、无止无休地吵闹甚至在飞机过道上打滚;有太多的孩子给人毫无礼貌的印象,见面不问好、与他(她)讲话进毫无耐心甚至连眼皮都不抬,离开时不打招呼径自走开;当索要礼物时满带热情,而被要求分享时却斤斤计较,自私至极。

而当这种情形成为孩童世界的一种常态时,成人是否需要深切而真挚地反思?在我看来,若追溯这种根源,则在于家庭的教养之道有偏。“礼”之于心,首先在成人,成人有礼,则孩子有礼。礼貌不止是语词的教习,更是内心谦和与尊重他人的表现。

(摄影:李嘉永)

《环保. 时代. 个体》/严晓蓉(寄自中国)

迟来的贴文,迟开的黄花。

310815B ckh 11 (1024x765)
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大陆生态环境恶化,毒食品、毒空气如恶梦般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初始焦虑无比,久而久之,无可奈何,恶环境已成日常概念。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焦虑相伴的生活,而时不时地吐槽或揶揄几句,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无力的抒泄方式。前几日有朋友自夏威夷游玩归来,谈起在彼地的感受,说天蓝得令她想流泪。的确,想起杭州多半时间大雾蒙蒙的天空来,这样明净的天空真如梦境。但她却又说到在夏威夷期间发烧咳嗽得很厉害,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都没心力赏玩美景。有朋友便开玩笑道:“你肯定是水土不服,空气太好,身体系统无法适应,醉氧了!”朋友们都大笑,但在这笑之外,更是满满的无奈。

在小时读过的课本里,时常会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语词,但那时的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让“环保”仅仅只是个在书中出现的扁平的词而已,离生活太远。而现时生活里,每日弥漫的雾气令周边处处皆是的环保标语、媒体上的公益广告等宣传显得实在有些滑稽,在环境堪忧、人人自危的情境里,与其将资源浪费在冷冰冰的字牌及广告上,不如用它来作些实事,比如更合理的城市规划、更到位的垃圾分类引导及其相应落实措施等。无奈于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只是经济增速,只求当下不管未来的做法,必然让所有人都付出代价。

大环境如此,在个人的小小生活里,惟有自救,虽无力,但总算稍稍自我安慰。于是大部分人的家里都装了品牌各异的空气净化器、自来水净化系统,去超市买菜时尽量给孩子买打上绿色有机标签的菜肉,虽然无法想象不能开窗只凭小小的空气净化器如何保有家人的心肺安全,虽然无法深思净水系统如何就能维护饮水健康,虽然无法确保打上绿色标签的食物就能真正有机,但做了这些事,感觉是对自己和家人做了些小小的保护,虽然这种保护所能起的作用也无法深想,但总是心下稍安,聊胜于无。

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地,外围的生活中也开始有一些小小的变化,社区里真正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是从分发垃圾袋开始。伴随不同颜色垃圾袋而来的关于各种垃圾分类方法的小册子,在我看来,是政府环保工作的一个真正的小小起步。虽然这种令人感到稍有安慰的政府举措不多,但终算是有进步。于个人而言,每日里细心地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将可回收与不可加收垃圾分装到不同颜色的袋里,再将它们按时地放进不同分类的垃圾桶中,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的仪式,寄托着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念想。虽则如此,做总比不做好,有念想好过没有念想。在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活大抵只能如此罢!

(摄影:周嘉惠)

《善举与信任危机》/严晓蓉(寄自中国)

190615 PL Tan 7
“与人为善”是很多中国人自幼家教的基本构成部分,父母且常以古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来训导儿女。确实,心存善念应是人们美好的存身之本,作善举则是这一信念的行为外延,无论大小,善行总是美的,值得肯定和效仿。

但不知从何时起,作善举却成为一件令人生畏的事,诸如扶起马路上被别车刮压的老人反被污为肇事者要求索赔、普通人的网上捐款往往不知所终、郭美美炫富与红十字会的关联、影星孙俪停止捐助而被攻击等事件屡屡发生,令人对是否应行善举心存迷惑。事实是,善良如果被经常性地恶意利用,会引发深刻的信任危机,模糊是非边界,并进而影响到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

网上曾报道路边的残疾小乞丐事件,这往往是被团伙控制的集体,小乞丐多是被拐买来的孩子,在被故意打残或化妆成残疾后行乞,若路人因同情投的钱多,这些孩子会被更多地逼迫行乞,甚至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拐来更多孩子行乞;但若孩子乞讨到的钱少,那么也免不了被毒打折磨。看了这样的报道之后,再在路边碰到行乞的小儿,从最早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到不知该如何是好,再到下决心不再给钱,这个过程从犹豫心伤到现在的基本麻木,也在一个侧面呈现出社会情感与价值观演变的运行轨迹。

同时,也因这种深切的信任危机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普通的善举可能引来现时无数的质疑,充分显现出现代社会人们种种的焦虑与疏离感。这里可以明星范冰冰的一起救儿童事件为例来讨论:范冰冰是当今中国最红的明星之一,前日在浙江杭州郊区录制一期真人秀节目时,路遇一男孩遭车撞击受伤事件。当时现场肇事者逃离,围观者众多但无一人将孩子送至医院。范冰冰将孩子送到医院,并全程跟随孩子送诊过程。就这个事件本身来说,范冰冰将无人救护的孩子送往医院救治,做了一件中国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善事,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许是范冰冰本身的名人效应将此事最大程度地话题化了,也或许是因为之前名人屡屡传出的慈善丑闻让人们对名人的善行充满戒心,网上对范冰冰此次救人事件的议论主要分两类:一部分人称赞范冰冰的行为充满正能量;另有相当大的部分则是嘘声一片,质疑范冰冰此行是绝对的自我炒作。两类评论在网上互掐,各不相让。这样的口水战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信任缺失,价值观离乱的事实。

诚然,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的外在大环境,信任危机、道德缺失及日益混乱的价值判断模式是无法规避的外部现实,但维护自我内心的善意,坚守自我对善与美的追求,或许可以是一束小小的微光,能为未来带去一丝暖意与慰籍。

(摄影:PL Tan)

《生活处处是政治》/严晓蓉(寄自中国)

140415 Clement 142
对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饥荒、大跃进、文革存在于伤痕小说、电影及父母辈偶尔的碎片式讲述中,这些过去了的故事零落存在于文字、影像或偶尔的言语空间里,同时,文字或影像的空间间隔也构就了心理的安全间距。所以,仅从观看或倾听者的角度靠近过那段历史的一角,对那种极端生活的残酷性,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说到对“政治”一词的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不以仕途为奋斗目标的人来说,“政治” 的耳熟能详是因为在大陆的课程体系里,它是贯穿全程的必修课,是升学或获得学分的必须路径,但课程仅是课程而已,与实在的生活并无多太大关联。因此,对上辈人提及“政治”便谈虎色变,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在这里,可以顺便谈及吴文光先生近年来发起以民间口述历史为主题的纪录片项目。在这些纪录片里,许多年轻纪录片人回到生长的乡村,以自己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通道,采访并记录老人们关于五十年代大饥荒时期的“饥饿”记忆。在影像里有许多镜头都涉及老人们在面对过往残酷记忆时的躲闪,其中也不乏老人已到中年的儿女们在采访时百般阻挠,不让老人讲述当时情境的镜头。在看这样的影像时,往往令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是,为何时过那么久,这些深受伤害的人纵然连诉说自身的痛切都不敢?除了不愿再撕开伤口的原因外,对谈论政治话题可能会有可怕后果的余悸竟有如此强烈吗?无独有偶,近几日引爆网络的央视主持人老毕视频事件似乎可看作最近距离的回应:只因毕福剑在言谈中涉及前国家领袖的评述,由此引发愈演愈烈的“左右”口水战再到央视台长在此微妙时刻紧急换人,所有这一切,都在掀开看似轰轰烈烈的生活表层,露出残酷的政治内里,这似乎是对之前关于“政治”远离日常生活的观点最有效回应。

我们曾以为钉在过去空间里的那些老去和发黄的故事,不可能在我们的生活里重演,在商业高于一切的时代里,大多数人沉溺于五光十色的个体物质生活中并乐此不疲地追求“娱乐至死”,“政治”被撇开在角落里,以为它与自己并无关联。但事实证明这是多么天真。在持续发酵的毕福剑视频事件里,事情的起因只是毕福剑在聚会过程中谈及自己对那段亲历历史的看法,其实并没有攻击性,由此引起轩然大波的两个原因,其一在他的央视主持身份,其二在话题的敏感性,但这两点,都与敏感政治息息相关。所以,真正的事实是,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空间里,生活处处有政治,生活处处是政治。

(摄影:Clement)

附:如果愿意share《学文集》的文章,请到http://xuewenji-my.net,找到文章后,在文章最后按leave a reply,找到Facebook或其他平台的标志,再按一下即可。我们需要多一些人知道这个新网址。谢谢!

《“疯狂”的消费》/严晓蓉(寄自中国)

090315 Lin Ming Hui 8
不知从何时起,“消费”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语词。不仅近几年政府报告里来回反复地提及“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及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房产、汽车及其它华丽商品广告,都在昭告“消费”的无上地位,中国社会一时间似乎呈现出无限繁荣的景象。若攫取普通民众生活的一角,旅行尤其是境外旅行已近乎成为疯狂消费的等同词。无论在伦敦、巴黎、纽约还是东京,在各大商场或Shopping Mall、各种奢侈品专柜,几乎都是摩肩接踵的中国人。疯狂购物的清单,从奢侈品到日常的保温杯、电器,从奶粉到大米,甚至到马桶盖都被疯抢。这种以疯狂购物为表征的消费迷醉,自然有源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原因,如对国内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危机、国内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境内外同种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较大的价格差异等。但除此之外,在内里对“物”的异常迷恋恐怕是其另一部分的深层动因。

鲍德里亚早在1970年就在《消费社会》里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的时代。”消费则自然地成为世界范围内物质时代的社会逻辑。若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链条看,中国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物质极度贫乏,至80年代后经济开始逐渐起跑,90年代后迎来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大发展,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却受到单一意识形态的严格钳制与约束,物质的迅速繁盛与文化思想相对的空白荒芜双向落差,使得对“物”的迷恋成为普遍的信仰,尼尔•波茨曼所描述的“娱乐至死”,至今仍然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疯狂消费现象的贴切注解。

在此,若仍以旅行为察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多数出境游尤其是跟旅行团队的中国旅行者来说,在无法购物的观光时间里,去往目的地的观光消费更多地意味着获得“到此一游”的经历证明,他们往往事先不做功课,跟随旅游车到达目的地后下车囫囵吞枣地围绕景点漫转一圈,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摆各种姿势拍照,以影像证明观光者式的在场,而旅行更为重要的对不同空间文化与风物的体验,在这样的旅行方式里,是难以寻觅的。可以说,中国式旅行是当前中国人浮躁生活的一个缩影,疯狂的消费,则最显眼地凸现了这种浮躁与虚空。

不知何时,中国购物狂欢式的旅行,可以从“疯狂”的物消费回归到更为质朴和平静的观游本身;也不知何时,被消费全面覆盖和主导的中国人的生活内核,可以有更丰润、清明和从容的智性空间。说到此,与其妄求,不如从自我做起,从一个理性与静好的自我小世界起步罢。

(摄影:林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