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宫游戏说起/李黎(中国)

最近我女儿特别喜欢玩迷宫游戏,简直是兴趣盎然,每次都要很专注的玩很久,让我不得不限制游戏时间。

刚开始玩的是初级迷宫。很简单的,基本上一眼就能从头看到尾,一条线连过去就画完了,这样的迷宫她五分钟能画完一本。然后开始进阶,迷宫也开始复杂起来,最大的表现就是,一眼看到的路线,基本上都走不到终点,看似的近路,最终要么是死胡同,要么是抄近道的反而走了远路,而一开始时看起来像是远路的,反而能比较快的到达终点。

我女儿似乎也get到了这个信息,会关注一下终点位置的真实方向。判断一下大概路线。因为有时候看似到达终点的道路是往左的,实际上可能是往上的。对于大概路线有了点心理预期后,再开始走迷宫时,就不怕走远路了,只要朝着目标的大方向走,一般都是正确的道路。

玩这个小游戏,居然让我想到了更多。

先规划,再行动。先了解迷宫的入口、出口,了解到达出口的真实方向,甚至可以用手先虚拟画一下道路。大胆想一下,这难道就是谋定而后动?!没准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小娃娃的思考和做事方式。

不怕走远道。这个好说,反过来就是没必要事事抄近道,再上升一下,就是不需要急功近利。适当走远路,可能更容易走到目的地。这也是小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吧,毕竟在3岁这个年纪,事事要求即时满足,连延迟满足都摸不上边的时候,我们一起探索“等一等”、“走远路试试看”,也是有点意义的。

敢于试错,且不断尝试。在玩比较复杂的迷宫游戏时,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路线。我们的做法是,先走一条路看看,这条路给标记为“1”,如果此路不通,就换一条,标记为“2”,最多尝试3条路就能走到目的地。这时成就感加倍,终于找到正确的路啦!我女儿也逐渐更有耐心起来,愿意多做尝试。

赋予意义。今晚上我们玩游戏时,我提议在迷宫入口和出口画上画,变成故事迷宫。我女儿立马说,希望迷宫出口是蝴蝶,她感冒了,蜜蜂医生在入口拿着药箱去给蝴蝶看病(可能是就地取材,因为这几天她咳嗽在吃药)。于是我们就画上画,再玩迷宫,她开心地鼓掌说好棒。

简简单单地小游戏,居然让孩子如此喜欢。我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游戏的确好玩,另一方面,是借助游戏,家长可以教会小孩更多。这份道理,我汇总为:秉持宽阔的胸襟,去尝试更多,去赋予更多的意义,让游戏更好玩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获得自我的成长和心灵的满足。

  • 附图摘自网络
  • 主题:胸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小舅/土灰狼(马来西亚)

大刘心中的英雄/李黎(中国)

今年以来完完整整看完的书除了罗新教授的《漫长的余生》之外,就是刘慈欣的书了。先是看完了《三体》系列,然后倒回时间线,追《球状闪电》、《流浪地球》、《创世纪》等。

就像在《漫长的余生》里,作者写道“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翁,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也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看刘慈欣的书,虽然是故事,但居然会有看历史的感觉,只是把尺度放在了宇宙。站在宇宙的尺度上,地球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充满了必然,又充满了偶然,满是宿命,又满是滑稽,是漫长的瞬息,是瞬息的永恒。

什么样的人类在其中会被刻骨铭心般的深深记住?是章北海、罗辑、褚岩、云天明……这些人物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却又如此的相同,是精神内核的相同,我把它叫做“胸襟”。

当“自然选择号”被击中时,章北海竟然笑着说“没关系的,都一样”,逃离地球不过是为了保存人类文明的火种,至于保存下来的是自己,还是别人,这不重要。这样潇洒的胸襟,居然让我想起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褚岩也一样,当四选一的黑暗战役出现时,他没有选择最先动手,而是抽干“蓝色空间号”的空气,等待反击机会,最终以防卫的姿态成为胜利者,没有在道德上留有任何瑕疵,胸襟、城府之深让人叹为观止。

不被人类感谢的罗辑,作为执剑人的60年里,不被大家理解,甚至被唾弃。但当他交出引力波钥匙的一刻钟后,水滴就发动了袭击。这有点像古代故事里保家卫国的大将军,将星陨落,人间灾难才至。

这些人物乍一看是普罗米修斯似的人物,但仔细想想,又是知行合一、大音希声、兼爱无我的传统中国式英雄,因为有着大概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胸襟和情怀。

  • 刘慈欣肖像摘自网络
  • 主题:胸襟
  • 上一篇文章链接:还是会在乎/周嘉惠(马来西亚)

端水大师/李黎(中国)

如果生活是一地鸡毛,那么,婚姻就是这一地鸡毛中最抢眼的那一片。

理想中的婚姻是同舟共济,在人生这片汪洋大海里,能找到另一个人和你一起抵御人生的风浪。一艘小船去寻觅另一艘小船,并试图把两条小船绑在一起变成更大的船,让船只更加坚固,动力更足,在大海里航行时更安全。

但最终发现,两条小船绑在一起后,看似更大更稳固,但实际上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两艘不同的船绑在一起,就得掌握好平衡驾驶的方法,让两条小船保持在同一个方向,同样的载重,同样的动力。不然没准没等到风浪来临,两条小船就互相把对方打翻了。

保持平衡,这似乎更像是儒家的中庸,允执厥中,不偏不倚,刚则易折,要在强硬和柔弱之间保持平衡。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婚姻中,人人都得是端水大师。

这是很多人在婚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经典智慧。也许有一些人不中庸也能处理好婚姻关系,但更明显的是,没有棱角的石头更容易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婚姻中的双方都非常有个人想法,且坚持己见,那么他们将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因为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小争议和小矛盾。如果不想让这些小事情影响生活的体验和婚姻的质量,最佳的方法就是不计较,不在意,圆滑处理。不管对方提出什么不同的想法,就一个回答,“你说的对,你真棒,非常有道理”,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和太内耗。婚姻和解数学题不同,对和错没有明显的区分,只有立场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只能端水,并说服自己难得糊涂。

虽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走进婚姻后,只能不断妥协,想要在婚姻中获得幸福,就不能让一方持续受委屈。互相妥协和迁就,也许这就是婚姻的真相吧!哎,有点无奈,但也能理解。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婚姻倒计时/江扬(中国)

家的围城/李黎(中国)

原生家庭是个很热的话题,大概是最近一些年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渐被大家认识到;现在一聊到家庭,一聊到父母,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到原生家庭。

因为工作相关,前几年我做过一个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让大家围绕原生家庭写文章,写自己的观点或者亲身经历的故事。

这次活动搜集到的观点和故事有几十个,但对原生家庭的看法却只有两种。这就很奇妙了,因为明明大家的经历、故事、生活细节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对原生家庭的看法,却只有两种。

一种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超过收获(仅主观感知)。这些伤害主要来自于父母的控制欲、过度情绪化、缺少沟通、过度批评、重男轻女、不受重视、过度物质贫乏等,让他们难以建立起对父母的依恋和依偎感情,缺少来自家庭的安全感。

长大之后离开家庭,他们会选择较远的城市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也往往会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定居。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形成两种性格倾向,一种是过度自卑,什么都不敢奢求、不敢争取;另一种是过度的理智,不敢依赖任何人,一切都只靠自己;或者这两种性格兼具,拥有更加纠结的内心状态。

另外一种孩子的幸福感就高很多了。这些孩子从小原生家庭比较幸福,多数也比较富裕。主要表现在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了充足的安全感、满足感,宽容的家庭环境、较理智的父母、富裕的物质环境,让他们对世界抱有更多的期待,性格也相对更温和,很少会有纠结和冲突的内心世界(仅仅是比较多的人,还有另一些人被家庭惯坏了,可能会有其他的性格表现)。

甚至成年后,他们仍然会得到父母源源不断地帮助,比如买房子、介绍更好的工作岗位等等。这一类人,对原生家庭是满意的。

在我的那次调研中,前者人数比后者多,而前者又大部分是女生。(我曾经了解过一些和我类似的,家庭结构是姐姐和弟弟类型的朋友,一般姐姐的安全感要低于弟弟。这也能间接说明为什么女生对原生家庭更敏感一些了。)

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也提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先要明确这个影响是巨大的。有句话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就是在说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但阿德勒也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并非是不可逆的,很多人长大后都在不停地自我治愈,以逐渐弥合童年时受到的心灵伤害。

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因为每个人的投胎技术是不同的,这里面多少有随机成分。但是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原生家庭如何,都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去把握自己的人生,过得好、开心,拥有自我感觉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原生家庭对你影响过大,恭喜你,你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就等着你去完善,去建立起独立的人格。随着自我的修复,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另外,不断地去扩展自己的边界吧!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接触的人和事情越来越多时,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就逐渐会降低到更小,你的自我也将更加强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尝试拥有“强大”的人生吧!

  • 摄影:李黎(中国)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圆梦”/土灰狼(马来西亚)

心灵遗产/李黎(中国)

大概文科生的特点就是爱反思,尤其爱时常反思人生的意义。

刚好最近在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很好的解答了我近期的困惑。借用沈燮元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人家讲要活到一百岁,我说对不起,我不想活到一百岁,我就告诉他五个字:过好每一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灵充实,才能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或者有的人干脆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做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就觉得今天是充实的。

所以我觉得书籍就是心灵遗产,由作者产出,然后福泽无数个其他人的心灵。没有明确的爱好不要紧,那就好好读书吧。

与书籍为伴的人,都是充实的。在《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里,发掘杨本芬老师《秋园》的编辑涂涂,在高原办图书馆的久美,坚持画动漫的赵佳,翻译家马爱农老师和超级有灵气的包慧怡老师,在国图工作的才华横溢的顾晓军老师……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真让人羡慕!真羡慕那些纯粹的丰富的坚持!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去看了杨本芬老师的《秋园》、《我本芬芳》、《浮木》,用散发着光辉的、真诚的文字,写秋园和之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看的心里堵堵的,难以释怀,但又被她们的坚韧的生命力折服,从而汲取到心灵能量,来填补我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书籍带给我的宝贵的“心灵遗产”。

退而不休/李黎(中国)

平均寿命80岁的今天,退休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假设50-60岁退休,退休后还会有20-30年的时光。退休后大概会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退休金不充足。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随着新增人口减少,退休金统筹账户的新增也随之减少,而每年退休的人,却还是一样的多。

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在退休的时候,退休金并不能足额发放,或者推迟发放,换个说法叫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指的是发退休金的年龄延迟,以前55岁就可以发退休金,延迟退休后可能要65岁发。但是实际上可能55岁后就没有合适的工作了,55-65这10年的开支怎么办?

不管怎么样,结果就只能是退而不休。退休了,但又没真正退休,还得继续工作,或是谋生,或者为提高生活质量,等等。

第二种情况,退休金充足。

如果在更早的时候开始准备养老计划,或是存钱,或是购买目标养老共同基金,到50岁之后,每年都有收入入账,这是理想情况。

那么50岁后,就可以完全退休。那时,你会无所事事,吃喝玩乐打发生活吗?大概率也不会。

听家里老人说,一个人没事做,并不见得会长寿,因为做事情的人才会对生活有渴望,人也有活力。

所以,哪怕退休金充足,大概率我们还是会找一些事情做的。不过,我们做事情的目的不是谋生,而是生活,是让自己过得充足、内心丰盈。这也算是一种事实上的退而不休。

幸运地话,我们还能找到自己沉寂内心多时的愿望或爱好,趁退休时光去实现。

比如儿时热爱绘画的梦想,少年时想要周游世界的梦想,中年时想要有一处安静角落博览群书的梦想,年长一些想要写一些回忆录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文字和足迹的梦想……都可以在退休后的大把时间里去实现。

综上,虽然这两种情况,都是退而不休,但肯定是要追求第二种啦,说不定退休后又可以重启新生活呢。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退和休/周嘉惠(马来西亚)

规划退休从30岁开始/李黎(中国)

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和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人对于未来的确定性有所降低,所以想出很多“妙招”给未来支招。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凡事预则立”(编按:《中庸》),“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编按:《国语·越语下》),又被这届年轻人继承了,未雨绸缪,未老先准备养老。

说几个比较大众的规划养老方法。

方法一:社保好好缴纳,不要断缴,一定要缴够年限,确保基本养老金和终身医疗保险能到手。因为每个城市的社保缴纳年限不同,领取养老金的金额不同,所以大家很热衷于做攻略,对比在哪里工作缴社保最划算,对于养老金计算方法很是门清。

方法二:补充养老金。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没有企业年金这一保障方式,所以很多人就选择自己缴纳年金险、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可以选择分批缴纳或者一次性趸交,到设定的年纪,比如55岁,开始逐月或者逐年领取。好处是缴纳方式灵活、缴纳金额灵活、领取方式也灵活。最近又有新政策,个人可以选择每年最多存1.2万元到固定账户,这笔钱由政府组织去投资,投资方式也有多种,比如公募基金、债券、银行存款、保险等,根据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情况,由个人选择。等到了退休年纪,就可以一次性或者分批返还。我肯定会去存的,因为这部分钱有税收优惠,存进去时不缴税,取出时缴纳,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避税方法。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避税金额不多,但是对于薪水高的人来说,每年能因此少缴纳三四千元,岂不非常划算。

方法三:存钱、存钱、存钱。在豆瓣上我关注了几个小组,其中有FIRE小组和穷FIRE小组。FIRE,就是早财务自由早退休的意思。最开始大家都规划着要存xx钱,有xx套房,保险缴足,就可以躺平退休,天天吃喝玩乐,今天去大理洱海吹风,明天去草原逍遥。这种类型的FIRE后来被网友们称为富FIRE,就是富人的FIRE方式。于是又延伸出来穷FIRE,也就是有恒产的情况下(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有所居),存够靠利息生活的钱即可,具体的算法是,存款金额*年化存款利率≥每年的生活开支,比如每年生活开支5万元,银行年化存款利率3%,那么存款金额就是167万,这样就可以穷FIRE,靠利息生活了。所以想要早退休,存钱是关键大招。

方法四:保险要缴足。其实只要社保在正常缴纳,看小病就不是大问题。主要担心的是大病、意外。所以重疾险、意外险、寿险还是老老实实缴纳,再搭配一份医疗险(用于大病报销),再搭配一份公司福利的医疗消费险(小病报销),这一套下来,会觉得安心很多。

如果50-60岁退休(那时候可能已经无工作机会了),从30岁开始规划退休,做养老准备,其实是恰当的,因为成本低,复利高,压力小。朋友们,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养老的?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人又老,钱又冇/周嘉惠(马来西亚)

你对IT工作者的印象是……?/李黎(中国)

想象中的IT从业者,好像男性居多,印象如何?

穿拖鞋上班?牛仔裤、T恤衫?不修边幅?只会工作不懂生活?

Emm……这好像也是对理工男的第一印象。

那么,在IT业工作的女生又是怎么样的呢?

穿拖鞋上班?牛仔裤T恤衫?不修边幅?只会工作不懂生活?+女的?

还真不一定是这样。

朋友A是位女程序员,负责服务端开发,具体的工作是编写程序运行在服务端,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就把相应的数据返回给它。每天打交道的应该就是代码和数据了,听起来是充满理性、逻辑和运算的职业,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这位朋友是位甜甜的酷女孩,娃娃脸,长长的卷发,穿马丁靴,讲话言简意赅又很风趣,时不时流露出温柔的笑容,特别好相处,工作外的时间喜欢玩滑板、骑行,喜欢做美食,热爱生活又恣意洒脱。

朋友B是项目管理,每天的工作大概都是更项目、更项目、更项目!需要对接不同的岗位,了解客户的需求,撰写需求文档,定出方案和demo,对接设计同学、前后端开发同学,然后是几轮测试,然后再上线,再看客户反馈,再优化修改。不停地对接沟通,应该是位八面玲珑的人吧?实际上她是个有点害羞又真诚的女孩子,很务实很认真,沟通时总能让人觉得亲切柔和无攻击感,项目推进也很棒,很好合作。(其实项目管理是个非常难做的岗位,到处催进度,很容易得罪人的。)

朋友C有个小团队,从事内容创业,目前接了一些项目,团队运营稳定。你会对她有什么印象呢?很忙很累、女强人?其实不然,这家伙很懒散,每周去办公室一天,其他时间都在居家办公,养了猫狗各一只,工作之余撸猫遛狗,随缘看各种各种的书籍。也从不逢迎别人,开心就一起玩下聊聊天,不喜欢就不交往。之前一起约起来去电影院看小众纪录片,看完吃个饭,间或聊几句剧情和近况,然后各回各家,相处很轻松无压力。

我呢?从中文系到IT从业,在学校时阅读的多数都是经典和偏严肃文学的作品。但工作之后,需要了解Z世代的爱好,了解最新潮的网络用语,了解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要对接技术同学,接触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和行业。中间也彷徨、迷惑、质疑,但一路走来,该如何定义我自己呢?很难讲。

可能经验主义在各行各业都有用处和价值,但唯独在定义人本身上,最不需要经验主义了,并且刻板印象往往会和实际情况差之千里。

跨过山海,迎接平凡/李黎(中国)

  •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 也穿过人山人海
  •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 转眼就飘散如烟
  •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去所有方向
  •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 ——朴树《平凡之路》

有过很多梦想,最后却落在地上;去过很多地方,最后却放弃远方;吃过很多美食,最后却怀念简单的羹汤;我们啊,是走在不断寻找、又频频回顾的路上。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城市or小城市,哪里更幸福?这个问题,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思考过,因为这是个再现实不过的问题,从小镇里走出的青年,大概都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大概是到了毕业几年后,经历许多生活中的辛苦,亲人不在身边的孤单,很容易发起提问,为什么要来那么远,追求的又是什么?

大城市、小城市的选择,不过是问题的浅层表现,问题的核心在于试错成本很高,暮然回首,发现现在走的路,也不过是跟其他路一样的平凡之路。

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城市里的小孩(高知家庭/有父母较早引导的孩子)会在未成年时确认自己的目标,并反复测试,到成年时就做好准备,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职业,走好这条路去实现目标。而小镇孩子,缺少引导,对长期目标感知和规划力不强,且缺少历练和来自家庭的支持,往往进入社会后要经过很多一段的迷茫期,到了三十而立时,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目标才逐渐清晰,但从时间上来讲,已经比前者浪费了不知多少年。在纪录片《人生七年》和另外一部讲几位18岁青年的选择的纪录片《出路》,也大概验证了这个意思。

虽然但是,问我后悔吗?不后悔。几经折腾,浪费许多时光,虽然平凡,虽然时常觉今是而昨非,但不后悔,因为逐渐找到合适的路,并踏实地往前走。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平凡的人生胜利组/驴子(马来西亚)

路见不平,你会怎么做?/李黎(中国)

小时候常常听到一首歌曲,是刘欢演唱的剧版《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里面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副歌里是“水里火里不回头哇”。这虽然是一首大人的歌,但90年代,却又是一首“儿歌”,每个小孩都会奔跑着吼上几句,很快意!

仔细想来,跟现在的陈奕迅《孤勇者》受小孩欢迎居然异曲同工,“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几句,恐怕每个小孩都会唱。不过如果说《好汉歌》表达的是快意恩仇,《孤勇者》表达的应该是逆境里的勇气。他们共同的核心和引起共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是我们内心的正直和对世界的善意。

回到“路见不平,你会如何做?”这件事。我们大概会遇到几种情况:
看到别人(含家人朋友)陷入险境,你会帮忙吗?是会拔刀相助,还是退缩?
当别人处于不公之时,你会发声吗?是上前“一声吼”,还是噤若寒蝉?
当我们处于不公之时,是反抗,还是放弃?
当我们陷入逆境,是勇敢一些,还是甘心陷于污泥之中?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选择:选择正直和善意,选择勇气和不屈。如果在逐渐长大,被社会融入的过程中,丧失了这些品质,那么在午夜梦回时,脑袋里突然萦绕起儿时爱唱的歌曲“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水里火里不回头”,“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恐怕你会大哭一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