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来西亚,直至2021年,老年人的年龄定义为“60岁以上”,而这正好又是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这意味着,许多已达60岁的老年人,不管是否还有继续工作的意愿,大部分会自动“被退休”。今年2月,由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利公布的大马人口及房屋普查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占全国人口的10.5%或340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老年人定义为“65岁以上”,并且将老年人划分为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以及长寿老年人(90岁以上)。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从前,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很多古老智慧仰赖口语相传。家里老人家即便没上过学,但经历过生活的百般历练,看透人情世故,自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人生智慧,老人家犹如家里人生活上的活百科全书。许多流传至今的“秘方”食谱、药方、建筑技术、艺术技巧等等,最初多半是老一代口口相传给年轻一代的知识。古时候,年轻人若有什么想不明白的,找个睿智的老人指点迷津,往往豁然顿悟。在那个时代,老人家是大家庭里备受尊敬的成员,“尊师敬老”在在说明了老人的地位仅次于老师。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网络发达,从网络即可轻易获得任何资讯,精通使用网络的年轻一代,已经无需仰赖老一辈的经验知识;加上大部分老人学习能力慢,尚无法掌握使用网络,没法适应新一代的网络沟通方式之余,也没有与新一代打造共同话题,自然而然,老人被新一代摒弃在旁。
再说,当今许多小家庭,大多只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假若老人家身体健康,能自理日常,甚至能帮忙家事,照顾儿孙,儿女也乐于让年迈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假若老人家有病缠身,生活起居都要人打点,儿女当中就要有人做出牺牲,独自或轮流照顾老人;身为照顾者的家人所承受的生理与精神压力,并非旁人只懂得在旁指指点点所能理解。
儿女为各自家庭忙碌之余,还要照顾老人家,极是不容易。长期下来,验证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最后连亲生子女和儿孙亦视老人家为累赘。这时,老人在家里的地位宛如成了“家有一老,如有一草”,甚至有些儿女们将年老父母当成“人球”般从这一家踢向另一家,谁也不愿意接手照顾年老父母这一烫手山芋的任务。这种时候,谁会将孝顺当回事?家庭成员有意将家中老人排除在自己生活外的态度可以从日常不经意的言语中听出端倪:
“妈妈生病了,为什么要由我来照顾?我自己也有家庭要养啊!”
“既然外婆生病了,为什么不送进医院/疗养院?”
“车子不够位子,反正阿公走不动,不用参与我们的出游吧。”
其实,老年人从来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他们在年轻力壮时辛苦打拼了大半生,不过是希望年老生活有保障。
以马来西亚的实际情况来看,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职场退位下来后,生活圈子都是局限在家里。他们以为自己“老了”,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他们了,他们的社会地位降低了,他们这时只是等着日子一天天地过,茫然地等着自己何时走完这一生。当中有好些为生活忙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顿时心灵失去了寄托,身体机能反而快速退化,各种大小病痛悄然而至,老人渐渐失去了生活动力,失去了昔日笑容。
社会对老年人投入的关注是相对少的。我国政府致力为孩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因为新一代是国家未来栋梁。然而,政府除了提供穷苦老人微薄福利金援助,就完全将老人排除在建立国家经济体系的计划中。
日本作为全球最高老年人人口的国家,直至2021年国内四分之一65岁以上的老人还在工作,而且,老年人就业的行业很多,如保安、清洁工、厨师、服务员等。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一群60-80岁的老人自主创办了环保协会,不计报酬,每个月出门进行捡垃圾活动,一则老人们聚在一起交交朋友,二则充实退休后的生活。
从以上日本与新西兰的例子,得出老人亦可成为国家的人力资源,老年人所能从事的行业虽多为慢节奏、一般年轻人觉得“辛苦而不愿意做”的工作,但无可否认,只要老人的健康条件许可,又有继续工作的意愿,他们依然是有回馈社会的能力的。
我国一般民众会以为这一类都是外劳的工作,是因为我国雇主倾向于聘请薪酬较低的年轻外劳。民众会认为,若让家里的老人去做,哪岂不是让别人觉得老人遭家人薄待?反之,老人若有意继续工作,雇主的顾虑是老人的体力与学习力始终不如年轻的外劳。
当然,在接受老人能够成为国家的人力资源之前,民众要先纠正想法:让老年人有“一份工作”,主要不是要老人赚钱养家,而是让老人找回生活的重心。另外,雇主在聘请年老员工时须做出调整:弹性的员工换班制(考虑老人的体力不耐久,不宜长时间工作)、安排易操作的工作(考虑到老人的反应能力比较差)、安排在不繁忙的时段工作(考虑老人的行动能力比较缓慢)。而政府方面,可放宽聘请员工年龄的限制,并给予年老员工工作保障。
我们须接受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有权利参与社会。对于只打算享受退休生活的老人,除了在家含饴弄孙,种花栽树以外,参与社区活动无疑是让他们与社会维持联系的管道。身为家人的,应鼓励家里老人家参与一些社团活动如下棋、跳舞、练习气功、当义工、结伴旅游等。
对于无暇照顾老人家的家庭,与其让老人家独自在家,日久抑郁成疾,如果家里财务状况许可,不如与老人家商量,将他送到有专人照顾的安养院,亦是一项不错的选择。把老人送入安养院,既有专人照顾老人家的日常起居,有些院方亦会为老人们安排适合的活动,让老人自由选择是否参与,与其他老人一起交流。退休老人的生活充实,心情豁达了,自然会开朗起来。
- 摄影:驴子(马来西亚)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选择放下吧!/陈保伶(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