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的独白/山三(马来西亚)


今天下班回家,家门深锁,噢!我这才想起你和小瓜们去了外婆家,这个星期我都是孤身寡人!我难得安静地看完《新闻报报看》,舒服地洗了个澡,老早就躺在床上睡觉了。

一觉醒来,一屋子异常地宁静,静得我竟然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流放在一个孤岛(虽然情况差不多)。像往常那样,我出去吃早餐,茶餐室老板问我是不是像平常打包炒面之类的,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直到结账时我才又想起你们都不在家,我打包这些给谁呢?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今天是周末,要没什么事,我多数时间都是赖在家,划拉手机看时事八卦、和小瓜们嬉闹,或陪看一些儿童节目、YouTube视频、打打游戏、等吃饭……总觉得时间很快就过了。可是,今天我划拉手机、打完游戏、再看了YouTube视频,歇了一会儿,一看时钟,竟然还没到午餐时间。午餐嘛,懒惰出外食,就煮了个方便面加蛋,简单解决了一餐后,只好继续半躺在沙发打游戏、上网找了一部电影看,看着看着竟睡着了!

到了晚上,我竟然失眠了,都怪自己白天睡太多。静寂的夜晚,偶尔传来几声蛙鸣,我开始想念儿子的聒噪声、女儿的撒娇声,孩子们追来追去的欢快声,还有你的唠叨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连续五天三餐外食后,我突然觉得外面的食物怎么那么咸、那么重口味,我开始想念你的两菜一汤,虽然有时下盐少了点,但总算是健康“住家菜”。晚餐和老彭吃的,我一想到家里空荡荡的,又没什么节目,就答应和他续摊喝几杯。

几杯下肚后,原本以为有助于入睡,岂知酒醒后头晕,还差点儿撞破头,绊倒自己的原来是我的西裤,我这才“惊觉”已经五天没洗衣服了,家里乱糟糟的!噢!妈呀!我想到明天你们就回来了,脑袋立刻清醒过来。今天的首要任务:洗衣、打扫、收拾一下屋子,为免被你念足三天三夜,必须,马上行动!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库庐瓦歌/刘明星(马来西亚)

库庐瓦歌/刘明星(马来西亚)

ozedf_vivid


看题目懂马来语的可能知道那是从什么字眼翻过来,而不是一首什么地方歌谣。对,就是keluarga,家庭。

小时候刚学马来文,rumah 房子之类的名称当然是属于必须知道的普通名词。但keluar 明明就是外出的意思,怎么加了个“哥”(普遍马来半岛流行的廖内发音),或“嘎”,假如你依循标准发音(bahasa baku)的话,就成了“家”?当然,回家仍然是balik rumah,没人用pulang keluarga的。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不知其所然。但最近,在读一位马拉雅里裔作家乌达雅桑卡(Uthaya Sankar SB) 的解释,才发现warga(后裔)隐藏在发音里,比如市民warga kota 或国民warganegara;而kula 也是有族人的意思。kula+warga 就是族裔,借用来指称家庭,可说合情合理。与外出keluar的ke(去),luar(外)其实没什么关系。

那么看来,曾风行一时的毛笔描绘“我们都是一家人”倒是选得有点意思。有道是天下一家,本来按照旧约圣经的说法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裔,难道不都是一家人吗?

吊诡的是多少代以后,有所谓的人类学家做出种种类别,什么蒙古高加索尼格罗不一而足,真个以貌取人。当然,龙生九种的故事并非某国某地独有的,还有种姓、阶级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却煞有介事的各种分类。分家,也契合了《说三分》里的楔子“天下势合久必分”。

太史公要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恐怕也不是我们能够感受那个一家人的意思吧?即便诸子百家只是虚数,那些思想分家的儒墨道法阴阳名释也就已足够为天下裂了。

不如再来庭院深深,大相径庭?这宫廷朝廷法庭八佾舞于庭的,好像这戴上了宝盖的广字头不怎么难想象。组织家庭要是没有一瓦遮蔽,甭管是租赁的供期的祖传的,那算不算成家?

共产主义里的天下为公,通通公有化乍看能发挥守望相助,结果私心之下都想占别人便宜,大锅饭是越煮越稀薄,恐怕人们就是要各自管理产业才会有物质享受的保证吧?其实,私产入宪之后,还能不能说共享成果呢?各种公共设施不是很好的说明了吗?只要看看对开放的共有空间的态度,我们就能得知人的素质到底抵不抵得住自私自利了。

再回到马来文吧,除了库庐瓦歌,还有儒妈当歌(rumah tangga) ,这tangga 是梯子。李白诗曰身登青云梯,维特根斯坦的TLP第七条之前是说丢弃梯子。现在的高脚屋虽然越来越少了,但梯子还是在多层结构下以各种形式发挥作用。看来,要想忘却俗世烦忧出家云游,还在于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身体这根本的家庭呢!

摄影:黄艺畅(中国)

上一篇文章链接:是蜜糖,是苦涩,是港湾,是爱/李黎(中国)

是蜜糖,是苦涩,是港湾,是爱/李黎(中国)


小时候不觉得自己的家庭很完美,并且时常盼望着长大,可以早点脱离家,奔向遥远的远方,不再听爸妈的唠叨,不再见奶奶和妈妈的婆媳矛盾。甚至在高中时候,动笔写过一个小说,忘记名字了,只记得那时候自己打算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以奶奶和妈妈,以及家里的亲戚为样本,写一写他们的生活,困局,甜蜜的时刻,和难以挣脱的苦难。但时间太久远,不记得名字和具体内容了。

那时候爸爸,对我来说,是最爱我的人。在念大学之前,爸爸出远门回家之前会先去学校看我,从来没让我发愁钱的事情,即使他有时候很困难。小时候教我写字,大一点就反复教导,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脱离农村。因为他小时候成绩很好,但爷爷没钱给他念书。那时候,只觉得爸爸既爱我,又唠叨,天天就那一套话,翻来覆去说。

妈妈整天沉浸在家里的鸡毛蒜皮上。弟弟小时候晚上白天睡颠倒,半夜经常不睡觉,白天又呼呼大睡,把妈妈煎熬的严重睡眠不足,所以有段时间脾气就很大。她的脾气并不让我害怕,只觉得烦。

爸妈还有一点让我想逃离,是小事上的控制欲。他们自己没感觉到,但我的体验并不算很棒。生活中的小事情,爸妈都要做约束,这不许吃,那不许去。可以理解为他们担心孩子,也可以理解为以他们的角度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但在大的事情上,他们还是比较尊重我们意见的,可能这个事情超出他们能力范围。

长大了,真的去了很远的外地。却又无比的眷恋起家乡和父母。

因为发现,当我碰到困难时,总会想起,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家乡,就不算难处。家里有爸妈有很多亲人,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偏偏一个人在外地,在陌生人社会,显得格外的艰难。比如我有了孩子,需要人帮忙带大。如果在老家,爸妈可以帮忙,奶奶可以帮忙,他们都没时间时,叔叔阿姨姑姑姨姨姐姐哥哥们都可以短暂帮忙,但在外地,没有人可以。

是的,我在现在居住的城市很久了,哪怕已经迁移户口到这里,我还是会觉得这是外地。因为我的大家庭还在老家,我的父母还在老家。这里的家庭只有我的老公和女儿。

从小到大,当我碰到困难时,爸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我为难,到现在也是。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主要是儿女的,其次才是自己的。一个大家庭一代代的走到现在,除了个别父母,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不知道以后的我会怎么样,可能不至于像我父母那样,只为子女,没有自己。但目测,在任何时候,我女儿有需要,我都会第一时间支持。我希望女儿会像是我对父母的感情一样,在不开心和碰到难处时,会选择回家寻求帮助,回家寻求安慰,想到家,就觉得温暖,会立马满血复活,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平淡的一天/宫天闹(马来西亚)

平淡的一天/宫天闹(马来西亚)


早上5点,妈妈已经从被窝中起来,洗刷完毕后,就开始为孩子和丈夫准备爱心早餐。

早上6点,是时候把赖床的孩子叫醒,爸爸也应该醒了,开始洗刷。

早上6点半,爸爸换好了工作服,孩子也换好了校服,大家都聚在餐桌前,享用妈妈准备的早餐。妈妈唠唠叨叨的吩咐着爸爸和孩子等下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也就随口应了声。

早上7点,校车到了,孩子要去上学了,爸爸也要赶着去上班了。

早上7点半,妈妈也换好衣服,要出门去上班了。

中午12点,妈妈跟同事吃午餐时,聊到附近的超市今天的海鲜有大减价,她想下班后去那里看看。

中午12点半,爸爸跟同事吃饭时,刚好聊到其中一位同事最近去了槟城旅游,很是开心,他想回家后跟妈妈商量,再过两个星期孩子学校假期可以去槟城走走。

下午2点,孩子放学后,没有回家,校车司机把他载到他家附近的一间日托中心,他要在那里做功课,等妈妈下班后来接他回家。

下午5点半,妈妈下班了,她心中有点小窃喜,因为今天不用加班,她赶快到附近的超市看看,果然今天海鲜大减价,她买了一些老虎虾,因为价格比平常便宜了30%,孩子和爸爸也都爱吃虾。当然她也买了一些青菜和鸡蛋,她都在不加班时回家煮晚餐,平常加班的话很多时候只能打包。

傍晚6点半,妈妈塞了一小时的车,终于到了日托中心,把孩子接回家后,就手忙加乱地在厨房大展身手。

傍晚7点半,终于晚餐煮好了。今晚可丰富了,有大家都喜欢的白灼虾,还有清炒菜心和芙蓉蛋。妈妈突然发现忘了煮饭,幸好爸爸还没到家,她赶快去煮。

晚上8点,爸爸由于要见客户的关系,8点才回到家,发现今晚的晚餐很合他的口味,他迫不及待地坐下来,和妈妈跟孩子吃晚餐,也在这时把要去槟城的计划跟大家说了,大家都异口同声赞成了,尤其孩子特别兴奋。

晚上9点,大家都聚在客厅,妈妈看着她的韩剧,爸爸刷着手机,孩子看着平板电脑。

晚上10点,妈妈催促孩子孩子去刷牙,到时间去睡觉了,孩子要求多看一会平板电脑,当然妈妈不允许。爸爸继续刷他的手机。

晚上11点,妈妈要睡了,爸爸还在拿着手机打游戏。妈妈忍不住唠叨了一下,爸爸说,“我平常工作都没什么机会动手机,现在玩一下不可以吗?”妈妈想发脾气,还是忍了下来。

凌晨12点,爸爸也困了,检查完家里的门窗是否有关好,也去睡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这就是地球上某一天某一个家庭平淡的一天。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林高树(马来西亚)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林高树(马来西亚)


许许多多有问题的个人,不论是行为偏差,或是心理不平衡,如果追究起来,往往都可以归咎其原生家庭。这么说其实有点避重就轻,单刀直入的话,根本就得直接怪罪到其父母身上去了。

这怎么可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这句话出自《幼学琼林》,是明朝人用的幼稚园课本。根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孝敬父母,恪守孝道原是我们的本分。但如果有谁在小学毕业后仍抱着“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观念不放,那么智商显然是出了问题。

人无完人,一旦升格为父母怎么就突然无端端变成圣人了呢?这种想法未免太过一厢情愿。就算普通人变好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况这世界上混蛋多得是,他们会在成为父母的瞬间转化为天使?别傻了!

混蛋的产生关系到三观不正。三观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不正,其实就是和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不同。最近被抓到强迫自己妻女卖淫的家伙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不是神经失常,而是三观不正。三观不正说起来轻松,实际上可以表现得非常非常变态。

在一个父母三观不正的家庭中成长,如果天可怜见,孩子不受污染,但这童年阴影只怕在往后还要陪伴纠缠很长一段日子。如果最后终于摆脱了阴影,那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可喜可贺!

比较不幸的情况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同样培养成了具有不正的三观的人。这可能有助于在这样的家庭生存下来,但是可以预见这“家族的幽灵”誓将继续为虐下去。

面对这样的家庭、父母、孩子,我们爱莫能助,唯有一声浩叹!

摄影:Nick Wu(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族的幽灵2.0/周嘉惠(马来西亚)

家族的幽灵2.0/周嘉惠(马来西亚)


是的,每个家庭都有祖先的幽灵在游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祖先的身影在摇晃。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语言、观念及行为习惯,别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环——遗传病。

疾病自然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但疾病也从来不是为了让谁开心而存在的。据说,巫师“下降头”让人生病,实是“损人三分,自伤七分”的勾当,其中顶多只有为某人解气的成分存在,没人真的会从这种缺德事中感到开心。因此,按照常理祖先把遗传病留给子孙后代也是情非得已,并非存心跟自己的后代过不去,而作为后代的我们获得这份遗赠,除了无语,大概只能默默认命。

外婆生前是个糖尿病患,后来我的妈妈也得了这个病,导致家里数十年来找不到白糖踪迹。反正在家里陪家人共患难,并不妨碍出门在外吃甜食,问题不大。再后来,曾有医生知道家里有这样的病史,马上一口咬定我绝对逃不掉,可是又有另外的医生不同意这种看法。其实我对算命向来没多大兴趣,医生的各种预言只权当听了个故事。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太早紧张也于事无补吧?

直到两年前,自三十岁之后开始实行的年度验血中发现血糖值开始上升,隔年稍稍恶化。两个星期前接到今年的验血报告时,大吃一惊,一度以为自己大限已至!问题恶化可以接受,但数值以双倍成长是什么意思?当时脑中甚至开始播放以前经历过的一些画面,然后画面骤然中断,倒不是有广告插播,而是突然想起还有好多当下的事情要马上处理:拖了几年的遗嘱没做,还来得及吗?孩子接下来的学业怎么安排?《学文集》还撑得下去吗?真不愧是当了几十年工程师培养出来的职业病!在关键时刻脑筋就是得保持清醒,时间管理尤其需要拿捏准确,回顾过往经历的浪漫事可以暂时缓一缓。

诊所的罗医生不久前也有同样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相当有把握事情还有回旋的空间。他建议以三个月为限,改变饮食、生活习惯,加上运动,再看看成效如何,不行就只好开始吃药了。看来问题不在于生死,而是吃药与否,不禁大大吐了一口气。不过,该做的事确实得去做了,该做出的改变也得马上进行了。两个星期以来几乎完全没有碳水化合物入口,网上说这会导致没力气的言论变得十分可疑,不信的话哪天我们来比一比臂力。

韩国演员孔刘自称是孔子的79代孙,有时候我会望着孔刘的照片想象孔子当年的风采。当然,我也知道79代孙表示有过79组外来基因的加入,孔子的血统恐怕早被稀释得连“阿妈都不认得”;虽然如此,这恐怕也是如今唯一可能窥见孔子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神韵的方案了。

老大听我说了情况,很合逻辑地问:“那会不会传给我们?”我只能坦白告知:“有可能。”老大点点头,继续埋头忙她的作业。孔刘长得像不像孔子,就跟我会不会把糖尿病遗传给孩子或子孙后代一样,是一个“有可能”的几率问题。我们可以玩味这个几率,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而且我相信不论是孩子还是子孙后代,即使哪天不幸患上糖尿病,应该都会理解历史上的这一代祖先并非存心陷害,只是英灵不散而已。

后记:
1) 2014年6月8日《学文集》贴的是我写的〈家族的幽灵〉,当时的主题是“历史”。文章链接:https://xuewenji-my.net/2014/06/08/
2) 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血糖值虽然高于正常,但没那么吓人,可能是验血前几天吃了榴莲的关系。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怪奇物语的家/郑嘉诚(新加坡)

怪奇物语的家/郑嘉诚(新加坡)


此篇写于4月20日,于新加坡由武汉肺炎引起的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期间。

在此期间,难得比平常稍有空闲时光,于是在1.25和1.5倍加速功能的帮助下看完了,尤其在西方特别家喻户晓的神剧《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此剧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1980年代的印第安纳州霍金斯小镇,有四个几乎每天黏在一起的小男生作为主角,而其中之一的Will突然失踪,于是剩下的三人Mike、Dustin和Lucas以及其母亲 Joyce Byers和当地的警方开始竭力寻找他,但中途却遇到神秘小女孩Eleven(以下简称为El),大家之后卷入和美国国家能源部有关的神秘实验和恐怖的超自然力量现象里。

其中角色发展与情感最有层次的算是女主角之一的El。接下来稍有剧透,想看《怪奇物语》但是还没看的赶快撤退。

El其实是美国政府能源部众多的实验品之一,虽然剧集没有明示,但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苏联还在冷战时期,而产生的军备竞赛为背景,这些想培养超能力小孩/武器的想法就在此剧里看似合理了。很可能很多国家都想过这类实验,只是大家没有成功或公开罢了。

而El也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她的父亲死于越战,而也算是实验品之一的母亲被疯狂的实验室主任电击摧残了脑神经变得无法沟通,自己从小就叫那位实验室主任Papa,并经历各种实验。某次,El选择逃了出来。

作为一个从小在实验室长大的实验品/人,不知道自己是有父母,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意外之下遇到Mike,并和那四为男孩发展出深厚的友谊。前前后后在《怪奇物语》的三个季里,El至少有4个人告诉她什么是“家”,分别是实验室、Mike的地下室、警长Jim Hopper和她在丛林中的小屋及另个超能力姐妹的非法占据的工厂。

一个从来没有在外面社交与生活过的小女孩El,在剧中多次困惑地重复念着“Home”。实验室主任让她觉得她就应该是在实验室里,Mike在和她交心的过程里告诉她以后可以把他家当成自己的家,警长Jim在她打完大Boss后,找到她并告诉她以后那林间小屋就是他们的家,嘴上不说,但把她当成了女儿,之后找到以前的另个被当成实验品的姐妹,带着她去犯罪,最后她在危险关头看到Mike和Jim再次遇到怪物来袭,才发现她心中的家在霍金斯小镇,这次即使知道危机四伏,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去,那些和她出生入死的朋友和警长都爱她,她也发现她爱他们,即使曾经的姐妹告诉她可以和她在一起,可是她知道真正爱她、她爱的人在哪。她决定回去,因为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这不是一部单纯讨论家庭的剧集,里面包含了青春校园、奇幻、惊悚、恋爱、政治和悬疑等主题,如果有空的话,真的可以看看,不过需要小心,因为你可能欲罢不能。

Stanger Things海报摘自网络

主题:家庭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庭中的憾/小不点(马来西亚)

家庭中的憾/小不点(马来西亚)


家庭啊家庭,乍听之下,相信给大家第一感觉就是最温暖,温馨的避风港,亲人的默默支持吧?不同人不同感受,有些人对家庭的感受,是支离破碎、漠不关心、冰冷的空间。

一个人生下来,就注定和家庭有着断不了的羁绊吧?分别只在于你出生自一个怎样的家庭。

那说说我和家庭的故事吧。小女生于一个小康之家。由于家里经商,家庭经济稍微宽松,小女成长道路上衣食无忧,童年基本没什么物质上的缺陷。当开始升上中学,家道中落,经常担忧家里经济状况。不过一个孩子还能做什么?所以父母也常说:你专心读好你的书就好了。话是这么说,不过生性敏感特质的我,还是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探讨个究竟。家里的情况深深影响我的情绪,担心和不安经常笼罩在我的心情里。不知每个孩子都这样的吗?作为家里一份子,可以做到不闻不问?可是关心也帮不了什么。因此,学业成为我最大的使命。小女在学业上十分奋力,中学时期放学后的日子大部分时光在补习班度过。中五的大考的确相等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颇不错。

家庭始终深深的影响着我的升学决定。后来,我决定上中六,因为那是对家里负担最轻的选择。我打算也是凭着毅力和汗水去拼个好成绩上本地大学。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我的成绩最后并不理想,家庭当时情况也鸡犬不宁,无法专心读书。我曾经非常不解,家里有个要考大学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支持她,至少别让她精神上有家庭的负担。后来关键的中六成绩差强人意,让小女沮丧和心灰意冷的是,最后所分配的大学科系非自己想要的。虽然知道自己想要的科系,可是学费负担不起。母亲虽然一直说想读什么科系,家里会尽量支持的。虽然她没说出口,可实际上我知道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我那样任性娇纵。如果我的任性会继续让家里负担,我宁愿不念大学了。几经商量,最后选择修读私人学府一个不太贵的科系。毕业出来后,目前做一份稳定的工作。

现在进入社会了,偶尔还是会想如果当年可以进本地大学理想科系毕业出来,我会做同一份工作,今天会是一样的光景吗?不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我十分感激父母给我的一切,我明白,他们已经尽量给孩子们最好的。虽然还是会淡淡的想,凡事还是靠自己比较好,你的父母不太可能给你所要的一切,自己长大后去争取吧。可能你会说你是在怨天尤人吗?我说没有,不过谈起家庭,这段经历还是有点难忘怀,不禁浮现在我脑海里。谈起家庭,感受到一丝丝的遗憾和儿时的无力感,那种没法改变的过去;不过也感受到家里的唠叨叮咛和温暖的饭菜。又爱又恨吗?家庭的关系,一辈子的羁绊啊。血浓于水,改变不了的事实。过往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奋力存钱,有望将来可以报读自己想要的科系!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会伤人/吴颖慈(新加坡)

家会伤人/吴颖慈(新加坡)


在短短的人生里,谁的身上没有几道家留下来的伤痕?你说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啊!那只是广告词,真实的家庭,哪个不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完以后还是同住一屋檐、同吃一桌饭,表面上平静,暗地里汹涌。有些人选择养精蓄锐发奋图强,发誓将来一定独立离家。有些则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嘴上总叨念着:一家人嘛!

生在平民百姓家,也许还能兄友弟恭,倘若生在帝王之家,那就惨不忍睹了。那些历史告诉我们,为了权利地位可以残害手足唯我独尊。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是最有名的砍手砍脚,再把爸爸逼到墙角,否则李世民这个次子哪有机会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忘了在哪一本书读到:兄弟是你最早的竞争对手。从小一起长大就是无可避免的彼此较劲,比高比力气比聪明,比成绩比事业比老婆,有比较就有输赢,胜的也许能不骄傲,败的就很难不气馁,当中的情感纠结千丝万缕,想要手足情深真是谈何容易,能和平共处就要感激上苍垂怜了。

不要以为家只是雄性动物的战斗场,那些深宫怨妇如何勾心斗角抢老公,随便看两部宫廷剧便可略知一二。那可不是像现在的小三那样撒娇卖萌而已,那些争宠的女人们,不管是下毒污蔑造谣,还是仗势欺人狗眼看人低,场场都是腥风血雨、人命垫底。轻的死几个护主顶罪的太监宫女,重的就是赐白绫赐毒酒,就算侥幸活命,也是幽禁冷宫永不见天日。皇帝的女人,只有一个武则天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皇帝的女人前途堪虞,做皇帝的女儿也不见得就能像还珠格格那样三不五时就陪爸爸游江南。皇帝的女儿贵为公主,却经常被当成礼物一样送来送去。不是送到番邦结亲家平定边疆干戈,就是下嫁高官收买人心。皇帝的女儿也许刁蛮任性,最终还是身不由己任人摆布,只能叹一声皇命不可违啊!

如果帝王之家是一杯缠绵悱恻的血腥玛丽,那么小康家庭相对来说就是玫瑰气泡酒而已。气泡酒的特色是酒内拥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如果用力摇晃瓶身,瓶内压力大增,里面的酒就会喷洒出来溅满地,所以气泡酒除了软木塞,还有一个铁丝帽帮忙固定。如果当爸爸的铁丝帽松脱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争执就像二氧化碳,再加上三姑六婆用外力使劲摇晃,总有一天当妈妈的软木塞再也保护不了葡萄酒,原本珍贵的葡萄酒,就搞得各散东西,要回到玻璃瓶里当然就不可能了。

家庭故事你有我有,有些人喜欢公诸于世想讨回一个公道,有些人则选择三缄其口家丑不外扬。如果家一定要伤人,但愿我的小小家庭能够眼泪少些,伤痕浅些。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童年的回忆/咯特佩(马来西亚)

童年的回忆/咯特佩(马来西亚)


不知哪一本小说,还是哪一部电影情节——某杀人犯在即将第n次行凶的一霎那,突然有一段小叮当的片头曲响起,他突然一愣,随即陶醉于那段音乐的回忆中。也就在那几十秒的时间,被挟持的人质费尽最后的一点力气,一脚踢向他的要害,终于逃出生天……

一段小叮当的曲子为何会让一个杀人犯陶醉其中呢?原来,这段曲让他想起小时候有妈妈陪在身边一起看小叮当的时刻,那时他是幸福快乐、有着满满地家庭温暖,那记忆一直刻录在内心深处,而后来当然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他深仇重怨、精神分裂,成了杀人魔!

美好的童年回忆会让杀人魔有一瞬间的暖意,相对而言,不好的童年回忆,即所谓的童年阴影,就像个无形的遥控器,随时左右你的情绪或决定。最近有自称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侄女”的作者出书“爆料”,说特朗普现下自恋狂妄的言行举止,全拜他父母(尤其是父亲)在他小时候对待他及兄弟姐妹们所赐,他父亲经常辱骂孩子,还虐待哥哥,母亲则因身体欠佳鲜少看管他们……

尽管特朗普事后否认上述作者的说辞,并声称不认识该“侄女”,但毋庸置疑的是,童年回忆里记载着与亲人的生活、家庭教育、甜酸苦辣点点滴滴,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心里及人格塑造等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在慢慢认识到“儿童为一个个体”(而非父母的‘隶属品’)的现代社会,希望为人父母者可以尽可能赋予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

摄影:李嘉永(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自由/林明辉(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