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人道和天道的家庭/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小区的要道上,常常站着一个手脚不健全、口齿不清楚、走路有点一瘸一拐的中年妇女。每当有人经过她的身边,她都要比划着手势,扯着嗓门儿设法跟你说上几句话。耐心地停下脚步看她的右手大幅度地在空中指点、在身上拍打,嗓门尽可能大地诉说,从她的每句话都要带一个声调向下的“啊”字句中,你可能会略知她在诉说这什么:她家某个人,今天打了她,或者可能是家里某个人出去做了什么她认为不好的事情,等等。你不想再听说,离她而去,她也不会纠缠你,而是去注意另一个从远处走来的人,再重复的她的诉说……

她,竟也有自己的小家!邻居告诉我,她的父母给她找了一个没钱娶媳妇的上门女婿,生养了一个儿子,今年已经有十五六岁了。但是我从来没在她的身边见过她的丈夫或儿子,只见过她的父母,更多的是她的母亲——一个看上去强势的农村妇女。从每天她的诉说中,可以想象,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她的丈夫和儿子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她的存在。对她来说,家庭是什么?她有意识吗?为什么她的父母一定要给她一个家?

有个从小患过脑膜炎的亲戚,可能靠他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找不到对象。于是他的母亲从老家为他找了一个没进过校门、不识一字的农村姑娘。两人没说过一句话,没看过一场电影。拜了天地,进了洞房。第二年生了儿子,再过几年又生了女儿。夫妻两人不讲话还好,一开口就是吵架。整个家庭不是沸腾在争争吵吵中、就是埋没于寂静无声的冷战。但是这个家庭一直没有破碎。

即使已经离婚,部分单亲男女,还是想另找对偶成立一个新家,甚至到了晚年,仍有部分老人希望能找个人一起相伴生活。

更多正常的人,无论男女,一过三十,除了父母,还会有许多过来人来关心你的恋爱、婚姻、家庭,然后是子女的情况。这就像一种规律在一代人一代人地循环重复着,家庭与婚姻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动态阶段,以致成为人生的必须。一个人没有这个动态的过程,好像就成了另类。为什么?

有些年轻人的回答很可爱、很天真,但也很真实。成家是:

为了报答父母,让他们有个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
为了所爱的人,能够让爱情有个天长地久相处的空间;
为了不寂寞,在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里,有人相助相依,不孤独;
为了完整生命的全过程;
为了社会的生命不息,繁衍后代,等等。

世界上很多社会学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不间断的研究。社会学家龙冠海在他的《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她认为家庭有七大功能:

生物方面——涵有人类性欲的满足、人类的生育传代、对孩子的保护、老人的照料等。

心理方面——个人各种心理状态及行为的养成、人性及人格的发展、情感的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及精神的安慰等。

经济方面——家庭是社会上最小的经济组织单位,包括生产、分配,消费,解决个人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需求。

政治方面——家庭如同一个缩小的政府。家长为统治者。权威的观念及服从的习惯是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养成的。

教育方面——家庭是人类最小的学校,担负着传授知识、灌输伦理道德观念、指导行为及使人社会化的责任。

娱乐休息方面——家庭是人类基本的娱乐休息场所,是家庭成员共同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

宗教方面——家庭是人类最初得到教义的处所。

总之,家庭是唯一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团体。

对家庭,无论是感性的认识还是理性的思考,家庭这个实体都在遵循着人道和天道。把人类和家庭纳入广漠的大自然,它只是行进在万物之中万物生存的轨道之中。无论经济上贫困还是富裕,无论精神上正常还是缺陷,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主观客观、主动被动都会有一个家庭。因为生理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伦理上的需要、家族群体繁衍的需要、社会责任的需要,等等,都被纳入了天地之间大自然万物生长繁衍的规律,从广义上说,作为个人无力飞出家庭这个轨道。

没有小家庭,你有与父母一起的大家庭,现在没有小家庭,很可能以后又会有。你始终被某个家庭所主宰着。所以好好地认识家庭、组建家庭、呵护家庭,才是社会的主流,去体现个人家庭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

祝愿天下幸福的、不幸的家庭都能平平安安地顺行人道和天道,善始善终每个自己。

摄影:Nick Wu(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一点家史/周嘉惠(马来西亚)

一点家史/周嘉惠(马来西亚)


外公的父亲和外婆的父亲是不是都算是外曾祖父?这一点说实在我并不是很清楚,姑且就当它是吧。外公父亲学名是林仲琯,外婆的父亲大名则是何恒夫。

两位外曾祖父是同乡,但是据说原本互相并不认识。他们同是清朝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举人,当年就是在考场上结识的。两人显然一见如故,越谈越投机,大感相逢恨晚。当下就决定以后若是你有女儿,我有儿子,一门亲事就这么决定了;如果生的都是儿子或者都是女儿,则义结金兰。事情经过就像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那样。

根据我的硕士论文指导教授廖可斌老师的说法,考取举人在当年可不算小事,朝廷允许在家门前升旗,一般人见到还需称呼一声“老爷”。如果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举人是否就等于今天的中学生?若单就学问水平而论,廖老师认为,进士不亚于今天的博士,举人则远超今日的大学生。

他们的家乡是马来西亚没几个人听说过,但台湾海峡两岸尤其比较有点年纪的人没几个人不知道的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这小地方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蒋介石。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我过去曾经听过一些关于西安事变的有趣口头历史,那是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

何姓外曾祖父曾担任蒋介石的私人秘书,前半生大多数时间都跟随着“蒋委员长”过着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可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时他却没有跟着去。外曾祖母早逝,外曾祖父却很长寿。因为早年和蒋介石的关系密切,文化大革命时自认逃不过红卫兵的清算,惶惶不可终日,竟于1970年忧郁而死。我曾经到坟前上香,那是外婆生前的遗愿。坟墓在四周桃树环绕的一处小山坡,感觉上风水不错,据说还是外曾祖父亲自挑选的地点。

因为肚子里有些墨水,据老邻居的回忆,林姓外曾祖父在家乡是相当受尊重的。除了经营祖产,他还开过钱庄,后因长子遭土匪绑架付了一大笔赎金,家道从此中落。更搞笑的是,土匪收到赎金后放人,结果长子在逃回家的路上却被官府派去的拯救队伍当着是土匪给毙了。1941年奉化沦陷,外曾祖父之前因代亲友四处看风水找寿地,经已积劳成疾,后加上不堪日寇惊吓,就此辞世。所以,两位外曾祖父都是在老年时被吓死的。

这些都是外公、外婆生前告诉母亲,母亲再转告给我知道的一些家族老故事。

附图摘自网络
附图1.蒋介石原配姓毛,是林家的共同亲戚。
附图2.奉化桃园。
附图3.今日奉化县萧王庙镇林家村景色。

上一篇文章链接:解构家庭/江扬(中国)

志明与春娇/吴颖慈(新加坡)


志明和春娇都来自阴盛阳衰的家庭,志明有三个姐姐,春娇则有三个妹妹。

被三个姐姐拉拔长大的志明,从小就被姐姐们当洋娃娃来玩弄,一会儿跟他紮棵椰子树,一会儿又帮他套裙子,连志明自己都觉得长大后没变成娘娘腔真的是个奇迹。身边围绕着那么多女人,养成志明敏锐的观察力,懂得阴晴圆缺的自然定律,也深深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以其独有的男性身份,穿梭在各位姐姐之中,不但学会煮菜做饭、针织女红,还心思细腻、处事圆滑,可谓刚柔并济。

而春娇身为长女,是领在三个妹妹前面的大姐头。不止妈妈把她当男孩用,连她都觉得自己一身阳刚气,天不怕地不怕。长大后的春娇并没有变成男人婆,除了个性豪爽,还是和妹妹们一样畜长发、留指甲,藏不住的一脸秀气。从小就无所畏惧的她,不但擅长领军、见解独到,而且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浑身散发非一般的女性魅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春娇和同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志明一见钟情。志明喜欢春娇的直率,春娇被志明的温柔吸引,两人在一起没多久就组织了一个全新的家庭,生了三个小男孩,让两人从原本熟悉的女人堆落入陌生的男生宿舍。

一索得男真的合家欢喜,两兄弟也好作伴,当知道第三胎也是男孩儿,春娇开始变得有点焦虑:以后年初二不就冷冷清清,没女儿女婿回娘家了么?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同时也在志明的脑袋敲了一记,生不出女儿这件事自己真的难辞其咎。老天爷真的爱作弄人,他从小就习惯了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生,现在却要和三个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男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真的让他又爱又怕受伤害。

春娇原本就豪爽不计较,和三个小男生相处自然是如鱼得水,倒是志明和男孩们厮混在一起,活蹦乱跳完全失控,让春娇常常误以为自己是四个男孩的妈妈这件事最令人头痛。男孩毕竟是男孩,大大剌剌粗粗鲁鲁,夜深人静的时候,春娇偶尔也希望能有个小女儿贴贴心,奈何年华已去,先不说年纪大机器坏这件事,单单体力就难以和三十岁时相比,想起半夜起来喂奶换尿布、天天睡不饱的日子,只能摇头叹息,无语问苍天了。

这个年代早就不流行养儿防老了,生儿子女儿都一样。生了男孩不一定陪你终老,社会新闻多的是教材;生了女儿也不一定是泼出去的水,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志明春娇慢慢老去,男孩们也渐渐长大,原本相安无事,直到家里多了三个女人……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良好的家庭教育 = 传家之宝/徐嘉亮(马来西亚)

良好的家庭教育 = 传家之宝/徐嘉亮(马来西亚)


各位看官,藉着这个月的主题,让我们谈谈何谓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弟认为至关重要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以身作则。十八年前,我在沙登的某间华小当临教。当年事情的发生,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有一位五年级中班的男生,拿了“五级”的色情光碟来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很幸运的是他第一次就被老师逮住了。当时的他,可是眼露凶光,双手紧握拳头,看似要把打小报告的同学生吞进肚子里。当然,那男生的父亲马上被通知到学校商谈。约半小时后,做父亲的人未到,声音先到办公室。“你这死鬼仔,又给我惹了什么祸?!”在得知孩子带色情光碟来学校,他马上就一巴掌挥向儿子。“你这夭寿仔,竟然把我的珍藏品拿来学校派!”听到这儿,我们只能无语……

再说另一个正面的小故事。家严常告诉我做人要勤劳,别人做五分,你就做足十分;别人能够做到,你也一定行,因为有志者,事竟成!在我六岁那年(那时恰好是马来西亚八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做建筑行业的父亲从四楼跌下来,造成盘骨与脊椎骨爆裂,最后的四支小脊椎骨完全碎裂,结果在床上躺了足足一年。怎知当他身上的石灰膏被拆下三天后,他就忍着疼痛,往外找工作。一直到今天,家父的脊椎骨依然像玉米杆一样,歪来歪去。但是,他留给小弟的,却是勤劳及负责任的典范。

那么,第二个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导孩子时,不要怕麻烦。今天身为父母的,只要小孩一哭闹,那么他们就会塞上一架智能手机。当别人抛去异样的眼神,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自个儿的小孩追得上潮流,是个了不起的“潮人”。当年的童谣,“排排坐,吃果果……”可要被换成“排排坐,玩苹果……”了!当小孩开始成长,要自己学习吃饭时;许多怕麻烦的父母赶紧喂它们吃(因为怕把餐桌和地上给弄脏了),甚至追着孩子玩游戏的身影来喂(怕孩子哭闹)。孩子上小学了,不会做作业,不要紧,去补习班“抄答案”。在超市里,孩子捶胸顿足,大哭大闹地要买玩具;怕出糗的父母赶紧买。慢慢地,这些身为长辈的你所怕的“小麻烦”,就会变成孩子长大后的“大麻烦”了!

最后的原则就是:我们应该多陪陪孩子,把良好的家训传给他们。小时候,我们的生活虽然匮乏,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大大的富足。每个傍晚时分,长辈总会坐在院子里乘凉,谈谈过往的奋斗日子及讲一些忠义为主的民间故事给我们听。在那个时候,我们好敬佩岳飞的精忠报国,也向往父辈们在困苦生活中的经历。一直到今天,我还牢牢地记得以下几句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没有这么大个头,那就别戴那么大个的帽”,“读书,是为了做一个明事理的人。”因此,我们千万别把孩子丢给外籍女佣、电视节目,甚至是“优管”!这就是为什么比尔·盖茨和扎克伯克在孩子小的时候,绝不让他们碰触电子产品。

身为父母的,特别是讲究个人生活自由的年轻父母们,我们是否准备好,要给孩子们一个终身受用的传家宝——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The Family Man/练鱼(马来西亚)

The Family Man/练鱼(马来西亚)


如果让你体验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人生,你会如何应对呢?

The Family Man于千禧年上映。饰演男一的是尼古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女一是蒂雅·李歐妮(Téa Leoni)。

女一Téa是位不错的演员,在上世纪末的一部大戏 Deep Impact演过女主角;也和当年好莱坞的众一线男星,如Jim Carrey、Adam Sandler、Al Pacino等有过对手戏。可惜星运坎坷,出演的其中一部戏,Jurassic Park III,算是她比较卖座的一部戏吧。

故事开始,男一杰克大学刚毕业不久,准备去伦敦参加金融实习,女一凯特前来送行。虽然说来送行,但却希望杰克不要上机,她觉得这份感情将会随着杰克的离去而逝去。杰克不愿放弃机会,毅然飞去伦敦。

十三年后杰克成为了大公司的总裁,住在曼哈顿一栋有门房的高级公寓、有超跑,是个超级钻石王老五。杰克非常享受这种生活,每天充实的忙着。直到有一天,一个阴差阳错,天使听他说,“I’ve got everything.”(编按:我有了所有的东西)后,便给了他一个惊喜。

男一杰克第二天醒来,发现他十三年前的女友就睡在身旁,还有一个女娃抱着另一个小男娃,跑进房间,喊他俩爸妈。男一杰克吓一大跳,马上滚下床换上衣服,开车直奔他在曼哈顿的高级公寓。可门房根本不认得他,把他当疯子的给轰了出去。

接下来的剧情,编剧用很多小细节来铺陈,让观众了解男一杰克如何从万般看不起、不愿意融入的新生活,到慢慢适应进、进而喜欢上这柴米油盐的平凡人生。

戏里最讨喜的一幕,是女儿安妮和他老爸的对话:小女儿在一旁看着男一各种忙乱,又屎又尿的替小儿子换尿布,问了一句,“You are not really my dad, are you?”(编按:你不真的是我老爸吧?)

她是看到了一些端倪。

男一一本正经的告诉安妮,他不是她爸,他原本是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夏的华尔街上班,住在一栋有门房的公寓,几乎能买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bla bla bla

小安妮问,那我老爸在哪里?杰克回说,他不知道,但妳别担心,杰克说,他很爱你们,我想他应该很快就会回来了。小安妮听完,拉过一张椅子,爬上去,摸着那个不是她老爸的男人的脸,再捏捏他鼻子说,“你和他简直一模一样呀,他们干得真不错。”,“哪个他们?” 杰克问。那些aliens(编按:外星人),安妮回说。

安妮问了一堆东西,诸如,你会喜欢小孩吗?你会在我的脑袋瓜种些东西吗?你会泡巧克力牛奶吗?最后安妮告诉杰克,欢迎来到地球。

这段对话很有趣,之后有好些电影都有相似的情节。

题外话一句,当年安妮小女孩,实际年龄大概只有4岁多至5岁左右,长得非常可爱。演技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从她知道她老爸的身体被外星人占领开始,眼泪就在眼眶边打滚,然后确认外星人不会伤害他们后,才破涕为笑,还握握手欢迎外星老爸莅临地球。

*****

故事最后,当男一杰克知道天使将要送他回去原来的那个世界时,非常生气。对天使说,你怎么可以随便左右别人的生活?那晚,杰克一如往常般出去遛狗,哄孩子睡觉,看着心爱的妻子在怀中睡去;他并不愿意合上双眼,他知道一觉醒来,便会回到他原本的华尔街生活。

杰克在冰冷的高级公寓中醒来,自己一人。

如往常般去上班,发现自己和这世界已经格格不入了,于是鼓起勇气去找女一凯特。凯特和他一样,在这个世界里,是一位成功人士,正要离开纽约搬去巴黎。

杰克赶去机场,试图挽留凯特,他告诉凯特,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虽然他俩都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是他们幸福的生活着,还养育了一对可爱的孩子,安妮和乔希。

*****

故事最后,请各位自己去体会。

这是部奇幻电影,2000年圣诞前上映,名叫The Family Man。

电影海报摘自网络

上一篇文章链接:稀有家庭/杨晓红(台湾)

稀有家庭/#杨晓红(台湾)


在台湾家有三宝是稀有家庭,现代家庭大部分只生两个一个,甚至不生小孩的顶客族(Dink:Double income,no kid)也越来越多。再来因为房价火箭般的飞涨,而薪资成长却是龟速缓慢,造成年轻人只能在房子和孩子二择一的困境。形成少子化的同时,自然演化成老人国的国安问题。(这个问题平民百姓管不了这么多)

双北市(台北和新北市)多数中小型餐厅,都放4人长方桌椅为主,一家五口出外用餐,去小一点的餐厅要花一点力气乔位子。由于我们人多势众,声音多又吵,常常招来不少关心的眼光。尤其是楼下住了一户挑剔的耳朵,白天晚上都不凖小孩吵闹蹦跳,除非他不在家。这样还不够,还向各路邻居大肆宣扬,我们非常非常吵这件事。反而有小孩的邻居会给予体谅和包容。

很无奈,政府都把公园拿去给建商盖隔音很差和价钱很贵的房子,一出大楼门口,就是大马路,怎么放心让小孩出外呢?我们也是受害者。

少子化的现代,对孩子多的家庭不太友善。不过也有好事发生。

暑假,妈妈热到不想下厨。大妈带着10岁、7岁和3岁的家宝,出外吹冷气用餐。由于小孩众多,去美食街寻寻觅觅想找位子安顿下来。常常有热心妈,不知道是不是看我一带三狼狈的样子,便向我挥挥手,示意他们快吃完了把位子让给我们。我去摊位点餐时,吩咐老大要顾弟妹,坐好并等我点餐回来。有一次老三坐不住吵着要去找我,老大只好带着老三下座位走动,这时有位热情妈特别走来跟我说他们往别处走去了,叫我去那个方向找他们。

好不容易点好餐,苦苦相劝老大老二不要斗嘴,向老三解释不选择旋转寿司的原因……。餐厅小,座位都靠得很近,隔壁坐了一对老夫妻,不时投来一些眼光,很平常,不都是长辈看小孩,怎么看都可爱吧?

阿嬷起身要离开时经过我身边,拍拍我肩膀,低头靠近直说:“你很勇敢、很勇敢,一个带三个,真的勇敢。”拍拍肩膀还不足以表达她的意思,还比出顶天立地的大拇指“GOOD”的手势加强“真的不是假的”的程度。

我骄傲的回答:我是真的很勇敢!

摄影:#Lynne Oliver(澳洲)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不过三代/#何奚(马来西亚)

家不过三代/何奚(马来西亚)


传统儒家思想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里的“家”,和今天我们观念里的家庭不是一回事。古代人所说的家指的是家族,一个可能涵盖几十口,甚至几百口人的大家庭,和今天小猫两三只的核心家庭概念非常不同。

这里不妨举宋儒陆九渊的家为例。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堂,全家数百口的大家族。据说,这一大家子人靠的主要是陆九渊一名从事药材贸易的弟弟赚钱来支撑日常开销。今天的我们恐怕不容易想象这样的大场面,或许曾经从小说、影视作品中有所窥见其形式,但这么一个家族现实中具体如何运作恐怕就超越今人的想象力了。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人自有处理一家人大小事务的办法,我们不必为他们操心。我感到好奇的是,“齐家”的想法在今天还行得通吗?即使家齐了,又可以维持多久呢?

所谓“齐家”,按今天的标准,大概就是家长有家长的样子,孩子有孩子的样子;家长赚钱养家,孩子小时候努力读书,长大后学业有成,工作稳定,不危害社会。大概就这样吧?今天还有谁会奢望孩子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譬如做到古人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标准?不会吧?不继续来跟我讨钱就谢天谢地了。

不知道是否因为马来西亚华人的祖辈普遍上都是以出卖劳力立足这一片土地的,我们今天还通行的一些流行对白如“找吃”、“够吃就好”,似乎都不反映任何高瞻远瞩的伟大愿望。

也罢。或许不及古人,但我们今天的家庭追求家中氛围和谐,孩子有出息,读书时多拿几个A,工作时多赚几个钱,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即便成功经营了这样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又能够维持多久呢?

父母在时,兄弟姐妹之间一般来说还可以维持基本和谐。这是两代人。到了第三代,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还能为家族贡献什么?这已经十分值得怀疑。再多一代,即英文中所谓的second cousins,他们之间还互相认识吗?即使第一代还在,顶多就农历新年等大日子一年见几面,如果第一代不在了,他们还会再次相见吗?往理想一点的方向思考,可能清明扫墓会见到吧?现实一点考虑的话,没事还见什么面呢?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如果像我这样推测,过不了三代的何止是富裕而已,连家庭本身都过不了。陆九渊那种九世同堂的家庭,在今天早成了神话。想想,你不觉得这事还蛮悲哀的吗?

摄影:Nick Wu(台湾)

上一篇文章链接:关我家屁事/周嘉惠(马来西亚)

关我家屁事/周嘉惠(马来西亚)


老二今年上一年级。虽然疫情干扰了学习的进度,但她终归学了一些新知识。然而,新知识也带给她新的困惑。譬如说,没事她经常翻《有故事的汉字》,知道汉字经历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变化,有天她问我:“睿书呢?为什么没有睿书?”睿书?我也没听说过。原来她把楷书的“楷”和自己名字的“恺”混为一谈,既然周恺有楷书,姐姐周睿自然也有相应的睿书才对啊!

道德课上老师教学生们长大要孝顺父母,可是老师似乎没具体说明该如何孝顺?这一下好了,老二心理压力好大!老二认识成语“投桃报李”,不过不清楚桃和李的区别,反正都是水果,“投李报李”理应也可以接受吧?那天和她一起复习道德课,她忍不住向我吐露心声:“长大后我要孝顺爸爸,要教你东西、让你上学,我觉得很难咧!我不知道要教你什么?”哈哈!有心就好!

读四年级的老大在过去三年得过几个奖杯,让老二好不羡慕,常常望着那几个塑料奖杯兴叹:“姐姐就好咯!这么多奖杯,我一个也没有。”也难怪,开学不满三个月就因为疫情在家里隔离几个月,没有比赛哪来的奖杯?她还是耿耿于怀,“假如学校有放屁比赛就好了,我一定可以拿奖!”对于自己的强项,老二很有自信。有自信是好事,但得奖还得有实力才行。不过,有自信兼有实力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奖,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万一碰上不世之奇材,只怕最后还得像周瑜般兴叹:既生瑜,何生亮!

老大在这方面堪称奇葩,虽然平时行事低调,但偶尔展现出来的花式技术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有一天陪两个女儿做功课,突然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我马上警惕起来,“发生什么事?”我们住的这一区虽然至今没发生过什么大事,但谁能保证就不会发生凶杀案呢?老大听后笑得前仰后合,“是我放屁啦!”而且有臭味为证。从来没有见识过这么特别的一声响,真是开眼界!还有一次发生在饭桌上,大家吃着水果,老大那一方突然传来叭叭叭的一串。如果你看过美国拍的越战题材电影,一定不会对阿帕基战斗直升机的螺旋桨声感到陌生。老大在家里以一己之力完美复制了越战场景,神啊!我当下联想起电影Die Hard第一集里那位打过越战的FBI探员在直升机上大喊:“Yee-ha! Just like fxxking Saigon!”惨烈的越战已经过去几十年,回想起来还真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后主,《子夜歌》)!

家里的电视机是个摆设,因为没按装天线又没签购卫星电视配套,根本不能看。不过,偶尔会用电脑上网找电影给孩子看。老二除了看汉字发展史,也爱看恐龙方面的书,于是在某个周末找来经典的《侏罗纪公园》放给她们看。电影刚开始时老二还很悠闲地一一对照电影和书中的恐龙,剧情逐渐开始紧张后就忘了书本,最后主角们被恐龙追得到处乱跑,戏外两姐妹则紧张得抱在一起。可能她们想起了“年兽”的故事,同时也想帮主角们一把,两姐妹情不自禁地一边看电影一边丢炮竹企图吓走恐龙,把个人强项发挥得淋漓尽致,劈里啪啦声不断,好不喜气洋洋!一场电影下来,整个房间乌烟瘴气,不得不加快风扇转速驱散满室的年味。

有些事件即使壮烈得鬼哭神泣,但我们不一定乐意和人分享,默默带进坟墓也就算了。虽然不是发生在家里,但故事既然扯到这儿,就顺带提以下的事件。事情发生在香港地铁内,虽然拥挤,当时我就独自一人向内站在车厢门旁边。突然肚子传来讯息,看看有压克力板隔开旁边的乘客,加上地铁在隧道行驶回声很大,我觉得可以放心释放。你不妨想象二战时美国轰炸机在目标地点投弹的场景,一颗颗炸弹就这么顺利离开机身呼啸而下,虽然在地铁内听不见这呼啸的声音。轰炸机的飞行员应该会回头看看投弹结果吧?反正我是回头了。不看则已,一看发现事情可大不妙!原来压克力隔板和车厢连接处还有一个十公分左右宽的间隙!坐在隔板旁初中模样的女学生,显然刚刚经历了难以置信的直接被一连串炸弹命中过程,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混杂着满腔错愕、无辜、死不瞑目的心情,一脸无语问苍天地不知该做出什么表情的表情,用死鱼般的眼神幽幽地望着我。我们目光相接了两秒,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误炸无辜事件实在是始料未及,非我所愿。在隧道中的回声太大,道歉也免了,反正于事无补。再说,能够怎么道歉呢?

回过头。不能笑出声,太不礼貌。紧紧咬着下唇,颤抖着,忍着,低头,最后忍出两行清泪。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家·兄弟姐妹/小猪(马来西亚)

家·兄弟姐妹/小猪(马来西亚)


“我发达了,难道会看着自己的姐妹们吃苦吗?”这是三舅最近说的,让我很感动的一句话。

话说外公去世后,遗产主要归三个儿子,每人分得三分一,而五个女儿呢,则平分剩下来的10%,也就是每人仅分得2%。以前的人总是重男轻女,没办法。听说这笔遗产,在外公去世后不久,儿子们曾经分得了一点钱,女儿们因为所可以分的价值不高,所以就一次过都分完了。剩下大笔仅属于儿子们的,则在近期内变卖了,换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本来这些钱,都是属于舅舅们的。但是老天爷给了一位很好的弟弟给母亲和各位阿姨们,因为三舅竟然把他所得的一大部分,都分了给五位姐姐。三舅甚至尝试说服他的哥哥们,也把他们所分得的,分一点给姐姐们。但是听说这话说出去如石沉大海,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

家,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尽相同。母亲总共有10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送人了。二舅和三舅,可以说是由姐姐们拉扯着带大的。三舅的人很脚踏实地,每天都在辛勤工作,理财也算精明。即使是有一点身家了,依然辛勤工作,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最爱坐着他的摩多,找老朋友喝茶踢球。二舅则恰恰相反。他是外公最疼爱的儿子,但是也是三个儿子中最懒惰的。每个月的董事费用袋袋平安,但是不工作,最爱和朋友们碰杯。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四姑找我。说她的遗嘱里,想让我当她的孩子们的监护人。话说我爸是被公公领养的。然后婆婆连续生了大姑、二姑和三姑。因为家贫,所以把三姑送给当时生活不错的一个家庭。婆婆后来终于生下了叔叔,但是却因为血崩,而不幸逝世。后来公公再娶,第二任婆婆生了四姑和五姑。

我问四姑为什么不让五姑当呢? 毕竟他们比较亲近,应该五姑会比较熟悉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四姑顾左右而言他,我就不多问,想她应该有不可说的理由,所以也就答应了。不久后,在某亲戚的丧礼,碰见五姑。她竟然问我,当监护人的责任是什么?是不是包括要供养孩子们的生活费等等。我听了顿时傻眼,心里冷了一大半。

以前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从中国漂洋过海到大马的公公辛勤劳碌一生,养大儿子女儿们,去世之后,留下一间房子和一点钱。后来五姑要出国念书,靠的除了是自己得到贷学金,也因为他的亲姐姐(四姑)提供生活费。后来学成归来,嫁了人生了孩子,生活总算安定小康。反而是四姑则命运坎坷。丈夫脾气暴躁,和家里人关系不好。连生四个女儿,想当然她的丈夫家里不会很高心。大女儿还有一点内向,在学校不能和同学相处。然后丈夫发现患上癌症,所以四姑的样貌比真实年龄苍老的多。我不能想象,当她辛苦供养的亲妹妹,犹豫要当她的监管人的时候,四姑的内心有多伤心。

家,兄弟姐妹,对你而言,是什么呢?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他竟然闪!/宝棋(马来西亚)

他竟然闪!/宝棋(马来西亚)


好友某日突然在她应该睡得不醒人事的时候往好姐妹群发简讯说她非常难过,非常非常难过(重要的事要说三次)。我们几个人见“事态严重”,都守着手机看着WhatsApp上方的typing……,耐心等待她把事情一一道来。

好友说她和儿子并坐在沙发上,她才刚要把头靠去他肩膀上,半途就被儿子的举动打住了。他儿子竟然闪开不让她靠,他竟然闪开!(严重的事也要重复两次)她尝试多一次,儿子还是一样……闪开!还说Geli(恶心)……。

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发了笑脸,安慰她说:

“他不再是你的baby boy了!”

“他是某人的男朋友了。”

“叛逆期。”

“我弟某段时期也是这样。”

朋友的心情似乎没被安抚到,还一直嚷着她接受不到这件事。她接着说她当晚最后一次尝试是拉他的脚,还说不是要他的肩膀只是要抱他的脚!好了,儿子这下总算让她了。可是妈妈还是不开心,仍然很介意。

这事让我想起父亲的一段故事。

他有次陪婆婆看中医,诊疗所在二楼。婆婆走路不太灵活,下楼的时候也有点不稳。爸爸伸手想扶婆婆一把,但我婆婆却反射性地把手微微闪开。不是我爸,而是他妈闪开。就好像陌生人碰了你一下,你脑袋和脸部表情都没什么反应,但你的肌肤却很老实地告诉对方你有点抗拒。

婆婆那反射性反应该是源自于不习惯,也许是儿子的关系,平时没握手也没拥抱。婆婆应该是很久没和爸爸近距离相处和生活了,她不习惯爸的手,也来不及反应爸爸突来的温暖。

不管是儿子躲着妈妈,还是妈妈不小心闪开了儿子,或许因为角色和年龄的差异会有不同感受,但闪开的结果都叫爱我们的人觉得孤单。即使我们是那么亲的关系,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生疏。

孩子长大咯,不索抱了。

孩子长大咯,不找爸妈说心事了。

孩子长大咯,有他们的世界……。

和家人这种“那么近却又那么远”的无奈孤独感,你要吗?即使你我都知道大家是多么地爱对方,可是爱还是需要用时间和行动表达出来才会有更大的能量。

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样很不cool,但随着年龄的成长,这种画面记忆是多么的可贵和温馨。

好友说她儿子不会明白这道理。

妈妈,不要放弃,坚持和他争取你想要的温暖。今天他肯让你抱腿,明天可能会把结实的手臂让出来。他的“不cool”或“geli”不会坚持太久的,千万不要绝望!不要小看自己在他心里的地位,他只是暂时发“少年懵”,一会儿就好。加油!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上一篇文章链接:“孤家寡人”的独白/山三(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