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这回事/周丽雯(澳洲)

有一次在YouTube的短片里听到个概念,相当有趣。婚姻是社会文化产物,并不跟恋爱有太多的关系。其实,细心想想,还真不错哟!婚姻,是希望通过法律的约束,让夫妻两人绑起来,让甜甜的恋爱史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枯燥无味的生活时,夫妻俩还是必须一起生活下去。当生活变得毫无生气时,没了法律责任,有多少现代夫妻真能靠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承诺,继续走下去?

其实跟婚姻扯上关系的,除了爱情、当年的承诺、法律规范,更多的是夫妻和夫妻两边的家人在生活方式上的磨合,价值观的调整,如果加上小孩,那学问就更大了。再加上生活的压力,而且一家三代挤在一个屋檐下的话,那还可以叫磨合吗?没拿菜刀互砍,搞出人命就算是和谐美满了!

现在在网路上,不是一堆假假的幸福美满生活照,就是名师教人如何跟家人亲人相处。让我情不自禁的觉得,婚姻里,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每两天就得想想,我干嘛结婚呢,一个人生活不好吗?一人吃,全家饱!对金钱没烦恼了,在事业上的声音就变大了,这人的底气一足了,那生活是不是就更无忧安逸了呢?

话说回来,夫妻生活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两个人总比一个强。如果幸运的,找到天命之子/女,携手共同成长,柴米油盐再琐碎,生活还是可以活出个精彩的。

就我而言,婚姻不至于是爱情的坟墓,不过,盲目的一味只想把自己送进婚姻的人,我还是会建议,好好考虑考虑吧!这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真的有很多的不一样……多了很多的苦的同时,也多了很多的甜,没做好准备的朋友,还是缓一缓吧!何必害人害己呢?

原生家庭开枝散叶/耳东风(马来西亚)

那天我儿子突然问我:“爸,我的家乡是KK吗?”

我说:“不是,是KL,准确一点来说,雪兰莪蒲种才对。”可是他还是不明白:“可是你的家乡不就是KK吗?那你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呀?”我解释说:“不是的。那是以前那种一家三代从小到大都住在一起的情形。时代不同了。我出生在KK,因为搬迁的关系,你出生在蒲种,你姐出生在吉隆坡,根据家乡为出生、长大的地方,你们的家乡属于巴生谷才对。”

看他还是不大明白的样子,我再解释:“比如说,我的母校是KK的XX,你的母校是在蒲种的YY,我的母校并不是你的母校呀。”小子有点明白了。

我再说:“如果我的家乡是你的家乡,那么我爸爸或祖父的家乡也等于我的家乡,祖父是在中国出生的,那我的家乡也是中国了?你的家乡也是中国了?”他倒是明白自己不是中国人,点头称是。

这让我想起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我们其实没什么和父亲的兄弟来往。印象中第一次见祖母时,她已很老,因为糖尿病住在医院,一只脚锯掉了;祖父的名字,只有在清明扫墓的时候才读到。我爸是英校生,英文顶呱呱,华文大字不识一个,倒是让我读华小,还在小学时买了一本汉语字典给我自学。父亲去世,我们也和他那一代的兄弟失去了联络。而母亲呢,只有一个弟弟还和我们有联络,直到差不多十年前去世为止。

反观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大多居住是巴生谷一带,新年联系起来容易多了。不过由于家里有9兄姐弟,我排行很后,在第八,所以当孩子出生时,他们的堂表兄弟基本上年纪差了十多二十岁的都有,只有我弟弟的孩子和他们岁数相若,比较能一起玩。

原生家庭是一脉相传,我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我这一代还互有联络,到了孩子那一代,由于年龄的差距,他们和我这里以及妻子那边,只有岁数接近的还好,不然,纵是堂表,看起来也比他们大很多,更像长辈。

迁入都市,人情渐薄,不像乡下那样亲戚朋友一大堆的。几乎天天见面,因此,原生家庭成员,几乎才是最亲近的家人。若要向我们以前那样不管是不是原生家庭,大家凑在一起,什么姨妈姑姐,堂表兄弟姐妹都叫得出来,现今的家庭确实困难,唯有模仿欧美那样,一律“uncle,auntie”的,连家族的细分都不清楚,甚至什么是家乡也懵懵然。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宠爱的代价/宫天闹(马来西亚)

文化遗产/周丽雯(澳洲)

看到“遗产”一词,想当然就联想到老一辈留给小一辈的房产、钱之类的。可是很奇怪,我还联想到之前去参加一个婚礼的地方,离西澳有点距离(约2750公里),叫塔斯马尼亚。澳洲最南一省,也是个小岛。霍巴特(塔省的首府)的人口密度比珀斯还低,可真的能跟羊的密度比一比了!


花钱飞到塔省,当然除了参加婚礼,就不能不到处逛一逛了。在婚礼大概2-3小时车程的地方,是个叫Cradle Mountain(中文是翻译成‘摇篮山’,还是‘克雷德尔山’,我不确定)。去之前,上网查了查这旅游点,以为是个不错的选择。到了后,后悔没多安排几天、多玩几天。那景色真是太漂亮了,就像童话中的森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景,就觉得进入了童话。我去的时候是一月,南半球是夏天,可是这里离海拔有点高(人家毕竟是山啊!)而且纬度也有点高,所以有点凉快,加上毛毛雨,那景色、那感觉真迷死人!


这里属于国家公园,其实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公园安排的非常人性化,有考虑到残障人士、老人、小孩、登山客、本地人、外国旅客的需要,都照顾到了。公园尽量鼓励步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提供背包族扎营过夜的路线图。就是希望这片美景可以永远的保留下去。

我在澳洲玩过的地方不多,除了大堡礁,就是这山能让我留下印象。

其实,过了两百年,就算世界没末日,也不会再有人在乎你我留下的钱产房产。想要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还得下一番苦功。可是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

最近听说大堡礁在慢慢变小,世界的温室效应越来越可怕,澳洲政府再鸵鸟,也躲不了几年了。能做不能做的都得上心,不然别说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区,连大城市的森林大火、水灾都没法控制了。而我能做到的,就只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而已。就从小事做起吧!

外婆的馈赠/李黎(中国)

外婆去世那年,我13岁,她76岁,已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不太记得她的具体长相和面容上的细节,但记得她的轮廓和神态,她粗糙又温暖的手,她的爱和温柔。

我想,如果再次见到她,我能一下子认出来她的。

小时候,因为奶奶忙于陪伴她自己的孩子,照顾我的任务就分在了妈妈和外婆身上。外婆也并不是一直在我家住着,而是在她空闲的间歇里,会来照顾我。做件衣服,纳鞋子,做点心,往事停留在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里。

记得有一年,我妈妈有了新工作,是去帮忙给亲戚家摘草莓,每天早出晚归。我还没上幼儿园,就由外婆白天看护着我。90年代,物质还是匮乏的,一年到头没有好吃的,那时的小孩子特别馋嘴。我闹着要找妈妈,磨着外婆不让她做事情,外婆被缠的无法,就哄着我给做好吃的,蒸了一碗水蒸蛋。把葱花切碎,绿油油的撒在鸡蛋上,再浇上薄薄的一层喷香的芝麻油。递给我一把小勺子,让我抱着碗吃水蒸蛋,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边吃边看外婆做家务。那香甜的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外婆忙碌的身影,也到现在还记得。

外婆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应该是1920年代,战乱、饥荒、愚昧,都经历过。她缠过小脚,虽然后来又放开了,但仍然没有恢复原状。我没见过外婆的小脚具体是什么样,但儿时记忆里,外婆是有裹脚布的,长长的,挂在床的另一头。外婆的世界很小,终日围绕家庭转。身影小小的,脚步轻巧巧的,像一只蜜蜂,不停忙碌着。她特别特别珍惜食物和物品,经常告诉我不可以剩饭剩菜,不能糟蹋粮食。也特别会把日常的食物,做出美妙的味道。冬天时,柴火灶里总是煨着红薯、芋头,待香味扑鼻,外焦里嫩时,拿出来给我吃。还会在烤火的火盆炭灰里,煨一只苹果,等苹果熟了,拿小勺子一勺一勺挖着喂我,因为冬天吃烤熟的苹果对小孩子肠胃好。夏天里捉未脱皮前的知了,热油爆炒。摘菜园里沙瓤的番茄,酸酸甜甜。西瓜很便宜,一次买好几个,也是拿着小勺子挖着吃。还会把省了很久的钱,拿去买香蕉吃(小时候香蕉很贵的)。

那时候,我穿的鞋子,衣服,大都是外婆和妈妈做的。冬天的棉袄,夏天的衬衫,厚厚的棉靴,单单的布鞋,都是一针一线的产物。最近给我女儿读绘本,有一本书叫《秋天的歌谣》,里面有一只勤劳的蟋蟀,总是边做衣服补衣服,边唱着歌“拆拆洗洗,浆浆理理、补补连连,好过寒天”。我觉得这就是在讲我的外婆。

后来我大了一些,上小学了,不需要外婆照顾了。偶尔在周末去外婆家,外婆总说,“黎妞来了”,然后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悄悄给我塞钱,有时候是2元,有时候是5元。1毛钱,可以买一个学校旁边桃园的大大的水蜜桃,还能买一包汽水,一包辣条。几元钱,够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了。后来听我妈说,老传统里,她嫁给了我爸爸,生了我,我爸爸姓李,外婆在叫我“李妞”,不是“黎妞”。不过这有什么重要的呢?不重要了。

外婆一天天的衰老了,70多岁时,就头发全部白了,脸上很多皱纹,身体也不好,经过几次危险的急救,还是去世了。那时候我上初中了,在学校寄宿。外婆去世时,妈妈没让我去,说不要耽误上学。外婆的坟也没祭拜过,说没有给外婆上坟的传统。后来,外婆也很少入梦来,仿佛她彻底的消失在人世间了。

我也有了女儿,我妈也当了外婆。我妈又承担起了照顾我女儿的责任。北方人称呼外婆叫“姥姥”,我妈妈说难听死了,应该叫外婆才对。我也觉得,只有喊外婆,才对。还好我们生活在南方,不用喊姥姥。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留些什么给孩子呢?(一)/徐嘉亮(马来西亚)https://xuewenji-my.net/2022/12/08/

退休?想得美!/周丽雯(澳洲)

每次看到退休,就只联想到中乐透/万字票;不然,那该是多久以后的事啊?不用多想,看看自家的银行存款就知道,离退休,那还远呢!


像我们这种打工族,每个月固定收入,却有不一定的支出。生活就是充满了“惊喜”,奇怪得很,每个月都总有些特殊情况、意料不到的事,这个月孩子生病了,哪一天车子就会突然挂掉,房子突然被那百年不会发生一次的暴雨害得连连漏水等等,这些事情发生的次数都快变成惯例了!哪一家的预算是可以应付这些“特例情况的”?!我是说,能在应付了这些情况还能存些钱的。不然单单靠每个月政府规定存的那点点退休金,怎么想都不会够退休以后的生活用。

想退休,那得先看看想过怎么样子的退休生活吧?我之前看过一本关于理财的书,书中提到,想退休,得考虑考虑以下的因素:

退休后生活的素质
一般是假设成你目前生活水准的三分之一。如果你现在是一年出国玩一次,那退休后就三年才能有一次。如果你现在是天天买外卖吃的,那退休后就只有一周两次这种服务。目前你是逢年过节都买小礼物给老婆孩子,那退休后你可能就得省下外卖钱来买礼物了!反正就是三分之一的水准!当然这是假设你只靠政府规定的退休金预算。

社会福利
现在到处都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每个政府都在头疼,不够人来缴所得税,老人们的福利就越变越少。政府也可怜,就那么点所得税,看得教育就得放掉医疗,看住了教育、医疗就落下了社会福利。几乎每年的福利都会被悄悄的减少。

通货膨胀率
就看最近,托苏联老大的福,油价飙高,油价一升,全面的通货膨胀几乎立马见效!我这老妈子,还刚跟朋友抱怨,明明之前才卖一块钱一盒的纸巾,现在怎么就变成了一块六,天啊,这可是涨了六成哪!我都快上街示威抗议了!!

自身健康
现在的人,谁不得存点医药费,防个万一?说不准哪一天,来个什么怪病什么的,又不是要命的,就是医疗费贵了点。那不是得花点钱,不然就有点对自己不人道了?

以上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变数,还有些比较少见的这里就别提了!你说在这样的前提,不多存点钱,万一被死党们在我生日的时候诅咒活得长命百岁真成事实了(我老公的姨婆,今年刚过一百岁,收了英国女王的祝贺卡,姨婆现在骂人还中气十足呢!),那最后几年还得靠要饭不成?那在还没存够钱之前,提什么退休啊?上班去吧!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退而不休/山三(马来西亚)

人又老,钱又冇/周嘉惠(马来西亚)

当钱的购买力越来越低,寿命却越来越长时,退休已经不是一个教人兴奋的期盼了。

三不五时就会有人发出警告,一般民众可以从公积金局领出的退休金,三到五年之间就会花完。不过在这个年头,假设六十岁退休,五年之后多数人都还暂时死不了(网上资料显示马来西亚人平均寿命为73.4岁),可是到了那个时刻,“人又老,钱又冇”,届时还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近年来白发斑斑的长者开计程车、当熟食小贩的身影四处可见,相信单纯因为不甘寂寞、热爱服务大众的人只占少数,更多的恐怕都是在和通货膨胀做出最后的反抗。这样的晚景想想实在凄凉!

当大家高喊钱不够用的时候,我总是不能不想起曾经接触过的“零收入”独居老人。他们也不是没有子女、兄弟姐妹,不过社会上就是有这样的子女、兄弟姐妹能够做到彻底的见死不救。这么说并不完全正确,不救是事实,见死倒未必,实际上是好久不见,许是早就忘了还有这样的穷“亲戚”吧?

“零收入”如何过日子?第一,仰赖好心人偷偷帮忙代还房租、水电费。第二,等逢年过节时慈善机构派红包。红包里的钱就是他们一年的全部收入。对于那些类似“何不食肉糜”的风凉话,我总是有把鞋子塞进说话人嘴巴的冲动。不能怪我啊!难道你就不生气?

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最好不要抱着“老有所养”的不切实际幻想。制度是几十年前按当时多数人退休后五年内死亡设计的,你今天如果硬是活到73.4岁,那么“下场”只比恐怖电影更具有令人思之惊悚的空间。

退休,不该是要让人一退下工作岗位就老命休矣!然而,政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或能力,我们只好自求多福。针对私人机构,我呼吁即使不觉得有照顾老员工一辈子的“义务”,如果能够在过年时发一个红包给曾经效力多年的老员工,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其实也算得上功德无量了!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退休/宫天闹(马来西亚)

刻板印象中的刻板印象/鸥然(马来西亚)

一听见“刻板”这两个字,自然就想起死板、古板。这个自然反应本身莫非不是刻板印象使然?

查看中英字典发现它就是stereotype的意思。然而stereotype除了弊还有利。其弊相信我们都知道,所以不必多说了。其利呢,据心理学说,它能简化我们的日常生活或社交,或说减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能量消耗。举个例——洋人喜欢喝酒。有了这个印象,接待洋人到家里,先买好红酒备用,可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忙乱与尴尬。

公路上,你正准备超车,却看到前面的车子里是个女驾驶——女生是糟糕的驾驶员——这刻板印象可以令你提高警惕,以防范意外的发生。当然,当这刻板印象被过度使用时,就生出歧视,例如父亲不让女儿学开车,甚至有些国家以法律禁止女性开车。

简言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能够善用刻板印象,未必不能将它翻转成一件好事。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大选咯!/客家妹(马来西亚)

你对IT工作者的印象是……?/李黎(中国)

想象中的IT从业者,好像男性居多,印象如何?

穿拖鞋上班?牛仔裤、T恤衫?不修边幅?只会工作不懂生活?

Emm……这好像也是对理工男的第一印象。

那么,在IT业工作的女生又是怎么样的呢?

穿拖鞋上班?牛仔裤T恤衫?不修边幅?只会工作不懂生活?+女的?

还真不一定是这样。

朋友A是位女程序员,负责服务端开发,具体的工作是编写程序运行在服务端,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就把相应的数据返回给它。每天打交道的应该就是代码和数据了,听起来是充满理性、逻辑和运算的职业,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这位朋友是位甜甜的酷女孩,娃娃脸,长长的卷发,穿马丁靴,讲话言简意赅又很风趣,时不时流露出温柔的笑容,特别好相处,工作外的时间喜欢玩滑板、骑行,喜欢做美食,热爱生活又恣意洒脱。

朋友B是项目管理,每天的工作大概都是更项目、更项目、更项目!需要对接不同的岗位,了解客户的需求,撰写需求文档,定出方案和demo,对接设计同学、前后端开发同学,然后是几轮测试,然后再上线,再看客户反馈,再优化修改。不停地对接沟通,应该是位八面玲珑的人吧?实际上她是个有点害羞又真诚的女孩子,很务实很认真,沟通时总能让人觉得亲切柔和无攻击感,项目推进也很棒,很好合作。(其实项目管理是个非常难做的岗位,到处催进度,很容易得罪人的。)

朋友C有个小团队,从事内容创业,目前接了一些项目,团队运营稳定。你会对她有什么印象呢?很忙很累、女强人?其实不然,这家伙很懒散,每周去办公室一天,其他时间都在居家办公,养了猫狗各一只,工作之余撸猫遛狗,随缘看各种各种的书籍。也从不逢迎别人,开心就一起玩下聊聊天,不喜欢就不交往。之前一起约起来去电影院看小众纪录片,看完吃个饭,间或聊几句剧情和近况,然后各回各家,相处很轻松无压力。

我呢?从中文系到IT从业,在学校时阅读的多数都是经典和偏严肃文学的作品。但工作之后,需要了解Z世代的爱好,了解最新潮的网络用语,了解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要对接技术同学,接触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和行业。中间也彷徨、迷惑、质疑,但一路走来,该如何定义我自己呢?很难讲。

可能经验主义在各行各业都有用处和价值,但唯独在定义人本身上,最不需要经验主义了,并且刻板印象往往会和实际情况差之千里。

发达国的穷人/周丽雯(澳洲)

印象中,澳洲是应该很少穷人的,不然我们缴税缴得满身大汗干嘛!


可是最近,认识了个在特殊区(平均收入比较低的)的小学老师,才知道,天啊!在澳洲的穷人故事,写起来,连长篇小说都嫌短!

先说说孩子的早餐吧,原来是真有穷到没钱给孩子吃饭的家庭。老师得变着花样给孩子买水果当早午餐(有时候靠百货公司的水果部免费赠送或廉价半卖半送)、买面包牛奶当营养早午餐、有时候还会有老师在家做好饼子(pancake)带给学生吃。以前我都以为这种情况只是电影中的桥段,哪知道活生生的就发生在身边!那些老师不只得教书,还得管孩子们的吃喝……


再说说更惨的——之前我儿子上学都得填表格,什么谁是家长,有没离婚,有没抚养权等,一直以为那是学校有点太“鸡婆”,管太多。跟这老师聊了后才知道,她有时候得把孩子们和自己反锁在课室里,因为怀疑没抚养权的爸爸要绑架孩子、伤害孩子(虽然没看到枪,但亮出刀子是常有的)!得等到警察叔叔到了,调解好安全了,才能让孩子们放行回家……

还有更夸张的!听说有个弱智的女孩子,十二三岁还在念小学,可是怀孕了,除了不知道谁是经手人,自己也是靠婆婆养的(妈妈可能也是太小就生她),所幸发现的早,人工流产了。但是学校老师们都说,这孩子不过十五岁,一定会当妈(因为以前就有过这种情况!)。然后这样的悲剧就不断重复,太悲惨了!


听说,社工忙得狠,除非社工或者警察亲眼看见孩子们被虐待,不然即使孩子们身上的伤痕,口述的伤害,都不会被带离恐怖的家暴屋檐。因为法官认为,孩子跟着父母是最好的选择……不知道,那弱智女孩是不是在家被亲友……

这种社会问题,跟国家富不富,好像没什么关系,虽然我缴了非常多的所得税,虽然这里的医药、教育、社会福利视乎还可以,但是可不可以先管一管、理一理这些社会问题?现在,我在电视机看到广告,无盈利集团呼吁捐款,我心里都会突然很不舒服,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大家有可能捐钱的就多捐一点,不然挤些时间出来,帮帮这些弱势群体吧!不然他们的生活就不断的循环,根本停不下来……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打破刻板印象/周嘉惠(马来西亚)

打破刻板印象/周嘉惠(马来西亚)

刻板印象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完全无视例外的可能存在,把“以为”当“事实”。

记得当年在加拿大读书时,负责学生辅导的雷博士提醒过我们,人在海外行为要检点;万一你做错了事,由于大家都不认识你,绝不会说是某某某做错了事,而是很可能就在当地形成“马来西亚人做错了事”,乃至“亚洲人做错了事”的印象。这很不公平,不过却是事实。

当年在北美洲,很多人认为凡华人都有李小龙般的好身手,乒乓比赛碰上华裔对手还没开打就想丢拍认输。我不喜欢这种没来由的标签,也为打破刻板印象尽了个人的一点绵力。大学时参加过一次校内的乒乓比赛,结果输得溃不成军,让那些美国学生清清楚楚知道并非每个华裔都是乒乓高手。不过,为了保护自己四肢的完好,我没放胆去挑战宿舍附近的空手道学院的黑带高手,就让他们继续以为会鬼叫“嘎扎!嘎扎!”的都是李小龙化身吧!

毕业后当上工程师,最大的烦恼就是总被当成“环境毁灭者”的代名词。小小的工程师哪有这么大本事去毁灭环境啊?真当工程师爱推倒哪片森林,就可以推倒哪片森林的吗?任何一片土地都是有主人的,如果不是有主人的指示,工程师凭什么擅自去人家的土地上毁灭环境呢?要骂人也应该先搞清楚对象啊!而且,工程的推展之前,都是事先做过环境影响评估,而且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工程师作为“环境毁灭者”的这个标签可实在不敢当。

“理工男”还给别人一种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的刻板印象,好像我们只会数理计算,不懂人文,也没有情绪可言。实际上,用理智控制情绪不代表脑死或神经线萎缩,歇斯底里也不代表感情丰富,事关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掌控能力而已。

几十年前在美国大学读了工科的学士和硕士文凭,后来找到机会又在中国大学读了文科的硕士和博士文凭。白天继续当工程师,晚上则“暗地里”主持人文网页和读书会,有时候也会恍惚自己好像在工程师群中当卧底。

最近有老师私下把我称为“理工文男”。对此还是有一点得意的,就想看看那些喜欢贴标签的人,这一回怎么来定义我?中国加美国,工科加文科,兼容并蓄啊!这是近年个人对打破刻板印象尽的又一次绵力。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吃鱼/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