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儿,我都在产房迎接她们来到这个世界。从出世到今天,没有离开过身边。
从小看着她们长大,两人的脾性有时候觉得懂了,有时候却也感到意外。老大小时候十分贪吃,曾经跟她开玩笑说先得唱首歌,才准喝奶,老大二话不说,其实根本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她马上唱将起来。如今,人家并没有长成猪八戒,而且对食物还越来越有讲究。老二以前受了委屈只会默默流泪,今天则不时和姐姐打成一团。
天天接触,容易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摸清楚孩子的一切,却忘了孩子内心持续的成长与变化并不会没事经常展示在人前。所以,就算你认识准确,你认识的也许只是过去的孩子,不见得就是此刻的他们。“为了孩子好”、“适合孩子”等各种自以为是的决定,到底有多少自说自话的成分实在是值得怀疑的。“三岁定八十”的老话真是胡说八道啊!不妨拿今天的自己,跟当年《我的志愿》作文的内容比较一下,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老话的错误吗?
我对孩子的寄望是开放式的,我寄望归我寄望,她们绝对没有满足老爸的寄望的义务。我对孩子的安排是经过商量的结果,就算果真找到对孩子好、适合孩子的完美课外活动,至少也该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吧?
这样当家长岂不是太失威风了吗?来到二十一世纪,威严不应该还是建立在独裁霸权的基础上吧?基本的伦常分寸当然还是要谨守的,我只是不愿成为一个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家长而已。
在此谨将纪伯伦的诗《孩子》送给大家: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摄影:Nick Wu(台湾)
主题:儿女经
上一篇文章链接:作为儿女的儿女经/郑嘉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