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襟怀这个词的注解应该指一个人的胸襟和怀抱,至于成语“襟怀坦白”四字,仅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光明磊落而已,真正胸襟博大,怀抱日月的人,才值得名垂千古永誌纪念。
春日缱绻,独步西湖,于南屏山下,俄见一粉墙小筑,外墙门楣上书有“张苍水纪念馆”六个黑字,蒙胧记得这位抗清英杰是我四百多年前的老乡,宁波西门角有他故宅,还有一条以他名命的小街叫“苍水街”,只不知道宁波有没有纪念他的馆舍,今见美丽的西湖边有他一席之地,十分的庆幸,赶紧进门细看,发现粉墙内壁上镶了多塊石碑,其中北墙上两块,一块是张苍水亲笔题写的两首七律,另一块是祠主就义十数年后,旧交黄宗羲寻找张苍水墓时,看到墓地荒草甸甸,杂树密密,墓碑上的名字也写作王齐石,足见当年偷盗遗体购地安葬的人担有多大的风险,于是感怀作的诗;东边一块面积约两平方,为明末遗臣全祖望撰写的《张苍水墓誌铭》。内堂正中立张苍水塑像,儒巾襟袍,短髯清癯脸,全不像“西湖三杰”中岳飞那样的威猛无敌或于谦那样的正气凛然。不看两厢展示的图片,还以为是一介文弱书生呢。殊不知这位爷居然在李自成入主北京城,吴三桂大开山海关的危急关头,纠集宁波同志愤举义帜,捍卫南明王朝,向清朝廷及望风投诚割发称臣的汉奸宣战,在浙东沿海地区及三吴都会南北纵横了二十年之久!
按墓志铭所示,又在纪念馆两边约二百米处找到了张苍水墓。墓道紧挨苏堤南端,牌坊式的墓门虽不宽耸,但楹柱上的一副对联却气势恢宏,那是张苍水在就义前作的两首诗中摘取的一联:
- 日月双悬于氏墓;
- 乾坤半壁岳家祠。
1664年5月,张苍水亲率义军被清朝庭倾力围剿,弹尽粮绝,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张苍水忍巨痛遣散苍水军,只带亲随十余人在象山港海域一个叫悬岙的荒岛上韬光养晦,侍机东山再起。同年7月,一个随从经不起重金贿赂,引敌偷袭,不幸在睡梦中被捕,押解杭州。顺治帝虽被张苍水三入长江,军纪如铁,民心向明,威震东南的声望和只率近千个兵,近百只船,于半月之间收复浙苏皖三州二十七县直逼南京的战绩吓破过胆,但朝野上下对这位儒将的品格才情十分欣赏,几次主张着地方官劝降,浙江知府本人也以学子身份礼请张先生归顺清朝,无奈张苍水宁死不屈,只好下了诛杀令,着执押杭州,秋后问斩。在起解途中张苍水即兴吟诗明志。全诗如下:
其一
- 家亡国破欲何之,
- 西子湖畔有我师。
- 日月双悬于氏墓,
- 乾坤半壁岳家祠。
- 惭将赤手分三席,
- 诚为丹心借一枝。
- 他日素车东浙路,
- 怒涛岂心属鸱夷?
其二
- 义帜纵横二十年,
- 岂知闰位在于阗!
- 桐江空系严光钓,
- 震泽难回范蠡船。
- 生比鸿毛犹负国,
- 死留碧血欲支天!
- 忠贞自是孤臣事,
- 敢望千秋青史傅?
上一首道出英雄末路时刚正不阿的气概,不过与一般英雄不同的是加上了一个才智横溢的儒将此时此刻的浪漫情怀,他自知死神在前,也看到死神背后那两位与自己同气相求的师友。明知自己国破家亡死无葬身之地,还希望能在西子湖畔借一抔黄士掩埋忠骨,他还畅想与伍子胥一样,死后化作怒涛在东浙沿海永生。
最感动我的是后一首的后一首的颈联:“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崇祯皇帝自杀在景山梅树上之后,明皇室子嗣宗系被孤臣遗老拥立为王,与清朝廷及伪政权作最后抵抗。其中最有望复国大业的是两广的唐王和浙东的鲁王,张苍水中举后参加明最后一期京考落第,以致毁家觐王,与浙东守将张名振等拥鲁王朱以海,与唐南明王朝联合抗清,直战到唐王、鲁王、张名振、郑成功相继去世,苍水军孤军星散,才掩旗息鼓,慷慨赴死。这种精神比精卫填海更坚毅,即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
张苍水把自已的身体比作鸿毛,明知一个寻常的文士,负不起几两几钱,却自觉地担负起一个国家和万民期望,苦苦支撑了南明二十年江山社稷,即便倒下,还想用一腔碧血喚起亡国奴自强不息的斗志,推翻“闰位”重整河山。我想这种大无畏大抱负才是了不得的襟怀。为表达深深的敬意,依王羲之《寻张苍水墓》原韵填诗一律以祭。
- 西湖水暖柳枝叉
- 耄耋追贤跬步斜
- 粉壁青碑列小筑
- 长联短记镌桐花
- 鸿毛负国先领鞭
- 碧血支天终逐鸦
- 还你乾坤千万里
- 三鼎仁杰护中华(注)
- 三鼎,指岳飞墓,于谦墓与苍水墓,均在西湖边上,呈鼎足之势。
- 张苍水肖像摘自网络。
- 主题:胸襟
- 上一篇文章链接:经历造就胸襟的尺寸/郑嘉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