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婚姻风俗杂谈(下)/奉化·山人(中国)

 上轿起轿

嫁妆搬到村口后,赖在床上的姑娘起来,由送嫂给重新化妆一番,穿戴上由男方送过来的凤冠霞帔,走出家门,换上新制的绣花鞋,由兄长抱上轿,意思是不能把娘家的风水带走;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新娘座下放一只盛着炭火、香料的火熜,祝愿女儿过门后红红火火,香烟绵绵不绝;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以备新娘出轿时垫在地上。起轿时,要放鞭炮花炮,总管先生用茶叶、米粒合成的茶米撒在轿顶上,轿帘前张挂米筛,还要把三支箭状的桃树枝条抛过轿顶,避邪镇魔。

花轿抬出大门后,抬轿人要左右前后转上三匝,前进三步,后退一步,走上三遭,名谓“踏八卦”。此习俗来自周公和桃花女成亲时相互斗法的第二个内容:

第一次派吊死鬼捉桃花女活灵失败后,仍不死心,派了一群五丧恶鬼到桃花女家闹事。恰逢桃花女准备上轿,见来了许多坏蛋,就请轿夫在花轿周围撒茶米、放桃木箭驱赶,在轿帘上挂上米筛,表示免死,这样,能量弱的鬼赶走了,还有一些死硬派纠缠不休,桃花女就教抬轿人走八卦步法,使这批坏蛋眼花缭乱,迷失方向,最后一无所获。于是又破坏了周公的计划。由此流传,成为保障新娘一路安全从娘家抬到婆家的婚嫁习俗。

大哥哥抱上轿

哥哥抱新嫁娘子上轿有二层意思,一是表示兄妹情深,让她体味并记住哥哥对她的恩情;二是怕她带走娘家的地气,导致财源外泄。新嫁娘子脚上不能沾娘家的泥土,故不能自己走,须别人抱她上轿,即使没有亲哥哥,也要请堂哥或表哥代劳。

二哥哥送上轿

哥哥抱妹妹上轿后,弟弟要拿一双新绣花鞋子把新人穿着的旧鞋子换下来(怕鞋上已经沾着的泥土带到婆家去,损害娘家的财运)。哥哥可以在新人起轿后回家的,弟弟必须送姐姐到中途设待囡酒的地方。娘家人会将一把稻根株头,事先放在出嫁女儿带在轿上的火熜里,祝愿新人此去能家业兴隆,红红火火,但又怕被女儿带走稻火种后,对自己娘家不利,故弟弟必须瓣下半把稻根株头带回家,或者在稻根上点着一支香烟,带回家来,标志两家都能家业兴隆,红红火火。

坐花轿

女子出嫁一定要坐轿,即使是二婚或再醮妇女也不例外,不然就认为是“送上门”的“贱人”,被人家瞧不起。浙江东部的姑娘出嫁更是风光无比:坐“龙凤花轿”,穿凤冠霞帔,並有半副銮驾护送。这一习俗起于奉化,盛行于浙东,蔓延全国,影响到国外。

旧时皇室子女娶亲、纳妃、省亲可以有半副銮驾伴送。皇上出行时,除仪仗队外,还有日月宫扇和黄罗伞(即华盖),称之全副銮驾。“半副銮驾”则不能掌日月宫扇,不准撑黄罗伞,其余仪杖照用不爽。但平民女子出嫁就不能有这样的排场,否则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惟有我浙东女子无论富贵贫贱、百姓官家,只要嫁女婚配,均可享受皇室女子或妃子出嫁的待遇,那是南宋以来的习俗。

这个殊荣起因于“小康王封娘娘”的民间传说:

金兵攻陷北宋京都,徽宗、钦宗二帝蒙难,小康王赵构只身南逃,被金兵追杀。逃到甬地莼湖松岙村,已经山穷水尽,正在危急关头,巧遇一晒谷姑娘,她急将箩筐反扣在康王身上,自己安坐在箩底上纳鞋底,金兵问她,她巧妙地把金兵引到别的方向。康王得救后,感恩不已,指着姑娘身上的“围身布襕”说:如果得知康王登基坐上龙位,你一定要把这条“围身布襕”系在身上,我会派人来接你的。后来,康王立临安为都,登上九五之尊,即“南宋”高宗皇帝。他派出内侍,率领半副鸾驾到莼湖松岙接恩人,却不料姑娘心好,希望姐妹们都能享受荣华富贵,把她与康王的秘密告诉了大家,于是当太监寻访系着围身布襕的姑娘时,发现个个姑娘都系着“围身布襕”。太监只好把实情奏上,宋高宗就做个顺水人情,诰封“浙东女子尽封后”,并把龙凤花轿和凤冠霞帔留在奉化了。奉化松岙乡景祐庙碑记载其事,庙后有十八尊娘娘菩萨,相传就是宋高宗下旨封后的十八位姑娘。

龙凤花轿

坐龙凤花轿,是宋高宗皇帝赐给奉化姑娘出嫁时的荣耀。留在奉化的花轿和凤冠霞帔放在祠堂里,任何姑娘出嫁时都要借用,年长日久,花轿和嫁衣行将湮灭,有人重新造仿,供婚嫁人家出钱租用。龙凤花轿做工浩繁,凤冠霞帔一生只用一次,一般人家也不会特意去制作、缝纫。故出租花轿和新娘服饰的生意红火得很,商店也应运而生,称贳器店。

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仿制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银元,赵家首次贳用时付费500银元。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颁布,旧式婚礼一概废除,这些八人抬的花轿被烧的烧,毁的毁,只留下极少几顶。放在溪口博物馆里的花轿是奉化保存最完好的一顶,据说是清道光年间,江口石柱下村一位寡妇卖掉二十亩良田才制作成的。

待囡酒

从前女儿出嫁,娘家除了送嫂(俗称堕民娘子)、伴娘和媒人,其余人等只能送到半路上,家人会在送客止步的地方摆一桌酒席,称“待囡酒”。陪同新娘的送嫂和伴娘会用一块红布 ,在酒席上挑上两只鸡腿、两只肉丸、两块东坡肉、和几样糕点用红布包上,放到坐在花轿里的新人手里,这是给新娘子在路上吃的点心,其余由送亲人,抬轿人,迎亲发嫁妆人等抢着吃。因为有好东西吃,所以许多年轻人都抢着送新娘子,待争吃了“待囡酒”后,就地返回。

四,娶亲风俗

娶亲之前,新郎家会忙虱不可开交。重中之重是布置新房,新房中的重心是婚床,布置婚床必须请一个多福多寿、夫妻双全,儿孙绕膝的老婆婆前来“安床”。

安床

婚床可新可旧,但结婚时大多重新油漆一新,床上用品则一律新置。布置新床要选择一个好的时辰,安床程序如下:

老婆婆先在床上挂起黄色“福布”,祈求床公、床婆保佑平安。把一袋芋种或谷种放在床底下。在床垫下放上几根稻草,五个铜钱,取24双筷子,用红线扎好塞在床垫里,再垫上女方送来的三只新麻袋。然后舖好新床单,舖开新做的龙凤被(被面上绣有百子图或龙凤花卉),再放上合欢枕(枕上绣有鸳鸯戏水图案)。最后,在床架内悬挂大粽子一个,小粽了五只,帐钩上挂一对百子千孙灯,枕头边放一对装有红枣、花生、瓜子之类的红香袋——即所谓床头果。

稻草和铜钿是生活的根本;谷种芋子表示多子多孙;24双筷子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筷子”与“贵子”音近,也含连生贵子的意思;麻袋表示代代相传;粽子与种子谐音;床头果既是新婚夫妻的夜宵,也用来招待第二天一早前来抄房的客人。

房门和墙壁上贴上喜联,常用的有“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荪”等。门窗贴上双喜斗方或剪纸,门楣上还要挂一块长条红布,上面绣有“五世其昌,百年好合,天作之合,美满姻缘”等祝词。

安床后,要挑选一个父母双全、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伴准新郎同睡一夜,小男孩睡在床的里边,还要给这个小男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之意。

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好日前准新郎要亲自拿着写有亲友中长辈名讳的“知单”(如同现在的请帖,不过都写在一张红纸上),挨次上门请吃好日酒(喜酒),被请的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如果有拉下的没请过,被认为没面子,即使送了贺礼也不去赴宴;反之,如不请自到,也会被人瞧不起,故奉化有“请吃酒、丫送丧”俗语。(“丫”,俗字,意为挤上、轧进,不请自来)。

享喜

享喜的含义是把祭品和佳肴献给喜神,祈求庇荫保祐。

祭喜神的汤果是一盘宝塔形的粉果,即把生汤果一层层放成宝塔形状。做法:祭盘一只,先把粉团揑成宝塔状,然后把已经搓圆的小汤果一层层粘在外面,最上层是一只较大的圆汤果,上面粘五粒棉花籽。汤果宝塔下层,要盘上五色长命线一圈。

成亲这一天五更时分,娶亲人家在族众堂前或自家厅堂前排香案祭拜天地君亲师。正中壁上挂狮凤图一帧,祭桌摆在檐巡与天井中间(即半张桌子腿在檐巡内,另半张桌子腿在天井上,其意思是男儿成家之后,可以去立业、齐国、平天下)。祭桌称高桌,即搁在两条板凳上的八仙桌,桌面木缝要横不能直朝大门。高桌上摆享喜祭品:全猪(猪头、猪尾、条肉,上面放一把刀),全羊(同猪一样处理)、一条活河鲤鱼、一块大方豆腐、全鸡(高冠雄鸡,鸡嘴巴放三根连头带须的葱),三盘长面(上面放红喜纸或红线)。左右两方放十二只酒杯(闰月的年份放十三只),正方(即天井一边)放三盏干茶(茶杯里只放些茶叶不用酙水)偏方(即檐巡一边)摆香炉烛台。点心是汤果和大高包馒头(即油包馒头);

在狮凤图下,排八仙桌一张,桌子的纹路要直对大门摆放。

上放羹饭一堂,享喜汤果两大碗,杯筷三方六副,糕点水果若干。享喜开始,先由主祭人或父亲把寿字台上的两支大红喜烛点上,敬好酒,手拿清香,向虚空邀请喜神及诸天菩萨、各路神明尚飨。然后把香插在香炉上,跪地叩拜:祝告天地神灵,要求赐福新人,保佑儿孙满堂。三跪九叩之后,鸣炮(爆竹)三响。

此前,新郎已经沐浴更衣,等候在旁边,待主祭(父亲)拜毕后,即跪倒在高桌下,由一位长者(俗称“好命人”)在新郎后脑上梳三下头发,然后再让他穿上结婚礼服,跪拜天公(玉皇大帝)、三界公(诸天神明)。

祭神结束后,主祭(父亲)领儿子到中堂祭祖桌前叩头祭拜,祈求结婚后子孙绵延不绝,夫妻白头偕老。

迎亲

早饭后总管安排的迎亲队伍出发,俗称“发轿”。主要成员有媒人,喜娘,8名轿夫,迎亲仪仗队和抬嫁妆的的人,一般不少于二十人。花轿由男方贳用。花轿出门前,要用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或炮仗)、放鞭炮。随后有四人抬起花轿,贴着“喜”字的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子。

奉化旧俗新郎应待在家里,不到岳父家迎亲。其理由是:一,未拜堂前,男女见面犯冲克;二,浙东姑娘出嫁的身份是“娘娘”,皇帝大婚都不亲迎,做“娘娘”的女子自然不必计较亲迎了。

迎亲队员着装也是从贳器店租的,轿夫着玄色对襟褂子,扎大红腰带;其余可以随意,但不能穿纯白色、全黑色,忌与丧服雷同。

拦轿门

空花轿抬到女方大门外,女家放炮仗迎接,但大门虚掩起来,不让迎亲队伍入内,谓之“拦轿门”。拦轿者多为女方亲戚,以此向男方暗示“娘家有人,过门之后不得欺侮我们的姑娘”,待媒人塞入红包后,才大开正门迎入。女家有人燃支红烛,拿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搜轿”,把匿藏轿内的“煞气”驱散掉。

抬新娘

吃过女家招待的妆奁酒,请新娘上轿坐稳后,起轿,踏八卦驱赶煞气煞神。花轿抬到桥头或路过土地庙,必须息轿,向神位焚香拜祝,祈保佑一路顺风。凡路过村庄,必定大吹大擂,引人注目。如果路上碰到官轿或有官员的仪仗,不用回避,倒是官员要下轿避让,因为里面坐的是“娘娘”。若是碰上抬着棺材的出丧队伍,花轿得歇在一边,让棺材过去后再上路,因为“死者为大”。

花轿将到村口,男方守候人随即鸣放炮仗示意。新郎家人客人们听到炮声,立即各就各位,准备迎接新娘子同新郎倌拜堂。

避新娘

新娘子下轿时,主要家庭成员不能见面。俗话是“落轿媳妇呒告冲”。公公婆婆小姑大姑哥哥嫂嫂弟妹弟媳妇都要避到菜园子里,有的地方还要站在团匾上,等新娘出轿,引进房中稍息后才可出来。新郎要躲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直到拜堂开始,由傧相“找到”他拉到喜堂拜堂。

出轿

花轿停在大门口,由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婆婆和一名盛妆少女(俗称“出轿娘子”)迎新娘出轿。老婆婆把轿门打开,拉开轿帘,称“开轿门”。出轿娘子双手捧着一面镜子向轿内一照,并向新娘作揖,欠身还礼。照镜子是驱邪,把附在新娘身上的不洁气息清除掉。尔后,出轿娘子伸手拉新娘子出轿,新娘子一定要坐着不动,待出轿娘子拉三下衣袖后才可站起身来,以示庄重。下轿时喜娘引导,由送嫂扶着蒙着红盖头的新娘,两旁随男女儿童各一,代表“金童玉女”,一行款款走向新房。凡新娘要经过的路段都要舖上红地毯,不能让鞋子沾上泥土。新娘在行进中,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跨过一个火盆,再走过一只米筛,再踏着麻袋步入新房。“马鞍”及烟火也是为新娘驱邪逐魔而设。然后须步步踏在麻袋上,有一班人专门将新娘子走过的麻袋一只一只地拾起来,从新娘头顶传过去,再一只一只铺在她的足下,称之为“代代相传”。

看新娘子

新娘从走下花轿那一刻起,头上一直盖着一方大红头巾,好事者围观新娘,脸是看不到的,主要是看新娘的脚,看新娘的脚上功夫:如果看到一双小脚,尤其是三寸金莲,则欣喜若狂,反之会大失所望;另一目标是看脚下穿的绣花鞋是否精致,因为这双鞋一般都是新娘自己做的,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女红水平。站着时候,新娘的脚被山河地理裙盖着,也看不到,只有在拜堂时露出来,故拜堂时秩序很乱,围观者前轧后挤,大声评头品足。

抢十盏头

新娘走到新房门外,妯娌用红漆桶盘装着十盏糯米丸子,即甜汤果过来,十盏汤果俗称“十盏头”,刚到门口,两边亲友会一涌而上把汤果抢走,给自家的孩子吃,其寓意是要新娘早生贵子,抢走九碗,意为“快生快养快发财”,其中有一碗半生不熟的汤圆不准抢走,喜娘要把这碗汤圆放在窗台上,待新郎新娘入洞房挑开红盖头时派用场。

新娘子在新房里少事休息,送嫂或伴娘赶紧喂她吃点东西,替她补妆,然后由喜娘和金童玉女相伴,送嫂搀扶,进入喜堂。

拜堂

喜娘扶着新娘站在礼堂右侧位置,伴郎或男傧相请(找)到装样子躲到别处的新郎,站左侧。

旧式婚礼礼堂中间挂和合二仙年画,画前摆八仙桌两张,供品琳琅,花烛高烧。参加拜堂的除新人外,还有伴娘二人、男傧相二人、赞礼生,主香人各一位,民族乐队一班,读婚礼祝章一人(也可由司仪担任)。

主香人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他在赞礼生发出赞礼时,带着一对新人行礼。

赞礼顺序:

礼生赞词依次是三长升三拜三上香:“行庙见礼,跪下,奏乐(乐起,主香者趋到香案前跪,新人跪其身后)!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新郎新娘排在主香人后面,除上香外,其余跪、拜、升、复位等动作都要与主香人同步。

“庙见礼”即向神明见证这对新人完婚。

稍事歇气后,礼生又赞:“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少年或年轻人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千篇一律的祝词,只是名字与时间是新添加的。

祝词如下:

时维

中国某朝某代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吉庆

浙江省奉化县某镇某村某庙界下裔孙生信人某某,与某村某氏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秦晋联盟,缔结百年佳偶。谨具牲酒之礼,敬告天地神明曰:天地交泰,六合始元,天造地设,合卺大吉。今于黄道吉日,良辰良时,交拜天地,完花烛之愿,卜五世其昌。祈同心同德,白头偕老,子孙贤孝,福寿绵绵。                           伏维

                                 歆者

读毕,赞礼生接唱:“升,拜!升,拜!升,拜!”

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

旧俗:新郎、新娘在拜堂时,要抢前头跪,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以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拜堂的乐曲多为“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小开门”等。

入洞房

拜堂仪式毕,由“金童玉女”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在礼堂到洞房的路上,新娘新郎必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送嫂等又递传到前面接铺下去,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女士用秤杆轻轻叩一下新娘头部,挑去“红盖头”,意示“称心如意”;尔后捧起事先放在窗前的一盏汤圆,请新郎新娘各吃数枚,新人咬着生粉汤果,无法下咽时,老婆婆便问:“生不生?生不生?”直问到新娘回答“生!”才哈哈大笑,起身离房。

敬茶

敬茶是新娘第一次拜见婆家长辈及会见所有亲朋好友的礼仪,所以双方都非常重视。有的娶亲人家还要求新娘子表演“把酒上筵”。也就是说新娘子在搬糖茶献给长辈时要跳民间舞蹈《把酒上筵》。这是民国之前在奉化农村广泛流行的风俗。舞蹈并不复杂的,只消走碎步要有模有样,步态要婀娜多姿,身段要灵活自如,表情要稳重大方,并且要巧妙地避开男方派出的一个丑角的百般干扰,滴水不漏地把一满盏红糖茶送到接受茶盏人的手里。不过一般女孩子在未定亲前都不会学这个舞蹈,所以男方必须三个月前告诉女方,以免临渴掘井。

敬茶的时间可以在拜堂后,也可以在喜酒结束后,有的人家会安排在第二天清晨。绝不能在拜堂之前行敬茶礼,因为没有拜堂之前不算正式夫妻,故不能确立媳妇的身份。

敬茶的地点在自家中堂或族宗堂前。礼堂正中排三张八仙桌,两横依照喝茶长辈多寡,排上三排板桌,上舖红桌布,桌上陈列果品喜糖之类。

正排是长辈坐位。公婆坐天正中,如其中一位已经过世,也要空在那里,祖父祖母或老祖宗坐在公婆两边,如没有祖父祖母,是族内及亲戚中的最高辈份者坐位。叔伯辈及亲戚中长辈论亲疏、辈份依序分坐在两横,从里到外,男左女右。

茶是自制的甜蜜饮料,即把红枣、桂圆肉、杞子、生姜丝、红糖、干桂花放在水里煮沸,装在壶里,随用随倒。

敬茶后,新娘用空盘收杯子,喝茶人在还杯子时要放一个红包,是给新媳妇的见面礼。

新娘子与同辈见面则不敬茶,但需新娘先向对方作揖,谓“新婚三日无大小”,若有小辈拜见新娘时,新娘也要欠身,并给红包作“见面礼”。

喜酒

娶亲人家在婚庆时间内要置酒请客,叫“办喜酒”。家族五服内可以不送贺礼白吃,但必须帮忙,诸如请客、陪客、布置、采办、借东西,备酒水茶汤、做行僮,搬桌椅板凳等等活计,均由族内堂兄哥弟们担待。亲朋好友要送礼就席。娘舅级亲戚坐“上横头”,称“吃羊酒”,送礼也特别厚,如果做娘舅的家里穷送不起厚礼,主家要贴补上(贺仪簿上虚写一笔大数字),以便别个送贺礼的人参照。奉化风俗,娘舅是“大石头”,若有家庭矛盾,纷争时请娘舅出面调停,分家分财产,也由娘舅大石头最后拍板。总之,在婚礼上,娘舅的地位必须绝对占先,其他亲友的贺礼金额不能超过娘舅。不然有失娘舅的面子。

贺郎

奉化风俗,在花烛之夜,新房要请亲朋好友聚起来热门一番,称贺郎。贺郎有专业的,称贺郎先生。在他诱导下,一屋子年轻人与新郎新娘嬉闹,其寓意也是祝福新人新婚快乐,姻缘美满,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新房里,八仙桌上花烛高照,中间放一把酒壶,两只酒杯,桂圆、红枣、花生、糖果、苹果各一盆。

贺郎开始,新娘坐在婚床上。新郎在楼下(旧时新房大多在楼上),由两位贺郎先生引他上楼进新房,每上一格楼梯都有一段贺词,每段贺词唱罢,新郎都要喝一杯或一口洒,后面跟着一大群爱凑热闹的年轻人,新郎要不喝酒就闹,非让他拿出烟糖请客不可。

贺词如下:

贺郞祝酒民歌有许多,为省篇幅,仅录一则以飨。

八扇堂门扇扇开,外边客人请进来。

今夜客人进洞房,欢欢喜喜贺新郎。

一对花烛起金光,团坐八仙在新房。

东边一朵紫云开,西边一朵紫云开,

两朵紫云如意合,新郎官人进房来。

日出东方落西方,新郎新娘入洞房,

先请新郎入新房,再请新娘下踏床。

八仙过海喜洋洋,龙男凤女入洞房,

今天鸳鸯双和合,亲朋好友来贺郞。

双手推开紫金窗,金窗里厢贺新郎。

一敬天,天开金孔雀;二敬地,地抱玉麒麟,

三敬洞房花烛夜,四敬夫妻永团圆。(喝交杯酒)

唱到这儿,贺郞先生把桌子上的两杯酒倒来复去几次,再均分两杯,让新郎新娘各喝一杯。然后新郎新娘坐在花烛桌边,由着贺郞先生即兴编排戏谑性的唱词娱乐大家

  婚后俗礼

望告娘僮

成亲次日,男方备轿或小车请阿舅(即新媳妇的兄弟)来家探望新娘。阿舅随带一只刚刚会生蛋的母鸡,一刀猪肉,数十只金团,和一篮花草做见面礼。

金团是一种蒸熟了的、有甜馅的糯米粉团,巴掌大小,外面撒有松花粉,故称金团。

“花草”乃米粉制作的动植物花盆,有万年青、天官赐福、麒麟送子、喜鹊登枝、出水芙蓉、梅花、兰花等等,五颜六色,绚丽多姿,是请专做“花草”的师傅为“望告娘僮”精心制作的。

这一天,新娘子要下厨房操刀掌勺,妯娌们特意为其准备一把青松毛烧火,使厨房烟燻火燎,把新娘搞得涕泪横流,引得旁观者大笑不止,让她的娘家兄弟知道:你们的姐妹在这里与大家相处得很好,请回去告知你们的爹妈:笃定放心!

回门

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叫“回门”。时间一般在婚后第三天,也有婚后满一个月的。由娘家派便轿接新女婿陪伴女儿回家,因为是准女婿转正,俗称“生头女婿”。生头女婿要随带“望娘盘”一担,内盛鱼肉鸡鹅及南北果品。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请亲族友好陪宴,餐桌上忌用甲鱼。宴毕即返,娘家一般不留女儿女婿过夜,怕娘家的风水被“拔”走。如有事或路远非得留宿,则一定要安排新婚夫妻分房而居。

  • 图片摘自网络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烦少一点吧!/客家妹(马来西亚)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