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文集》草创期曾经每个月都有一篇《回顾与展望》,谈谈当月以及来月的主题。这个做法由来有自,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李运松老师的华文课。李老师当时每年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必是《回顾与展望》,我连续写了两年。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适时停下脚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一直认为是个很好的习惯。后来因为忙不过来,这个传统没有在《学文集》延续下去,心里是有点惋惜的。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第一次听到高晓松的这名句还是出自浙江大学的导师之口,可见它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名句和“回顾与展望”的路数不同。前者把个人感受放在“现在——未来”的天平上称重,后者则是在分析、计划“过去——未来”。没错高晓松的名句的确能够激发人的浪漫情怀,但我天生就不是个纯粹的感性动物,效果不一样。
当年爱死了鹿桥写的《人子》,书中那句“他不愿完全地变成一个理智的人,因为他舍不得整个放弃幻想”,那可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自己“收集”的两张工科文凭,两张文科文凭,也很好地说明了个人一直试图平衡理智和理想的努力。做人就该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走出一个中庸之道,可不是吗?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面对未来即使没有带上一整套画好的蓝图,心中起码得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日子才不至于过得以“离谱”告终。假如人生无法完全抹杀“离谱”结局的可能性,这个几率也必须被压得最低。电影、小说提供了许许多多任何人都不会希望经历的可能结局,完全可以引以为鉴。日子怎么能够过得太随心所欲,只顾浪漫,不顾现实呢?反过来说,只顾现实,不具任何情怀的生活,又值得我们去过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日子该怎么过呢?
美国里根总统的卸任演讲当年我在电视现场直播中完整听完。他说了很多,但是多年来一直在脑中回荡的只有临结束的一句:“All in all, not bad, not bad at all.”(总的来说,还不错,真的不错。)
对我来说,生命不只是眼前的苟且,也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当你来到曲终人散的时刻,在剔除所有芝麻绿豆小事之后,还能够总结出一句:All in all, not bad, not bad at all。这才是重点。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诗和远方
- 上一篇文章链接:趋光的心/何奚(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