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韦媄嫙(马来西亚)

ozedf_vivid


说起来,在我过去的大半生涯里还真有过不少的副业。就从我十三岁的第一份副业说起吧!当时碰上一年一度的年尾学校假期,机缘巧合下二姐辗转介绍我去了一家当时规模算蛮大的百货公司的运动装部门做兼职销售员。记得在我上早班的某一天遇上有趣的一件事: 有一天早到了百货公司,我就坐在百货公司前的巴士车站内等公司开业,当时同样在车站内等候巴士的一位老奶奶就看我年纪还小,竟然叫我回家,不要乱在这里溜达。可见当时我的外型应该是非常的嫩小单纯吧!

第二份副业就是中学毕业后,在去台湾留学前的空档时间,想打份工赚些钱来补贴进修英文,就这样跑去了当服装销售员。这回不一样的是去了高档的百货公司,酬劳比几年前的高很多,而且也不再有路人甲叫我回家不要到处溜达了。

直到台湾留学,同样以学生身份兼职了好几分的工读,有餐厅招待员、图书管理员,还有暑假去工厂当制造工人、留学中心当书记等等。

留学回来后,开始真正全职做保险代理员。但在这“全职”代理员开始的那几年,还同时在网上拓展销售事业。直到结婚生子,除了当“全职”的保险代理员,也同时兼起了家庭主妇的副业。如今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关系,更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每天不但要料理家务,还要定时监督孩子上网课、做功课。在孩子课余时间,自己也得上网课听讲座学习迎合新趋势的网络工作时代。

所以我说啊,“副业”这两个字眼在我这大半生以来都不曾缺席过,经常徘徊在我左右呢!

摄影:黄艺畅(中国)

前一日文章链接:业余者精神/紫色水晶狗(马来西亚)

闲话外语/韦媄嫙 (马来西亚)


说起外语,我想凡是自己听不懂的都应该叫外语吧?我从小在家跟妈妈、姐姐弟弟们沟通都是用广东话,我们跟爸爸沟通却是用华语,而爸爸妈妈之间的沟通又是使用广东话。为什么会这样?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

我爸原籍广西,但是我们没有从他身上学会几句广西话,反而是外婆让我们接触了道道地地的广西话。小时候爸妈每次带我们回家乡探望外婆时,一进外婆家门,外婆总是从厨房大喊我们“快递进内(loi=来)吃碗刚青(gang qing=粥)”“来喝什(shem=汤)”,我们吃饱了她就说“出去che=坐”,然后就会问我们“要不要睇鬼仔画(卡通片)” 。虽然那时候我仅六,七岁,但是很莫名其妙地和外婆可以无障碍地沟通。随着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渐渐地我们也淡忘了广西话。

到了中学毕业,因为要加强自己的英文说写能力,就到了英语补习中心。当时认识了好几位来自外国的同学,这些同学都比我年纪大,她们是因为藉丈夫来到马来西亚工作的关系,趁有空把英语学一学。当然,我们当时的日常谈话难免也只是用一些英文单字加比手划脚来沟通。可能那时候的自己还很懵懂,对英语以外的语言都不感兴趣,要不然应该可以跟这些同学们额外学上一两种外语。

一直到我去台湾留学时,在侨生大学先修班自然遇上更多来自各国的外籍侨生,这才发觉外语其实很奥妙,如果自己可以掌握几种外语那更是一种骄傲。在机缘巧合下,在我上大一时,虽然并非唸外语系,但是当时却被分配到跟四位外语系的同学同一寝室。我记得有两位唸日语系,一位俄语系,还有一位阿拉伯语系的。每晚我就看她们在寝室里不断练习发音,有时候她们还会互相学习,我偶尔也会参与其中。我最喜欢这个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瞬间,虽然听不懂但是我觉得不同语言所发出的音调都很有趣。之后大二我就分别跟来自台湾、缅甸和澳门的同学同寝。在这三年里我也学听懂了缅甸室友的家乡话(云南语)和台湾室友的台语(闽南语)。

六年前因为机票优惠而胆粗粗跟先生一起带着家公家婆和孩子,一家五口去到日本东京自助旅行。对日本完全没有概念的我,当时就想到找一位以前留台时认识的日本朋友。结果透过line,成功联络上这应该有整整十多年没联系的朋友。朋友也很热情地来机场接我们,也在东京招待了我们一两餐。接下来那八天的自助行,我们问路真的只能用鸡同鸭讲,比手划脚来形容了。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日本还是以讲日语为主,即使碰上中学生、年轻人都无法以简单的英语沟通,想不到的是当地老人家反而还可以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

说起这日本朋友,我们只是在台湾跟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来台湾公干,我们这群穷学生,也只能带他搭公共交通去台北几个地标走走而已。初次见面时,这位日本朋友都是以他有限的英文跟我们交谈,不明白的时候我们还会写中文字来笔谈,日文里参杂了一些中文词汇,所以他也明白中文字的含义。

其实现在往回想一想,以前我们在中学时代,学校都极力反对学生们在学校讲方言,但是同学们还是有办法私下交流自己的方言,就像我姐却偏偏是在学校学会了客家话,哈!反观现在的华校学生,几乎都只懂讲华语或英语,已经看不到校园内有张贴不准说方言的警告了,甚至还有团体在鼓励大家使用方言呢!

摄影:韦媄嫙(马来西亚)

慢活/韦媄嫙 (马来西亚)


“慢活”令我脑海里马上浮现迪士尼影业出品的3D动画片《疯狂动物城》里那只动作缓慢到极点的配角——树懒。树懒真的是一种行动非常缓慢的生物,不过慢得来还真有趣。当然,树懒这种慢活方式如果套用在我们人类身上似乎就要另当别论了。

的确,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匆匆忙忙的,哪怕是起床上课工作吃饭,甚至休息睡觉,也只是闭目养神快睡快醒,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似的不甘缓慢。

记得有一次在一间菜市场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伯,驼着背弯着腰在他的小档口,慢慢地把顾客所点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片打包,可能他的动作太慢,加上不请助手,所以并没有很多顾客光顾,间中还会让那些赶时间或不耐烦的顾客放弃等待。虽然如此,老伯还是非常自得其乐在他的工作上,用他力所能及的速度继续工作。我非常欣赏这老伯对他自己生活所持有的态度,虽然速度缓慢或许让一些人嫌弃,但这样老而不废且自力更生的生活,何尝不是一件值得他骄傲的事?

我最近也特别关注一位经历二度重创的昔日大学室友,多年前经肝癌来袭后,又在今年再一次在瑜伽课发生意外摔伤导致脊髓严重受伤,她差点就成了瘫痪在床的植物人。虽然现在得暂时戴着颈环进出,但她很勇敢地去面对自己不幸的一切,她并没有因此怨天怨地,她反而每天鼓励自己一切从慢慢练习开始,她把自己的生活调慢了半拍,好让自己去适应接下来的生活。看着她这种对生命对生活无畏的态度,不得不令我对她心生敬佩啊!

追求慢活也要衡量能力来做,而不是执意慢活而让自己生计陷入困境。我对慢活的诠释在于我们生活的心态,而不是生活的速度或步伐,只要有意义地生活就不枉此生。人生无常,前几天才参加了瑜伽老师一位师兄的葬礼,原本一家人开心的郊游,因为一场意外就这样离开了。也因为我工作性质的关系,会常接触到人的生老病死,感叹要学会珍惜当下,才真是一门功夫!

在现今生活中我们当然无法像树懒一样的缓慢,但偶尔在适当的时候或休息日,不妨让自己活得慢一点来充裕我们的生活。不一定要等到老时,等到身体无法再让我们驾驭时,才心不甘情不愿慢下来啊!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