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带头的人首先要认同这个理念,否则就像我以前教的学校那样,回收资源搞到半生不死,大家都痛苦,几年后就草草收档。现在这间学校就做得比较好,资源回收既达到教育环保概念的作用,回收报纸得来的钱还可以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举数得,还真是‘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最重要的是负责老师很投入,做了十几年毫无怨言,现在可以说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之一了。”
Tag Archives: 闲暇
《小环保与大环保》/廖天才
很久前到欧洲旅游,出发前朋友提醒说:“你注意瑞士的清洁程度。”
到了卢塞恩,在湖边静坐,默默观赏卢塞恩自然美景之余,也开始注意湖水和周边的环境。哈,偌大的卢塞恩湖,除了湖边有点天鹅粪,就是找不到一点垃圾。
下午,进入下榻的旅店。“哗,整间旅馆,内内外外,一尘不染!”我不禁惊叫。朋友的话马上浮现脑海:“瑞士的所有旅馆,有贵与便宜之分,没有干净与肮脏的差别。”
是的,无论你在这个国家的何处,到什么餐馆,瑞士总是让你惊喜、感觉舒服,因为它讲究清洁、卫生、整齐。住宅区、公路、街道、公园,无不释放清洁整齐的美感。
去过欧洲的朋友都能告诉你,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餐馆,绝对让你吃得安心,因为他们的餐馆地面干净,碗碟明亮,摆放整齐,厨房没有半点污迹,光线充足。原因是:政府官员不时的上门检查,对卫生的要求水准高、执法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餐馆,甭想用咖啡钱来打发官员,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网络普及的今天,您不必亲自到过日本,都能知道日本人对卫生、清洁、干净的要求是那么的令人叹为观止。日本不仅是城市的大道,即使是小街小巷,也是干干净净的。日本没有裸露的土地,要么是柏油路,要么就是草地,空气没有半粒灰尘。日本人都习惯坐公共交通工具,马路上行走的汽车,多是营业用车。日本制造精美优良的汽车供给全世界,国家却提倡“无需拥有私家车”之良好政策。
难怪日本人是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人均寿命超过80岁。
虽然如此,这些富有的国家消费力高,购买力大,若缺乏良好政策,会造成他国环境的破坏。比如,日本对建筑木材需求非常殷切,是木材消费大国。日本对自身的森林有良好政策去保护,其国内的伐木成本高,于是大量进口木材,尤其东马砂拉越州的森林木材。
日本当然也有绿色采购政策,但不够完善,导致砂州的夹板可以通行无阻地进入日本,不论这些夹板来源是否合法。砂州非法砍伐森林,非法输出夹板之数量达到什么程度,政府不会让你轻易掌握到数据,但大家都知道,砂州的原始森林只剩不到10巴仙。
人们常说地球是一个村,全球人民的命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划分界线,不再是那么的清晰了。对环境的保护,看近的,也要看远的。
(照片由作者提供)
《节约,环保的起点》/ 野 子
假如暂且不去考虑如何减轻沙漠化这种太遥远的难题,能源问题应该是跟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之一了。发电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划分成两大类:再生能源发电(例如太阳能、风力、水力等),以及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例如用石化原料的火力发电、核能)。
在讲究环保的今天,再生能源一般被认为是更好的选择,是“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不是就只有百利而无一弊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这里不妨逐一来挑骨头:水力发电需要先建水坝,才能取得水的“位能”(potential energy)来发电,而众所周知建造水坝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风力发电且不说它的不稳定,以及噪音、视觉污染,一大片风车肯定会影响鸟类的生活环境,这也是生态破坏的一种。太阳能制造的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其零件和配件的制造上,太阳能晶片和储存电力的蓄电池,其实都不那么“绿色”。
由此可见,不论是以何种能源来发电,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多少的差别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要意识到使用电流除了需要缴付电费,其实也需要付出破坏环境的无形代价。然而,即便如此,马来西亚人对电力的需求量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的。
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节约用电应该是最自然而然产生的对策。譬如,没人在的空间,随手把灯关掉。购买电器时留意一下耗电量的资讯,没必要去挑个耗电量大的电器跟自己的荷包过不去。
用电量一减少,对发电能源的需求量随着减少。能源的需求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后遗症自然也跟着减轻。我一直坚信,除了用电,在其他方面节约、不浪费,对环境都会有好处,而坏处则一时想不到。节约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好习惯,除了省钱,也是最简单、根本的环保工作。大家平时就都留意一点自己的生活习惯,别再浪费了!
(摄影:PL Tan)
《有此一说:环保》 6/8/2015
《澳洲环保一二事》/ 周丽雯(寄自澳洲)
澳洲有个政治团体叫“澳洲绿色” (the Australian Greens)。以环保起家的澳洲绿色在政治上有四项理念,即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草根民主、非暴力,是个特别注重环保的政党。当在野党和执政党“平分天下”时,就是由绿色决定谁当家了,所以也算是举足轻重的第三大政党。
除了政治,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跟环保分不开。我们家的垃圾桶就分成三种颜色,红色的丢普通垃圾(最小的!我猜是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分类垃圾吧?),黄色的丢可以回收的垃圾(铝罐、纸张、玻璃等),绿色的丢树枝、叶子等。每次我老妈丢垃圾前都得问我究竟该丢哪个桶,虽然是烦了些,可是能为环保出分力,就好像在为我儿子的将来做些好事。在环保团体天天叫温室效应,地球好像明天就会末日似的,把垃圾分分类还不算太难,就花点力气做吧!
除了垃圾分类,澳洲对再生能量也十分看重,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就更别说了。澳洲的太阳不是开玩笑的,这里的月亮其实没有比较圆,但是这里的太阳一定比较热(夏天时40度摄氏是常有的事)!这里地广人稀,又是半沙漠地,输电成本太高,不用太阳能发电就真太傻了!
虽然前总理推行住家安装太阳能发电机太草率(部分原因是为了缓解澳洲经济不景气),有好几个电工被触电身亡,后来调查出来是政府推出的政策太急,来不及提供适当的专业训练。这可是我们前总理被迫提前下台的原因之一。当时政府为了推行这个计划可是非常大方地提供了很多津贴,如果家里不装太阳能,非但对不起政府,也对不起自己的荷包。撇开这政策的瑕疵,我们这位前老大可是为环保出了好大的力啊!
(摄影:周嘉惠)
《万物有灵且美》/ 李 丽(寄自中国)
收到学文集八月“环保”的主题,就想到大陆这些年为了治理环境污染而扯皮无数,先是某市长立誓治理污染河流,后是关停重污染企业,再是依旧每年超过200天的空气污染,层出不穷的环保新闻和事件,已经把敏感的神经刺激麻木。对于环保,我们已经由上台演戏的主角,变成看戏的观众,旁观各色人士的环保经。环保谈久了也就稀松平常了,习惯成自然。
经常看到电视广告或者街头的广告条上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标语,可能从席勒开始大家都喜欢用标语囊括时代意志,细小的个体表现如树叶上的细纹容易被忽略。不仅想起另一种环保观念:万物有灵且美。这是博爱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看重的是人与自然平等共存的立场。
最近看了大陆上映的影片《捉妖记》,这似乎也是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故事。山雄伟,海辽阔,经奇幻,这是影片预设的背景,讲述的大概是《山海经》之后,人类和妖怪共存的时代。万物有灵,万物的灵我们又称之为妖精,是修炼后的物类,山有山妖,草木有精魂,连风雨雷电都带有神性。也许是人对万物敬畏,赋予了万物灵魂,或者是万物本来就有灵魂,神授使我们感知到。这部电影就假定万物有灵,人妖共存于世。人欲主宰天下,大肆驱逐妖精,妖精不得已隐入山林和大泽,成为被妖王统治的小王国。很久以后的某天,老妖王辞世,妖界大乱,众妖来到人间。人类与妖精之间的矛盾重新被激发,因此如何化解人类和妖精之间的矛盾成为影片的主线。
这里就引出了万物且美的预设,故事里没有黑白分明的绝对立场,妖和人都是善良的,而坏的是欲望。长久以来,人都被赋予过多的欲望,包括权欲、癖好、独占欲等,同时这也成为人类是万物灵长的另类佐证,人是通过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行动力来独占世界的。所以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万物和人都是无罪的一方,有罪的是欲望。就如《捉妖记》里妖精可以画皮穿在身上假装成人,也就随之萌生了人的欲望。一旦把欲望抛开,人就是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成为一体,都是有灵且美的,从而影片展示出万物和平共存的理念。把理念变成世界观,由硬性宣传变成软性植入,也算是近来大陆电影的进步。
万物有灵且美,当这个古老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来时,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最好的环保就是尊重和敬畏自然,并和平相处,而不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类的宣传口号和以环境为对象的各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法。所以我建议,不要空谈环保,不如把自己当做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种群以及自然和平相处,反而是更好的善果。
(摄影:Clement)
《用心休闲》/ 梁山下买豆腐
现代生活太紧张,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每个人都红得24小时被全球盯梢似的,除了影响日常生活,闲暇的时间、心情和素质也同时大打折扣。偶尔获得一时半刻的休闲时间,如果还真有几分闲情,那是应该花点心机好好计划的。
时间这一回事,不论我们以精心规划、漫不经心,乃至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其实都是一分一秒的流逝,不快也不慢,但绝不停留。时间一去就像铁了心分手的情人般永不回头,我们即使起初不放在心上,可是却怎能够一辈子都不当它一回事?虽然没人规定时间该怎么分配使用,但在一生中,不给别人,也该给自己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片刻,难道不也是很应分的事吗?而闲暇时分正是为自己创造回忆的时刻,需要认真对待。
我们工作时往往身不由已,休闲时段通常倒还可以事先规划一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做好准备总不是什么坏事,有计划就可以随时找机会实行。譬如偶尔别人爽约,把一直没时间看的书掏出来阅读,就比坐在那里生闷气强多了。
智能手机的出现已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那要怎么应付这个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呢?以个人为例,正常情况下,晚上十点后就直接把手机设为静音,有事明天再说,真等不及的话,请找蜘蛛侠去。
我不是个过分浪漫主义的人,也不是个过分实用主义的人,大概比较趋向于两者之间吧?如何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充分享受一点难得的闲情逸致,才是个人一直念兹在兹的事。
我常怀疑,在这个时代,多数人在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回忆是否仅仅为一个电视荧幕或手机屏幕而已?这种情况,以个人角度来看,是绝对要避免的一场潜在悲剧啊!
(摄影:周嘉惠)
《乐归田园兮》/ 修 静(寄自中国)
自从有了小孩,周末出游成了我家的固定节目。每当临近周末,我这个当妈的总要关心收集各种出游信息,哪里的花开了,哪里的果熟了,哪里有好玩儿的活动,又或者春天去哪里踏青,夏天去哪里玩水,秋天去哪里喝茶赏桂,冬天到哪里打牙祭。周末一到,放下繁忙的工作,带上老人小孩,和老公一起四处游玩,全家出动其乐融融,而这时候我娃总是特别兴奋,嘴里呼喊“哦,今天爸爸妈妈不用上班,可以陪我玩咯”,对他而言,我俩不用上班是最最开心的事情了,既能玩好玩儿的,又能吃好吃的。除了周末游,暑期出游也是我家一年一度的happy time。去年,娃两周岁多,带他去了趟海岛游,自此念念不忘一整年,言必提三亚,按他的话说:“三亚可以玩沙子、游泳,还能吃哈根达斯”,经常还会说出游玩中的小细节,比如所住酒店有水滑梯、摩托艇,其实他小并没有玩到,他也记得清楚。这才意识别人所谓的“孩子太小带出去玩没用,等大了再带出去”是无稽之谈,别看孩子小,经历的事他都记得呢,而暑期旅游也成了一家老小都很期待的事。
中国父母很宠爱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很多,稍有闲暇就带着孩子四处游玩,希望孩子能更早地认识世界,更多地体验生活。不过我发现除了这个显性因素外,旅游也是当下年轻父母解压的方式。在中国,绝大多数年轻父母会参加工作,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忙成狗(流行语)。周末假期一到,带娃出游的同时,也是舒缓自身工作生活压力,放松身心的绝佳方式。而且当了父母之后,会发现很多生活乐趣是娃给带来的。当这两者毫无违和感地结合在一起,就难怪亲子游这么流行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平日里在钢筋水泥的空间里呆多了,特别渴望山林原野的自然气息,亲近大自然,给疲惫的身心找点时间、空间,使自己处于放空状态,同时犒劳自己的胃,哪怕只是短暂的一日游、二日游,也能使整个人焕然一新,带回满满的正能量投身工作。也因此,短途旅游,即城市周边游很受欢迎,当田园山林与文化、与美食结合在一起,萌生出各种农家乐、民宿、文化创意园,也就号召了一大批或文艺或饕餮的拥趸,奔竞不息。
这让我想到:古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历朝历代归居山林田园的贤人雅士数不胜数,中国人好山乐水的文化基因原来未曾消失,且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得到了映射。
(摄影:李嘉永)
《有此一说:闲暇》 29/7/2015
《闲暇心 闲暇身》/ 刘姥姥的孙女儿(寄自中国)
上帝说人是负着原罪来到世上的,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那么这一生必定是沉重辛苦加身,无有闲暇可谈。菩萨说:在佛教的劫变理论中,除了世界周期性的成灭,除了众生寿命周期性的增减之外,人类还要周期性地遭受各种灾变的折磨。那么这一生也是受苦受难,心惊胆战的。无论是根据上帝还是菩萨的角度,人类的一生是不幸的,没轻松,更没闲暇。
实际呢?一点没错。人使着劲儿离开既富有营养、又温暖舒适的母体,迎头而来就是一阵冷风。而后,口干、肚饥、身体不适,都要使劲地叫喊才有应对;稍一长大,手头就围绕着无休止的作业、考试;然后为房子、车子、妻子、儿子,无限制的人生欲望苦恼、奔波、挣扎。没有一个人一生的事情都是顺利轻松的,更没有一生的闲暇。没钱的如此,有钱也如此。
但如果你相信佛教的六道轮回,那么宏观地看,来到人世间,实际上是一种闲暇。你想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道中,相比天规的威严、地戒的残酷、饿鬼的难熬、畜生的任人宰割,人间的生活为最自由、最生动、最轻松快乐的了。就看你是不是认识到这种大闲暇,而且闲暇地对待这一生。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自己还真是闲暇了一生。小时候,常常挨骂。因为妈妈有五个孩子,哆来咪发唆,两年一个。别说做鞋子、做衣服,就是五个人的吃,现代人就会觉得是在办食堂了。尽管我们那时是吃饭不吃菜,但一天三顿也让妈妈忙乱一阵。妈妈一骂,我就悄悄地让四个弟妹赶快做家务,我当然也做,一边做一边回味刚才跟弟妹追逐香烟纸鸢玩儿的乐趣(谁叠的纸鸢飞下来盖住了别人的纸鸢,就占有了这只纸鸢)。妈妈是雷声大,雨点小,见大家闷声不响做事情,一个人骂骂咧咧没意思,就不响了。一会儿事情做完了,我们又聚在一起数谁得的纸鸢最多,谁输了最多。上初中时,跟妹妹回到家里就是唱歌。当时上映一个新电影,我们就学唱这个电影中的插曲,唱到妈妈骂我们才停止。现在细想,孩童时代、少年时代,真的没什么委屈,没什么怨恼的记忆。即使是大冷天清晨五点不到起床要去排队买猪肉(想用肉票买到肥点的肉,要起早才行),我们姐弟也轮着去排队。那天早上要罩上一件大黑棉大衣,手缩在长长的袖子里笼在一起取暖,我常常有一种唱古装戏甩水袖的感觉,好玩。
懂事后,感到一种来自社会上的压力,爸爸说:“你们的前途就看你们自己如何去努力了。我做爹的一点也帮不了。” 我是老大。既然如此,就靠自己吧!于是先把写字台的抽屉一人分一只,做学习用品的储藏格,让每个人自己管理。弟妹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领地,整理得可欢腾了。二弟把抽屉放在地板上,跪着摆弄,妹妹把抽屉放在床上,还不让别人看,每个人有滋有味地,就像在玩家家;每年寒暑假定计划、预复习、做习题,家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上面只能趴三个人,我们常常为能抢到桌子的位子,欢呼雀跃;我把书借回家,大家轮着看,抢着看,那种抢书看的味道特别好,书也特别看得进。家里虽然有点寒酸,有点拮据,但日子就是快乐着过,就像天天过节一样,邻居们都非常羡慕。后来我们家一下子就出了两个大学生,要不是十年动荡,肯定都上了大学。
提起那个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那真是个所有人都休闲下来的时代,但那也是让无数人痛苦迷茫的年代。冥冥中迷惑了几个月后,打开了一本《中医医学基础》,祖国的医学让人静下了心,接着就是好奇地在自己身上摸穴位、打针灸,在有形的身体上去感受无形的中医理论,学得个不亦乐乎!后来给父亲打针、给孩子吃中药,成效还挺大的。
即使后来不让我回家,要我交代什么问题,我仍然坚持在宿舍的水泥地上跳绳(那年冬天特别冷)、学拉二胡。一定要我写什么材料,只能写游记,写对校园里播放的红歌歌词和乐曲配合的分析鉴赏文字,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一桩乐事,那时真休闲!
成家有了孩子后,先生在外地工作,两个孩子跟着我。夏天,一脸盆一脸盆的衣服要洗。一边洗衣服,一边练唱歌;两个孩子争吵,哭了,就对着孩子的脸,细细地研究孩子哭脸肌肉运动的纹路,告诉他们,哭起来真的不好看。
轮回到人世间,真的是一种福气。一天24小时,不多呀,为什么不快乐地、去欣赏地度过?
看到这个月的话题“闲暇”,心想,如果人跳离自己的生活圈子,从六道轮回的角度,你来到人间,实际上是上苍给了你一个大闲暇。用闲暇的心理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一切事情,你就是在实行一生的闲暇,你就是一个闲暇身。
回头看自己过来的几十年,不错呀,心头感到的是温馨、满足、快乐、惬意!
(摄影:周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