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2月出现29天,《学文集》也来点特别的。除了6小时前已上网的一则《有此一说》,今天还有两篇贴文。以下是第二篇:
前天,某位已毕业的学生致电予我。谈话中,我笑问她何时与拍拖多年的男友共结连理?她的答案竟然是:“钱还未赚够,况且还未置业,等他的事业上了轨道,再算吧!”其实是我大惊小怪,现今的年轻一辈,谁不是这般想法呢?
一场婚姻的结合,钱毕竟是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它绝对不是一对情人考虑结婚的最大考量。或许华人“遗传”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基因,注重的都是外在所能给予的“安全感”。今天,许多年轻的夫妻不停地要赚“多多”钱,甚至成为“丁克”一族(DINK, Double Income with No Kids),只要所谓的优质生活。到底我们需要多少钱才会满足呢?哈!我问了一道笨问题!许多人的答案当然是多多益善啦。各位看官,根据纽约州立帝国学院心理学教授塔茲尔(Miriam Tatzel)综整多份心理报告,在2014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指出,人们对自我生活的评价,会跟著收入提高而稳定上升,而快乐也将隨之提升,但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相当与月收入约2万令吉(当年的兑换率,1美元等值约3.30令吉)后,幸福感就不再往上加。这代表了什么?如果我们只专注赚钱,就会忽视许多紧密的人际关系,正向的生活目标及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所能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到时候,我们就只是一位什么都没有的有钱人。
籍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小弟看到的一个真人真事。约十三年前,我们曾经因工作上的缘故,接洽了一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商。当天中午,他邀请我们共进午餐。结果我们享用了满桌的山珍海味,老板却只是吃了一碗清淡的鱼粥。当年他的身家多少,我们并不清楚,但是他在印度的工厂却是生产了数百种的添加剂。每种产品都赚钱,其中一种乳化剂,平均一公斤就让他净赚约50令吉。哇!这乳化剂,一年他就卖了逾7000吨。屈指一算,单单这项产品就让他年收入3500万令吉。他坐拥上亿身家,四条心脏动脉却阻塞了逾75个百分比。要做静脉搭桥手术,多年受烈酒破坏的血管却是脆弱得不堪一换。他语重深长地告诉我们,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一个人并不需要家财万贯,才是幸福;千万别用我们上半生的时间去赚取无数的钱财,晚年时却得散尽钱财换取健康。这个实在的人生经验,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里。
那么,钱为何物?社会上有另一批人认为钱并不重要,人生总得要死,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方式过日子,不也自在逍遥?但是,这未免过激,正如天才兄所说的,今时今日的生活,连内陆地区原住民也得用钱。钱,只是代替我们物物交换生活方式的工具。它的功用是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与人交易时能够较易达到买卖双方的共识。可惜的是,这项工具,已经成为许多不停追求钱财来满足无限物质欲的人的主人。
各位,小弟是客家人。自小,父母就灌输我两条客家人的生活至理名言。第一,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先分配,再花费,哪愁月底不够钱用呢?因此,小弟举手举脚赞成晓红姐的“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本人对于晓红姐的投资分享,有一点补充。许多人对于投资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但是,大家一旦进入市场,往往是“损手烂脚”,主要原因是一个“贪”字。其实,投资首要功课是打好投资的正念,严格地实行已策划了的有效战略。不然,所谓的投资不过是一场赌博。第二句名言是“没有这么大个头,别戴上这么大顶帽。”试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量力而为,量入为出,谁会需要使用未来钱呢?
总而言之,钱为何物,看你如何处之。对于小弟来说,心中富足,就犹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是何等快乐啊!看官们,您说呢?
(摄影:李嘉永)
P/S:以下的故事是我从网上摘录下来的,与各位共勉之。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和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出处: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2/11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