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内在增值》/徐嘉亮(马来西亚)

310316 ckh 73
小学上课时,总会有些老师问我们这班小瓜:“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学?”我们总会自以为是,把家长们的“教诲”,照本宣科地讲出来。“老师,老师,读大学出来可以赚大钱!”另一个则喊道:“念高高,长大了可以当官。”“可以做医生,赚很多钱。”“可以娶个漂亮的老婆。”我呢?我则一直把奶奶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阿亮啊,读到书,有一份手艺,以后就不会饿肚子……”这个认知,一直到一位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读书,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被“打破”。

今天的社会,一提起增值,大部分人就是一股脑地想着钱财升值、提升颜值、身份地位提升等外在的事物。岂知我们的个人修为,品行更是需要大家注重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以乐观的方式生活。一般上华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什么都与“死鬼”有关,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口头禅。“天气很热”,被说成“天气死鬼热。”或“死鬼天气,这样热!”。幸运地中了头奖,应是喜事一宗,大家却道:“他死鬼幸运……”其次,当一个人问你问题,通常都是以否定式的问句。比如:“你还没做完功课?”“没有钱的你,要借钱吗?”这类的句子,更是小孩被称赞时,大人所谓的“客套话”。“哎呀!他哪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侥幸罢了。”追根究底,为什么我们习惯如此消极呢?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自小缺乏赞美,做事没有信心,爱面子及得失心太重。因此,亚洲人上课时,鲜少有人提问或回答。这种情况,在欧美国家,却是难得一见。那么,我们要如何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呢?

第一,我们得纠正那自卑又自傲,注重他人看法的心态。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位著名的影评人,自以为是影视圈内的“判官”,任何剧本都被他批评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他的大学教授拿了一本剧本给他后。他看了剧本两天,就把整本剧本用红笔圈得满满地。教授问他有何看法与见解?他滔滔不绝地大数这本剧本的不是,直到教授问他:“你从中学习到什么优点?”顿时,他哑口无言,才领悟凡事都有好与坏两面;做人应当先看好的一面,从中学习,而不好的一面,则引以为戒吧。各位看官,要养成积极的人生观,需要的是“欣赏别人,肯定自己”!

其二,许多人都会常发怨言。认为别人的总比自己的好,外国的月亮总是特别圆。一个年轻人总是埋怨自己家境贫穷,年老的双亲拖累了他。有一位有钱的老人问他:“我愿意以五十万买下你的双手,你愿意吗?”那年轻人断然地拒绝了。“我要用五百万买下你的双眼和肾脏,这次可以成交了吧?” 那年轻人想也不想地回拒了。“那么,我用一千万换取你的自由及名声,你必须顶替一名受终身监禁的罪犯,一生都在死牢里度过。”正当火冒三丈的小伙子要骂人时,老人家的话突然如醍醐灌顶。“年轻人,你拥有无价的健康、自由、清清白白的名声及爱你的人,为什么还要埋怨呢?好好珍惜你手中的美好,凡事感恩啊!”试问要做到塞翁失马故事里那位老人家所拥有的豁达,感恩知足的大智慧,需要经历多少的人生历练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安贫乐道,是何等高尚啊!这一切,难道是天生的?绝对不是!这一切都有待于个人的努力和进修。

当然,一个人愿意持续成长,努力学习,因为他“看见”(He is seeing)!当我们凡事都斤斤计较,不愿意付出时,一切的成长都会停止。明日自己的成就,取决于您今天的努力及决心。各位,您看见了吗?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提升自身价值拾零》/刘姥姥的孙女儿(中国)

300316 Clement 160
当今社会各阶层人士已经很注重自身价值的提高了,于是种种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就应运而生。身边有三个朋友,春节时总围在一起谈论他们的自身价值,当时觉得他们是在闲着无事,忽悠人,现在想来,他们还真能代表社会上三个阶层人士有关提升自身价值的招数。

花大把钱——让护肤、化妆升颜值

一个结婚到了七年之痒时期的少妇,着急地跑去埋怨她的闺蜜:“你去韩国怎么不告诉我?”原来她想请闺蜜给她带几套不同品牌的护肤品、化妆品回来。闺蜜说:“你的化妆品还少吗?香奈儿、雅诗兰黛、兰蔻、克里斯汀、伊丽莎白、娇兰、碧欧泉……欧美的牌子几乎都买遍了。上次又开始买资生堂,还不够啊?”“不够、不够。那么多用下来,没有一品效果好。我想,欧美的化妆品可能不适合亚洲人的皮肤。我要换换亚洲的品牌。听说韩国的后、37呼吸、欧惠这些牌子不错。我想买来试试。你去,也不告诉我一下。”

她的闺蜜真有点纳闷,家里的橱柜内塞满了,连电脑桌上也挤满了那些装着水、乳液、精华素、护肤霜的瓶瓶罐罐,为什么还要买?就嘲弄地说:“你的脸涂得过来吗?你犯了精神病了吧?”“是呀!我好像是犯了什么病吧?我觉得挺有危机感,就怕哪天脸黄色衰。我得提升我的颜值啊!”闺蜜听完哈哈大笑,说:“你还能提升你的颜值?能保住就不错了,原来是这样。”

一个女人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花功夫在外貌上还不如花功夫在养心上。自然规律,人的外貌不可能永远鲜亮,但性格品行却可以越来越诱惑人。柔声柔气、温和耐心,哪个男人不喜欢?要想自己的丈夫不对别的女人感兴趣,那就要让丈夫对自己感兴趣。一个妻子能不时地给丈夫制造出“兴趣”来,那就是妻子的价值所在。外貌是,但不能永驻;性格是、品行是、才华是,一旦成为你的价值,那是不可海量的。女人们,提升后三者的价值是永恒的。

赚大把钱——自己给自己加工资

春节聚会,宁仔悠悠地在我耳旁呢喃:“我又涨了工资。”“这次是哪国公司?” “德国。”我和宁仔是高中同学。十多年前,他从一所颇有名气的大学毕业不久。因为没有找到他觉得合适的工作,就又去新东方读了一年英语。然后,他在国内的一家大公司干了一年老是要外出的IT工作。因为不喜欢出差,经朋友介绍设法跳到了一家美国的大公司。工作从外场转到了管理层,当然工资也跳了一级。三年后,宁仔觉得眼前的工作有点腻歪,且,社会上纷纷扬扬地加起了工资,而自己身边却依然死水一潭,不见纹丝波痕。正巧又有人撺掇他去另一家美国公司。很快,他去了那家美国公司,为自己职务晋了级,工资翻了一倍。过了两年,他的朋友给他传了一条消息,说荷兰有家世界有名的公司想到中国开公司,宁仔的心又动起来了。他想起有个算命先生曾经与他说过的话:你这个人不愁钱,动动就会来钱。于是他似乎没有考虑,就辞了原来的工作去荷兰公司面试。

流利的英语,阐述了烂熟于心,外加摩登又迎合老外心理的现代管理模式,让荷兰老外兴奋得满脸堆笑,直喊:停、停,你可以了。于是,宁仔站上了高管的台阶,操持了这家外企公司从无到有全过程的工作。虽说也有一波三折,但却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叱咤风云一时,爽。薪金呢,翻了两番。

然而好景不长,这家荷兰公司发现临近的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更便宜,把公司拆迁到了柬埔寨,关闭了中国这家公司。宁仔失业了。但是宁仔已经名声在外,很快有关公司就找上门来,当然是外资的。两家公司为了抢他,飚价争夺。最后宁仔去了现在他就职的德国公司。不过近百万的年收入还不是他的目标。

一个职场白领,他的自身价值只能自己去提升。当初宁仔就把自己定位到外企,于是他不惜花工本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停地在外企公司跌爬摸滚,越爬越高,是因为他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却不断地提升他的外企公司管理理念与能力。宁仔不断地在网上学习最新管理理论、在实践中领悟管理的天机,最可贵的是还能根据新岗位的特点创新,设计新的管理机制,给人耳目一新。

所以,白领要提升别人认可的自身价值,首先得提升自己忍受艰苦、提升毅力的自我价值。想要加工资,自己来!

想大把钱——有了健康就有钱

退休老人还有什么价值?哎,不能怎这么说。退休了,虽说老人的社会价值减少了,但对有的单位来说,退休老人还有发挥余热的价值;对不少正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子女来说,老人还有管家或者育儿保姆的价值。对市场来说,还有促进消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不信?那么多的保健品在推销给谁?

对退休老人自身来说,退休的价值就更大了。补学年轻时没有时间、没有条件的知识学问;补做年轻时没有时间、没有条件进行的兴趣爱好;补游年轻时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旅游的地方。只要身体健康,年轻时失去的一切价值都可以补回来。

大约只有一个价值,退休的老人绝对没办法轻易获得。那就是在职人员加工资与自己退休工资的补差。不少退休老人纠结、嘀咕、牢骚,感到不平。但聪明的老人马上想出了提升自己工资价值的高招,即好好活着,健康地活着,比别人多活几年,多拿几年工资不都有了吗?

于是,老人们积极地修身养心,健康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心理,提升自己的健康,就是提升自己的工资价值。这不,在中国大地,哪个城市的哪条街上没有成堆的去参与聚会的老人?哪个城市的哪辆公交车上不是满座了去各个名胜景点的老人?老人们在爬山、在走路,在提升健康,那就是提升现在、将来的工资价值!

提升自身价值,怎么总也离不开钱!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争取真值》/梁山下买豆腐(马来西亚)

290316 Lin Ming Hui 3
马来西亚现今的情况是,所有专业领域的认证,包括医生、工程师、会计师、教师等职业,都有了CPD(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持续专业发展)积分的要求,积分不达标,认证即取消。CPD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不管你学问有多大,不继续进修,迟早会跟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节,最后甚至被淘汰。这种被逼上梁山式的自我增值,在专业领域确实有其必要性,但因为属于强迫性质,所以不是本文要关心的。

在自愿的情况下,不论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或在职场站稳脚步,或单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时时刻刻寻求机会为自我增值其实都可视为必要的措施。在大城市里,有心人为我们提供了数不尽的免费讲座,不过在一、两小时的讲座中,尤其是为一般大众办的讲座,演讲人为了顾及全体听众的程度,通常不会讲得太深入,听众的受益自然也有限。据观察,一场受欢迎的演讲,一般上90%的时间会用来讲各种故事与笑话,演讲者真正要传达的讯息只占内容的10%左右。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增值的方式?个人认为很值得怀疑。

除了听讲座,近来还流行另一种选择,即由社团以及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各种人文或社会科学方面的短期课程。上课因为信息量大,理应比听讲座收获要大,但因为是收费性质,参与人数会相对来得少。主办方或许是为了让学员心理有值回票价的感觉,通常都会在课后颁发一纸“文凭”(其实是‘出席证明’)。短期课程一般不会安排作业,大家上完课就各散东西,加上绝大数学员只听课不读书的传统坚持,结果上课效果不彰,反而更像是一种比较具有文化气息的另类休闲活动。

我们自愿参加讲座、短期课程,但是事前既没有准备,事后又不愿跟进,其实是自我安慰的倾向比自我增值的目的更明显。花拳绣腿就算能够让自己感觉良好,顶多也只是比追看电视剧强一点而已,这种小和尚念经似的活动肯定得不到太多实际成效。如果真的存心要提升自己,为自己增值的话,那就必须认真花点力气争取“真值”才对!你说对吗?

摄影:林明辉(瑞典)

《母亲的自我增值or贬值?》/幸小絜儿(中国)

280316 Clement 169
近两年,随着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生育成为了社会热点,这一政策促进经济,房地产受益、拉动消费,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前景下,又为养老问题打了预防针。一时间“生不生?”成为了人们互相问候的热门词汇。

在二胎经济学中,最直接的相关者其实是女性,在这一政策中,女性究竟是自我增值还是贬值了?

当然,在当代文明民主的社会中,女性可以选择生或是放弃生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这一选择理论上应该和女性的自我价值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女性不会因为做了母亲或是放弃生育而增减价值。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让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的女明星马伊琍在拍摄新剧时,因为刚好处于哺乳期,不能穿着塑形内衣而胸部下垂,受到众多非议,她作为演员的专业度受到了质疑。这一事件能够成为新闻本身就说明母亲喂奶形象是社会禁忌,这一禁忌间接指向的是母亲形象,意味着封闭、阴暗、退后,是躲在家里的低人一等。比如前段时间,网友把北京地铁上一位母亲给婴儿哺乳的视频上传到网上,批评这是“不文明”现象,暴露了“性器官”,而且该网友的一句“这里是北京地铁,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也引发热议。做母亲什么时候成了不文明?农村难道就是不文明?

有人说母亲可以在母婴室给孩子喂奶,这样就两全其美了。但是回到马伊琍的经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随后发表了《我们的母婴室》这一吐槽长文。作为公众人物和明星的马伊琍都常常遇到母婴室形同虚设这样的尴尬,可见这不仅仅是缺乏社会支持的硬件问题,整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都是妈妈们首先要面对的境遇。马伊琍认为“都批评如今的中国年轻妈妈们懒惰不肯母乳喂养、不亲自带孩子,可是现实状况确实是整个大环境不够体谅妈妈们。”

马伊琍对于母乳喂养的坚持源于切身痛楚,大女儿出生后,由于工作原因,她被迫放弃了母乳。在二女儿出生后,她试图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母乳喂养下去。这一次她试图在职场和母亲两者之间做到平衡。在二胎之路上,明星尚且走得如履薄冰,普通女性更是要加倍付出。家中有两个孩子往往意味着有很多女性要做全职妈妈,要面对个人收入、社会形象的锐减,在目前的社会价值体系下,离开职场似乎就意味着丧失个人价值。而留在职场,就得让劳碌半辈子的父母帮忙照看孩子,或是请保姆增加家用开销,或是不得已带孩子进入职场,而常常遭受白眼,带孩子出差或是参加会议也被看作是异类。

三十年前,因为母亲要上班,尚在襁褓中的我被在医院工作的外婆带到办公室照料,外婆受了领导不少白眼。三十年后,因为高校校园没有母婴室,下了课卸下教师身份的我躲在轿车里用吸奶器挤奶。再过三十年,不知道我的女儿要怎么面对她的选择?但愿她能够从心所愿而不用考虑这些复杂的增值贬值问题。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追求优秀的自我与追求热爱的自我》/长安喵(中国)

260316 Clement 164
好多年以前,曾经认识一位女同学,在诗歌朗诵的活动中认识的。她好牛的,曾经到香港做交换生,粤语学会了。又刚申请了英国某大学的研究生。在这次朗诵活动中又能感受她举手投足的王者风范,还被外国朋友夸赞真是大美人。活动后的聚餐,她又主动去和日本友人们攀谈交流,有一位是讲粤语的,她还能够主动通过粤语对答如流。后来聊天中得知她还是校区排球队的队员,在羽毛球比赛中得过冠军。等等等等,光辉事迹不一而足。非常羡慕的。事实上,我们学校这类又美丽又能干又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应该说是不在少数吧?她们自律自强,追求卓越,在各类活动中都能出类拔萃,真是很优秀呢!这或许是我也想要追求的境界,可是没有那么优秀卓越的我也只能量力而为了。

当时跟男友讲了自己的羡慕。可是他不甚在意地说,她追求的只是让自己更优秀,她参加那么多让自己优秀的活动,可是她热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而有些人他们追求那个热爱的目标和事业,为这热爱之物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两者的指向是不同的,前者指向自己,外物都是为了自己的优秀;而后者指向那个热爱的对象,自己是为了这项热爱,自我实现也是在热爱之物当中实现。比如热爱读书的人,热爱运动的人等等。乐趣来自这项事业本身,而不是来自这项活动体现了自己的优秀。

好吧,我承认自己以前从未这么考虑过问题。不过想想还真是这样,我自己的思维不也是这样的吗?或许从小的好学生,习惯于让自己更好更强,可是却少了那份从内涌动的热诚和投身于某项事业的虔敬。于是开始自省。但热爱并非一蹴而就,我至今还在慢慢调整心态。找到了Devotion(热爱)或许会辛苦,但想必也是幸福。

摄影:Clement(马来西亚)

《自我增值》/谢国权(马来西亚)

250316 ckh 36
北岛在《午夜之门》中记述他从以色列离开时候,安全检查人员是个其貌不扬的姑娘,由于他刚到过巴勒斯坦的加沙,姑娘的问题遂多起来。如他文中所述:她或直接了当,或旁敲侧击,问题虽复杂但概括起来倒也简单: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儿去?北岛失措。这些问题他是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的。

诗人这件衣裳北岛这一辈子估计都换不下来了。他经历了中国诗人最荣耀的年代——恰巧是人性最扭曲的年代。他身上的印记像是墨刑的烙印又曾闪着无上的光辉。逃离赤土,北岛在世界的诗歌圈子游走,几十载下来,竟然也悠游自在。世界各地的诗人都游离于社会边缘却又在这种资本体制中得到不少聚会、活动的好处。然而,其本质还是焦虑而无助的。他的文章中常常会看到这种无力感,轻轻地像一张风吹不起的纸。那些都是关于人在天地之间存在状态的一种怀疑。

人,是什么东西?这话听着像骂人,其实问的时候也确有这层意思。人的本质是理性?是会使用工具?还是语言?这种种纷争,永远不会有结论——这并不是因为这种提问不科学,而是意义根本不在答案。所以,如果李世石的落败让某些人伤心仓皇了,捍卫人类的尊严,应该在于这种哲学性的思维的活动。除非哪一天,谷歌的软件忽然觉得搜索答案失去意义,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那么人类的大限已到。这于我,毋宁是一种黑色幽默。

人里头的自我是佛家修行的大碍。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赌局,除了宗教就是政治了。马克思的共产宣言认为家庭是对共产的最大障碍,所以儿女与父母最好从不相认,这理念是惊世骇俗的,然而,还是不比佛祖几千年前这么前卫和彻底,一步到位,直接把自己都去掉。

佛家认为自我是一种假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自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存在论上的缺陷,然而众生都以为这是全部所有,一往而深。多少戒律、多少修行只是为了抵住它强大的手肘。

因而,自我增值这回事听着有些蹊跷。这当中还带有点调侃的味道——这连自我还论斤算,纵使涨上去了也就一件吃货。人,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最终的目的。这种价值观纵不是唯一的,但至少是普遍接受的,所以在这之外的任何增值行为,大概算是黑市活动吧。于此,吾不欲置评矣。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

《自主快乐人生》/宝棋(马来西亚)

240316 Key Liu Poh Key
最近有调查指说大马每小时就有6对夫妇离婚。离婚的数字每年剧增,为什么现代婚姻会愈来愈不堪一击? 老人家说:“现在的年轻人,坏了东西只想到丢,哪像老一代的人会先想到修理。动不动就说要离婚,完全不知道婚姻的意义。”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可是上一代多是男的当家,女的持家。女方若要离婚真的要三思而后行。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要独自把孩子带大,供他读书谈何容易?所以老人家说他们很少闹离婚,会不会是因为当年的婶婶们想离但不敢离,也没本事离?!

邻家婶婶是这么说的:“认命咯!可以怎样?转眼间孩子们都那么大了,‘忍一忍’又一个十年……以前的事都不重要了。”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 你试试叫现在的年轻人“忍一忍”,看看有多少个会这样“认命”?!时代不一样了,女性抬头,能在职场上和男人一样打拼,甚至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若真的离婚,至少经济不是主要障碍。

一段婚姻结合了两个不同性格背景的人,磨合的功课不容易。现代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会有一方主动来委曲求全。不管男方女方,各有理想需要双方的尊重、谅解和迁让。当关系陷入了无法弥补的地步,离婚可能是大家的出路。

感情不能勉强,婚姻也不能牵强。但女人不管婚前婚后都一定要做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功课。如果看过《犀利人妻》这部电视剧的人应该知道,女人要自主才能保障自己的快乐人生。自我增值当然不是为离婚做准备,这样太悲哀了。学无止境,或许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女人更懂得如何维持家庭和谐,应付和影响身边的人和事。

就算离婚,这不是悲剧也不是结局,它或许是人生另一个起点。只要肯付出努力,我们还是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摄影:宝棋(马来西亚)

《不思进取》/林高树(马来西亚)

230316 PL Tan 42
第一眼看到“自我增值”这个主题,马上联想到的是十几年前看过的香港电视剧《谈判专家》,主角欧阳震华在剧中的口头禅正是:“人要自我增值”。印象中那是欧阳震华经常对他剧中弟弟的劝告,当然,弟弟如果不是个不思进取的人,哥哥是不用那么费心费力的。

现代社会并不好混,能力差一点的人很容易就被淘汰出局,还有谁不知道“自我增值”的重要性?那么,《学文集》选择“自我增值”这个主题,会不会是也有着“不思进取”的暗示呢?既然《学文集》是个人文网站,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呈现的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我们以比较显而易见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的核心。今天学校教的课程,程度远远超越过去,学生在老师,以及更重要的补习中心调教之下(补习算是自我增值的一种吗?),公共考试成绩也大大超越过去。记得三十年前全国也没几人有本事在SPM(高中会考)考到8科A,今天考获10科A的学生却大有人在。学子们的表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集体增值了,实际上大家却认为现代的草莓年轻人靠不住,既吃不了苦,又没有责任感,那些标青的考试成绩背后如果还有什么人文价值可言,只怕也是正在往贬值的方向贴近。

以前受过教育的人不会随地丢垃圾,今天教育程度提升了,大家却在比赛随地丢垃圾。人人都在忙着以各种方式追求自我增值,实际上我们可能成为职场上一个更好的工具(也只是可能),但并没有迹象将成为更好的人。之所以要思考“自我增值”,原因在于“不思进取”才是真正的普遍现象,当大家对人文的堕落漠不关心、视若无睹、不知不觉,难道有心人不是正应该在这种时刻登高一呼“自我增值”吗?

摄影:PL Tan(马来西亚)

《自我修行、自我增值与自我包装》/江扬(中国)

220316 Li Jia Yong 57
传统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说法则是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但无论如何,读书人的底线还是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读书带不来权力的话,最起码还能起到增强自我修养的作用。这代表了一种主动寻求超越自身的需要。

然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自我修行已经渐趋过时,自我增值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了简历而奋斗取代了为了意义而努力,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因为在人口前所未有地频繁流动的今天,个人修养是如此内化而让人难以判断的标准。现代人无暇也无心来经营与陌生人的交往,我们对人的认识只能从他或她的简历开始,很多情况下这就是认识的全部。简历决定了个体在等级森严、门户林立的人类社会中的阶级与地位。于是,增加简历上的条码、让简历更具分量成了自我增值最直接的目标。在自我增值的大趋势下,漫漫人生路的修行简化成了简历上增加的一个个头衔、一道道资历。自我增值成了简历增值,“我”变得怎样反倒不再重要。一言以蔽之,“我”与“我的简历”产生了脱节。

更有甚者,早已熟稔资本社会的运行逻辑,既然自我增值不过是账面上的游戏,那么与其事倍功半地为了简历上的一行小字而埋头苦练,不如将资本市场中的行销手段充分利用,用自我包装来代替自我增值,以浑水摸鱼。正如影像与真相不再对等一样,包装后的简历与真人又再一次地脱节,“我”、“我的简历”与“我简历看上去的价值”形成了三重错位。乍一看这似乎惊世骇俗,但久居染缸的我们早已心知肚明,擅于自我包装在今天是再正常不过的经世之学、谋生之道。实打实地让简历增值,与虚打虚地让简历看起来很值,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归根结底都是关于简历的游戏,与自我修行无关。于是,自我包装与简历造假之间也渐渐暗通了款曲。《围城》中野鸡克莱登大学的毕业生们尚知廉耻,自惭形秽,但对于今天诸如唐骏这样的顶着西太平洋大学的名号招摇过市的人们来说,被拆穿不过是把戏没玩好不小心露出马脚罢了,算不得什么大事。乃至于李开复所吹嘘的与奥巴马的同学关系或者韩寒这样自诩的少年天才纷纷被披露之后,在多数人看来更是不值一提。这个年头,谁都知道包装只是包装而已,总是像方舟子那样撕开包装较真就没趣了不是?英雄莫问出处,好汉别被戳穿。不管好包装坏包装,只要能蒙混过关,有利可图,就是好包装。这就是今天自我增值的实质。

摄影:李嘉永(台湾)

关于方舟子:按这里

《没有AB脸,要有A4腰》/李明遂(中国)

210316 ckh 91 (1024x683)
对于美的追求,仿佛已经进入怪圈。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娱乐圈流行换脸,这股风潮也蔓延到普通人群中,几乎每个人身边都能看到整容的迹象,小到做双眼皮,大到磨腮削骨开眼角,都是对自己容貌的再次加工。

对美的追求,很大一方面来自爱美的天性,四大美人闭月羞花千古传诵,Narcissus被自己的绝世美貌迷醉投入水中化身水仙花,美貌的人更容易让他人产生好感,丑陋如武大郎更容易被人嫌弃。所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青蛙变成王子从本源上都是对容貌的区别对待和对丑陋之人的歧视。

所以人天性爱美就直接导致容貌美成为一种社会资源,拥有美的人相对就有更容易获得利益和他人的关注,更容易获得爱情和别人的好感。因此,变脸就成为一种选择,尤其是想要在阶级越来越固化的社会里上位,除了学历、赚钱之外,变脸就是个更直接的方式。

而从去年开始变脸的流行风潮有所转向。从影视圈明星袁姗姗通过晒马甲线洗白之后,靠运动、瘦身上位又成了新风潮。的确,拼爹拼脸都要看遗传,即使变脸也需要看底子,而身材却是可以重塑的,哪怕你骨架大盆骨宽,也可以在腰腹这块柔软地带练出极细的尺寸,刚好就是最近几天流行的A4腰。

其实从去年到现在瘦身的风潮已经来了好几拨,有反手摸到肚脐眼的,有锁骨养金鱼放硬币的,这次的A4腰也别出心裁,指的是腰部的横向距离小于一张A4纸的宽度(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当然是21cm的纸宽。

爱美的人们纷纷从变脸的风潮中转向健身,即使我们没有AB(女明星Angelababy)的容貌,也要争取有A4的腰,越瘦越美。身边的女性朋友们纷纷办起了健身卡,小公园跑起步,发誓要练出马甲线,练出水蛇腰,练出A4的尺寸。

暂且不说这股健身风潮的根源来自于追求美、攀比、吸引男性的注意,也不说因为过度节食和过度健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已经有人通过抽取身体多余脂肪和手术的方式瘦身,有些人节食过度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患上了厌食症,更甚着通过腰间的绑带全天候挤压腹部试图制造出小细腰。我们暂且不谈论这些,只说,从变脸到现在关注身材所带来的正面的健身潮,其实预示着女人们正朝着更健康的方式在发展。

因为注重身材和健康的风潮与对容貌的过度关注相比,健康很多。虽然出发点没什么区别,但毕竟女人们逐渐改变了完善自己的方式(并不是说变脸整容有多不好,而是手术风险大,整容后大部分人是变美了,但辨识度也真的降低了)。另一角度来讲,这里面还有一些微妙的性别意识在,如果说容貌美更多是为了取悦异性的话,身材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取悦自己,女人们逐渐把关注点放在了健康地完善自己身上,而不是为了取悦异性而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

用健康的方式追求美,是更好的发展势头。把关注点放在女性自己身上,在性别意识里也是一种进步。

注:文中提到的袁姗姗、AB,是中国大陆知名女演员。

摄影: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