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最常拜访的海外国家是新加坡。这个在1960年代和马来西亚分开的国家,有值得让我们学习和警惕自己的地方。从进步的角度来看,新加坡让我们惊艳。可以说,如果当年它没有出走,今日的它,可能沦为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小州,还要备受种族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迫害。那个信口开河说我国华人和印度人为贪污的罪源的领袖,应该叫他去新加坡演讲,看当地马来人或穆斯林如何反驳他。不过,马知道脸长,自然不会去人家的地方讨这个没趣。

说说一两件让我们眼界大开的事情。我在2000年左右往新加坡开了一个银行户口,遵照当时的规则维持一笔最少存款(500新元),确保不会被征收服务费,就这样过了10年。10年下来,银行并没有因为我没有任何交易而冻结我的户口,也没有修改条规要施加特别费用。每隔一段时间(几年)我就前往银行了解一下户口状况,服务员很有耐心的一一解答我的疑问。直到冠病以后我才采用网络方式巡视和使用我这个户口,网上服务员还是一样热心,有问有答,等待时间不会超过3天。

马来西亚的银行服务让我惭愧。很多时候我电邮过去,没有得到答复。银行户口一旦不活跃3个月或者6个月了,好的还提醒你要动一动了,差劲的保持沉默,直到你去银行一问,原来被冻结了,可能要付费解冻。说到付费,我国的商业银行确实做到“商业“,服务却不值得一提。关于提款卡,许多银行一直要施加年费。这是个会生金蛋的鹅呀。一家银行有多少个户口,就有多少个提款卡。每张卡每年收个年费8令吉,那是源源不断的金蛋呀!

最可怕的是,有些银行趁国家银行不注意,提款卡年费从8令吉慢慢增加到12令吉,再到15令吉。你如果据理力争,它就退让一步,回去原状,但是,稍不留神,又来打你的主意。而且,收费增加并没有另外通知,也没有给予第二选择,你不喜欢?过去别家吧。

再说,一些人说新加坡银行利息很低,我看少于1%吧?不过在马来西亚,许多银行户口的存款低于2千令吉,可能没有利息或少于1%呢!就当这里的利息是2%,那边的利息是1%,十年下来,我的1000令吉存款变成1200令吉(不算累积利息),那边的存款只有550新币。不过,目前新币走强,兑换回来马币原来也有超过1650令吉,时日越久,新币会不会把马币越抛越远,就好像国家进步的程度?大家有空去去新加坡,看看国情,对我们这个兄弟的努力开开眼界吧。

  • 摄影:耳东风(马来西亚)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漫谈界线/刘明星(马来西亚)

谷歌的胸襟/耳东风(马来西亚)

自从互联网流行了以后,对于我不熟悉的字眼,在谷歌搜寻成了我的习惯。我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胡乱接受网上的解释或者应用。但是,有了如谷歌或百度这些搜寻引擎的提示,一再推敲之下,我希望对于不熟悉的字眼或事情,能够有深一层的了解,及更适合的应用。例如胸襟这词,参阅了谷歌,比较满意的是“胸襟常用于形容个人度量,包容心,如胸襟广阔”。

或许这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它迎合了我的想法。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问问CHATGPT?现在每个人每个角落都在谈CHATGPT,写文章也引出“我问了CHATGPT,它如此这般说,云云”。普通人的世界,太缺乏创意了,所以一个CHATGPT横空降世,马上成为大家热论的目标。

抱歉,我还停留在上一个十年,暂时还没用CHATGPT。这好像我的电邮还是雅虎的(90年代),不过我登记的新电邮全是Gmail,因为它更多功能,还能接收25MB以上的文件。所以,目前我觉得谷歌已经够用,有朝一日,或许我也必须浏览CHATGPT。

谷歌如果是人,它有胸襟接受CHATGPT这个后起之秀,承认自己渐入老年吗?

  • 摄影:Lin Yun Yun(台湾)
  • 主题:胸襟
  • 上一篇文章链接:胸襟/李淑娴(马来西亚)

婚姻/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对婚姻的想法很简单,双方先是恋爱,然后到了谈婚论嫁以后,认真考虑是否可以永远走下去,如果双方都想清楚了(也许冲动到不清楚了),那么,签了“合同”就可以正式过结婚以后的生活。不过,人生有许多变数,即使结婚了,能不能走到永远,那也是我们不能预料的。也许就在那一天,多出一个变化,就离婚了。

对于那些好像童话故事那样,一直生活下去,没有什么变化,白头偕老的伴侣,我们衷心祝福;如果一些人在结婚了以后,发现一起生活真不是有如结婚之前想象那么美好,分道扬镳,那也是他们的私事,外人难以评断。最糟糕的是有了儿女。不过,现实例子中也不乏这些例子,有些在离婚以后,还是有尽父亲或母亲的责任。

更糟糕的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结婚以后,放弃一切,全心全意照顾这个家,结果丈夫却出轨,哑忍也好,离婚也好,下场堪怜。当然,还有一些遭到家暴,也让我们感到人与人之前的相处如此难以置信,之前恩爱,之后却有如仇人、奴隶。至于香港最近发生惨绝人寰的分尸案,离了婚可以有情有义,但为了钱竟可以作出一切道德沦灭的事,令人不解。人与禽兽之异也让我们读道德书的人不明白,禽兽厮杀是为了食物或竞争,还未曾听说杀了分尸,如此可怕的事。难怪有些人不信婚姻,却养了宠物,爱护有加。

当然,婚姻的光怪陆离之事,永远写不完。有灵欲的人们,总是希望两者兼修,等待年岁渐长,心灵的和合将是夫妻追求之道,至于有无儿女,教子是否有方,家庭是否和谐,幸福偕老,比翼双飞,则又是另一门值得谈论的学问了。

原生家庭开枝散叶/耳东风(马来西亚)

那天我儿子突然问我:“爸,我的家乡是KK吗?”

我说:“不是,是KL,准确一点来说,雪兰莪蒲种才对。”可是他还是不明白:“可是你的家乡不就是KK吗?那你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呀?”我解释说:“不是的。那是以前那种一家三代从小到大都住在一起的情形。时代不同了。我出生在KK,因为搬迁的关系,你出生在蒲种,你姐出生在吉隆坡,根据家乡为出生、长大的地方,你们的家乡属于巴生谷才对。”

看他还是不大明白的样子,我再解释:“比如说,我的母校是KK的XX,你的母校是在蒲种的YY,我的母校并不是你的母校呀。”小子有点明白了。

我再说:“如果我的家乡是你的家乡,那么我爸爸或祖父的家乡也等于我的家乡,祖父是在中国出生的,那我的家乡也是中国了?你的家乡也是中国了?”他倒是明白自己不是中国人,点头称是。

这让我想起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我们其实没什么和父亲的兄弟来往。印象中第一次见祖母时,她已很老,因为糖尿病住在医院,一只脚锯掉了;祖父的名字,只有在清明扫墓的时候才读到。我爸是英校生,英文顶呱呱,华文大字不识一个,倒是让我读华小,还在小学时买了一本汉语字典给我自学。父亲去世,我们也和他那一代的兄弟失去了联络。而母亲呢,只有一个弟弟还和我们有联络,直到差不多十年前去世为止。

反观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大多居住是巴生谷一带,新年联系起来容易多了。不过由于家里有9兄姐弟,我排行很后,在第八,所以当孩子出生时,他们的堂表兄弟基本上年纪差了十多二十岁的都有,只有我弟弟的孩子和他们岁数相若,比较能一起玩。

原生家庭是一脉相传,我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我这一代还互有联络,到了孩子那一代,由于年龄的差距,他们和我这里以及妻子那边,只有岁数接近的还好,不然,纵是堂表,看起来也比他们大很多,更像长辈。

迁入都市,人情渐薄,不像乡下那样亲戚朋友一大堆的。几乎天天见面,因此,原生家庭成员,几乎才是最亲近的家人。若要向我们以前那样不管是不是原生家庭,大家凑在一起,什么姨妈姑姐,堂表兄弟姐妹都叫得出来,现今的家庭确实困难,唯有模仿欧美那样,一律“uncle,auntie”的,连家族的细分都不清楚,甚至什么是家乡也懵懵然。

  • 摄影:周丽雯(澳洲)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宠爱的代价/宫天闹(马来西亚)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耳东风(马来西亚)

刚刚出席了一位亲戚的葬礼。葬礼在新加坡。我过去30年,来新加坡只有两件事,一是游玩。这里朋友特别多,太太的亲戚也很多,所以来游玩顺便探亲的话,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新币越来越贵,一两年花费一次还是应付得来的。另一件通常是出席葬礼。印象中我来新加坡出席过三次葬礼,一次是太太的二姑妈,一次是好朋友意外去世,这些都在十多二十年前了,直到上个星期,太太四姑妈的葬礼。

自从和太太结婚以后,我们但有来新加坡,多数是由她的四姑丈接应。由于太太中学以后曾来新加坡打工赚学费,也是寄宿在这位姑丈家中,所以和她一家的感情自然比较深。

在礼堂时,见到姑丈依然精神奕奕,来凭吊的人从早到晚,一个个地来,久未见面的,难免天长地久,畅谈不已,毕竟冠病以后,许多人见面少了,如今却是阴阳两隔,自然很多慨叹。我太太的父亲那辈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11人,岳父排行第五,不过早在80年代已经去世。他兄姐年纪较大的,大都已逝;这个四姐,如今往生,剩下的就八、九、十、十一四个妹妹,也就是太太的姑姐。姐妹情重,近在新国不讲,远至大马和澳洲的,都来出席,送这位姐姐最后一程。

我虽然是因为太太和四姑妈而有亲戚关系,不过却和四姑丈一见如故,非常投契,分属忘年之交。姑丈虽然一介男士,不过并不大男人,姑妈的起居生活,姑丈照顾得无微不至,确实是鹣鲽情深。他俩是教书出身,治家甚严,两名子女都很孝顺,事业也很出色。

四姑妈年事已高,而且有一些老人病痛,驱之不去,如今逝世,大家虽然哀伤不舍,但心理已有准备,所以并不会非常意外或接受不来。其殡葬仪式简单庄严,既有淡淡的哀伤,却不悲哀,让四姑妈安详的走完她最后一段路。

我在仪式上,属于外姓后辈,忙是帮不上,只有默默献上最虔诚的敬意。不过这一次有机会和四姑丈的兄弟同桌,认识他的家人,也了解他的一二事迹。姑丈是两个家庭中最早拓荒来新加坡的一位,他古道热肠,许多后期跟着来的,或多或少都有他的穿针引线或帮助,对他感激和敬重,不在话下。

最后,说到遗产。四姑妈的儿女成材,基本上无需她担忧,而且,相信她和姑丈早已安排好一切。令我们敬佩的是,他们计划将一部分遗产捐献于华小或母校,帮助一些需要救济或奖励的穷苦学生。心意可嘉,细节我就不赘述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遗产用在社会,用在教育,用于树人,确实是树德流芳的好风范,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本南族/廖天才(马来西亚)

退休/耳东风(马来西亚)

上期才刚刚谈了刻板印象,如果觉得55-60岁就应该退休,那是对“退休”的刻板印象。目前全球人口进入80亿,活在21世纪的我们,还有闲情在这里谈退休,应该是属于顶尖20%的生存者。所谓“适者生存”,在这20%或16亿人口之中,又有20%属于上等阶级,那是3亿人左右吧,而金字塔的计算继续,再有20%或6千万人属于超级富豪。如果以金钱来衡量,这些人,不论岁数,他们的生活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也无所谓退不退休,烦恼的可能只是如何永久保留他们的财富而已。

退而求其次,那个20%的20%,大约4%,属于有钱退休,但是如果一不小心,比如生意失败,可能掉入穷籍的有钱人,大多数还是属于退而不休的状况。也有一些已经领悟到金钱不是万能,所以算好自己下半生需要用到的钱,就尽情的去享受,无所谓退不退休了。

而大多数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一群,是属于那13亿人口中,有点属于中等或中上,想要过着舒适的生活也有,力争上游,希望挤入富豪的也有。我们呢,还是需要有个退休计划,或者退休后的开销估计的。这样一来,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不成功便成仁。

等而下之,再算下去,便是一些想跃龙门的鲤鱼,或者不多不少,刚刚够吃,未必能够安心退休,又或者向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沉沦,心里着急,却束手无策的一群。这些人,迫切需要安排自己的退休规划,却因为生活的现实,算到未必做得到。有些人选择放弃,希望侥幸会出现;有些人选择努力,相信努力必有回报。

无论如何,这16亿人口,在金字塔的计算,属于顶端一层,如果不自爱,掉入底层,怪不得人。那些在挣扎生活的人,如果从宏观来看,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垫底,大概不会怨天有人,说什么造化弄人,无法退休了。许多人年纪轻轻就跻身顶尖0.2%,这个世界,不以岁数来决定财富的。退休,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时间到了就可以安享晚年。

不过,对国内挣扎求存的低下层来说,超级富豪竟然有6千万个,几乎等于两个马来西亚人口,全球财富不均的现象如此严重,投资人士对不能退休的人讨论退休规划,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

刻板印象/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是一名高材生。那个年代,身为高材生,许多人,尤其是家人,都有个刻板的印象。高材生,是不是应该西装笔挺,做过白领阶级,高级主管。即使我的正职是个工程师,大家普遍上还是觉得我应该在办公室吹冷气,握着一支名贵钢笔批阅文件,而不是报到充满各类机械的厂房,汗流浃背的解决机械故障的问题。

我很喜欢解决机械的问题,或生产过程的问题。问题是,本地的业者对解决问题似乎不太关注,只关注生产线如何才能以最佳状况生产最多最好的产品。讲到成本,讲到提高品质,讲到注意员工安全,反而只愿意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基本的工业需求。这已经是很好的公司了,一些公司甚至在当局一不留意,就作出遗害后代的脏事,比如,在下大雨时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出沟渠,我的天!

所以,当我决定远离这一行,转向金融领域发展,家人虽不作声,很多在心里是觉得浪费了我一身学历,读书读坏脑了。

金融领域乍看之下,是纸醉金迷的世界,这里有花不尽的钱财,挖不完的宝藏。问题是,如何去发掘而已。不是我恃才傲物,金融上糊涂理论,还真的不少。同行有善于粉饰回酬的,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呈献給投资者,要我模仿,确实很难。但是,这些人,不管在保险还是投资上,都得到许多客户的大力支持。而我呢,过于认真在计算真正的回酬,却不敢随口保证自己没把握做到的事;结果呢,表现和这些“明星”差了一大截。

财务规划,顾名思义,乃是帮助客户做好规划,让他朝着目标前进。事实上,很多财务规划师,是佣金规划师,客户往往分不清(也不愿分清吧?)到底所谓的财务规划是圆满了自己的财务目标,还是肥了规划师的钱包?可惜的是,即使我不肥了自己的钱包,看来客户的财务目标也还是随波逐流,不一定能脱颖而出。到底我的存在,与他有什么意义,是值得探讨的事。

越是刻板的印象,越容易误导人们。到了最近,我也看开了,不再执着于如何給客户最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追不上变化。我决定让自己的工作多点弹性,少点拗执,尽量谦虚,虽然失去业务有时是因为自己不厉害吹牛,但是,不让人家刻板的觉得自己是专家,反而要他们觉得我是来商量的,然后大家作出最适当的选择,我会比较安心——这大概是近来的职场领悟。

不管平不平凡,重要的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耳东风(马来西亚)

老实说,当我觉得自己很平凡的时候,身边的人却觉得我在做不平凡的事。而当我立定志愿,想利用自己不平凡的本领造福社会时,一个个挫折不断的发生,像是嘲笑我这个平凡的人不自量力,想过不平凡的人生。

我很喜欢文学,小时候想过做个作家,有内涵的作家;所以我将学校刚进货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一本本捧回家,囫囵吞枣,天真的相信努力必有功,读了名作家的作品,必有所成。30年后回想起来,原来金庸和古龙,还有众位写武侠小说的师父,才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读了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却是一本内容也记不起了。

做不成文学家,丝毫不减我对文学的兴趣。当时年少嘛,无病呻吟,不识愁滋味,饮茶作兴,是向往文学的人所为。我的同学,比我文采丰富的大有人在,我呀,被老师评论,一板一眼,考试尚可,文学嘛,始终欠了个天分,不如平凡一点,将你的聪明朝事业发展,或可成就个民间巨富。

可我从来不爱钱呐,即使现在坐五望六,经过无数个事业上的挫折,一贫如洗,我反躬自问,还是不那么爱钱呀。很多,确实很多,爱我惜我的亲朋戚友,或有意,或无意,总是提点我:你呀,人是很聪明,很本事,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钱万万不行。俗人对一个人的衡量标准还是在“钱”这个字上,所以,踏实一点,别想些不着边际的事,向往那清高又不平凡的生活。

我觉得,没有呀。我没有想过不平凡的生活,也不觉得贫穷就是清高。不过,钱呢,四十之前,衣食无忧,四十以后,它一直在躲避我,找也找不着。其他五花八门的学问,不是我刻意强求,而是我就这么一个求知欲高的人,看到了接触到了,总是不知不觉的学习了。

话说我想成为文学家,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连最新的花踪(2022年),我投机取巧。选了个以为比较容易的武侠小说奖项,向我的各位师父致敬,结果也十甲不入,被逐了出来(注:本届花踪武侠小说只设10个奖项,不分排名),看来我是和风花雪月无缘,刀光血影也欠奉。反倒是我的职场训练,多年以后,造成我一板一眼的性格,在社会评论方面敢怒敢言,颇有成就,受到江湖人士尊重。

平凡也罢,不平凡也罢,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凡人和伟人,一样重要。不要一边过着自己舒适的生活,另一半又觉得对面的草比较绿。我很喜欢自己的学习精神,有钱固然很好,没钱,倒也过得去,即使穷困潦倒,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志气和骨气,更不需要为了阿堵物而出卖人生。

  • 摄影:陈保伶(马来西亚)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卖猪仔/山三(马来西亚)

路见不平/耳东风(马来西亚)

中学时期,我们都迷上武侠小说,梦想着那种快意恩仇,逐马江湖的生活。萍水相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每个热血男孩向往的生活。之后读完书了,进入社会工作,成家立业,养儿育女,被生活折弯了腰,也就不再有美梦,更别说行侠仗义。渐渐的,明哲保身成了生活的座右铭。

看到罪案发生,你是缩在一旁,希望有“侠客”挺身而出,还是视若无睹?人家抢钱包,你和一伙大众会追上去,还是堵住小偷的去路,将他抓住,好好的教训一番吗?小偷盗贼,打家劫舍,你会庆幸幸好那不是我家吗?如果有一天他找上你的家,你会懊悔当日的庆幸吗?

我们怎样应付这个社会,我们的子女将传承我们对社会的态度。不说路见不平,我们平日随手丢垃圾,孩子看在眼里,以后他们依样画葫芦,上梁不正,我们能够怪他们吗?我们对社会冷感,换回来我们的子女对社会无感,甚至不懂得敬老尊贤,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是的,在生活的大洪炉之下,我们都是很卑微的。路见不平,必须纳入许多经验的考量,许多人生的历练,你怎么反应,不是一朝一夕的顿悟,而是千锤百炼的经历。不要怪社会冷感,摒弃了路见不平;要怪,怪你自己选择了怎样的社会,怎样的生活。

益友/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自问过去几十年,是许多朋友的益友,但是,如果讲到做生意,也是许多人的损友。我很不会做生意,和朋友合作的生意,如果是我负责,很可能亏到完。即使朋友口口声声说不怪我,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心中愧疚,也很郁闷。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生意呢?

不过,讲到人生,讲到开导,我是绝对的肯定,自己在站在正面的。我生性坚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相信有克服的一天,有雨过天晴的一天,所以,但凡朋友遇到困难或者难解的疑问,我总是不遗余力的开导或给予正面的答案,希望他不要因此倒下。很可惜,自己负责的项目却东歪西倒,或许是医者医人不自医吧?

不但如此,既为益友,当为良师。我自小在学习方面,总是喜欢教导比我落后的朋友,这对日后我发展为补习老师,很有影响。我总觉得,把自己会的教导身边的人,再努力学习自己不会的,社会才可以进步。分享是美德。但是,有些人却绝对秘技应该自珍,教了徒弟没师父。

现实中,很多人都相当自我,即使你要教他,他也未必要学,一句话太忙,就把你的善意婉拒了。不但如此,很多人其实分不清“重要”和“紧急”的事,学习,永远都是不紧急的,直到水浸眉头了才发现应该去学习。所以,就算你天生是个益友,也要小心,别让人家误会你别有用心。更何况有时候,你的资产和身份和他差得太远。

没钱就不是益友吗?那也未必。只是有钱人对没钱的益友特别警惕,因为这个社会,有钱代表优越,代表人家要来巴结,也代表许多人希望从中得到好处。而且,钱是衡量成功的工具,有钱,代表他比你成功,还要“不耻下问”,向你请教吗?

但是,有些人天生就是这样,即使钱不多,朋友还是觉得他很睿智,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有事没事还是要问问他。哈哈,有点无奈,我就是这种人,不晓得这是自夸?还是自贬呢?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益友
  • 上一篇文章链接:红包包多少?/客家妹(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