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这篇文章时,心情特别沉重。小弟衷心希望这篇文字能够唤醒某些人的良知,好让已沉沦到底的马来西亚研究界沉痾渐愈。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学是一个寻求真理,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及参与,学会大胆质疑,养成对高水平教育的永无止境的渴求的地方。因此,做研究是寻求真理的必经之道。为了让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地开拓新的研究成果。发布研究文献于一些受公认的国际出版社,是学术界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本地政府大学非常着重讲师的研究文献出版,甚至给予奖金的回馈。根据马来亚大学的制度,一篇位于首25%排行的文献,讲师将被奖励十千令吉。当然,研究文献出版数量,也成为了职位升迁的条件。这一番的奖励运动,带来的却是极负面的影响。首先,某些急功好利的讲师会投稿于一些需要付钱的出版社,毕竟费用只需数千令吉,文献被刊登了,得了钱财,又赚了面子,何乐而不为呢?这看似三嬴的局面(出版社赚钱、讲师得益、大学得名),其实是研究界败坏的开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需付钱的出版社,一般上都是来者不拒,文献的水准参差不齐。
神圣的事情一旦与利益挂钩,丑陋的一面就会现形。年轻的讲师为了得到升迁机会,作弊方法层出不穷。首先,几位讲师成立一个小组,每当其中一人发表文献,其他的组员也会成为共同发表人(Co-authors)。如果一位讲师一年只有一篇文献,参与了五人小组后,一年就会有五份,真有经商头脑。这还不打紧,某些毫无贡献的高层人员(院长,研究所所长等)更是藉着职位上的方便,强迫某些讲师放他们的名字。其次,某些的研究员则会互相成为对方的文献审核人,你批准我的,我就会投桃报李。不够资格当上审核员的怎么办?哈!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他们会办一个研讨会,然后把所谓的“研究心得”装集成一本Proceeding Articles,再出钱找一个出版社编辑成某份研究杂志的特别版本(Special Edition),何必做研究呢?有钱就行了嘛!
为了虚名及达到关键绩效指标,许多本地的研究员出版了许多“无用”的文献。让我们举个例子:一位博大的教授,抽取龙珠果种子内的必需脂肪酸。眨看之下,大家都以为是一项创举。其实,一吨龙珠果只有一公斤的种子。种子只有四个百分比的油,一半是必需脂肪酸。结果是一吨龙珠果只能抽取20克的必需脂肪酸,首要条件是得到100个百分比的榨取率。看官们,这实际吗?
这些所谓“重重难关”,基本是人为的!要改变,必须从你我开始!
后续:以下的文章是小弟当年所写的,情况看似近视眼生瞎子,一代不如一代。且看下文。
大马国立大学之“十全十美”(上)
早前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跌出2010年QS全球200最佳大学排名榜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200排名》内,相信每一个大马子民心中都挂满着问号,为什么我国的国立大学好像扶不起的阿斗,排名一年比一年差?! 2007年的《国家高等教育策略蓝图》曾扬言要推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2020年全面转型,并于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中,至少设立一所拥有世界水平的APEX大学,并立志在未来三年内挤入世界100所最好大学的排行榜内。可惜的是当年的“愿景”成为了今天的“笑柄”!或许各位看官做了以下的是非题后,能从中得到一些解答;或了解真正的情况,从新出发!
1.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本地大学应该
A. 限制研究生只能在“办公时间内- 早上八点半至下午五点半”做研究,以免研究生的健康及人身安全受影响。如要继续,必须提早三天向HEAD OF SCHOOL申请,并且需要得到四方面的批准。
B. 拥有一流的设备,但没有人会用,任由机器“放到坏”。
C. 多办一些“开斋节宴会”或“交流大吃会”,让大学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办公时间内大吃大喝,从而促成“一个大马研究家庭”。
D. 多请些“永远不在”的研究室助理,以便大马的失业率保持在低点。
答案:全错,但这却是事实。
2. 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每况愈下,我们应该
A.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训练他们跳出思维的旧框框。
B. 聘请世界一流的教授及研究人才,以提升本地大学的学术水准。
C. 专注发展大学的“软实力”,拥有藏书丰富的大学资料库。
D. 不要对此感到困扰,因为大学排名波动是一件平常事。我们不能将环境和条件与我们不同的大学排名,这就像把橙与苹果相比。
答案:D。请参阅新闻报道中,我国高教部长拿督斯里卡立诺丁对《星报》所说的一番话。
3. 如何提升单位师资论文引用率?
A. 多与外国著名的研究所或大学合作(Collaboration),从中提升研究的素质。自然而然,我们发表的国际文献引用率就会提升。
B. 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及风气,让研究人员能自由地做研究。
C. 提升本地研究人员的英文写作能力,让他们多参与“如何写论文”的研讨会,而不是播出一笔钱请人代笔或删改(某些大学拨出每位讲师一年有四千令吉请人代笔费)。
D. 聘请世界一流的教授,以便提升本地大学讲师及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
答案:全对。大学的研发工作的深度、进度、运用性(practical)和相应性(relevant)将决定大学所产生的论文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会被其他学者引用和评论;是否会起到承先启后(pioneer)的作用。
4. 国际研究文献的发表率及引用率已成为本地大学讲师升职的先决条件之一,他们应该
A. 认真地做研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地求真理,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validity)及可被重复(repeatability)。
B.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反正升职也可靠“关系”。
C. 组成一个五人至十人的小组。每人发表一篇研究文献,却放上全组人的名字,那么一年就有十多分文献啦!甚至可以“寄居”在小组内,只是挂个名。
D. 出钱组一个团体,办一个科学公报(scientific proceedings),然后想办法让那公报进入SCOPUS。这么一来,大家都有机会发表文献,也能自我引用。
答案:A。只可惜能这般坚持的只是少数人。
5. 马来西亚要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大学,研究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
A. 不知道为什么走上研究这条路?反正念完学士后,也不知该去哪里,又不想这么早投入职场,故留下念硕士。
B. 抱着文凭至上的心态。硕士或博士文凭能确保将来有一份高薪水且又轻松的工作。
C. 觉得当研究生是一份优差,因为有一份薪水,自由度也高,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也没人管。更妙的是要放假,就放假(斋戒月放假,开斋节也几乎放上将近一个月)。
D. 不认真看待研究。自己的论文可以抄,就尽量抄,反正讲师也不知道。为了“毕业”,他们甚至只是凑合几位学士的毕业论文,当作自己的硕士或博士论文。
答案:全错。一个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拥有探讨真理的不懈精神;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能够自律及善于规划时间;享受发现的乐趣;和最重要的是诚实!
由于篇幅所限,下回再续。
大马国立大学之“十全十美”(下)
文接上回, 让我们继续探讨我国国立大学的水平为何犹如近视眼生瞎子——一代不如一代?早前在国会会议,我国高教部副部长拿督赛夫丁说,不能单凭QS世界大学排名来断定本地大学水平。“因为这项排名的其中一个重要评估是国际学生的巴仙率,这与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即录取本地学生为主的宗旨不符。”他补充道,我国硕士生人数已增加74%,即从2005年的2万2889人增加至2009年3万9809人;博士资格讲师也增加了120%。这位“高瞻远瞩”的副部长更豪言地认为大马学者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殊荣,但未定下确实的日子。换言之,他认为本地大学水平是相当高的(笔者代他做个小小的结论)。哈!各位心中雪亮的看官,你认为呢?
6. 如何善用研究基金以提升研究水平呢?
A. 讲师可以“暗渡陈仓”似地将一部分的基金,通过卖化学药品的商家,以货物换取的方式来购买一些私人物品,如最新款式的手提电脑,手提电话等等。这样就能让本身得到益处,以便“继续钱进,袋袋平安”。
B. 大学有关当局所设立的大学研究基金,GUP (GeranUniversitiPenyelidikan)及 OUP (OperasiUniversitiPenyelidikan) 只能用于讲师们参加或举办研讨会(少数能用来支付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的薪金)。那么讲师们就能够以学术交流为名,名正言顺地携眷出国旅行,享受五星级旅店的服务。
C. 为了促进我国的研究水平,一般上大学及政府研究机关都会合作研究。每年年尾,吧生河流域一带的研究人员就会集中在一些偏远的名胜地(扶老携幼)开会,如浮罗交怡岛,沙巴的西巴丹岛等等。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兼顾研究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大马的旅游业呢!
D. 通过自己在外设立的公司,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当然仪器的售价可是特别“优待”的!
答案:见仁见智。或许看官们认为这是荒谬的,但是以上的状况早已根植在许多大马研究员的脑中,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7. 研究生的水平取决于本科生的学术水平,那么要如何制度化地提升本地大学生的素质呢?
A. 为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考试能够及格,可以降低及格率至三十分(一般上,学生们的分数都是根据normal distribution来分配)。学生的上课出席率可贡献二十分,所以只需从考试中获取十三分,就能及格了。
B. 考试题目的范围只需从讲义中照本宣科的搬出来,学生们的“优良”成绩就有保障了。
C. 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每当修完一科后,他们可以到相关的研究机关或工厂参与mini research project或帮助厂方解决一些实质的生产问题,从而提升实战经验。
D. 教育部应该重检教育政策,着重落人后的马来人或土著(鲜少得到一等文凭),让大部分的马来大学生都能以类似一等文凭资格的成绩毕业,以栽培具创意及高竞争力的人才。
答案: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C,(但其他的选择都是事实)你的看法呢?(D 的答案请参考巫统妇女组主席拿督斯里沙丽扎在刚结束的巫统大会上所发表的言论。)
8. 为什么我国私人界及外国的厂商鲜少与本地大学或政府研究机关合作?
A. 本地讲师的研究水平“太高”了,研究成果都无法被商业化,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不符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本地大学讲师严重缺乏工商界方面的知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被入取为讲师。
B. 大学与大学之间鲜少认真合作做研究,导致大部分研究人员没能真正发挥所长,只是自顾自的闭门造车。
C. 大学有关当局拥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导致有兴趣合作的厂商,因时间上的“无限期”拖延而打退堂鼓。
D. 时间上的不足而导致遇到瓶颈的良好研究被迫腹死胎中,因为政府基金所资助的期限一般上只有两年(扣除等待钱进入户口,等买仪器的过程及等待化学品到来的时间,能好好被利用的时间也只剩下一年)。
答案:全对。
9. 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本地大学讲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提升大学的学术及研究水平呢?
A. 从不进研究室,也鲜少指导学生正确的做实验技巧,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有个人想法的研究生啊!
B. 用“最贵”的教材和讲义来教导学生,毕竟那些都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古董”。
C. 吩咐学生照着一些国际科学文献里的方法,重做他人的研究,以当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把它发表在一些本地的科学研讨会。
D. 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有后台或寄居在一些活跃的研究小组,一样可以轻轻松松地升职。
答案:全错,但这却是真实现象的冰山一角啊!
10. 大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
A. 做多错多,做少错少,不做就永远不会错!
B. 准时上下班打卡,其余的时间都是充满“创意性”及“自由度”的时段。他们可以到邮政局还水电费,接送孩子,忙自个儿的生意,观看电视,喝“无数次”的茶,逛百货商场,睡觉,上“面子书”种菜等等。
C. 以利益为主。买化学品或工具要抽佣金,开会或劳作后要有茶会等等。
D. 敬业乐业,稳守自己的岗位,懈力做好本分,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凡事都以提升学术水平为前提。
答案:D. 如果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平提升指日可待。
(摄影:Key Liu Poh 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