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再回头看小时候,常常不禁会产生一种人到底都是怎么活过来的疑惑,那种记忆其实非常不可思议。
想当年,只有国营的无线电视台RTM1和RTM2,电视上没有彩色,只有黑白。对于那些经历过没有电流供应日子的老前辈而言,有黑白电视可看,已经可算是人生的高级享受。然而,要是今天的年轻人穿越到那种时空,我估计顶多半小时就会撞墙自尽,没有wifi,没有手机,甚至连电话都没有!那是要人家怎么过日子?
在那个悲惨世界,电视上每星期播放一次的“华语片”或粤语残片都是大事,华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老弱妇孺都会准时守候在家里或邻居家的电视机旁,看那些今天回想起来是稍有品味的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看过,甚至还看得津津有味的影片。“华语片”讲的可能是台湾腔,偶尔还有老上海腔的华语出现,反正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腔调大不相同。至于粤语片,不知道老广们的感受如何,我们这些福建帮的人只是见到萧芳芳、陈宝珠、谢贤等人在画面上走来走去,虽不知所云却也十分心满意足。本地制作的《四喜临门》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后来华语版的《两家亲》则更能慰籍像我这样的“华语人”(当年不会说方言等于就是‘叛徒’)。《四喜临门》或《两家亲》比较像是话剧,总之不是连续剧,漏看一两集绝对没大影响。
七十年代末录影机横空出世,香港电视剧排山倒海而来,录影带租借成了热门生意,突然之间大家醒悟到世界原来可以这么精彩!当时国营电视台的负责人还不知道港剧意味着什么,实际上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已被特别是华社广大的妇女们嫌弃。当年追看港剧几乎成了一场奇异的全民运动,比起《四喜临门》、《两家亲》淡而无味的剧情,港剧实在太太太太太精彩了!那时的港剧如《网中人》、《京华春梦》、《上海滩》、《千王之王》等等,都是一时之选,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集比一集引人入胜,简直教人欲罢不能。
长期遭受国营电视台精神虐待的观众如同突然被释放的冤囚,无不拼命追剧以求弥补过去的心灵创伤。加上当时物资贫乏,一般家庭都看不破租借录影带的费用,所以都是几家合租,大家接力追剧!那时候熊猫眼是比肥胖更普遍的现象,全拜通宵追剧之赐。
我家当年也随俗追看港剧,但相对还算比较节制,不像某些同时追几套剧的家庭,那才叫疯狂。有一回正在看《杨门女将》,汪明荃饰演穆桂英,三十多年前的剧情早已忘光了,只记得当大结局的带子传到我家时,隔天学校开始大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可真是天人交战啊!几经挣扎,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回房间关门读书!
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剧中的穆桂英结局如何?我也坚持不问家人或上网去查看大结局的剧情。要不哪一天让我机缘巧合在电视看到大结局的重播,要不就由得我去想象穆桂英在战争中和老公失联,导致和平后得了“战后创伤症候群”,后来流落到梁山脚下靠卖豆腐过活,结果某天失去记忆的杨宗保来摊子买了块豆腐,穆桂英流下眼泪。结束。
请不要妒忌我的编剧才华,好吗?
附图:《杨门女将》剧照,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