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勇气/山三(马来西亚)

那一年,我16岁,已移民加拿大的舅舅offer我去加拿大读高中,但我害怕离家太远,回拒了。高中统考后,新加坡的叔叔给了我申请新加坡大学的志愿表格,我却担心被录取后竞争太大自己应付不来(也不知哪来的信心就自认一定会被录取),表格都没填就弃权了。

后来,就读于本地大学,22岁那年,有一次看见有关AIESEC招募美国夏令营辅导员的海报,突然就有了到国外转一圈的念头。于是,上网查资料、填表格、email、去面试,结果却因为英语水平不过关被刷下来了。我依旧一如既往地接受现实,安安分分继续呆在舒适圈生活。

工作了几年,28岁,见过几位海外留学回国的昔日同窗,我那个潜伏于心底想要“出走”的因子再次蠢蠢欲动。这回,我把目的地锁定在中国,想了想,决定来个留学计划!先搜索地点,然后哪一所大学(没错,就这顺序,我是因为西湖的美名才找学校)、去找大学教授写推荐信、上传证件资料申请……出乎意料地顺利,我被录取了!

犹记得出发前一晚,妈妈再三询问我,带齐东西了吗?你这不是去旅游三两天就回家,你这一走估计要一年半载的啊!我唯有嗯嗯嗯地回应,看着那有两尺高的行李箱(相当于我的腰部),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重要物品没塞进去!就这样,我单身只影地背着书包,再拖着这么一个大箱子下机(上海机场)、搭大巴(上海至杭州)、转搭小巴(杭州大车站至大学)、步入浙大国际学院报到。

在这两年的留学生活,除了常规的上课下课,我尽可能地四处逛——浙大每个校区转一回、游西湖、去摘杨梅、学古筝、去教堂元旦倒数活动、钱塘江观潮、去逛便宜货市场等等。终于毕业了,与三两友人到东北草原,体验了一宿蒙古包,在满是羊粪的草原照相、生平第一次骑马……虽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我要加一句:不出门不经历还真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附图摘自《维基百科》:杭州西湖一景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宁可再看一次《情书》/周嘉惠(马来西亚)

当妈妈的“冰山”爆发/山三(马来西亚)

听着电话另一端的闺蜜在唸她那在上小六的孩子最近的种种不是,我实在说不出“放宽心”、“看开些”这类安慰的话。常言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所以关于育儿教养,我绝对认同是一项考验父母耐力与精神的活儿。

试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做饭的妈妈喊了一声躲在卧室的孩子去写作业,没有回应;喊第二声,还是无声无息;第三声(妈妈的声量稍微提高),可能会听见一句回应,也可能没有;直到第n声,妈妈气冲冲地跑到孩子的面前,用高分贝的声量批评或指责或呵斥或……

家庭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把人的“自我”比喻成一座“冰山”,当我们对某件事所作出的反应或举止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其实只占了整座冰山的百分之十五,而潜在水面下的更多的是我们内在价值观——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上一段所说的妈妈,我们看见的是她对孩子“发火”,但我们看不见的是她内心的(感受)生气、焦躁和无力感,(观点)认为六年级的孩子能好好规划时间,(期待)自己能轻易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及孩子有自觉做他当下“应该”做的事,(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自我)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

与此同时,我们看见被妈妈再三催促写作业的孩子正趴在床上玩手游,但我们并没看见他内心的(感受)烦躁抑郁,(观点)妈妈总是催,不相信他玩了这局游戏就会去写作业,(期待)妈妈让他自行安排时间及他会及时完成作业,(渴望)被理解被信任,(自我)是个拖拖拉拉的孩子。(注:欲知更多可搜索萨提亚(Satir)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

当妈妈的总是被“误解”对孩子太苛刻、不包容孩子、没给予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等等,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妈妈的“冰山”下隐藏的绝大部分。冰山理论,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拆解他人的情绪,或者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当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与期待,并且知道孩子也渴望被爱、被尊重或被认可,我们的内心与行为和谐一致,就能以一种温暖、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孩子。

  • 附图摘自网络
  • 主题:胸襟
  • 上一篇文章链接:大度量/刘明星(中国)

我看的书:《花香小镇》/山三(马来西亚)

《花香小镇》是安房直子的其中一本短篇集,其他作品有《花椒娃娃》、《风与树的歌》、《遥远的野玫瑰村》等等。在她那如诗如画的文字里,总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她将羽毛球化作“小鸟”、秋天的丹桂花化作“橘黄色的自行车车队”、桔梗花化作“山里来的媳妇儿”……有时会让你感觉怡然自若,有时又会挑起你内心的苦涩情绪,或是淡淡的哀愁。

看看这段载自<不可思议的文具店>的对话,大家可以想象那块神奇的橡皮是如何擦掉小女孩心中的悲伤吗?

“这真的是什么都能擦掉的橡皮吗?”

“是啊是啊,什么都能擦掉。绘画颜料画的画能擦掉,彩色蜡笔写的字也能擦掉。”

“我心中的悲伤也能擦掉吗?”她询问道。

老爷子微微一笑,充满自信地回答说:“当然能擦掉!”

  • 书名:   《花香小镇》
  • 作者:   (日)安房直子
  • 翻译:   彭懿
  • 出版: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
  • 年份:   2014年第9次印刷

想象的美好/山三(马来西亚)

艾丽丝与丈夫——杰克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每天早上,她“目送”杰克上车、出门上班,然后自己返回屋子做家务、做菜,或悠哉闲哉地直到黄昏,杰克下班回家,一起用餐,两人恩恩爱爱地过日子。偶尔她也会与附近的太太们相约喝茶聊天、上舞蹈课;有时也与杰克参与社区举办的酒会或派对……

日复一日,如此和谐美满的生活终在艾丽丝对所处的环境及人物产生疑惑,唤醒了她的“潜”意识而逐渐瓦解。是的,这一切的美好确实是杰克事前设置的模式——丈夫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妻子在家等着他的归来,而妻子总是笑脸盈盈,温柔以对,两人可以和和美美地生活着。

然而,当艾丽丝知道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空间里,她感到愤怒,她指责杰克夺走她的人生,她要逃离,找回自我!这犹如正沉醉于美梦中却突然被户外的雷鸣声惊醒,杰克肯定不愿意接受,他不想失去掌控权,他试图说服艾丽丝与他继续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呆着。

也许,杰克想过的生活也曾是艾丽丝想过的,但现实与理想终究有别,婚姻生活亦然。作为交换,杰克选择了梦寐以求的虚拟世界,但限制他和艾丽丝的朋友圈及人身自由(当然也不会有互联网联系)。显然的,知道真相的艾丽丝并不愿意如此,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互不退让,最终只能牺牲一人取得自由!

后记:艾丽丝与杰克是电影Don’t Worry,Darling.的主人公。

  • 剧照摘自网络
  • 主题:婚姻
  • 上一篇文章链接:婚姻是盟约/文武(马来西亚)

苦瓜脸/山三(马来西亚)

“我没有不开心,只是我的原生家庭,也可以说是我童年一些不好的回忆,长期以来造成我一副‘苦瓜脸’。”小秋牵动了一下她的嘴角“微笑”着回答我。

小秋是我在一个团体辅导课认识的一位教师助理,一双八字眉,正如她说的,加上总是下垂的嘴角,有点“愁眉苦脸”的感觉。“当我不说话时,别人看我总以为我心事重重,伤心难过,其实这只是我的习惯性‘表情’。作为辅导团体的一员,我正努力改变,虽然这有点难。”记得小秋在一次讨论环节时这么解释。

虽然不知她的原生家庭的情况,但猜想也绝不会是个愉快的记忆,以致影响其心里、情绪、人际关系,甚至面容表情。因此,从原生家庭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试图)做出改变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说白了,认识原生家庭就有点像回答“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之所以如此”等自我探寻的过程。

面对不幸福的原生家庭,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理解”(不是‘原谅’),从理解父母那时的行为模式或处境,检讨现在的自己,到重新塑造自己想要的(比较积极正面的)生活模式。最重要是,我们不可以把现在的不当行为或不幸一味怪罪于原生家庭,而拒绝改变,这只会让问题重复循环,甚至延续至下一代。

无论如何,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已是跨出第一步,像小秋那样,她认识并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缺失,她没有责怪也没有埋怨,反倒尝试做出改变,不仅是心态上(从‘受害者’到‘改变者’)的转换,待人处事、沟通方面也慢慢变得和善,相信她已慢慢地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走出来。

  • 摄影:李嘉永(台湾)
  • 主题:原生家庭
  • 上一篇文章链接:原生家庭开枝散叶/耳东风(马来西亚)

我看的书:《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山三(马来西亚)

谨将此书献给爱问问题的学生!

因为,没有这种学生,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会很寂寞。

翻看书本第一页,读到这句话即让我发出会心一笑。想想,我们学校的老师哪有这么多时间让学生问问题,虽说(全国统一)考试废除了,但一堆课纲、一位老师得“应付”四、五十位学生的工作量,别说回答问题,备课、赶课、批改作业的时间都排得满满!

《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看见书名时第一反应会是恐龙不是绝迹了吗?考虑带恐龙搭电梯是不切实际的问题吧?这是一本带着问题说科学的报刊专栏合辑。科学世界其实充满了许多想象和未知,而书中通过张教授(作者)与武林高手“草上飞”的问答及观察,带出一系列关于数学、动植物、环境与科学的有趣思考:

“……科学界还制造不出一架飞机能像蜻蜓那么灵活,你看它背后的四个翅膀能快速上下振动,每秒可以振动两百次以上,功能就跟我们的螺旋桨一样。”

“真是可敬的飞翔对手。注意,它竟然弯曲飞行了。”草上飞指着蜻蜓说。

                                                                           ——载自<蜻蜓的飞行美学>

  • 书名:《如何带一只恐龙搭电梯——21个有趣的科学思考》
  • 作者:张文亮
  • 出版社:财团法人国语日报社
  • 年份:   2014年9月修订一版

我们的文化遗产/山三(马来西亚)

妈咪:你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

才十岁:当然知道!

妈咪:比如?

才十岁:二十四节令鼓!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咪:哟!你也知道?

才十岁:我课本就写了呀!

妈咪:你觉得文化遗产重要吗?

才十岁:重要啊!

妈咪:为什么?

才十岁:我们当然要把那些很稀有、祖先流传下来的手艺保存好,或是继续传承下去,不然以后的人(后代)就不知道啦!

妈咪:我们(马来西亚)还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举三个例子。

才十岁:呃(想了片刻后)……制作马来风筝(Wau)的手艺、制作卡达山人的帽子(Sigar)手艺,还有马六甲的峇峇娘惹(Baba Nyonya)。

妈咪: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才十岁:那就要找徒弟学他们的手艺咯!

妈咪:好吧,有机会带你去参与制作Wau、Sigar的工作坊。

才十岁:好耶!

  • 摄影:山三(马来西亚)
  • 说明:Sigar雕塑
  • 主题:遗产
  • 上一篇文章链接:老屋/奉化.山人(中国)

退而不休/山三(马来西亚)

忘了是个怎样的合作项目,以前的工作单位办了个有关客家方言与文化的两天课程,开放予社会大众报名参与,我拉了妈妈一块儿去听课。之所以带上妈妈,一是那时的她六十几岁退休闲在家,二是她是客家籍贯对这“课程”也有兴趣,最重要有我陪着她一块儿上课,她跟着就是。

课间碰见妈妈的中学老同学,姑且称刘女士,她是一位很健谈的人,之前在一家包装厂当行政人员当了十多年,丈夫则在另一家厂工作好些年至孩子长大工作。后来他俩退休,她丈夫和朋友合资做出售二手车的生意,她呢,有一回接到朋友的朋友短信邀约,出席了一个关于金融投资的座谈会,发觉这样“消磨时间”也挺不错!自此以后,她就四处(通常是周末)出席各种各样的座谈会或“体验”课程。

“来获取一些新知识,凑凑热闹,有冷气吹,还有茶点招待,有时还包三餐(早点、午餐及下午茶)!最适合我这些时间多的是的人!”她毫不避讳地笑着跟妈妈说她的“上课目的”。说实在的,我挺佩服她的积极乐观及“勇气”,可不是每个闲置在家的人都会想去上课,虽说只为了消磨时间,但出个门还得搭车等车,自己开车有时还会陷入车龙中,上课不懂讲师在说啥……

有时,我会这么想:退休后要看这本书,去这地方,或学这学那,总想到退休后很多时间,殊不知到时的自己是否有精力及脑力去“再学习”,或是有无财力做这些事。总之,退休与否只是一个人生阶段的划分,退休后若已达至财务自由且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最好;否则,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身体机能也跟着退化,或还得为三餐温饱发愁的话,那退休还真不是什么好的出路。

  • 摄影:Nick Wu(台湾)
  • 主题:退休
  • 上一篇文章链接:半退休的挑战/公鱼(马来西亚)

可怕的假想敌/山三(马来西亚)

“你不可以吃!这饭里有毒!”妈妈突然抓紧我的手腕,瞪大眼睛说道。看着她枯瘦的面容,一副紧张兮兮地神情,我“嗯”了一声,放下筷子,示意不吃了,她这才松一口气,放开我的手。我忙盖好饭菜,以防她下一个举动就是把饭菜拿去倒掉,说了一句:“不吃饭,我们去外面院子散散步可好?”她没回应,转身走去客厅窗前立着。

已经六个月了,妈妈的忧郁症未见好转,她开始只是失眠,然后因为身体的机能退化而感焦虑,接着又担心三个女儿的生活及未来……这期间,大姐二姐轮流带她看医生——普通医生、精神科、心理科、脑科医生,甚至去问神,但病情反反复复,吃药也是为了让她能睡觉、减少焦虑不安、疑神疑鬼等症状。

之前就听说在禁足令期间,很多人因此得了忧郁症,而妈妈——一位白天独守空屋的老人就是其中之一。网上搜索了很多资料,有说忧郁症患者需要陪伴。于是,两位姐姐辞职留在家中陪她,跟她聊天,陪她读报纸、陪她做她以前爱做的事(烹饪、种花、弹钢琴等等),我们都希望她能慢慢好起来。

然而,妈妈越来越没有活力,不愿意出门,到后期经常胡言乱语,害怕有人捉她,说自己是穆斯林不能吃猪肉,说我们要跟她脱离母女关系……她逐渐变得无法自理、拒绝吃药、拒绝吃饭喝水,她好像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觉得无药可治,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是的,正如她所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她坐在沙发椅上,平静地离世了,庆幸的是,我们都在她身边。

关于忧郁症,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面对忧郁症患者,我们的确存有许多误区,认为他们应该找点事干消磨时间,而不是宅在家中胡思乱想,可是,他们就是走不出来,犹如活在另一个我们看不见也不了解的世界。也许,是我们小看了他们“想象”的那个世界,而他们却茫然无助地哭诉着无人知晓的痛苦。在那个世界里,一定充斥着许多妖魔鬼怪,捆绑着他们的心智,折磨地让他们痛不欲生……

  • 摄影:山三(马来西亚)
  • 主题:刻板印象
  • 上一篇文章链接:女人/陈保伶(马来西亚)

卖猪仔/山三(马来西亚)

去年,因为疫情,我失业了。宅家将近三个月,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自称在柬埔寨的朋友,叫克洛(Khlot);他告诉我在柬埔寨有很多商机,且有很多外企在招聘深谙中文的行政人员,薪金优渥,福利也好。他建议我可以去柬埔寨“视察环境”,然后直接上班,还说如果合适的话,机票可以向公司报销。我心里掂量了这事儿,决定去那儿碰碰运气。

抵达柬埔寨机场,克洛亲自来接我,让我把护照交给他,说要向公司注册及登记住宿用途。之后,还带我去吃了个饱才前往K园区公司——那是一个有十多栋高楼的“行政办公区”。现在回想起来,从我踏入公司大楼那一刻起,其实就是噩梦的开始……

所谓“深谙中文”的行政人员,其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甚至深夜,通过网上,手机或社交网站找人聊天骗钱!其他时间如吃饭、洗澡、如厕等都得速战速决,否则就扣工钱。与此同时,业绩不达标第一回小处罚(不给饭吃),第二回就开始用电击、拳击腹部等酷刑相待,再不达标除了被毒打,有得还被转卖去别的地方(或其他非法集团)。

我就是其中一个不达标又被转卖的“猪仔”,还被迫改名换“国籍”,我已经被转卖三次。第三次(被转卖)时,趁到了人多的市集, 我总算逮到机会跳脱。幸运的是,我找到一位好心商家暂时把我“藏”起来,然后才协助我联络大马大使馆,成功返马!

我呀,之前只是超市里的普通销售员,没什么大志,也从没想过发大财创大业,就那一瞬间,想说出国走一趟,转个运,可能会找到机会“捞金”。结果,还真经历了很艰苦卑贱可怕的一段日子,我还亲眼目睹一些被毒打致死或受不了连番折磨而选择自尽的“伙伴”,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还有命回国。现在,我只想安安静静吃一包nasi lemak(椰浆饭)和喝杯teh tarik(印度拉茶)就很满足了。

后注:“卖猪仔” 指(旧时)将人诱拐到外地去卖作奴隶或苦工。这两周,看大马新闻一直在报导有关金三角非法拐卖人口事件,有的成了非法集团的一伙,有的成功被营救回国,也有的却被折磨至残疾或客死异乡,实令人唏嘘不已!

  • 摄影:林明辉(瑞典)
  • 注:雅典市场肉店。
  • 主题:平凡
  • 上一篇文章链接:闲情记趣/周嘉惠(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