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我16岁,已移民加拿大的舅舅offer我去加拿大读高中,但我害怕离家太远,回拒了。高中统考后,新加坡的叔叔给了我申请新加坡大学的志愿表格,我却担心被录取后竞争太大自己应付不来(也不知哪来的信心就自认一定会被录取),表格都没填就弃权了。
后来,就读于本地大学,22岁那年,有一次看见有关AIESEC招募美国夏令营辅导员的海报,突然就有了到国外转一圈的念头。于是,上网查资料、填表格、email、去面试,结果却因为英语水平不过关被刷下来了。我依旧一如既往地接受现实,安安分分继续呆在舒适圈生活。
工作了几年,28岁,见过几位海外留学回国的昔日同窗,我那个潜伏于心底想要“出走”的因子再次蠢蠢欲动。这回,我把目的地锁定在中国,想了想,决定来个留学计划!先搜索地点,然后哪一所大学(没错,就这顺序,我是因为西湖的美名才找学校)、去找大学教授写推荐信、上传证件资料申请……出乎意料地顺利,我被录取了!
犹记得出发前一晚,妈妈再三询问我,带齐东西了吗?你这不是去旅游三两天就回家,你这一走估计要一年半载的啊!我唯有嗯嗯嗯地回应,看着那有两尺高的行李箱(相当于我的腰部),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重要物品没塞进去!就这样,我单身只影地背着书包,再拖着这么一个大箱子下机(上海机场)、搭大巴(上海至杭州)、转搭小巴(杭州大车站至大学)、步入浙大国际学院报到。
在这两年的留学生活,除了常规的上课下课,我尽可能地四处逛——浙大每个校区转一回、游西湖、去摘杨梅、学古筝、去教堂元旦倒数活动、钱塘江观潮、去逛便宜货市场等等。终于毕业了,与三两友人到东北草原,体验了一宿蒙古包,在满是羊粪的草原照相、生平第一次骑马……虽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我要加一句:不出门不经历还真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附图摘自《维基百科》:杭州西湖一景
- 主题:眼界
- 上一篇文章链接:宁可再看一次《情书》/周嘉惠(马来西亚)